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幸福屬於滿足的人們出自哪裡

幸福屬於滿足的人們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4-07-04 15:04:56

㈠ 幸福屬於能自得其樂的人——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

      無論從哪個世俗角度看,叔本華都算不什麼上成功人士。他一輩子沒結婚,孤苦伶仃;他寫的書大眾不愛看,即使同行也看不上,弄得不得不自費出版;他的性格古怪,脾氣很大,與鄰居難以相處,和房東老是吵架。

      這樣一個人,跟你掰扯什麼是幸福,你會願意聽嗎?呵呵。老實說,我是不太願意聽的。不過可以肯定的凱備是,好多人喜歡叔本華這本書,甚至有人覺得醍醐灌頂,拯救了自己的人生。尼采甚至覺得,他就是專門為自己寫的。弄得我也想一探究竟。

      讀過之後我的感覺是,叔本華關於幸福和人生的看法,放大我們這個時代,多有說服力,實在不敢保證,可能每個人的觀感不一樣。但叔本華身上有一種能力,我覺得卻是現在很多人都缺失的。這種能力,我也不知道用什麼詞表達,總之就是下面這樣的感覺:

    書賣不出去?拜託,是別人沒眼觀好不好,我的書是為將來的人寫的。不好相處?沒有比獨處更讓人快樂好嗎?不是我不好相處,是我不想跟人處。娶不上老婆?我跟我的狗相處很愉快,要什麼老婆啊,庸人才每天想著這事呢。

      這就是典型的叔本華風格。別以為我是在嘲笑大叔,其實我一直以為,一個政權的存在需要為其合法性進行辯護,一個人生活於世,同樣需要找一套理論為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行解釋或辯護。人生到底要怎麼活著才算更有意義呢?我不知道。反正你得有一種能力,就是當別人用他的價值觀隨意評斷你的生活時,假如你不認同,你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不是說你要耿著脖子跟人吵架,而是你自己內心裡得有一套篤定的價值觀信仰。

        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叔本華給我的啟示是:全世界都可以笑話我瞧不上我,但我知道,我必須自己做自己的皇帝。

    叔本華(1788年~1860年),一輩子過著隱居生活,終生單身,與狗狗為伴。他被人稱之為「悲觀主義哲學家」。在他去世前幾年,他才獲得應有的聲譽,此前幾乎沒有哪個哲學家提起他。他自己的解釋是:這是同轎孫者行出於對他獨特、深刻的哲學的害怕和嫉妒而不約而同想出的陰招。

    世人總是以悲觀或樂觀這種標簽看人,但叔本華說他只是「唯真理是務」。他直透事物本質,深刻、冷峻、毫不妥協。深刻的哲學必然滲透著常人所認為的悲觀意味,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上士聞道,躬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

    叔本華說: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盡管沉寂六十年不獲認可,但他從沒懷疑自己的天賦使命。

      30歲,叔本華寫出了《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現在這書已經是西方哲學閉薯史上繞不開的名著。最初這部著作問世時,只印刷了五百本,而且大部分都放置在倉庫里。他往後的著作基本都是這部著作的發揮和補充闡述。

        1850年,叔本華一生中最後一部著作《附錄和補遺》終於完成,印數750本,大叔自己獲贈10本,木有稿酬。《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與補遺》,關注的都是些世俗人情話題,健康、財富、名聲、榮耀、養生和待人接物。

      這一回,默默無聞的叔本華終於得到了知名評論家的注意,一舉成名。大叔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它長久存在。

引言

    在這書里,人生的智慧,意思就是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於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尚福爾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人的命運的根本差別取決於以下三項內容:

1)人的自身,主要指人的個性,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質、精神智力及潛在的發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財產和其他佔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以分為榮譽、地位和名聲。

第一點相對於第二、三點來說,是天生的,也是起決定作用的。

      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他的快樂,從一個開始就已經由這個人的個性規定了。一個具憂郁氣質的人所看到的悲劇一幕,在一個樂天派的眼裡只是一場有趣的沖突,而一個麻木不仁的人則把這視為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一個健康的乞丐比一個染病的君王幸運。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也能自得其樂,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遊消遣也無法驅走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制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快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也難以心滿意足。

      個性很難改變,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充分利用我們既定的個性,順著符合我們個性的方向,努力爭取適合個性的發展,除此之外則一概避免。所以,我們必須選擇與我們個性相配的地位、職業和生活方式。

