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什麼是幸福佛教視頻

什麼是幸福佛教視頻

發布時間:2024-08-20 19:52:09

A.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裏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我就說:『放下!』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我就問她:『不然,你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你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

什麼叫『認命』?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指礎。所似,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知足則幸福常存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

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人生的浮浮沉沉,慾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慾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慾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凈,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欲』。

人,就是慾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人人都想擁有幸福,但有多少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聖嚴法師說:知足是幸福的起點!能知福、惜福、還能培福、種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
知福、惜福、培福、種福,人人都幸福。

幸福不是因為我們累積多少財富,而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
聖嚴法師說:過去種福,現在有福。現在種福,未來有福。
感恩、奉獻身心都快樂。知福、惜福生活有幸福。

B. 在佛教看來,追求幸福是不是一種貪婪

對生命有追求的人都在尋找幸福,尋找光明,但他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光明?好多人眼中的幸福恰好不是幸福,而是一種貪婪和慾望。他認為自己滿足一種慾望時就會幸福,但那僅僅是暫時的一點滿足,並不是究竟的幸福。隨著貪欲的進一步擴張,他又從滿足變得不滿足了。另一個更巨大的慾望又會開始誘惑他,他就會像慾望的奴隸一樣,去追逐慾望,去實現慾望,永遠為慾望所奴役,他的心永遠不屬於自己。當他的慾望滿足時,就會得到一點兒很短暫的快樂,這快樂很短暫,就像草尖上的露珠那樣,被另一種慾望的日光一烤,他的快樂就消失了。

有一慧廣法師言道
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會將一萬元作為他快樂的終極,當他真的有了一萬元時,他會快樂一陣。但他看到還有個十萬元的人時候,他的心理平衡就會被打破,他的理想就會變成十萬,掙到十萬後,他也許會快樂一陣,直到看到一個百萬元戶的時候,他的快樂又會被蒸發。他的生命會因為他無休止的慾望而永久地處於六神無主的狀態,他像一條狗,被慾望的鎖鏈牽引著,總是疲於奔命,無休無止。他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的佔有上,而不是心的明白。

真正的幸福就是心的明白。

C. 佛教什麼是幸福,現代人對幸福存在哪些誤解,分析破斥這些誤解

幸福與快樂是每一個眾生追求的東西, 不只是人, 連一個螞蟻蚊子都是如此. 所以, 佛教所說的眾生平等, 就是指眾生在追求快樂這點上是平等的. 不能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傷害別人.再來說得更深層點, 現代人物質生活很豐富, 很相信科技的力量, 但這些在佛教對快樂的理解上, 都是緣木求魚. 為什麼, 因為佛教認為快樂來自己一個人的內心, 與外在條件關系不大. 當密勒日巴的山洞苦修時, 我覺得他是快樂了, 雖然他每天只喝蕁麻湯.為什麼快樂來自內在, 也就是說為什麼快樂來自於內心的平靜? 實際上心與世界的關系中, 心占據重要的位置, 因為心決定怎樣解釋世界, 心可以把一件別人認為很痛苦的事解釋為快樂, 心有這個能力. 這並不是蒙蔽你或安慰你, 而是確實如此. 你罵一個好的修行人一聲, 那個修行人不但不會生氣, 而且可能還會很同情你. 這就是心的力量.總之, 佛教注重對心的練達, 止與觀都是為此設計的, 只有當你的心越來越受你支配時, 你才會更快樂. 當然這里還是談得還是比較淺, 如果你想了解的更深, 就得從涅槃與如來藏開始了解了. 希望你對此有興趣了解.

