❶ 恢復母系社會,或許大家會更幸福
首先說點題外話,本來是想寫長一點,但是 無奈網頁版的怎麼都打不開寫作頁面,手機打字又太美,所以寫短一點。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徵為:始終以母系血緣關系為紐帶。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實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採取丈夫走訪妻子的形式,子女從母居,屬母方氏族,世系和財產繼承從母系計。
但是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男子在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掌握了社會財富,母系氏族社會便轉化為父系氏族社會。其特徵是,氏族由一個男性祖先和他的子女以及他的男性子孫的後代組成,子孫皆歸屬父親。世系由男性傳遞,財產也按父系繼承。
由此可見,父系社會形成的前提是男子在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掌握了社會財富,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中國社會結構中女性都是依附與男性而存在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女性的社會地位較為低下,故而有「夫為妻綱」之說。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女性逐漸走出家門,走上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父系社會的根基開始不牢固了。然而廣大男性同胞卻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沉湎於一家之主的神話之中。
這樣的以父系為主的社會結構延續至今,一直都是社會主流,那麼為什麼恢復母系社會大家的幸福指數會更高呢?
我們再來分析下夫妻生活中影響幸福指數的問題源頭:
一、首先是婆媳關系, 對於兩個原生家庭的兩位女性,要因為一位男性而生活在一起,必然會有諸多矛盾,婆媳間的博弈在所難免,男性同胞也疲於應付,幸福指數直線下降。如若恢復母系社會,女性和男性均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婆媳矛盾不復存在,生活幸福指數大幅提升!何樂而不為?
二、其次是家務勞動 。現在很多段子都在抨擊男性工作回家後就是大爺一枚,從不做家務,還對夫人的家務活動指指點點,而女性白天也要工作,回家還要伺候大爺,各種委屈各種心塞,與其這樣不如單身!所以,恢復母系社會,各自在各自家中,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問題迎刃而解,幸福指數up!up!
三、還有兩性生活 ,在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國,夫妻關系相對穩定,但日久天長,難免相看兩相厭,且不說我等尋常顏色,就是各路明星也擋不住自己男人這個移動的荷爾蒙四處招搖,沾花惹草,林丹不是出軌了么,陳思成不是也出軌了么?真的是不勝枚舉!
其實這也不能都怪男性不檢點,這是天性使然。《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有這樣的說法。
「雄性個體體內,精子雖小數量極大,這意味著雄性個體有潛力在短時間內利用不同雌性個體使一大批幼兒出生。與之相反,雌性個體則在受孕一開始就已經對子代付出了巨大的投資。有鑒於此,雄性比起雌性更具有亂交的傾向,而雌性則顯得更加矜持,對配偶的選擇相對挑剔。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一匹母馬如果同一頭公驢交配,它同樣要懷胎十月生下幼畜,也就是騾子,而它費盡心機撫育的幼畜卻沒有繁衍後代的能力——對於那頭公驢來說卻並沒有太大損失。
為了把對方也約束在撫育的職責中,許多物種的雌性面對求偶,會拖延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雄性「花心」則必須付出額外的代際,亦即重新花大段時間求偶,那還不如繼續守在原配身邊。同時,這對許多物種的雄性來說也是一個有利的策略,只要在此期間能趕走其他追求者,就可以確保配偶不會懷上其他雄性的孩子。
總的來說,陸上動物中的雄性確實有更大的傾向拋棄配偶及子女。」
所以這是天性,並非人類獨有,那麼重建走婚制度,晚上盡情歡愉,白天互不相干,女性想生娃的時候就用一下你的基因,不想的時候就請你備好套套,想見你的時候打開窗戶,不想見你的時候,關緊門窗,男性盡管風流快活,女性也不必期期艾艾,如此各自生歡,見面還刺激又新鮮,真是比春葯還春葯啊。(咳咳,扯遠了。)
四、撫育子女 ,,現在流行這一句話,叫「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孩子似乎和他爹除了有點基因上的聯系外,似乎沒有太大關系,在撫育子女的這件事情上,好像男性也沒有多大熱情,既然已經是媽媽生,姥姥養了,何必還讓爺爺奶奶欣賞,還跟爸爸姓呢?這撫育後代的形式,不已經回歸母系社會了嗎?這就是端倪啊!
綜上,恢復母系社會已經初現端倪,不負責任的兩性關系已經為走婚重現奠定了根基,夫妻生活中幸福指數不高的問題都將因為這兩項制度的回歸而得以解決,所以,結論已經很明顯,恢復母系社會和重建走婚制度,確實可以讓我們更幸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且並不代表任何組織觀點。圖片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