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淮安市金湖縣有11個鄉鎮,分別是哪些
截至2019年8月,淮安市金湖縣有5個鎮。
全縣下轄黎城、戴樓、金北3個街道,金南、塔集、銀塗、前鋒、呂良5個鎮,共有118個村委會、30個居委會。有國有農林場(圃)7 個,其中省屬農場3 個(寶應湖、復興圩、六普),縣屬場圃4 個(稻麥良種場、糧棉原種場、林場、果園)。
金湖縣地處淮河下游、江蘇省中西部、淮安市南部。東與寶應縣、高郵市接壤,南與安徽省天長市相鄰,西與盱眙縣、洪澤區交界,北與洪澤區毗鄰。位於東經118°48′~119°22′,北緯32°47′~33°13′。轄區東西最大距離47.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48.2千米。
(1)淮安幸福河在哪個位置擴展閱讀:
金湖縣的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期,有先民在此生存。
約4000年前,帝堯生於今塔集。
禹劃九州,隸揚州之域。
商朝,地在徐州。
西周,隸吳國。
春秋戰國,初屬吳,吳亡屬楚。
秦朝,實行郡縣制,屬東海郡東陽縣。
西漢,初屬東陽縣。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東陽析置高郵縣,今縣境金南、金溝、塔集、天堂集一線以南地區屬之,余屬東陽縣。
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東陽縣析置射陽、平安縣,建平安城,今縣境金南、金溝、塔集、天堂集一線以北地區屬平安縣,該線以南屬高郵縣,戴樓一隅屬東陽縣。
平安縣是本土立縣之始,距今(2012年)已2129年。屬高郵縣部分自公元前118年起無變,一直延續到1958年,長達2076年。
王莽時期,改平安縣為杜鄉縣,高郵、東陽無變。
東漢,恢復平安縣,高郵、東陽縣如故。
三國時期,地在曹魏。金湖、高郵地區乃曹魏與東吳對峙的前沿陣地,曹魏慮其民被東吳所掠,令民北遷,民恐,紛紛渡江南下,平安、高郵、東陽三縣俱荒。魏將鄧艾在今縣境及洪澤縣部分地區屯田,築白水塘,建石鼊城。
西晉,平安並入射陽縣。縣地分屬射陽、高郵、東陽三縣。史學家皇甫謐詮釋《史記》,《史記·五帝本紀》堯帝下所注「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中的「三阿」即今縣所屬之塔集。
東晉,東晉偏於江南,版圖狹小,地在東晉。境內三阿僑置幽、兗二州。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與東晉在境內發生「三阿之戰」。
南北朝時期,南齊於平安城置安宜縣,於石鼊城立陽平郡。南梁於安宜城置東莞郡,並由石鼊城移陽平郡來治。高郵析置竹塘、三歸縣。南陳廢東陽縣,安宜、高郵如故。北周以石鼊城置石鼊縣,原屬東陽縣的今戴樓一隅改隸石鼊縣。
隋朝,隨初石鼊縣並入安宜縣。高郵縣無變。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冬,杜伏威率領的起義軍攻克安宜城。安宜城遭杜伏威屠焚。
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縣移駐大運河以東之白田(及今寶應縣城),唐上元三年改安宜為寶應縣。地分隸寶應、高郵二縣。
宋朝,寶應、高郵縣如故。
元朝,改高郵為府,改寶應為安宜府。安宜府尋廢,仍寶應縣。
明朝,高郵改府為州,寶應仍為縣。
清朝,寶應縣、高郵州無變。
中華民國,寶應縣如舊,高郵改州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年4月隸高郵縣的部分(時叫閔塔區)劃屬寶應縣。同年寶應縣在寶應湖西地區(即今之金湖縣域)設立「湖西工委」暨「湖西辦事處」,結束了東南一隅(閔、塔地區)長達2076年的隸屬高郵縣(州)的歷史,而歸於一體。
195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設立金湖縣,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全體第100次會議通過設立金湖縣的決定。金湖新縣的誕生,是金湖地域新紀元的開始。
1959年10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復中共江蘇省委員會,文曰:「9月29日電悉。同意在寶應縣寶應湖西地區設立金湖縣。」
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0次會議通過設立江蘇省金湖縣的決定,決定曰:「設立金湖縣以寶應縣的寶應湖西地區為金湖縣的行政區域。」
至此,這塊北有白馬湖、東北有寶應湖、東南有高郵湖,內藏泗灣湖、灑火湖和諸多河汊的水面積占總面積(139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神奇土地,
結束了她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縣移駐大運河以東之白田(即今寶應縣城),使本土無治,而分屬寶應縣和高郵縣(州)長達1300多年的歷史,開始新的紀元。建縣時,金湖縣11個人民公社,1891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