      對於幸福來說,人的自身顯然比財富和別人的看法,起著更大的作用。

    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自然需求外,對於我們真正的幸福沒有多大影響。相反,為了保管諾大的財產,我們會有許多不可避免的操勞,它們打擾了我們舒適悠閑的生活。

第二章  人的自身

一個人自身的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到的一切都沾上他的個性的色彩。

    所以,英語中說「to enjoy  one's self」是相當生動的表述。比如,人們說:「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 」(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不是說「他享受巴黎」。

      一個人自身的個性才唯一直接與他的幸福有關,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間接發揮作用,這些作用因此是可以消除的。

      在個人美好素質中,最直接帶給我們幸福的莫過於輕松、愉快的感官。因為這一美好的素質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的,一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個愉快的人。

「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多麼樸素的真理。

當愉快心情到來時,我們應該敞開大門歡迎它的到來,因為它的到來永遠不會不合時宜。但我們對此經常會猶豫不決,想先弄清楚高興和滿足是否確有根據,又或擔心高興的心情會打擾我們的日常嚴肅的工作。其實,會不會打擾還是未知數。相交之下,高興的心情直接使我們獲益,它才是幸福的現金,而其他別的都只是兌現幸福的支票。

最能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人們彼此相見時首要詢問對方的健康狀況,並祝願對方身體健康,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健康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的確是頭等大事。

    超常的感覺常常會引致情緒失衡或揮之不去的憂郁。

    天才的條件就是超越超常人的神經力量,也就是超常的感覺能力。所以亞里士多德說:「所有那些無論是哲學、政治學、詩歌或其他藝術方面表現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憂郁的。」當然,憂郁氣質的人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他們凡事都往壞處,因此也能時刻准備著,更少失算和栽跟頭。

    美貌雖然不會發揮直接作用,但它對於幸福也是至關重要的。

    良好的長相是一紙攤開的推薦書,從一開始就為我們贏得了他人的心。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但不幸的是,我們的生活總是在這兩者當中搖擺。

    這是因為痛苦與無聊的關系是雙重的對立關系,第一重是外在對立:生活艱辛和匱乏產生了痛苦,而豐裕和安定之後卻容易產生無聊;第二重是內在對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精神遲鈍的人感受到的痛苦較小,但精神遲鈍的人也更容易感覺到內在的空虛和無聊。

    精神遲鈍的人為了解決空虛和無聊,常常會熱衷於一些外在的刺激,比如頻繁的社交。所以,一個人對於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人的大腦意識是人的身體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體之中,而人們辛苦掙來的閑暇,就是為了為了讓人能夠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所以,閑暇是人生的精華。

      但,閑暇只對那些思想活躍的人有益,對於思想貧乏的人而言,閑暇不是帶來聲色享受和胡鬧,就是無聊和渾噩。塞尼加說:「沒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閑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

幸福終究只能從我們自身中尋找和獲得。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屬於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

因為幸福和快樂的外在源泉終究不確定,受制於偶然。尤其到了晚年,幾乎所有外在源泉都會枯竭,談情說愛、戲謔玩笑、對旅行的興趣,對馬匹的喜好,以及應付社交的精力都離我們而去,而朋友和親人也被死亡從我們身邊一一帶走。

但大部分人都把幸福寄希望於身外之物,寄望於從財產、地位、妻子、兒女、朋友、社會人群那裡獲取生活快樂;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寄託在這些上面。因此一旦他失去了這些東西,或者對這些東西的幻想破滅,那他的幸福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只有那些思想稟賦超常的人才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智力超出了意欲所需要的程度。

一個具有豐富內在的人對於外在世界別無他求,除了這一具有與否定性質的禮物——閑暇。他需要閑暇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內在財富。他的要求只是在他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時都可以成為自己。

    人們常說,頭腦簡單才能得到快樂。其實這話得兩面看,頭腦簡單,對痛苦的感知自然會更遲鈍,這是沒錯的。但頭腦簡單的人,也因此無法享受到精神和思想的快樂。他們總是把快樂寄託在外在的財富、權力、地位等現實性的事物上,但由於現實性的東西很快就會窮盡,所以他們也很快就會陷入厭煩和不快樂之中。只有理念性的東西才是不可窮盡的,本身既無邪也無害。

㈡ 你理解的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近義詞

1、美滿[ měi mǎn ]

釋義:感到幸福、愉快;美好圓滿。

唐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詩:「千帆美滿風,曉日殷鮮血。」

2、甜蜜[ tián mì ]

