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我們如此努力為什麼沒幸福感

我們如此努力為什麼沒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4-09-28 12:32:51

A. 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工作,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快樂不起來呢

雖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看起來每天過得很充實,但是實際上對前途一片迷茫,根本不知道以後到底是怎樣的,現在只是努力工作了,不讓每天荒廢掉,完成任務罷了!

感到不快樂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個目標,沒有了目標就沒有努力的方向了,每天只是知道工作,如果把工作當成是一種興趣愛好,即便是在忙碌,自己也會在工作的工程中品嘗到快樂的滋味的;但是如果把工作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每天看見的時候心裡肯定是很煩的!

而且給自己的壓力也是太大了。總是覺得別人怎麼怎麼好,自己也要變得更好,於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工作上,一直在忙碌,不給自己一點空閑的時間。而且有的時候努力並不一定是有結果的,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煩了、厭倦了!

所以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也在享受著這一過程;而且適當的放鬆自己,不要那麼忙碌,你就會發現你會快樂許多!

B. 為什麼感覺自己在參加工作後幸福感逐年下降,越活越難呢

我認為,這是人們對於幸福感來源的認知有所偏差,以下是我的回答:

人們往往認為幸福感來自於外在,來自於物質,所以心是跟著外面的環境走。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別人掙錢多,我也不能差。那個東西好看,我也要買,也不管是不是需要的。

綜上所述,我覺得參加工作以後之所以幸福感逐年下降,是因為我們在越來越多的物質誘惑中,逐漸迷失了自己。那麼,這個時候,把關注點從外在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多一些時間和自己的內心對話,重新找回失去的安定與知足,那麼幸福感一定會重新回來的。

C. 為什麼有人說現在社會的幸福感越來越少

1、因為現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

2、因為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窮人翻身太難,富人一直富。

3、因為人們的慾望無止境,但自己能力有限。當慾望得不到滿足,就不幸福。

4、因為普通人再難通過努力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多數人已經放棄掙扎。

5、因為 社會 越發展,人際關系越冷漠,人與人之間都是利益和羨慕嫉妒恨。

6、因為一套房,影響人的一生,很多人一生背著房貸,過著拮據的生活。

7、因為戀愛、婚姻、生子、養老,都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奢侈品,人們沒法感到幸福。

8、因為生活,年輕人必須996,甚至007,沒時間享受生活,沒有幸福。

9、因為人們的工作越來越多被機器取代,40歲就有被辭退風險,還要延遲退休。

10、因為猝死、癌症等各種疾病高發,很多人因病致貧,沒有錢治療。

11、因為人們發現親情、愛情、友情、人性,在利益面前都脆弱的不堪一擊。

那是你自己認為的別人覺得挺好的!幸福感滿滿的!從古至今沒有比現在更好的!你是貪得無厭了!有一顆永不滿足的心!所以你什麼時候也不會幸福!

為什麼現在 社會 幸福感越來越少?我想產生這樣想法的根源是攀比造成的。

我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家貧窮落後,人民群眾都是在大幫轟的模式中從事生產生活,不論是幹部、工人還是知識分子,工資待遇相差不大,生活條件相對也很接近,並且那時人們攀比的心理幾乎是0,所以人們在生活中認為當時的生產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雖然缺吃少穿,人們活的也很艱難,但是大鍋飯的形勢掩蓋貧窮的國情,人們在盲目的樂觀中滿足了,也就感到幸福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了加快改革開放的速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要求,在這樣的 歷史 條件下,當時一大批有識之士脫離了體制,走向 社會 下海經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挖到了第一桶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從此大批私企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為改革開放注入了活力,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推動了 社會 向前發展,國家的財富也逐步積攢起來。

改革開放40多年了,國家富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實事求是的說幸福指數已經提高了,那麼為什麼 社會 幸福感越來越少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這兩年的國民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了困難,在全世界經濟大衰退的背景下,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次的疫情嚴重地打壓了人們的幸福感,讓人感到了幸福指數的下降。

