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建立幸福人生有哪些行為

建立幸福人生有哪些行為

發布時間:2024-07-20 06:53:12

①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每一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不一樣的,是比較幸福的,幸福是與不幸或痛苦相對應的范疇,它們之間具有對立統一關系。下面了解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及相關資料。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1

泰勒·本沙哈爾在他的哈佛最受歡迎幸福課上,提出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他們分別是忙碌奔波者,享樂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和感悟幸福者。

忙碌奔波者追求未來的幸福,現在的一切痛苦都值得,非常像我們高中老師和我們說的,現在忍一忍,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學老師也說,現在努力學習,好到好工作就好了,進入職場後依然暗示自己,現在努力努力,當上領導就好了。

等真正功成名就之時,再回頭看發現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努力在努力,而功成名就後的快樂卻滿足不了太久,因為新的目標出現了,努力這件事還得堅持下去。

享樂主義者則反過來,他們用未來可能的痛苦,來換取當下的快樂。他們總是盲目的滿足慾望,卻從不考慮後果,因為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可不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么?

眼前的事只要能讓自己開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再說。但是短暫的享樂有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快樂的閾值只會越來越高,新鮮感帶來的刺激永遠滿足不了。

這時候各種消費主義陷阱、各種娛樂方式、甚至吸毒出現在他們視野中。

忙碌奔波者把目標當做了幸福的本質,而享樂主義者則把快感當做了幸福的本質。

目標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快感也是,但是目標至少能給你成就感的反饋,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其他正向情緒的改變,而快感過後,更大概率是虛無。

這時候,就容易變成第三種人生模式——虛無主義者。

既然目標就像慾望一樣,永遠無法滿足,把你拖入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努力中,而快感的更是既短暫又讓人疲憊,虛無主義者於是選擇放棄追求幸福,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

如果忙碌奔波者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者代表著為現在而活,那麼虛無主義者則代表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他們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

這種心態還有一個概念,那就是馬丁賽里格曼說的「習得性無助」,當你接受現實,向命運投降以後,就陷入了安靜的絕望,就算你遇到了新的機會,就算你換了一個環境,你的心依然是灰色的。

這三類人都有自己對於幸福的理解,或者說偏見,因為他們堅持了這種偏見,所以他們並不一定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接著提出了核心的觀點,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感悟幸福者,一個不僅能夠在當下感受幸福,也能在未來感受幸福的人。

他其實是忙碌型和享樂型的結合體,既要享受過程,也要感受結果,用目標驅動行為,在行為中感受意義。

仔細回想一下,有沒有一件或兩件事情中,讓你同時感受到當下和未來的幸福呢?

肯定有,那就是我們時常會說的使命,還有我們現在經常提起的心流,使命使命,就是值得使用自己的命去做的那件事,而心流就是能夠流動穿過你的內心的那個時刻。

這兩者其實是共通的。

如果我們把這四類人放在做坐標軸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每一類人都是可以往感悟幸福型的人那裡去靠近的,忙碌者需要去在過程中尋找意義感,享樂主義需要去為未來尋找使命感的目標,而虛無主義者則兩者都需要慢慢建立。

但是,這只是一個看待幸福的視角,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這四種模式都有,有時候我們是忙碌者,有時候我們追求享樂主義,有時候我們感受到了絕望和孤獨,但是也有時候在某一件事上同時感受到了使命感和幸福感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可以去調整這些模式的比例,慢慢的減少前三種,增加最後一種,比如可以記一些幸福日記。

首先分別在筆記本上列出四部分,分別記錄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經歷,為什麼曾經那樣做?你是否從中受益,你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然後是享樂主義,解釋一下那些只顧享樂的時刻或經歷,是否從中獲得了很多?你又損失了什麼?