釋義: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瞿秋白 《亂彈·懺悔》:「落拓的學生青年,常常會做著這樣甜蜜的幻夢:將來找到相當的職業。」

3、快樂[ kuài lè ]

釋義:歡樂。謂感到幸福或滿意。

漢 焦贛 《易林·乾之履》:「富饒豐衍,快樂無已。」

4、愉悅[ yú yuè ]

歡樂,喜悅。感到幸福。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四》:「千載一會,愉悅無斁。」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人生屢如此,何以肆愉悅。」

5、圓滿[ yuán mǎn ]

釋義:完滿,完善無缺。感到幸福。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只有今天,古人追求不到的圓滿東西,我們可以追求到了。」

㈢ 什麼是幸福感(日知錄/全面解讀幸福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著,然後希望獲得更好一點。活著就是要滿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

怎樣才算滿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滿足的極限。追求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同樣,對幸福問題的研究也具有恆久而又長新的意義。

從古至今,學者們從未終止過對幸福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在探求人類幸福的途徑,當時的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它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嘗試著對「何謂幸福生活」的問題進行定義。心理學側重於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寫《自稱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來,源自社會學的認知幸福感模型與源自心理學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綜合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論模型,占據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詞。

在研究的進程中,不同學科的學者根據自己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人們夢寐以求的「豐裕社會」似乎成為現實。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問題逐漸顯現稱呼來,幸福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幸福感再次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感覺,他取決於個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綜合滿意程度。理解並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Seligman 2002)。積極情緒是幸福的一個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反映個人的幸福,而且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歡樂可以強化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引導藝術和科學工作的進行,創造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審視自己生活狀況的願望。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可以用新的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積極情緒。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進創造性、提高生產力並且有助於長壽。有人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類和人生的最重要課題,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將是學者們終身的責任,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與幸福感在文獻中沒有做過區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為長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區別。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區別幸福與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觀的,如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帶有客觀性,而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處境地的評價,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評的,即某人所處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會評價的,而幸福感是自評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狀況的評價。例如,社會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不一定與之相應,如別人認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針對個人,還可以針對人生、人類,而幸福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個具體的人體驗到的幸福的感覺;

第四,幸福屬於哲學范疇,幸福感屬於心理學范疇。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從早期對幸福感的哲學理解到主觀幸福感的現代科學,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變。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思辨色彩,僅局限在哲學層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認知幸福感層面。幸福的分類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外界標准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價值體系和標准,而不是基於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如「Aristotle」將「價值」看做判斷標准,「Tatarkiewicz」將「成功」作為判斷標准。第二階段是以情緒體驗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比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何者占優勢來進行判斷。第三階段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從內容上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況,它涉及了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指標就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重視個人主觀評價,重視個人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遺傳以及特質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具有快樂或不快樂的基因素質,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先天個體差異造成的。明尼蘇達大學Tellegen(l988)等著名的雙生子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個家庭中撫養長大的異卵雙生子要高得多。還發現40%積極情感變化,55%消極情感變化及48%生活滿意感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只能解釋22%積極情感變化,2%消極情感變化及13%生活滿意感變化。但基因對SWB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SWB。

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個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認為,非獨立變數的變異來源於個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變異。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外傾者和神經質者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傾者對正性刺激反應強度高於內傾者,若情境當中存在愉快條件,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條件下,外傾、內傾者的情緒體驗相似。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影響到內部決定的發展軌跡,內部因素如人格,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識、等對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格會通過影響對遺傳、生活事件、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因素的認識進而影響到SWB。外部因素如遺傳、經濟狀況、生活事件、人口統計學變數、社會關系。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時歸因於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歸因於內在整體的和可控的因素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幸福感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他的穩定與性格特徵高度相關。布萊德博發現善交際與正性情感密切相關。

沃森和克拉克認為具有神經質和外向型人格特徵的人分別具有體驗負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張興貴、鄭雪的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負性情感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負相關,外傾性和嚴謹性與負性情感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關。神經質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雖然各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事,健全人格是擁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於壓力而產生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壓力應對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應對的三種形式控制式、支持式、迴避式中控制式為最佳應對方式。其核心是主動針對不同壓力作出反應,如有效的時間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緩解壓力對一個人的傷害,其核心是利用個人或社會的資源支持來對壓力作出反應。迴避式是消極的忽略或迴避。

總之,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外向性和神經質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下均可以對於個體的幸福感進行預測。人格特質可以預測10年後的主觀幸福感。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鬱,增加自尊。

