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想要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你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你自然就會覺得幸福感滿滿了。
如果你沒有辦法提高你的生活質量了,那你只能提高你自己的滿足感了。幸福感可以是在工作中得來的,也可以是家庭生活中帶給你的。
如果你在工作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覺得你的長處能被很好地利用在工作之中,又取得了一定成果。這就可以提高你自己的幸福感,這就是自身價值帶給你的幸福感。
生活中,家庭和睦,父母,老公,孩子都身體健康,你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還可以,這些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感。或者你買到了一件物美價廉的衣服,大家都說很適合你,穿起來很漂亮,這也會帶給你幸福感。
總之,我覺得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就得看你的心態怎麼樣了。你要善於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要學會知足,那麼你的幸福感就會自然會得到提升了。
B. 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
實際上很復雜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
我說說我的看法而已
首先,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你得搞清楚你的幸福是什麼?你活著為了什麼?什麼東西能讓你獲得快樂?是花不完的錢?還是社會地位、名氣?或者是某種心靈的追求?你是否感到從未停止的忙碌,從未讓你明白你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按部就班?是否你做的事並非你想做的?所以你並不快樂?那麼,請你靜下來,默默地回想你這一生,你有什麼興趣、愛好,你喜歡什麼?卻又因為什麼而不得不放棄?是否因為幹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幹了自己不喜歡的事而沒感到幸福?想想你在幹了什麼事的時候,最愉快?或許在你未成年之前的一些愛好、一點牽掛才是你內心深處最想做的事。
第二,現在的處境,有沒有辦法去追求你想要的幸福?如果你決定要追求,有沒有既不放棄現在擁有又可以盡力追求幸福的方法?如果必須有所放棄,權衡之下,你是否割捨的下?有舍才有得。決定了,就不要再想已放棄的東西,為自己喜歡的事放棄,即使不成功也不必後悔。做自己喜歡的事,僅僅過程就已是幸福。但不要觸碰法律和道德底線。
第三,如果你放不了已經擁有的東西,那就別想了。所謂知足常樂,既來之則安之,別再想那些不知道也無法得到的幸福了。人的煩惱都來自於得不到想要的,沒事多和不如你的人比比,做個阿Q或者什麼都不想的傻子,會快樂很多。俗話說傻人有傻福。說個不是太好的比方,人罵人的時候總說「你這個豬」,在人看來,家豬住的臟吃的差,終了被宰了上餐桌,豬總是被人們說道。其實,豬飽食終日,雖然被宰但人誰無死?死了還可以造福人類。更重要的是,人不是豬,人不知道豬的快樂。家豬以生命換終生的飽食終日,野豬為食物奔波卻自由地嘯傲山林。在我看來,家豬不用羨慕野豬的自由,野豬也不用羨慕家豬的滿身肥肉,各有個的追求,各有各的造化,肥豬去和瘦豬比,野豬去和山羊比,不就都幸福了?
C.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D. 在浮躁時代中,我們如何認識幸福、把握幸福
幸福,
是指一個人的需求
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
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幸福並不與快樂、快感、方便完全劃等號。
傳統文化提供了實現幸福感途徑的各種思想基礎,幫助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在自己可以企及的范圍內實現理想人格,在服務社會中體味現實之上的理性之樂,為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周全、圓融的幸福途徑和願景,幫助中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積極向上、心向未來的樂觀心,這也正是國人長久保持泰然樂觀的精神動力。
這樣的文化思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多重意義的幸福範式,幫助現代人在追求和實現幸福的過程中,回歸本性,重視文化基因中的幸福本質,理解多層次意義上的幸福。個體在滿足基本人性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道路追求到自己真正、持久而深刻的幸福。
E. 如何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心理健康指標,第一點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現代社會,人們自我的心理壓力日趨嚴重,找回真正的幸福感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的。 少年人追尋成長的幸福,成年人卻又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在現在這個充斥著金錢的社會,曾經以為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後來又發現,那些所謂的富豪名媛同樣找不到真愛。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夢想著獲得幸福,但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似乎都不在身邊,所擁有的條件似乎都不足以讓我們感到充分幸福。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2007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滑坡,雖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生活境遇)稱心如意」。還配了這樣一個例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越來越幸福」。可事實並非如此,面對著我們失去的這5個百分點,人們如何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2008幸福寄語:幸福感是持續、穩定的幸福! 