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響教師幸福感的十大因素
1.工資。
教師工資一直都很低,付出的時間精力和回報不成正比,很容易影響幸福感。
2.不被尊重。
最近幾年教師的地位直線下降。部分家長一有風吹草動就告到教育局,孩子說不得,作業寫不得。老師的威信也跟著下降,學生不把老師當一回事。最近幾年看到的學生傷害老師的報道也很多。
3.與教育無關的工作繁重。
雖說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但上級布置的任務太多,老師在學生身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少,相反時間都用在了完成上級任務上。老師一方面想要教好學生,另一方面還得完成很多任務,精力上顧不過來。
4.輿論。
老師被過於高尚化,大眾認為老師就應該清貧無私,一心為別人。老師雖然要教書育人,但也要生存。
5.工作時間。
肯定有人覺得老師休周六日,有寒暑假是特別輕松的工作。但實際上教師的周六日多用來培訓、比賽等活動。寒暑假會有一些學術活動,或者去學習,剩給老師的時間幾乎沒有多少。工作日的時候要早起看早讀,晚上放學還要批改作業、備課,和家長聯系或者開會。
6.職業病。
教師長期說話,咽喉受傷是最普遍的病。其次,長時間站立,腰部肌肉也會受損。女老師更有可能因為長時間有情緒會有一些乳腺或子宮的問題。這些病時刻困擾著老師,花費有時候比老師的工資還要高。有些老師還會帶病堅持上課,對老師的健康影響很大。
其實還有很多的原因,寫不下去了。只有身為老師才更加的能體會吧,希望社會對老師不只是監督,也希望多一些理解。
❷ 結合教師的幸福談談教師不幸會帶來哪些危害
如果教師不幸就不會安心教學。不良情緒帶到課堂,那麼學生就沒辦法好好學習。影響下一代。
望採納,謝謝
❸ 教師容易得哪些心理疾病
教師容易得哪些心理疾病
大家都說能有一副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神聖的職業,它維系著千百萬孩子的健康成長,維系著千百萬家庭的幸福快樂,因而應該是最蘊含生命力和創造性、充滿幸福和歡樂的職業。
榮譽的背後我們的教師們背負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壓力,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就是目前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要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對心理健康標准有充分的認識,並明確其影響因素。
近些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A: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曾對上海市3055名小學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的(SCL—90)量表測試調查
結果為: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的心理症狀,2%較為嚴重,其餘有輕度心理症狀。
B:2002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內168所城鄉中小學(包括幼兒園)的2292名教師進行的檢測
結果為: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
C:此後,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餘姚市2023名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的檢測:
結果為:52.1%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24%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65%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5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
最近也有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於常模,特別是敵對性、抑鬱兩項存在問題少於常模,但在強迫、偏執、孽待、人際關系等方面,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比較常見。
由於調查標准、內容以及調查對象的地域性差異等問題,各地關於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如不及時調整與疏導,勢必影響幼兒園保教質量和幼兒的健康成長,影響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問題
1、心理健康的含義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最佳狀態。心理健康是一個協調內外統一並使之適應和發展的過程。
2、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的認識
幼兒教師作為大眾群體的一員,其心理健康標准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標准在結構上具有一致性。當然,在考慮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准時,除了要符合大眾心理健康標准外,還應考慮幼兒教師職業的特殊性。關於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准,以下幾個基本問題應進一步澄清。
(1)是幼兒教師心理狀況能否區分為健康與不健康兩種狀態。
目前,多數關於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都報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兒教師人數比例,如上文的48%、51.23%、52.1%等,這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幼兒教師群體按心理健康與否可以區分為兩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個結構復雜,處於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動態系統,每個人的心理都會在各個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處於優勢狀態,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較為薄弱。心理狀態具有層次性和一定的維度,我們很難用健康或者不健康來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個相對概念,每個人的狀況都位於從不健康到健康這個連續體的某個位置,可能距離健康狀態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狀態更近一些。處於完全不健康的病態的人只是少數。對於幼兒教師這個群體來說,檢測出心理問題的教師,只是心理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出了問題,他們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對其不能全盤否定;同時,應該意識到沒有檢測出心理問題的幼兒教師也並不是完全健康的。兩名幼兒教師的量表得分僅相差一分,我們不能把一名幼兒教師劃在健康教師的范圍內,而把另一名幼兒教師劃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圍內。顯然,這種劃分不盡科學、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時,應避免把教師斷然分成“健康”與“不健康”兩個群體。關鍵是及時發現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有效地對其進行疏導和調節。