此外,積極參加群體社交或志願者活動,也具有強化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愛丁頓等曾指出休閑通過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人類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滿足感產生重要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存在中年危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外,主觀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關。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東亞人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中庸態度可能是根源於亞洲的哲學中的辨證思維,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人則更傾向於快樂的情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增加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觀念」、「自主」、「自我價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會的支持」等指標以豐富與完善幸福感的評估體系,而不僅僅局限於情緒與認知層面,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質。主觀幸福感(SWB)的另外一個缺陷就是指標(主要有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以及負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滿足心理健康評價、生活質量研究日益增長的實踐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他認為在幸福感研究與調查中要使用諸如自尊或價值觀這樣一些指標,以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僅僅包括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還應該包括人生價值以自我潛能的發揮,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和與社會的融合程度,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理解與揭示幸福感的本質。因此,現代幸福感研究必須實現整合,必須從更高層次,系統地、辯證地、科學地理解與研究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屬於研究人們對其生活評價的行為科學領域。主觀幸福感理論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社會指標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多優勢,不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延長人的壽命。(2)全世界的人們都認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對不太幸福的人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4)除了經濟和社會指數以外,主觀幸福感也是評價生活質量的一個主要方式。事實上,主觀幸福感能反映國家狀況的各個方面,而其他的測量都不能。和客觀測量結合起來,主觀幸福感提供了評價社會的必要的信息。

盡管如此,主觀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並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內涵與實質。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臨床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其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有意義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這種思路,心理幸福感強調人的潛能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

Ryff於1989年提出六維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對自我持有一種積極態度;承認並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質,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對過去生活持積極態度;(2)機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由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准評價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標,並有一種方向感;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有意義;持有給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4)人格成長(personal growth),有一種繼續發展的感覺;看到自我在成長和擴展;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時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識和效率變化; (5)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與他人有溫暖、滿意和信任的關系;關心他人的幸福;有強烈的感情感染和親密感;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環境事務的感覺、能控制復雜的外界活動、對環境提供的機會能有效利用、能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需要和價值的關系。

社會幸福感

SWB與PWB都以個體為中心,而社會幸福感更關心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融合。社會幸福感起源於經典的社會混亂與疏遠的主題,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

Keyes發展出多樣化可操作性的社會幸福感維度:(1)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個體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且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團體的共同利益; (2)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指個體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感覺,個人是重要的社會成員,給世界創造價值的信念等;(3)社會和諧(social coherence),指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 (4)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積極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指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對幸福感要素模型進行了驗證,並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論和社會幸福感五要素理論,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實證研究中已獲得證實。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級相關高達0. 44,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同樣也與傳統的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情緒和滿意度)有明顯區別。

Ryff曾經負責了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這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資料,並構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標准理論模型。

♥我心語♥

幸福感研究趨向

構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編制整合模型的測評工具,促進幸福感理論的深化與應用。主觀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與社會幸福感(SWB)三種視角,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完整風貌,形成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㈣ 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中,亞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因為人們都有個美好的想法,即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人們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有目標的,而這個目標就是至善。

善又有不同的等級,較低級的善要服從較高級的善。人們的實踐活動,最終都走向了一個最終的目的,即最高的善。而最高的善到底是什麼呢?

亞里士多德認為:行為所能達到的全部善的頂點,就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這個最終的自然目的就是至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鍛煉身體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

每個人的生活實踐的維度是不同的。這里,亞里士多德總結了三種與幸福相關的生活。

第一種,追求財富和滿足各種慾望的生活。有些人以賺錢為最高目的,追求各種慾望的滿足,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幸福。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這種幸福就等同於感官的生理快樂,這與他的幸福理念是相悖的。因為幸福是自由的,但以滿足慾望得到幸福,人很容易成為慾望的奴隸,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第二種,政治生活。參與公共事業、參與政治活動也可以實現幸福。政治生活中的幸福就是追求榮譽,榮譽是政治生活的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榮譽取決於授予者,而不是接受者」。善或者幸福應該是人們固有的,而不是輕易能被取走的東西。

第三種,思辨的生活。這是亞里士多德最為推崇的,這是一種求知的生活。把思辨活動當作是人存在的最大快樂和最高幸福。思辨是理智的德性,理智是人的最高貴的部分,是我們各部分中最重要、最合德性的。