在找到虛無的時刻,就是那個特別令你痛苦的時刻,或者那個令你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刻,並描述你當時,已經現在對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最後就是描述人生中某個特別幸福的經歷或者時期,並發揮想像力,讓自己再次回到那個時刻,去重溫當時的感受,並寫下來。

只管去寫,不用擔心語句是否通順,每一次寫就是一次內省,就是一次自我對話,就可以慢慢的認識到哪些是錯的,是不值得的,哪些是值得再次回味和追尋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傻,每個人都知道怎麼選擇,關鍵是讓自己看到,哪些是幸福的,哪些是有風險的,就像每個人都知道價值100和價值1裡面選100,只是他們缺少分辨誰是100,誰是1的能力罷了。

在寫的時候不要抑制任何念頭和想法,越是勇敢表達自己,越是能和深層次的自己對話,你就越是能從中受益。

然後可以三個月,一年,甚至兩年來寫一次,真正的幸福人生,就會慢慢向你走來。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2

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種心態。好的心態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感覺、讓我們品嘗到幸福的味道。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常常會有人這樣問。其實,幸福沒有形狀,也沒有絕對的標准。

飢渴時,有一碗粗茶淡飯或一杯清水,就是幸福;撿破爛時,拾到一個塑料瓶子,就是幸福;睏乏是,有一張簡陋的床能夠躺下安歇,就是莫大的幸福;遠在千里之外,心有思念也很幸福。

幸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是來自心靈深處的一種感覺,常常藏在許多的小事物中,多半時候,那是一種觸及心靈深處的悸動,小小的悸動,卻泛出甜美的感受,於是乎,幸福的滋味便溢了出來。

幸福其實很簡單,有時如果你刻意地去尋找它,就會發現它在迴避你,而當你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事物的時候,幸福就會隨著你的陽光心境出現在你的身旁。總會聽到有人在抱怨:我怎麼這么不行呢?什麼什麼都不如別人,什麼什麼也沒得到;如此種種。

其實我們很想告訴他們,不要抱怨,在你抱怨的時候幸福已經從你嘴邊匆匆的離開了。 幸福本來就不易獲得,更是容易失去的。有人認為自己很不幸,一個不快樂可以在心裡放大十倍,甚至百倍,然後總結說自己原來是這么的不幸。

其實,誰會沒有失意的時候呢?大可不必跟自己過不去,細品人生,與其淚流滿面、黯然神傷,倒不如把自己陷進沙發,放一首柔曼的音樂,飄逸惆悵,有笑有淚,生活含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本來就是多味胡豆,酸甜苦辣盡有。這是現實,是普遍規律,沒有必要感傷和抱怨。

境由心生,把自己的心態調節好,加上理性、灑脫和豁達,把幸福變成一種習慣,讓它時時光臨我們的人生,讓幸福的陽光分分秒秒都能照進我們的生活。

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3

像影視劇中,男主女主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一起了就幸福了?

其實當一段關系中在前面部分只要有一方過於優勢,後面必然會受到對方報復,很多女人在婚前小女人婚後母老虎,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婚前男方過於優勢,導致女方在長期的壓迫中慢慢的反抗起來,然後漸漸的占據主導地位。

當一段關系中前面只要有一方過於優勢,後面必然會受到對方報復,如果按現實情況推算,大多數影視劇中的男女主角,當最終他們在一起後,很難堅持超過5年。

越浪漫的戀愛在婚姻期間越容易經不起誘惑,而浪漫所給予我們的幸福感過於短暫,所以我甚至不將這稱為幸福的時刻。出軌的婚外情大多也是如此,只不過很多的受害方過於強勢最終位置顛倒或受害方過於弱勢毫無框架,把愛人推向第三者。

在我看來,幸福只有一種,此後一直在一起,並不斷的產生滿足感的關系,才算是真正幸福的婚姻生活

為什麼我所說的幸福婚姻生活如此單調?

