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眼中的改革開放 作文800字
自從建國以來,沒有什麼能像改革開放那樣如此徹底地改變著中國。如果說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意味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麼改革開放則真正表明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走起來,跑起來了。雖然改革開放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它仍然註定是中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同樣對改革開放的總結也是為了更好地進一步改革開放,更好地發展中國。以下我將以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兩大方面討論改革開放,並分析改革開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來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經濟奇跡
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設立經濟特區、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明確私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1]。
以鄧小平為首的黨的國家領導人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傳統體制桎梏,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科教興國、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都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幣,2006年2月達到2000美元,增加了約40倍[2]。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對中國今年經濟的影響最明顯、最徹底,我們的體會也最深。改革開放就如催化劑一樣,推動著中國經濟爆炸式地增長。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以其過人的膽識打開國門,以優惠的政策把外資吸引進來,伴隨而來的還有先進的科技、現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使我國的產品價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湧向世界,並以資源的高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迅速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資本的積累。改革的膽子很大,但步子很穩,整個改革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再加上以黨政分開和權力分散為主的政治體制改革也為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已加入世貿組織為起點,我國大踏步進入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總額五年成三倍之速遞增,順差更是爆炸式增長,不斷創造著經濟奇跡。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風一陣接一陣,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又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經濟奇跡背後產生的問題
但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資源能源因過度開采而日漸枯竭,環境惡化程度驚人。我們過度陶醉於「為人打工」,以「世界工廠」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使我們創造的大部分財富流向國外,八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些問題都已經成了制約中國進一步高水平發展的瓶頸,下一步深化的改革開放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效益
一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生產力的發展,的確如此,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奇跡就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現已成為世界第一教育大國,為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我國的各種社會保障也逐漸完善,各種福利制度逐步實施。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穿上了體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房子,用上了各種家電,吃著更豐富而美味的食品,喝著多滋多味的飲料,享受著高科技的醫療服務,玩著各種有趣的電子游戲,做著各種精彩的體育運動,交通工具多樣化、便捷化,通訊工具普遍化……這些都顛覆著舊的傳統觀念,沖擊著舊的社會結構,推動著新的充滿活力的社會結構的形成。
改革開放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及啟發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全面展開,西方的文化觀念逐漸深入我國,既有民主、公平、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又有一些文化垃圾——物質崇拜主義、享樂主義、性自由等,以普世價值觀為代表的優秀文化給我國的社會發展做了有益的補充,但那些文化糟粕也毒害著我們的社會風氣。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我國過去落後的原因在於傳統文化,過激地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全部否定,這是十分危險的,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世界是多元的,註定文化也應該是多元的,我們不應過度崇拜國外的文化觀念,我們要有適合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價值觀。還好最近社會上對傳統文化已越來越重視。對於民主、自由等價值觀,我們應該學
習它的實質,而不應學習它在國外的表現形式,應該結合自己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統,給它賦予自己的元素,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改革開放的精髓
改革開放的精髓在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同志以其偉大的智慧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給出了精當的闡述,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能刻意追求公平而導致普遍的貧窮,只有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鄧小平過人的膽識為中國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的,我們都可以大膽地利用。 展望未來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本質要求是思想解放。我們過去堅持思想解放,現在堅持思想解放,將來還要堅持思想解放,永遠都要堅持思想解放。我們根據新時期的社會問題,要進行新時期的思想解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對外加強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4]。對內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既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5]。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不是唯經濟發展為中心,高的GDP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以胡錦濤為黨中央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努力使經濟更加發展、文化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民主、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❷ 改革開放對教育有變化
我出生於1977年,正是那一年我們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整個國家也開始有了新的活力。匆匆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忍不住回顧這些年來教育界的發展變化,真是感慨良多。
我上小學時,學校進行衛生掃除,我們這些離家近的同學還得跑回家拿工具。上初中時,教室還是平房,學校正在建教學樓,成為畢業班時搬上新樓高興的不得了。如今的校園,教學樓、實驗樓寬敞整潔,計算機、多媒體各項設施一應俱全,還有漂亮的塑膠操場,花園一樣的環境。回想上初中時,英語教師缺乏,稍微懂點英語的就改行教英語,我們的英語說的像拼音。現如今師范畢業的大學生到處都是,師資力量雄厚,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如此巨大的變化,緣自於國家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是改革開放對教育的直接影響。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同時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素質教育是我國30年來教育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體現,素質教育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國民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997年我參加工作,目睹了教育戰線的發展變化,受到了極大的激勵和鼓舞。新課改標志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蘊涵了更多的溫情,更加凸顯了「以人為本」。新課改確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學習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孩子們在上課時,有了更多的參與性、互動性,老師授課內容更講究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熱望。老教師一再告誡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像他們以往的樣子對待教學工作,要更細心、更用心,發展自己的事業。要多採用啟發式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參加政治業務學習時,學校領導一再強調,要我們注重自身的學習與提高,提升各方面能力。
工作十多年來,一直感到很大的壓力,雖不間斷的研究調整教法,但總感到有新的挑戰,從來不曾感到輕松。這或許是新形勢下的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教師不能只憑借一點專業知識穩坐釣魚台,也不能只靠滿腔熱情沖鋒陷陣。教師要動腦筋研究課本,研究學生,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潛能,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放低身段,與學生平等相處,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共同發展。希望培養的學生真正成為國家建設急需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無用之人。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又好又快發展,祝願教育界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❸ 急求《改革開放三十年》讀後感【25分】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制定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地方法規。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的教育投資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義務教育經費由先前的單一來源轉變為來源多元化。從實際情況分析,義務教育經費來源具有不合理性。1994~2001年期間,中國義務教育經費的78%由鄉鎮負擔,9%左右由縣財政負擔,省財政負擔11%,中央財政負擔很少,不足2%。而鄉鎮基本上屬於「吃飯」財政,這樣,實際的後果是把農村義務教育的一些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這是當時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
為全面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困難,國務院於2001年下發《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開始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使農村義務教育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由於國家未對中央、省、市和縣級政府的具體投入責任進行劃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困難的問題再度凸顯出來。2003年國家審計署統計報告顯示,在所調查的50個縣中,2001年底,義務教育的負債23.84億元,到2003年6月底,上升至38.98億元。有的縣80%以上的中小學都有負債。�
2005年是中國義務教育體制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後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增大的勢頭;以區域推進為重點,優先解決好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問題,明確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06年,中國政府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中央財政同時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啟動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
2007年,中央政府決定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並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活費。並決定從2008年春季學期起,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三\