D.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求解答

一、幸福法門長青樹判斷佛教的幸福觀是否有現代意義,關鍵要看現代社會中有無對人的本性的壓制、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是否得到發揮、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換言之,現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與佛陀時代有無不同,有無共性。如果有的話,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觀顯然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1.時代變了,但人們所面臨的困惑、痛苦的本質仍然還存在。首先,雖然現代社會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達到相當的程度,但從根本上說,人類仍然沒有擺脫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質也仍然泛有改變。傳統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說法是對於人類這一個生物學的整體而言是成立的,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國家、民族和地區,那就有著顯著的不同,不論是GDP、人均收入,還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這種差別在國家、地區之間還會存在,甚至還會越來越大。再次,從古至今,人們面臨的問題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由困惑、恐懼和希望構成的。簡單地說,只要人類還存在著對物質的貪欲,只要社會上還存在著對人的精神自由的壓制、存在著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異化,人的存在價值就不是徹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更有影響力的。2.西方的工業文明不能醫治人們的心靈痛苦從希臘理性主義文明的人文主義思潮,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我是人,我只過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後來的各種人本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流行,還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理論」,這些理論都帶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帶有明顯地對自我的強調和凸顯,帶有對個人角色的無限放大。相反,佛教認為,虛幻的自我實體是人的內在真實生命價值實現的最大障礙,對有形的「我」的頑執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棄對「我」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發揮明達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並在尼泊爾修行的法國人馬蒂厄用現代的語言說出了佛教的這一功能,他說,佛教「是一條路,一條得救的路,將佛陀引向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一種通過緊張的心理和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乃是達到人們所說的『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或者用專業的話說是『佛陀的境界』。」(《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復雜,這是現代人對佛教望而卻步的一個原因。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佛教大義,感受佛陀濟世本懷,按照佛教教導的原則去做,即是貫徹佛教的幸福觀。一個佛教徒只要貫徹佛教慈悲濟世、佛陀關懷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導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從哪兒來?從根本上說,在一個社會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當的生活原則基礎上的。在此意義上說,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著長青的意義,其實它是用了一種特別的語言反映了人類最一般的道德規范,不僅對於出家眾和在家居士,而且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也都有著現實指導的意義。如果我們堅守八正道,即能通過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開啟覺悟獲得智慧,最終達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僅可證諸法實相,也可達到的終極的幸福。具體地說,一般社會大眾如何借鑒佛教的幸福觀呢?(1)正見:佛教所說的正見即是對事的如實知見,這種「見」正是對宇宙萬法的正確反映,堅持正見不僅能夠使自己雜念不生,心不被邪見污染,更有利於道心的生長。對於現代人而言,如果堅持「正見」,自己即時刻能夠使自己「心」住於高尚、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而對違犯佛法大義、有損人類基本價值觀和社會良心的一切觀點或邪教能夠增強抵禦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響。心為身本,心正則生活正,有正見指導的生活則是有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維:能夠依正見而對世間之法進行的觀察、思維,這種正思是拋開了一切的「我執」、「我慢」而進行的價值判斷。 「我執」和「我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有著各種形式的表現,如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民族沙文主義都是。其共同點都是不能以「正思維」處理個體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把「個人」 「自我」的地位進行無限膨脹,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缺少寬容、沒有同情、不能體諒他人,不能認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共存共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其言行當然會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和諧,這樣,在現代社會中肯定會遇到挫折,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快樂幸福的人生。(3)正語:佛教的正語即是不說妄語欺騙別人、不以兩舌搬弄是非、不以惡口辱罵他、不作巧語。為人之言應當誠實、和藹、禮貌。中國人常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敬」首先是從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其主要也是通過語言進行交往的。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你對別人惡口相加,卻想得到別人和藹可親的語言,顯然是很難的。至於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輕則失去別人的信任,在社會上沒仃明友,重則可能違犯國家的法規.受到法律制度的懲處。若如此,就會造成人際緊張,社會地位受損,怎能有快樂呢?言為心聲,應該把善良之心通過和曖的言語表達出來,不僅能夠增加同事問的交流,更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業:佛教的正業是指不對眾生有害的行為,像殺生、邪淫、偷盜等都不是正業。此處眾生指一切眾生,像漁、獵、屠、酒等因為傷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礙修慧得道,所以不為止業。我們可以依佛教的大義和佛陀的本懷把「正業」的范圍和內容作進一步的闡釋或理解:「正業」即是遵守國家法律、符合社會公德、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即不從事非法、違紀,傷害社會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義,無害他人和眾生的方式生活。出家眾則是如法獲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飲食醫葯等。