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銆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椴佽繀鍏堢敓鏇捐達紝鈥滀笉鍊煎緱璇諱袱閬嶇殑涔︿究涓閬嶄篃涓嶅煎緱鍘昏匯傗濅笅闈㈠氨鏄鎴戠粰澶у跺甫鏉ョ殑銆婂摬瀛︿笌浜虹敓銆 璇誨悗鎰 鑼冩枃 錛屽笇鏈涘ぇ瀹跺枩嬈!
銆銆綃囦竴錛氥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璇誨彴婀懼倕浣╄崳鍏堢敓鐨勩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嬶紝姝や功鐗瑰紩浜哄叆鑳溿備互寰璇誨摬瀛︿功綾嶏紝寰寰璁╀漢鐢熷帉錛岃諱簡涓鐐癸紝甯稿純涔嬩笉璇諱簡銆傝屾や功濡備竴涓宸ㄥぇ紓佸満錛屾妸鎴戝惛寮曚簡榪囧幓錛岀埍涓嶉噴鎵嬨傛垜鎯沖簲璇ユ槸涔︾殑鐙鐗逛箣澶勫惂銆傚畠鎶婁紶鎺堝摬瀛﹀師鍒欍佸摬瀛︾煡璇嗘斁鍦ㄤ簡涓涓嬈¤佺殑浣嶇疆錛屽畠鐨勯栬佺洰鏍囨槸鐐圭噧璇昏呭規櫤鎱х殑鐖憋紝寮曞艱昏呭幓鎬濊冧笘鐣屽拰浜虹敓鐨勯噸瑕侀棶棰樸備粬綺鵑亾鐨勮鴻堪錛屽鉤鏄撶殑璇璦錛屼豢浣涜╂垜鐪嬪埌浜嗕綔鑰呭氨鏄涓涓璇佷漢錛岃瘉鏄庡摬瀛﹀叾瀹炰笉鏄涓涓鏋鐕ョ殑涓滆タ錛岃屾槸澶勫勯棯鐑佺潃鏅烘収鍜屾濊冪殑鍏夎姃銆
銆銆璇諱簡姝や功錛屾垜鎰熻変漢鐢熺諱笉寮鍝插︺備漢綾誨ぉ鎬ч兘娓存湜蹇冪伒鐨勮嚜鐢憋紝鑳藉仛鑷宸憋紝鎽嗚劚鍚勭嶉檺鍒跺拰鍘嬪姏錛岃秺鏉ヨ秺鎰熷彈鍒板仛涓涓浜虹殑鍠滄偊銆傜埍鏅烘収錛岀埍鍝插︾殑鎬濊冿紝瀹冪敱濡備漢鐢熺殑涓鐩忔槑鐏錛岃╂垜浠鐭ラ亾鎴戜滑浠庡摢閲屾潵錛岃ュ線鍝閲岃蛋銆
銆銆鍙ゅ笇鑵婂厛鍝茶嫃鏍兼媺搴曟浘璇磋繃涓鍙 鍚嶈█ 錛氣滄病鏈夌粡榪 鍙嶆 鐨勪漢鐢熸槸姣鏃犳剰涔夌殑銆傗濆湪鐜頒唬紺句細涓錛岄殢鐫絝炰簤鐨勫姞鍓э紝紺句細鐨勬誕韜侊紝浜轟滑宸茬粡寰堥毦淇濇寔涓棰楀鉤甯稿績浜嗐傝姼鑺鎬紬鐢熷湪婊氭粴綰㈠皹涓榪藉悕閫愬埄錛岀啓鏉ユ敇寰錛屽氨鏄娌℃湁鏃墮棿鍋滀笅鏉ュ弽鎬濓細鈥滄垜榪欐牱蹇欏繖紕岀屽埌搴曟槸涓轟簡浠涔?鎴戞槸璋侊細鎴戜粠鍝閲屾潵錛屽張瑕佸埌鍝閲屽幓?
銆銆鍦ㄨ嫃鏍兼媺搴曠湅鏉ワ紝浜虹殑涓鐢熶腑濡傛灉娌℃湁瀵硅繖浜涢棶棰樺弽鎬濊繃錛岄偅涔堬紝浣犺繖涓鐢熸牴鏈涓婅叉槸姣鏃犳剰涔夌殑錛屾槸鍒頒笘涓婄櫧璧頒簡涓閬銆備笉綆′綘鏄浜誇竾瀵岀縼錛岃繕鏄楂樺畼鏄捐吹錛岀粺緇熼兘鎴愪簡琛屽案璧拌倝銆
銆銆鍝插﹁╂垜浠鍘繪濊冭繖浜涗漢鐢熼棶棰橈紝騫朵笉鏄鐪熸h兘瀵繪壘鍒頒竴涓鏍囧噯絳旀堬紝鍏舵剰涔変績浣挎垜浠鍘誨弽鎬濄佸幓璁よ瘑鑷宸變漢鐢熺殑浠峰煎拰鎰忎箟銆
銆銆榪欒╂垜鎯寵搗浜嗐婄孩妤兼ⅵ銆嬬涓鍥為噷鍦ㄨ窙瓚抽亾浜哄敱瀹屻婂ソ浜嗘瓕銆嬪悗錛岀攽澹闅愰殢鍗沖拰浜嗕竴棣栵紝鍏舵渶鍚庝袱鍙ユ槸榪欐牱鐨勶細鈥滀貢鍝勫搫錛屼綘鏂瑰敱緗㈡垜鐧誨満錛屽弽璁や粬涔℃槸鏁呬埂銆傜敋鑽.鍞愶紝鍒板ご閮芥槸涓轟粬浜哄仛瀚佸嗐傗
銆銆璇寸殑鏄鎴戜滑榪欎簺鑺歌姼浼楃敓鐢熷湪婊氭粴綰㈠皹錛屼篃灝辨槸鈥滀粬涔♀濅腑錛屸滀貢鍝勫搫鈥濆湴榪藉悕閫愬埄銆侀噾閽辯編鑹詫紝鑰岀珶蹇樹簡鑷宸辯殑鈥滄晠涔♀濆湪鍝閲岋紝鍥犳わ紝鍒板ご鏉ワ紝涔熷彧鑳芥槸鈥滀負浜嗕粬浜哄仛瀚佽。瑁熾傗濇棦鐒剁孩灝樻槸鈥滀粬涔♀濓紝閭f垜浠鐨勨滄晠涔♀濆湪鍝閲屽憿?涔熷氨鏄鎴戜滑鍒板簳鏄浠庡摢閲屾潵鍒拌繖涓綰㈠皹鐨勫憿?鈥滄晠涔♀濇樉鐒跺湪綰㈠皹浠ュ栥傛垜浠浠庘滄晠涔♀濇潵錛屽熷姪浜庣埗姣嶇殑緇撳悎錛岀粰鎴戜滑鑲変綋鍑¤儙銆傛垜浠灝辯敤榪欒倝浣撳嚒鑳庯紝鍒頒笘闂存潵璧頒竴閬錛屾潵浣撻獙浜虹敓銆佷綋楠岀埍鎯咃紝涔熶綋楠岀棝鑻︺備綋楠屽畬鍚庯紝鎴戜滑榪樻槸瑕佸洖鍒發iu鏌恥e86鎴戜滑鐨勨滄晠涔♀濄
銆銆浣嗘湁寰堝氫漢鍦ㄧ孩灝樼殑鑺辮姳涓栫晫涓緇忓彈涓嶄綇縐.縐嶈辨儜鍜岃冮獙錛屼粬浠娌夎糠浜庡悇縐嶅悇鏍風殑鈥滃悕鍒╁満鈥濄佲滃畼鍦衡濄佲滄儏鍦衡濇垨鈥滆祵鍦衡濓紝鏈鍚庡嚭鍗栦簡鐏甸瓊錛岃糠澶變簡鑷鎴戱紝鍐嶄篃鎵句笉鍒板洖鈥滄晠涔♀濈殑璺錛屾垚浜嗏滃洖涓嶅幓鐨勪漢鈥濄備粬浠鐨勭伒欖備篃灝辨槸闅忕潃浠栦滑鑲変綋瀹㈡誨湪綰㈠皹榪欎釜鈥滀粬涔♀濄
銆銆璇繪や功錛岃╂垜紿佺劧鏄庣櫧錛氬︿範鍝插︼紝瀛︿細鍝插︾殑鎬濊冧漢鐢燂紝鍙浠ヨ╂垜浠鎵懼埌浜虹敓鐨勨滃洖涔♀滆礬銆備漢鐢熶笉姝e傛眰瀛︼紝瑕佸姫鍔涗慨琛岋紝鏈鍚庡彲浠ュ緱鍒拌В鑴便傝╂垜浠鎽嗚劚韜浣撶殑鎯版у拰杞寮憋紝寰楀埌蹇冪伒鐨勮嚜鐢便
銆銆綃囦簩錛氥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鍥犱負鐪嬩竴涓浜鴻繪や功錛岃岀煡閬撴や功;鍥犱負鍚鍒頒竴涓浜鴻翠功濂斤紝鑰屾兂鎷ユ湁姝や功;鍥犱負鐗規畩鐨勬満緙橈紝鑰屾嫢鏈夋や功銆
銆銆鍏跺疄錛岃繖鏈涔﹀湪鎴戣繖宸茬粡鎼佺疆浜嗗緢闀誇竴孌墊椂闂翠簡銆傚師鍥犳湁涓夛細涓鏄涔頒功涓嶅傚熶功錛岄檰緇鐪嬩簡寰堝氬埆浜虹殑涔︼紝榪欑嶅瘜鏈夋槸鑷瀹朵功涓嶈兘緇欎簣鐨;浜屾槸鎵嬩腑鍙渚涢夋嫨鐨勪功澶澶氾紝鎸戞潵閫夊幓涓錛屽畠鎬諱細鎴愪負鑸嶅幓鐨;涓夋槸瑙夊緱娣卞ゥ錛岄渶瑕佸畾蹇冨畾鎬у湴鐮旇伙紝榪囨棭鎺ヨЕ鎬曟槸鎵撳嚮浜嗗垰鍒氬緩絝嬬殑璇諱功淇″績銆
銆銆鍏跺疄錛岃繖浜涗篃閮芥槸鍊熷彛銆傚逛簬鍝插︼紝鎴戞槸棰囨湁鈥滄収鏍光濈殑銆傚湪鍞愬北甯堥櫌涓ゅ勾鐨勮劚鑱岃繘淇涓錛屸滈昏緫瀛︹濊繖闂ㄨ劇▼鑰冭瘯鍏ㄥ勾綰у彧鏈変袱涓婊″垎錛屾垜灝辨槸鍏朵腑涔嬩竴銆傝繖鏍風殑鎴愮嘩鎮愭曚篃鏄涓嶅氳佺殑鍚э紝鎯瑰緱鑻戣佸笀浜茶嚜鍒扮彮閲屾潵闈炶佷翰鐪艱佷竴瑙佸傛ら氱伒鐨勫︾敓鍝插︿笌浜虹敓璇誨悗鎰熷摬瀛︿笌浜虹敓璇誨悗鎰熴傝繖瓚寵凍璁╂垜緹庝簡涓涓瀛﹀勾銆