回顧30年前,君堂鎮的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校舍簡陋,一式的平房,磚瓦結構,破舊不堪;教學設備設施落後,學校環境差,辦學條件非常簡朴,處於落伍、薄弱階段。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事業也順應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過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一位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變化與成果。
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群眾的求知慾望也隨之日趨強烈和迫切,看到舊校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君堂鎮22所中小學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和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下,從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辦學高潮。在改革開放30年期間,各校都建起了新校址或新校樓,全鎮所有學校的佔地總面積15777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8809平方米,學校設備設施、辦學規模日臻完善,學校面貌日新月異。
鏈接
從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到高中教育高質量普及,崑山構建起日益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優質教育體系。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蘇州市級優質學校103所,占學校總數的91.15%。全市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從1985年90%左右提升到現在高中階段入學率98.7%。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率也不斷提高。1979年,只有241人考取了高中專以上院校,今年全市共有3659人被各高校錄取,高考升學率為95.71%,其中本科錄取率為65.08%,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考生考上了本二以上院校,創歷史新高。
教學模式:從「一言堂」到素質教育
周向東是城北中學的語文老師。1988年參加工作的他對於教學改革有著太多的感慨。「我記得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教書很簡單,只是傳授知識,課講得細一點,學生掌握得多一點就可以。可是現在不行了,除了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周向東笑著對記者說,「現在的語文中考試題,讓一個幾年前學中文的大學生來考,也不一定考得好。」
近年來,素質教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各學校都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題,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工作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成為老師的教學重點。記者曾有幸聽過一堂小學語文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老師授課內容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有了更多的參與性、互動性。
柏廬實驗小學的張鳳良副校長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的是啟發式教育,就一篇課文,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同老師一起找答案。在課後,教師也要和學生一樣,要靠上網搜索、圖書館查詢、同事間探討等形式,最終在課堂上和學生通過探討,找到大家都能認可的答案。學生的能力也在這一系列參與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跟10年、20年前完全不同。那時候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老師「一言堂」教育,整節課都在聽老師講,課上得枯燥、乏味,課後老師還會布置一大堆作業,讓學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試學生們開夜車背考試內容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完全代替了過去的「一言堂」式教育,使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學校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課外活動。課業的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各類有助於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活動越來越多,參觀考察、校際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的上課形式日趨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特色興趣班更是為學生們提供了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
「作為80後的年輕人,我們是非常幸福的一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給小學生減負的聲音越來越響,而我也正是趕上了這樣一個好時間,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取消,我就近上了中學。其間,除了參加那時非常流行的奧數、英語等學科類興趣班外,我還參加繪畫等藝術類的興趣班,選擇性越來越大。」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楊曉玲說。
鏈接
面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崑山教師隊伍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已成為學校年度考核的剛性指標。1987年,全縣高中教師學歷在本科畢業以上的佔57.09%,初中教師學歷在專科畢業以上的佔65.35%,小學教師學歷在中師、高中畢業以上的佔68.97%。到2007年,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佔79.56%,小學教師大專以上學歷佔84.65%。
教學設施:從粉筆加黑板到現代多媒體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師上課沿襲了幾十年的三大教具。就算在10年前,依然還有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整塊黑板寫滿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堂課下來,嘴裡、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一層白白的粉筆灰再正常不過了。那時的老師天天與粉筆灰打交道,估計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粉筆和黑板會被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所取代。
「20年前用小黑板做應用題,小卡片做數學題;10年前用幻燈片上課;現在用電腦多媒體上課。從粉筆加黑板到幻燈片,再到實物投影儀、多媒體,30年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始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有著近20年教齡的蘇覺清告訴記者。
「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每次上數學課,老師都會拎著一兩個小黑板到教室。當講到例題時,老師就把小黑板掛起來,有時還會用白紙遮掉一部分內容。英語老師則喜歡用小卡片,預先寫好一些單詞,一張一張抽著讓學生念。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蔣鳳鳴大學畢業已經5年了,可依然記得自己讀書時的情景。
這些看似簡陋的教學工具,其實是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准備的。只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小黑板、小卡片逐漸被幻燈片取代。那時,在城區一些中小學,教室里開始配備幻燈機。老師備課的內容、練習題等都書寫在一張張薄薄的幻燈片上,排著順序,隨著講課的內容一張張放上去。不過,幻燈片教學在老師稍微調整一下講課順序時,往往會亂套。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漸漸進入學生的視線。「教學課件」這個對記者來說很陌生的詞,在一個不到10歲的小學生口中卻顯得那麼平常。
9月9日,記者來到玉峰實驗學校。這是一所市政府在2001年投資近8000萬元新建的學校,也是全市中小學校的一個縮影。寬敞的教室,碧綠的草坪,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操場上學生們正在踢球、玩耍,整個校園現代而充滿勃勃生機。教室內,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都認真地注視著黑板上方的液晶電視屏幕,那裡顯示著老師的講課要點。教師辦公室里,不少老師正在用手提電腦備課。「以前為了獲得足夠多的資料,老師到處託人尋找教輔書,如今電腦上應有盡有;以前需要將備課內容一點一點全部書寫到黑板上,如今不僅可以用電腦備課、製作漂亮的課件,還隨時可以在課堂上調出來。教學工作的現代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變化。」教小學英語的汪徐芳老師說。
鏈接
改革開放初期,崑山絕大多數學校的校舍都非常簡陋,平房是那個時代教室的主流。然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5年,崑山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市鎮校三級聯動,區域性整體推進」的工作方針,僅1995年至2007年,全市用於教育的投入約25億元,其中校舍建設經費約20.5億元,設備添置經費約4.5億元。目前全市平均1.3個教室就擁有一套多媒體設備。
❹ 改革開放的意義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的偉大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選擇。從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以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在於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開放所帶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不是為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更深入地改革開放而紀念,關鍵是在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目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十七大號召全黨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帶領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絕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無不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而深化改革開放無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結晶就是開辟了道路、創新了理論。
十七大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而一切――這一條偉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結果、這一個偉大理論正是思想解放的結晶,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意義和最偉大的成果。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自建立新中國、創立社會主義以來就不斷探索、反復摸索的偉大事業。從建國之初向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老大哥學習的「一邊倒」,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艱難、曲折甚至是反復的過程,直到改革開放我們黨才成功開辟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探索的過程、實踐的歷程,就是堅持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實現了思想解放的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換言之: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真正的改革開放、堅持正確的解放思想,就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四、紀念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從根本上來說,改革開放的前提在於思想解放,關鍵在於解放思想,根本在於創新體制機制,目的在於激發創造活力。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必須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從現實上來說,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在進一步解放思想中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必須永無止境地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在永無止境的改革開放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永無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就。
❺ 改革開放三十年讀後感
「品」改革開放,展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和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神七騰飛,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飛天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中華大地上閃耀著51枚金牌的榮光,我們必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❻ 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你對「教育幸福」的理解。論述題
追尋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 轉載▼
標簽: 教育 分類: 教育隨筆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為他們的青春進行著無數次的開方。其實這些都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對於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艱辛的重復,而是心靈和知識的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全部!教育不只是付出和犧牲,而是收獲和享受,享受著我們畢生的教育幸福!