第二由於人們收入的減少,再加上工作機會的減少,讓人們感到了生活有了壓力,無形中就產生了煩躁感,心理壓力無處釋放,就感到幸福感在逐漸下降。

第三由於這些年國家發展的速度很快,人們掙錢也比較容易,一部分人買房、買車,兜里還有點存貨,這些人的感受是幸福滿滿。但天有不測風雲,一場新冠疫情擊碎了這些人的幸福夢,在幸福感下降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攀比的心態。他們不回頭看比他們還困難的人,而是看比他們更有錢的人,自認為幸福感越來越少。由於這部分人的炒作,更多的窮人就跟著起鬨,因此就出現了當前幸福感越來越少的陳詞濫調。

俗話說: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上世紀六、七十代好了不知多少倍,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假如再讓我們回到那個年代,我想現在的人是接受不了那樣的生活條件的,所以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要滿足於現實生活,要知足常樂,不要去追求那些無厘頭的所謂的幸福感,那你就感到了當今 社會 的溫暖和幸福了!

D. 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得來的成果,卻沒有福氣享受

你好!鉛此!!
老天是相對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唯激明!天下沒有完美的事情!
福報指告和好運是給那些漂亮好心人的專屬,惡人是沒有機會的,總會得到報應的!
德不配位的人,沒有修行正義的人,即使是努力掙了大錢,也沒命享受的!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
所以,當好人做好事!存善心!才能得善果,才會有好運氣,才會得好福報!才會享受美好生活!
好人有好報!希望你能理解,祝你生活愉快一切順利!

E. 為什麼大部分人工作沒有幸福感

首先,在理想的工作中,大家最看重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些事, 一份工作,只有先得到自己的認可,才有動力做好並持續做下去。

其次,現代職場人也很在乎工作中的「自我空間」。包括能發揮的作用,比如思考, 雖然思考的過程挺「痛苦」,但每天只做無腦的螺絲釘更痛苦。

還有能讓自己受益的「軟性」因素,比如能力、見識、資源,這些東西比到手的月薪排名更靠前。大家都明白,錢固然很實惠,但脫離了能力,錢終將淪為「不可再生資源」。
最後,大家考慮的是職場環境、坐班時間等這些外部因素。

這個時代,談工作不談錢會被批評為「不接地氣」,但那些說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義」的人絕不是天真的理想主義,而是有確鑿的科學研究證明意義對工作的重要性。
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艾瑞里(Dan Ariely) 做過兩項實驗,揭示了我們對於工作意義的出乎意料而又微妙的態度。實驗人員設計了一個小實驗,就是找人來搭建一些積木,比如用樂高拼裝一個生化戰士,每做成一個給參加實驗的人獎勵3美元,做成第二個後獎勵2.7美元,依次遞減。然後實驗人員會把拼好的積木拿走,並告訴他們積木將會被拆掉,供下一個組使用。 這一組稱為「小意義」實驗組。
另一組被稱為「西西弗斯」組(就是那位受到懲罰的神,他每天不斷推石頭到山頂,然後到達山頂後石頭又會滾下來他重新去推的故事)拼裝的要求和獎勵與「小意義」組一樣,唯一的區別是在他們拼裝第二個的時候, 實驗人員會當面把他們之前做好的那個拆開。形成了一個無限循環,參與者忙著拼裝,而實驗人員當著他們的面把拆掉。
實驗最後得出的結果是,在意義情境下(哪怕是極小的意義,比如要不要拼生化戰士),小意義組拼裝了11個積木,西西弗斯組拼裝了7個。
通過這項研究,艾瑞里受到了啟發是,在工業革命時期,通過敗空粗工虧念作效率去獲取的報酬也許是「唯一」的工作動力。但在知識經濟時代,工作的意義被抬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個時代,人們必須自己決定要投入多少精力、注意力和心意、在察鎮上班路上或者洗澡的時候是否會想著工作。現在,意義、創造性、挑戰、 所有權、自我意識、自豪感等這些條件成為越來越多人工作的驅動力。
不是說人們不看重錢了,而是在工作中大家想要的更多了。 這個實驗給我們職場人的一點啟示是,過勞工作必然是辛苦的,但如果你能為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些意義,也許可以苦中作樂。
除此之外,在不換工作的情況下,是否還有別的方法去靠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狀態?答案是換上一副「積極牌」鏡片去看待現有的工作。
在世衛描述的三大症狀里——感到精力耗竭;與工作產生距離感,對工作產生消極、憤世嫉俗的情緒;職業效能感降低,前兩項都和情緒、心理狀態相關。而這張狀態的產生和這個社會鼓吹的一個成功准則有關,那就是「如果我更努力,我就會更成功,如果我更成功,我就會更快樂」。
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標準是不成立的,因為每次我們覺得成功的時候,就會對成功重新進行定義。好比在職場上,你找到了一個好工作,下一步你得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你達到了銷售目標,下一步必須制定更多的銷售目標。
可我們的大腦卻背道而馳,因為它天生是一個偷懶者。對付這個偷懶者,如果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去訓練它,多巴胺就會進入大腦系統,不僅可以使大腦更快樂,同時還可以打開大腦中所有的學習中心,讓它的運轉更成功,我們的工作也會更努力、快速、聰明。
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工作多年還碌碌無為、在溫飽線掙扎著了。都怪自己太喜歡抱怨工作、吐槽老闆、只想著賺錢沒顧上尋找使命和意義了。

