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擁有愛的能力,會讓幸福很簡單嗎
我覺得真正愛一個人就是要對對方的人生負責,很多人進入婚姻之後,可能會變得冷淡起來,我覺得這樣的婚姻是讓人很痛苦的,畢竟我們和對方結婚,就是希望能夠擁有一段幸福的快樂的日子,而不是每天都生活在糟糕的情緒當中。那麼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擁有愛的能力,會讓幸福很簡單嗎?我覺得擁有愛的能力不一定讓幸福變得簡單起來,而是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幸福的氣息,愛得更濃郁,所以我們擁有愛的能力,就要去學會愛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好的人,也要學會感恩。以上只是小編個人的看法,那麼,你覺得擁有愛的能力之後,會讓幸福變得簡單嗎?
Ⅱ 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培養愛的能力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若想獲得真正的愛情,要學會培養愛的能力.首先應該培養迎接愛的能力;其次要培養拒絕愛的能力;第三要培養承受失戀的能力,學會失戀之後的心理調適;第四要培養發展愛的能力.戀愛的雙發要相互關心,學會包容和體諒,為對方承擔責任,做到對對方的忠貞專一.
Ⅲ 只要能和最愛的在一起,不管在哪裡都是幸福的,對嗎
不對,再好的感情也是建立在能互相獨立並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不然遲早愛會被消磨,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獨立,能自己給自己安全感,在哪裡並不重要。
Ⅳ 心理學里愛的能力有哪些
1、愛的能力之一「情緒管理」:
每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愛別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常常讓與自己相愛的人痛苦,容易錯失愛的機會,甚至會傷害人。
2、愛的能力之二「述情」:
是指用不傷害關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人們在表達和溝通上常犯的錯誤是要麼有了情緒或需求不說,悶在心裡,隱忍,等到忍不住了就爆發了,要麼常常用指責和抱怨的方式表達和溝通。隱忍傷自己,指責和抱怨傷害對方。而述情是情感關系裡最合適的,不傷害任何人的溝通方式。
3、愛的能力之三「共情」:
理解並支持對方、善解人意。這幾乎是所有人都希望愛人能具備的能力,可惜很多人都沒有。大家基本都是習慣了講道理、教育對方、給建議,而不知道很多時候對方需要的其實是共情。
4、愛的能力之四「允許」:
尊重差異、允許成長。愛人之間吵架,發生分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允許所導致的,不允許對方跟自己不一樣,不允許對方有些特點,不接納真實的對方,想要控制對方或改變對方。這會讓雙方都痛苦,有了允許的能力,才能給對方做真實自己的機會和空間。
5、愛的能力之五「影響」:
每個人都會變,在愛情關系裡的人們更是會因為對方而變,可以說一個人找了不同的愛人就會變成不同的人。有可能越變越完整,也有可能越變問題越嚴重,那麼,自己怎麼做,對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完整呢。對方就能成長得更好呢。這就是影響的能力,讓對方成長的能力。
Ⅳ 愛的五種能力是什麼
愛是一種能力,但又不只一種,嚴格來講,愛的能力包含五種具體的能力,有了這五種能力,無論你跟誰生活,你一定會比原來更加幸福。這五種能力分別為: 愛的能力之一 「情緒管理」: 每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愛別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常常讓與自己相愛的人非常痛苦,容易錯失愛的機會,甚至會傷害人。 愛的能力之二 「述情」: 是指用不傷害關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望和感受。人們在表達和溝通上常犯的錯誤是要麼有了情緒或需求不說,悶在心裡,隱忍,等到忍不住了就爆發了,要麼就是常常用指責和抱怨的方式表達和溝通。隱忍傷自己,指責和抱怨傷害對方。 愛的能力之三 「共情」: 理解並支持對方、善解人意。這是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愛人能有的能力,但很多人都沒有,很多人都是習慣了講道理,教育對方,而不知道對方需要的其實是共情。 愛的能力之四 「允許」: 尊重差異、允許成長。愛人之間吵架,發生分歧,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允許所導致的,不允許對方跟自己不一樣,不允許對方有些缺點,想要控制對方或改變對方。 