1996年,帶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我來到了吐哈這片熱土。從站上講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我要讓我教過的學生在他們成年的時候,都為自己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啟蒙老師而感到慶幸!轉眼間12個年頭匆匆而過。12年來,教學生涯中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期間,有過許多失意的彷徨,但更有成功的收獲和喜悅。我一直很慶幸,我依然堅定的站在三尺講台之上,我知道,這才是自己應該堅守的位置。在這片舞台上,我努力,我奮斗,我拼搏,盡情的揮灑著激情和汗水,盡情描繪著屬於自己的天地和風采。今年7月,我的第三批學生又畢業了,這是我小學教學生涯的第三個輪回。在和孩子們告別的畢業會上,看著一張張熟悉而稚嫩的臉龐,想起朝夕相處的無數個日子,我哭了,一直想快點把他們送出去的我,突然間覺得是那麼的空落和難舍。孩子們也哭了,我知道他們捨不得我,竟然一個個的央求我,老師,把我們帶到初中吧!教師節、中秋節已升入初中的學生成批的來看我,有的學生家長,在他們的孩子已經升入初中時,還在節日來電話問候我,甚至有的家長聽說我的孩子要上學了,主動幫我推薦特色班……每每放下電話,我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靜,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值得高興的呢?也許,這就是作為教師的我的獨自幸福吧!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忙碌中有收獲,現向各位評委匯報如下:
一年來,我擔任六(1)、六(2)兩個班的語文課,同時兼任六(1)班班主任、五六年級語文備課組組長、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
一、在育人中感受教育幸福
從事班主任工作的十二年來,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教師是一項塑造人心靈的工作,尤其是啟蒙老師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影響力更顯如此。出於這份責任,我精心呵護著每一個幼小的心靈。總是不失時機地為自卑的孩子送一份自信;給偏激的學生送一份冷靜;給後進的學生送一份笑容,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讓他們時刻生活在溫暖的集體中。
為了鼓勵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激勵中成長,我在六(1)班開展了小組積分競賽制活動:在學生自願結合的基礎上,將全班學生分成每組7——8個人的小組,由小組的學生共同研究制定奮斗目標,並取一個有特色的名字,如學習組,雷鋒組,突破組,前進組等。然後根據學校規章制度,結合班級管理細則,實行小組積分競賽制,在學習、紀律、衛生、兩操、活動表現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每周得分最高的小組在周五的班會課上會受到充分的表揚,然後介紹得分經驗,最後由我頒發一份特殊的「榮譽證書」(那個證書的外皮是我曾經獲得的榮譽證書做的),得到此證書的學生為此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榮耀。事實證明,個人積分競賽制使班級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很有成就感。優秀生因為積分較多,在班級中的威信日益提升,並在班級中形成了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成為班級的領頭羊;中等生平時最容易被老師忽略,有了積分制之後,他們發現自己通過努力竟然也可以為小組出力,有時甚至超過優秀生,這使得他們的成就感大大增強;後進生中有兩類,一種是能力較弱的後進生,對於這類學生,他們在學習方面也許加分很少,那麼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在其他方面去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比平時找到更多的成就感;而對於那些行為習慣較差的後進生,也許更多的就是積分對他們潛在的約束力和積極的引導了,即使有一小點進步,也會被及時的發現和給予肯定,自然也就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小組積分競賽制是我管理班級的一個重要舉措,已經在班級管理中顯出了較大的優勢和效果。擔任班主任工作以來,我最為自豪的是,我所帶領的班集體多次獲得學校德育常規示範班,榮獲分局「十佳班集體」,榮獲地區「紅旗中隊」,榮獲自治區「紅旗示範中隊」榮譽稱號,這也是教育分局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集體。在和學生一起努力的日子裡,我收獲著學生健康成長的幸福和自我成功的幸福。
二、在教學實踐中體驗教育幸福
我從小就喜歡語文,現在做了語文老師,每天徜徉於語文的天地中,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孩子的語文能力,有30%來自於課堂,而70%其實來自於課外閱讀。」為了把孩子們引入書的殿堂,我精心挑選了一些《讀者》雜志中感人至深的故事,甚至還有《狼圖騰》的精彩片段,利用課堂讀給孩子們聽,並每周舉行一次讀書會,給孩子們讀書交流的機會,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書籍的魅力是無窮的。孩子們很快被我引進書的世界,早晨到校後,再也不見嬉鬧閑耍的孩子,他們都沉浸在各自喜愛的書中朗讀去了。家長們紛紛反映,孩子看書過於入迷,連上廁所都要拿著書,每天晚上看書看的不睡覺。在與書籍、大師的對話中,學生們初步懂得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善良、什麼是美好,什麼是丑惡。課外閱讀的萬水千山吸引著孩子,影響著孩子,造就著孩子。
寫作文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作文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我一直認為,要寫出好文章,一定要以孩子的生活作為原點,以情感作為激發點,再以閱讀積累作為基礎點,才能寫出有生命活力的文章來。在一次以「手」為專題的全校作文研討課上,我以班級中一個叫田濤的孩子手受傷為觸發點,設計了一堂「一隻手的感覺」的習作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據這堂課所寫的教學案例《在體驗中激發創作熱情——「一隻手的感覺」作文教學案例》在全國創新作文研討會上獲得一等獎。該文章還同時在《新作文》雜志第七期發表。在今年6月舉行的自治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論文比賽中,我撰寫的習作教學案例《作文課上的「訴苦大會」》再次榮獲一等獎。在教師這個職業中,我不斷體驗著來自自身成長和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雙重幸福。
三、在教研中共享教育幸福
我們小學語文組是一支充滿活力的團隊,隊伍比較年輕。也正因為這支隊伍年輕化,教學呈現多層次化。青年教師們工作熱情高,善於創新,但同時由於工作經驗不足,教學中盲目性較大,需要有系統化的專業引領,才能盡快成長起來。為了給青年教師們提供一個發展和成長的平台,我積極組織了各種活動,例如組內公開課,診斷課,觀看特級教師錄像課,還組織老師們積極參加自治區各項論文比賽。在我的帶領下,小學語文教研組迅速成長起來,2007年9月,被學校授予「星級教研組」榮譽稱號。在分局211研培活動中,我組老師獲得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教研組綜合成績獲得分局第一,榮獲優勝教研組。在今年7月舉行的自治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論文比賽中,我組十名老師全部獲獎,有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在和同事們的共同提高和發展當中,我與她們共享著教育成長的幸福。
四、在自我成長中品味教育幸福
在我的教書生涯中,2008年可謂是一個突破年。我一直喜歡寫點小文章,但從未想過自己可以編書。受學校委託,我獨自編寫了校本教材小學《國學》讀本,這本書現已全部下發到小學生手中。作為我校國學課的專用教材,受到領導和老師的好評。
平時,我善於積累和總結,撰寫的論文多次獲獎,這都給了我莫大的鼓舞。2007——2008學年度獲獎情況:
1、在分局舉行的「我的德育故事」徵文中榮獲一等獎,並在全分局大會上進行交流
2、本年度在分局小學教師211研培活動競賽中榮獲三等獎
3、在自治區「我的2008奧運會」體育知識競賽中,輔導學生獲獎,一個省級二等獎,一個省級三等獎,本人榮獲「優秀輔導教師」獎
4、指導學生周曉菲所寫文章《弟子規尋寶》在吐哈石油報上 2007年6月1日發表
5、本人榮獲分局「優秀班主任稱號」
6、論文《突如其來的青春期事件》在《班主任》雜志2007年12期發表
7、論文《在情感體驗中激發創作熱情》在《新作文》雜志發表
8、論文《讓班級在自主管理的海洋里航行》在全國「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素質高級研修班研討會」榮獲二等獎
9、論文《突如其來的青春期事件》在全國「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素質高級研修班研討會」榮獲二等獎
10、論文《作文課上的訴苦大會》在自治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論文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11、在外國語學校舉行的小學國學誦讀比賽中,由我設計並領誦的《不朽的國魂》一舉榮獲一等獎
12、在「七一」建黨87周年紀念活動上,我代表學校黨支部進行的黨員講故事受到好評
有一種態度叫享受,有一種感覺叫幸福。學會面帶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種快樂才能收獲幸福。讓我們用享受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教育,我想教育的幸福便會伴隨著我們的教育生活,一直到永遠……
教育激情是蘊藉在地底下的岩漿,是埋藏在雲團里的閃電。激情燃燒,將融化學生心裡的塊壘,摧毀知識的藩籬,提升教師生命的質量。
激情燃燒是一個哲學范疇,有其質、量、度。提高激情燃燒的質是教師的終極追求,控制激情燃燒的量是有效教育的基本策略,燃燒教師激情的度是實現教育幸福的重要保證。科學地讓激情燃燒,教師的教育理想就不再遙遠。
優秀的教師,總會在恰當的地方,恰當的時候點燃自己的教育激情,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所描繪的烈火熊熊的畫面,是我們教育征途上最美最和諧的美妙篇章。
燃燒教育激情,教師就會像那浴火的鳳凰,涅槃後重生。
一、教育幸福的泉源
一個有激情的教師必然擁有巨大的幸福,激情讓教育的幸福感更持久、更強烈。同樣,教育幸福感充沛的教師教育激情也最為強烈。可以說,教育幸福和教育激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但教師的工作是瑣碎的,他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每天面對紛繁蕪雜卻又單調重復的工作,每天面對反復說教卻又無效的調皮學生,面對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恐怕很多教師都會問:幸福在哪裡?教育的激情在哪裡了?
