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一、經濟常識角度1.完善分配製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完善分配製度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2.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目前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二、哲學常識角度1.物質決定意識。幸福感的獲得首先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情感的追求。2.堅持全面的觀點。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物質享受,人要幸福,還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顧及。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幸福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系的因素。4.正確價值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兩會正當「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替之際,政府關注民生,「幸福熱」的話題,折射著民眾對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政府的價值觀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政治常識1.國家的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張曉燕:在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還希望今後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對未來有信心,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為此國家應該積極履行好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等相關職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2.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B. 用所學政府職能知識簡要說明,政府怎樣才能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讓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在剛剛閉幕的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市長王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梧州建成人民幸福感最強的城市。筆者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千方百計讓人民群眾的生活過得更好。要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富裕。毋庸諱言,物質的富裕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的生活要富裕,就要勤勞肯干,用勤勞、肯干、善乾的雙手創出美好生活的一片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崗位、資金的缺乏,是很大一部分人創業路上的攔路虎。因此,政府要解決好就業問題,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重點要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復轉軍人、城鎮困難群眾的就業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引導全民創業、大力開展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開辟和增加就業渠道。要大力推進安居工程。居若不安,則何談樂業?要積極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促進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設協調發展,切實解決好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等,讓老百姓住有所居。當然,還要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讓群眾老有所養。在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負擔的同時,確保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此外,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時,政府要千方百計加大救助力度,進一步完善臨時社會救助,確保因突發性因素造成生活困難的群眾及時得到救助。只有這樣,才能在使老百姓的收入逐步增加的基礎上,讓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更高,也活得更有尊嚴,把梧州建成人民幸福感最強的城市這個目標才能實現。·唐冬玲·
C. 怎樣的社會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讓人民生活更幸福,關鍵的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感到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感到機會不平等,甚至常常遇到權力濫用的情況,那麼收入提高帶來的幸福感,會因尊嚴、機會受損而被沖淡或抵消。所以說把「幸福」落在實處才是關鍵。
今年的全國兩會正在舉行,而各地「十二五」規劃也已相繼出爐,「幸福」似乎成了規劃中的主要名詞。北京提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在規劃中就提出:「建設幸福廣東」,重慶宣示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看來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走民生導向發展之
D. 提高百姓「幸福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要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應該()。
【答案】:C
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A項錯誤,「執政為民」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是人民的政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中國共產黨會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其核心是「民」字。強化政府的權利說法明顯錯誤。
B項錯誤,「一切利益」說法錯誤,過於絕對。
C項正確,要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度,政府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恪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放在人民群眾的身上。
D項錯誤,提升百姓幸福感需要政府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E項錯誤,提升百姓幸福感需要政府轉變職能,需要從「全能政府」轉變為「有限政府」有限政府並不意味著要逐步弱化政府的職能,而應當是在市場經濟下,市場和社會可以辦好的,就交給市場和社會;市場和社會做不了或做不好時,政府才插手干預。
故正確答案為C。
E. ,如何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使我黨關注民生有了理論依據。這就內在要求我們黨要高度關注民生問題,通過改善民生問題來落實科學發展,把以人為本落實到改善民生上來,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幸福生活是人類道德生活的目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目標。
方法/步驟
1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普遍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有幸福,才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和矛盾。沒有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是以經濟持續發展為基礎的。站在世界之林,我們話語權更大了。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更加從容了,當歐美各國首腦商定救市計劃的時候,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兩萬億的外匯儲備展示了我們國家的強大國力,這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汗譜寫了發展的輝煌。沒有經濟發展作支撐,百姓的幸福生活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步驟閱讀
2
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以及貧富差距問題
我們的出口拉動模式並沒有讓勞動者完全共享GDP快速增長的成果。外商得到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政策優惠地皮,中國雖然換取了GDP的數量擴張、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但只拿到了極少的「低附加值」,勞動者並沒有完全得到相稱的福利。這就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我們要有遠見的戰略之舉,大力發展支撐幸福的高端產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族產業,靠以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產業是支撐不了幸福的,這是一國的發展之本,是國民的幸福之本。
更加突出地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別,更加重視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調節作用,政府提前介入保障市場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同時,利用政府的財政、稅務杠桿,加大轉移支付、社會保障和社會慈善力度,高度關注極少數收入增長無望的群體。這樣不僅可以穩定社會不安定因素,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平均數代替大多數、城市代替農村、統計指標代替主觀感受的問題。
3
樹立「環境污染就是負債」的理念
把環境作為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如果企業所產生的污染物排到廠外,表面上企業賺了錢,實際上卻對企業以外的人們帶來損害,這就是企業的一種負債。如果政府不盡職監管,甚至與企業合謀放縱,便是政府對社會的負債。只有確立了「環境污染就是政府和企業的負債」理念,以「不負債」或「還債」的心態去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就會多一些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讓人民群眾生活在舒適、整潔的宜居城區,感受到純凈的大自然帶來的美好感受。
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途徑有很多種,像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可以使人民群眾感受到有形的幸福感。再比如人民群眾參與地方管理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人民群眾感受到當家作主地位的提升。總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實際的產物,在今後的發展道路上,需要我們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時刻銘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只有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我們的發展方向才更加明確,發展道路才更加寬廣,發展的步伐才更加堅實,發展的動力才更加強大,廣大人民也才更加幸福。
步驟閱讀
4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5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
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F. 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首先要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經濟狀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此,要改變單純對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的「GDP崇拜」,主動調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目標,要把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投向民生,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促進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實現民富國強。要努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水平,為人民群眾編織結實細密的社會保障網路,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生存保障的基本權益問題,解除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體面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求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而且要創造精神財富,必須注重人們的精神消費。在物質生活資料不斷豐富的基礎上,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而是能夠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進行文化消費,邊娛樂、邊陶冶性情、邊獲得知識,通過各種教育和文化活動把娛樂和知識的獲取結合起來。人的消費除對物的消費外,教育消費、文化消費等精神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未來社會的消費,應該是人的消費過程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的合一。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必須努力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生態環境需求。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得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連。社會愈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需求的質量要求也愈高。生態環境需求是隨著現代經濟社會進步而變化的自然需求,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需求。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革命,其目標是為了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與環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互補、協調發展。很顯然,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與人們的快樂幸福的增加,與對生態環境的全面需求不可分離。
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實現自己的價值。規范權力運行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幸福感。「權力規范、公共服務」是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公正規范的行政行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務,讓社會公平正義得到貫徹,人民群眾的幸福更加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