2007年已經悄然過去,在人們開始把GDP與「幸福指數」結合起來,「幸福度」出現在一些**的報告中,幸福感也成為了評價2008年精神生活的一個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提出「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這三個「痛點」,正侵蝕著百姓對生活幸福的感覺。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人們首次開始關注經濟發展之外的精神感受。人們也終於認識到,過於疲憊和倦怠的生活雖然能提升收入,但是不能提高幸福感;單純的GDP指數上升,並不能反映百姓的幸福程度。 那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幸福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是對自己的一種認知,是對自我生活狀況的一種感知,它也是一種心理素養不斷培養和磨練的過程。美好的生活是反映在人的情緒體驗上、心理感受上和生理的快樂與痛苦上。美好的生活其實質上是內心感受,雖然受外在物質環境的影響,但最終還是個人體驗和感受說了算。這種體驗和感受只有自己去體會,別人就是無法感知對方心中的感覺。而且每個人對幸福感的標準是不同的,自身的人生價值對這個標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和對人生的態度有關,比如有的人是樂觀派,再大的挫折對他來說也是幸福的,他會把這種挫折當成是人生的挑戰、機遇和經歷,自然就不會感覺到不幸福;但是有的人是悲觀派,面對事情會有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幸福感:還與每個人的個性、人生的閱歷和經歷有關系,不是年齡越小幸福感就越強,年齡越大幸福感就越少,像有的人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在他看來幸福感就會減少很多;有的人一生生活的都很安穩,自我的幸福感自然會增加許多。 當代的人們更加開放地生活,他們坦言幸福、追求幸福。可幸福在哪裡?當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你的較為穩定的幸福感,不是看了一個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種暫時的快感所能代表的。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它包括你對你的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你對自己的生命質量的評價,是指你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 ■成功不等於幸福,金錢使幸福變成了無底洞! 《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擁有財富為22.02億元人民幣」的國內頂尖富豪的精神世界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按照成功的標准來說算是最成功的人,可結果竟有70%的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不安全感」,不是快樂,而是害怕和擔心。中新網披露的一項調查表明,年薪在100萬以內的人群,錢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萬以上的人群,就會越來越難感覺到什麼是幸福。 明明簡單的關系怎麼出現了這么相反的結果,有關專家分析,成功是指你實現你的既定的目標和某種願望,成功更多是從結果來定義的。而幸福則是你的一種身體和心理的快樂感受,你的身心舒適、自由,你擺脫了需要的限制,無憂無慮。幸福更多是從狀態來定義的,是可欲不可求的。它是一種放鬆的身心感受,是一種安逸的經驗。成功並不是生活目的,只是達到幸福手段之一。當把成功當做生活的唯一目標時,我們看到了這對身心健康的損害。生活中不少成功的人並不幸福,有的人整日受功名心推動,一門心思追求成功,焦慮不安,憂心忡忡。他們只有成功的激動,而沒有鬆弛的快樂。而一些沒有成功的人,他們是另外的生活模式,他們晚上去廣場跳舞,周日去公園鍛煉,喝點小酒,搓會兒麻將,生活得也有滋有味。 所以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我們應該適當停下來聽一聽內心的呼喚;調整心態准備鬆弛一下;或者以一個追求幸福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待成功。 有很多調查的結果顯示,富人的幸福感不一定比窮人要強,因為他們永遠都得不到心理的滿足。這是因為當我們的收入增加了,或者我們的社會聲望增長了,我們會感到最初的愉悅。之後,就會慢慢適應這種新的標准,並漸漸地把它看成習慣,對自己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就這樣當他們爬上成功的階梯之後,他們就會與和他們處於同一層次或更高層次的人作比較。對於他們來說,總有另外的「他們」作為比較的標准,如果另外的他們不如自己,會感到滿足;反之,則會產生嫉妒。一句話概括就是昨天的奢侈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必需,財富和成功使幸福變成了無底洞。 ■找尋幸福感:准確自我定位 感受無限幸福! 雖說財富和成功不是真正評價幸福與否的標准,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又不得不面對目前已經扭曲的幸福觀。在人們追逐成功的道路上,自我的心理壓力日趨嚴重。都市人心理問題現已成為當前社會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在現今的社會中重新找回真正的幸福感,就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了解的「新知識」。對「重壓之下」的都市人如何找回幸福感的建議。 第一,要明白財富的意義,知道財富是為了什麼?比如有人賺了很多錢,但沒有時間去消費,又怎麼能體現出掙錢成功帶給你的快樂感。而且這個錢是用在了什麼地方,就是把它揮霍了,還是用在了救助別人等慈善事業上。像國外的富人一定會去做慈善事業,因為在幫助別人時他會找到快樂與幸福,而我們現在的富人卻沒有這樣的觀念,甚至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拿著錢去燒,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這些錢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但現在人們的觀念或者是素養還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層次。 第二,要明白人生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其實我們國家現在是一種價值缺失的狀態,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錢。其實人應該追求的人生是更加有意義的。