據重慶的一項調查顯示:六成教師沒有幸福感。為什麼六成老師沒有幸福感?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幸不幸福」。據調查顯示,75%的教師每天工作時間在10—12個小時;20%的教師每天工作8—10個小時。而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對廣州地區1000多名教師發放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教師覺得工作壓力大,職業幸福感不高。16.6%的教師認同「再有機會,不願選擇當老師」;而認同「工作穩定,收入客觀,受社會尊重」的教師只有11.2%。種種現實情況表明: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很低的。既然沒有教育幸福,工作的激情何來?更遑論點燃工作激情了。
如此看來,廣大教師真的要在這種毫無激情毫無幸福感的職業里浪費時間,「貽誤」終生?
其實不然,「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客觀地說,教師的職業幸福,關鍵在於教師本人的生活態度,在於教師在從事教育事業時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潛能是否得到發揮、力量是否得以增強。惟其如此,幸福才能源源不斷,激情才能澎湃不竭。但是以什麼程度增長,以何種頻率增長,還要看教育幸福的發展層級了。
教育幸福感是有層級的。相應地,教育激情的烈度也是有差別的。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了人的層次需求論,首先,人是一個有需要的動物,其需要取決於他已經得到了什麼,還缺少什麼,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已經得到滿足的需要不再能起到激勵作用。其次是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次得到滿足之後,另一層次需要才出現。當教師已經實現了某一層次的教育幸福的時候,就會向著更高層次的要求邁進,那些低層次的曾經帶來教育幸福的因素就不再起作用,所以教師教育幸福的感覺是發展變化的,對教育幸福的要求也是不斷提高的。
我們呼喚教師的教育激情,就要探究教師職業幸福的源頭。正其本,清其源,教師的教育激情才能持續燃燒。「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職業幸福的源頭活水到底有哪些呢?
1、名位和財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傳統的知識分子是羞於言利的。似乎只要言名利,教師的境界就不高,師德就成問題。在教師行業,教育者被灌輸的理念往往是奉獻、無私等崇高思想。我們的媒體也不遺餘力地推銷類似的價值觀念。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報道噴薄而出:有教師打著點滴給學生上課的,也有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似乎離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教師便不能成為教師了。
教師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甚或是生活在社會之上辛苦備至、壓力巨大、社會期望甚高卻經濟地位低下的群體,教師有馬斯洛所說的這五種層次的需求。魯迅先生說:「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教師的生活質量、社會地位提高了,教師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安心育人,靜心授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才會更加的強烈。
很難想像,一個整天簞瓢屢空的教師還有什麼樣的職業尊嚴,一個整天接受社會有閑階級、有產階級冷嘲熱諷的教師還有什麼資格談教育理想,連尊嚴都談不上的教師何談幸福,沒理想的教師哪裡來的激情。所以,貧窮不是光榮,位卑不是驕傲。
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令人羨慕的職業,就應該讓教師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必須提高教師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名位和財貨方面給予教師相當的認可。2009年,國家在教育崗位率先實行績效工資,大幅度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同樣是200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合表彰了500個「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831名「全國模範教師」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教育部還表彰了2014名「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授予651項教改項目「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授予100名高校教師「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這些榮譽,讓那些一直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學一線的老師們感受到職業的榮耀,給廣大教師打了一針「強心劑」。這些舉措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教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提高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才會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增強了,教師的激情才會被點燃,我們的教育才會優質高效。
【鏈接】
2002年我也有幸成為市骨幹教師中的一員。因為評了骨幹教師,周圍人對他尊敬有加,關注的目光格外不同。我知道,這是對自己以前工作的肯定,也給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標:我要成為特級教師,成為一個學者型教師。應該說那之後的幾年是我成長最快的時期。我的教學風格逐漸形成,知識積累逐漸豐厚,為人處事逐漸沉穩成熟,課堂更加精彩,教育科研和教學實踐結合日漸緊密。我深知自己還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要將作文教學研究的構想付諸實施,讓學生都有妙筆慧心秀口;要多讀書,引領學生也讓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攫取寶藏;要繼續深入試題研究,找出更多規律性的東西,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是筆者成長日誌的節選。名譽這一具有導向性的刺激物給我帶來了滿足感、幸福感,更激發起我的上進心。它讓我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成為學者型教師,更讓我發現了不足:在「作文教學研究」、「讀書」、「試題研究」等方面亟需提高。
作為一線教師,筆者深知教師名位在教師獲得職業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師,可能會因為領導的一句表揚而開始親近、熱愛起自己的工作;有的教師,會因為學生的考試成績優秀獲得上級表彰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追求;有的教師,會因為一節課的獲獎而開始熱愛自己的課堂。名位的激勵帶來職業的滿足。一個有效的榮譽序列給教師設立了一個個目標,幫助教師向更高更遠處發展。教師因為獲得榮譽而幸福,也因為開拓開墾而完美。
所以,為了鼓勵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國家建立了教師榮譽制度和職稱制度。這些制度的設立,就像是發生了「鯰魚效應」,讓教師這個行業充滿了競爭的活力,對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有很大的提高和促進作用。教師的職業幸福像出土的幼苗,在競爭中成長;教師的職業激情,像燎原的星火,在名位的提高中點燃。
除了職稱和榮譽等名位之外,教師的經濟地位也是其職業幸福的重要泉源。筆者小時候常常聽到大人講村裡的私塾先生吃魚的故事:先生吃魚的時候,一般一餐只吃魚的半面,吃完後,會將魚翻身過來。為什麼要翻過來呢?是因為從外觀上看去,魚是很完整的,先生就不至於被人說貧窮而顏面受損。兩餐吃一魚,舊時教師的生活待遇可謂險惡,這是舊中國教育落後造成的。
放眼現在,雖說教師的經濟地位有提升,但是教師內部經濟地位的差別仍然影響著教師職業的整體幸福感。有調查顯示:名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比一般學校教師來的強烈,城市學校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比鄉村教師來得強烈。為什麼呢?除了前面所述的名位之外,經濟原因占很大的比重。名校、城市學校的教師福利好,佔有社會資源多,自然是很多老師心儀嚮往的地方;而鄉村學校、普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待遇低下、條件落後,教師的教育熱情少之又少。
經濟基礎決定職業幸福!在世俗社會里,教師的經濟地位往往影響著很多人對教師職業的評價,影響著教師對自己職業的美譽度和幸福感。要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點燃教育激情,必須要提升教師的經濟地位。
【鏈接】
1969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後,薛章輝老師被分配到當時江西的部隊農場任教,第一個月領到的薪水是45.5元,如今薛老師退休後每月薪水4300多元,讓他覺得教師不僅在經濟地位,在社會地位上也有很大提高。「我的老師在『文革』中受到批鬥,我當了老師後沒有被我的學生批鬥過,這是我值得慶幸的事。」薛老師說,後來國家又多次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他58歲時開始學開車,如今加入有車一族,買了一套房子作為休閑養老之處,去過歐洲、東南亞旅遊,還到馬來西亞參加國家漢辦組織的漢語教師培訓交流活動,這一切都讓他覺得,在人生的末班車趕上了趟。
我們可以理解到薛章輝老師在人生的晚年所體驗到的職業幸福感。這種感覺毫無疑問是經濟地位的提高帶來的。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相信像薛老師這樣趕上趟的教師還有很多很多。
經濟地位的提高改變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酸腐的形象。衣著鮮、食有魚、住有居、行有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變成普普通通的家常。教師在獲得豐富的物質滋養的同時,工作的積極性也爆發出來,教育激情得以充分燃燒。