(2)是幼兒教師所表現出的心理與行為不適應現象能否都可稱之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幼兒教師作為社會的人,在與環境互動中會表現出適應與不適應。有些不適應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適應可能是特製性的。例如,在績效評估時,或是在優質課評比的一段時間內,幼兒教師會表現出焦慮,這種焦慮可能會隨時間和情境變化而減弱或消失,這稱之為情境性的;若焦慮不因時間和情景改變而邊,則稱之為特質性的。目前有關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所採用的自評量表,大多為狀態量表,即要求教師根據最近一周內的個人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自我評定,如“最近一周我時常感到焦慮。”可見,量表題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測者接受測驗前某一段區分問題的性質是情境性的還是特質的。因此,在判斷幼兒教師心理是否健康時,對哪些現象是幼兒教師暫時的心理狀態、哪些現象是穩定的人格特質表現、哪些是正常問題、哪些是異常問題進行區分是必要的。對狀態性的問題應及時干預,以免轉化為特質性問題。對具有人格特質問題的幼兒教師應做好有效的監控,而不是簡單將其歸入心理異常的群體。
(3)是幼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職業道德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職業行為和活動中的特殊表現,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及應當具備的道德觀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在道德行為上的具體表現。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是整個社會廣泛認同的也是處於教師職位的社會成員必須達到的標准,是對幼兒教師行為的規范。2007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就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熱愛幼兒、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顯然,職業道德具有社會評價意義,是社會,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教師行為的要求和規范。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師個體的適應與發展的涉及教師認知、情緒、自我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認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勤於幼教工作,熱愛幼兒教育;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正確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獨創性;在幼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實地感受情緒並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也有研究者認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夠從心理上正確認識自己,積極認同、接納自己的幼兒教師身份;愛教、敬業、勤奮,能較好地適應幼教工作的職業環境;熱情、關心、隨和,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師幼關系;積極、樂觀、自製、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能較好地協調與控制情緒;理智、連貫、公正、行為合理。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強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與自我調節,有水平高低之分而無“好”與“壞”、“是”與“非”之分。
當然,職業道德與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聯系,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都是基於一定的心理基礎而形成發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 幼兒教師良好職業道德的前提條件,而良好職業道德也是幼兒教師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
二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與自我調節,其影響因素涉及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兒教師個體要維護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個體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另一方面,社會與組織要能夠為個體發展創設健康和諧的環境。基於此,我認為,就幼兒教師這個群體而言,影響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 幼教改革中的現實壓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在當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滾滾浪潮,《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時提出了新的期望與挑戰。教師已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課程的共同開發者,教師必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角色承擔能力,需要相應的專業素養,必須成為學習者、研究者。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考慮,還是為了符合國家對教師的要求,幼兒教師必須為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參加各種業務學習、展開各種課題研究,為自己的學歷提升,參加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培訓,“學無止境”對幼兒教師來講,恐怕體會尤為深刻。從具有中專學歷的幼師生向大專、本科學歷邁進,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兒教師自己才能體會到。更有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門、課程搖擺不定等問題,使得幼兒教師無所適叢,,處於迷茫狀態。而“班級人數太多”、“活動場地太小”、“設備材料不足”、“新舊觀念制約”等狀況,還有面臨的職評問題、考評問題以及來自自身的情感問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等等,凡此種種,幼兒教師身上的壓力遠遠超出其他職業者的壓力。