銆銆浣嗘槸灝嗗摬瀛︿笌浜虹敓鏀懼湪涓璧鳳紝榪欐槸絎涓嬈°傚綋鍐沖畾鎹ц搗銆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繖鏈涔︽椂錛屾垜灝辨姳瀹氫簡鈥滃晝涓嬪幓鈥濈殑鍐沖績銆備漢鍒板洓鍗侊紝鐪熸槸璇ユ濊冧漢鐢熺殑鏃跺欎簡銆
銆銆灝辨槸鎬鎻g潃榪欐牱鐨勫皬蹇冩濓紝鎴戣笍涓婁簡鍝插︿笌浜虹敓涔嬫棶銆傝蛋榪涘幓錛屾墠鍙戣夎繖鏄涓鐗囩豢媧詫紝鑷鐒跺湴鍚稿紩鎴戝墠琛岋紝涓璺鍓嶈屻
銆銆闅忕潃闃呭巻鐨勫為暱鍜屽績鎬佺殑鎴愮啛錛屾劅瑙夎繖鏍風殑涓鏈涔﹀簲璇ユ垚涓烘瘡涓涓涓騫翠漢鐨勪漢鐢熷繀淇璇俱傛ゆ椂鐨勬垜浠錛屽伐浣溿佺敓媧婚兘澶勪簬涓涓鈥滅摱棰堟湡鈥濓紝涓嶈皥瀹跺涵錛屼笉璁哄╁瓙錛屾垜浠榪樻湁娌℃湁鑷宸卞憿?……
銆銆綃囦笁錛氥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椴佽繀鍏堢敓鏇捐達紝鈥滀笉鍊煎緱璇諱袱閬嶇殑涔︿究涓閬嶄篃涓嶅煎緱鍘昏匯傗濈劧鑰岀幇鍦ㄤ漢浠璇葷殑涔﹀氭槸鍙澶熻諱竴閬嶇殑涔︼紝涔﹁櫧鐒跺氬嵈寰堣兘鎸戝嚭涓涓ゆ湰鏈夊搧鍛崇殑錛屽煎緱璇諱袱閬嶇殑涔︽潵錛屼絾銆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嬪嵈鏄渚嬪栥
銆銆鍦ㄦ嫓璇匯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嬩箣鍓嶏紝鎴戣繕鐪熸病鏈夋繁絀惰繃錛屽湪榪欓噷鏈夊繀瑕佸厛鐔熸倝涓涓嬪摬瀛︾殑瀹氫箟錛氬摬瀛︾殑鍘熸剰鏄鈥滅埍鏅衡濄傚摬瀛︿綔涓轟竴闂ㄥ﹂棶錛屽師鏉ュ彧鏄涓縐嶇敓媧繪佸害錛屽氨鏄淇濇寔濂藉囩殑澶╂э紝鎺㈣涓鍒囦簨鐗╃殑鐪熺浉銆
銆銆鍌呭厛鐢熷湪鑷搴忎腑灝辮達紝鈥滃摬瀛﹁劚紱諱漢鐢熸槸絀烘礊鐨勶紝浜虹敓鑴辯誨摬瀛︽槸鐩茬洰鐨勩傗濆洜姝わ紝鐪嬫や功涓庡叾璇存槸瀛︾偣鍝插︾煡璇嗭紝涓嶅傝存槸閫氳繃瀹冩潵瀹¤嗚嚜宸辯殑浜虹敓銆備綔鑰呯敤閫氫織鐨勮璦灝嗚タ鏂瑰摬瀛︿笌涓鍥藉摬瀛︾殑綺鵑珦鎻愮偧浜嗗嚭鏉ワ紝騫惰瘡涔嬩互鑷宸辯殑鎬濇兂錛岀粰鎴戜滑涓婁簡涓鍫傚張涓鍫傜敓鍔錛岀簿娣辯殑璇;鍦ㄨ繖閲岋紝鎴戜滑涓嶄絾浼氱湅鍒板巻鍙插摬瀛﹀ぇ甯堢殑鎬濇兂錛岃屼笖浼氭劅鎮熷埌璁稿氫互鍓嶄粠鏈鎯寵繃鐨勪笢瑗褲傜浉淇$湅榪囨や功鐨勪漢鑲瀹氳兘鐪嬮忎漢鐢熻稿氫簨鎯咃紝鐪嬫貳浜虹敓璁稿氬摬瀛﹁俱傚湪榪欓噷錛屾垜浠寰楀埌鐨勪笉浠呮槸鍝插︾殑鍏ㄩ儴綺懼崕錛屾洿閲嶈佺殑鏄鐢熷懡鐨勬湰璐ㄥ拰鍚嶅埄鍜屾尗鎶樸
銆銆鈥滀漢鐨 緇忛獙 鏈夋椂鍊欓渶瑕佹傚康鎵嶈兘灞曠幇鍐呮兜鈥濄 涓涓浜哄亣璁劇板埌涓縐嶆儏鍐墊垨涓縐嶇粡楠岋紝浣嗗嵈鏃犳硶鐢ㄨ█璇鏉ュ艦瀹癸紝浠栦笉鐭ラ亾榪欑嶆儏鍐靛拰緇忛獙鏄浠涔堬紝涔熸棤娉曞幓澶勭悊錛屾病鏈変綋浼氫篃娌℃湁蹇冨緱錛屾洿娌℃湁鎰熺煡鍔涳紝涓嶄箙浠ュ悗灝卞繕浜嗐傚嵆浣垮啀鏈夌浉鍚岀殑閬閬囷紝涔熺己灝戝厛鍓嶇殑蹇冨緱浣滀負瀵圭収錛屽嚑鍗佸勾鐨勪漢鐢熻櫧鐒剁粡鍘嗗緢澶氾紝浣嗙敤璦璇琛ㄨ揪鍑烘潵鍗村緢灝戱紝瀵硅嚜宸辯殑涓鐢熷緢婕犵劧錛屽緢鏃犺嗭紝浠誇經涓鐢熼兘鏄寰堣媿鐧界殑錛岀敓鍛藉姏鐨勪箯寮變嬌浠栨劅鍙椾笉鍒扮敓鍛界殑蹇涔愬拰鐥涜嫤銆
銆銆鈥滀漢綾葷殑鍏歌寖錛屽簲璇ユ槸閭d簺璁╀綘鎴戣繖鑸騫沖嚒鐨勶紝鏈夌潃璁稿氱儲鎮肩殑浜洪兘鑳芥晥娉曠殑銆備粬浠璁╂垜浠鎳傚緱錛氱儲鎮間笉鍊煎緱鎷呭績錛屽洜涓鴻兘紓ㄧ粌鍑烘櫤鎱;姝諱骸涓嶅煎緱瀹蟲曪紝瀹蟲曠殑鏄涓嶇煡涓轟綍鑰屾匯傗濊繖寰堝煎緱鎴戜滑娣辨濓紝鐜板湪浜轟滑澶氭妸鎷ユ湁澶ч噺閲戦挶鍜岀墿璐ㄧ殑浜哄綋浣滆嚜宸辯殑鍋跺儚錛屼互鑷充簬璁稿氫漢鎺ュ彈 鏁欒偛 鐨勭洰鐨勫氨鏄涓轟簡鎸i挶銆傚叾瀹炴嫢鏈夎秺澶氬苟涓嶈佸緱灝辮秺蹇涔愶紝鍌呭厛鐢熷湪浠嬬粛瀛樺湪涓諱箟鏃惰達紝鈥滀竴涓浜烘湁鐨勮秺澶氳秺涓嶆槸浠栬嚜宸便傚洜涓烘嫢鏈夎秺澶氾紝瓚婃病鏈夋椂闂村仛鑷宸便傗濆湪浠嬬粛閬撳舵椂鍙堣達紝鈥滀竴涓浜鴻嫢澶氭濆氭插氨涓嶅彲鑳藉揩涔愶紝鍥犱負嬈叉湜娌℃湁婊¤凍浼氱棝鑻︼紝涓鏃︽弧瓚充箣鍚庯紝鍙堢敓鍑烘洿澶氭叉湜錛屾洿澶氱棝鑻︺傗
銆銆鈥滀竴涓浜烘椿鍦ㄤ笘鐣屼笂錛屽彲浠ユ病鏈変赴瀵岀殑鐗╄川浜鍙楋紝鍙浠ユ病鏈夎壇濂界殑鍒跺害錛屽嵈涓嶈兘娌℃湁姝g『鐨勭悊蹇碘濄傜墿璐ㄧ殑鎻愰珮鍜岀戝︾殑榪呴熷彂灞曟槸鍚﹁兘璇佹槑紺句細鐨勮繘姝?鍗充嬌鍦ㄥ瘽椋熸棤蹇х殑鐢熸椿閲岋紝浜轟滑鏄鍚﹀氨鑳藉揩涔愬憿?鏈変簡涓鍗冧竾鎯充袱鍗冧竾錛屾湁浜嗕袱鍗冧竾鎯充簲鍗冧竾錛屼漢鐨勬叉湜鐢ㄦ棤姝㈠冿紝榪芥眰涓嶅埌鏃跺氨姘歌繙鍦ㄦ病鏈夎竟鐣岀殑鐥涜嫤閲岃疆鍥炪傝岄滃洖鐨勨滀竴綆椋燂紝涓鐡㈤ギ錛屽湪闄嬪販錛屽洖涓嶅牚鍏朵紭錛屼篃涓嶆敼鍏朵箰鈥濅篃鑳芥洿濂藉湴璇佹槑浜嗗嵆浣垮湪鐗╄川鏋佷負鍖涔忕殑紺句細閲岋紝浜轟篃鏄鍙浠ュ揩涔愮殑銆傛樉鐒訛紝浜烘槸鍚﹀揩涔愬拰鐗╄川娌℃湁鍏崇郴銆傜粡嫻庡拰縐戝﹀睘浜庡櫒鐗╁眰嬈★紝鍣ㄧ墿涓嶈兘浠h〃 鏂囧寲 銆傚埗搴︿篃鏄涓鏍楓傚湪璧勬湰涓諱箟鍒跺害涓嬬敓媧葷殑浜哄氨姣旂敓媧誨湪紺句細涓諱箟涓嬬殑浜哄揩涔愶紝紺句細涓諱箟鐨勪漢涓瀹氭瘮灝佸緩紺句細鐨勪漢蹇涔愶紝鎴戠湅涓嶄竴瀹氥
銆銆瀵逛簬浣滆呯殑鏌愪簺瑙傜偣鎴栬告垜涓嶅敖璧炲悓錛屼絾鐢變簬姝や功璋堣虹殑鏄浜虹敓錛屽逛簬浜虹敓錛屾湰灝辨病鏈変竴涓鍥哄畾鐨勭瓟妗堝彲鎻愪緵錛屾e備綔鑰呭紩鐢ㄧ埍鍥犳柉鍧︾殑璇濊達紝鈥滀竴涓浜哄逛簬瀹囧畽鍜屼漢鐢燂紝涓瀹氳佸瓨鍦ㄦ暚鐣忕殑蹇冦傚洜涓哄叾涓鍏呮弧浜嗚稿氬ゥ縐橈紝鑰岃繖浜涘ゥ縐樻案榪滀笉鑳借瑙i噴娓呮氥傗濇棦鐒舵槸濂ョ橈紝閭f渶閲嶈佺殑灝辨槸鎬濇兂鐨勪簰鍔錛屾洿浣曞喌鍌呭厛鐢熻寸殑璁稿氫笢瑗垮張鏄閭d箞姝g『鍛?
