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佛陀如何看待幸福

佛陀如何看待幸福

發布時間:2024-06-27 13:41:36

1. 瀵誨嚑涓鍑鴻嚜浣涚粡鐨勫皬鏁呬簨

銆銆騫哥忔槸浠涔 錛堝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級
銆銆璇鎬經鍑虹敓鍦ㄤ笘闂翠護浜哄枩鎮︼紝浣涙硶鍦ㄤ笘闂村紭鎵浠や漢鍠滄偊錛屽儳鍥㈠拰鍚堜護浜哄枩鎮︼紝姣斿簱鎸佹垝浠や漢鍠滄偊 銆 (鍋 194)
銆銆涓緹ゆ瘮搴撳湪璁ㄨ恆屽垢紱忔槸浠涔堬紵銆嶇殑闂棰樸備粬浠鏄庣櫧涓嶅悓鐨勪漢瀵瑰垢紱忕殑瑙i噴涔熶笉鍚岋紝鎵浠ヤ粬浠璇達細
銆銆銆屾湁浜鴻や負鎷ユ湁鍥界帇鑸鐨勮儲瀵屽拰鑽h灝辨槸騫哥忋備絾鏈変漢鍒欒や負鎰熷畼涔愯叮鎵嶆槸騫哥忥紝鏇存湁浜鴻や負寰楀皾緹庨熸墠鏄騫哥忋傘
銆銆姝e綋浠栦滑鍦ㄨㄨ烘椂錛屼經闄鏉ヤ簡銆備經闄鏄庣櫧浠栦滑璁ㄨ虹殑璇濋樺悗錛岃達細
銆銆銆屾瘮搴撲滑錛佷綘浠鎵璇寸殑閭d簺鍠滀箰鏃犳硶浣誇漢瑙h劚鑻︺傚湪榪欎笘闂翠笂錛屽垢紱忕殑鏉ユ簮鏄錛氫經闄鍑虹幇涓栭棿錛屽惉闂誨ゥ濡欎經娉曠殑鏈轟細鍜屾瘮搴撲滑鍜岃皭鐩稿勩傘

銆銆濡誨瓙鏈夊栭亣鐨勭敺瀛愶紙鍗椾紶娉曞彞緇忔晠浜嬮泦錛
銆銆閭娣鏄濂充漢鐨勬薄鍨錛屽悵鍟鏄甯冩柦鑰呯殑奼″灑銆備笉璁轟粖鐢熸垨鏉ヤ笘錛屾墍鏈夌殑鎮朵笟閮芥槸奼″灑銆------242鍋
銆銆姣斿簱浠錛佹棤鏄庢槸鏈奼$Ы鐨勬薄鍨錛屼綘浠搴斿綋鍘婚櫎鏃犳槑錛屾垚涓烘棤鍨㈡瘮搴撱------243鍋堛銆涓鍚嶇敺瀛愮殑濡誨瓙涓庝漢縐侀氥備粬鎰熷埌鎯鎰э紝鑰屽洖閬挎墍鏈夌殑鏈嬪弸錛岀敋鑷充篃榪滅諱經闄銆傝繃鏉ヤ竴闃靛瓙錛屼粬鍙堝幓鍚戜經闄欏剁ぜ闂璁銆傘銆浣涢檧鏄庣櫧浠栧墠闃靛瓙涓嶆浘鍓嶆潵鐨勫師鍥犳椂錛屽憡璇浠栵細鈥滃紵瀛愬晩錛佷笉鐭ョ緸鑰葷殑濂蟲у儚娌蟲按銆侀┈璺銆侀厭搴椼佸叕鍏變紤鎮鐨勬埧鑸嶆垨璺杈圭殑鑼舵按錛屽悇寮忓悇鏍風殑浜洪兘鍙浠ヤ嬌鐢ㄥ畠 浠銆備簨瀹炰笂錛屼婦姝㈤殢渚匡紝涓嶈礊鐨勫コ瀛愬繀瀹氳嚜鎴戞瘉鐏銆傗
銆銆瀵岀縼 錛堝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級

銆銆鐪嬭佸埆浜虹殑榪囧け寰堝規槗錛岀湅瑙佽嚜宸辯殑榪囧け鍒欏緢闅撅紱
銆銆鎻鎵鍒浜虹殑榪囬敊錛屽儚鎵寮冪碂緋狅紝浣嗛殣鍖胯嚜宸辯殑榪囬敊錛屽嵈鍍忕嫛鐚劇殑瀹剁借翰鈃忚搗鏉ャ(鍋252)
銆銆鏈変竴嬈★紝浣涢檧鍒扮泿鍢庡浗鍜屼紭濉斿崲寮樻壃浣涙硶鏃訛紝鏉ュ埌璺嬫彁鍩庛備粬閫忚繃紲為氾紝鐭ラ亾鍩庝腑宸ㄥ瘜娉鍏斿朵漢錛屽寘鎷浠栨湰浜恆佸誨瓙銆佸効瀛愩佸沖囥佸瓩濂沖拰浠嗕漢璇佸緱鍒濇灉鐨勬満緙樺凡緇忔垚鐔熴傛朝鍏旀湰浜烘浘鍦ㄥ朵腑鍚庨櫌鍙戠幇澶у爢絳夎韓楂樼殑閲戠緤闆曞儚錛屼漢浠鍥犳ょО鍛間粬娉鍏旓紙宸村埄鏂囩殑鎰忔濇槸鍏緹婏級瀵岀縼銆
銆銆娉鍏斿朵漢鍚璇翠經闄鏉ュ埌璺嬫彁錛屽氨鍓嶅幓鍚戜經闄欏剁ぜ闂璁錛屽苟涓斿湪鍚瀹屼經闄鐨勮存硶鍚庯紝璇佸緱鍒濇灉銆傛朝鍏斿憡璇変經闄錛屽湪浠栦滑鍓嶆潵鍚娉曠殑璺涓婏紝涓浜涜嫤琛屽栭亾鎵硅瘎浣涢檧錛屽苟 涓旇瘯鍥捐存湇浠栦笉瑕佸墠鏉ュ惉浣涢檧璇存硶銆備經闄鍥炵瓟浠栵細銆屽紵瀛愬晩錛佸じ澶у埆浜虹殑緙虹偣鍜岄敊璇錛岃屽硅嚜宸辯殑閿欒瑙嗚嫢鏃犵澒鏄寰堣嚜鐒剁殑鐜拌薄銆傘
銆銆浣涢檧鎺ョ潃璇存槑娉鍏旂殑鍓嶄笘銆備經闄璇村湪鏌愪竴涓栨椂錛屾朝鍏旀崘鐚鍏村緩涓搴х簿鑸嶅拰闆嗕細鐢ㄧ殑鍘呭爞緇欒喀鍙朵經銆傝屽湪鍙︿竴涓栨椂錛屼粬鏄娉㈢綏濂堢殑瀵岀縼錛岄偅鏃跺欙紝褰撳湴鍙戠敓楗ヨ崚錛屼粬鎶婅嚜宸變粎鍓╃殑椋熺墿渚涘吇涓浣嶈緹鏀浣涖傜敱浜庤繖渚涘吇錛屼粬鐓楗鐨勯攨緗愬囪抗浼肩殑瑁呮弧浜嗙背銆

