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在我年少的時候,家裡養過兩只德國黑。我最喜歡在放學後把兩只毛皮油黑發亮的小狗放出來,看著它們在院子里嬉戲,轉圓圈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有人說,幸福就像小狗的尾巴尖。你怎麼努力也追不到它,但它一直跟著你。
幸福到底是什麼呢?
昨天,2019年3月23日,得益於行動派提供的福利,我獲得一個名額,參加了「打開真幸福大門——大型公開論壇」,第一次邂逅了羅伯特·沙因費爾德老師。 由此也思考,快樂和幸福到底是什麼?
我曾以為,快樂和幸福是自我實現,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曾以為,快樂和幸福是能享受每一個當下。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太多或追求金錢、名利、地位,或追求成功、愛情等等的人,然而當他們追求到了,他們真正快樂跟幸福了嗎?
在這個漸趨物質化的現代社會里,絕大部分人都想要車子,房子,有錢,成功的事業,更好的工作,好的親密關系,家庭幸福。但是當你得到它們的時候,你就真正快樂幸福了嗎?
有人會告訴我們答案,那些得到了它們的人。
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很年輕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真的就是很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然後去環游世界。但是當他得到了這些以後,他就覺得快樂滿足了嗎?沒有。他反而去內心尋找真實的自我。
沙因老師(羅伯特·沙因費爾德)也得到了這一切,然而他也沒有就此快樂和幸福。所以他在50歲的時候,開始探索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跟幸福。他開始探索,當你生氣、沮喪、悲傷、抑鬱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快樂意味著什麼,也沒有老師會教給你這些東西。所以,他到處尋找答案。他發現,如果你擁有了你想要的所有的一切,也並不快樂幸福。這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沙因老師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沒有體驗、經驗過負面情緒,你就快樂幸福嗎?
二,一直體驗、經歷正面情緒,你就快樂幸福了嗎?
相信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人說,沒有負面情緒,也就感受不到正面情緒。比如,沒有痛苦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快樂。但是,不斷在這兩種情緒之間轉換的你,是快樂幸福的嗎?你可以接納那些痛苦、憤怒、沮喪、悲傷、挫敗嗎?
我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東西?是不是有什麼不對?是不是有什麼深層的東西被我們忽略了呢?
沙因老師講了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和他探索到的真相。
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幸福,是因為我們心智的評判。我們相信了我們的頭腦、心智編造出來的故事。
如果你觀察三歲以前的孩子,他們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每一個情緒都盡情沉浸其中,然後很快忘記。他們沒有評判,沒有標准,沒有故事。
我們的評判,我們的故事來自哪裡呢?是在後天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智學習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頭腦學到的。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但它也通過通過命名的方式,帶上了心智和頭腦加工的烙印。然後我們說,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
而真相是什麼呢?產生情緒的此刻的正在發生什麼呢?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你會發現,你的內在有些東西在運動。有時運動得緩慢,有時運動得快,有時順滑,有時激烈,有時一點點,有時巨大。它們可能是憤怒,平和,快樂,悲傷,沮喪,挫敗,壓抑,抑鬱……但是這個詞語是為了什麼呢?詞語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在發生。
你會發現他們只不過是一些能量的運動。關鍵是,你陷進去了,你陷進編造出來的故事裡面。你說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你起了評判心,你跟它對抗,你希望它消失或變小,或者希望它持續下去。
但是如果你不帶有這些故事去體驗經驗這些情賣岩緒,沒有故事,只是去感受。你會發現什麼呢?
你為什麼會喜歡看電影?當你看電影的時候,或者當你看小說的時候,當你看電視劇的時候,當你欣賞音樂的時候,你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但是你不會陷入其中,看完你會說,這太棒了!