銆銆涔︿腑鏈変竴孌佃瘽鎴戞槸鎴戞渶鍠滄㈢殑錛屼篃鍦ㄦゆ憳褰曚笅鏉ワ紝鍋氫負瀵硅嚜宸辯殑鍕夊姳錛屼篃浣滀負 鏂囩珷 鐨勭粨灝懼惂!鈥滃綋鐪熸g敤鐞嗘ф濊冪粡楠屼箣鍚庯紝灝辮兘鐭ラ亾鑷宸卞簲璇ュ備綍鍋氾紝鐭ラ亾鍝涓縐嶄漢鐢熸洿涓虹悊鎯籌紝涔熸洿閫傚悎鑷宸便傜悊鎯充唬琛ㄩ拡瀵規湭鏉ワ紝鍝插︾殑鎬濊冨氨鏄瑕佽╀漢鑳藉熷湪榪囧幓銆佺幇鍦ㄣ佹湭鏉ヤ笁涓鏃墮棿鍚戝害涓榪炶瘡璧鋒潵錛岃╄嚜宸辯殑鐢熷懡涓嶅啀鍙鏄媧誨湪褰撲笅閭g墖鐗囨柇鏂錛屽埞閭g敓鐏鐨勮繃紼嬩腑鑰屽凡銆傗
銆銆綃囧洓錛氥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鏆戝亣鎷滆諱簡鍙版咕鍌呬僵鑽e厛鐢熺殑銆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嬶紝榪欐湰涔︽槸鍌呭厛鐢熺殑璁蹭箟錛岃璇勪負鈥滄渶浣抽氳瘑璇劇▼鈥濓紝鎴戣諱簡浠ュ悗瑙夊緱瀹炶嚦鍚嶅綊銆備功涓浠庡彜鑷充粖錛屽吋欏句腑瑗挎柟鐨勪富瑕佸摬瀛﹀剁殑涓昏佽傜偣錛屼晶閲嶄簬浜虹敓涓庢枃鍖栵紝浠ュ摬瀛︾殑鎬濊鯨 鏂規硶 璐絀垮叾闂達紝寮曠粡鎹鍏革紝鍙璇繪у緢寮猴紝璇璦閫氫織銆傛暣鏃ュ旀嘗浜庡跺涵銆佸︽牎涔嬮棿鐨勬垜浠錛屽湪鍋囨湡閲岋紝鍊熻繖鏈涔﹂潤闈欏湴瀹¤嗕竴鐣鑷宸辯殑宸ヤ綔鍜岀敓媧匯
銆銆涓鐩翠互鏉ワ紝瑙夊緱浜虹敓灝辨槸涓鍦虹幇鍦虹洿鎾錛岃嚜宸辨弿緇樼殑鏄鑷宸辯殑鐢熸椿銆傛畩涓嶇煡錛屽湪涓嶇粡鎰忕殑鐢熸椿涓鍖呭惈鐫濡傛ゅ氱殑鍝插︺傚摬瀛﹁劚紱諱漢鐢熸槸絀烘礊鐨勶紝浜虹敓緙哄皯鍝插︼紝灝嗘槸鐩茬洰鐨勩傚﹀摬瀛︽槸涓轟簡璁╄嚜宸辯敓媧誨緱鏇村垢紱忥紝鏇村揩涔愶紝鍌呬僵鑽e厛鐢熻や負騫哥忋佹湁鎰忎箟鐨勪漢鐢熷簲璇ユ槸錛氭湁宸ヤ綔鍙浠ュ仛錛屾湁浜哄彲浠ュ叧鎬錛屾湁鐥涜嫤鍙浠ュ彈銆
銆銆棣栧厛錛岀幇鍦ㄥ氨涓氬帇鍔涘緢澶э紝鐩稿逛簬閭d簺濂旀嘗浜庢眰鑱岃屼笉寰楃殑浜猴紝鑷宸辨湁涓浠界ǔ瀹氱殑宸ヤ綔錛屾湁鐖辮嚜宸辯殑浜猴紝鏈夌儹鐖辮嚜宸辯殑瀛︾敓錛屾湁蹇楀悓閬撳悎鐨勫悓浜嬶紝鎴戝唴蹇冩劅瑙夊緢騫哥忋
銆銆宸ヤ綔鑳芥縺鍙戞椿鍔涳紝鍏昏侀櫌灝嗚佷漢鍒嗕負涓ょ粍錛屼竴緇勬瘡浜鴻礋璐g収欏句竴鐩嗚姳錛屽彟涓緇勭殑鑰佷漢浠涔堜簨閮戒笉鍋氾紝綰綺規槸浼戞伅鍏昏併傚湪韜浣撶姸鍐電浉浼肩殑鍓嶆彁涓嬶紝絎涓緇勮佷漢姣旂浜岀粍鑰佷漢錛屽鉤鍧囧氭椿涓ゅ勾銆傜敱姝ゅ彲鐭ワ紝鏈夊伐浣滃彲浠ュ仛錛屽摢鎬曟槸鐓ч【涓鐩嗚姳錛屼篃浼氭縺鍙戞洿寮虹殑鐢熷懡鍔涳紝媧誨緱鏇翠箙銆傝繖涓璋冩煡鐮旂┒緇撴灉錛岃╂垜娣辨繁浣撳懗鈥滃伐浣溾濈殑閲嶈併
銆銆鐢辨ゆ兂鍒拌嚜宸卞勾榪堢殑姣嶄翰錛屼粖騫77宀侊紝鍥涘勾鍓嶏紝鐖朵翰鍥犱負韜浣撳氭柟闈㈢殑鐤劇棶錛屽け鍘諱簡琛岃蛋鐨勮兘鍔涳紝鎴戝緢鎷呭績錛屽勾榪堢殑姣嶄翰涔熶細鍥犱負鐓ч【鐖朵翰鑰岀棶鍊掞紝浣嗘槸錛屾垜鍙戠幇錛屾瘡嬈″洖瀹訛紝姣嶄翰鍍忎互鍓嶄竴鏍鳳紝涓嶆柇鍦板憡璇夌埗浜插墮噷鐨勫彉鍖栵紝緇欎粬涓鏃ヤ笁槨愶紝浣撴鏄劇ず錛氭瘝浜茬殑韜浣撳緢鍋ュ悍銆傚湪鐖朵翰榪囧畬鐧炬棩鍚庯紝鎴戞妸姣嶄翰鎺ュ埌浜嗘祹鍗楋紝鎴戜笉蹇嶅績璁╂搷鍔充簡涓杈堝瓙鐨勬瘝浜插啀涓烘垜鍋氫粈涔堬紝鎴戝湪蹇冮噷璇達紝璁╂瘝浜插ソ濂戒紤鍏匯備竴鏃ワ紝灝忓摜鏉ョ數璇濈О錛屽皬濡逛綘鐨勬兂娉曞お濂囨浜嗭紝鍗冧竾鍒璁╂瘝浜蹭粈涔堜簨閮戒笉鍋氾紝姣嶄翰韜浣撳姏琛屽彲浠ュ仛鐨勶紝閮借╂瘝浜插幓鍋氥傚傛灉濂逛竴鏃﹀彂鐜拌嚜宸變粈涔堜篃涓嶈兘鍋氾紝浼氬姞蹇姣嶄翰鐨勮「鑰併傛灉鐒訛紝姣嶄翰絎涓嬈$嫭鑷鍦ㄩ櫌閲岄仜寮鍥炴潵錛屽紑涓嶄簡闂錛岀珯鍦ㄩ棬澶栨庝箞涔熸墦涓嶅紑銆傝櫧鐒朵箣鍓嶏紝鎴戜滑宸茬粡婕旂粌榪囧緢澶氭★紝浣嗚繕鏄榪囦簡寰堜箙鎵嶆墦寮銆傛瘝浜茶嚜璦鑷璇錛岃達紝鍝庯紝鑰佷簡錛岃繛闂ㄤ篃鎵撲笉寮銆傛垜鍚鍒頒簡錛屾瘝浜插唴蹇冪殑澶辨湜銆傜浉瀵逛簬鐖朵翰鍦ㄤ笘鏃訛紝姣嶄翰鍦ㄥ朵竴鏃ヤ笁槨愶紝媧楁礂娑娑錛岀姽鑳借嚜鐞嗐傚紑瀛﹀悗錛屼竷鐐瑰崐錛屾垜鍜岃佸叕涓婄彮錛屽╁瓙涓婂︼紝瀹墮噷鍑犱箮鍏ㄥぉ鍙鏈夋瘝浜蹭竴浜猴紝鎴戝緱鎯沖姙娉曡╂瘝浜茶夊緱鑷宸卞彲浠ュ仛浜涗粈涔堬紝璁╁ス鏈夌偣鎴愬氨鎰熴傛垜灝辮╂瘝浜茶礋璐g収欏懼墮噷鐨勫皬楸煎拰鑺辮姳鑽夎崏錛屾瘡澶╃粰浠栦滑鍠傞熷拰嫻囨按錛岃嚜宸辨搷浣滄寜鎽╁灚錛屼笉鍑犲ぉ錛屾瘝浜叉e枩鍦板憡璇夋垜錛屽皬楸奸暱澶т簡錛屽洜涓哄潥鎸佹寜鎽╋紝鑷宸辯殑韜浣撳緢鑸掓湇錛屽湪鑺卞洯閲岄仜寮鏃訛紝鐪嬪埌浜嗚棨涓婃寕鐫鍑犱釜鍗楃摐錛屽摢閲岀殑鐭蟲Υ闀垮緱寰堝ソ……
銆銆鎴戞兂錛屾瘝浜插湪榪欏嚑騫撮噷錛屼繚鎸佸緢濂界殑椋熸詫紝韜浣撲緷鐒跺仴搴風殑涓涓寰堥噸瑕佺殑鍘熷洜錛屽氨鏄閭d釜鍜岃嚜宸辯浉嬋′互娌浜嗕竴杈堝瓙鐨勪漢闇瑕佽嚜宸憋紝涓嶇″勾杞繪椂鏈夊氬皯嬈′簤鍚碉紝鐜板湪錛屼粬闇瑕佽嚜宸憋紝榪欐槸鏀鎾戞瘝浜茬殑寮哄ぇ鏀鏌便
銆銆綃囦簲錛氥婂摬瀛︿笌浜虹敓銆嬭誨悗鎰熻寖鏂
銆銆鏈瀛︽湡鐨勬瘺姒傝撅紝瀛欒佸笀涓哄ぇ瀹舵彁渚涗簡涓浜涘緩璁闃呰葷殑涔︾洰銆傚師鏈瀵硅繖浜涗功綾嶅苟涓嶆劅鍐掞紝鑰屼笖涔熸湁涓嶅皯宸茬粡搴﹁繃鐨勪功鐩錛屽畬鎴愪綔涓氬苟涓嶆槸闅句簨銆備絾鏄浣滀笟騫朵笉鏄鍏ㄩ儴錛屼竴鏂歸潰鎴戞兂浜嗚В涓涓嬪摬瀛︼紝鍙︿竴鏂歸潰鎯抽氳繃闃呰諱功綾嶅紩鍙戜竴浜涘睘浜庤嚜宸辯殑鎬濊冿紝灝卞儚鎴戞帹宕囩殑鈥滃ぇ瀛﹀氨鏄瑕佹垜浠鍦ㄥ︿範縐戝︽枃鍖栫煡璇嗙殑鍩虹涓婅繘琛屾濊冪殑鏃舵湡鈥濄傚叾瀹烇紝鏈韜瀵逛簬榪欐湰涔﹀苟娌℃湁澶澶х殑鏈熸湜錛屾瘯絝熸彁璧峰摬瀛︼紝澶у剁殑鍙嶅簲鎬繪槸寰堟湪璁楓備絾鏄褰撴垜娣卞叆闃呰繪椂鍙戠幇錛屼綔涓哄摬瀛﹂氳瘑璇葷墿錛岃繖鏈涔︾殑鍐呭硅繕鏄鐩稿綋涓嶉敊鐨勶紝涓鐐逛篃涓嶆灟鐕ワ紝鍙嶈屽紩璧蜂簡鎴戞棤灝界殑鎬濊冧笌閬愭兂銆
銆銆鐪嬪埌榪欐湰涔︾殑鏃跺欙紝鎴戜滑灝變細甯︾潃涓涓榪欐牱鐨勭枒闂錛氬摬瀛︾殑鏈璐ㄦ槸浠涔堬紝瀹冪┒絝熸湁浠涔堝惈涔?鍙浠ヨ磋繖鏄涓涓姘歌繙鏃犳硶瑙g瓟鐨勯棶棰橈紝鎴戜滑鍙鑳藉悜鈥滅湡鐞嗏濇棤闄愰潬榪戙傝嚜浠庢柊鏂囨槑璇炵敓錛屾棤鏁扮殑鎬濇兂瀹墮兘鍦ㄦ壘瀵昏繖涓闂棰樼殑絳旀堛傚湪鎴戠湅鏉ワ紝鎬濊冨摬瀛︼紝涓嶅Θ浠庝漢綾繪枃鏄庡紑濮嬨備漢綾繪瘮璧峰姩鐗╋紝鏈鏈夋帶鍒跺姏鐨勪竴鐐瑰氨鏄浜虹被鏈夌潃鍙戣揪鐨勫ぇ鑴戱紝鍙浠ュ逛笘鐣岃繘琛岃嚜鎴戞濊冦傚彜浠g殑浜轟滑浼氭濊冭嚜宸辯殑璧鋒簮錛屻婂湥緇忋嬪氨鏄浠h〃浣滀箣涓;褰撲粖鐨勪漢浠浼氭濊冨備綍鏀歸犱笘鐣岋紝浼氭濊冨畤瀹欑殑璧鋒簮錛岀劧鍚庤繘琛屼笉鏂鍦版帰緔錛屼篃灝辨湁浜嗙幇鍦ㄥ悇涓鈥滆皽棰樷濈殑瀛︽淳銆傛棤璁烘槸鍙や唬榪樻槸鐜頒唬錛屾垜浠鍙浠ョ湅鍒頒漢浠鐨勪竴涓鍏卞悓鐐癸紝鐢ㄤ竴涓璇嶆傛嫭鐨勮瘽錛屾垜浠鍙浠ョО涔嬩負鈥滄濊冣濄傛垨璁告垜浠騫朵笉鐭ラ亾鑷宸辯殑鎵鎬濇墍鎯沖氨鏄鎴戜滑褰撲粖縐頒箣涓哄摬瀛︾殑浜嬬墿錛屼絾浠庡彜鍒頒粖錛屼漢浠鐨勪笉鏂鎬濈儲涓轟漢綾誨甫鏉ヤ簡鍓嶆墍鏈鏈夌殑紿佺牬銆傚湪鍌呮暀鎺堢湅鏉ワ紝鍝插﹀父璁ㄨ烘渶鏍規湰鐨勯棶棰橈紝鉶界劧璇稿傗滐細浜烘ф湰鍠勮繕鏄浜烘ф湰鎮躲佷漢鏄鍚︽湁緗銆傗濊繖浜涢棶棰樼湅鏉ユ病鏈夊畾璁猴紝浣嗕笉鑳藉洜涓烘病鏈夊畾璁哄氨涓嶆濊冿紝灝辮蹇界暐錛屽洜涓鴻繖浜涢棶棰樺傛灉涓嶈В鍐籌紝鎴戜滑鐨勨滀漢鐢熷簲璇ュ備綍鈥濈殑闂棰樺氨鏃犳硶璇村緱娓咃紝鑰屼竴涓浜轟笉鐭ラ亾鑷宸變負浣曡屾椿錛屽垯鍝鎬曟槸鏈夊啀濂界殑浜鍙椾篃浼氳夊緱鏃犺亰銆
銆銆鍌呮暀鎺堝逛簬鍝插︼紝鏈夌潃鑷宸辯嫭鍒扮殑瑙佽В錛屽綋浠栨弿榪板摬瀛︽椂錛屾垜浠鍙浠ョ湅鍑猴細浜虹敓鐨勬剰涔夋f槸鍦ㄤ簬涓嶆柇璇㈤棶鈥滀漢鐢熸湁浠涔堟剰涔?鈥濅篃灝辨槸璇達紝浜虹敓榪欏満鈥滄棶琛屸濈殑榪囩▼鏃犲紓浜庤㈤棶鐨勮繃紼嬨傚摬瀛﹀彂灞曠殑榪囩▼涔熸槸鍩瑰吇鏅烘収錛屽彂鐜扮湡鐞嗭紝鍗拌瘉浠峰肩殑榪囩▼銆傚彧鏈変笉鏂鍘繪濊冿紝涓嶆柇鍘諱綋浼氫漢鐢熺殑鍝插︼紝鎵嶄細璁╀漢鐢熸洿鏈夋剰涔夛紝鏇翠負鏄庣『錛岃╃敓媧繪洿鏈夎壊褰╋紝鏇存湁浠峰箋
銆銆浜虹敓鏄寰堢簿褰╃殑錛岀幇鍦ㄧ殑鑷鎴戞濊冿紝鍚堢悊鐨勬帹鐞嗭紝瀵逛漢鐢熺殑鐚滄兂錛岃窡鍒浜虹殑浜ゆ祦鍜屽皢瀵規湭鏉ョ殑鍒涢犵瓑錛屽彲浠ョ敤涓鍙ヨ瘽褰掔粨錛氫漢鐢熸槸蹇涔愮殑銆傚綋鎴戠涓嬈℃ュ叆澶у︽牎鍥錛屽規湭鐭ョ殑鐢熸椿鍏呮弧浜嗗悜寰錛屼絾鏄褰撴垜鐪熸e幓榪芥眰鐞嗘兂涓鐨勫揩涔愭椂錛屽嵈閬囧埌浜嗗緢澶氱殑鐑︽伡銆傝繖涔熻╂垜鐪熸f剰璇嗗埌錛屽綋涓涓浜哄埢鎰忓湴榪芥眰蹇涔愭椂錛屼粬姘歌繙閮藉緱涓嶅埌鐪熸e湴蹇涔愮殑銆傞亾鐞嗗緢綆鍗曪紝榪芥眰鏄鍥犱負緙轟箯錛岃存槑鎴戜滑緙轟箯蹇涔愩傚氨濂藉儚褰╄櫣涓鑸錛屽傛灉浣犲埢鎰忓湪瀵繪壘褰╄櫣錛屾垜鐩鎬俊浣犲緢闅炬壘鍒;浣嗘槸涔熻稿湪鏌愪釜鏃跺欎綘涓嶇粡鎰忕殑涓嬈″洖澶達紝灝卞彲浠ョ湅鍒版渶緇氫附鐨勭敾闈銆傝繖閮戒笉鏄鎴戜滑鑳藉熷己奼傜殑銆傚洜姝わ紝鎴戜滑鐨勫揩涔愭槸鐢卞唴鑰屽彂鐨勶紝涓嶈佸埢鎰忚拷奼備漢鐢熶腑鎵璋撶殑騫哥忥紝閭f牱鍙嶈屼細閫傚緱鍏跺弽銆
2. 【閱讀筆記1】聽傅佩榮老師談人生
人的一生,認識自己是一件難事。
自我在人的一生中,有四項任務需要想方設法達成,它們分別是: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在人生探尋過程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非常重要。看希臘人在德爾斐神殿刻下的五個字「認識你自己」可見,了解自己是多麼重要的事。
