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黑格爾什麼是幸福

黑格爾什麼是幸福

發布時間:2024-06-15 02:33:14

『壹』 榛戞牸灝旀湁鐫鎬庢牱鐨勪漢鐢燂紵

『貳』 什麼是幸福,西方哲學史上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准。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為什麼會不一樣,其實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我們做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手段。一個人想要賺錢賺得多一點,這本身並不是目的,他是為了因此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駁了:我不要那麼多錢,也可以幸福。比如說我讀幾本好書,就會感到很幸福。其實對後一種人來說,讀書就是他獲得幸福的手段。
對於什麼是幸福,西方哲學史上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叄』 西方哲學家談幸福觀

幸福觀是指人們對幸福問題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基於對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學史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幸福觀,即理性主義幸福觀和感性主義幸福觀。

理性主義幸福觀強調理性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康德和黑格爾等人。

感性主義幸福觀強調人的自然慾望,貶低理性的作用,主張在感官的快樂體驗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來修,霍布斯,愛爾維修,邊沁等人。

馬斯洛在兩大派別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表述了一個理想國家中的幸福觀,「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義的品質。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健康狀態。

他認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惡的和最不正義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圖認為幸福是可以賦予人的終極完美。他研究了四種讓人羨慕的事情。就是理論的美德,審慎的美德,德行和實踐的技藝。這些事情之所以讓人羨慕,就在於它構成了人的完美性。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感到幸福。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觀點,也認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義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夠節制的人,當然,幸福也需要靈魂的轉向。雖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們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為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和諧狀態。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幸福是終極目標。他說:每種記憶、每種學科或者每個經過思考的行為和志趣,都是以善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資格被稱為絕對最後的,我們永遠只為了它本身而選擇它。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最後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質,必須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間萬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獨有的。當然,理性也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情況,人類的善應該是心靈合乎德行的活動。假如德行不止一種,那麼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合於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動,因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靈和與完全德行的現實活動。

幸福既然是合於德行的活動,那麼什麼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寬大和節制是道德的德行。要獲得幸福,必須讓自己的德行合乎正義。德行可以用來調適情感和行為。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避免過度和過猶不及兩個極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獲得幸福。在這一點上和中國古代先賢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把握,也有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所以要想獲得幸福,還需要親自實踐,付出行動。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為,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我們只是躺在那裡做白日夢,幸福應該不會降臨。

當然,幸福還需要我們做許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幫忙,需要一定的財富,一定的權利才能夠做到。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幸福指數在一定程度和財富成正相關,只有超過一定的數額之後才沒有關聯。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點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利於讓人們通過學習和訓練來增強智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然現實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沒有關系的。亞里士多德曾經說,幸福對於兒童來說不是現實的東西,只是一種希望。但我們說飢餓的嬰兒和媽媽的乳汁難道不是幸福?把麵包給一個飢餓的人,他會體會到幸福,無論這個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亞里士多德是教人們奉行什麼原則做人做事才能成為終生獲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鳩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曾在雅典創辦學園。他主張人應該按是否有利於肉體健康和靈魂平靜而自由的去尋找和享受人間的快樂,所以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說幸福生活是我們的天生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高目標是得到快樂,判斷善的標准就是感覺。

當然說快樂是終極目標,不是指放盪的快樂和肉體享受的快樂,而是指身體沒有痛苦,也沒有靈魂的紛擾。

他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快樂,必須擺脫偏見,學習自然規律,學習哲學。哲學的目標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應該學哲學。

當然,人們對於神鬼和死亡的恐懼可能會減少真正的快樂。伊壁鳩魯認為神不管人間的具體事兒,人死後靈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說是死對於我們是無乾的。

伊壁鳩魯還主張把物質願望減少到最低限度,過簡朴的物質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寧,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會容易帶來內心的不平靜。他對幸福的定義奠定了人本主義幸福觀的基礎。

他明確反對極端的享樂主義和縱欲主義,承認理性和美德對於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兒和亞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鳩魯的幸福觀會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既然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活著,那麼人活著的意義就僅僅是為了活著。但我們知道,一個僅僅活著的人,如果沒有追求,沒有價值,人的創造性和潛能就發揮不出來,就很難獲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很難獲得幸福。

黑暗的中世紀,人們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學思想控制,把感官快樂看成是可恥和有罪的,所以那個時候邊沁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衡量一切善惡是非的標准。

笛卡爾的哲學經常就瓶裝新酒,笛卡爾提到過哲學可以「提供的獲得至高無上幸福的方法。」他認為幸福的生活是順應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確而可靠的判斷之上。

笛卡爾認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預設至善,並且幸福是至善的後果。享樂不僅僅是感官的快樂,而且應該體現為心靈的所有滿足。