F.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一、現代人的悲劇

希望擁有幸福,是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生命最終極的目標。

在過去,按照絕大多數人的邏輯與先天自生的思維方式,會認為:只要我有錢,就一定會很幸福,沒有理由不幸福。隨著啟蒙運動的大力倡導,西方人開始接受了一種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於精神,而在於物質,如果到內在的精神上去尋找幸福,就等同於是在沒有幸福的地方去尋找幸福,無異於緣木求魚。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人們更是把發展的焦點轉移到外在物質的極大豐富等方面。

但是,隨著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誕生,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到今天為止,現代文明一方面給我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很多新的危機——哪怕物質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多,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但我們卻越來越不會做人,倫理道德的底線也越來越低,甚至淪喪到沒有底線的地步。盡管很多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龐大的財富,但很多人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開心。

現代文明基本不重視內在的充實,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尋搏神找幸福,因為方向錯了,所以最後只能是空手而歸、一敗塗地。物質方面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發達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但心靈危機也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60年代的時候,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指數這一課題。自從有了這個比較可靠的科學數據以後,人類的幸福指數卻一直都在下滑。

美國從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間的40多年褲銀岩中,他們的收入翻了三番,但離婚率卻翻了兩番,青少年自殺率增長了三倍,犯罪率增長了四倍,監獄里的服刑人員增長了五倍,抑鬱症患者增長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鬱症的患者平均年齡,也從29歲下降到14歲;不僅成人會患抑鬱症,連兒童都開始罹患抑鬱症。抑鬱症不但趕走了人們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讓人生病甚至死亡。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抑鬱症將成為全球公眾健康的最大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時候,西方曾做過一個調查,題目是:「你能夠信任大部分的人嗎?」有58%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樣問題的時候,能給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認為:「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誰是真正靠得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競爭、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溝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切都為自己著想,導致了無窮的壓力,從而導致了抑鬱症的高發率。

2003年的《光明日報》報道:中國每年的自殺人數為20萬,也即是說,每年都有差不多兩個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數字源於自殺,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據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將像感冒一樣普遍。

針對於此,專家推薦了一個快樂的處方:每天要保持開心的心態胡御。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當然不會去自殺,不會去跳樓,但怎麼樣能夠每天都開心呢?面對激烈的競爭,巨大的生活壓力,怎麼能保持愉悅的心態呢?

所以,我們有必要探討、研究一下:為什麼擁有了財富還是不幸福?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心靈危機?該用什麼方法讓我們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與外在的關系

什麼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生科學與哲學上的重大課題。雖然有些哲學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但這個問題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說:有穩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說: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認為:周遊全世界是幸福……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質。雖然有穩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有可能產生一種短暫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卻不是幸福,而只是產生安全感的一種客觀因素而已。同樣,和睦的家庭、旅遊等等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工作壓力,使人忘卻感情的挫折,讓我們得到比較舒適的感覺,但其本質卻不是幸福。

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根本就不屬於物質的范疇,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受。這種內在的感受,有些時候和物質有關,有些時候和物質根本沒有關系。痛苦也是一樣,比如說,有些窮人就活得非常開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輕松。

現代醫學通過腦部掃瞄發現,很多壓力過高的人,比如企業老闆、高級官員等等,他們腦部的很多部位,出現了斷層。可見,在高度的壓力下,人是沒有辦法幸福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小空間當中,很多時候與外界沒有關系。無論痛苦還是幸福,都無法與別人分享,也無法讓別人替代。

所以,美國《新聞周刊》雜志曾提出一個問題:金錢和幸福,哪個最重要?