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就是去體驗你經驗的每一種情緒。
沙因老師用一個中畢御形象的動作給我們解釋了這個系統。舉起你的左手,它是一個拳頭,這是實際發生數物的事情。舉起你的右手,張開手掌,這是你的心智編造的故事,心智給它命名,進行好的或不好的評判。我們經常把左手和右手合在了一起,我們就不會感受到快樂更幸福。當你把右手拿掉,故事消失,沒有任何故事,沒有任何評判,沒有任何正面負面的。你只是感受。感受實際發生的,只是不同種類的,以獨特方式運行的運動,而這個運動是無常的。
關鍵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你並不需要需要特別的訓練和技巧才能做到。比方說當你看電影,看書,聽音樂,去游樂園體驗有趣的項目的時候。你都可以把感受和評判分離。
所有的情緒都是真的存在的嗎?不是,是你的心智機器講述的故事。它只是一些運動。
你沒有必要對抗他,或者讓他消失,你可以享受它,如同看電影一樣,親自去體驗。就像看電影,去游樂園坐各種設施一樣,你有各種的感受,你才會覺得這個電影太棒了,在游樂園的體驗太棒了,如果只有一種或者幾種感受,你會覺得「啊,太無聊了」。但如果這種各種感受在你的人生里發生,你卻不會享受它。
所以 最好的禮物,不是更少的情緒,也不是某些情緒消失,而是故事消失。Enjoy!
享受所有這些情緒。享受它,你就會時時刻刻感受和體驗到真正的幸福。Enjoy everything.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在改變。沒有故事.All is OK.一切都是好的。
沙因老師體驗到的這種終極的真相,我想跟內觀的精髓是一樣的。學習內觀的目的是為了擺脫無明,保持覺知和平等心。無明就是對感受起習性反應。平等心就是平衡的心,當你有愉悅的感受時,不期望它持續下去,當你有不愉悅的感受時,不期望它快快消去。你的情緒和感受就是身體層面不同能量的運動,而所有能量的運動都是在不斷變化中,他們不斷升起,落去,升起,又落去。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以對無常的了知來觀察感受。當你獲得了真正的平等心,你就得到了解脫。你可以體會到時時刻刻的平靜和快樂。內觀不是通過思慧和修慧而來,而是通過行慧——真正的經歷和體驗,來讓你認識到這種終極的真相。
沙因老師從另一個切入點講述了這個終極真相。他讓你擺脫心智的命名和評判,讓心智編造的故事消失,享受所有的情緒,享受所有的體驗和經驗。
人類所有追求和目標的原因,都是想要感受。 而你真的享受所有的體驗、經驗、情緒、感受的時候,你會時刻感受到快樂和幸福。當你經歷了像電影一樣的有各種感受的過程的時候,最終你會發現,天哪,太棒了!但是這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旅程可能要花上不同的時間給不同的人。
沙因老師給了4步建議:
1.Be open.對所有發生的可能性要全然敞開。全然打開你的心,全然的體驗和經驗。
2.盡可能去感受當下,停下來,問自己,現在我的內在發生的是什麼呢?
3.等待。問題在你的評判和命名,而不在實際發生的事情。等待著看到他們的分離。
4.保持耐心。對大多數人這都是一個需要花時間的旅程。
這是我從沙因老師上午的演講中所學到的。他對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你可以不需要任何技術就可以做到這樣。你可以享受所有的情緒。你不需要去追求什麼,你就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
我的疑問是,當你產生情緒的時候,你的行為,要怎麼選擇呢?結束之後,我試著去體驗,試著去感受,試著去享受每一個情緒。然後我發現,你的行為,可以不受你的情緒的干擾和引導。你是自由的。
回來之後,我帶著觀察自己的覺知看完了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韓國版),我試著去發現。主人公的旅程是他們的人生旅程。看電影的人雖然在某些時候也跟著哭,但是,卻並不排斥這種感受。所以這也可能是就是你為這部電影付錢的原因。你感受到了他人的感受。你卻享受在其中。如果你成為電影中的主人公呢?你還會如此嗎?你會怎麼做?你會覺得痛苦嗎?還是幸福呢?
以前我不喜歡《廊橋遺夢》這類電影,但最近特別喜歡,而且看得特別有味道,看完了感受也特別多。我想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雖然看似是講述婚外情,但它講述了每個女性都會遇到的人生的問題。當你結婚、有孩子,你是否還會保有你曾經的夢想?什麼是真正的你?你怎樣對待與伴侶的關系,你給自己和對方都做過什麼?在愛與責任之間,你選擇什麼?什麼使你真正快樂和幸福?作為觀眾的我們,體驗到了各種情緒,感受,經歷、體驗。這確實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你只是看一部電影,就體驗到了各種的感受。你享受其中。但如果你是主人公呢?你是女主人公的丈夫或孩子呢?