笛卡爾不贊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結果或獎賞。他給出幸福的定義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擁有完全滿足與滿意的心。他把可以帶來幸福的東西分成兩類,一類是不依賴於我們自己即依賴身體與外物的東西,比如榮譽,財富和健康。另一類是依賴於我們自己心靈的東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爾主張幸福就是心靈的滿足,心靈滿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們去追尋的,我們也不需要藉助外部的幫助就能達成的。

黑格爾是哲學上繞不過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學,不妨先看看黑格爾,這個自稱要做哲學「終結者」的人。

黑格爾首先反對了康德的物自體論,認為前人的哲學總是被後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為他們的觀點是靜的,而我要做出來的是動態的觀點,是變化的,辯證論。

這其中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一個事物有好的一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它不好的一面,這容易形成詭辯。而康德的辯證是一種看透原因結果的洞察力,舉個例子,因愛生恨,一個人還恨著,這份恨就代表著愛,是一種憤怒情緒,一種得不到渴望的愛的情緒,更可以看成恨的行為是對的不到愛的恐懼,而這是更深沉的愛。

因此生活中我們總是去追求幸福,反過來我們是害怕受到傷害,恐懼壓力,復雜多變的事物,他們會不斷的影響我們,而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同時經歷著壓力,事態萬變,以及傷害,兩者結合成一種新的生活態度,使心態平和,安靜看待事物,從過去到未來的綜合來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認為,幸福就是對自己狀態的滿足,只要人們確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與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雖然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類從來不能確定。

康德也認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開,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須以道德為前提,才有真正的價值。在康德看來,不能因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應該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須以道德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這就提示我們要把幸福追求寄託在道德的范圍內,既要體現人性自由,也要體現出人的尊嚴。雖然幸福是個人的事情,道德是社會的事情,但我們也要把個人和社會有機的統一起來,把自己的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統一起來,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認為幸福是需要的滿足。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滿足,人們才會產生良好的,健康的狀態,滿足各種各樣的需要,是人一切行為的動機與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來自於需要的滿足,沒有需要的滿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當然需要是分層次的,從低到高分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斷滿足,不斷升華過程中被體會到。

對於一個飢餓的人,有一塊麵包就是幸福的。對於一個孤單的人,有幾個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對於一個腰纏萬貫的人,用錢幫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但是能夠完成的佔少數,我們大多數在自我實現的路上。要想自我實現,需要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

馬斯洛通過對林肯,傑弗遜,愛因斯坦,羅斯福,斯賓諾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總結出自我實現的人具備的共同品質。

有洞察力,可預測未來。較少的受願望,慾望,焦慮,恐懼的影響,較少受性格決定,不摻雜主觀願望和成見。

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際交往中流露真實情感,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具有超人獨立的特性和離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長性動機。

對周圍保持好奇和欣賞力。

能夠感受到一種高峰體驗。

對人充滿愛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願意向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區分手段與目的,強調目的,手段必須服從目的。

富於創造性。

富於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從。

其實西方哲學史的這兩類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義,認為身上最高貴部分的滿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樂。而另一派就是快樂主義。就像伊壁鳩魯所說,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

中國哲學史來說,幸福是個現代漢語詞彙。中國哲學家對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們談論人生境界的內容。

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種與造物者游,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樂道,物質生活上是安貧。

其實比較一下,他們的差異並不大,共同點都是眾生命,輕功利,重精神,輕物質。

快樂主義者約翰穆勒也說過,幸福就是快樂,但快樂是有質的區別,有層次高低的。一個人只有品嘗過才知道哪種快樂質量更高。

總之,幸福就是體現人價值觀的一個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閱讀全文

與黑格爾什麼是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邢台市愛情山有哪些景點 瀏覽:178
電影開頭女主在做瑜伽教練 瀏覽:270
內戰電影有哪些 瀏覽:685
環衛處事業單位怎麼改 瀏覽:361
八零後如何應對婚姻 瀏覽:143
石首事業編制什麼時候面試 瀏覽:284
韓國慰安婦軍妓電影 瀏覽:726
最近影院播放的愛情電影 瀏覽:734
豬男和狗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624
7080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885
男人全漏電影 瀏覽:777
鄉村愛情13除了優酷哪裡能看 瀏覽:126
經典喜劇農村老電影大全 瀏覽:688
芭比公主電影國語大全 瀏覽:518
事業單位復查在哪裡 瀏覽:532
刀槍不入的神話故事是哪個 瀏覽:618
乳酸菌和熱水哪個更健康 瀏覽:520
求佛保平安健康用什麼敬佛 瀏覽:667
婚姻出現了裂痕怎麼辦 瀏覽:632
我和我的家鄉多少分鍾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