因為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或者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幸福了。

如果你童年父母陪伴你長大,並沒有對你施加過多的暴力或者壓力,那麼,這就是你過往最幸福的時光,當然你有很多比這此時光更快樂的日子,但如果兩者只能選一,你很清楚你選那個。

其實並不能怪我們自己,我們已經被商業洗腦太久了,從我們出生起,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什麼是幸福,應該如何戀愛,更別說什麼婚姻相處了。圍繞著我們的都是商業製作的內容,我們已經被我們生活的時代最聰明的那群人,所發明的概念、事物支配著我們的心智,從我們出生起,我們就像是實驗室里的實驗品,當人們都在追求財富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根本就沒有機會逃出被商業所控制的社會。

但那些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一直都沒有變過,我們的生存方式還是一樣,只是我們的環境變了,我們開始互相攀比一些我們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按照商業影視劇宣傳出來的觀念去戀愛,我們還學著商業影視劇里家庭的相處方式去對待家人,但那些導演和編劇們過得生活真的如此的幸福嗎???

嘿!醒醒,是時候醒過來了!

從你學會用錢的那一刻起,你就進入了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人們為了自己的'選擇而站隊,為了得到某樣物品而"奮斗",為了比別人更"好"而拚命,所有的人都以商業成功為終身目的,如果他做的是自己熱愛的事情,那他們是幸福的,可大家似乎並不那麼關注這點。

大家關注的是無窮無盡的攀比,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質,也忽略了一切努力的本質原因,你奮斗的原因是你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可你連什麼是本質上的幸福的生活都還沒搞清楚。

什麼是幸福的生活?

你問非洲貧窮地區的人們,他們會告訴你,每天能吃飽喝足就是幸福的生活;

你問中東一些戰亂地區的人們,他們會告訴你,身邊不再有人傷亡,能過不用擔驚受怕的日子就是幸福的生活;

你問單親家庭的孩子們什麼是幸福,他們會告訴你,爸爸媽媽安穩的生活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生活;

你問那些終身殘疾的人們,他們會告訴你,能走路、能看見東西、能說話、能聽到東西、能像正常人一樣,就是幸福的人生;

你問那些身患絕症或將要死去的人們什麼是幸福,他們會告訴你,能多活一天,能和家人一起過度普普通通的一天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你問因為意外失去愛人的人們什麼是幸福,他們會告訴你,只要愛人還活著,還能再一起生活,再多的爭吵,都是幸福的生活。

我們大多數人一直都活在幸福的生活里,可惜,只有失去的時候,我們才知道自己曾經有多麼的幸福。

人類有時候總是可笑的,我們活著,慾望不斷被研究商業的人們控制著,以至於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尋找到生活的真諦。

② 你認為的幸福人生是什麼樣的

泰勒·本沙哈爾在他的哈佛最受歡迎幸福課上,提出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他們分別是忙碌奔波者,享樂主義者,虛無主義者和感悟幸福者。

忙碌奔波者追求未來的幸福,現在的一切痛苦都值得,非常像我們高中老師和我們說的,現在忍一忍,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學老師也說,現在努力學習,好到好工作就好了,進入職場後依然暗示自己,現在努力努力,當上領導就好了。
等真

正功成名就之時,再回頭看發現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努力在努力,而功成名就後的快樂卻滿足不了太久,因為新的目標出現了,努力這件事還得堅持下去。
享樂主義者則反過來,他們用未來可能的痛苦,來換取當下的快樂。他們總是盲目的滿足慾望,卻從不考慮後果,因為

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可不就是不斷的滿足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慾望么?
眼前的事只要能讓自己開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再說。但是短暫的享樂有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快樂的閾值只會越來越高,新鮮感帶來的刺激永遠滿足不

了。
這時候各種消費主義陷阱、各種娛樂方式、甚至吸毒出現在他們視野中。
忙碌奔波者把目標當作了幸福的本質,而享樂主義者則把快感當作了幸福的本質。
目標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快感也是,但是目標至少能給你成就感的反饋,能給你

的生活帶來其他正向情緒的改變,而快感過後,更大概率是虛無。
這時候,就容易變成第三種人生模式——虛無主義者。
既然目標就像慾望一樣,永遠無法滿足,把你拖入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努力中,而快感的更是既短暫又讓人疲憊,虛無主義