愛的能力之五 「影響」: 做好自己,對方也會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會變,在愛情關系裡的人更是會因為對方而變,可以說一個人找了不同的愛人就會變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變越好,也有可能越變越不好,那麼,自己怎麼做,對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呢?這就是影響的能力。 愛的五種能力中,每種能力都很重要,五種能力相互影響。而且越是前面的能力越是基礎,基礎不好,後邊的能力就會更差。 比如: 一個人做不好情緒管理,經常發脾氣,那他就做不到述情、共情了。 一個人不會述情,就不能把對方影響到越來越好的狀態上去,因為影響有時是需要述情來達成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允許,就做不到共情了,他常常會想改變對方,所以,也做不到積極地影響對方了。 在本書第二到第六部分,我將分別介紹愛的五種能力的具體內容,以及練習的方法,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和練習,一定會讓你的愛的能力快速提升,也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有個數據是可以說明這一點的,參加過「愛的能力」之後再結婚的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離婚的,他們的離婚率目前是零。 「允許」輕松解決婆媳關系問題 舉例子說我的那位學員面對她的老公和妹妹過於親密這個情況,如果能提升自己「允許」的能力,她馬上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獲得幸福。 哥哥和妹妹,本來從小就是親密無比的一對兄妹,長大了要保持多少的親密和距離,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只要沒有做出「過分」之事,在道德和法律上就都是允許的。 這對兄妹有這樣的親密,是他們從小發展過來的模式,是他們從小一起的經歷導致的,也許是一起經歷過苦難導致的。 這也是他們特有的家庭模式,是由他們的原生家庭決定的,就像是有些兄妹較為疏遠一樣,都是一種獨特的關系。 如果嫂子能允許他們這樣保持親密,能夠有共情的能力去理解到老公和妹妹的內心,哥哥和妹妹獨特的親密關系就不會成為嫂子心裡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候,家庭里的一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就像世間的生老病死一樣,是自然規律,如果內心不允許,痛苦的就是自己了。 比如: 在中國的個別家庭里,婆媳關系一直都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問題,也是個千古難題,關於婆媳大戰的情景也經常被搬上熒幕,有人說:「誰要能想出辦法解決了婆媳問題,應該頒給他諾貝爾和平獎。」婆媳關系的問題有多麼難以解決可想而知。 婆媳關系為什麼就那麼難處理呢? 媳婦和婆婆兩人本來就沒有血緣關系,又沒有深厚的感情,有的只是因為婚姻關系和親子關系的對接而應該遵守的道德約束,還有因為爭奪來自同一個男人的愛而產生的矛盾,所以,婆婆和媳婦兩人關系不好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婆媳關系不好這個問題並不是關鍵,關鍵是中間的那個男人:媳婦的老公、婆婆的兒子,他允許不允許這個問題的存在,問題本來很難解決,如果他又不允許這個問題的存在,那婆媳關系不好這個問題就真的成問題了。 如果一個男人不允許這種情況的存在,面對媳婦時,他就可能會責怪媳婦不夠尊重母親,也可能會要求她愛屋及烏,要求她愛他就要愛他的家人,可她心裡明明就是不愛,非要要求她去好臉相待,這跟她心裡的真實感受是不同的,她會很委屈和痛苦。 面對母親時,有些男人還可能會責怪母親,認為她老人家那麼大年齡了應該讓著晚輩,現在的媳婦在當女孩兒時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要讓著她。這樣一來,母親可能會罵他娶了媳婦忘了娘。 看,一個男人夾在媳婦和母親之間,是不是很為難?向著媳婦或向著婆婆都不行,也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甚至,當婆婆和媳婦發生矛盾時,夾在中間的這個男人,他根本就看不出來媳婦和母親哪個更有理一些?哪個更對一些?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裡的事有時很難分出對錯的。 婆媳關系是非常難相處的,如果夾在中間的男人能夠允許她們關系不好,只要她們都跟他關系好、都愛他就行了,她們相互不喜歡不影響各自獨立的生活,就是一個「允許」,使問題變得很不同了。雖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會使這個家庭更和諧。 