銆銆瑙h劚涔嬮亾錛堝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級
銆銆瑙h劚涔嬮亾(娉3) 銆銆
銆銆鎵鏈夐亾涓鍏姝i亾(娉1)鏈孌婅儨錛屾墍鏈夋硶涓鍥涘湥璋(娉2)鏈孌婅儨錛屻銆
銆銆鎵鏈夊冪晫涓涓嶆墽鐫(娑呮)鏈孌婅儨錛屼袱瓚充紬鐢熶腑浣涢檧鏈孌婅儨銆 (鍋273)銆銆
銆銆榪欐槸鍞涓鐨勬i亾錛岄櫎姝や箣澶栵紝鍐嶆病鏈夎瘉鍏ユ竻鍑鐭ヨ佺殑姝i亾浜嗭紝濂夎屾ゆi亾鍚э紒欖旀嘗鏃灝辨棤鑳戒負鍔涖 (鍋274)銆銆
銆銆濂夎屾ゆi亾錛屽氨鍙浠ョ伃灝借歌嫤錛屾や竴姝i亾涔熸槸鎴戠伃灝借歌嫤錛岃瘉鎮熷湥鏋(鎴愪負浣涢檧)鏃舵墍瀹h寸殑姝i亾(娉)銆 (鍋275)銆銆
銆銆浣犱滑搴旇ヨ嚜宸卞姫鍔涳紝濡傛潵鍙鏄鎸囧嚭姝i亾鑰屽凡錛屽夎屾や竴姝i亾騫朵笖紱呬慨鐨勪漢錛屽彲浠ヨВ鑴遍瓟娉㈡棳鐨勬潫緙氥 (鍋276)銆銆
銆銆涓緹ゆ瘮搴撲即闅忎經闄鍒版煇涓鏉戝瓙鍘誨寲緙樺悗錛屽洖鍒扮囨爲緇欏ょ嫭鍥銆傚綋澶╁倣鏅氾紝浠栦滑鍦ㄤ竴璧瘋ㄨ鴻礬閫旂殑鎯呭喌錛屽挨鍏舵湁鍏沖綋鍦扮殑灞卞窛鍦板娍錛岀┒絝熸槸騫沖湴鎴栧北宄﹁搗浼忥紝娉ュ湡璺鎴栫庣煶璺絳夌瓑銆備經闄鍚鍒頒粬浠鐨勮瘽鍚庯紝灝辮繃鏉ュ憡璇変粬浠錛氥屾瘮搴撲滑錛佷綘浠鐜板湪鎵璋堣虹殑璺鍐墊槸澶栧湪鐨勭幆澧冿紝姣斿簱搴旇ュ彧鍏蟲敞鍦h呯殑淇琛屼箣閬擄紝騫朵笖綺捐繘淇涔犲彲浠ュ紩棰嗚嚦娑呮冪殑淇琛屻傘嶃銆澶囨敞錛氭敞1錛氥屽叓姝i亾銆嶅嵆涓閬擄紝鍙鐢ㄦ潵璇佹偀娑呮冦傛敞2錛氥屽洓鍦h皼銆嶏細鑻︺侀泦銆佺伃銆侀亾銆備笉綆′經闄鍑轟笘涓庡惁錛屽洓鍦h皼姘歌繙瀛樺湪涓栭棿錛屼經闄鍙鏄鎸囧嚭鍥涘湥璋涜屽凡 銆傛敞3錛氫經闄鏄絎涓浣嶄富寮犱漢鍙浠ヤ笉鐢ㄤ緷璧栬秴鑷鐒舵垨鎴栧栧湪鐨勫姏閲忥紝鑰岃嚜琛岃瘉寰楄В鑴辯殑瀹楁暀甯堛

2. 佛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佛法不講「幸福」,講「歡喜」。你看經律論三藏典籍,裡面從來找不「幸福」這個字眼,只有「歡喜」。
為什麼佛法不講「幸福」呢?因為「幸福」是無常,一切法了無自性,今天的幸福,明天就會成為痛苦。王國維詞「今宵歡宴勝平時」,背後隱藏著大悲大苦,因為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滅。聚時,生時,是幸福;散時,滅時,就是痛苦。只有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之後,才能得到根本的「涅槃清凈」,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四法印」。
了悟之後的狀態,就是——清凈歡喜。
那麼,什麼是佛陀所謂的「法」呢?
《成唯識論》說:法謂軌持。「軌持」意思是「常道」,即永遠不變的規律。
明白這些規律之後,就是覺悟。
《筏喻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對未覺悟者來說,有「幸福」和「歡喜」的存在,我們會貪戀幸福,貪戀歡喜,這種貪戀不舍,「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抱歉,這句是儒家的觀點,但和佛陀觀點不矛盾),正是生起三毒「貪、嗔、痴」的根源。
所以,對幸福的苦苦不舍的追求,正是痛苦的根源。
對於佛陀來說,沒有什麼是歡喜的,但,這,正是歡喜。

3. 如何面對幸福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對痛苦的時候,因為無法承受,痛苦就成為修行的阻礙,生活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樣,因為過去的福報,而得到一些「幸福」——發財、陞官、有名聲的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心生傲慢,繼而歧視乃至欺負社會底層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壞處和負面作用,就是自以為超越一切,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最終喪失恭敬心。另外還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感覺不到修行與解脫的重要性,從此更加沉迷於物質享受,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別人勸他念阿彌陀佛、好好修行。他會回答說:我現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毫無缺憾,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就這樣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更不願精進修行。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現象。

在這些煩惱的操控下,修行也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荊棘滿布、障礙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風順,必須要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凡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世間知識——怎麼掙錢,怎麼生活等等,但因為沒有經過聞思,沒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脫等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上一無所知,所以價值觀是錯誤且顛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不了解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傲慢心與懶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較嚮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同時好好修行。但即便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長久的,因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誰都無法避免,更何況保不準還會出現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將如何面對?

所以,不僅面對痛苦的時候需要佛法,面對幸福的時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與力量去面對幸福,把幸福分享給眾生,幸福就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為再苦,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

很多人自來就羨慕有錢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生活會給自己帶來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後天西方物質主義思想的侵蝕,更是不遺餘力地追求物質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並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錢人不但不覺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錢人掙錢、花錢的渠道,或許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無邊的惡業,這又何談什麼福報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訴我們:三界當中,尤其是欲界眾生,沒有絕對的幸福。雖然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相對的,其中包含著不幸福的種子。

無論現實生活當中短暫的幸福,或是超越輪回以後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來源於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安靜與自由。當心裡有嗔恨心、自私心、貪欲心時,就不會自由。要得到終極、永恆的自由,就必須祛除內心當中的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

二、具體方法

具體的方法,還是閉關打坐。此處所說的閉關,不是兩年三年或幾個月的閉關,而是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閉門修行。

(一)世俗諦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賢上師言教》中講的壽命無常的道理來思維:我現在雖然發財了,但這些財產只是因過去的小小福報而帶來的,它們隨時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執著這些錢財,更不能心生傲慢。還要思維:今生的錢和地位,都是相對的,我走的時候,全部都只能歸零,和我降臨人世的時候完全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不能因為一點點世間小福報,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學習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利益眾生。