我想,對全世界70億人口中的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按照過去的理念,有錢就是幸福,沒有錢就是痛苦。但無數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與科學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選擇金錢最重要,終將很難用金錢獲取幸福。所以,我們曾有的經驗與觀念都錯了,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現代知識,卻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經驗。

本來每個人都是為了幸福而活著,怎樣過一個比較有價值、有意思的生活,對當今時代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營養,而僅僅注重物質單方面的發展,就會導致上述一系列的問題。當然,如果溫飽問題解決不了,肯定很難有幸福感,這是肯定而不用質疑的。但二戰以來,歐美和其它許多國家開展了154次問卷大調查。所有調查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金錢能夠帶來滿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時候,物質財富與幸福是沒有任何關系的。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說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現在才發現而已。

三、痛苦的來源

就像治病需要觀察病的來源,從而對症下葯,治癒疾病一樣,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來源。

除了物質以外,佛經裡面提出了三種痛苦的來源:第一個是過度的慾望,此處所指的慾望有可能是對物質的慾望,也有可能是對名聲、權力、地位等等的慾望。雖然普通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但假如慾望超標,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壓力,更多的不開心與更多的痛苦。

第二個痛苦的來源,是自私心。盡管普通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對自私心無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會沒有節制地無限膨脹,最後將導致更多的壓力和痛苦。

第三個痛苦的來源,是執著。普通人都會有執著,但執著若是超過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帶來幸福,而且會讓我們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這三個因緣,則即使擁有再高的地位、名聲與財富都沒有用,一定會飽受無限的痛苦和壓力。

(一)過度的慾望,脫軌的列車

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慾望是發展的動力;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在某種程度上,諸如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禪坐等等也是一種慾望,但這些慾望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而是我們發展的動力。不過,有些慾望,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

慾望是如何導致壓力與痛苦的呢?首先,慾望可以無限膨脹,而物質給我們帶來的滿足和興奮卻是有限的。關於這一點,既有科學的證據、佛教的證據,更有我們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明。

比如說,對一個從鄉下剛剛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員來說,能第一次擁有一套小區公寓樓,他們會覺得興奮不已、幸福異常,因為與鄉下簡陋的平房相比,簡直是太舒適、太高級了。然而,過了半年、一年以後,這種興奮與舒服,就會漸漸消失、漸漸衰退。當他們看的越多——很多看似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進了環境幽靜的別墅、品質優良的高端住宅區等等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公寓樓心生厭倦,甚至心生不滿。於是他們開始追求更好的住房,並為此承受了各種各樣的壓力,經歷了無數的坎坷,等到終於賺到大錢買了別墅住進去,一開始也像當年從鄉下搬到公寓樓時的心情一樣舒暢,但當看到別人住著更好的別墅,開著高檔的轎車時,滿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塊手錶、一個手機,任何以物慾為滿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暫而危險的。當一代代的高科技產品出來以後,必將 *** 人們更新換代的消費欲。當新鮮勁過了以後,又開始追求新的產品。就像蘋果手機,本來已經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來以後,就再也對第一代不感興趣,一定要買到第二代,否則就不夠時尚、不夠新潮,然後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臨終之際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仍然沒有滿足,最後就在充滿抱怨、仇恨與不滿的心態中離開人世。多麼失敗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質,來填補無限的慾望空間,是永遠不可能的。這只會讓我們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調整它,慾望會更加張狂,最終將會把我們撕得鮮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個估計資料中說:每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受其中的軟廣告和硬廣告影響,一周的消費一定會多出四個美元。雖然這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但邏輯上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廣告的 *** ,會增加我們的佔有欲,激發我們的虛榮心。

為什麼有些物質條件很差的窮人會有幸福感呢?因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閉的地方,周圍沒有什麼有錢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時看不到太多的電視廣告,可避免從中知道有錢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會阿Q似地以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需求,無論物質條件再糟糕,也非常安於現狀,非常容易產生幸福感,如果沒有什麼外在的沖擊,這種幸福感可以持續到死。但是,如果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廣告,知道了有錢人的生活是什麼樣,他們一定會羨慕、嫉妒,憤憤不平,從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學家現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這樣教育我們,現實生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所謂的幸福感,建立在滿足感之上;當滿足感消失以後,幸福感也將隨之而衰退。這是誰都無法顛覆的自然規律。