一個人連自己都沒有了解,沒有認識,又怎麼能說了解別人呢?
書中建議自我認識可以通過心理測試,星座、八字等入手。
對於這塊內容,現實生活中,我是這樣行動的,我從生命數字,星座、八字,還有皮測,瑪雅法等,從這些中,我發現真實身份證號不能全面地闡述我的特性,反而是身份證上號碼給予我更多的支持,這也讓我有重新去測的心動。
不管用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並保持一個概念:要把生命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經常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什麼事情使我感動?
記憶中,很多感動的事情都能感動我,為了更好看見真實的,從現在開始,用記錄的方式寫下來。
別人的事讓自己感動,說明自己內心也渴望自己能做同樣感動他人的事,所以要記錄下來。
2、什麼人的作為使我羨慕?
偶像榜樣的力量,如果羨慕某人,說明你的內心也渴望像他那樣學習,成為他那樣的人。
可以去收集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者名人偶像。
3、我對自己滿意嗎?
其實是在尋找自己不滿意的原因,順著原因去找答案,這不就找到奮斗的目的了嗎?
反思上述觀點。
在認識自己這塊,在年輕讀書的時候,我從沒思考過長大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確不夠用心,沒有一個明了的方向,總是走到哪了算到哪,正因為這樣的行為習慣,造就我現在的人生。
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畫的圈子裡,走不出去,所以我要打破這樣的怪圈,要走出所謂的舒適區,去看看圈外的世界,去經歷這個年齡該做的事。
一個人要對未來充滿希望,要有願景,如果沒有願景,你拿什麼去拼湊一個完整的人生拼圖呢?
我的願景是什麼呢?現在就開始思考,順流而下,寫出來。
女人可以依靠男人,但是不能沒有自己的愛好。
何為定位,一為位置,二為方向。
當你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上,你才知道未來應該往哪個方向走下去。生命是動態而不是靜止的,我們的人生也不會定格於某個時段。我們要不定期地自我反省,我現在處於哪種處境?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回到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
孔子的學生曾子就是一日三省。
這些名人都在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定位,要經常反思自省。這樣也在為自己的成長在鋪墊。
對於自己人生發展的定位最好的階段是在讀書即將畢業的時候悟出來。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往往是到了中年以後才真正開始。
對於成長,有個很明顯的對比,在校生,總覺得學習是被逼的,是為了考試,為了學分,自然學習的心態也是被動的;相反,許多中年人,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在社會上也體會到貢獻的力量,為了提升為了成長,真的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進修、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充實,他們會主動去尋找學習機會,學習是出自自己的意願,所以成長就飛快。
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之後就會思考「何為快樂?何為幸福?」
很多人活了40多歲才發現原來自己連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快樂?都感受不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惑?
進入社會之後,我們人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拼事業、拼職稱、拼房子、拼車子,到頭來還是感受不到「何為快樂?」
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原來努力在追,本身就是一件不快樂的事。因為有慾望才去追求,內心自然會有痛苦存在。
當我們不去理會快樂是什麼,專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沉浸其中,快樂自然來臨,因為快樂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感受,而不是向外索求所得。
一個人若是提升到一種無私無我的境界,那他就是自我超越了。
相比前面三個自我發展階段,超越側重於偏年老時候。通常老年人他們經過了人生的歷練,擁有比較豐富的見識,對任何事都看得比較透徹。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建議去觀察一下身邊的老人,看看是不是與書中說的那樣。
老年人經常告誡我們說「吃虧就是佔便宜」或者「吃虧是福」。通常我們年輕人不太理解其中的深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體會這些道理。
也許一些人會反問,難道年輕人就不能自我超越了嗎?
不是沒有,只是閱歷不成熟,人生歷練不豐富,火候掌握不夠是大多數年輕人、中年人的代名詞。
自我發展的四個階段也可以這樣來劃分:
年輕的時候——開始自我認識;學校畢業後——尋找自我定位;中年之後——追求自我成長;年老時——努力超越自我。
生命是豐富的,珍惜生命,活在當下,體驗人生每個階段的美妙旅程。
3. 傅佩榮:你為什麼不快樂其實一個人快不快樂,無非就看三件事
我講哲學課,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人沒有以前容易快樂了?
確實,快樂每個人都想要,但是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想要快樂,有沒有什麼方法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三點可以與大家分享。
1 學會獨處,更容易快樂
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廣了,當然因此獲得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比如,現在每個人坐地鐵都在看手機,有的是玩 游戲 ,有的是看視頻。假如有一天發現手機不見了,馬上六神無主。
當你的情緒全部建立在外在信息的刺激上時,又怎麼能真正獲得快樂呢?
在我看來,一個人不快樂有兩種原因:
一個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過多投入在了外界;
另一個是自己的內在越來越空洞化。
為什麼說會獨處的人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幸福感呢?
其實還是 內心足夠強大和穩定,並有足夠的時間反省自己,培養自己內在的定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所以我們一定要調整一下,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稍微減少一些對外在信息的關注,許多跟你無關的事情,你不用太在意。
但是, 每天一定要留點時間給自己,從自我的覺醒開始,充實並提升自己的內在, 久而久之,就可以實現自洽,讓自己更容易快樂。
2 減少慾望,更容易快樂
我們要問: 慾望對於一個人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沒有慾望,人自然不會上進;可慾望若無休無止,一旦得不到滿足,反而會讓人陷入到無窮無盡的痛苦之中。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人能做到無欲無求。是人皆有慾望,且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慾望痛苦和糾結。
那麼,慾望到底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還是毀掉一個人的深淵呢?