亞里士多德說:「快樂和榮譽雖然都是可選擇的目的,但都是自身以外的它物,唯有思辨生活才是為自身的選擇,才是不累於它物的最大幸福。」

中道原則,是亞里士多德在總結了古希臘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提出的獲得幸福要遵循的著名原則,有點像中國文化中的「中庸」。

「中道」不是數學上的「中值」,而是從人的情感和行為這個層面去強調要適中、適度,既不要過度與放縱,也不要不及。這個原則對人的理性要求非常之高,人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既節制不放縱,又不畏手畏腳。

以情感為例,自信就是驕傲和自卑的中道,驕傲是一種過分的狀態,而自卑又是一種不足的狀態。在驕傲和自卑之間,恰到好處的一種狀態,就是自信。這就像一個天平一樣,自信在這中間,稍微盲目自信一些就成了驕傲,而不太自信一些,就陷入了自卑。當然驕傲和自卑都是極端的狀態,自信才是最為適度和適中的最佳狀態。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遵循中道原則才能真正獲得幸福。這樣的幸福觀,對當今的人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價值。每一個現代人如果能讀一讀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或許能收獲對快樂、幸福更深刻的理解。

幸福就是至善,每個人心存善念,我們的發心動念和行為都會受到約束,在遵循中道原則的基礎上,去追尋一種思想的樂趣,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㈤ 婊¤凍鎰熷拰騫哥忔劅鐨勮瘲鍙

琛ㄨ揪婊¤凍鎰熷拰騫哥忔劅鐨勮瘲鍙ヨ憲鍚嶇殑鏈夐瓘鏅嬫椂鏈熼櫠娓婃槑鐨勨閲囪強涓滅變笅錛屾偁鐒惰佸崡灞便

銆愬師鏂囥

楗閰捖峰叾浜

闄舵笂鏄庛旈瓘鏅嬨

緇撳簮鍦ㄤ漢澧冿紝鑰屾棤杞﹂┈鍠с
闂鍚涗綍鑳藉皵錛熷績榪滃湴鑷鍋忋
閲囪強涓滅變笅錛屾偁鐒惰佸崡灞便
灞辨皵鏃ュ曚匠錛岄為笩鐩鎬笌榪樸
姝や腑鏈夌湡鎰忥紝嬈茶鯨宸插繕璦銆

銆愯瘧鏂囥

灝嗘埧灞嬪緩閫犲湪浜烘潵浜哄線鐨勫湴鏂癸紝鍗翠笉浼氬彈鍒頒笘淇椾氦寰鐨勫枾鎵般
闂鎴戜負浠涔堣兘榪欐牱錛屽彧瑕佸績涓鎵鎯寵繙紱諱笘淇楋紝鑷鐒跺氨浼氳夊緱鎵澶勫湴鏂瑰兓闈欎簡銆
鍦ㄤ笢綃變箣涓嬮噰鎽樿強鑺憋紝鎮犵劧闂達紝閭h繙澶勭殑鍗楀北鏄犲叆鐪煎笜銆
鍌嶆櫄鏃跺垎鍗楀北鏅鑷寸敋浣籌紝闆炬皵宄伴棿緙緇曪紝椋為笩緇撲即鑰岃繕銆
榪欓噷闈㈣暣鍚鐫浜虹敓鐨勭湡姝f剰涔夛紝鎯寵佸垎杈ㄦ竻妤氾紝鍗村凡蹇樹簡鎬庢牱琛ㄨ揪銆

銆愭敞閲娿

緇撳簮錛氬緩閫犱綇瀹咃紝榪欓噷鎸囧眳浣忕殑鎰忔濄傜粨錛屽緩閫犮佹瀯絳戙傚簮錛岀畝闄嬬殑鎴垮眿銆
浜哄冿細鍠у殻鎵版敇鐨勫皹涓栥
杞﹂┈鍠э細鎸囦笘淇椾氦寰鐨勫枾鎵般
鍚涳細鎸囦綔鑰呰嚜宸便
浣曡兘灝旓細涓轟粈涔堣兘榪欐牱銆 灝旓細濡傛ゃ佽繖鏍楓
鎮犵劧錛氶棽閫傛貳娉婄殑鏍峰瓙銆
瑙侊細鐪嬭侊紙璇籮i脿n錛夛紝鍔ㄨ瘝銆
鍗楀北錛氭硾鎸囧北宄幫紝涓璇存寚搴愬北銆
灞辨皵錛氬北闂寸殑浜戞皵銆
鏃ュ曪細鍌嶆櫄銆
鐩鎬笌錛氱浉浜わ紝緇撲即銆
鐪熸剰錛氫粠澶ц嚜鐒墮噷棰嗕細鍒扮殑浜虹敓鐪熻皼銆
鐩鎬笌榪橈細緇撲即鑰屽綊銆