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往健康、幸福發展,還是往不滿、痛苦發展。如上所述,我們的痛苦與幸福,與外在事物沒有關系,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正面的心態獲得正面的結果——幸福;負面的心態獲得負面的後果——痛苦。

打個比方,每個人都想長壽,不願意衰老,但長壽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厄運,我們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對。面對衰老的威脅,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而有些人卻無法自製,越來越焦慮、空虛、恐懼,這都是自己的心態、意識創造出來的,與衰老本身並沒有關系。

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悲觀,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義的偏頗之詞,其實佛教既不過分悲觀,也不過分樂觀。佛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沒有必要刻意地悲觀,也沒有必要過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過於理想化,則不會有任何的危機意識,一旦發生不測,就難以接受、痛苦萬分。

有個美國海軍上將在越戰中淪為戰俘時總結出的著名心得就是:「樂觀者最早死!」。他與一幫戰友一起被關在監獄里。其中越樂觀的人,就越容易先別人而死去,因為他們總是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他們會告訴自己和他人: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結果聖誕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復活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釋放!復活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被關押著,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後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機意識,就會多一些面對壓力與痛苦的能力。危機感不僅僅是一個觀念,它還有一套訓練方法。

用佛教的語言講,這叫做修行。用現代的語言講,這就是心理訓練——訓練、提升我們的心靈。如果不用這些方法去控制慾望,我們永遠都得不到幸福感,因為在我們身邊,永遠都會有超過我們的強人、富人、高官、名人,我們習慣於比較、攀比的心態,怎會不讓我們心生失落呢?

我個人認為,佛學是一個涵蓋了心理學、哲學、科學的綜合學科,任何世間學問與其他宗教,都無法超越它的深度、廣度與價值。大家可以看佛教書籍,裡面講得非常透徹,對擺脫痛苦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離譜的自私,脫韁的野馬

不幸福的第二個因素,是自私心。

每個凡夫生下來,就會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後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會變得更加強烈——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絕不願意與別人分享。

本來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則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東西,也會感受到分享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越來越親密。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學會分享,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悲劇就不可能發生。可惜我們卻認為,所有好的東西,都只能我一個人擁有,而不能屬於別人。

比如說,一個小公司有十個員工,其中一個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塊,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沒變化,這個人就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個人的工資都同樣增長了六百塊,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沒有獨自一人增長300塊錢的幸福感強烈。按理來說,收入增長了兩倍,應該獲得兩倍的幸福,但為什麼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為別人也有,所以不開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資都增長了2000塊,而自己的工資卻只增長了1500塊錢,雖然數量是300塊的5倍,卻不但不會得到5倍的開心,反而非常失落:憑什麼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塊錢,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個圈子裡有10個人,其中只有自己一個人擁有一輛非常高檔的轎車,自己就會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後來圈內的每個人都買了同檔次的轎車,自己還會有幸福感嗎?沒有了。此處的開心和不開心,與物質根本沒有關系。其他朋友有轎車,並不會降低自己的轎車檔次,自己在物質上沒有什麼損失,但精神上卻會不開心。如果圈裡的10個人當中,自己是第8個買轎車的人,那自己就不會有什麼幸福感了,只是感覺很平淡,有了一個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後一個買轎車的人,則即使轎車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開心,只會有一種填補失落的發泄和解氣。

這都說明我們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獨佔好東西,而不願別人擁有,但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這些理念告訴了我們,但世人卻不但不相信,還給佛教貼上了消極、悲觀等標簽。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決了溫飽,而且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現狀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離譜的自私,否則我們的精神就會出問題。如果一生都為虛榮所驅使,我們就絕不會有幸福。雖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對如何放下自私感興趣,則大乘佛法給我們推薦了非常多的方法,)通過大乘佛法的理念與訓練方法去鍛煉自己,我們就會逐步變成會關心別人、會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菩薩。

我們不能認為,菩薩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動不動、不會說話、不會思維的佛像,這只是菩薩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也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菩薩。當成為菩薩後,不會在小問題上與人計較,而是無條件地奉獻,哪怕為了眾生雞毛蒜皮的事情,他都無怨無悔地甘願奉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光榮、偉大的,因為沒有自私與慾望,所以他們沒有痛苦與焦慮,非常幸福自由。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是說給別人聽,或做給別人看,而是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並且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謂的服務項目,不但包括扶貧、當義工,最關鍵的,是讓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讓所有人徹底擺脫輪回痛苦——物質貧乏的痛苦,與精神空虛的痛苦等等。