在我看來,慾望分兩種:
第一種,是自我中心的慾望;第二種,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
而第一種,往往帶來不好的影響。
慾望有一個特色,它會刺激遞減。 比如,我第一次吃冰淇淋很好吃,但是再吃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好吃了。
這就麻煩了,刺激遞減,你的慾望就越來越大。所以才說,人的慾望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最後恐怕很難得到滿足,人也就不可能快樂。
所以,對於自我中心的慾望,我們要學會量力而行和適可而止。
我們更多要追求的,應該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
什麼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比如,我希望有困難的人得到幫助,希望大家都快樂,希望國泰民安,這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 關鍵的一點是你就要去付諸實踐。
社會 上有很多公益的事情,不是為我自己,你真正去做,在做的過程中給別人帶去快樂,你也會覺得很快樂。
所以,我們要首先分辨慾望,對於自我中心的慾望,要設法約束,否則到最後你不可能得到快樂;
對於非自我中心的慾望,反而是越多越好,讓其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過得更快樂,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也獲得了快樂。
3 活在當下,更容易快樂
活在當下,聽起來好像是一個老套的詞,實際上很少有人能領悟其中的真諦。
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似乎都是被動的,莫名其妙就來了。
但是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我要了解我這一生是怎麼回事。
當你問我說人生有什麼意義,就等於問我, 你這樣過日子可以說個道理出來嗎?
我如果說個道理出來,就代表我覺得人生可以理解,人生是有意義的,所以對於「意義」這兩個字,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過這樣的生活。
生活又分兩面: 一面是被動的。 我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環境,進入學校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有什麼同學坐我旁邊,這不是我能決定的,這是被動的、被規定的部分。
另一面,則是我可以選擇的。 比如,我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跟別人聊天談什麼主題,我選擇什麼樣的朋友,這是我主動的。
所以,人對於必須接受的、無可奈何的部分不要計較,我們就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 社會 ,你不能選擇;但是對於我能選擇的部分,就要好好地珍惜了。
人生的意義不是只有一個大目標,好像完成了這樣一個終極目標,就會永遠快樂和幸福;它其實是由很多生活中細小的、可以被理解的部分組成。
換句話說, 一定要活在當下,珍惜當下,認真做好你能選擇的每一件事情。
對於我不能改變的,時代和 社會 的大環境,我們完全是被動的,沒有人可以選擇,那就只好接受。
對於我能改變的,尤其是我自己內在的思想、心靈的處境,我完全可以自由去選擇,我要怎麼做。
我們為什麼說要活在當下?
當你不再一心憧憬那個虛無縹緲的遠方,認真過好當下每一天的生活,承擔好自己每一個角色的責任,那人生自然就是意義非凡的,你的內心也會感到滿足和快樂。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快樂,生活好像也沒有那麼美好,不妨嘗試從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
學會和自己對話,在獨處中培養自己內心的力量;
減少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多做些利他的事情;
活在當下,對每一個自己能選擇的人和事好好負責。
若能做到如此,所謂的快樂和幸福,就會不期而至了。
4. 傅佩榮:你為什麼不快樂其實一個人快不快樂,無非就看三件事
為什麼現在的人沒有以前容易快樂了?
快樂是每個人都追求的,但如何獲得快樂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呢?
根據我的經驗,有三點可以分享給大家。
首先,學會獨處可以讓人更容易快樂。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太多,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我們總是離不開手機,一旦手機不見了,就會感到焦慮。如果我們的情緒完全依賴於外在信息的刺激,我們又如何能真正感到快樂呢?對我來說,一個人不快樂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過於關注外界,另一種是內心變得越來越空虛。學會獨處的人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幸福感,因為他們的內心足夠強大和穩定,他們有時間反思自己,培養內在的定力。
其次,減少慾望可以讓人更容易快樂。慾望是推動人進步的力量,但如果慾望無休止,一旦無法滿足,反而會讓人陷入無盡的痛苦。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做到無欲無求。每個人都有慾望,但常常因為慾望而感到痛苦和糾結。慾望有兩種:一種是自我中心的慾望,另一種是非自我中心的慾望。自我中心的慾望往往帶來負面影響。慾望的特點是會逐漸減少,比如第一次吃冰淇淋很好吃,但再吃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好吃了。這就導致了慾望越來越大,最後可能無法滿足,人也就不可能快樂。因此,我們要學會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追求非自我中心的慾望,比如希望幫助有困難的人,希望大家都快樂,希望國家安定等。通過實踐,我們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同時也會感到快樂。
最後,活在當下可以讓人更容易快樂。活在當下聽起來很老套,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真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我們要明白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生活有兩面:一面是被動的,比如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進入學校遇到什麼樣的老師等;另一面是主動的,比如選擇穿什麼衣服,和什麼人交朋友等。對於被動接受的部分,我們不要計較,而對於主動選擇的部分,我們要好好珍惜。人生的意義不是只有一個大目標,而是由很多生活中的小部分組成。我們要活在當下,珍惜當下,認真對待每一個選擇。對於無法改變的部分,我們只能接受,而對於可以改變的部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快樂,生活不美好,可以嘗試從三個方面調整自己:學會獨處,培養內心的力量;減少自我中心的慾望,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活在當下,對每一個可以選擇的人和事負責。如果能做到這些,快樂和幸福就會不期而至。
5. 聽傅佩榮教授講哲學(六十八)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多瑪斯的溫和實在論,而這一集的主題就是介紹多瑪斯的溫和實在論。多瑪斯也就是多瑪斯·阿奎那,所在的年代是1225年到1274年,他是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經院哲學家,他到底有什麼樣的思想呢?這一集要介紹以下三點:
第一,溫和實在論在說什麼?
第二,認識上帝或表述上帝有什麼方法?
第三,人生的幸福何在?
西方許多哲學家都有他們自己的立場,我們平常聽的比較多的是唯心論、唯物論這些,事實上,更多的哲學家主張的是實在論或唯實論,英文叫做realism,real-就是真實的。那麼什麼叫溫和實在論呢?前面加上一個moderate。Moderate Realism就代表溫和的實在論,就是它不走極端,也不是很樸素的,它有具體的內容,也就是說在談到共相問題的時候,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唯實論,基本上這個態度是比較折衷的。
它最主要是肯定什麼?
1、肯定這個世界有獨立存在的價值,也就是就算人類不存在,世界依然存在。世界就是實在的東西,這是第一個肯定。所以它顯然不是唯心論,唯心論認為如果沒有人類的認識能力的話,這個世界存不存在根本無關緊要。它也不是唯物論,因為它接著就要談到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也是一個事實。
2、人可以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溫和的實在論是說人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這是它的重點。
所以,我們知道了溫和的實在論是說世界是客觀的存在,人也是客觀的存在,那麼人怎麼認識世界的呢?它的重點是放在認識的過程與方法上。首先,人要透過經驗、透過感官的方式,只有先在經驗上掌握到一個對象,才能對它構成初步的認識,所以這是從經驗出發。接著,你要認識一個對象,你的知性需要有兩種能力,這一點又來了,又是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因為亞里士多德已經分辨了人的知性有兩種,第一種是被動知性,第二種是主動知性。
什麼叫被動?就是我不可能說前面有一匹馬,我故意把它想成牛,不可能,代表我是被動的,因為經驗是用眼睛看、耳朵聽,用我的感官去接觸外在的經驗,這是第一步。所有的知識是從經驗得來的,經驗得來的東西不能我自己去想像,所以我必須被動,所以我的知性就好像是被動接受所有經驗給我的材料。
但是我們想也知道,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外在的東西,那怎麼辦呢?就看人還有主動知性。主動知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一點,叫做抽象的能力,它利用抽象的方式從被動知性接收到經驗的材料,然後把它抽象出一些基本的概念,概念就可以構成知識,而那個知識是不是有效,那就要問你所得到的知識、所建構的知識能不能夠去客觀地說明外在的、個別經驗的對象。
這樣一來當然可以,因為我的被動知性本來只是接受,接受經驗給我的材料,然後我的主動知性再設法把它的共性(也就是共相)抽出來,抽出來之後得到概念,再建構我的知識系統,所以人類的知識跟外在的世界可以對照、可以符合,原因就在這里。
多瑪斯對於亞里士多德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完全接受的,但是你所掌握到的這個概念跟外面實際的狀況是不是完全一樣呢?這當然不可能。而這種不可能特別表現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在描述上帝的時候,多瑪斯特別提到三種方法,在西方來說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描寫有關宗教裡面的上帝或是你個人所信仰的對象都可以使用。第一種是否定法,第二種是肯定法,第三種是模擬法。
1、否定法,就是說你只能描寫上帝不是什麼,「不是」就是否定的意思,因為這是最直接可以讓人理解的。譬如我現在說上帝不是高山,不是大海,不是日月星辰,不是父親,不是母親,這話都對,因為我只說不是,我說他不是這個基本上沒有錯,他確實不是;但是這樣一來的話,人類的認識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為什麼西方很多哲學家採用了否定法之後,他後面就覺得那我怎麼辦呢?我還是需要用正面的方式,用肯定的方式來描寫一下,才能讓別人了解上帝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所以第二種是肯定法。
2、肯定法,譬如我說「上帝有智慧」「上帝是善的」這些話,這是肯定的方式說他是什麼,但是當你一說「他是什麼」的時候立刻產生誤會,為什麼?因為像有智慧的、善的這些話,我們人與人之間也常常在使用,那這樣一來就容易混淆,把用在人的身上的一些形容詞也用在上帝身上,好像上帝跟人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而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上帝跟人是有本質上的差別,那你要凸顯這種本質上的差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譬如我現在說張三是勇敢的,李四是更勇敢的,那上帝應該是最勇敢的嗎?你這樣一說變成程度上的差別了,所以你要說上帝是勇敢本身;你說張三是有智慧的,李四是更有智慧的,那上帝你不能說他最有智慧,你應該說上帝是智慧本身,那就會減少誤解。
而另一方面,你可以加上一些附屬的詞,叫做「加以限制」,這個限制反而是為了取消限制。譬如說人類是有智慧的,上帝是全知的,他把那個對人類身上的限製取消了。他說:「很多人是善的,是好人,但上帝是全善的,至善的;人有各種能力,但上帝是全能的。」就是把人類身上的這種屬性、描寫的方式加在上帝身上的話,立刻就要把在人身上的限制整個取消,所以西方談到上帝的時候很容易就說上帝是全知的、全能的、全善的,原因就在這里。
同時,多瑪斯特別提到一點,說為什麼我們認為上帝是一個好像具有位格性的呢?在這里有兩句話要分辨,第一句話是因為我們人是有位格的,所以上帝必須是有位格的,否則怎麼溝通呢?但是你說上帝是有位格的,很容易造成誤解,因為上帝除了位格的層次還有什麼?還有另外兩個,一個是超位格的層次,一個是非位格的層次。
我們講非位格顯然比位格要低,因為上帝造了高山、大海,造了整個宇宙,那是比人要低的層次,因為它們並沒有顯示有智慧的特色。但是不要忘記上帝還有超位格的層次,就是讓人永遠不能夠理解上帝本身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這說明什麼呢?就說明我們在理解、在描述上帝的時候用到了肯定法,要加上各種修飾的語詞才能讓它不要產生誤會。
3、模擬法,也稱做類比法。譬如說你可以這樣講:就像父母愛護子女,上帝也愛護人類。但這種模擬法有它的困難,因為對於父母,就是人類的父母親,我們都可以了解,他生了子女,所以他愛護子女;但是上帝造人跟父母生子女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你對上帝的本性永遠不能確知,所以你就沒辦法說上帝愛人類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在這里就出現一種在宗教裡面一定要談到的學問,叫做「神義論」。「神」就是神明的神,「義」就是正義的義,神義論就是說你要設法證明神是正義的,為什麼?因為人間有各種罪惡存在,很多人、小孩子他受苦了怎麼辦,好人受委屈了怎麼辦?所以如果真的是像父母愛護子女的話,絕不會讓子女受苦,不會讓子女受委屈,但是上帝就眼看著天下很多人受苦、受委屈。所以你就要證明上帝還是正義的,就要加以解釋,說這種苦、這種委屈有它另外的目的,這個可以講出一大套道理出來,但最後能不能說服很多人,這是問題。
所以這種模擬法或稱做類比法也有很多人在用,因為一般人他覺得上帝太抽象了,如果講一個比喻,講一個類比,或許你可以更容易了解一點。就好像在道家也好,在佛教也好,都會提到人的生命像一滴水一樣,請問如何讓這滴水不要乾涸,最後辦法是什麼?把這滴水丟到海里去,海就是道。所以你只要悟道的話,道是無所不在的,你永遠沒有乾涸的問題,人生的各種成敗得失對你就不會構成什麼樣的干擾。像這也是一種比喻的方式。
多瑪斯肯定自然的法則,他認為有生命之物,首先要做的是保存自身,接著就要延伸自身,也就是繁殖自身,對人來說還要追求真理,只有追求真理才能達到人生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既然一切都來自於神,來自於上帝,那最高的目標當然是認識上帝了,也就是認識善的本身。再進一步我們稍微分辨一下,你這一生選擇善的時候,選擇善去追求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四點:
1、任何一種真正的善不能作為手段。譬如說我把財富當作人生的善,遲早會發現財富只是手段,有了財富之後,我希望過品質更好的生活,那麼這個品質更好的生活才是目的。更好的生活一定要靠財富來維持嗎?不一定,所以真正的善不能作為手段。
2、我們所追求的善必須注意到人的全部,不能只看身體的需求、心理上的需要,還要注意到精神層次的要求。
3、善不能只是一種能力,譬如我學會某種專門的技術成為專家了,但不要忘記能力跟技術可能被人誤用,變成行惡的工具。
4、真正的善只有上帝。因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原因,也是萬物存在的理由。當然你也不能說上帝是善的,而應該說上帝是善的本身。所以人生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去認識上帝這個善的本身,而這就需要靠信仰的啟示來告訴我們該如何做了,所以多瑪斯認為人生最高的幸福是死了之後靈魂可以直接看見上帝。