名位和財貨,這些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的緣由如今也堂而皇之地躍入教師的視野。這不是師德的倒退,而是把教師從神還原成人——有著各種層次的需求的人。教師從「神壇」上走下來,感受祖國改革開放的美好成果,有利於滿足教師的幸福感、成就感,從而使教師這個行業成為最美好、最令人羨慕的職業。
2、學生的成長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其中一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將教育之樂與天倫之樂、德性生活之樂相並列,標明孟子作為人師對教師職業重要性的充分肯定。的確,教育的目的指向人類本體,教育的根本追求就在於人本身。作為一種讓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職業,教育的幸福和學生的成長休戚相關,教育激情的點燃和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連。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教育是關系一個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千秋大業。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為什麼最終會落實在教師身上。因為教師承擔的是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責任,承擔的是培養國家優秀公民的責任,承擔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教師的職責決定教師工作努力的方向,而這些方向的實現,就是教師獲得教育幸福的源泉。
從學生個體的層面來看,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有個人意識和情感的人,這就意味著教師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最好的說明。教書育人之難表現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師預期的矛盾,體現在教師教學技術和教學效果的不對稱,體現在學校教育因缺乏必要支持而表現出的軟弱性。學生的成長路程是曲折復雜的,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惟其艱難,教師的價值才可以體現;惟其辛苦,學生的成長才顯得難能可貴。
所以,教育幸福感不只是簡單的獲取,更應該有責任的擔當、智慧和精力的付出。和學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會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興的和傷心的曲調。而善於認識這種樂聲,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條件。教師所從事的職業關乎人一生的發展,這是一種其他職業無可比擬的榮譽!教師的人格修養、知識能力像涓涓細流慢慢注入學生的血脈,這是教師生命的延續。當學生們在教師的教育和幫助下走向人生的一個個嶄新的階段時,在他們的眼眸里,不僅有尊重,還有感激。
關注學生的成長,把自己的心靈和智慧交給孩子,教師就會體驗到別樣的幸福,教師職業會為此澎湃多情。
【鏈接】
李吉林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鳥,她說:「情境教育就是給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動想像的翅膀,讓孩子的思維飛起來,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快樂地飛向美麗的、智慧的、無限光明的童話般的王國。這是我心中的小鳥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鳥之歌在我心中鳴響。歌聲中,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智慧,兒童的情感,讓我激動不已。此情此境,如詩如畫,我彷彿也是詩人,飽含著深情,在兒童的心田裡,寫著明天的詩句。兒童,是我心靈的寄託。一切為了兒童,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為了兒童』,使我成為一個執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學習者,多情的詩人。」
李吉林老師是我國著名的情境教育專家,她的人生曾遭受過文革的傷害。可是面對天真單純的孩子,她仍然滿含激情地把他們比喻成小鳥。她把自己的快樂、心靈的皈依都寄託到孩子身上。而這些孩子也讓她忘卻前進的辛苦、人生的坎坷,成為了多情的詩人,為師的期待造就了師生成長的雙贏!
在筆者的學生生涯中,也有很多老師的諄諄教誨依然縈繞在耳際。在教師節,有老師曾對我說:「你的成長是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在我學習進步的時候,有老師慨嘆:「班級擁有你,是我最大的驕傲!」毫無疑問,這些老師在教育教學崗位上都是有著突出成就的行家裡手。面對學生,他們都共同地展示了他們的愛心、寬容和智慧。他們的臉上總是含笑的,盡管有時候因為經濟條件、社會評價等一些問題影響著他們的心緒,只要他們一面對學生,那樣一種滿足和關愛就會洋溢在臉上。
學生的成長給教師帶來了教育幸福,也給他們的專業發展帶來了動力。每個老師都可以據此拓展自己的舞台來發展、豐富學生,提升老師的育人成就感、教育幸福感。
3、教育的專業追求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過,真正的幸福來源於自己的存在。為師者的存在體現在哪裡?是學生的分數中,還是自我的首肯中?在現實的校園里,被分數緊緊套牢的已不單單是那些可憐的孩子,更是教師。在分數的空隙里掙扎,誰能抓住幸福的尾巴?在喪失了主動權的分分秒秒里,教師的笑聲難得爽朗,教師的站姿無法挺拔。
如何讓教師的價值最大化?如何讓教師的工作充滿創造力?這是很多人面對的課題。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矛盾和沖突,當自己無法解決這種矛盾和沖突的時候,就需要外在的啟蒙與介入。而外在力量(比如專家或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等)的介入往往會對教師原有的日常教育生活構成沖擊,使教師陷入到恐懼或者說焦慮狀態之中,甚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教師開始拒絕變化,這種拒絕又讓教育生活顯得單薄乏味。
所以,教師要想獲得更大的幸福,就必須擁有教育追求來拒絕平庸。
拒絕平庸意味著接納和反思。當一個教師在採取教學行為的時候,他往往是受某種內在的對教育的理解的支配,也就是說,每個教師都會擁有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與解釋,這種理解與解釋往往是未經檢驗的,帶有偏見的。如果教師能通過反思、閱讀等有效手段與自我保持對話關系,洞察與反省自己的理解與解釋,就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為,在研究中逼近真理。而探索奧秘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最美妙的事情(愛因斯坦語),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的專業追求無疑是極具幸福感的。
【鏈接】
1993年春天,在教《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時,我把對一道簡單的練習題的處理,變成了一次活躍而成功的思維訓練,學生也很歡迎,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晚,我便懷著成功的喜悅一氣呵成寫成一篇不足兩千字的課堂實錄片段,題目是《一道習題的思維訓練》。第二天我就將這篇文章投寄給《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信封上寫的是「編輯同志收」。雖然我在好幾年前便有文章發表,但那些都是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就語文教學而言,這是第一次投稿。一個多月之後,我打開新到的《中學語文教學》第五期,一下子便看到目錄上自己的名字!太讓我興奮了!文章雖然短小,內容也很單薄,但今天回頭看,那是一個簇新的起跑線——我後來發表了上百篇語文教學文章,再後來還出版了好幾部語文教學專著,這一切都是從《中學語文教學》1993年第五期開始的。
❼ 六年級作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國家強大了許多:繁華的街市,高大的建築,寬廣的街道,開闊的廣場,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那高樓大廈……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聽媽媽講,她小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還很貧窮,商店裡的東西也很少,一年很難吃到一塊糖和其它的零食,買東西都要用票,如果買東西沒有票給再多的錢也沒有用,買食物要用糧票,買肉要用肉票,買布要用布票,買洗衣機也要用票,而且還有供應量的限制,不是想用多少就可以用多少的,平時吃的飯也沒有什麼營養,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好一點,所以那時侯媽媽最高興的就是過年了。可是現在我們想要吃的東西在超市裡都可以買到,家裡的零食也從來沒有斷過,媽媽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們做有營養的飯菜,可有時我還挑三揀四的,嫌東西不好吃,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媽媽小的時候穿的衣服都是姐姐們穿小了的舊衣服,而且衣服上有些還有補丁,穿的鞋子基本上都頂著腳指頭,上學背的是一個布做的書包,學慣用具也很少,而且一直用到不能 再用才換掉。而我們現在幾乎穿的衣服都是新的,鞋子有一點小就不想再穿了,到現在我已經用過好幾個書包和文具盒了,學慣用品也多的數不清,現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加強大。
媽媽小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好玩的,就是跳跳橡皮筋,爬山什麼的,那時侯有電視的人家很少,而且還是黑白的,電視頻道也很少,電視節目也不象現在這么豐富多彩。而現在我們可以玩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頻道也非常多,而且還有針對我們的少兒頻道,除了看電視,我們還可以玩電腦,上網,旅遊等等。這一切都是因為改革開放,我們才有了這么美好的生活,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我祝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用我們的雙手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世界強國!