者於是選擇放棄追求幸福,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
如果忙碌奔波者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者代表著為現在而活,那麼虛無主義者則代表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他們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
這種心態還有一個概念,那就是馬丁塞利格曼說的「習得性無助」,當你接受現實,向命運投降以後,就陷入了安

靜的絕望,就算你遇到了新的機會,

就算你換了一個環境,你的心依然是灰色的。
這三類人都有自己對於幸福的理解,或者說偏見,因為他們堅持了這種偏見,所以他們並不一定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接著提出了核心的觀點,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感悟幸福者,一個不僅能夠在當下感受幸福,也能在未來感受幸福的人。
他其

實是忙碌型和享樂型的結合體,既要享受過程,也要感受結果,用目標驅動行為,在行為中感受意義。
仔細回想一下,有沒有一件或兩件事情中,讓你同時感受到當下和未來的幸福呢?
肯定有,那就是我們時常會說的使命,還有我們現在經常提

起的心流,使命使命,就是值得使用自己的命去做的那件事,而心流就是能夠流動穿過你的內心的那個時刻。

③ 如何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帶你走近積極心理學

面對生命的有限性和消亡的必然性,人們不停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終極目標和追求是什麼?盡管有很多種不同的回答,但在個體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人生是整個生命過程的所有經歷和體驗總和,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努力讓快樂成分更多。快樂是可以覆蓋痛苦的,這樣整個人生的體驗讓會更幸福。當然,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悲痛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快樂也不需要作為應對痛苦的解葯,快樂可以與痛苦同在。

如何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呢?,讓我們走進積極心理學試試看。大概兩年前第一次讀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一直非常喜愛,不時地翻開看看。積極心理學跟「雞湯」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和實驗基礎上,對我們認識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於我而言,積極心理學一方面讓我開啟了對它的認知,拓展了與之關聯的知識邊界。另一方面,提供了構建快樂幸福人生的幾個要素,指明了值得關注和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塑造了通過積極心理學幫助自我實現的信念。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是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作者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美國密歇根大學Arthur F.Thumau心理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委員會前主席,全球100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之一,美國VIA性格研究中心學術部主任。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並以其在樂觀、健康、幸福等領域的研究而享譽世界。2010年,彼得森博士榮獲密歇根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獎——「青蘋果獎」。

這本書適合大眾讀者,能幫助人們了解自我、認識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接下來圍繞書中主題,給大家簡要介紹下精要內容和思想。

[if !supportLists]1、[endif]積極心理學講什麼

積極心理學不僅僅關注疾病,也要致力於去發現和培育天賦和才華,讓日常生活更令人滿意,幫助健康的人們實現人生的價值。

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並以此來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於自己的幸福彼岸。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於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有三個主題:

1、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愉悅、感激、成就)

2、積極的個人特質(個性力量、天分、興趣、價值)

3、積極的機構(家庭、學校、商業機構、社區和社會)

2、精要內容

01 愉悅與積極體驗

愉悅包括感官愉悅和高級愉悅,感官愉悅與皮膚和身體器官相關,高級愉悅與思想相關。無論強烈的興奮或是安靜的滿足,愉悅感覺總是美好的,很多人在感受愉悅的同時是幸福的,並試圖留住或增強這種感覺。

預期幸福或期望效應,通過實驗研究,我們對此時此刻的選擇,是建立在那時那刻對幸福的預期上進行的。對於愉悅感的預期,我們絕大多人的感覺是比較准確的。當然,人們在懂得預期未來的感覺之後依然會犯錯,因為有一些心理學因素對愉悅感產生影響。比如曝光效應(某些東西我們接觸的相對較多,就會傾向於喜歡這些東西)、捐贈效應(我們都傾向於喜歡別人給與我們的東西,即使我們並不十分想要或者能充分利用)。