以前我們光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卻忽略了人生的價值觀,可以說我們的價值是缺失的。所以現在要回歸到正常的價值觀,比如從儒家、道家的思想中去尋找傳統的思想。像國家統計局在去年對「幸福指數」的評價,就是把幸福感量化、數字化,是對人們精神層面上的一種評價,所以這是一種進步,也是很有必要的。GDP只是單純的一個指標,而其他的方面同步發展,才能算是社會真正的發展,人們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第三,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社會是需要各種各樣人的社會,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能做老闆。所以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首先的定位應該是做一個能夠適應社會,有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要給自己定一個很高的目標,所以人們必須,要懂得心態的平衡。就像培養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每個孩子都有他(她)自己未來的軌跡,都會在自己的學校找到屬於他(她)自己的位置。當然社會也不只需要畢業於清華、北大的學生,各色學生社會都是需要的。而且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看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人家炒股賺錢,大家都玩命的跟風,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炒股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不能人雲亦雲,自己要給自己找對定位,否則會憑空添了很多壓力。 第四,從小事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再偉大的事情也是點滴事情積累起來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眼高手低,只看到了結果,沒有看到過程,永遠使自己無法滿足,自然也就不會感受到幸福。 第五,在職場中打拚的人,首先要確定你喜歡不喜歡這個職業,給自己的職業是怎麼定位的,其次要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比如作為老師,教導學生就是我的快樂,我就會感覺幸福。而且每個人在職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低潮、不順甚至枯竭,這些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這個時候必須自我調整,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很激烈,而且變化很快,也是對每個人心理素質的競爭,看看是不是在主動適應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指標中的第一點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
F. 朋友問我如何提提升家庭生活幸福的指數。
過去兩周我們研究了一項幸福公式,這是由樂觀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定義的。H(幸福)=S(個人生理幸福感受的固定指數)+C(個人生活狀態)+V(個人主觀選擇)本周我們將著眼於能提升幸福指數的生活狀態。
第一步:平和寧靜
喬納森海迪在他的優秀著作《幸福假說》當中提到,研究調查顯示,我們不可能完全適應噪音污染,無論是新近的還是長期的。巨大雜訊會引起我們某種面對恐懼本能反映(另一種是對於墜落的恐懼),如果周遭噪音喧鬧,我們不可能完全放鬆。這樣看來,吵鬧的鄰居的確對我們家庭不和起到很大影響。每日保持平和寧靜事關重要。如果不幸你生活環境比較吵,請一定要堅持去居委會投訴。另外,試試實用耳塞,可能會緩解雜訊。如果你一定要大聲看電視聽收銀放音樂的話,記得戴上耳機,別影響鄰里,這樣可以使雙方都感到舒適。
第二步:人際關系
這是增加幸福指數的一條至關重要的內部條件。我們感到不快樂的最深層原因,往往就是人際關系欠佳。如果一個在職同事對我們表示威嚇的話,會造成難以言語的抑鬱情緒。與拍檔或者愛人的關系陷入殘酷競爭之中,會讓我們感到背叛和背棄。與父母孩子之間的關系缺乏同情心和無私關心,那麼這會造成隔閡生產痛苦。我們不可能適應這種敵對關系,這種不良的人際關系會損害身心健康,長久留存在我們心裡,會讓人陷入無以解決的惡性心理困境。當我們面臨這類問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難題,挽救關系,或者學著繼續前進。
第三步:分享
如果你發覺生活狀態或者做的某項決定對幸福生活有極大幫助的話,我很想將其和讀者們分享。將有用的發現與更多人分享,這對增進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都有積極作用。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於壓抑的解除,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滿足的體驗,科學家們還試圖揭開產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礎。這篇文章介紹了「幸福學家」們的新發現,想知道怎樣更幸福嗎?不能錯過這篇文章。
舉一個大家關心的幸福例子: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但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明顯增加幸福感。這是因為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psytopic.com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標,但「幸福」卻是個既不可捉摸又難以名狀的東西。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於壓抑的解除,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滿足的體驗。
科學家們還試圖揭開產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礎,精神心理學家們試圖發現大腦中供幸福棲居的區域或褶皺,因為他們認定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其生理機制無疑根植於大腦中心,而實際上他們也已通過實驗證實:幸福者的大腦左前方葉顯示出的 「腦電流」更強,相反在大腦右前方葉中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多是那些精神抑鬱或沮喪的人;而遺傳學家則在通過努力找到能喚起幸福感的基因,以及忙於論證遺傳因素對於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否能起決定作用。其實,主要由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幸福學」研究者們近些年來更是獲取了許許多多的科學新發現。