銆愯祻鏋愩

鈥滅粨搴愬湪浜哄冿紝鑰屾棤杞﹂┈鍠р濊瘲璧烽栦綔鑰呰█鑷宸辮櫧鐒跺眳浣忓湪浜轟笘闂達紝浣嗗苟鏃犱笘淇楃殑浜ゅ線鏉ユ墦鎵般備負浣曞勪漢澧冭屾棤杞﹂┈鍠х殑鐑︽伡錛熷洜涓衡滃績榪滃湴鑷鍋忊濓紝鍙瑕佸唴蹇冭兘榪滆繙鍦版憜鑴變笘淇楃殑鏉熺細錛岄偅涔堝嵆浣垮勪簬鍠ч椆鐨勭幆澧冮噷錛屼篃濡傚悓灞呬簬鍍婚潤涔嬪湴銆傞櫠娓婃槑鏃╁瞾婊℃寤哄姛絝嬩笟鐨勭悊鎯籌紝鍑犲害鍑轟粫姝f槸涓轟簡瑕佸疄鐜板尅鏃舵祹涓栫殑鎶辮礋銆備絾褰撲粬鐪嬪埌鈥滅湡椋庡憡閫濓紝澶т負鏂鍏粹濓紝瀹樺満椋庢嘗闄╂伓錛屼笘淇椾吉璇堟薄鋩錛屾暣涓紺句細鑵愯觸榛戞殫錛屼簬鏄渚塊夋嫨浜嗘磥韜鑷濂姐佸畧閬撳滻絀風殑閬撹礬錛岄殣灞呯敯鍥錛岃含鑰曡嚜璧勩傗滅粨搴愬湪浜哄冣濆洓鍙ワ紝灝辨槸鍐欎粬綺劇炰笂鍦ㄦ憜鑴變簡涓栦織鐜澧冪殑騫叉壈涔嬪悗鎵浜х敓鐨勬劅鍙椼傛墍璋撯滃績榪溾濓紝鍗沖績涓嶅康鍚嶅埄涔嬪満錛屾儏涓嶇郴鏉冭吹涔嬮棬錛岀粷榪涘純涓栵紝瓚呭皹鑴變織銆傜敱浜庢ゅ洓鍙ユ墭鎰忛珮濡欙紝瀵勬儏娣辮繙錛屽洜姝ゅ墠浜烘縺璧忓叾鈥滆瘝褰╃簿鎷斺濄

鈥滈棶鍚涗綍鑳藉皵錛熷績榪滃湴鑷鍋忊 涓鐨勨滃績榪溾濇槸榪滅誨畼鍦猴紝鏇磋繘涓姝ヨ達紝鏄榪滅誨皹淇楋紝瓚呭嚒鑴變織銆 [4] 鎺掓枼浜嗙ぞ浼氬叕璁ょ殑浠峰煎昂搴︼紝鎺㈣浣滆呭湪浠涔堝湴鏂瑰緩絝嬩漢鐢熺殑鍩虹偣錛岃繖灝辯壍娑夊埌闄舵笂鏄庣殑鍝插︽濇兂銆傝繖縐嶅摬瀛﹀彲浠ョО涓衡滆嚜鐒跺摬瀛︹濓紝瀹冩棦鍖呭惈鑷鑰曡嚜椋熴佷凱鏈村℃茬殑鐢熸椿鏂瑰紡錛屽張娣卞寲涓轟漢鐨勭敓鍛戒笌鑷鐒剁殑緇熶竴鍜岃皭銆傚湪闄舵笂鏄庣湅鏉ワ紝浜轟笉浠呮槸鍦ㄧぞ浼氥佸湪浜轟笌浜虹殑鍏崇郴涓瀛樺湪鐨勶紝鑰屼笖錛岀敋鑷蟲洿閲嶈佺殑錛屾瘡涓涓涓浣撶敓鍛戒綔涓虹嫭絝嬬殑綺劇炰富浣擄紝閮界洿鎺ラ潰瀵規暣涓鑷鐒跺拰瀹囧畽鑰屽瓨鍦ㄣ