情緒具有特定的行為傾向性,消極情緒提醒我們注意環境的危險,而積極情緒代表著安全,能指引我們參與增強我們行為和認知能力的活動中。積極情緒能夠消除消極情緒所導致的生理反應。

好的心境不僅會滲透入我們的思想,也會影響機體全身。在好的心境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充滿活力並樂觀向上。而心理學家在過去幾十年裡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了不良心境上,能夠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被鮑.米爾成為享樂能力,這種能力基本上就是指積極情感—既個體所體驗到的積極心境(快樂、感興趣、活躍等)的范圍。獨處時有好心情的人,跟別人在一起時,往往也會有好心情。

02 幸福

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概念:「真實的面對內心的自己」,幸福的重點在於人們應該發現、發展處自我最有價值的地方,並充分利用這些能力、天分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包括別人或乃至整個人類的福祉。

研究表明,幸福感比起愉悅感更能預示生活的滿意度。生活質量是所有有關美好生活的情緒、體驗、期望、成就等的綜合標志。主觀幸福常常用來定義相對較高水平的積極情感、相對較低水平的消極情感,以及對生活是美好的總體評價。

一些人格特質——樂觀、外傾性、直覺能力、自尊、內部控制能力與幸福存在中度至高度的相關關系,較低的神經質性也是如此。快樂的人能夠幫助自己擁有更多積極特質,不快樂的人則相反。

四種能夠通往幸福感的途徑:愉悅的體驗、投入、意義和成功。

03積極的思想

積極思維能夠增強生活的洞察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一個人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樂觀的(喜悅的、充滿希望的、陽光的)人能夠找到更加重要的途徑來獲得心理學意義上的美好生活。

人類學家林耐爾.泰格關於樂觀的定義:「一種情緒或態度,與對未來的社會或物質生活的期望相關——一種對自己有益或者能帶給自己愉悅的社會期望的評價。」

弗洛伊德認為樂觀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人們追求目標是一種期望價值,所有現實的人類互動都能以目標的形式存在。當人們發現在追求自己所採納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阻力的時候,就會在自我調節里加入樂觀成分。面對困難時,人們能堅信自己目標能夠達成就是樂觀主義者,反之是悲觀主義者。樂觀能夠帶來持久的動力使之達到目標,悲觀則會導致放棄目標。

樂觀分不同的水平,大樂觀能夠導致預期的結果,因為大樂觀會帶來充滿激情和韌勁的普遍狀態。小樂觀能夠導致預期的結果,因為它可能會提前設置特定的行為來適應既定的環境條件。

04性格的力量

性格力量在某種意義上是特質性的,具有個體的差異,良好的性格是一系列積極特質的綜合體。

良好的性格和其構成因素都是在道德層面上受到推崇的,「幸福是生活的目標,美德是幸福的基礎」——托納斯.傑斐遜。

VIA分類(VIA即行動價值協會),6種美德和24種性格力量:

1)智慧和知識的力量:創造性、好奇心、熱愛學習、思想開放、洞察力。

2)意志力量:實性、勇敢、堅持、熱情。

3)人道主義力量:善良、愛、社會智慧。

4)公正的力量:正直、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

5)節制的力量:原諒/憐憫、謙卑/虛心、審慎、自我調節。

6)卓越的力量:對美和優點的欣賞、感激、希望、幽默、虔誠/靈性。

05價值

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去表明並追求我們所崇尚的價值,對個體來說,價值不僅僅意味著行動的目標,而且還是評價目標的標准。

威廉姆.斯科特教授認為,價值是一種相對正確的目標,被人們看做:(a)內在的美好:這是終極目標;(b)完全正確: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正確的;(c)普遍正確:適用於所有的人。

價值是由個體和集體成員所持有的關於期望目標的信念,他們超越特定的環境,知道我們選擇行動,評價他人和自我,並可以根據相對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全世界范圍內十種人類價值的普遍結構:成就、善心、遵從、享樂、力量、安全、自我指導、刺激、傳統、普遍性。