這里值得比較一下的是什麼呢?多瑪斯很多地方充分使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但是有一點是差別很大的。多瑪斯是宗教家,宗教是奠基於人與上帝的關系。但是亞里士多德不認為上帝是創造萬物的主宰,他只把上帝看作目的因,本身自滿自足,不自覺地推動世界,吸引萬物,走向他這個完美的形式或完美的實現。
所以亞里士多德不認為人與上帝之間有位格上的關系,雖然他也希望人們能夠認識並且尊敬那個不動的推動者,所以亞里士多德把哲學中的觀想作為最高的一個層次。多瑪斯不一樣,他是宗教家,對上帝有清楚的觀念,相信上帝是造物者也是統攝者,所以能夠正面看待人的主要責任,也就是要能夠注意到他跟上帝的關系。
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個德行高超的人在某個意義下是最獨立的人,而在多瑪斯看起來,一個德行高超的人是最能夠依賴上帝的人,能夠了解上帝是這個最後的力量,這就是多瑪斯跟亞里士多德最明顯的差異。
由此可見,多瑪斯哲學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他盡量合乎理性的要求,但是遇到理性的瓶頸,他還是要靠宗教的啟示來幫助一個人追求真理。這並不是迷信或不科學,而是人的理性真的有它的限度,這一點我們將來在談到近代哲學家的時候會有進一步的討論。
總之,多瑪斯·阿奎那在啟示與理性的交互運用之下,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不斷地提醒我們上帝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人應該如何立足於世界之中逐漸地接近上帝。他的時代背景跟今天相差太遠了,但不能否認的是,從他的思想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值得參考的材料,用來反省我們自己的時代所面臨的問題,這也是學習古人思想的意義所在。
1、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集大成者是多瑪斯·阿奎那,他提出溫和實在論,跟我們一般人實際生活的經驗還能夠相當地配合。
2、對於描述上帝提出三種辦法:否定法,說上帝不是什麼;肯定法,從人的角度說上帝是什麼,但是要加上一些限制或修飾的語句;然後就是模擬法,把上帝類比為人所能想像的完美的境界。
3、有關於人生的幸福,多瑪斯也非常務實,他強調人所追求的幸福應該涵蓋最終的目的,也就是你追求某些善的行為,它本身必須是一個目的,不能只是手段。而這個善要涵蓋人類生命全部的需要,而最後真正的善只能是作為超越者的上帝,這也是他作為一位宗教哲學家所能提出來的觀點。
6. 誰有傅佩榮著的哲學與人生,共享一下好嗎
推薦]《哲學與人生》(台)傅佩榮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傅佩榮,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莊子》(立緒文化)。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著作甚豐,范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能的高峰》(以上四書為「傅佩榮談身、心、靈整合」專書)、《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能》、《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人生問卷》、《從自我出發》、《四書小品》、《哲學入門》、《生命重心在何處》、《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家》、《新世紀的心靈安頓》、《論語解讀》、《莊子解讀》等八十餘種,以及有聲書系列《創意人生》與《重建心靈》等。
【目錄】
自序
哲學與人生
簡體版序 從哲學看人生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
定義:哲學原意是「愛智」
希臘文之「愛」與「智」
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對哲學的基本描述
培養智慧
發現真理
印證價值
如何提升哲學素養
培養思考習慣
掌握整體觀點
確立價值取向
力求知行合一
結論:愛智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邏輯(運思的規則)
概念
判斷
推論
語言分析(表達的效應)
語言的有效性
語言的類型
現象學(辯物的策略)
打破四種假象
胡塞爾的現象學
詮釋學(閱讀的途徑)
閱讀的三種取向
閱讀的四個步驟
結論:心智成長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 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 蘇格拉底
第六章 存在主義
第七章 荒謬之超越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
第九章 儒家的風格
第十章 道家的智能
第十一章 藝術與審美
第十二章 宗教與永恆
第十三章 教育與自我
第十四章 文化的視野書目 推薦延伸閱讀
周國平推薦:誰來上哲學課
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與別的課以傳授知識為主不同,在哲學課上,傳授知識只居次要地位,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他能在課堂上產生一個磁場,把思想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他是一個證人,學生看見他便相信了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這樣一個教師當然不會拿著別人編的現成教材來給學生上課,他必須自己編教材,在其中貫穿著他的獨特眼光和獨立思考。
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教材。他開設的這門課程在台灣大學受到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我讀了該書以後覺得是名實相符的。傅先生對於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徵,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准確又頗具新意。我還欣賞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開闊,沒有門戶之見,在他的課程中做到了兩個打通。一是打通各個精神領域,講哲學不局限於哲學學科,分別列出專章論述神話、藝術、宗教、教育對於人生哲學的特殊貢獻,把人生問題置於文化的大視野中來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學,西方的重點放在蘇格拉底和存在主義,中國則著重闡述了儒道二家哲學的內在理路及價值,博採眾家之長,在建構現代人生哲學時對一切思想資源保持開放的心態。
人們是否贊同本書中的某些具體觀點,這絲毫不重要。一個優秀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而在於讓學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我對哲學課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使他們約略領悟到哲學的愛智魅力,但這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學教學的結果是南轅北轍,使學生聽見哲學一詞就頭痛,看見貼著哲學標簽的門就扭頭,其實那些門是通往哲學的呢。因此,在向讀者推薦本書的同時,我期待我們通識課程的改革,從而出現一批真正能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的哲學教師和哲學教材。
不見善不作 惟見惡可作 是處可怖畏 猶如險惡道 雲何見所作 雲何得善法 何處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 作惡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2006-1-9 22:41:00 申請在線工作室善緣
頭銜:
等級:★版主
威望:52點
文章:1003篇
積分:12362分
魅力:6898點
金幣:617枚
現金:21582元
門派:心網義工團
來自:
注冊:2003年10月24日第 2 樓 字型大小
--------------------------------------------------------------------------------
第一章 哲學是什麼?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有些人笑稱,所謂的哲學家,就是整天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尋找一隻黑貓的人。亦即,他所說的一切全憑個人想像,而無法證明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一隻貓;也有人抱怨,哲學是把簡單的東西說得很復雜,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說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嗎?在開宗明義的第一章要特別說明,這種一般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到圖書館查看數據,必須根據書目編號,這時會發現編號「0」代表總類,也就是辭典、網路全書之類的工具書;編號「1」則是哲學類。為什麼哲學會被排在第一號呢?這是因為在西方的學術傳統里,早就界定了哲學的作用,認為哲學具有基礎性與整合性,既能為一切知識奠基,又能統合所有的知識。人類的經驗是多樣而分散的,尤其為了深入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總是希望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以便可以作正確的抉擇。「博士學位」的英文是Ph.D.,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學博士」,表示任何一門專業的學科,學到最後所抵達的境界都是哲學的層次。若要了解上面所說的是否合理,就要進一步思考:「到底什麼是哲學?學了哲學之後對人生又有什麼幫助?」◎定義:哲學原意是「愛智」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於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愛好智慧。希臘文之「愛」與「智」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幾年前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Sophie這個字就是源自於Sophia,有些女孩喜歡把英文名字取做Sophia,代表對智慧有一種嚮往。「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不同的寫法,以Philia、Eros、Agape三個字為代表,分別指涉三種不同的情懷。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應該是Eros,其形容詞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譯為「情色」。Eros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於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它是人類與生俱有的。一個人有情愛的慾望是正常的,因為若是沒有這種能力,兩性就不可能結合並且繁衍後代。Philia則是「友愛」,它和Philos是同一個字根。第三種愛叫做Agape,代表了「博愛」,也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無私的愛。在中文裡「愛」這個字,往往顯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別標明是友愛、情愛、博愛,或者是親子之愛、夫妻之愛、家庭之愛、國家之愛等,藉此加以分別。在希臘文中則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讓「愛」這個字混淆了,因為愛有很多種,譬如:有些人為了愛,可以犧牲奉獻;有些人為了愛,執著到要去殺人或自殺;也有些人為了愛,達成自我實現。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於「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從互相欣賞與尊重開始,進而彼此砥礪,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換句話說,一個人在愛好智慧的時候,並不是一種Eros,好像男歡女愛一般,狂熱到不能靜止,也不是Agape那種泛愛一切、沒有任何差等的博愛1,而是Philia,一種溫和而理性的友愛,使我們對於智慧採取比較正確的態度。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那麼,什麼是「愛智」?在此要指出一個原則,即「愛好智慧不等於擁有智慧」。希臘時代有一派學者,自稱為「辯士學派」(Sophists),相信自己擁有智慧。年長的人由於見多識廣,可以教導別人,因此很容易擺出一種姿態,讓年輕人覺得他好像很有學問,能夠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他們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愛好智慧的人。因為愛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wonder)。希臘時代有一句話說:「哲學起源於驚訝。」這個世界充滿了變化,然而,這些不停在變化的東西,卻還能夠繼續存在著,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嗎?變化代表有生有滅,亦即本身應該是缺乏實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夠持續存在,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們要試著問:「到底存在是什麼?」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在希臘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屬於神明的。人因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體是一個物質,有重量、有惰性。例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樣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忙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類的身體是軟弱的,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西方強調「愛好智慧」是靈性上的追求,的確有其道理。人到了最後要離開世界時,應該檢視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體的影響程度,而讓心靈完全自由地翱翔於永恆真實的領域。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代表這個人的生命已經度過了各種試煉,取得最後的成全。每個人都需要哲學有人說,人生就像在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脫,否則人生的辛苦有什麼必要性呢?舉例來說,人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難道是為了念更多的書嗎?當然不是。念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有一個人叫作寧越,他十幾歲時開始替別人做工,每天從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資卻僅足溫飽。他眼看著一生這樣下去毫無希望,於是請教一位朋友,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痛苦的人生。這位朋友告訴他,如果願意念書,三十年之後可以免除這種痛苦。寧越聽了,從此每天日以繼夜地念書,十五年之後變得很有學問,有個貴族請他當家教,生活就此改觀。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特例,因為大多數的人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經立過什麼志向。然而,這也說明了,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製能力,就可以擺脫身體的惰性與軟弱,讓心靈更為自由。