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情感學院幸福的生活是什麼

情感學院幸福的生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09-16 10:14:12

❶ 幸福是什麼


關於幸福是什麼的話題答案很多,但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感覺,一種體會,更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心境。

你覺得幸福是什麼呢?

❷ 你認為婚姻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在一段感情裡面,我們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那個人,就會產生一種想法,就是想要和對方一起結婚,當然,有時候我們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偏見的,因為真正的婚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幸福,因為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坎坷和不定性因素,正在打磨兩個人的感情。那麼現在就有一個疑問,就感覺你認為婚姻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真正的婚姻會讓我們感覺每一天都非常有意義,每一天都很幸福,有所期待,生活充滿了希望。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那麼你覺得真正的婚姻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❸ 什麼是幸福感(日知錄/全面解讀幸福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著,然後希望獲得更好一點。活著就是要滿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

怎樣才算滿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滿足的極限。追求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同樣,對幸福問題的研究也具有恆久而又長新的意義。

從古至今,學者們從未終止過對幸福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在探求人類幸福的途徑,當時的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它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嘗試著對「何謂幸福生活」的問題進行定義。心理學側重於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寫《自稱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來,源自社會學的認知幸福感模型與源自心理學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綜合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論模型,占據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詞。

在研究的進程中,不同學科的學者根據自己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人們夢寐以求的「豐裕社會」似乎成為現實。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問題逐漸顯現稱呼來,幸福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幸福感再次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感覺,他取決於個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綜合滿意程度。理解並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Seligman 2002)。積極情緒是幸福的一個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反映個人的幸福,而且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歡樂可以強化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引導藝術和科學工作的進行,創造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審視自己生活狀況的願望。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可以用新的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積極情緒。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進創造性、提高生產力並且有助於長壽。有人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類和人生的最重要課題,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將是學者們終身的責任,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與幸福感在文獻中沒有做過區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為長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區別。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區別幸福與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觀的,如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帶有客觀性,而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處境地的評價,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評的,即某人所處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會評價的,而幸福感是自評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狀況的評價。例如,社會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不一定與之相應,如別人認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針對個人,還可以針對人生、人類,而幸福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個具體的人體驗到的幸福的感覺;

第四,幸福屬於哲學范疇,幸福感屬於心理學范疇。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從早期對幸福感的哲學理解到主觀幸福感的現代科學,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變。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思辨色彩,僅局限在哲學層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認知幸福感層面。幸福的分類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外界標准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價值體系和標准,而不是基於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如「Aristotle」將「價值」看做判斷標准,「Tatarkiewicz」將「成功」作為判斷標准。第二階段是以情緒體驗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比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何者占優勢來進行判斷。第三階段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從內容上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況,它涉及了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指標就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重視個人主觀評價,重視個人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遺傳以及特質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具有快樂或不快樂的基因素質,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先天個體差異造成的。明尼蘇達大學Tellegen(l988)等著名的雙生子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個家庭中撫養長大的異卵雙生子要高得多。還發現40%積極情感變化,55%消極情感變化及48%生活滿意感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只能解釋22%積極情感變化,2%消極情感變化及13%生活滿意感變化。但基因對SWB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SWB。

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個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認為,非獨立變數的變異來源於個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變異。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外傾者和神經質者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傾者對正性刺激反應強度高於內傾者,若情境當中存在愉快條件,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條件下,外傾、內傾者的情緒體驗相似。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影響到內部決定的發展軌跡,內部因素如人格,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識、等對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格會通過影響對遺傳、生活事件、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因素的認識進而影響到SWB。外部因素如遺傳、經濟狀況、生活事件、人口統計學變數、社會關系。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時歸因於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歸因於內在整體的和可控的因素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幸福感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他的穩定與性格特徵高度相關。布萊德博發現善交際與正性情感密切相關。