這樣反復思維之後,就能把傲慢心降低。當然,只有在證悟一地以後,才能斷除傲慢心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引用大量佛經講述了一種心態:有菩提心的國王或企業家會認為,這個錢並不是我所擁有的,我只是負責保管或分配這些錢的工作人員,我的任務,就是把錢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地方,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沒有用菩提心去對待,世間的錢財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會讓我們不得解脫。

2、同時也要思維:雖然有漏的東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為前世的福報,讓我暫時擁有一個平淡且相對幸福的生活,這個幸福是來之不易的。佛經裡面講過:能在人間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同時又有機會聞思修行,才是人間頂級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報,人間的幸福頂多不過如此了。在輪回當中能同時擁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見的。

要知道,做高官、富豪、社會精英,不算什麼稀有,六道眾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餓鬼道一些眾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類中的大亨富豪們千分萬分不及其一的。但是,雖然他們家財萬貫、應有盡有,但他們卻缺乏佛法的聞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他們只能是貧乏、可憐的落後分子。

兩相比較,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報去換佛法,然後用佛法去換取更深層、更恆久的幸福。讓幸福生活與聞思修行,成為相互促進的因緣。

3、還要思維:當擁有幸福的時候,一定要能感知到當下的幸福。同時學會感恩,並習慣於樸素、低調、低碳、簡單的生活,並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學會布施多餘的東西。雖然這只是錢財上的微小布施,但也可以同時具備六度,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做布施,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這樣,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在這個平靜當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與快樂。還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這小小的福報當中,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積極聞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卻不會這樣想,當他們獲得了世間的幸福之後,仍然不以為足,不但感覺不到幸福,還想再去尋找另外的幸福。身體和語言被貪欲心操縱、支配著,這種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時候,可以修自他相換;遇到幸福的時候,同樣也要修自他相換。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身體健康,生活舒適,叫做享受幸福;從解脫的角度來說,這叫做浪費福報、浪費幸福。佛經中一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把幸福浪費掉了!所以,在事業成功、心情舒暢、幸福無比的時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換。

呼氣的時候,把自己當下的幸福,與幸福之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善業、福德,全部觀想成白色氣體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眾生的身心。觀想天下所有的眾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與幸福之因,並遠離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沒有這些竅訣的指引,沒有嘗試著去觀修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與不學佛的人一樣。只要遇到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痛苦,就傷心欲絕、一蹶不振,不但修行無法正常進行,連基本的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稍有一點強於他人的福報,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獨尊。所以,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做、去落實。這樣長此以往,以後即使在夢中遇到苦樂境況,都會下意識地這樣觀修。若能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則不管以後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都不會阻礙自己的修行。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個修法顯得很簡單,不能和大圓滿、大幻化網、大中觀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對我們這些位於修行初段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修法了。心靈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要從零開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經過長時的努力,最終一定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人一樣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傷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壞周圍環境。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覺很愉悅、很開心,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卻與之截然相反——沒有任何內在的成分,精神空虛無聊,情緒焦躁不安,道德衰敗、爾虞我詐、窮凶極惡、互不信任,過度地開發、破壞環境,金錢凌駕於一切之上,並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變成這樣,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了,人類也沒有希望了。

很多人雖然學佛了,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聞思修,所以素質和不學佛的人一樣低下。佛教團體中互不團結、互不理解,抱怨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為什麼沒有修行?就是因為不知道人身多麼難得,不知道現在的機會多麼難得。一個人買再大的房子,再貴的名車,都沒有用。要珍惜當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機會,這個非常難得。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是最幸福的時候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幸福,還不修行的話,再往後走,就是下坡路了。

(二)勝義諦的方法

勝義諦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體包括兩種修法:

1、中觀推理

如果用中觀的理論去推理,就能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場夢,夢到自己做高官,夢到自己很有錢,當時感覺似乎與現實生活是一樣的,但今天醒來之後會明白,夢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樣,雖然我們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當高官、做富豪,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現實生活也是假的。現實與夢幻之間只有時間長短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2、直接觀心

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觀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謂痛苦與幸福,都是內心的感受,它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權利的大小。這一結論不僅是佛經裡面早就說過的,而且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以後,也得出了不謀而合的結論,並且也有很多數據的支撐。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陽升起、氣溫上升的時候,雪人、冰雕都會融化,不復存在。或在有些時候,藍天上白雲朵朵,有些像動物,有些像建築物等等,但僅僅在一瞬間,所有的烏雲都在空中消失無蹤,僅剩一片虛空,不留一絲痕跡一樣。雖然在尚未證悟的時候,心的現象實在且鮮活,但在證悟心的本性之後,就能現量覺察到,心或意識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像虛空一樣,附著在心或意識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會像雲彩和冰雪一樣瞬時無影無蹤。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觀修方法:

首先靜下來,第一步,是修上師瑜伽。此處上師瑜伽中的上師,是法王如意寶。其他所有上師,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寶當中。觀想法王如意寶和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形象或相貌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法王如意寶,修完上師瑜伽以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己的心。然後靜下來,看心的本性。此時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從無始以來就是這么清凈,從來沒有誕生、存在或消失過任何念頭,它本來就是這樣清凈、寧靜、安靜、光明、空性。此時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無論痛苦還是幸福。

起坐以後,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這樣無論遇到任何境遇,都會安之若素、游刃有餘。

所有的修法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把自己從人群中隔離開來,尋找一個相對比較僻靜的地方去修,這樣效果會更明顯。即使沒有條件到安靜的地方去修,也應該安住在自家佛堂裡面,關嚴門窗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每天堅持閉關一兩個小時。這樣長期堅持,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應用嫻熟之後,則無論住在吵鬧的城市,還是安住在寂靜的聖地,內心始終就像住在凈土一樣寧靜祥和,絲毫不受末法時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處不凈紅塵,心住清凈佛剎。

馴心若馴象

調伏內心,就像馴服動物一樣。當它孤獨絕望、頹廢失落的時候,就修如何面對痛苦的法,把痛苦轉化為力量,鼓勵自心,給心以勇氣,讓它重新站起來,走上解脫道。當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時候,就觀修諸行無常、有漏皆苦之類的法,以克制過度的傲慢。讓心不走兩個極端,始終處於中立、正常的狀態當中。

唯有釋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徹底、最有效的調心之方法,這是其他所有的科學家、哲學家等專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沒有掌握的獨門絕技。

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很多小國家的國王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但有個國王因為不了解佛教,所以沒有信仰。

一次,國王獲得了一頭非常珍貴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馴象技術遠近馳名的馴象師,讓他馴服這頭大象。馴象師施展了各種技巧,最終把這頭大象馴服得非常馴順、調柔。大功告成之後,他便請國王來當場鑒定。

他和國王一起騎在大象背上,四處巡視溜達。突然,大象開始瘋狂地往前沖,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聽馴象師的口令。當大象跑到一座森林裡面的時候,無計可施的馴象師連忙叫國王抓住一根樹干,這樣才脫離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顧一切地拚命往前狂奔。

脫離險境的國王氣急敗壞、怒火沖天。他指著馴象師說道:你膽大包天,居然敢欺騙我!你根本沒有馴服大象,卻讓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頭砍下來示眾。