❽ 《改革開放三十年》讀後感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制定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地方法規。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的教育投資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義務教育經費由先前的單一來源轉變為來源多元化。從實際情況分析,義務教育經費來源具有不合理性。1994~2001年期間,中國義務教育經費的78%由鄉鎮負擔,9%左右由縣財政負擔,省財政負擔11%,中央財政負擔很少,不足2%。而鄉鎮基本上屬於「吃飯」財政,這樣,實際的後果是把農村義務教育的一些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這是當時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
為全面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困難,國務院於2001年下發《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開始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使農村義務教育狀況有所改善。但是,由於國家未對中央、省、市和縣級政府的具體投入責任進行劃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困難的問題再度凸顯出來。2003年國家審計署統計報告顯示,在所調查的50個縣中,2001年底,義務教育的負債23.84億元,到2003年6月底,上升至38.98億元。有的縣80%以上的中小學都有負債。�
2005年是中國義務教育體制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後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增大的勢頭;以區域推進為重點,優先解決好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問題,明確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06年,中國政府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中央財政同時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啟動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
2007年,中央政府決定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並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活費。並決定從2008年春季學期起,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三\
回顧30年前,君堂鎮的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校舍簡陋,一式的平房,磚瓦結構,破舊不堪;教學設備設施落後,學校環境差,辦學條件非常簡朴,處於落伍、薄弱階段。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事業也順應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過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一位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變化與成果。
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群眾的求知慾望也隨之日趨強烈和迫切,看到舊校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君堂鎮22所中小學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和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下,從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辦學高潮。在改革開放30年期間,各校都建起了新校址或新校樓,全鎮所有學校的佔地總面積15777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8809平方米,學校設備設施、辦學規模日臻完善,學校面貌日新月異。
鏈接
從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到高中教育高質量普及,崑山構建起日益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優質教育體系。全市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蘇州市級優質學校103所,占學校總數的91.15%。全市小學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從1985年90%左右提升到現在高中階段入學率98.7%。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率也不斷提高。1979年,只有241人考取了高中專以上院校,今年全市共有3659人被各高校錄取,高考升學率為95.71%,其中本科錄取率為65.08%,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考生考上了本二以上院校,創歷史新高。
教學模式:從「一言堂」到素質教育
周向東是城北中學的語文老師。1988年參加工作的他對於教學改革有著太多的感慨。「我記得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教書很簡單,只是傳授知識,課講得細一點,學生掌握得多一點就可以。可是現在不行了,除了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周向東笑著對記者說,「現在的語文中考試題,讓一個幾年前學中文的大學生來考,也不一定考得好。」
近年來,素質教育被提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各學校都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題,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工作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成為老師的教學重點。記者曾有幸聽過一堂小學語文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老師授課內容生動、有趣,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上課的時候,有了更多的參與性、互動性。
柏廬實驗小學的張鳳良副校長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採用的是啟發式教育,就一篇課文,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同老師一起找答案。在課後,教師也要和學生一樣,要靠上網搜索、圖書館查詢、同事間探討等形式,最終在課堂上和學生通過探討,找到大家都能認可的答案。學生的能力也在這一系列參與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跟10年、20年前完全不同。那時候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老師「一言堂」教育,整節課都在聽老師講,課上得枯燥、乏味,課後老師還會布置一大堆作業,讓學生自己去消化,一到考試學生們開夜車背考試內容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今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完全代替了過去的「一言堂」式教育,使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學校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課外活動。課業的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各類有助於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活動越來越多,參觀考察、校際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體育課、音樂課、美術課的上課形式日趨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特色興趣班更是為學生們提供了培養興趣愛好的機會。
「作為80後的年輕人,我們是非常幸福的一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給小學生減負的聲音越來越響,而我也正是趕上了這樣一個好時間,小學升初中的升學考試取消,我就近上了中學。其間,除了參加那時非常流行的奧數、英語等學科類興趣班外,我還參加繪畫等藝術類的興趣班,選擇性越來越大。」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楊曉玲說。
鏈接
面對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崑山教師隊伍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已成為學校年度考核的剛性指標。1987年,全縣高中教師學歷在本科畢業以上的佔57.09%,初中教師學歷在專科畢業以上的佔65.35%,小學教師學歷在中師、高中畢業以上的佔68.97%。到2007年,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佔79.56%,小學教師大專以上學歷佔84.65%。
教學設施:從粉筆加黑板到現代多媒體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師上課沿襲了幾十年的三大教具。就算在10年前,依然還有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整塊黑板寫滿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寫。一堂課下來,嘴裡、頭發上、衣服上沾滿一層白白的粉筆灰再正常不過了。那時的老師天天與粉筆灰打交道,估計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粉筆和黑板會被幻燈片、投影儀、多媒體所取代。
「20年前用小黑板做應用題,小卡片做數學題;10年前用幻燈片上課;現在用電腦多媒體上課。從粉筆加黑板到幻燈片,再到實物投影儀、多媒體,30年來,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開始走進學校,走進教室。」有著近20年教齡的蘇覺清告訴記者。