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應當遠離一切如販賣眾生、殺器等行為。那種殺盜淫騙、走私販,毒等行為雖然可以短時間掙到大錢,但由於不是正業,違反了法律制度、社會公德和人類良心,破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為正命,更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論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贏利,這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實現,更能使財富促進社二和諧的建設。(6)正精進:即精進努力,不逸雜念,念念趣求,勤於善業。「精:芏」是落實菩薩行的手段,沒有精:旦,一切的理想報負無為空談,所以《維摩經》中說「精進是菩薩凈。」我們可以把精進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進取、勤奮不綴、見義勇為,不被逆境擊倒;在為人原則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成大善;對正義之葬勇猛無懼,能夠經受一切的困難;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堅持佛說正道,不生邪惡。不僅對於出家眾,即使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目標,理解成對人類基本價值的堅守,對傳統價值的繼承,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對佛教慈悲濟世本懷的遵從,心中永住眾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遠。(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禪定時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內不鬆弛,主要「止」與「觀」兩種。「止」即入定,「觀」即定中起慧察諸實相。簡單地說,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種對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練。由之,不僅能夠提高精神的力量,開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種對其它道、見、思、行的保證。對於現代人來說,按照一定的方式修習心智,拋棄雜念,凈化心靈,正是在平凡世界中體會到人生價值、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義是一種人類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論任何時代、國家和地區,對人生都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佛教的幸福觀不僅對於信佛者有著人生的積極意義,即使是不信佛的現代人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處世,以佛教對人生意義的實現原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都會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能促進人生價值的提高。若達到這一點,人生當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訴我們,學佛先做人,但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為福長在佛陀非常重視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為獲取善業的手段。這不僅對於出家者而且對於在家的一切眾生都有著深刻和普遍的意義。世人各有所樂,每人樂法不同。但影響人們獲取幸福的主要障礙仍然是「迷」「執」「痴」「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諸魔以滋養心田,即可使人生永遠快樂,幸福不會退轉。1.破「迷」:神清氣爽所謂「迷」,即是對幸福能否實現感到迷茫、困惑。現代人遭受著比從前人們更多的身心壓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諦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著發人深省的啟迪。使人困惑的是,現代人雖然華字廣廈、金餚銀盞,卻為什麼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須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說為修身,更不能說是愛身。自凈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修身。2.破「執」:卸下枷索不少現代人對幸福有著迷惑,認為幸福即是以地位、華宅和名車為代表的,這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這種觀點不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積極向上的哲學宗教所共同反對的。因其貌似正確實則危害無窮,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觀主義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對世間諸法「執」空為有,如果「執」心能去,則妨礙人生建設,正如唐代道宣律師所說,「著是病本。」(《歸敬儀》中)「執著」之一即是執幸福為對財富的佔有,這也是一種古老的執著。心境決定著幸福,人的心境不僅是社會的產物,更是個人的一種生命境界。現代人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中卻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為他的心中充滿的不是智慧、不是聞法則喜的心情,而是經過量化的物質追求,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的佔有。這種把幸福建立在對物質的佔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僅不是幸福理論,也不是佛法的理論。幸福的獲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說的「道人未必居雲外,到處無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貪」:心無掛礙《心經》要求我們要做到心無掛礙,只有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什麼是「掛礙」?即是掛礙「有」也掛礙「無」,即是掛礙「得到」又是擔心「失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心靈高度緊張、精神高度疲憊,日日山珍頓頓海味,又能如何。因為是貪心使心中難以割合,沒有給幸福留下一點空間,幸福能存在於何處?所以《圓覺經》中說: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破除了「貪」心,人生頓時會卸下沉重的負荷。布施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就會關注眾生,給貧者以關愛,這也是佛陀的本懷。布施得福,也是對布施的果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昌明,物質豐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幫助。如果破除了貪欲,你能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是助人於困境之中,也能從中得到助人之樂。在這個社會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為最大的福,所以當你偶遇困境窘境時,社會大眾即會自然而然地伸出手來。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安樂和諧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安樂眾生,我們每一個人又都被眾生安樂。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4.堅持三個原則具體地說,現代人借鑒佛教的幸福觀應當處理好以下三個原則:(1)「安住寂靜」與「積極進取」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靜、離於喧鬧,因為心處紛擾之中,難以集中凝神於修心之事。但是現代人可能會說,我們也想安住寂靜離於喧鬧,但是到那找這樣的地方呢?其實,「寂」與「靜」都是心的感覺,心中有佛處處靜,心中無靜處處喧。只要能安於心中之寂,就會遠離繁華,達於心清氣凈。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佛教的幸福觀確實有指導意義,其無欲無求等思想對人生有指導作用,但是佛教是誕生於落後的農業社會中的思想,對現代社會並不適應。