馴象師委屈地回答說:我確實是把它馴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兩三天,大象自己肯定會回來,到時候就可以一見分曉了。

國王雖然怒氣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勉強回答說:再給你幾天時間,等大象回來,如果不是你說的樣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頭。

過了兩三天,正如馴象師所言,大象的確自己回來了。馴象師為了證明大象已經被自己馴服,便將一個燒紅的鐵球放在面前,並給大象下了一個口令,大象當即毫不猶豫地准備用鼻子去抓那個燒紅的鐵球。馴象師當即對國王說:因為它已經被我馴服了,所以一定會去抓這個鐵球,但抓了以後,它一定會馬上死掉,國王您看著辦,如果您需要這頭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觸摸鐵球,否則就來不及了。

起初還將信將疑的國王看到大象真的撲向鐵球時,不得不相信了,連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國王同時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問馴象師:為什麼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卻充耳不聞、一路狂奔,今天卻如此服帖呢?馴象師說:我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卻無法馴服大象的心。因為大象聞到母象發情時的氣味,所以生起了貪心,在貪心的驅使下,就會失去理智,又怎麼會聽從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復了常態,所以會對我言聽計從。

國王聽了馴象師的陳訴,才心服口服。之後若有所思地問道:天下有沒有人能夠馴心呢?馴象師說:有,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國王頓時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連忙前往釋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世間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語言和行為,卻無法調伏人心;馴服內心的唯一導師,就是佛陀。

以上所講的,就是調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擊的時候,會極度絕望,甚至以自殺的極端行為,來讓自己寶貴的生命走到盡頭。據2003年《光明日報》報道:僅於2003年,中國就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這樣的通病,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點點世間成就,又立即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類歷史上諸種不堪回首的慘劇,綿延不斷的戰爭,都是心造出來的,都是慾望無限膨脹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方慘無人道的黑奴買賣,可以持續長達四百年時間,把黑人當成豬狗不如的商品來進行交易,這是多麼喪盡天良的事情啊。這一切,都是人的慾望沒有得到控制的極端表現。

所以我們要調伏自心,不讓它主宰我們的肉體,讓我們飽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絕路;通過調心,就能給它以勇氣,從而把痛苦轉化為力量;並給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脫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變幻莫測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難免的。如果沒有調服內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穩的心態呢?

以後不管是修行,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波動,都要用佛法去調整心態,這種做法不但當下對大家有利,而且對所有生命的未來,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

上述內容,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具體方法。很多人也意識到要將佛法融合到現實生活當中,但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正知正見,又用什麼東西來融入現實呢?

出座之後的修法,就是將入座時體會到的正知正見,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

希望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能盡量運用、落實這些修法。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要錯過。假如今生今世沒有修出什麼結果,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就非常難說了。所以務必要珍惜這些修法,珍惜這個機會。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豐富、更發達,但現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緊張。巨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已經把我們推向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我們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終自利利他。

我們現在雖然壓力很大,但獲得了暇滿人身,還是比較幸福、比較自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修行,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任何人都說不清楚的。盡管大家都在說「明天更美好」,但會不會美好,誰敢打包票?自然災害、飢荒、戰爭、暴動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把握住當下吧!

4. 釋迦牟尼在愛情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他對愛情的看法如果是請看下面:關於釋迦摩尼的愛情觀:1、自當年悉達多太子拋棄嬌妻愛子與榮華富貴入山尋道,年輕的王妃便被迫放棄了青春、美貌與愛戀;當太子在山中餓得瘦骨嶙峋,這位孤獨的公主也在深宮中水米難咽;當太子餓昏後被牧羊女餵下一勺奶糜,孤獨的王妃也只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強喝下了一口飯湯。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久坐開悟之後,當釋迦佛廣度眾生萬人敬仰威儀赫赫之時,那位落寞的婦人,卻越加落寞、蒼老。此時,佛陀回來了,回來救度本國的眾生。凈飯老王與眾王子王孫率百姓虔敬出迎,惟有她一人獨坐樓中。

佛陀派弟子目犍連去勸化他的妻子。目犍連施展他的神通與法力,也用的真誠來勸說,仍然無法打動師母的心。他回來報告佛陀,說:「她不想見您。」佛陀說:「好吧!我去尋她。」他上得樓來,掩門,室中只剩下二人對坐。她一語不發。

這一生付水流的青春化作點點滴滴的恨,濡透身心……。佛陀輕輕地說道:「我知道你在恨我。但是你來看……。」佛陀在他掌心展出她前生的記憶,展開他們的前生緣。

那是佛的前世修煉時,他還是一個剛入門的沙彌,以全身心的虔敬向燃燈古佛獻了一朵蓮花。燃燈古佛為他受記,微笑頷首:「你註定在來生得道。」這時,賣花的那位年輕女子走來,跪於燃燈佛前,說:「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讓我與他在來生一同得度!」燃燈佛說:「他在來生註定四處傳法。你將以一生的孤苦為代價,你願意嗎?」「我願意!」「你將放棄你一生的青春與幸福。」「我願意!」「你的漫長的人生都將被一份情之傷痛咬嚙,直至等到他的救度。」「我願意!願意!願意!」

於是,才有了她這一生的痛……

愛與恨,在人間的層面其實根本無法說清楚……。何況,愛與恨,對於修道人來說都是情的羈絆,倘若看不透、放不下,不但雙方徒受感情糾纏,於人於己也毫無裨益。

這樣看來,有人還會認為是佛陀對她的妻子無情嗎?這一切難道不是她的妻子當初的選擇嗎?待明白了這一切的因由後,她還會心有餘悸,有任何怨言嗎?如今佛陀前來救度她了,難道她不應該心存感激並虔誠的懺悔嗎?這難道不是佛陀對她最大的慈悲嗎? 2、這是一段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世的輪回轉世,他們一再結為夫婦,在悠長的歲月中始終不背棄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諾,以及對自己許下的誓言,貫徹到底的真愛,直到圓滿成佛超越所有世間苦難。

這個橫跨萬億世時空,歷經轉世的超凡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別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

民間傳說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腸盪氣?然而七世以後,一切灰飛煙滅,彼此的愛戀逐漸淡化消失,直到後來縱使相逢也不相識。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過…而今天許多昨日宣布彼此相愛的人卻在短短時日過後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連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諾都無法完成…

放眼周邊,我們看到:情侶相戀或夫妻結合時,常彼此許諾要為對方帶來幸福,然而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麼的迷茫眾生又如何牽引自己的伴侶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變成了互相埋怨對方為自己帶來苦難的結局。佛陀的愛如何貫徹始終,是如何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底」,直至實現了生命的終極幸福?實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無限嚮往!