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老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體,只會一步步走向墳墓,一點希望都沒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人的本質在於心靈世界,那麼不管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外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如此說來,哲學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須的,因為人類天性之中就有一種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是從事哲學思維,它像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有一部日本電影叫作「催眠」,敘述幾個角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了,然後在受制的情況下接受指示,做出許多平常無法思議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催眠的,廣告的作用就是一種催眠的過程。有一句廣告台詞說著:「你在看我嗎?你可以再靠近一點!」事實上,當你電視看久了之後,真的走近一點去看,最後就會像被催眠一般,覺得好像活著就應該要像電視中的人一樣,學這些人用一樣的商品,否則就會活不下去,於是你變成了一個商品流通站,不斷地去消費及使用這些商品。這種催眠作用在一個社會中可能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譬如我們從小開始,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被灌輸了許多觀念。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觀念是對的、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從來沒有仔細反省過。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要研究哲學,就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覺得好奇,這樣才能讓自己重新出發。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經驗本身雖然像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實裡面的東西好壞都有、良莠不齊,就好像黃河之水一樣,看起來浩浩盪盪,事實上挾泥沙以俱下。這時就需要依靠理性來對自己的經驗作一個反省。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而平常在經驗的過程之中(如趕車、買東西、和別人通電話等),則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為有許多外在的因素會引導我們朝著某個方向去行動、去生活。人會有各種好的與不好的經驗,這是很自然的;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須以理性去思考這些經驗。能夠靜下來思考,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可以說是人生開始轉變的關鍵。我們常說「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思考能夠讓一個人找到生命中轉彎的機會。當一個人在思考時,代表理性開始運作了,因此他在當下這一刻是清醒的,這也可以說是「我思,故我在」2。人思考的時候正是在把經驗整合起來,然後問自己:「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我?我應該是什麼樣子?」在說到「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代表自己曾經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正由於有過這些不應該的行為,所以才會知道什麼是應該。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負面的體驗,就很難對正面有所理解。當然,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我們常會覺得有些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因此到最後乾脆不想。在「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這部電影中,郝思嘉在經過了許多災難之後,最後靠在門邊只說了一句話:「明天再說吧!」 她之所以會這么說,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復雜的事情發生。但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對哲學的基本描述哲學可以用三句話來描述:(一)哲學就是培養智慧;(二)哲學就是發現真理;(三)哲學就是印證價值。「智能」、「真理」與「價值」是令人嚮往的三個名詞,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設法真正了解它們的內涵。培養智慧詩人艾略特(Thomas S. Eliot,1888-1965)在一首詩中寫著:「我們在信息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能,到哪裡去了?」信息是現代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譬如常常上網去尋找一些信息,藉此可以認識許多東西。再舉個例子來說,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有些人是從打電話回來的國外親友那裡得知地震幾級、震央在什麼地方等。這是因為在國外的人看到媒體的報導,知道台灣地震的信息,相反的,在台灣的人反而因為停電,一時之間無法得到任何訊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很荒謬的現象,顯示出了信息的重要。當然,信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為它實在太多了,並且隨時都在改變,最後變得和垃圾沒有兩樣。正因為如此,所以人類需要知識。知識的特色是針對某一個專門領域所作的研究,譬如天文學是專門研究天文,物理學是專門研究物理。同樣的道理,其它的學科也各有本身專門的領域。知識是一種專業的、對部分的深入了解,因此也造就了社會上的許多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指對於某種知識作過專門的研究,成為這方面特定的人才。然而,專家難免是比較狹隘的,所以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說過一句話:「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的用意並不在罵人,而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又該如何培養智慧?我們日常生活主要是依靠感官,譬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覺如何等。然而,感覺是不可靠的,舉例來說,如果把筷子放到水中,看起來會是彎的,但事實上它是直的;注視鐵軌的時候,會覺得鐵軌在遠處交叉,但事實上鐵軌並沒有交叉。由此可知,感覺與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時候人們所看到的,與實際上用理性去了解及勘查的結果大不相同。由此看來,人們所有的感覺其實都是相對的。就以冷熱來說,同樣的一個溫度,如果你是從北極來的話,會覺得很熱;相反的,如果是從非洲來的話,可能就覺得已經夠冷了。正由於感覺是相對而不可靠的,並且容易產生錯誤,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覺生活。一個人如果只憑感覺生活,那麼他的生活等於是毫無可靠的保障,隨時充滿著變化的危險。知識能夠讓我們對某些方面有明確的了解。古時候的人缺乏知識,所以看到打雷閃電就去拜神,發生了旱災就殺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夠降雨。如果殺到第三頭牛,正好開始下雨,那麼從此以後只要是旱災就要殺三頭牛。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就是因為缺乏知識。我們如果有知識,就會透過知識來掌握周遭的生活環境,讓自己的心靈不致於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智慧」有兩點特色:「完整」與「根本」。(一)完整:許多人覺得聯考沒考好,或是填志願的時候選錯系,就好像一輩子都沒有希望了。事實上,這種「一試定終身」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把某一階段的成敗,做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借口而已。許多聯考失敗的人到最後還是成功了;也有人一輩子沒經過聯考,只念到小學或中學畢業,照樣可以成功。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在另一個地方有了反省的機會,藉此能夠有所改善;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可能反而沒有太多反省的機會。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因此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考慮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二)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於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最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常會思索死亡的問題。所謂「千古艱難唯一死」,如果這一點能夠看透的話,人生還會有什麼困難呢?老子也曾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麼你就算用死亡來嚇唬他也沒有用。當然,大部分的人做不到老子這種程度,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威脅。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愛的人死亡,也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除了生死的問題以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問題也屬於根本的問題,譬如:人為什麼有不一樣的命運及不一樣的遭遇?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卻沒有遭受報應?為什麼有些人生下來就必須受苦受難?這些都屬於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會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需要以開放的心胸准備接觸智慧。總的來說,培養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識的范圍裡面奠定基礎。有了基礎之後就要進一步達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和個人主體的覺悟和體驗有關,這方面在稍後印證價值的部分會加以說明。
不見善不作 惟見惡可作 是處可怖畏 猶如險惡道 雲何見所作 雲何得善法 何處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 作惡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2006-1-12 21:29:00 信息服務介紹善緣
頭銜:
等級:★版主
威望:52點
文章:1003篇
積分:12362分
魅力:6898點
金幣:617枚
現金:21582元
門派:心網義工團
來自:
注冊:2003年10月24日第 3 樓 字型大小
--------------------------------------------------------------------------------
發現真理希臘文中的「真理」叫做altheia,其意為「發現」,即英文中的discover這個字3。由此可知,真理就是揭開、發現。既然是揭開,那就代表原先是被遮蔽著的。究竟被什麼所遮蔽?前面曾經指出,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接受一些固定的觀念或成見,譬如你居住地區的風俗習慣等。這些觀念會讓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有一定的方式。舉例來說,非洲有個部落認為女孩子的脖子越長就代表越美,所以女孩子從小開始脖子上就會套上很多銅環。一般人看到可能會嚇一跳,一點都不覺得那樣有什麼美,但是他們那一族的人因為從小受到特定的風俗習慣所影響,就會覺得很美。中國其實也有這樣的風氣,譬如古代有一句話,「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由於楚王喜歡細腰的女孩子,因此宮中很多美女為了討楚王的歡心,拚命地勒腰、節食,最後甚至餓死。這其實是古代的一個悲劇,說明了女性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無法發現環境、風俗給自己的制約,因此才會為了討好男性而這樣虐待自己。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往往被小時候所灌輸的觀念,被信息時代的廣告宣傳所「遮蔽」。唯有把這些遮蔽去掉,才能夠發現真相。哲學的目的就在於發現真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曾說:「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文化也會生病,所以需要醫生,而能夠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學家。這是因為哲學家愛好智慧,能夠從整體及根本的角度來觀察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在特定情況下的某些表現。藉由這種方式,能夠發現問題所在,並進一步加以修正。這就是所謂的發現真理。發現和發明不同,沒有人能夠發明真理。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最後提出了E=mc2這個公式。我們不能說這個公式是愛因斯坦發明的,因為這個公式本來就存在,只能說是愛因斯坦發現了它。這就是為什麼在科學上常講「發現」的原因了。當然,也有人會講發明,譬如發明了一項新產品。其實,人類沒有一樣發明是從無變成有的,而是發現了某些東西組在一起可以產生什麼作用,如此而已。人生的問題,更是以發現為主。舉例來說,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講的話沒什麼道理,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先被個人的成見遮蔽。如果能夠撇開成見,聽聽別人怎麼說,然後試圖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許會發現,其實別人的說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腳的。所謂「道並行而不悖」,通往目標的道路並不是只有一條而已。印證價值自然界是有規律的,凡是有規律之物就是必然的,它不可能離開固定的軌道。所謂自然就是必然。舉例來說,我手上拿了一張紙,當我把手放開,這張紙「自然」就會往下掉。我也可以說,當我放開這張紙,它「必然」就會往下掉,這其實是一樣的意思。如果自然界「脫軌」而行會如何?西方有一篇所謂的「最短的科幻小說」,這篇小說只有十一個字,即「那天早晨太陽從西邊升起」。為什麼這叫作科幻小說?因為它充滿了無窮的想像空間。如果太陽真的從西邊升起,那代表地球的整個生態要顛倒過來:北極變成赤道,赤道變成南極。日夜顛倒還是小事,這很快就可以調適過來,然而氣侯完全失常,整個地球的生態全部重新倒置過來,這才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這篇科幻小說的震撼力怎可謂不大?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生命的特色卻和其它動物不同,亦即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選擇,而透過選擇,就能夠使某些價值呈現出來。有一位女同學問我:「老師,我今年大四了,認識五個男朋友,我應該要選擇哪一個?」這種問題我怎麼可能回答?挑選男朋友和到菜市場買豬肉是不一樣的。