我們怎樣解決佛教的幸福觀和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的關系呢?首先,不要執於「清凈」、「無欲」、 「無為」與「積極進取」在相上的差別,關鍵是對其精神的把握和領悟。安於寂靜本身本是對心田的一種滋養,它絕對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單位中對待工作採取消極無為的態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夠盡職盡責,同時能夠把心安於寂靜之中。道場並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靜之心,機器轟鳴的車間即是道場,擁擠的辦公桌也是禪床。其次,修行就在當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無為與積極進取的現實社會並不矛盾,它們其實是互相促進的。佛教強調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個人扎實的努力才能達到。踐行佛教慈濟精神,本身即是對人生和社會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的表現。從古至今,有許多統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對佛法心懷歡喜之人。有的企業家因其一心為善,有著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促進了個人事業的發展,也更多地回報了社會。這本身即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事實上,如果你對工作積極進取,不違佛說,同時又能把在工作事業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迴向眾生,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正是當代佛法的幸福實質。(2)「樂於助人」與「助人為樂」樂於助人是一心為善、慈悲為懷的表現,如果能成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樂於助人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倫理要求,而助人為樂也反映了現代人把「助人」作為自己獲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內容。現代社會現代,由於競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恆距離越來越遠,對別人的理解、支持和關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對貧人的一點資助,對老者一次攙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緣。甚至當你感到無可付出時,你可以對他言說佛陀的慈悲,對他說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論。即使你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還有一顆慈悲溫暖的心地,我們還有一張純真至善的笑臉,這正是一切人類的正義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我們可以用一顆心讓一個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這不僅成就了別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夠得到善報的凶緣。夜晚,你會想到今天你使一個無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個痛苦的人臉上綻出了真誠和自信的笑容。這樣,在平凡的行動中,在當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你拯救了一個痛苦的生命;這就是度人,因為你通過自己的善業而得到了善的果報。佛法的大義並不是讓你僅僅是通讀經典,而是能你體達真心,光澤天下。你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經中所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3)努力「作福」與認真「惜福」強調「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貫精神,佛陀反對那種游手好閑之輩。禪宗大師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也成為中國禪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作謂」即是指個人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現代社會,勞動是創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為自己和家庭創造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把自己服務大眾、回報眾生的熱情和希望落列實處。個人也正是通過勞動以成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使人生充滿光彩。簡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設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後應當如何享受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則更為重要了。善待好我們的「福分」是我們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我們常說的「惜福」。「惜」是愛惜,「福」即不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對惜福極為重視。有「作」無「惜」,不僅易把來之不易的福德果報揮霍貽盡,同時,這種揮霍也一種惡業,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眾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業,對一切現實的福報都要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為人生的燈塔。因為享受「福報」也在時刻地造就著業力。佛陀說「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老子》說:「福?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運,相信是業力決定著福報。人的福報多少、吉凶禍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則,無人能j夠抗拒。父母的財富是父母的善業所得,是父母憑其善因緣所享有,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對不是自己的財富有任何非分之想,這也是對自己負責。「惜福」不僅是對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人生幸福建設的全過程。對於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與「惜福」也是一種「開源」和「節流」的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對物質財富不以為貴,沒有想到每一粒穀米之後的汗水和辛勞,更不用說我們的自然資源止在越來越少,地球生態正在遭受破壞。工業文明以佔有、享受為代表的幸循觀已經不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對而言,佛教的生活觀、生仔觀、發展觀和幸福觀越來越有荇深刻的現實意義。與西方工業文明中的幸福觀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佔有,而是合理佔有甚至是盡量少地佔有資源和財富。從環境方面言之,這是珍惜資源,從個人和眾生角度言之,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種昂貴的行動,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誠的善行。作為人類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它們對現代社會中的人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和原則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佛教中優秀的戒律和倫理規范,如:慈悲、友愛、仁孝、守善、誠實、節儉、自製、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懷大眾、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時候都是長青的,也是幸鎘人牛的基本要求。

