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個朝代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最高
說到哪個朝代人民的幸福指數最高?應該是北宋中期和南宋中期。因為募兵制的誕生:在北宋以前,中國的兵制基本上是屯兵制,平常的時候他們以農民的形式出現,他們不用交任何稅務。一但要打仗,他們便立刻拿起武器參與戰斗。但是到了宋朝時,中國的兵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始用錢來招兵。老百姓負責養兵,參了軍的家庭不用交任何稅務,但是沒有參軍的家庭則要交一大筆稅。北宋時期,最低等級的兵每月能拿到八百文,當時的八百文能養活一個由八人組成了家庭。如果在戰爭中陣亡,地方和中央還有大批的撫恤金,如果立功了不僅可以陞官加爵,還可以獲得一大筆財富。但是整個兩宋時期,成也募兵制,亡也募兵制。北宋和南宋後期士兵們普遍不幹活,由於有了高昂的工資,後期的士兵都不願意賣命,這是導致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② 商鞅變法後秦國是戰國後期最富有的封建國家嗎
不可能最富有,但是是最有實力統一的。因為當時要想統一,必須在三個問題上做好,一個是軍隊要有戰鬥力,一個是吸引人才,還有一個是農業要發達,因為打仗需要兵糧保障。商鞅變法很顯然做到了這三件事。獎勵耕織這一條,保障了農業生產;軍功授爵,既保證了軍隊戰鬥力,也保證了人才,因為只要立了軍功,就有了上升之路,這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公平的選拔方式,對人才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士兵們立了軍功就能升職,也使得他們在戰場上十分拚命,這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那麼為什麼說秦國不可能最富有呢?因為秦國為了保證糧草供應,只重視糧食生產,不重視其他行業的發展。秦國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對工商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可以想見,當時的秦國一定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但因為商業的萎縮,所以不可能是最富有的。
③ 秦國是不是暴秦,秦國百姓在戰國時期幸福嗎
隨著最近關於秦國的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對於秦國的看法被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為秦國是暴秦,秦始皇是暴君,理由是秦國殺戮過重,焚書坑儒,苛捐雜稅,二世而亡,另一部分人認為秦國不是暴秦,秦始皇也不是暴君,理由是秦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大一統。
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尤其不能用今天的法律和道德去看待,應該站在兩千前那個戰亂頻生的時代來看待,就把自己想像成戰國時期的一個國民,無論你是秦人也好,楚人也罷,趙人也行,就把自己當成那個朝代的一員,然後再來考慮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秦國這個國家與中原諸侯國相比,就是半個蠻夷,秦國真正成為諸侯國,西周與東周的交替之際,因為秦襄公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周平王給了秦一個地契,代表著法律意義上,秦有了封地,然後可以建立諸侯國,而中原的齊國、晉國、燕國等諸侯國,已經建國幾百年了,這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國家。
一、戰國亂局的來源
百姓的安全首先是國家的強大,秦國百姓相對於趙國百姓來說,肯定安全得多,沒有國家的強大,談何百姓的幸福感,連生存權都沒有,別說兩千前的戰國,就說今天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戰爭吧,弱小的亞美尼亞不能保護自己國家的百姓安全,被迫割讓領土,遷移百姓,而且在戰爭中還有殺死俘虜的事件存在,都21世紀了還有這事,有必要糾結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殺死俘虜的事嗎?
你可以想想,在戰國晚期,哪個國家的人最安全?是趙國嗎?是楚國嗎?還是韓國、魏國、齊國或者是燕國?都是不是,秦國人最安全,因為他最強大,所有的戰爭都是在秦國之外進行的,如果你生在戰國,你希望自己是哪個國家的人,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戰國百姓沒有所謂的幸福感,他們需要的只是不再打仗,不再有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賦稅,他們只想安穩地生活,而要結束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天下一統。
秦軍被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師,也是因為秦軍殺戮過重,軍功爵位制之下,這是秦軍的唯一的選擇,也是秦國強大的原因,所以也被六國人稱為暴秦,但是我想說的是,秦國不是暴秦,這只是特定歷史下的事件,都是戰爭,沒有說秦國的就是「暴」,而六國就不是「暴」,而作為開創真正大一統的秦始皇就更不是暴君了,而是妥妥的明君,沒有秦的統一,哪來的漢朝的盛世,漢朝所有取得的成績,都是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之上。
④ 戰國時期都有哪些國家
1、秦國(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2、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3、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4、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
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5、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⑤ 戰國後期最有錢的國家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秦國和齊國。
秦國在戰國後期強大是人所共知的,但是還有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齊國。齊國自建國以來依靠魚鹽之利殷富甲於諸國。雖然後來經歷了「樂毅破齊」事件,多年積累的財富被大量掠奪,但是濃厚的商業氣氛,經商傳統、魚鹽之利、以及長期偏安的安定局面,使得齊國很快又積累起巨額的財富,齊國國都臨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語「摩肩擦踵」「揮汗如雨」都是形容齊國臨淄的繁華,可見其繁榮程度。
⑥ 戰國後期哪個國家的民族意識最強啊
不能說民族意識
因為戰國時期,中原國家,普遍以漢族為主,只有秦,楚屬於非漢族國家。而楚國實際上,只是包含了東越人在內的混雜民族國家。
所以不能說民族意識,只能說國家意識。
再說國家意識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
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也可以滅亡秦國。這要從戰國後期一段歷史說起。
楚懷王出使秦國被扣,最後無罪慘死。秦國滅楚,既無借口,亦無理由,不像滅趙因為趙接受了本因屬秦的上黨郡,滅燕乃是太子丹派人刺殺秦始皇等,秦國打楚國,不但本身理虧而且是一場徹徹底底的侵略。故楚國人對秦國的憎恨是最強的
後來,項羽和項伯,借楚國人痛恨秦國,立楚懷王後人位義帝,舉兵反秦,破釜沉舟,打破秦70萬大軍,秦由此幾近滅亡。
⑦ 戰國時期最富有的國家是哪個阿
是秦國,在商鞅的變法的作用下秦國變得最富,然後由秦始皇統一了當時的各國
⑧ 戰國七雄哪個國家人民生活最好
當時是楚國和秦國。
⑨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的百家有哪幾家他們各家的思想和主旨各是什麼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1、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2、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於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3、墨家
墨家創始人墨翟,戰國初期宋國人。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愛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反對不正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
墨子創立嚴密的組織,墨者團體的領導者成為巨子,墨者行動必須遵守巨子的指揮。墨家思想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徵用,戰國後期逐步不受重視。
4、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
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主張「以法為本」「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
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5、兵家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
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後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6、名家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家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制名以指實」。
7、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 ,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 《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8、縱橫家
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主要人物是:鬼穀子。《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
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最後蘇秦失敗了,張儀勝利了。在張儀、蘇秦之後,齊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魯仲連,人稱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後期最後一次操縱和六國抗秦,不過還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