榪欎簺閬撶悊錛屽傛灉鐩存帴鍐欏嚭鏉ワ紝璇楀氨鍙樻垚璁烘枃浜嗐傛墍浠ヤ綔鑰呭彧鏄鎶婂摬鐞嗗瘎瀵撳湪褰㈣薄涔嬩腑銆傝瘲浜哄湪鑷宸辯殑搴鍥涓闅忔剰鍦伴噰鎽樿強鑺憋紝鍋剁劧闂存姮璧峰ご鏉ワ紝鐩鍏夋伆涓庡崡灞辯浉浼氥傗滄偁鐒惰佸崡灞扁濓紝鎸夊彜奼夎娉曞垯錛屾棦鍙瑙d負鈥滄偁鐒跺湴瑙佸埌鍗楀北鈥濓紝浜﹀彲瑙d負鈥滆佸埌鎮犵劧鐨勫崡灞扁濄傛墍浠ワ紝榪欌滄偁鐒垛濅笉浠呭睘浜庝漢錛屼篃灞炰簬灞憋紝浜洪棽閫歌岃嚜鍦錛屽北闈欑﹩鑰岄珮榪溿傚湪閭d竴鍒伙紝浼間箮鏈夊叡鍚岀殑鏃嬪緥浠庝漢蹇冨拰灞卞嘲涓涓璧峰忓嚭錛岃瀺涓轟竴鏀杞葷泩鐨勪箰鏇層

鈥滈噰鑿婁笢綃變笅錛屾偁鐒惰佸崡灞便傚北姘旀棩澶曚匠錛岄為笩鐩鎬笌榪樷濇ゅ洓鍙ュ彊鍐欒瘲浜哄綊闅愪箣鍚庣簿紲炰笘鐣屽拰鑷鐒舵櫙鐗╂祽鐒跺戝悎鐨勯偅縐嶆偁鐒惰嚜寰楃殑紲炴併備笢綃辮竟闅忎究閲囪強錛屽伓鐒墮棿鎶澶磋佸埌鍗楀北銆傚倣鏅氭椂鍒嗗崡灞辨櫙鑷寸敋浣籌紝闆炬皵宄伴棿緙緇曪紝椋為笩緇撲即鑰岃繕銆傝瘲浜轟粠鍗楀北緹庢櫙涓鑱旀兂鍒拌嚜宸辯殑褰掗殣錛屼粠涓鎮熷嚭浜嗚繑鏈村綊鐪熺殑鍝茬悊銆傞為笩鏈濆幓澶曞洖錛屽北鏋椾箖鍏跺綊瀹匡紱鑷宸卞薄嬈$誨跺嚭浠曪紝鏈鍚庤繕寰楀洖褰掔敯鍥錛岀敯鍥涔熶負宸變箣褰掑褲傝瘲浜哄湪銆婂綊鍘繪潵鍏杈炪嬩腑鏇捐繖鏍峰啓閬擄細鈥滀簯鏃犲績浠ュ嚭宀錛岄笩鍊﹂炶岀煡榪樸傗濅粬浠ヤ簯銆侀笩鑷鍠伙紝浜戜箣鏃犲績鍑哄搏錛屾伆浼艱嚜宸辨棤鎰忎簬浠曡屼粫錛涢笩涔嬪﹂炵煡榪橈紝姝e儚鏈浜哄帉鎮跺畼鍦鴻岄殣銆傛湰璇椾腑鈥滈為笩鐩鎬笌榪樷濅袱鍙ワ紝涓庛婂綊鍘繪潵鍏杈炪嬩腑鈥滈笩鍊﹂炶岀煡榪樷濅袱鍙ワ紝鍏跺瘬鎰忓疄涓哄悓涓銆