金錢的多少不一定與幸福成正比。美國福布斯雜志曾經以美國最富有的400個人和另外1000多中、低收入者以及窮人為對象做了以「幸福指數」為專題的比較調查,讓他們從1到7選出一個數字,1代表「我感覺非常不幸」,而7代表「我感覺非常幸福」。最後的統計結果顯示,超級富翁們的幸福指數是5.8,不算最高,而流浪漢的幸福指數為2.9。其實5.8並非很高的幸福指數——在過去20年間斷斷續續的調查中專家們還發現,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的幸福指數也是5.8。此外還有肯亞的游牧民族馬賽人,他們生活在簡陋骯臟的草棚內,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而快樂指數同樣為5.8。
幸福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若即若離。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公民的整體幸福水平,往往與該國家或該城市的GDP有著緊密的有機聯系,所以「幸福指數」首先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指標。
但是,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年間,自認「非常幸福」的美國人一直呈下降趨勢。一項最新統計還顯示,在1960 -2000年期間,按不變價格,美國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卻從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國、英國和美國等經濟發展較快的歐美發達國家,最近的十幾年間,精神抑鬱的人數卻在與年俱增,差不多佔了總人口的11%左右,而在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的非洲國家,此比例僅為7%上下。對此萊恩解釋說,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但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明顯增加幸福感。這是因為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小,以至達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強。據對中國上海、北京、杭州等6個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作的調查,幸福指數最高的人並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當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月薪3000元上下的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無獨有偶:據英國《太陽報》報道,在對1萬名工人和5000個家庭進行的調查中,自稱「最感幸福」的英國人每周平均只掙255英鎊—— 從收入來講這也屬於英國的小康者。阿伯丁大學的利奧塔爾迪教授指出:「這些小康者之所以比高收入者更感幸福,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工作的時間短,責任輕,因此壓力也很小,而且也能比高薪者擁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跟家人或朋友廝守在一起,充分享受天倫之樂或溫暖的友情。由此看來收入並不是一切,雖然他們支付不起海外度假或購買名牌車,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生活不滿意。」
幸福更在過程,而非結果。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各種心理需要都會得到及時的滿足,是肯定沒有幸福感的。因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過程中發育。實際上幸福存在於心理滿足過程之中,存在於自身潛能發揮過程之中。
幸福是無數「小樂」的日積月累。有一個心理實驗,請受試者關注自己的心情六周,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電子測定器,記錄他們當時的感覺以及快樂的程度。測試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感到意外:一個人的幸福感竟然來自多次的「感覺良好」,而不是僅僅一次短暫的「大樂」。一些很簡單的「小樂」,諸如和孩子出去放風箏、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製作的美味等等——這些並不起眼的「小樂」加起來卻往往遠遠勝過短暫的「大樂」。
幸福與年齡關系不大。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幸福感會呈下降的趨勢。然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人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滿意感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有升高的趨勢。一些研究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人實際上能夠根據自家年齡的變化對自己的目標作出適當的調整。一項針對英國和美國居民的大規模抽樣調查研究表明,年齡與幸福感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U型的最低點在40歲左右。
婚姻並不一定明顯提升當事人的幸福感。婚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被西方許多研究者反復證實。在他們看來,因為有配偶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婚姻因素會有助於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將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間幸福體驗的差異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婚姻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不這樣強大。一些研究結果表明,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幸福體驗與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在逐漸下降。研究者認為,在美國出現的這種變化應當歸因於離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現象的增多。這兩種現象使得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的「幸福裂谷」明顯地縮小了。