翻開佛經,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與瞿夷夫人同發菩提心,同行菩薩道。不論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時何地,從來不以相互間條件的有無,而變易他們純潔的真愛。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次的生命歷煉後,釋迦牟尼圓滿成佛了,先一步徹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種種的婉轉接引,用耐心、堅持和親身示範,畢竟度脫了瞿夷夫人(即:耶輸陀羅),幫助她解脫牽絆,離苦得樂;而耶輸陀羅在歷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種種體諒支持,助成了釋迦牟尼的道業…要說世間最有情、有義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誰?愛得最深、最長久的妻子,舍瞿夷還有誰?所以說:尋找真愛,不能不學佛! (未完-詳細請看出自)
出自: http://tieba..com/f?kz=670431570

5. 急。如何從佛學中挖掘幸福1500字,這是我全部積分,謝謝了

慈悲與智慧是治癒一切病的良葯
世界上的良葯,每一種只能治幾種疾病;心靈的良葯----智慧與慈悲,卻可治癒一切的病苦。

人們常常叫嚷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慾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

人們逃避家庭、城市、社會及自己的問題而逃至深山中去尋覓心內的平靜。既然是要尋覓"心內"的平靜,又怎麼可能在"心外尋得呢?

快樂只可以在心內尋得,並不在於你身處之地方。有人花費半生積蓄往外國的海灘度假,結果卻敗興而返;有些人卻可以在水災災區中劃艇作樂,玩個不亦樂乎。

有人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盡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一早有了平和,你也就沒什麼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沒有快樂,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遠不會找到樂土;心中若然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廁,一樣可以悠然自在。

當你的心充滿祥和,去到哪裡都一樣歡喜自在;當你的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見到真理。

我們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內心的反映;在心情開朗時,見到的人都友善親切;在心情煩躁時,碰上的人彷彿都面目可憎。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所見到的世界。擁有一顆快樂的心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內心充滿仇恨的人,見到的是一個令人憤怒的世界;心中滿是受傷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充滿悲哀的世界。

透過評批的眼睛看,世界充滿了有缺陷過失的人;透過傲慢的眼睛看,這世界充滿了低賤愚痴的人;透過智慧的眼睛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學習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獨處時則會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為愚者的愚者並不愚蠢;自以為聰明的愚者卻是愚者中之愚者。

與他人相處時,是謙虛學習的好機會;在個人獨處時,是反思自省的好機會。

在你的心開始懂得以智慧去觀察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只要你仔細去看,即使一個醉漢或一個瘋子,都有一兩件東西值得你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橫蠻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窮凶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師。在碰上一個這樣的人時,你應該歡喜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

為什麼我們會在與橫蠻的人相處時生氣呢?因為他的嗔心喚醒了我們本身之嗔恨。當你心中再無嗔心時,面對惡人並非什麼受不了的事;事實上,你根本不再會覺得世上有任何惡人。

每個人都喜歡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對你說了句什麼後就大發脾氣,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權付託了予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個人都成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嚮往自主的話,先去學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為了人家的一句話就大發脾氣,或者是飄飄若仙,你的心其實是在跟著別人的話走。把自己的快樂託付在別人隨便的一句話上面,是很愚蠢的一回事。

視處處為難你的人為你發了狂瘋的至親,不要生起忿恨,應該對他更加憐惜。

我從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視釣魚或狩獵為娛樂。我們的生命怎麼可能會透過另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變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會再加以殺害,而這只是為了周末有點什麼娛樂而已,你會有什麼感想?我不認為你會欣賞認同這些人的嗜好。同樣地,我不明白為何你會視釣魚與狩獵為娛樂,這只是無謂的殺生。當殺害生命成為你的嗜好時,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動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動物需要飲食,你也需要飲食;動物會高興也會悲傷,你也會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些人說動物與人類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殺害,我從未聽過比這個更無稽的謊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連的。在施予的時候,你實在是利益自己;當傷害另一個生命時,你是在傷害你自己。

宇宙萬物皆為一體。在你傷害大地、河川及這上面的生靈時,你其實正在傷害你自己。

在別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時,若能生出隨喜的心,你也就是參與了這一件善行。在別人做了傷害其它生命的事時,你的認同就等於你的參與這個惡行。

隨喜是妒忌心的妙葯。在他人得到快樂時,若你為他心生歡喜,你就會被他的快樂所熏染。

單單去祈求厄運消失並無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這些果報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種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蒼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樣祈求也都沒什麼用處。

虔誠的人會不惜走遍千山萬水去朝聖來討心目中的神明之歡心,他們卻不知道:幫助自己家門前的窮者與餓者可能會更令神明高興。如果它們的神明是無處不在的話,他們必定也就在這里,就在他們的家門外。

如果問題可以解決,你沒必要憂慮;如果問題無法解決,你再憂心也無補於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這種那種的艱辛。要解決艱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窮苦國家的慘苦生活,你的所謂"艱辛",突然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生命的本身並不艱苦;艱辛的感覺只來自你的對抗與不滿。

痛苦與疾病只是病徵而不是病灶。先醫好你的心靈,它們便會自然痊癒。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礙都源於你的貪念、嗔恨、執著、愚昧與妒忌。最有效的治療是先醫好你的心,否則你的病苦將永無休止。

正如一個武士需要對外在的環境保持警覺性來保家衛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心念時時觀照來保護自己。

在你做壞事時,少不免會東張西望,避免給看到。其它人看不看到其實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會看到,而你沒可能可以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樹所長出的花、果及葉也都是有毒的。同樣的,任何由貪執及仇恨所驅使的念頭、語言或行為都只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心是所有行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個充滿仇恨及貪欲的心所引發出的言語、行為及念頭只會帶來痛苦;相反地,一個慈善的心所引導的身、語、意運作皆會帶來福樂。

你沒可能打敗所有的敵人,但在你打敗了心中的我執時,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敵。

我執是把我們與痛苦系在一塊兒的枷鎖;在我執被放下時,真正的解脫自在就在跟前。

風雨並不能損大石之分毫;惡言及攻擊並不能傷害一個"無我"的人。

一個"無我"的人已經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執妄的層面。他是一個享有真正之快樂的人,因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傷害一個"無我"的生命。
放下一點點執著,你便會有一點點自在;放下多一點執著,你會有多一點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時,你便會體驗到完完全全的歡喜自在。

很多國家嘗試以戰爭來達致和平,我倒想知道這其中的邏輯性。

以戰爭來爭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滅火一樣高。

用暴力及權勢爭取回來的名利地位並非什麼大成就。畜生所做的也不過是如此!

任何以仇恨作為動機的言行,永遠不可能成為化解仇恨的一種方法。

在一場紛爭中,不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宗家庭糾紛或只是一場打架,其實永沒有對的一方,凡有參與的都是錯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並不會達致和平。當人在被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塊石頭也可以殺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達致和平。

由心開始,從心著手,凈化心靈,才是達致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沒有善心的時候,你沒可能有內心的平和;在連你都與自己過不去的時候,哪有可能達致整個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剎那,你眼中的世界就變得和平;當每一個人都放下嗔恨的時候,整個世界就會變得和平。

內心與外在的世界並非兩回事。當每一個人心中都再無仇恨時,世界和平就自然地會展現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傑才能拯救這個充滿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對待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這個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變得祥和了。

要令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並不需要大聲弘揚什麼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為慈與悲的化身。當心中洋溢慈悲時,你就象一盞明燈,照亮了周遭的人;當他們心中的慈悲之燈被燃著時,自然會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點兒像感冒病----在你沾上了它時,你周圍的人很難不受牽連傳染。

在弘揚慈悲精神的時候,你不需要向別人灌輸什麼教育;當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時,他們自然會察覺到,他們心中的慈悲自然會被喚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說話。

當你是對的時候,你並不需要說什麼;在你理虧的時候,不論你說什麼也沒用!