「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每次上數學課,老師都會拎著一兩個小黑板到教室。當講到例題時,老師就把小黑板掛起來,有時還會用白紙遮掉一部分內容。英語老師則喜歡用小卡片,預先寫好一些單詞,一張一張抽著讓學生念。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蔣鳳鳴大學畢業已經5年了,可依然記得自己讀書時的情景。
這些看似簡陋的教學工具,其實是老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准備的。只是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小黑板、小卡片逐漸被幻燈片取代。那時,在城區一些中小學,教室里開始配備幻燈機。老師備課的內容、練習題等都書寫在一張張薄薄的幻燈片上,排著順序,隨著講課的內容一張張放上去。不過,幻燈片教學在老師稍微調整一下講課順序時,往往會亂套。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漸漸進入學生的視線。「教學課件」這個對記者來說很陌生的詞,在一個不到10歲的小學生口中卻顯得那麼平常。
9月9日,記者來到玉峰實驗學校。這是一所市政府在2001年投資近8000萬元新建的學校,也是全市中小學校的一個縮影。寬敞的教室,碧綠的草坪,錯落有致的建築群……操場上學生們正在踢球、玩耍,整個校園現代而充滿勃勃生機。教室內,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都認真地注視著黑板上方的液晶電視屏幕,那裡顯示著老師的講課要點。教師辦公室里,不少老師正在用手提電腦備課。「以前為了獲得足夠多的資料,老師到處託人尋找教輔書,如今電腦上應有盡有;以前需要將備課內容一點一點全部書寫到黑板上,如今不僅可以用電腦備課、製作漂亮的課件,還隨時可以在課堂上調出來。教學工作的現代化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變化。」教小學英語的汪徐芳老師說。
鏈接
改革開放初期,崑山絕大多數學校的校舍都非常簡陋,平房是那個時代教室的主流。然而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5年,崑山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市鎮校三級聯動,區域性整體推進」的工作方針,僅1995年至2007年,全市用於教育的投入約25億元,其中校舍建設經費約20.5億元,設備添置經費約4.5億元。目前全市平均1.3個教室就擁有一套多媒體設備。
❾ 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一、衣:由單調匱乏到豐富多彩
人們把衣排在人生四個基本生活需要的第一位,說明國人有根深蒂固的愛面子的思想,從穿戴看人品,是多年來形成的思想習慣。但在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穿戴十分的匱乏,色彩單調,給人們一種灰色世界的感覺。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穿戴徹底變了樣,不等待但數量多,更講究質量好,整個世界豐富多彩起來。這是改革開放的第一大功績。
二、食:由為吃飽發愁到講究飲食的營養搭配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是我國歷朝歷代都十分傷腦筋的事情。就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在為吃飯發愁,家無隔夜糧、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現象始終不能隔絕。這一問題在改革開放後得到徹底解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人們不再為吃飽發愁,而是為吃的太好發胖發愁,人們吃的觀念由吃好向吃的營養搭配科學而轉變。這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大功績。
三、住:由隨「寓」而安到思想上的一座沉重大山
過去節衣縮食的年代,人們住的條件十分簡陋,城市按資排輩等待國家分房,農村一家三代住在三間土坯房其樂融融。雖然住的差,但大家都一樣,責任在國家,老百姓心安理得的等待。改革開放後,居住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居民住上高樓大廈後而終生成為房奴,農村沒有一排磚瓦房就要斷子絕孫。
四、行:由行路難到地球村
行是社會進步的一大標志。過去出門人等車,車來了還不一定擠上去。改革開放後是車等人,車不滿也得走。全國形成高速網,交通便利拉近了人的距離,世界成了地球村。這是改革開放第三大功績。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
從1978年至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中國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了中國經濟增重的重要拉動力量。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港、澳、台資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資)。
❿ 改革開放給予我們什麼
□商志曉對於30年改革開放,無論是回首歷程,還是總結經驗,抑或是尋找意義,都可以而且必然歸結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而普通的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科學回答,需要從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中、從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中,全面把握改革開放的成就,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價值,准確概括改革開放的啟示。 一、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巨大的 從實證角度來歷數,有經濟快速發展、物產極大豐富;市場機制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統籌兼顧,區域協調推動。有政治文明發展、民主深化推進;依法治國實施、決策行為規范。有文化體制完善、精神產品豐富;核心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彰顯。有社會建設加強、公共服務擴大;人民生活提高、民生問題改觀。有科技水平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優秀人才輩出,國民素質提升。有「一國兩制」實踐、祖國統一推進;和平外交成功、國防實力增強。有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影響深廣,等等。 從理念層面來歸納,有思想的不斷解放、觀念的不斷更新、認識的不斷深化、理論的不斷創新;有不斷增強的大局觀念、民主追求、科學精神、生態責任;有不斷展現的公民意識、主體自覺、利益訴求、個性塑造;有不斷增進的自信心、主動性、責任感、凝聚力。還有,人們的眼界開闊了、視野高遠了、創新精神增強了、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全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強烈了、公平正義平等的意識強化了、成功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大了、對待新生事物的心態平和寬容了。等等。 所述這些成就,有的已是實現了的現實,有的還是正在推進的過程,有的則是前進中的趨向;有的是明顯、直觀、可描述的,我們已經感受著或正在享用著;有的是內在、細微、難名狀的,我們需要靜心體驗、慢慢品味並仔細欣賞。改革開放 30年,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各項建設和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只要對比今天與改革開放之前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如今生活的富足與改革開放之前的貧乏,對比現今思想行為的廣闊空間與改革開放之前的種種約束限定;只要看一看我國經濟發展由 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 0.3645萬億元、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24.9530萬億元、年均增長 9.7%的快速發展,看一看香港澳門回歸、加入世貿組織、衛星火箭上天、成功舉辦奧運等一系列關系重大的事件和活動,我們每個人對3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都會感同身受,由衷贊嘆。 3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書寫的輝煌,是無與倫比的;在中華民族復興騰飛的歷程中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這就是改革開放給予我們的。 二、30年改革開放的價值是非凡的 對國家,改革開放提供了騰飛契機,為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民族復興開辟了正確道路。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渴望自身強盛、進步、受到尊重。被譽為文明古國、在歷史上曾經領跑全球的華夏中國,渴望復興、追求壯大、努力騰飛,是自進入近代史以來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如果說,從 1840年肇始後的近140年間,我們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經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一次次邁出了堅實步伐、留下了一串串閃光腳印,那麼,最近這30年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復興騰飛,卻是具有決定性、根本性的。原因就在於,改革開放使我們真正找到了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真正找到了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路徑—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踐,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民族復興才有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可靠的保障。賴有改革開放創造的無比雄厚的物質前提、團結廣泛的民眾力量、深厚持續的動力源泉、切實可行的戰略策略,中華民族的復興和騰飛才全力啟程、才大步前行。 對民眾,改革開放提供了全新生活,為每個人發揮才智並全面發展搭建了寬闊平台。 改革開放既要為國,更是利民。