幸福也和遺傳相關。美國最近的調查顯示,人是否感到快樂和幸福也與遺傳有關。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遺傳學家裡堅博士分析1500對雙胞胎時發現,即使他們中的一個做大學校長,另一個做水管工人,同卵雙胞胎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完全相同,即他們要麼都很快樂,要麼都很不快樂。
不過,遺傳對人性格的影響也是相對的,因為不同的後天條件,如環境、教養等對同一種類型的人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正如心理學家認為,性格作為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它受遺傳素質、生活環境、文化因素、社會階層及家庭和學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響,人的性格是在獨特的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化過程所形成的。
使用左腦過多不幸福。美國一位叫霍華·克萊貝爾的心理學家幾年前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習慣利用左腦去看待問題和思考生活,這樣做的結果會使人感受輕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僅如此,過度使用左腦而忽視右腦還是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
好勝心過強不幸福。在現代社會,一個人不敢競爭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極必反:要是競爭心太猛就會發展為好勝心。而據美國科學家的新研究,好勝者大多心率較快,血壓偏高,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經常發生。由於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經性、皮膚性疾病甚至癌症。據計算,好勝心過強折壽最多可達10年!
G. 我們現在如何提高生活幸福感
問題在於你的心態
朋友
你想知道我目前的狀況嗎?
我現在是個快三十歲的男人
並且也離婚了
07的在工作之餘和朋友合夥了一點生意
但讓我虧了十多萬
可是這些錢絕大部分都是欠銀行的信用卡的
但想盡了所有的辦法之後
我還欠九萬多
每個月都有幾家銀行催款
並且每個月的利息,俞期、滯納金
比我現在的工資還要高
工作的壓力同樣也很大
兄弟
如果你是我
你會怎麼辦?
其實你說的很對
生活嘛
大部分都是平談的
應該說你這樣的生活其實也許就是屬於平平談談、平平凡凡的幸福吧
不知道你是一個比較理性還是比較感性的人
我是屬於後者
你可以多去看些感人的電影、電視、圖片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平凡的世界
感覺真的很不錯
我曾經從頭到尾看過三遍
建議你去看下
H. 如何提升員工幸福感
呂志英關於幸福的認知,根據社會層次個體的不同認識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個體,處於不同境遇時,也有不同的幸福認知度。比如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他時刻夢想的幸福可能是衣食無憂;一個身纏萬貫的富翁,他可能就會將追求平凡的生活當成是最大的幸福;一個工薪層員工,企業能長久保障他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就是他的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一種持續時間較長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工作生活有巨大樂趣並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近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企業發展進一步壯大,如何提高企業員工的幸福認知度?筆者略談一二。 企業應全面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社會競 爭加劇、發展節奏快等因素讓員工普遍存有職場困惑,雖然員工收入不斷提高,但壓力感也在增加。由此看來,收入高低不是影響員工幸福感的惟一因素。尤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員工收入能滿足生存需要時,員工更希望工作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獲取幸福的源泉。讓員工快樂工作,是提高員工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不定期舉行聯歡會、座談會等來增進員工間的交流,組織員工觀看一些積極向上如《陽光心態》、《優秀員工》等光碟,引導員工如何工作、如何找到幸福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企業發展實踐看,員工幸福感大體可概括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客觀幸福感,即企業可以通過自身建設規劃改善員工的生產工作條和員工生活福祉,通過外在因素促使員工幸福感提升;另一方面是主觀幸福感,員工在客觀必要條件得到基本滿足後,員工精神需求的逐漸上升,企業要著力培育員工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引導員工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通過四種方式來實現員工的幸福感。一是以事業提高員工幸福感。企業應針對不同崗位,針對不同的員工需求,設立合理、科學的員工發展和職業規劃,並與企業發展的目標緊密結合,讓員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價值,並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以情感提高員工幸福感。比如,員工結婚、家屬去世等,領導要看望慰問,讓職工感受到企業的關心。三是以環境提高員工幸福感。企業應大力改善職工工作環境,改善辦公條件,良好的工作環境可提高職工的工作熱情和生活情趣。四是以待遇提高員工幸福感。企業要建立集體工資協商協議,要隨著企業經營效益的增長,逐年提高職工工資、獎金福利。 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企業應做到四化。一是實化。企業要站在員工的角度,要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一切做法都是出真招,見實效的。二是系統化。各項措施、制度、規劃都要全面系統考慮,要覆蓋到單位所有的人,而不能顧此失彼。三是科學化。要科學分析員工個體需求,不僅要有物質層面,也要有精神層面,要因人、因時而異,讓員工感知企業的力量。四是可持續化。企業提升員工幸福感的措施要長久持續,不能今天一個樣,明天又一個樣,或者今天做了,明天又不做。可持續化,不僅讓員工有信心有安全感,更能讓員工全心竭力為企事業安心踏實工作。 (作者:山丹馬場電力局)