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那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曲,只因為你對這些言行介懷。

受到他人無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響應,則更加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並不能傷害到被恨的人,只會傷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發脾氣的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不太好吧!哪為什麼把仇恨帶在身上呢?仇恨對你與別人都沒有用處,它只是一件不論帶多短的時間與旅途都嫌太笨重的一個包袱。

憎恨一個人是一種很費神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這個人,何必為他費神呢?如果你喜歡這個人,哪又干嗎要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們不快的事時,我們往往會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種報復似的。要去恨一個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傷害自己,卻不會影響到被恨的對象,哪又有何意義呢?

為什麼沒有人會對一塊石頭大吵大鬧呢?因為石頭的靜默令挑釁生事者無從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時,生事者遲早會失興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動,不理他人對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就像是安坐於有毒的刺藤叢中一樣:雖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碼不會給它刺傷自己。
謙卑並不等於懦弱。謙遜其實是世上其中一種最大的力量。試想想:傲慢與謙卑,哪一樣較難做得到?

驕慢並不會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謙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個真正謙卑的人不只是對他人謙卑,即使對一條蟲、一朵花,也會謙卑尊重。

最不中聽的話,往往是對你最有幫助的指引。

對一個不明生與死的人來說,人生是一種很令人煩惱的事情。

學習去思維生死----開始的時候這會令你不安,但當你克服了對它的恐懼時,思維生死只會使你的生命越來越燦爛豐盛。

提醒自己死亡隨時會來臨,就是策勵自己不要枉過每一天。

你認為日落是一種人生美景,我只覺得它是一個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時計,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來的生命。

死亡並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們每一分鍾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與可悲的是:在生與死之間沒有做過什麼。

死亡本身並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壞的事情,只是自然變幻的一個程序。對一個沒枉過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確沒什麼可懼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於你對生命的執戀。

對一個可以隨時面對死亡而無懼無悔的人來說,生命中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他。

與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長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程不枉一走。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幻當中。把生命與快樂寄望於事物的常久不變上,無疑只會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對失望。

萬事萬物均依因緣而自然發展:先是產生,然後維持狀況一回兒,最終就改變消失。盡管你大哭大鬧,它們還是一樣會變幻消失,這只是自然的規序,並非好的或壞的一件事。在你明白並接受了這個自然法則後,你的生命就會好過得多了。

在欣賞電影的時候,我們會投入其中,全神貫注,甚至因受到劇情牽引情緒而大哭大笑。但想想電影是什麼?不外乎紅、藍及綠色的變幻光束投射於白布上,再配上些聲音而已,卻令觀眾信以為真,把劇情發展視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樣的,生命中之苦與樂也不過只是一系列的變幻景況,維持並不太久,只是當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們當然要盡生命中之責任,卻毋需過於介懷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場電影而已!

快樂之道其實很簡單----生活順景時,要知道福樂並非永恆;生活不遂意時,視困境為過眼雲煙。不要把這些體驗看得太認真,要知道苦與樂來來去去,變幻不定。在看透這一點時,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觀,世事翻騰反復而不揚一條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萬事萬物皆視為夢幻泡影時,你將永不會再感受到痛苦與束縛。

小鳥在唱,小狗在吠。小鳥只不過鳴唱,小狗也只不過在哮吠。這些只是聲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壞!但你的心卻在批述:"呀!這鳥鳴實在悅耳!", "那狗吠聲真令人心煩!"。引致你興奮或厭煩的並不是鳥聲或狗聲,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你只需知道:"這是小鳥的鳴聲,那是小狗的吼聲!"就足夠了。

樂聽贊美,不喜他人的批評;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們;這些心態就像鎖鏈一樣,把我們與恆久的內心痛苦連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們時,我們才可能體驗到自在與快樂。

你的心不停在說:"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不要理會它的要求。你早已擁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卻永沒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沒有它們,你的生命也一樣可以很自在快樂。

過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快樂的秘密不過如此而已。

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快樂的生命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兩種材料: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和一顆滿足感恩的心。

與其對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於懷,倒不如對你已經擁有的滿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財產是健康,最大的財富是心足,最大的勝利是無嗔,最大的成就莫過於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在生命中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對人對事有所希求;在心中沒有欲求的時候,生命就不會再有失落。

慾望與執戀是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原素。在消除了此二者時,我們幾乎沒可能會不快樂自在。

人總以為擁有的愈多就會愈快樂;事實是要求的愈少才會愈快樂。

還未"擁有"的人為了爭取而受苦,早已"擁有"的人為了不想失去而痛苦,你看:"有"與"沒有"和快樂與否並無直接關系。但世人都窮一生去追求慾望,這其實是不是有點傻?

快樂與擁有多少物產並無關系。在你缺乏財富時。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們。在你擁有財富時,你會日夜擔心怕失去它們。你見過一個快樂的富翁嗎?他們其實與窮人一般痛苦。要尋找快樂,你必須找對地方----自己的心。

人們總以為財富與名氣等於快樂。如果你心裡已充滿了快樂,你根本不需要名利;如果你心裡沒有快樂,縱管坐擁全世界的財富與名利也都沒有什麼意思。

如果你只懂得終日勞碌於爭取更多的金錢及保護你已有的財富的話,它們對你其實就已沒有什麼真正的好處了。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樂,就不要把快樂建基於你所擁有或所缺少的事物上;視你的財富、你的房子及車子都是向別人借來的,好好利用它們,但不要執戀它們;哪你自然會享受一個簡單但快樂的一生。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快樂而做的,但往往是在我們放棄刻意追求快樂而做種種事情時,它才會悄悄來臨。

一個火把可以點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樂就如火焰一樣,你可以不斷施予別人快樂,卻不會因此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快樂就像一盞油燈。當燈被點亮時,它不需要向黑暗說:"讓我來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的什麼,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就會被照亮起來。同樣的,當你的心中充滿快樂時,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什麼,你周遭的生命也自然會被照亮。

他人的話----不論說的人如何偉大,對你都沒什麼真正的益處,除非你把他的智慧變為你自己的智慧。

先弄清楚慈悲與智慧的種種,然後仔細地思維內里的深義,最後把它們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運用它們,你就越會感到它們是達致快樂的路向。在最後,你自己變成了智慧與慈悲,你的舉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現。

我所說的對你並沒有一點用處,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單單記在腦袋中。在你能做到這一點時,你的所有心念、行為及談吐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它們,你的每一句話,甚至你的舉手投足都成為對整個世界的開示。這個世界將會因為你的存在而得益!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復檢查你的心。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凈的覺醒,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所以,隨時警覺是解決輪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就像所有的事物,總是殘酷地漸漸接近其最終的歸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隻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用完。你若以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後在來持守戒律,你有這種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認為你能活那麼久嗎?死亡不也同樣降臨在年輕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是,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堅固透澈的了解,否則你做的「禪修重點」是什麼?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但是,如果我們凈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蹤,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隆冬時,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結凍,水變的如此堅硬,可以承載人獸和車輛。當春天來臨時,土壤和湖水都漸漸暖和,也漸漸地解凍。這時,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堅硬的冰塊?水是柔軟的流動,而冰是堅硬銳利的,沒有人會說它們是相同的;可是也沒有人能說它們是不同的。因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種現象的實體,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惡感、喜悅或痛苦、獲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贊美或責備,都會在心中凝滯成一塊堅石,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6.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求解答