銆愬壋浣滆儗鏅銆

榪欓栬瘲澶х害浣滀簬鍏鍏冨洓涓涓冨勾錛屽嵆璇椾漢褰掔敯鍚庣殑絎鍗佷簩騫達紝姝e間笢鏅嬬伃浜″墠澶曘備綔鑰呮劅鎱ㄧ敋澶氾紝鍊熼ギ閰掓潵鎶掓儏鍐欏織銆

銆愪綔鑰呯畝浠嬨

闄舵笂鏄庯紙綰365鍀427騫達級錛屽瓧鍏冧寒錛屾櫄騫存洿鍚嶆綔錛屽瓧娓婃槑銆傚埆鍙蜂簲鏌沖厛鐢燂紝縐佽哎闈栬妭錛屼笘縐伴潠鑺傚厛鐢熴傛禂闃蟲煷妗戱紙浠婃睙瑗誇節奼燂級浜恆備笢鏅嬫湯鍒板垬瀹嬪垵鏉板嚭鐨勮瘲浜恆佽緸璧嬪躲佹暎鏂囧躲傝瑾変負鈥滈殣閫歌瘲浜轟箣瀹椻濃滅敯鍥璇楁淳涔嬮薊紲栤濄傛槸奼熻タ棣栦綅鏂囧﹀法鍖犮傛浘浠繪睙宸炵キ閰掋佸緩濞佸弬鍐涖侀晣鍐涘弬鍐涖佸江娉藉幙浠ょ瓑鑱岋紝鏈鏈涓嬈″嚭浠曚負褰娉藉幙浠わ紝鍏鍗佸氬ぉ渚垮純鑱岃屽幓錛屼粠姝ゅ綊闅愮敯鍥銆備粬鏄涓鍥界涓浣嶇敯鍥璇椾漢錛岃縐頒負鈥滃彜浠婇殣閫歌瘲浜轟箣瀹椻濓紝鏈夈婇櫠娓婃槑闆嗐嬨

㈥ 什麼叫幸福

幸福,是一個人自我滿足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來源於目標達成後的喜悅,也可以是和別人(或事)的不幸對比後,對自身處境產生的滿足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到的快樂,滿足。情感得到升華之後的感情。

中文名
幸福
外文名
blessing;happiness
拼音
xìng fú
注音
ㄒㄧㄥˋㄈㄨˊ
因素
開心 甜蜜 美滿
快速
導航
詞源

主張

要素

延伸閱讀

其他信息
詞語釋義
解釋: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並希望保持現有狀態的穩定心情。
《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態。
新釋:幸福存在於差異化中。差異化的存在,不僅是合理合情的,而且是一門大學問,從人類認知學角度看,它就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古樸)
詞源
幸:吉而免凶也。------東漢·許慎《說文》。非分而得謂之幸。——《小爾雅》
[]
福:佑也,------東漢·許慎《說文》。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與「禍害」相對,按,本作祜也。

觀同書法《福》
[blessing;happiness]
古文中二字連用,謂祈望得福。
《新唐書·李蔚等傳贊》:「至憲宗世,遂迎佛骨於鳳翔,內之宮中。韓愈指言其弊,帝怒,竄愈瀕死,憲亦弗獲天年。幸福而禍,無亦左乎!」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不幸福,斯無禍;不患得,斯無失。」
幸福有不同的支撐點
沙泊柳曾在短文《追求中的歡笑》里這樣描述幸福:」不要以為讓今天的人們感到幸福的東西還能滿足未來人群的需求。記憶中,人們最初的幸福也許是吃飽飯,後來是吃好飯,之後就是經濟富足、提高生活水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理念……「
由此分析,幸福在不同時間里,不同的環境下的支撐都是不同的。
主張
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1]
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2]
幸福感(I)=R*滿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時間(T)。[3]
……
我們深知「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來就要奔跑的獅子、也不是每天醒來就是奔命的羚羊。
其實生活中的幸福很簡單,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飯是幸福,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個人身邊都有幸福,只是還沒有去發現。
幸福有時候只是那一瞬間的感動,會讓一個人一直痴迷於此,幸福就是滿足,幸福就是知足!一個人只有主動去找尋幸福,才會得到它。

閱讀全文

與幸福屬於滿足的人們出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經營慘淡的婚姻 瀏覽:153
怎麼用故事做營銷 瀏覽:661
審計局事業單位招聘筆試會考什麼 瀏覽:438
濟南的愛情1加1怎麼收費的 瀏覽:448
為什麼現在的女生喜歡看美女 瀏覽:676
國際版健康碼如何改成中文 瀏覽:778
兩個屬鼠的年輕人婚姻什麼樣 瀏覽:589
早稻套種什麼經濟作物 瀏覽:61
致橡樹為什麼否定了愛情觀 瀏覽:861
幸福是什麼劇本幼兒園 瀏覽:685
沈陽婚姻情感咨詢該怎麼咨詢解決 瀏覽:770
幫家人申領健康碼怎麼申請 瀏覽:568
專業英語如何調整經濟 瀏覽:327
泱泱中華有哪些故事 瀏覽:828
為什麼民間美女更漂亮 瀏覽:497
愛情的得與不得是什麼 瀏覽:961
愛情甜言蜜語的句子有哪些 瀏覽:51
喪偶後如何解除婚姻 瀏覽:947
庫車市幸福城小區是哪個社區 瀏覽:681
不幸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