2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
青年幼兒教師由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往往對自己的崗位、對兒童、對家長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與家長摩擦、教師摩擦等就會感到灰心、失意,出現心理問題;而中年幼兒教師面對日漸增長的年齡,感嘆: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裝扮的小兔不再可愛,孩子們對自己的喜歡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產生悲哀感;骨幹教師們,面對年輕教師的脫穎而出,為了維護自己曾得到的榮譽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成為心理壓力。而傳統的教師角色,造就了教師職業的崇高,吐絲的春蠶,燃燒的蠟燭、多少都意味著犧牲,頗帶悲壯色彩。
3 工作上不斷磨難的困擾
幼兒教師其職業的特殊在於所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由於孩子年齡小,有加之獨生子女倍受父母關注、疼愛,面對班級中30多名幼兒,以及身後的家長,幼兒教師往往感到一種重要的社會責任賦予雙肩,很多幼兒教師把幼兒能不能得到發展的責任歸咎於自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而有些幼兒園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開設各類興趣班,周六班、加時班,使教師們始終處於疲憊的狀態。有些幼兒園,嘗試開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但又考慮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師承擔20—25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師從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轉盤,始終處於連軸狀態,日復一日這些教師身心疲憊,且對工作產生厭倦感。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對幼教事業極不重視,運用承包、拍賣等方式把幼兒園推向市場,使幼兒教師感到工作不穩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園長們,不僅要為園保教質量的提升而煩惱,更要為幼兒園的生存問題、資金問題而苦惱。
4 不良人際關系的刺激
幼兒教師往往都是女性,她們有著共同的弱點:情緒容易波動,從眾心理較強;注意領導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會為一點小事嘮叨不休等,這些弱點集中於一個群體中,就會造成教師之間較難相處,而“你上我下”、“擇優上崗”、“優勝劣汰”的競爭,使教師之間的關系復雜得多。同時之間關系變化的這種負面效應,無疑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❹ 如何做幸福教師 存在不足,制定改進措施
想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也不是難事。
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態度決定一切,當我們投入而不是專業的教學生涯,盡管疲憊寫在臉上,我們將慵懶的午後,陽光和安靜的感到高興。
二,學會欣賞自己
當老師的人,畢竟是讀了很多書,教師豐富的精神生活世界全的喜樂;教辛苦,也非常累心,但什麼是不工作勞累?如果是這樣,比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每天是不是在進步,它是一種樂趣!
三,學會自我調節
工作,我們要講究方法,注重創新,注重發展,注重效率。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調整我,所以我的時間是健康,快樂,幸福
❺ 當一名生活老師會遇到什麼問題
會遇到:職業倦怠、教師挫敗感、教學考試壓力大等等問題。
確實厭倦教書,覺得教師等於一種煎熬,度日如年,「連自己也瞧不上眼」,那就想方設法擺脫它,哪怕從事其他行業也不見得輕松和富有,但至少減輕了一層精神折磨。
實,這現象在一個人漫長的教職生涯中,無可迴避。挫敗感乃教師職業的「家常飯」。從未有失敗體驗的老師,要麼超級神人,要麼是缺乏自省意識的麻木人。因此你才有自我拷問自我糾纏的煩惱。好在這些情感——無論是苦悶、悲哀、挫敗感,不全是負面的東西。它們蘊含著積極健康的因子,那就是對教育的不絕望,對自我的負責以至進一步的期許。
不想或無力離開教育,則會首先讓自己安下心來,努力剋制自己,然後進一步改變自己的心態。
緩解自身壓力:
1、愛自己的工作:
某種角度看,愛工作就是愛自己。作為教師,如果每天邁向校園時,步子有千斤重,情緒抑鬱悲愁,懷著「受害者」的心態,不難想像,當他走進教室,看到一群活潑亂跳的年輕人,他會快樂起來嗎?而當他遇到不順的事情時,他又將做出何種反應?一個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置身於「低氣壓」情緒的控制之中,首先傷害的是他本人的身心。
2、保持一顆快樂的心:
教師的工作有一個特點——時間性長,從早自習到上課、備課、改作業、應付檢查、輔導教育學生、和家長溝通,以及層出不窮的進修學習等等,可以說,大部分老師寬泛的工作時間每天不低於10小時。長時間浸泡在與職業相關的瑣碎事務中。
一顆不快樂的心所釋放出的毒素,何其強大!教師這種陰郁的生命狀態,極可能危害一大群學生。教育不是簡單地傳輸知識,像工人搬運貨物一般,教師在講台上下的一言一行,都將打入許多學生的記憶中,影響所及,也許一生一世。如果我態度消極,誤人子弟,於心不安。
3、把工作和生活協調起來:
在工作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充實自我的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幸福感,融人工作中,促進我的工作。總之,把愛職業和愛自己,融合一體,從而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好「去處」。
4、對待考試,應有基本的立場:
在當下的教育處境下,完全撇開應試是不現實的。但是,把應試奉為主宰一切的唯一標尺,包括衡量教師的能力、價值,則是片面的、荒唐的。所以,對待考試,我們應該有個基本的立場:在幫助學生考好成績的同時。
更要堅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僅僅為了培養適應市場的職業人或者頭腦簡單、唯唯諾諾的順民。有了如此信念,我們就不輕易迷失方向,也不會為考試分數的高低而一次次糾結,進而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個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情調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