沃森和克拉克認為具有神經質和外向型人格特徵的人分別具有體驗負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張興貴、鄭雪的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負性情感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負相關,外傾性和嚴謹性與負性情感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關。神經質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雖然各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事,健全人格是擁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於壓力而產生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壓力應對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應對的三種形式控制式、支持式、迴避式中控制式為最佳應對方式。其核心是主動針對不同壓力作出反應,如有效的時間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緩解壓力對一個人的傷害,其核心是利用個人或社會的資源支持來對壓力作出反應。迴避式是消極的忽略或迴避。

總之,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外向性和神經質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下均可以對於個體的幸福感進行預測。人格特質可以預測10年後的主觀幸福感。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鬱,增加自尊。

此外,積極參加群體社交或志願者活動,也具有強化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愛丁頓等曾指出休閑通過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人類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滿足感產生重要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存在中年危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外,主觀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關。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東亞人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中庸態度可能是根源於亞洲的哲學中的辨證思維,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人則更傾向於快樂的情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增加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觀念」、「自主」、「自我價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會的支持」等指標以豐富與完善幸福感的評估體系,而不僅僅局限於情緒與認知層面,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質。主觀幸福感(SWB)的另外一個缺陷就是指標(主要有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以及負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滿足心理健康評價、生活質量研究日益增長的實踐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他認為在幸福感研究與調查中要使用諸如自尊或價值觀這樣一些指標,以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僅僅包括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還應該包括人生價值以自我潛能的發揮,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和與社會的融合程度,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理解與揭示幸福感的本質。因此,現代幸福感研究必須實現整合,必須從更高層次,系統地、辯證地、科學地理解與研究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屬於研究人們對其生活評價的行為科學領域。主觀幸福感理論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社會指標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多優勢,不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延長人的壽命。(2)全世界的人們都認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對不太幸福的人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4)除了經濟和社會指數以外,主觀幸福感也是評價生活質量的一個主要方式。事實上,主觀幸福感能反映國家狀況的各個方面,而其他的測量都不能。和客觀測量結合起來,主觀幸福感提供了評價社會的必要的信息。

盡管如此,主觀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並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內涵與實質。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臨床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其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有意義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這種思路,心理幸福感強調人的潛能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

Ryff於1989年提出六維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對自我持有一種積極態度;承認並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質,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對過去生活持積極態度;(2)機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由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准評價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標,並有一種方向感;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有意義;持有給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4)人格成長(personal growth),有一種繼續發展的感覺;看到自我在成長和擴展;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時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識和效率變化; (5)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與他人有溫暖、滿意和信任的關系;關心他人的幸福;有強烈的感情感染和親密感;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環境事務的感覺、能控制復雜的外界活動、對環境提供的機會能有效利用、能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需要和價值的關系。

社會幸福感

SWB與PWB都以個體為中心,而社會幸福感更關心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融合。社會幸福感起源於經典的社會混亂與疏遠的主題,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

Keyes發展出多樣化可操作性的社會幸福感維度:(1)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個體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且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團體的共同利益; (2)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指個體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感覺,個人是重要的社會成員,給世界創造價值的信念等;(3)社會和諧(social coherence),指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 (4)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積極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指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對幸福感要素模型進行了驗證,並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論和社會幸福感五要素理論,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實證研究中已獲得證實。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級相關高達0. 44,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同樣也與傳統的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情緒和滿意度)有明顯區別。

Ryff曾經負責了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這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資料,並構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標准理論模型。

♥我心語♥

幸福感研究趨向

構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編制整合模型的測評工具,促進幸福感理論的深化與應用。主觀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與社會幸福感(SWB)三種視角,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完整風貌,形成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❹ 情感語錄個人簡介怎麼寫

一、生活,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

二、所謂生活,放下年少的夢,撿起現實的俗。

三、幸福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的心態如何,心有透明才會春暖花開,人生僅是如此而已。