06興趣、能力和成就

蓋洛普機構調研結論:一個你能每天盡全力投入的工作就是你所熱愛的工作。

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去理解這些興趣,自己充滿狂熱的激情,並投入其中。

興趣和能力如果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就,無論這種成就是大是小。

查爾斯.莫瑞基於數百位不同領域的精英們進行對照,得出有關成就的普遍性結論:

[if !supportLists]1)[endif]博學者:在諸多領域都能取得卓越成績的人需要多種不同的高超能力;

[if !supportLists]2)[endif]努力勤奮是關鍵;

[if !supportLists]3)[endif]良師很重要;

[if !supportLists]4)[endif]合適的時間地點非常必要;

[if !supportLists]5)[endif]傑出和卓越往往產生於相信生活有沖高目標的社會文化中,在這樣的文化里,人們相信自身的力量。

07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下了一條廣泛全面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虛弱現象。」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討論一直落後於生理健康。

瑪麗.約哈達在《積極心理健康的當前定義》中提出六中能夠導致我們通常認為的心理將康狀態的品質:

自我接納

對現實的准確感知

自主性(從容的應對社會壓力)

對環境的掌控能力

成長、發展、成熟

人格統一完整

08積極的人際關系

擁有愛的能力,以及被愛的能力,被認為是人類的本質傾向,並且在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整個人生過程中,都對健康和幸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者用幾個詞總結積極心理學:他人很重要。

等價學說顯示親密關系——友誼或者愛情是否能夠維持,取決於關系雙方認為他們從關系中所得到的是否跟他們所付出的成比例。等價的關系能夠持久,不等價的關系會面臨破裂。

依戀理論的三種依戀模式。有些人喜歡親近,並感到親密關系很容易建立;我們希望對方是值得信任和可以依靠的,同時我們也會向他們尋求安慰和支持,他們也是如此。這類是安全型的關系。還有一些人對親密感到不舒服,發現很難相信我們的夥伴,跟別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當悲傷的時候,更願意選擇獨立而不是親密,更喜歡退縮而不是尋求安慰,這類是迴避型人際關系。還有第三種人常常擔心被別人冷落,可能會希望更多的親密,而這種過分的親密,伴侶可能做不到或者不願去做,這類是矛盾型的關系。

喜歡是指人們對彼此有積極的態度,一些能夠導致這種積極態度的因素:臨近、相似、滿足需求、較高的能力、吸引力等。

當愛好與對互惠和等價的相似性和期望度有共同的認識一起存在時,我們就稱之為友誼。

當一種關系以相互排他性、轉移性和傾向性為特徵時,雙方變得互相依賴,這是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愛情。

09授權機構

良好的家庭、良好的學校、良好的工作場所、良好的社會、良好的宗教,是一個良好的機構有助於它的成員獲得美好的生活的組織。

閱讀全文

與建立幸福人生有哪些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對你來說什麼是幸福的事情 瀏覽:346
聖杯6逆位事業代表什麼 瀏覽:713
哲學還是經濟學哪個更好找對象 瀏覽:377
毛主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68
婚姻透明度是什麼 瀏覽:126
開世紀佳緣婚姻介紹所怎麼樣 瀏覽:646
愛情里我為什麼這么自私 瀏覽:148
心中的美女是什麼歌 瀏覽:91
事業單位考試被打敗怎麼辦 瀏覽:737
父與子故事中有什麼藝術形象 瀏覽:909
美女去哪個大城市發財啊 瀏覽:441
曹聰的故事短寫怎麼寫 瀏覽:262
央視幸福出發怎麼報名 瀏覽:710
90年女婚姻和什麼生肖最配 瀏覽:680
幸福家庭吃飯繪畫怎麼畫 瀏覽:669
直播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99
健康證明金州哪裡能辦 瀏覽:541
衡量健康的標准都有哪些 瀏覽:893
婚姻最看重女人什麼 瀏覽:880
願幸福圍繞著你英語怎麼寫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