一、幸福法門長青樹判斷佛教的幸福觀是否有現代意義,關鍵要看現代社會中有無對人的本性的壓制、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是否得到發揮、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換言之,現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與佛陀時代有無不同,有無共性。如果有的話,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觀顯然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1.時代變了,但人們所面臨的困惑、痛苦的本質仍然還存在。首先,雖然現代社會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達到相當的程度,但從根本上說,人類仍然沒有擺脫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質也仍然泛有改變。傳統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說法是對於人類這一個生物學的整體而言是成立的,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國家、民族和地區,那就有著顯著的不同,不論是GDP、人均收入,還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這種差別在國家、地區之間還會存在,甚至還會越來越大。再次,從古至今,人們面臨的問題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由困惑、恐懼和希望構成的。簡單地說,只要人類還存在著對物質的貪欲,只要社會上還存在著對人的精神自由的壓制、存在著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異化,人的存在價值就不是徹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更有影響力的。2.西方的工業文明不能醫治人們的心靈痛苦從希臘理性主義文明的人文主義思潮,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我是人,我只過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後來的各種人本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流行,還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理論」,這些理論都帶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帶有明顯地對自我的強調和凸顯,帶有對個人角色的無限放大。相反,佛教認為,虛幻的自我實體是人的內在真實生命價值實現的最大障礙,對有形的「我」的頑執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棄對「我」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發揮明達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並在尼泊爾修行的法國人馬蒂厄用現代的語言說出了佛教的這一功能,他說,佛教「是一條路,一條得救的路,將佛陀引向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一種通過緊張的心理和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乃是達到人們所說的『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或者用專業的話說是『佛陀的境界』。」(《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復雜,這是現代人對佛教望而卻步的一個原因。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佛教大義,感受佛陀濟世本懷,按照佛教教導的原則去做,即是貫徹佛教的幸福觀。一個佛教徒只要貫徹佛教慈悲濟世、佛陀關懷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導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從哪兒來?從根本上說,在一個社會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當的生活原則基礎上的。在此意義上說,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著長青的意義,其實它是用了一種特別的語言反映了人類最一般的道德規范,不僅對於出家眾和在家居士,而且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也都有著現實指導的意義。如果我們堅守八正道,即能通過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開啟覺悟獲得智慧,最終達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僅可證諸法實相,也可達到的終極的幸福。具體地說,一般社會大眾如何借鑒佛教的幸福觀呢?(1)正見:佛教所說的正見即是對事的如實知見,這種「見」正是對宇宙萬法的正確反映,堅持正見不僅能夠使自己雜念不生,心不被邪見污染,更有利於道心的生長。對於現代人而言,如果堅持「正見」,自己即時刻能夠使自己「心」住於高尚、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而對違犯佛法大義、有損人類基本價值觀和社會良心的一切觀點或邪教能夠增強抵禦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響。心為身本,心正則生活正,有正見指導的生活則是有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維:能夠依正見而對世間之法進行的觀察、思維,這種正思是拋開了一切的「我執」、「我慢」而進行的價值判斷。 「我執」和「我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有著各種形式的表現,如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民族沙文主義都是。其共同點都是不能以「正思維」處理個體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把「個人」 「自我」的地位進行無限膨脹,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缺少寬容、沒有同情、不能體諒他人,不能認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共存共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其言行當然會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和諧,這樣,在現代社會中肯定會遇到挫折,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快樂幸福的人生。(3)正語:佛教的正語即是不說妄語欺騙別人、不以兩舌搬弄是非、不以惡口辱罵他、不作巧語。為人之言應當誠實、和藹、禮貌。中國人常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敬」首先是從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其主要也是通過語言進行交往的。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你對別人惡口相加,卻想得到別人和藹可親的語言,顯然是很難的。至於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輕則失去別人的信任,在社會上沒仃明友,重則可能違犯國家的法規.受到法律制度的懲處。若如此,就會造成人際緊張,社會地位受損,怎能有快樂呢?言為心聲,應該把善良之心通過和曖的言語表達出來,不僅能夠增加同事問的交流,更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業:佛教的正業是指不對眾生有害的行為,像殺生、邪淫、偷盜等都不是正業。此處眾生指一切眾生,像漁、獵、屠、酒等因為傷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礙修慧得道,所以不為止業。我們可以依佛教的大義和佛陀的本懷把「正業」的范圍和內容作進一步的闡釋或理解:「正業」即是遵守國家法律、符合社會公德、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即不從事非法、違紀,傷害社會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義,無害他人和眾生的方式生活。出家眾則是如法獲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飲食醫葯等。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應當遠離一切如販賣眾生、殺器等行為。那種殺盜淫騙、走私販,毒等行為雖然可以短時間掙到大錢,但由於不是正業,違反了法律制度、社會公德和人類良心,破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為正命,更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論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贏利,這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實現,更能使財富促進社二和諧的建設。(6)正精進:即精進努力,不逸雜念,念念趣求,勤於善業。「精:芏」是落實菩薩行的手段,沒有精:旦,一切的理想報負無為空談,所以《維摩經》中說「精進是菩薩凈。」我們可以把精進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進取、勤奮不綴、見義勇為,不被逆境擊倒;在為人原則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成大善;對正義之葬勇猛無懼,能夠經受一切的困難;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堅持佛說正道,不生邪惡。不僅對於出家眾,即使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目標,理解成對人類基本價值的堅守,對傳統價值的繼承,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對佛教慈悲濟世本懷的遵從,心中永住眾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遠。(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禪定時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內不鬆弛,主要「止」與「觀」兩種。「止」即入定,「觀」即定中起慧察諸實相。簡單地說,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種對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練。由之,不僅能夠提高精神的力量,開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種對其它道、見、思、行的保證。對於現代人來說,按照一定的方式修習心智,拋棄雜念,凈化心靈,正是在平凡世界中體會到人生價值、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義是一種人類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論任何時代、國家和地區,對人生都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佛教的幸福觀不僅對於信佛者有著人生的積極意義,即使是不信佛的現代人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處世,以佛教對人生意義的實現原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都會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能促進人生價值的提高。若達到這一點,人生當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訴我們,學佛先做人,但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為福長在佛陀非常重視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為獲取善業的手段。這不僅對於出家者而且對於在家的一切眾生都有著深刻和普遍的意義。世人各有所樂,每人樂法不同。但影響人們獲取幸福的主要障礙仍然是「迷」「執」「痴」「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諸魔以滋養心田,即可使人生永遠快樂,幸福不會退轉。1.破「迷」:神清氣爽所謂「迷」,即是對幸福能否實現感到迷茫、困惑。現代人遭受著比從前人們更多的身心壓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諦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著發人深省的啟迪。使人困惑的是,現代人雖然華字廣廈、金餚銀盞,卻為什麼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須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說為修身,更不能說是愛身。自凈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修身。2.破「執」:卸下枷索不少現代人對幸福有著迷惑,認為幸福即是以地位、華宅和名車為代表的,這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這種觀點不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積極向上的哲學宗教所共同反對的。