四、有些路,走下去,會很苦很累,但是不走,會後悔。

五、與他們那些光鮮亮麗的人不同,我們光活著就竭盡全力了。

六、生活是一杯美酒,令人沉醉;生活是一段憧憬,令人嚮往。花香是濃烈的,要用鼻子來感受;生活是美好的,要用心靈來感悟。

七、心境簡單了,也就有心思經營生活;生活簡單了,就有時間去享受人生。

八、你越懂事,這世界就讓你承受越多與年齡不符的痛苦,你越忍耐,這世界就給你越多需要忍耐的東西。

九、一生中會遇上很多人,真正能停留駐足的又有幾個,生命是終將荒蕪的渡口,連我們自己都是過客。

十、人生目標確定容易實現難,但是如果不行動,那連實現的可能也不會有。

十一、紐扣第一顆就扣錯了,可你扣到最後一顆才發現;有些事一開始就是錯的,可只有到最後才不得不承認。

十二、愛一個人最重要的也許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語,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更能體現他對你的用情,那才是愛的密碼。

十三、每個人的幸福都不一樣,不要去羨慕,不要去攀比,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十四、最好的感情,就是找一個能夠聊得來的伴。各種的話題,永遠說不完;重復的語言,也不覺得厭倦。陪伴,是兩情相悅的一種習慣;懂得,是兩心互通的一種眷戀。

十五、時間改變著一切,一切改變著我們。原先看不慣的,如今習慣了;曾經很想要的,現在不需要了;開始很執著的,後來很灑脫了。

十六、最先道歉的人最勇敢;最先原諒的人最堅強;最先釋懷的人最幸福。

十七、我們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時正好同路,就會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們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個人,才會把餘下的旅途全部交給這個人,結伴一起到終點。

十八、有的人來到你身邊,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訴你什麼是假意。就像有的人來到你身邊是為了給你溫暖,有的人是為了使你心寒。這一切都是生命的禮物,無論你喜歡與否也要接受,然後學著明白它們的意義。

十九、認識一個人靠緣分,了解一個人靠耐心,征服一個人靠智慧,和睦相處靠包容。

二十、人生的路,自己去走,別人的嘴,隨便他說,我們不需要討好每一個人,只要盡心盡力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做最好的自己!即使沒人喜歡,也要過得精彩,就算沒人欣賞,也要活得漂亮!

二十一、世上最糟糕的感受就是不得不懷疑先前深信不疑的東西。我懂了,就算用盡力氣挽留,該走的還是會走。自己的熱情最終還是燙傷了自己。

二十二、當你出離憤怒的說出或者做出某事時,當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而是憤怒。

二十三、喜歡追夢的人,切記不要被夢想主宰;善於謀劃的人,切記空想達不到目標;擁有實干精神的人,切記選對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

❺ 幸福的要素和層次

一、幸福的要素     

        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幸福具有以下幾個要素:

1.愛與被愛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一個心理測試:如果你深愛一個女孩,假如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此生無緣遇到這個女孩,但是可以有百億元的家產,第二個選擇:此生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這個深愛的女孩,但是一輩子只能和她過普通的生活,你會怎樣選擇?

2.安全感

    (1)情感的安全感: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彼此深愛。

    (2)身體的安全感:不得病、不傷殘。

    (3)社會關系的安全感:不被人傷害。

    (4)法律的安全感:不犯法。

    (5)收入的安全感:夠用、穩定。

    (6)福利的安全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

    (7)房子的安全感:擁有自己的房子。

    (8)生活環境的安全感:家的周圍有購物的地方、公交車站等生活配套機構。

      (9)心裡的安全感:和別人在一起。

3.舒適感

    (1)降低精神的舒適感的因素:憂慮、恐懼、悲傷、煩躁、慌亂、抑鬱、心理不平衡、心理負擔重、心裡負擔多等因素。

    (2)降低身體的舒適感的因素:勞累、睏倦、疼痛、發癢、炎熱出汗、寒冷發抖等因素。

4.生活環境

安全、美觀、干凈、舒適、方便。

5.協調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用什麼生活用具,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情感。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過繁華都市的生活,而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就是情感與環境、生活的不協調(環境和生活無法支撐情感),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這五個方面的協調需要努力去爭取,使原先的不協調轉化為協調,逐漸協調的過程,就是由不幸福到幸福的過程,或者是由幸福到更幸福的過程。

