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貴州衛視非常完美中播放的有那些歌曲
歌曲如下:
黑girl ——《 女生》
蔡旻佑——《我可以》
郭采潔——《該忘了》
歌浴森——《我很認真》
張靚穎——《終於等到你》
楊宗緯——《空白格》
袁成傑——《烏溜溜》
文萱 ——《幸福氧氣》
方雅賢 ——《聽見》
武藝——《微甜》
鄧紫棋——《我的秘密》
拓展資料:
《非常完美》是2011年貴州衛視開出的一檔適應時尚都市生活的大型甜蜜戀愛告白真人秀節目,也是首檔明星告白真人秀,由陳怡主持。
1.《 女生》是黑girl首張同名專輯第三波主打歌。來自黑Girl的首張同名專輯《黑Girl》中的單曲。作曲:吳克群 李正帆。作詞:吳克群。
2.《我可以》是由蔡旻佑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蔡旻佑2006年發行的專輯《19》中,同時這首歌是台灣偶像劇《轉角遇到愛》中的插曲。
3.《該忘了》是由郭采潔演唱、彭學斌作曲的歌曲。2012年,由華納唱片出品,出自郭采潔專輯《給他》,也是電視劇《向前走向愛走 》的影視歌曲。
4.《我很認真》是一首歌曲,原唱歌手是歌浴森,填詞人為湯小康,譜曲人為湯小康。該歌曲收錄於專輯《我很認真》之中。
5.《終於等到你》是張靚穎演唱的國語歌曲。該曲作為電視劇《咱們結婚吧》的主題曲,由陳曦作詞,董冬冬作曲,收錄於張靚穎2016年發行的專輯《領銜主演》。
6.《空白格》是由蔡健雅作詞、作曲,蔡健雅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goodbye &hello》中。2014年,楊宗緯翻唱《空白格》作為電影《一生一世》的片尾曲。
7.《烏溜溜》是由潘柯夫、Venus作詞,潘柯夫作曲,袁成傑演唱的歌曲,收錄在袁成傑2012年發行的專輯《單身嘲男》中。
8.幸福氧氣是卓文萱的音樂專輯,指意給歌迷好幸福的音樂氧氣。於2007年10月26日發行。
9.方雅賢,2004錢櫃新秀選拔賽尋找『惡作劇之吻』新聲音優勝者。作品有『惡作劇之吻』原聲帶里的《遇到》和《聽見》。
10.《微甜》由方鴿作詞、作曲,武藝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於2012年3月23日發行的武藝首張EP《見習愛》專輯。
11.《我的秘密》是由鄧紫棋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於其2010年10月29日發行的專輯《My Secret》中。
㈡ 【TED】幸福是什麼(蕭元拆解篇)
這是我在的第二篇文章
休假結束,開始我真正給大腦種植,除草,施肥和修剪的過程啦!
接我上一篇文章的說明( 《給大腦種植,除草,施肥和修剪》 ),接下來這一系列的文章,將會展現我的學習過程,其中使用到的學習思考方法,一個是來自於《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中伍枯頌所提到的拆書法,一個是來自於《學會提問》中講述的批判性思維方法,結合在一起,完成對一個目標的深度學習。因此,接下來,我的學習思考過程都將會用兩篇文章,分兩部分進行呈現:
第一部分是目標本身的拆解和分析,學習其結構,其語言,其行文方式,其邏輯等等,目標自身所顯現出來的東西;
第二部分是我根據批判性思考方式,對目標所闡述的內容進行提問,反思,以及發散,聯想,最終融入到我現有的知識體系當中;
今天選取的所要拆解學習的是一個來自TED的視頻,「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人們從古到今,到未來,都會一直堅持不敗跡懈追求的一種人生意義。這個視頻就從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說起,逐步揭示了幸福的核心意義。
選擇拆解學習這個視頻,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然是這次演講的主題,是我一直以來都想要了解的。幸福的人生,人人都渴望,但是,現實卻往往是誤入歧路,沿著自己以為能夠獲取幸福的道路向前,最終收獲的卻有可能是痛苦。那麼,從一開始,就能夠了解到相對正確的方向,就非常重要了。
其次,這個視頻演講的結構非常清晰,容易拆解和分析。作為第一次拆解學習的入手,難度合適,會使我更有信心繼續向前。我一直覺得,好的演講,其演講稿作為一篇文章,也必是不俗。所以,如果能夠學習到它的結構和行文,對我的寫作也將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就開始我此次目標《幸福是什麼》的拆解部分吧!
開篇(2min):
提問:
1. 是什麼使我們保持健康和快樂的?
2. 如果你要為未來更好的自己投資,你會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哪裡?