I. 如何增強自我的主觀幸福感
1什麼是主觀幸福感 美國心理學家狄納比較全面的概括了主觀幸福感的三個特點:第一,它存在與個體的體驗之中,具有主觀性。個體是否幸福主要依賴於個體自己定的標准,而不是依賴他人或外界的標准。第二,主觀幸福感不僅指個體沒有消極的情緒體驗,更指主體能體驗到積極地情緒。第三,主觀幸福感,不是指個體對其某一個單獨的生活領域評估後體驗,而是指個體對整個生活評價後的總體驗(任俊,2006)。 具有主觀幸福感的人有五項共同點:(1)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2)高自尊,幸福的人都懂得欣賞自己、悅納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又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並肯定其優點。(3)強烈的控制感。幸福感強的人能很考的控制生活事件。(4)樂觀。幸福感強的人能從積極的角度理解問題,樂觀能使他們持之以恆,並最終獲得成就。(5)社會支持良好。幸福的人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較強的社會支持。
2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針對主觀幸福感的含義和具有主觀幸福感的人的共同點,本模塊主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2.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學習,不斷自我評價、自我反省、糾正錯誤的 思想觀點。(2)要有正確的觀念,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3)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樹立人生目標,制定階段性目標,並朝著目標不斷努力。 2.2自我營造積極的自我概念。 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人有適度的自信,不矯揉造作;又對自我明確的認知評估,並以肯定的態度接納自己,僅能接納自己的長處,也能接納自己的短處乃至缺陷。營造積極自我概念的途徑是從事實踐活動並力爭獲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強人的自我效能感、價值感,提高自信心,有利於對自己做出正面的自我評價,從而使個體逐漸懂得欣賞、悅納自己,對生活充滿感恩。(俞國良,2007) 2.3正確歸因,增強控制感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韋納的動機歸因理論,成功和失敗可歸因於以下四個因素: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度。把失敗歸因於主觀因素會使人感到內疚和無助,把成功歸因於客觀因素,不利於個人成就動機的提高。因此,大學生在歸因時,要特努力避免這兩種錯誤的歸因模式,對自己的成敗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逐漸培養自己的控制感,擺脫無助感。(陳國榮,2005) 2.4正確認識挫折,並採取積極樂觀的應對態度 挫折、壓力與不幸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值得珍惜的生活體驗。我們要正確認識並勇於面對挫折和壓力,而不是怨天尤人(陳國榮,2005)。大文豪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困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乾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挫折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堅強起來。所以,引起挫折感的,與其說是那些挫折、應激、沖突本身,不如說是受挫者對所受挫折的看法。因此,我們應該以大智大勇來接受生活中的挫折與不幸。 提高挫折耐受力。首先,大學生應該具有挫折心理准備。將挫折的出現視為正常的大學生,比對挫折毫無准備的更能接受挫折,正確應對挫折。 其次,保持適當的自我期望水平。期望過高使自己總是處於失敗折磨中,不僅有損自尊,還可能因為嚴重的情緒沖突而有礙於身心健康,期望過低,就會泯滅自己的鬥志。 最後,可以採取正確的自我疏導和合理宣洩方式。
J. 如何認識「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對你來說,怎樣才能稱之為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1、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確保人民幸福的根本
人民幸福,從來都是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生活如何,又取決於走什麼樣的道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確保人民幸福的現實目標
人民幸福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立足於完成一個個符合國情、切實可行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對人民負責、為人民造福的現實的奮斗目標。
(10)如何提高幸福人生的認知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奮斗的一切,歸根到底是為人民謀幸福。一切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也是貫穿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條紅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情懷,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自身歷史責任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