E. 佛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佛法不講「幸福」,講「歡喜」。你看經律論三藏典籍,裡面從來找不「幸福」這個字眼,只有「歡喜」。
為什麼佛法不講「幸福」呢?因為「幸福」是無常,一切法了無自性,今天的幸福,明天就會成為痛苦。王國維詞「今宵歡宴勝平時」,背後隱藏著大悲大苦,因為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滅。聚時,生時,是幸福;散時,滅時,就是痛苦。只有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之後,才能得到根本的「涅槃清凈」,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四法印」。
了悟之後的狀態,就是——清凈歡喜。
那麼,什麼是佛陀所謂的「法」呢?
《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軌持」意思是「常道」,即永遠不變的規律。
明白這些規律之後,就是覺悟。
《筏喻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對未覺悟者來說,有「幸福」和「歡喜」的存在,我們會貪戀幸福,貪戀歡喜,這種貪戀不舍,「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抱歉,這句是儒家的觀點,但和佛陀觀點不矛盾),正是生起三毒「貪、嗔、痴」的根源。
所以,對幸福的苦苦不舍的追求,正是痛苦的根源。
對於佛陀來說,沒有什麼是歡喜的,但,這,正是歡喜。

F. 以佛教觀點看,什麼才是幸福

以佛教觀點看,什麼才是幸福?
佛教講人生是苦,主要是講人心充滿貪嗔痴慢疑,因此是苦。五毒平息,自然離苦。簡單地理解,就是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最高的幸福境界,就是涅槃。

G. 佛教中幸福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幸福不是簡單地追求物質財富和享受。幸福的真正含義是內心的平靜,清晰的思維和智慧,以及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感。佛教認為,追求這種內在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感更重要。
在佛教中,禪修是實現幸福感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禪修,人們可以凈化自己的內心,使思想更為清明和平靜,從而提高智慧和對自我的認識。另外,佛教高度強調慈悲心的培養,所以將慈悲和關愛貫穿於生活中,能幫助人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內在的平靜。
佛教幸福的實現需要一個自我定向的過程
佛教認為,幸福不是外在的掌握,而是內在的覺醒。因此,佛教實現幸福的過程需要自我覺醒和自我糾正。人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讓自己更了解自己,並從中尋找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幸福的實現需要一個自我定向及不斷反省的過程,以幫助自己超越功利感和慾望,達到一個更為清明和平靜的內心狀態。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幸福佛教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雙手雙大紋的事業運如何 瀏覽:976
什麼是健康作文 瀏覽:11
什麼運河有哪些美女 瀏覽:242
健康證哪個醫院可以檢查 瀏覽:780
婚姻中怎麼讓男人越愛越心動 瀏覽:52
老鼠嫁女講的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瀏覽:846
報兄誅嫂真奇特是什麼故事情節 瀏覽:221
愛情公寓算是什麼節目 瀏覽:534
男的事業不順怎麼辦怎麼化解 瀏覽:213
全國出美女的城市是哪些 瀏覽:864
重慶話這個就是愛情怎麼說 瀏覽:340
團結鎮哪裡美女多 瀏覽:794
去西藏旅遊美景美女怎麼評論 瀏覽:377
愛情雙方該怎麼付出 瀏覽:459
怎麼寫愛情中的話語 瀏覽:952
北京事業單位多久解決戶口 瀏覽:224
在好的故事中寄託了什麼 瀏覽:116
如何設計一套品牌故事 瀏覽:960
辦理健康證加體檢需要多少錢 瀏覽:3
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最低有多少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