最近特別享受聽音樂。喜歡肖邦樂曲里的詩意,喜歡勝利戰歌的宏大氣魄,喜歡貝多芬音樂里生命的力量,喜歡某些樂曲里的寧靜或悠揚。這是一種體驗,它讓你享受生命更多的體驗。
下午終於見到了期待中的張德芬老師。從她一出場全場就嗨爆了,整個過程台下觀眾都非常歡樂,因為張德芬老師本人真是非常活潑有趣。從《遇見未知的自己》開始知道她。最近的一本書《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也給了我非常多的啟示。
張德芬老師跟沙因老師的對談也是火花四濺。雖然氣氛歡樂,但是提出的問題卻是非常serious,犀利甚至尖銳。連主持人也是行動派的創始人婉萍都說不敢問出這樣的問題。這個部分有一些還沒有特別懂,但是也收獲到很多。
其中張德芬老師有一點說到,爭強好勝的人,要學會認輸認錯,認慫,一旦你跨出了這一步,後面就會很舒服。而一些自卑的人,退縮的人,要掐著脖子往前走,學會理直氣不壯。因為我有時候就是理直氣壯。因為氣壯,而碰了很多釘子,我覺得哪裡不對,但不知道問題在哪兒。但老師說因為這個氣壯其實是帶著憤怒的。你要爭取自己的權益。只要走到前面而已,不需要帶著憤怒。我想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尤其是對女生。
還有一點,由於你內在的信念,模式,程序,你會不斷地創造情境,感受這個模式。而這些體驗都是你自己創造的。
比如,我就挖掘到自己成長過程中,一些負面事件和曲折,真的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回來之後讀了沙因老師《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這本書。我更加解答清楚了自己曾經的疑惑。他說人生游戲就是,你要把自己從本來富足無限的狀態,首先給自己設置限制。探索發生什麼事。然後,再經歷一個擺脫限制的過程。這真的是我成長歷程的一個寫照。我曾疑惑,我為什麼要給自己創造這么多的限制跟困難,莫名其妙地有順利的路不走,偏偏要給自己創造那麼多的曲折。原來如此。
還有一些具體的,比如敏感,對號入座,其實都是自己的一些信念所創造的。
當你有能力與不舒服的感受在一起,不再視它為洪水猛獸,這會是多大的能量。
所以,覺察也是很重要的,要能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勇敢的面對自己。接納一切發生的,不評判,享受它,在地球游樂場上經歷不同的體驗,享受所有的體驗。探索你的心靈吧。願你經歷一段獨特的屬於自己的旅程。
那麼,小狗的尾巴尖是什麼呢?我想,它是你的每一個情緒、體驗和感受。不要去追逐,好好地享受它。
推薦書目:
《諸般不美好皆可溫柔相待》(台版名《不再試著修補生命》)(李欣頻老師推薦)
《臣服實驗》(李欣頻、張德芬老師推薦)
《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羅伯特·沙因費爾德老師著作)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張德芬老師著作)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張德芬老師推薦)
《活出生命的意義》(李欣頻、千霽推薦)
㈡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這輩子請對自己的幸福負責!