因其貌似正確實則危害無窮,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觀主義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對世間諸法「執」空為有,如果「執」心能去,則妨礙人生建設,正如唐代道宣律師所說,「著是病本。」(《歸敬儀》中)「執著」之一即是執幸福為對財富的佔有,這也是一種古老的執著。心境決定著幸福,人的心境不僅是社會的產物,更是個人的一種生命境界。現代人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中卻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為他的心中充滿的不是智慧、不是聞法則喜的心情,而是經過量化的物質追求,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的佔有。這種把幸福建立在對物質的佔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僅不是幸福理論,也不是佛法的理論。幸福的獲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說的「道人未必居雲外,到處無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貪」:心無掛礙《心經》要求我們要做到心無掛礙,只有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什麼是「掛礙」?即是掛礙「有」也掛礙「無」,即是掛礙「得到」又是擔心「失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心靈高度緊張、精神高度疲憊,日日山珍頓頓海味,又能如何。因為是貪心使心中難以割合,沒有給幸福留下一點空間,幸福能存在於何處?所以《圓覺經》中說: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破除了「貪」心,人生頓時會卸下沉重的負荷。布施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就會關注眾生,給貧者以關愛,這也是佛陀的本懷。布施得福,也是對布施的果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昌明,物質豐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幫助。如果破除了貪欲,你能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是助人於困境之中,也能從中得到助人之樂。在這個社會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為最大的福,所以當你偶遇困境窘境時,社會大眾即會自然而然地伸出手來。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安樂和諧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安樂眾生,我們每一個人又都被眾生安樂。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4.堅持三個原則具體地說,現代人借鑒佛教的幸福觀應當處理好以下三個原則:(1)「安住寂靜」與「積極進取」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靜、離於喧鬧,因為心處紛擾之中,難以集中凝神於修心之事。但是現代人可能會說,我們也想安住寂靜離於喧鬧,但是到那找這樣的地方呢?其實,「寂」與「靜」都是心的感覺,心中有佛處處靜,心中無靜處處喧。只要能安於心中之寂,就會遠離繁華,達於心清氣凈。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佛教的幸福觀確實有指導意義,其無欲無求等思想對人生有指導作用,但是佛教是誕生於落後的農業社會中的思想,對現代社會並不適應。我們怎樣解決佛教的幸福觀和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的關系呢?首先,不要執於「清凈」、「無欲」、 「無為」與「積極進取」在相上的差別,關鍵是對其精神的把握和領悟。安於寂靜本身本是對心田的一種滋養,它絕對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單位中對待工作採取消極無為的態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夠盡職盡責,同時能夠把心安於寂靜之中。道場並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靜之心,機器轟鳴的車間即是道場,擁擠的辦公桌也是禪床。其次,修行就在當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無為與積極進取的現實社會並不矛盾,它們其實是互相促進的。佛教強調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個人扎實的努力才能達到。踐行佛教慈濟精神,本身即是對人生和社會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的表現。從古至今,有許多統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對佛法心懷歡喜之人。有的企業家因其一心為善,有著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促進了個人事業的發展,也更多地回報了社會。這本身即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事實上,如果你對工作積極進取,不違佛說,同時又能把在工作事業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迴向眾生,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正是當代佛法的幸福實質。(2)「樂於助人」與「助人為樂」樂於助人是一心為善、慈悲為懷的表現,如果能成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樂於助人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倫理要求,而助人為樂也反映了現代人把「助人」作為自己獲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內容。現代社會現代,由於競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恆距離越來越遠,對別人的理解、支持和關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對貧人的一點資助,對老者一次攙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緣。甚至當你感到無可付出時,你可以對他言說佛陀的慈悲,對他說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論。即使你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還有一顆慈悲溫暖的心地,我們還有一張純真至善的笑臉,這正是一切人類的正義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我們可以用一顆心讓一個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這不僅成就了別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夠得到善報的凶緣。夜晚,你會想到今天你使一個無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個痛苦的人臉上綻出了真誠和自信的笑容。這樣,在平凡的行動中,在當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你拯救了一個痛苦的生命;這就是度人,因為你通過自己的善業而得到了善的果報。佛法的大義並不是讓你僅僅是通讀經典,而是能你體達真心,光澤天下。你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經中所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3)努力「作福」與認真「惜福」強調「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貫精神,佛陀反對那種游手好閑之輩。禪宗大師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也成為中國禪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作謂」即是指個人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現代社會,勞動是創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為自己和家庭創造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把自己服務大眾、回報眾生的熱情和希望落列實處。個人也正是通過勞動以成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使人生充滿光彩。簡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設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後應當如何享受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則更為重要了。善待好我們的「福分」是我們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我們常說的「惜福」。「惜」是愛惜,「福」即不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對惜福極為重視。有「作」無「惜」,不僅易把來之不易的福德果報揮霍貽盡,同時,這種揮霍也一種惡業,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眾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業,對一切現實的福報都要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為人生的燈塔。因為享受「福報」也在時刻地造就著業力。佛陀說「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老子》說:「福?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運,相信是業力決定著福報。人的福報多少、吉凶禍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則,無人能j夠抗拒。父母的財富是父母的善業所得,是父母憑其善因緣所享有,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對不是自己的財富有任何非分之想,這也是對自己負責。「惜福」不僅是對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人生幸福建設的全過程。對於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與「惜福」也是一種「開源」和「節流」的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對物質財富不以為貴,沒有想到每一粒穀米之後的汗水和辛勞,更不用說我們的自然資源止在越來越少,地球生態正在遭受破壞。工業文明以佔有、享受為代表的幸循觀已經不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對而言,佛教的生活觀、生仔觀、發展觀和幸福觀越來越有荇深刻的現實意義。與西方工業文明中的幸福觀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佔有,而是合理佔有甚至是盡量少地佔有資源和財富。從環境方面言之,這是珍惜資源,從個人和眾生角度言之,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種昂貴的行動,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誠的善行。作為人類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它們對現代社會中的人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和原則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佛教中優秀的戒律和倫理規范,如:慈悲、友愛、仁孝、守善、誠實、節儉、自製、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懷大眾、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時候都是長青的,也是幸鎘人牛的基本要求。

7. 佛法怎樣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這些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生活的准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閱讀全文

與佛陀如何看待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與路易十五有關的電影 瀏覽:954
現代女主播電影 瀏覽:879
什麼是王炸美女 瀏覽:233
如何選擇婚姻生活 瀏覽:705
啄木鳥最出名的系列 瀏覽:282
有射精的電影 瀏覽:1002
比較老的片老夫少妻電視劇大全 瀏覽:809
紅嫁衣為什麼被禁止了 瀏覽:992
西施美女是哪個朝代 瀏覽:185
天神電影 瀏覽:70
愛情偏執狂怎麼辦 瀏覽:848
西安經濟哪裡最發達 瀏覽:336
婁底哪裡有美女找 瀏覽:507
男命4兩6婚姻怎麼樣 瀏覽:26
美女騎車撞上保時捷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709
幸福的約束有哪些 瀏覽:28
纖纖電影電視劇2023 瀏覽:777
台灣4級在線觀看 瀏覽:424
邱淑珍三極有哪些與快樂的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