        消除不應有的慾望就能減少痛苦,因為每一個慾望之情的產生,都需要生活、人、環境、物質來協調(作為支撐),如果無法協調(缺少支撐),就可能產生痛苦。此外,不應有的慾望也是產生罪惡的原因,但是,合理的慾望要積極的爭取,因為合理的慾望是人生的動力之一。

5.對比與滿足

6.童年的快樂

7.物質精神因素

        幸福是由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決定的,物質因素一方面是健康的身體,另一方面是錢、房、車等,精神因素一方面是愛、依戀、關心等情感,另一方面是快樂、輕松等心情。

        人們在討論幸福是物質因素決定的還是精神因素決定的這一問題時,有的人說幸福是精神因素決定的,反駁者可能會說:「沒錢喝西北風去啊。」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普通生活的物質水平是條准線,越低於普通生活的物質水平,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就越大,但是越高於普通生活的物質水平,物質因素對於幸福的影響就越小。

        富人住別墅,而普通人住居民樓,但是本質問題不是住別墅還是居民樓,而是和誰一起住,生活是否和睦、開心,所以有的別墅只是豪華的房子而不是溫暖的家。有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富豪失去了妻子,女兒也走失了,他喝醉酒倒在路邊上,警察認出了這位富豪,讓這位富豪趕快回家,而富豪說:「我沒有家,那隻是房子。」這反映了精神因素對幸福的作用遠大於物質因素對幸福的作用。

二、幸福的層次

        雖然人們的肉體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裡,但是人們的精神卻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裡。有的富人,住著別墅,開著豪車,被大家羨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卻可能只是貧民窟。低層次的幸福在物質世界裡,而高層次的幸福在精神世界裡。很有錢、很有權、有別墅、有豪車、被人羨慕所帶來的幸福感只是低層次的幸福感。

1.高層次的幸福:

      (1)保持童年的歡樂、激情、興奮、對生活的美好感覺。

      (2)在茫茫的人海中遇到深愛的人,一起生活,彼此深深的愛著彼此,彼此深深的依戀著彼此。每天一下班,興奮的、著急的回家和所愛的女孩團聚。

      (3)事業是人存在的意義之一,深深的愛著自己的事業,帶著激情在事業中積極奮斗,感覺每天都在獲得存在的意義,不枉青春。

2.寬容和看開

      有美好的心靈,才能有美好的精神世界,有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有高層次的幸福,但是生活中的負面影響會逐漸的侵蝕美好的心靈,為了保持美好的心靈,就必須寬容和看開一些負面影響,寬容和看開需要勇氣和魄力。

        例如:一個窮男孩和一個富男孩追求同一個女孩,富男孩恥笑的對窮男孩說:「就你掙這點錢還養女人。」這個窮男孩如果無法看開這種負面影響,原本美好的心靈就會受到嚴重的侵蝕,寬容和看開這種負面影響確實需要勇氣和魄力。

與情感學院幸福的生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上事業編醫保卡多久下來 瀏覽:423
有故事的漢字一本有多少頁 瀏覽:961
上海經濟適用房一人有多少平米 瀏覽:491
有哪些和諧相處的故事名 瀏覽:72
男人為什麼會出軌婚姻中 瀏覽:765
念你是幸福什麼意思 瀏覽:111
經濟中的l代表什麼 瀏覽:635
30多歲的女人如何面對婚姻 瀏覽:974
留盆鎮有哪些故事 瀏覽:331
什麼是愛情古人怎麼說的 瀏覽:139
噓的故事怎麼讀 瀏覽:77
故事花兒幾時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瀏覽:919
美女光胩到底長什麼樣 瀏覽:169
包辦婚姻自己怎麼保護自己 瀏覽:91
幸福柳廣場站在哪裡 瀏覽:860
美景美女哪裡都是舞台 瀏覽:539
杭州包辦婚姻怎麼樣 瀏覽:361
鄉村愛情大個怎麼當上經理的 瀏覽:107
權健健康的產品有哪些 瀏覽:914
婚姻金錢指的是什麼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