菩薩與非菩薩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從骨子裡關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處的生命,不單是人類,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裡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小生命。因為,雖然從某些人的角度來說,動物的生命也許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對動物自己來說,卻有著珍貴的生命價值。比如說,人類不希望有蚊子,認為蚊子是害蟲,該被打死。但假如換一個角色,從蚊子的角度來說,他的生命卻是異常寶貴的。我們沒有資格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任何一個生命。

如果有害無利或弱小微賤的東西,都可以消滅。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們的智慧、知識都超過了人類。那麼,當有一天比我們更有實力的外星人來侵略地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也用上述邏輯來說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與 *** 呢?我們還會不會說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又憑什麼去殺害其他小生命,或傷害另一個弱勢群體呢?

我們不能一切都從自己的立場去判斷,永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永遠都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實的平等觀。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所有悲劇,其衍生、發展的源頭,就在於不平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諧、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為不了解佛教,只是從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許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但相信對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會有同感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努力讓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菩薩。當然,這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也許有人會說,我既沒有錢,也沒有名聲,怎麼可能幫助眾生呢?有錢有勢並不代表有能力幫助別人,無錢無勢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幫助別人的條件。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窮得只剩下錢》。我想,對不太了解金錢的人來說,這個題目也許有點別扭,既然有錢,怎麼會是窮人呢?但了解金錢本質的人卻知道,這話說得沒錯,有錢不是富裕的全部內容,沒有錢也並不代表貧窮。即使沒有錢,同樣也可以給人以精神力量,讓別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後從精神的痛苦中擺脫出來。

同時,我們也要反問自己,什麼樣的人才能完成拯救眾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釋迦牟尼佛這種智慧已經發展到頂峰,把所有的自私、慾望等等都斷除的人,才能完成這個工作。

打個比方,一個普通人要想成為大學教授,首先自己必須去念書,等具備了相當的知識與經驗之後,才能勝任教書的工作。同樣,要幫助眾生,最好能先向釋迦牟尼佛看齊。

當然,現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學成果的同時,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現狀,是我們越來越浮躁,連靜下來坐一個小時都辦不到,不想看書,更不可能禪修,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議大家,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並落實到生活與工作當中,這樣一方面對身邊的人有幫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開心。

(三)過度的執著,無形的殺手

痛苦的第三個來源,是執著。

什麼叫執著呢?

舉個例子,兩個人感情非常好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另外一個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在乎、執著的結果。很多家庭、夫婦之間的矛盾,都是執著產生的。如果有一天兩個人真正分開了,互不關心、互不執著、形同陌路,則相互之間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無論對方對自己好不好,都無所謂,更不會緊張計較、頻生痛苦。這就是沒有執著的表現。

執著有很多層次,從高層次來講,佛教認為,把周邊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質,都看得非常實在,就是執著。執著會產生慾望,隨後導致痛苦。

不要說佛教,包括科學都告訴我們,世界並不是實有存在的。

以顏色為例,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顏色不存在於物體的本質當中,而是在觀看者的眼中,是由物體發射或反射出某種頻率的光所引發的感覺。」物質的顏色,只是頻率、波長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們的眼中而產生的幻覺,並不是真實、客觀的東西。關於這一點,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了。但我們仍然會把衣服的顏色當作真實存在的東西,經常到商場去為自己搭配各種各樣的顏色,並挑剔、嫌棄過時、老土的顏色。很多有錢人每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佩戴什麼顏色的飾品,房間布置成什麼顏色,都是由私人設計師或電腦選配的,可謂精心、講究到了極致。為了變換衣服、房間的顏色,花費了很多的金錢,付出了很多的代價。

想必各位都看過《黑客帝國》,這個電影所傳達的理念就是:整個世界不是真實的,而僅僅是一個電腦程序。將電腦植入人的大腦,然後通過程序來感知世界。雖然這是科幻電影,但該片的導演,是對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攝此片最重要的意圖,是想告訴大家:世界就像一個電腦程序一樣虛幻不實。電腦程序一旦有變化,世界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電腦程序崩潰,世界就會瓦解。