億萬民眾的生活,因改革開放而發生了巨大變化,躍上了新的台階,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首先是生活富裕了,不再為缺吃少穿犯難發愁,衣食住行大為改觀;再就是生活內容豐富了,開始過有滋有味的日子,所聽所看所想的事情多了;進一步,得到的機會多了,全面發展的餘地大了,個人才智有了更多更廣的發揮去處。這一切,使上千年主要為生計勞作的中國老百姓直起了腰桿,過上了一種嶄新的生活;使長期活動於單調、枯燥、乏味的基本生活圈子中的中國人,進入了許多未曾想過未曾見過的新領域。改革開放為億萬中國人民帶來了實惠和利益,搭建起全面發展的寬闊平台。人們從內心裡感念改革開放並寄希望於改革開放的深化發展,滿懷期待改革開放辟出新的天地、給予新的享受、帶來新的體驗。30年,彈指一揮間,億萬民眾的生活有了一個巨大的躍遷。 對政黨,改革開放提供了成功實踐,為執政黨執好政並將長期執政奠定了堅實基礎。 已有87年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執掌政權接近60年了。許多國家的政黨或政治團體的發展歷程表明,奪權難,掌權更難。我們黨在執政的前30年中,在沒有現成經驗的情況下探索建設道路,在受到種種封鎖和干擾的背景下自強奮斗,在面對諸多艱難險阻的條件下努力拚搏,逆境中堅持,困苦中前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總體上看,那一時期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怎樣執政這樣一個重大課題。而一個執政黨如果長期不能有效執政,那就要面臨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正是在30年改革開放期間,我們黨總結經驗教訓,遵循執政規律,探索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式和途徑,有了成功的執政實踐。30年改革開放的執政實踐、執政成就和執政經驗,對我們黨進一步執好政、能夠長期執政,非同尋常,至關重要。 對世界,改革開放提供了發展模式,為全球合作共贏迎接共同挑戰創造了廣闊空間。 世界的多國家多民族結構,意味著發展模式的多樣性和發展途徑的多樣化,統一模式歷來都難以持久,強加意志從來都不能成功。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深化發展的當今,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和發展途徑的現在,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備受矚目,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系列創造深受關注。人們關注中國,關注中國改革開放,是因為30年改革開放發揮了領跑全世界的作用,是因為30年改革開放為全球奉獻出一個有實際效用的發展樣式,是因為中國憑借 30年改革開放而產生的廣泛影響,在解決民族宗教矛盾、熱點地區沖突、環境生態惡化等重大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世界營造了一個和平合作、互惠共贏的良好氛圍。中國的改革開放得益於世界,世界的發展受惠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為人類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貢獻。 30年改革開放的非凡價值是歷史性的,是被嵌入歷史、書寫於歷史中的,是不僅被重重收藏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收藏於世界歷史中的。30年改革開放的非凡價值,同時就是 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這就是改革開放給予我們的。 三、30年改革開放的啟示是深刻的 一是,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不容懷疑否定。改革開放從邁出第一步,一路走來,鮮花鋪路,掌聲不止,但同時也伴有荊棘、泥濘,布滿曲折、坎坷。更因為某些領域、某些方面的改革開放存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有不到位、不完備、不徹底之處,使得改革開放常常受到非議、批評,甚至懷疑、否定。人們在贊頌改革開放的同時,時常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諸多新問題感到遺憾;人們在稱道改革開放之餘,時常對與期望相比存有的差距有所抱怨;人們在寄希望於改革開放深化發展之時,對改革開放能否到位、完備、徹底懷有種種擔心。對此,我們必須客觀分析、沉著應對、明辨是非、排除干擾,必須認清方向、堅定信念、不為所動、一往無前。因為「 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對當代中國來說,不改革開放就沒有前途,不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就沒有希望。 二是,改革開放必須大力推進,不容淺嘗輒止。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開放面對新的挑戰,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已成為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方面聯結在一起並全面推進的龐大工程,真正到了配套性強、風險性大、牽扯麵廣、觸及利益層次深的啃「硬骨頭」階段。而從改革開放的動力方面看,改革開放獲得的民眾支持和動力支撐已有新的變化。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心思變和良好預期形成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十分高昂。而今天,由於改革的漸進性以及改革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和不規范行為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和主動精神。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和各級政府要在敢於對自身組織結構、決策體制、工作方式進行改革的同時,對全社會各領域的改革加大力度,強力推進,大刀闊斧,義無反顧。假若只是著眼枝節、小打小鬧,止於表層、縫縫補補,恐怕難以成就大業,甚至有可能使已有的改革開放成果逐漸被消蝕、吞沒。 三是,改革開放必須真抓實干,不容虛情假意。改革開放推進到現階段,已由以「破」為主轉為「破」「立」並重,由「破」「立」並重轉為「立」重於「破」,其建設性要求明顯增強,創新性特徵尤為突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化解在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貧富差距過大問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和失衡問題,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法制基礎和信用基礎的缺失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我們才能在經濟建設方面邁出扎實的步伐。從全局上看,我們要取得改革開放的新進展、新成就,除了著力解決好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反腐倡廉、政治體制改革這些備受關注的重大問題之外,尤其需要改革開放的主導者和主體參與者,注意防止和克服口裡喊改革開放、行動中懶於改革開放,表面上鼓勵改革開放、實際上阻撓改革開放,看上去鍾情於改革開放、內心裡蔑視改革開放的種種虛情假意,切實撲下身子真抓實干,真正解放思想勇於創新。 四是,改革開放必須顧全大局,不容損害整體。隨著改革開放領域的廣泛化和改革開放探索權的普遍化,隨著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過去由政府給予優惠政策進行改革開放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主導改革開放的行為已受到諸多限制。在改革開放主體愈加多元、主導力量愈加眾多的情況下,改革開放的推進和深化,尤須顧全大局、維護整體利益,尤須著眼長遠、確保事業發展。特別是社會各領域、各系統、各方面,在提出、施行、推進改革開放政策和實踐過程中,必須兼顧大局需要與部門訴求,把整體利益與部門利益的關系處理好,決不能顧小失大,因私廢公。作為改革開放組織者、推動者的執政黨和政府機關,需要在獲取自身利益時表現出足夠的「奉獻精神」,以取得公信力並維護大局;需要在平衡各層面、各群體利益的同時,按照民生優先和社會公平原則,加大對各種利益的增減刪改力度;需要按照社會發展要求和規律,帶領廣大民眾破除行業壟斷、資源壟斷、權利壟斷及其超額利潤;需要從社會廣大民眾利益出發,剝奪靠非正當競爭、非正常手段獲取的不義之財,沒收通過營私舞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走私販私等手段攫取的社會財富。不這樣,不足以推進改革開放健康發展;不這樣,不足以贏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五是,改革開放必須惠及民眾,不容謀取私利。眼下,改革開放已從主要是利益調整轉向利益調整與利益增進並重,從利益傾斜轉向利益兼顧。人們對改革開放效應的預期普遍提高,對公平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要求明顯增強。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一種利益再分配的話,我們現在就面對著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要求多樣化的挑戰。愈是利益問題突顯出來並備受關切的時候,愈要鮮明地提出: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惠及民眾。這需要我們在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把解決好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把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重中之重;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此同時,要注意調控和監管各系統、各部門內部的改革,克服把系統利益、部門利益抬高放大的傾向,嚴格查處借改革開放之名、行謀取私利之實的錯誤行徑,下力氣打破不正當利益行業壟斷化的格局,還改革開放成果予全社會、予廣大民眾。 30年改革開放的深刻啟示是多方面的。這些啟示,既是對以往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又是對現今改革開放的行為告誡,還是此後改革開放的實踐遵循。30年改革開放的深刻啟示,是 30年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進一步升華,是30年改革開放非凡價值的進一步凝結。巨大成就、非凡價值、深刻啟示及其有機統一,就是改革開放給予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