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人生有選擇,你更喜歡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首先先表明我的觀點,如果人生有選擇,我更喜歡先苦後甜。
最後,我想說,我們應該去弘揚優秀的傳統美德文化,去保持勤奮、節約、努力的好習慣,因為「生活是公平的,苦難遲早會經歷,不過是早晚的問題。」希望我們能有遠大的眼界,去好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做出無悔的生活選擇,擁有完美的人生!!!
❷ 怎樣辯證的看待痛苦與幸福
痛苦是幸福的代價,痛苦是進入幸福之門。當希望變為現實的時候,幸福就趨於零,並向痛苦轉化。
痛苦與幸福來自同一源泉。我們的客觀條件不管多好,當我們與那些條件更好的人相比,就會產生痛苦。我們的客觀條件不管多麼壞,當我們與那些條件更壞的人比較時,我們也會感到有幸福的時候。
我們即使不與他人比較,也可以自己與自己比。現在比過去好,我們就會感到幸福,過去比現在好,我們可能就會感到痛苦。
在追求希望的過程中,現實的痛苦浸泡在期望的幸福之中。假若沒有希望,現實就是可怕。
幸福縮短感覺上的壽命,痛苦則延長它。上帝最公平,感覺幸福者,主觀感覺上的壽命就縮短,即所謂度年如日。感覺痛苦者,主觀壽命則延長,即所謂度日如年。
高遠的目標增加希望的長度和追求的過程,因此現實的痛苦能更長久地被期望的幸福所伴隨。
真實的幸福是痛苦與痛苦之間的間隙。過去的痛苦在現在的回憶中成為幸福,未來的痛苦在現在的希望中成為幸福。所以現在感覺現在是痛苦,現在感覺非現在就是幸福。所以人們用回憶補償過去,用希望充實未來。
幸福守恆,不分何人。幸福深者,痛苦也深,幸福淺者,痛苦也淺。
追求者痛苦得強烈,幸福得也強烈。不追求者痛苦得淺淡,幸福得也淺淡。不慮不渴不求者,獲得靜態的零感受。
無限的慾望被人生之目標分割成有限的慾望。在有限的目標慾望滿足之前的每一瞬間,都是產生痛苦的不滿和產生幸福的不滿的減少的交替。因此痛苦和幸福在每一瞬間都相互抵銷。
當目標慾望滿足之時,我們感覺就恢復到零狀態,一個新的目標慾望隨即產生。我們的人生是不斷達到零感覺和從零感覺出發的過程,所以我們有的人乾脆不出發。
一個同量的主觀幸福感或痛苦感,隨著感覺上的敏感度的降低,必須用越來越多的物質量去刺激效用遞減。我們窮人用一分錢買到的感覺,富人或許要用一千元才能買到。
窮者用弱化慾望平衡幸福與痛苦,富者用增加刺激平衡幸福與痛苦。貧者苦者用降低或改變主觀標准來減少痛苦和增加幸福。故有以貧以苦為樂之說。
❸ 無從選擇痛苦,從無選擇幸福
無從選擇的痛苦,從無選擇的幸福。
心理學中關於決策的過程,有一個經典的理論叫做前景理論。其基本觀點之一是:大多數人在面對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而在面對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比如,有80%的機會賺8000元錢和100%的機會賺6000元錢,你會選哪個?而有80%的可能賠8000塊錢和100%的可能賠6000元錢,你又會選哪個?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穩賺6000元和可能賠8000元。這個答案也最符合人性趨利避害的特點。
親密關系不是簡單的得到與失去的關系,但前景理論卻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發。我們可以用感性去體會和享受親密關系,但在面對情感矛盾和解決問題時,理性地思考和選擇才是最有價值的途徑。比如在面對伴侶出軌的這樣重大的情感危機時,就需要更多的冷靜和理性,才能做出既無悔於內心又貼合現實的選擇。
當我們不可避免地遭遇情感問題時,又該如何去做出選擇呢?很抱歉,這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因為這取決於你的內心。不過,在選擇的思考過程里,我們可以借鑒一下行為決策理論的觀點:當一個人不知道如何選擇時,可以列舉出幾項自己最想實現的標准,一旦達到這幾個標准,就停止搜索和思考,做出決策。
不用擔心自己會選錯,也不要幻想後面會出現更好的選擇,因為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優的決策,自然也不存在完美的結果。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有喜有悲,有苦有樂,有真有假,有聚有散。所以,無論我們在感性世界裡恣意揮灑,還是痛苦掙扎,都應該接受並學會理性的思考和哲學的智慧。從選擇的角度講,今天無論好壞,都是你昨天的選擇;明天有好有壞,看你今天如何選擇。
不過,選擇也好,決策也罷,都是冰冷且生硬的。我們更願意擁有一份簡單純粹的親密關系,可以在關系中無憂無慮地生活,享受幸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