佛告訴我們,就像晚上做夢的時候,在夢里看到的所有東西都顯得非常真實,與現實生活完全沒有兩樣,但醒過來以後,才知道原來都是假的一樣,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一場夢,而且是一場多生累劫無法醒來的夢。除非有一天我們能學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後像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恍然大悟或者頓悟,才能讓我們從紅塵大夢中醒來。雖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但在懂得這些理念之後,我們就能把一切東西,像《金剛經》當中所講的一樣,當作「夢幻泡影」,那樣就不會活得這么辛苦、這么累。

當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了,也不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放棄家庭、放棄事業,消極遁世、不負責任。很多證悟了的菩薩,其外表可能是一個領導、一個商人或一個清潔工,但他們的內心卻不會把世界看成實有的東西,而是隨緣——隨著因緣走。他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脫因果循環的羅網,都不是隨著我們的喜好而發展的,不會為人的意志所轉移,該發生的就會發生,不是我們想有就有,想沒有就沒有的。雖然我們的主觀意識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正常、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客觀的處境,這樣也能增強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認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是唯心主義,其實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義,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說法。

這些理念並不是教條,我們可以用現實中活生生的事例來證明:比如,用我們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靜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間也是緊致細密、沒有任何空隙、不會漏水的。哪怕我們瞪著兩隻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運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第一次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都在因果當中循環、生滅。

物理學是用運動來表述瓶子的狀態,但佛教所用的生滅一詞顯得更加確切。譬如說,就像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樣,原子核周邊的電子一直都在圍繞原子核運轉,其運轉速度可以高達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學中稱之為運動。我們可以假設,電子的轉動是從東邊出發,之後運轉到南邊,然後再走到西邊、北邊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轉動。但佛學告訴我們,實際上,經過東邊的電子,根本不是經過南邊、西邊與北邊的電子,因為東邊的那個電子在位於東邊的當下已經消失,後面的所有電子,都是新誕生的。所以,用生滅來描述更為精確。

同樣,用我們的肉眼看樓房,包括地板、牆壁,都感覺是靜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個靜止的樓房。我們看到的這么多的靜止物體從哪兒來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錯覺,來自於高速運轉的一種錯覺。所以《金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么執著嗎?這樣反復思考,就比較容易斷除執著,這是佛陀給我們指出的緩和壓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有它演變的自然規律。多年以來,現代科學忽略了精神領域的研究。即使有一點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但是,對我們個人來說,幸福與不幸福,卻與內在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確的方法。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執著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質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單靠外界的物質條件來讓自己獲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質具備這樣的能力,地球也沒有這么多的資源。比如說,雖然美國人口還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們卻消耗著全球資源的34%。如果全球70億人口都想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個地球才可以承擔,這顯然不可能。所以,要想獲得幸福,只有調試自己的內心,並適當地往內心去尋找。

在得知痛苦的來龍去脈以後,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矛盾。佛陀認為,解決痛苦,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通過一些觀念來改變我們原有的認識,從而緩和我們的壓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禪修。佛學一直都在著力於此方面的研究,並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並實踐這些理念,再加上現代科學賦予人類的物質財富的完美結合,也即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結合,就能讓我們在擁有足夠物質的同時,設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個缺陷,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與健康心靈,這樣就能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幸福,也能使整個社會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我們如此努力為什麼沒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講故事如何能生動形象 瀏覽:633
童話故事裡的內容到底有哪些 瀏覽:896
什麼樣的心態可以進入婚姻 瀏覽:927
保衛祖國和保衛婚姻有什麼矛盾 瀏覽:63
算卦說女孩婚姻一般都怎麼說 瀏覽:879
兩口子過日子怎麼才能幸福 瀏覽:585
健康證可以查到哪裡的病歷嗎 瀏覽:190
哪個大學傣族美女最多 瀏覽:932
哪些事業單位可以聘職稱 瀏覽:787
愛情裡面信任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瀏覽:826
愛情雨哪個軟體可以看 瀏覽:826
觸電情緣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410
愛情公寓拍攝的條件有哪些 瀏覽:41
好丈夫如何經營婚姻 瀏覽:415
事業單位套改績效工資怎麼算 瀏覽:761
怎麼樣才是大帥哥和大美女 瀏覽:231
七夕節紅色故事有哪些 瀏覽:684
19點27分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136
跟黃河有關的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315
哪個游戲里有四大美女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