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佛幸福課》:我要穩穩的幸福
上期通過阿蘭.德波頓所著《身份的焦慮》,我們解析了現代人的焦慮現狀,在處理焦慮的路徑上,不同群體有不同的態度。
努力去消除負面情緒,是一種解決方式,但這樣最多隻能讓你成為一個所謂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優秀起來、幸福起來,則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我們往往認為幸福需要鋪墊,要先消除問題,才談得上追求幸福,其實不然,當你在追尋的過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別樣的意義,焦慮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嗎?
所以不妨從追問我到底有什麼毛病,轉換成多問我怎麼才能做到,多關注積極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強調消極的一面,用這種全新的認知去生活,我們的生活將發生巨大改變。
今天為你解說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幸福課」。
簡介
----准備邁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泰勒・本・沙哈爾主講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在網易公開課就可以看到免費的課程視頻。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里著重參考了《我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一書,該書是王灧明根據聽課筆記整理而成的書,可以說是該課程的精華文字版。
說到沙哈爾老師,多少帶有些傳奇色彩,他早年練習壁球,曾獲得以色列國家級冠軍,但短暫興奮後他便再次陷入沮喪,總覺得沒能達到自己的要求,以至於苦練到身體不能承受,好在他開始有意識地追問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後來進入哈佛學習心理學,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爾的幸福課是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據說聽完這門課後,「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轉變消極
----用認知行為療法做出改變
研究表明,當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滿足以後,財富的增加對我們幸福感的影響就極其微弱了。古語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我們的幸福感,也像經濟效益一樣,有著類似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
所以社會價值中物質財富的無限增加,可能會使我們快樂一陣子,但卻無法定義幸福。實際上幸福本就是一種感覺,非要量化的話,可以用幸福基準線來衡量幸福感。
我們可以通過行為認知療法來提升幸福基準線,即在:改變,信念,正確視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動。
(1)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治療方法。
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改變認知和情緒來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後,又能反過來矯正認知,改善情緒。在此過程中,情感、行為、認知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關於改變的幾點認知:
第一,劇烈的改變不易發生,日常的改變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礎性的。所以不用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一個宏大的,或者說過於理想的目標,執行過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務量。
第二,在改變的過程中,自製力並不那麼重要,相反立刻行動更重要。很多事情沒有自製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堅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傳達出的信念,可以創造改變的現實。
第四,痛苦難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選擇用積極的、成功的視角而非痛苦的失敗的視角來看待事物,是更為科學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變的行為:
行動,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決定性的一環,有了全新的認知,行為必須跟上,不然就會回到原點。
當你迷茫時,只要還能控制住情緒,不妨暫時放空思緒,不要猶豫立即開始實踐,行為反過來也可以改變認知和感情。
如何行動: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優勢,提出高一點的標准和執行計劃,並堅信自己能夠做到,同時去尋求一個對你表示友好,表達贊美的環境,堅持下去。
第二,對於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為適應了或習慣了而視而不見。那些心懷感恩的人,擁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際關系,其免疫力更強,也更健康長壽。
記得每天寫下「感恩日記」——記錄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時間對某人寫信表達感謝並在正式場合讀給他聽,或請對方吃一頓感謝飯。
第三,對於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發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過觀察身邊那些幽默的人、喜劇演員,來總結他們身上有什麼幽默的要點、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特點,並在每天結束時,記錄下3-5件幽默的事。試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會輕松很多。
(3)情感的寬恕
無論以上的內容你是否能夠做到,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請允許自己為人,在情感上對自己好一點吧,允許自己軟弱,允許自己偶爾偷懶,做不到。
練習積極
----用3因素增強幸福
1、自尊
自尊與幸福感聯系緊密,我們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麼?其實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兩方面,前者是我們對事物的把握和執行能力,後者是在處理事情中感到的價值。
但長期以來,我們對自尊都存在一些誤解,比如,自尊來源於別人的誇贊,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實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擁有高自尊,因為自尊來源於我們自身付出與努力帶來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誇獎。
自尊分為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三層次,三個層次層層遞進:
(1)依賴性自尊:來源於他人的表揚和認同,建立在別人的判斷和與他人的比較上。
(2)獨立性自尊:來源於內在自我,不依賴於別人。
(3)無條件自尊:既不來源於他人,也不來源於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較,而是一種自然的存在狀態。
那麼如何提高自尊讓我們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
隱形設想:不斷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無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在這種拋開他人的狀態下,來確定自己的真實想法。
想像未來:想像未來五年、十年自己會在哪裡、做什麼,來確定到底什麼是重要的。
保持誠實:嘗試一周不說假話,不斷練習,使潛意識認同自己說的話是有價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聽上去好像挺好的,是個優點,但深入了解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完美主義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對完美的追求,同時伴隨著對失敗的恐懼和無法接受,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固化的直線思維。完美主義的人永遠達不到他設定的本就不切實際的高目標,因而也不會快樂。
完美主義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限制性而非促進性的因素,完美主義過度關注結果而非過程,使他們尤其害怕失敗,因此可能不願行動,也就陷入了停滯。
而追求卓越則是注重整體的過程,既追求結果,也能接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過程,這體現的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思維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過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義,是希望我們能避開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來代替完美主義
3、處理好親密關系
對於親密關系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新認知:
(1)親密關系中必然有沖突存在,我們需要允許沖突存在,並學會處理沖突
(2)親密關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認可
(3)親密關系不能自生自滅,需要雙方樹立持續付出和經營的意識
如何處理好親密關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認知雷區外,還有一個十分接地氣的實操技巧,那就是:撫摸與擁抱。試著每天擁抱你的伴侶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們的關系,你們的人生態度都會發生積極的轉變。
穩穩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為使命的積極心理學
讀完這些,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你可能會問:我到底有什麼問題?而現在你發現還可以問:我有什麼天賦,有什麼變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誰要去看心理醫生,大多數人的反應可能都是這人一定有什麼毛病,而不是這人可能想變得幸福。
這是由於心理學發展到現在,踐行的使命更多在於幫助解決痛苦,也就是仍處在傳統心理學領域。所以我們普通人對心理學的認知通常都停留在傳統心理學這一狹隘的組成部分。
實際上心理學的內容是很廣闊的,心理學的三大使命是:解決痛苦,追求幸福以及發展和培養天賦,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義。而傳統心理學剛好只踐行了第一層使命。
傳統心理學過度強調心理消極的一面,而積極心理學關注心理積極的一面,注重改善個人發展,盡管積極心理學仍在發展早期,但積極心理學仍是對傳統心理學的必要補充。
學習積極心理學,不僅可以幫助打開我們長期以來因傳統心理學影響而受到的思想禁錮,更多地關注積極面而非單一的消極面,也有可能激發我們個人的潛能。
那些說積極心理學是心靈雞湯的人,只不過是停留在了膚淺的情感層面,而沒有繼續行動,也沒有改變固有的認知。
積極心理學可以說是平易近人的,它並沒有那麼多光環和神秘感,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實際幫助的,《哈佛幸福課》的導師泰.本.哈切爾教授正是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
緩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樣有此必要,如果沒有對幸福的期待,生活就會是一潭死水。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原課程視頻,想要進一步了解積極心理學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參考書籍,後面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薦幾本積極心理學的著作,沙哈爾老師所著《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過得更加幸福❤
主筆:阿丘
編輯:如沐書單
圖片:網路 侵刪
關於幸福的話題,你有哪些想說的,留言板告訴我們哦~
如果您的閱讀習慣是在公眾號中閱讀,歡迎 關注如沐書單公眾號 哦~精彩薦文剖文不容錯過,還有驚喜「一文看懂」系列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