海靈格曾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容易!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是張德芬老師2018年繼《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新作,在這本書里,她坦誠的面對自己曾經為了愛情放棄婚姻的過往,也直面當子女展翅離開,與愛人分手的痛苦和孤獨。在書中抽絲剝繭的分析一個人如何學會掌控自己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劉若英曾說: 「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女人,才能和男朋友相處好,你黏著他時,他就想辦法要逃;你把自己的生活和心靈都打理好,不依賴他、不試圖套牢他,他就會對你產生好奇,就想和你待在一起,就想和你結婚。」
張德芬老師的事業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童年和母親的關系問題,讓她的親密關系始終處於動盪的狀況。親密關系始終是她的命門,她也曾一度患上抑鬱症。從抑鬱症里解救出來是她不斷的反觀自己的內心,最後獲得智慧的力量,靈性的成長。
「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是張德芬老師一直以來說的話 。
1孤獨感和負面情緒
孤獨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受,有時候即使在一個群體中,也能有這種孤獨的感受。但是當夜深人靜獨處的時候,這種沒有依靠,內心深處最隱蔽的痛楚就是你一輩子要面對的功課。
「 一個人的獨處,沒有感情依靠的生活,對我此生來說是不熟悉的,也是最害怕面對的。當我面對它的時候,那種被燃燒,被一點一點啃噬的最痛楚的感受,簡直讓人連想死的心都有。但是,當我無路可逃,棄械投降,讓它一點一滴地吞噬我、燃燒我之後,一隻重生的鳳凰逐漸成形,我開始感受到一個人也能圓滿,只要你能感受到自己內在本自具足的圓滿 。」張德芬老師在面對孤獨的時候,是這樣走出來的。
人生的盡頭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悲劇—我們終將要老去死去,花了一輩子去爭取和構建的東西,最終一樣都帶不走。那你和誰在一起?最終都無可避免的面對孤獨。
人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但是只有在直面自己內心的黑暗,才能一步步的走向光明,只有真正的學會放下,才能從孤獨痛苦中擺脫出來。學會放棄向外界抓取,直面自己的內心,放棄證明自己,把幸福抓在自己的手上,從根本的孤獨感中真正的解脫出來,才能獲得幸福和力量。
解決負面的情緒比如說太在乎、匱乏感、兒時的記憶和創傷、身份認同感的缺失、潛意識引起的行為偏差,貪婪、自卑的情緒等等都能在這本書里得到答案。
2 親密關系中愛的剛剛好
真正的愛是不以負面情緒回應所有的人事物,好的親密關系,不斷的療愈我們內在的傷痛,最好的親密關系就是原來是什麼樣子?就讓它是什麼樣子!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傷害親密關系最重要的4個問題就是:
1 掌控 ,我們在愛上一個人以後,常常會不知不覺的佔有對方的時間、精神、甚至行為模式,在掌控中獲得優越感,存在感,卻給另外一個人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壓力。
2 期望 ,期望是通往親密關系的地獄之門,傅首爾曾經說過:「親密關繫上的鞭策,傳達的都是最可怕的四個字:我不滿意,而且鞭策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永無止境的。
3 退化 ,在親密關系中,永遠不要吃定對方,以為對方愛你就可以讓自己退化成孩童模式,任性而不負責任,在親密關系中,雙方一定都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且願意真誠開放的和對方溝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責怪埋怨,或是用退化性的行為來破壞雙方的關系。
4 逃避 ,兩個成年人在親密關系中,如果有一方覺得不合適,是完全可以離開的,是要開誠布公的溝通,讓對方放下心結接受,是一味的逃避,或者是將就著,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情傷是走不過的。
3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
1,不要干涉孩子的生活
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只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的附屬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接納孩子,就像樊登老師說的家庭的基石, 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 ,無論他考成績考的好還是差,問他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你都要告訴他,你無條件的愛他。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
我們人生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其實都來源於我們過度的期望,不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這種期望實際上都源於我們自身的恐懼。所以你要告訴孩子,允許你犯錯,允許你做自己,給你們最大的自由去 探索 自己和這個世界。
3,對孩子輕易的下定論
書中有一個小小的故事,說爸爸小時候唯一一次被奶奶打,就是因為他偷奶奶的錢,可是你看爸爸現在是多麼正直的一個好人,我們要給事物一個時間,告訴孩子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使用暴力。小時候我們犯錯的時候,父母都會害怕我們長大以後不能明辨是非,而將我們狠狠的揍一頓,實際上對我們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只需要我們經歷時間,環境,教育,開始才能明白的道理。僅僅因為小小的事情給我們早早的下定論,是非常荒謬的!
現代的女性,所受的壓力,面對的責任也越來越多,書中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女性,要有教養,要善良有內涵,呵護好我們的精神顏值。即使沒有「他」,我們照樣可以過的很好,親愛的,請你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就像楊絳先生說的: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㈢ 張德芬認為物質和幸福的關系是怎樣的幸福究竟是源於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張德芬老師之前活動中有提到過,有的人物質上匱乏,可能認為自己擁有了物質上的豐富會變得幸福,但是很多人就算擁有物質,但依舊不快樂,這是因為內在的原因,所以幸福更多的是源於精神上的,內在的,當我們內在快樂了,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