回答:
1. 對千禧一代生活目標調查的結果:80%有錢,50%有名;
2.引出對真正結果的研究:哈佛大學針對724名(兩組男性:哈佛大學生和波士頓貧民)長達75年的研究
主體(9min)
研究相關:
1.這樣一個研究的難度(參與人員會退出,研究經費會短缺,研究分散或無人繼承),但這個項目堅持下來了
2.現在研究還在繼續,大約60名還健在,並且已經在繼續研究他們的2000多名後代
3.使用其中一位參與人員的三張照片(19歲,47歲,87歲)
4. 研究內容:調查問卷,起居室采訪,健康記錄,抽血化驗,腦部掃描,與他們的孩子、妻子交談;匯集到成千上萬的信息
研究表明:人的幸福無關財富,名譽,工作是否努力
研究結果: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我們更快樂和健康
三大課題:
第一課題:
結論:社會關系真的對我們有益,而孤獨是有害的;
舉例:和家人,朋友,團體聯結更緊密的人會更開心,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
第二課題:
結論:孤獨不關乎你交友的數量,而是你社交關系的質量;
舉例:
1. 嚴重沖突的婚姻帶給人的傷害會對健康非常有害,甚至比離婚更糟;
2. 50歲時對人際關系的滿意程度最高的在他們80歲時會最健康,甚至會加深或減弱疼痛帶來的感受;
第三課題:
結腔鄭論: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僅保護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的大腦;
舉例:能夠真切依賴另一個人的人,他的記憶會更清晰和長久(好的人際關系不是永遠一成不變,而是只要能夠真切依賴另一個人);
結尾(2min):
反問: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結論,從很久以前就有這樣的忠告,我們為什麼會對這件事情不夠重視?
反思:
因為人類喜歡簡單快速的修復,人際關系太過凌亂而復雜,要終極一生,從不停止;
你的25歲,40歲,60歲時的人際關系是怎麼樣的呢?
建議:面對面交談,做新鮮的事情,長距離散步,夜間約會,和久未聯系的親戚朋友取得聯系。
結語:引用馬克吐溫的名言: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道歉,傷心,斤斤計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一切稍縱即逝。
最後一句再次強調主題:好的人際關系為你創造好的生活。
【TED】幸福是什麼
拆解結束後,真的可以很明顯看到,這篇演講思路清晰,結構分明,開篇,主體,結尾的比例是2:9:2,給觀眾聽的感覺非常舒服。
開篇通過提問,引起大家對「幸福是什麼」這一主題的興趣和思考,接下來通過「有錢」「有名」這個兩個小例子,引起觀眾心照不宣的發笑,從而調動了氣氛,也讓大家更關注接下來真正對幸福這一主題的研究結果。
主體是最重要論證部分,首先通過使用數字(724名,75年,2000多後代)和照片,研究過程等材料渲染此次研究的難度,提升了觀眾對其結論的信任程度。接下來,直接通過否定錯的,肯定對的方式直接拋出結論,給觀眾以結論的重擊。最後,通過三個課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說明,再提出一些相關研究的結果,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證,結論的可信度又更增幾分。
結尾處通過反問,讓我們明白了為什麼道理簡單,人們卻做不好的原因,並給出了一些簡短卻有用的建議。最後通過馬克吐溫的名言來進一步升華主題,最後再次進行結論的強調,結束。
拆解之後更清晰,也更為嘆服,本次演講的結構並不復雜,行文的方式,就和高中時代說明文寫作的方式並沒有大的分別,可見,結構並不在於簡單或者復雜,合理順暢的使用,即使最簡單的「總-分-總」依然能夠直擊人的心靈。受教了!
敬請關注下一篇:【TED】幸福是什麼?(蕭元思考篇)
㈢ TED演講:Martin Seligman:What is happiness什麼是幸福
你好,TED上Martin Seligman確實有演講,但是演講的是Wha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elp you Become (2004)
如果是其對幸福的定義,供參考
Psychologist Martin Seligman asserts that happiness is not solely derived from external, momentary pleasures, and provides the acronym PERMA to summarize Positive Psychology's correlational findings: humans seem happiest when they have
Pleasure (tasty food, warm baths, etc.),
Engagement (or flow, the absorption of an enjoyed yet challenging activity),
Relationships (social ties have turned out to be extremely reliable indicator of happiness),
Meaning (a perceived quest or belonging to something bigger), and
Accomplishments (having realized tangible goals).
There have also been some studies of how religion relates to happiness. Causal relationships remain unclear, but more religion is seen in happier people. This correlation may be the result of community membership and not necessarily belief in religion itself. Another component may have to do with ritual.
來源 維基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