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初戀情人嫁給了別人。二十年之後再見面時,他對初戀情人的先生說:「我真是羨慕你,當初我想追她追不到,現在你卻能夠把她娶回家,實在是太幸福了!」結果他初戀情人的先生卻說:「你為什麼不把她娶去呢,害我受了二十年的苦!」由此可知,人生的問題需要靠自己去印證。舉例來說,有些人說:「能夠關懷別人,稍微犧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如果有一天你在滿載的公交車上遇到一個老太太上車,這時候你正好有個位子,坐得很舒服。心裡開始掙扎:「到底要不要讓坐呢?」你有兩個選擇:如果選擇不讓坐,那就無從印證這句話的真假;如果選擇讓坐,那就是選擇「印證價值」—也許當你站起來把座位讓給老太太的時候,忽然覺得心情豁然開朗,覺得自己展現了人格的尊嚴。從此以後你就相信,原來幫助別人真的是快樂的,然後這個道理就變成你的真理,因為它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證明。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後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藉由體驗去印證價值,那麼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驗將越來越豐富,並且對人生的體驗及對價值的掌握,也會越來越深刻而准確。◎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哲學是一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要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培養思考習慣一般人通常沒有思考的習慣,因此發生事情時都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並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這些反應往往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譬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氣影響,天氣好的時候心情也好,看什麼事情都覺得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天氣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來,這個人對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喪失了。有
7. Z141、讀書與人生--傅佩榮
這本書可以作為家長閱讀的啟蒙讀本之一,四星推薦。尤其前兩章我覺得在成年人讀書這件事上傅教授分享的心得很有價值。最後一章則是傅教授自己的讀書書評以及替作者寫序。這本書里摘抄的多是傅教授關於哲學宗教書籍的一些點評,文學方面的都比較少,作序的部分可讀性又弱了點。當然,這是對我而言,也許別的讀者能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畢竟每個人只能在書中看到自己。
開始知道傅佩榮教授是因為周國平老師推薦傅教授的西方哲學史,雖然哲學史這本書還沒讀過,傅教授的其它作品卻看到過一些了。是一位敦厚的哲學教授,不過其文字不如我對周國平作品的那種喜歡。傅教授有一個觀點我特別認可,就是對於翻譯這個問題,不論是古文今譯,或者西文中譯,譯者的水平直接決定了讀者所能收獲的內涵。你讀的譯作並不等於原作者的表達。而傅教授本身也是一個翻譯,這方面讓我很是欣喜。一直就特別偏愛作家型的翻譯,像韓少功,村上春樹,這包括傅教授,昨天讀過的黃燦然,之前還有說的冰心翻譯的紀伯倫詩集等,包括那個時代很多學者型的翻譯家,畢竟翻譯這個事從經濟效應的角度來說,真的是有點寒磣的,能耐得下性子和不計得失做好這件事,真的不容易。
傅教授本書第一章是自己的讀書方法分享,雖然不見得是傅教授一次寫就,為出版社收攏歸集,但是這些讀書方法是真切實在的,適合閱讀入門的成人參考。第二章人生不同階段應該讀哪些不同的書,也是非常不錯的建議,至少在自己還沒有明確的讀書目錄或者方向時,這個也是可以作為指引的。第三章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家就根據自己情況各取所需吧。
----
讀書的目的在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使自己從事各種選擇適,可以分辨本末輕重。---關於為什麼讀書這件事,大家眾說紛紜。我覺得終身學習,也像書里說的,你讀的哪一類書,直接決定了你的目的。我在多年前給自己立了一個FLAG,學不以致用。當然,這後來我踐行得如何呢?自我評價,五五或者三七開吧,一半的時間還是讀修心養性,尋找自己不迷茫的書,另一半大概也是基於工作或者功利需求的工具書方向。其實包括現在的中考,基礎教育類型的書,未嘗不是功利心更重一點。不然都知道應試教育多有不堪,卻也無奈在這方面花費時間精力研究,以期獲得一些學生和家長的認可,或者為他們所採納。好的地方是實實在在的替人解惑,不好的地方是我更在乎的真正的教育卻難有影響力。好在這只是起步吧,我現在所有為應試而投入的精力,其實都是為了非應試的終身教育所做的推廣吧。至少,我自己是這么認為。如果還要給應試加個目的,那就是在個人目的之外,總還要養家糊口,這個相對來說是容易滿足條件的。
真正的閱讀是重讀,這時才做得到且讀且思,並且吸取精華轉為己用。---不管是布魯姆還是傅佩榮,一個西學文學教授,一個東方哲學教授,都強調讀書的重讀重要性,我也很認可好書是需要精讀,重讀的,自己也是這么身體力行的,不過像傅教授多花費精力在哲學類書籍,傅教授多花費精力在文學經典作品上,我也有自己的選擇偏向,比如心理類書籍,弗洛姆愛的藝術,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兒童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又或者哲學思想類,周國平的全部作品,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等等很多書我都是重讀了三五遍,畢竟我的水平和能力比兩位專業教授可差得遠呢。倒是不少教育類的書籍,包括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我還真的是作為工具書在讀,不一定重復讀幾次,只是通讀不同版本的教材,不管是教育學還是教育心理學我讀過的都不下五個版本,包括中外版本。且繼續努力。
--兩位大教授,只因一個是哲學系,一個是文學評論向度,對待西方經典名著的閱讀角度全然不同,哲學家看到的是生活,形而上。文學家看到的是意識流,人物原型,小說藝術,高出生活的部分。
學生時代念書的樂趣是什麼?是與同學競爭,是為了自我肯定。
人的知識可以像水中漣漪一般向外擴充,但是必須有一個核心,就是個人所關心的焦點。---這一點我也非常贊同。感謝傅教授給指出迷霧。我一直隱約也有這認識,但是沒有這么清晰的思路。比如我現在的閱讀,其實不管是文史哲,還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包括教育學等,其最核心的點是成長,自己終身學習的成長,同時如何通過自己的分享去影響更多人進行終身學習,在這個目的還很難實現的基礎上,我先去影響更多學生們的教育成長,應試是最外圍的目的,其次最少是影響孩子們應試之外的教和育,再次是成人們的終身學習或者說成長。因為我也在學習中成長。
不論念什麼書,又不論念多少書,最後是否能由思想與文字,轉化成熱忱與行動,改變自己的生命,則是別人不能代勞的。---傅教授分享的這類心得,深得我心,這也是我看了本書前半段非常推薦的原因。我近一段時間就是在做這方面的事情。也許它短期是看不到什麼經濟效益,用夫人的話說就是為愛發電,這就是周國平老師所謂不給錢也願意做的事情啊,樂在其中,自有其成就感。助人為樂,又無損自我,還能自我受益,相信這是大部分人都願意選擇的行為。
翻譯是學習外文的良方。看似笨拙,其實是捷徑。
以下一些摘抄在我看來都是閱讀建議方面的金玉良言,不晦澀不高深,卻能直接借用:
真正的念書是重讀,如何才可配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起一種共鳴作用。如果每隔一段時間,就重讀幾本書,其效果十分微妙,可以測知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的成長歷程。
不論如何讀法,念書的過程都是要靠我們的三力: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
強烈的動機之外,還須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習語言,等於開啟一個不同的世界,或者使你以不同眼光來看待原有的世界,頓時就會覺得興味盎然。
人文方面的書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對生命的品位與期許。
不管讀什麼書,讀完之後總要記得一些東西,否則怎麼用到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上?
我所企盼的,是大家多讀書,並且多讀有內涵的書。
所有的習慣中,只有閱讀是無可非議的。閱讀使我們在人生行程中,看得深,想得遠。
學習文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只是他們的夢想容易幻滅而已。
這篇小說讓你讀了很少的故事,卻想了很多的道理。
最上乘的文章是自言自語。這是因為作者心中一旦設定了讀者,那麼不管他採取什麼角度,都會受到某些牽制,無法暢所欲言。
學不到史懷澤,可以學夏目簌石,他選擇做個英文老師,因為這個工作他有興趣,對社會有益,不會扭曲個性。
人到中年,有人說萬事休,我卻覺得萬事新。何以新?因為在經濟穩定,經驗豐富之後,可以從頭學習文學。文學不是人生的調味劑,而是人生的實體。
查拉圖斯特拉修行有成,宛如發出光芒的太陽,但是如果沒有人們可以照耀,光芒又有什麼意義?歷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宗教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又何嘗不是想把自己體認的光明,灑向人間?
現代人念書,常會碰到古書今譯與西書中譯的情形。譯文為何不同?這應該不是原作者的缺點,而是譯者不夠資格也不夠負責。這種經驗多了之後,我對西書中譯就產生了戒心。
首先要記的是依序的章節名稱。其次是把原來要畫在書本上的重點抄寫在筆記上。在抄寫時,要把自己當下的心得與感想,以凸顯方式記在相關的資料旁邊。我在閱讀一位作者的書時,同時也記下了自己的反思。所謂的記憶,其實並不是記得原作者寫了什麼,而是記得自己讀懂了什麼。-----傅教授這段就是很乾貨的分享。我大抵也這么做的,雖然有些具體方式方法不一,之前也是從周國平老師那裡學來的。比如我就用自己的笨辦法,幾年時間抄了上百萬字的讀書筆記,這其實就不止是讀一遍了,摘抄的時候等於又把重點內容二次閱讀了,而且在閱讀的時候我會有一些心得寫在旁邊,摘抄的時候又做二次加工。這樣子閱讀一本書的收獲還是非常不錯的。過大半年或者一兩年之後再閱讀同一本書,我摘抄的重點和所寫的感想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自己的成長和重讀的重要價值體現。
我收集經典作品,判斷標準是作者是否列於大家之中。能在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應該不是泛泛之流,因此他們的作品必有可觀之處,至少讀了之後,容易獲得啟發。---有同感,至少現在圖書館選書時間短的時候,我經常會用這個方法去借書。
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已經逐漸由文言走向白話,再趨近漫畫,這無論如何都是令人感嘆的。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戰國時代的書畢竟有限,孟子尚且如此說,又何況今日呢?於是,我們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圖書越積越多,其中未必都是開卷有益的;另一方面,如果不讀書,又無法提升生活品質。化解之道只剩下一途,就是自我約束,讀書須有選擇性。---深以為然。
一年四季至少可以選四本書,其中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以及其他合乎個人興趣的題材。
人生不能完全依靠書,但是沒有書的人生,將是貧乏與枯燥的。
評估一本書,首先要看作者的背景。
傅教授經常閱讀的五類書:經典論著,俠義小說,哲理散文,文化資訊與工具書。
小說必須留給我一個省思的餘地,同時允許我以新穎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親情,愛情,友情?是否坐視不義之事在身邊發生?當我從小說堆中抬起頭,站起身時,我對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出於懶惰的,出於無知的與出於自私自利的。---這是摘自房龍的寬容。這本書我就沒怎麼看懂,不知道是翻譯的責任還是我的自己的問題,反正我的評價和傅教授完全不一樣。不過這個也算涉宗教哲學倫理類的,傅教授自然比我看的遠。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王陽明--傳習錄,錢穆--中國歷史精神,方東美--哲學三慧。
精讀的秘訣有二,一是且讀且思,寫下眉批心得;二是每隔一段時間(如三年),再讀一遍。同一本書,我在不同年紀閱讀,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前不清楚的,現在明白了;從前只看浮面,現在加深程度。若不如此衡量,我如何得知自己的心靈狀態?
高考之前為升學而念書;大學為就業而念書;進入社會之後為興趣而念書。
伏爾泰--老實人。四大聖哲--雅斯貝斯,傅佩榮譯。談文學--朱光潛。
希臘悲劇使人在龐然的命運之前,驀然警覺自己的不平凡:即使終究註定了失敗,我依然要盡我所能地去活著。
校園的求學生涯,它是要培養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所謂受過教育,是指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青年期讀書是為了謀職安身,講求實效和自我定位。若青年期仍未能建立人生觀,難免面臨四十而大惑的困境,此時不妨借哲學與心理學書籍作為閱讀的參考。中年期事業已有基礎,生活品質成為關心的焦點,因此最需要文學與藝術的滋潤,舒緩。
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讀書,只是方法與目的不同而已。
哲學不提供答案,它只提供思考的方法與架構。
青年期的讀書將會決定一個人的生命品質。它是人生的沖刺階段。
成長須以自由為前提。所謂自由,在此是就人到中年,已經看到外在的限制,然後轉向內心而言。
我小時住在鄉下,整個暑假都在海邊,河邊,樹林,草堆中游盪嬉戲。當時沒有特別的快樂感受,只是覺得自然平凡。現在住在都市,每逢夏季必讀莊子,童年記憶乃栩栩如生,復現於腦海中,原來那正是莫大的幸福。我不能回到童年,也不易搬回鄉下,但是誰能阻止我的心靈跨越時空的限制,並且借著莊子的幫助,自由翱翔於大自然?----深以為然。我才三十幾,就經常有這個困惑。只不過還沒從那本書中找到直接回到童年的心境,大部分時候是靠了直接回到記憶里的故鄉,只是很多地方儼然世事變遷。
無論兩條腿怎麼努力走近,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為接近。
冬天適於沉思,沉思的目的是修正方向,重新出發。我們在不同季節念不同的書,或許可以藉此調適心靈的季節,進而選擇心靈的故鄉。
偏好心理學家的作品,尤其是榮格,馬斯洛,羅洛*梅,弗洛姆等。
過度強調EQ,可能形成鄉願心態,就是對任何人都以笑臉相迎,得到表面的和諧卻失去了真誠的心意。
文明的進步,在於我們由物質層面轉向非物質層面去發展。文明的真諦是人類有意而自願地減少各種需求。
作者提出五種孤獨之德:自由,回歸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的態度與創造性。誰不嚮往這些品質與品德?孤獨不但是可欲,可取,可喜的,而且是人生中必須善加珍惜的價值。孤獨使心靈趨於安靜。外在的安靜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在平靜中可以觀照歷歷往事,明辨成敗得失,由此接受現狀,處之泰然,得到心靈的寧靜。
孤獨絕不是無所事事,更與心煩意亂無關。
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
孤獨使思想更為深刻。人的思想有三種作用:一是向外尋找因果關系,由此明白人情事理;二是向內考慮自身言行,以求社會生活的必經之路;至於思想的第三種作用,則是向上提升以求領悟人生意義。
孤獨使生命恢復完整。
人的生命分散在人,地,事,物中,常有撕裂之苦。
所謂根源可分為兩階段:一是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二是向外超越界的啟示。孤獨者即使大隱隱於市,也特別鍾情於自然界的美景。
人生的過程,無異於自我遺忘的過程,等到察覺困境,往往已是中年階段了。
康德,健康把我們帶到外面的世界,疾病把我們帶回內在的世界。
心靜的目的是增加感受的敏銳程度。
人如何理解自己,以及人如何理解世界。---道德律和星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這個源頭的兩大主流是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人生不是走向死亡的過程,而是走向完美與成全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