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消極心理,也不是阿Q精神那麼簡單,這是接納,這是「允許」,這是心的境界,這是智慧,這是愛的能力。 就是這樣,世上沒有完美的事,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有些事情不如我們的心意時,如果我們能允許、能接納也就不影響我們了。 同樣的道理,這位嫂子會因為老公和妹妹的關系好而不幸福,也是自己不允許、不接納。允許了、接納了,她就會感覺到幸福了。 「述情」慢慢「影響」對方變好 當然,允許不是永無止境地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妥協,嫂子希望老公跟自己更親密也是自己的真實需求,也是需要滿足的一個需求。 只是,這時又需要嫂子具備另一個愛的能力了,那就是「述情」,通過「述情」來慢慢「影響」他們,但「影響」是建立在「允許」的基礎上的,沒有「允許」,就無法積極「影響」。 做嫂子的那位學員希望老公跟自己親密些,之前她做的是指責,她告訴老公說,他跟妹妹這么親密是不對的,應該跟自己更親密些,她否定了老公,好像他那樣做是錯的,不跟妹妹那麼親密才是對的,這是老公接受不了的。 因為哥哥跟妹妹關系好本來就沒有什麼對錯,那隻是他們兩個特有的感情而已,否定必然會引起老公的反擊,所以,夫妻之間的吵架就發生了,她的初衷是希望老公跟自己更親密,結果是兩人因此更疏遠了。 嫂子如果有「述情」的能力,情況可能就會不同,嫂子可以經常跟老公說:「看到你給妹妹夾菜而不給我夾的時候,我有些失望和委屈,我希望你在給她夾菜時,也能給我夾。」 「你跟妹妹在一起聊天時,我有時坐在一旁很失落,妹妹在場時,希望你也能多陪我聊聊天。」 以前她採取的是指責,說老公和妹妹不對,現在她不說他們不對,只說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老公的感受就會有很大不同。 當然,要述情,還需要嫂子能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夠心平氣和地去跟老公溝通,而不是去吵架。 這樣,老公可能一下子就感受到老婆內心的感受了,下次他再給妹妹夾菜時,可能會想到旁邊還有老婆,妹妹和老婆同時在場時,他可能也會更多關注一下老婆了。 可是如果老婆沒有給老公「述情」過這件事情,老公就可能不知道老婆內心的感覺。 這樣還避免了因指責老公而引起的爭吵,兩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被破壞,所以,當我們希望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時,需要的是述情而不是指責。 當這位嫂子有了愛的能力,雖然她的老公和妹妹的關系還是那麼親密,但她能「允許」他們親密,能有「共情」的能力去理解到老公和他妹妹的內心,也能很好地「管理情緒」後去「述情」,反而能慢慢地「影響」到老公來理解自己,慢慢改善他們夫妻的關系,他們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人人都想要生活幸福,但幸福的生活不是別人給予的,幸福的生活往往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是源自於你的內心有足夠的愛的能力,外在的世界只是你內心投射和創造的結果,幸福先是在你心裡的。 就像成功的人先是有一個成功的內心,然後,再慢慢地把它展現在外在一樣,幸福的人先是內心幸福起來後,再慢慢地把它展現在你的生活中。 所以,當自己有了愛的能力,哪怕跟對方生活在一起會遇到一些問題,哪怕是對方有一些缺點,你都有能力去和對方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也有能力允許對方有一些缺點,慢慢地影響對方使他變得更好,無論跟誰一起生活,你們都可能會幸福,而不是一定要找到神話中被阿波羅劈開的另一半才能幸福。 有愛的能力的人不講「理」 在這里,我還要告訴你一個秘密,這也是很多人窮其一生都不知道的,那就是愛情從來就不講「理」,家也不是講「理」的地方,有愛的能力的人在愛情里是不講「理」的。 在愛情里不講理? 那要講什麼? 你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現象?當一對吵架的夫妻坐在你面前讓你為他們評理的時候,你很難說出誰更有道理,真是應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句老話。 我在為一些夫妻做咨詢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發現,兩個人都在向我控訴對方的不是,聽起來兩人說的都有道理。 一對夫妻在我面前爭吵。 老公:「她總是亂花錢!」 老婆:「我怎麼亂花錢了?」 老公:「你買了很多衣服都放在那裡不穿,卻還要買,有穿的不就行了嗎?」 老婆:「雖然我的衣櫃里有很多衣服,但大部分都已經過時了啊!女人的衣服流行潮流過得很快的,你總不至於讓我穿著過時的衣服出去丟人吧?」 老公:「哪裡過時了,有幾件分明還挺新、挺時尚的,我前幾天還在大街上看見有人穿!」 老婆:「有的人是會穿著過時的衣服上街,但我不會!」 老公:「你啊!就是愛亂花錢……」 老婆:「我哪裡有亂花錢,是你不捨得給我花,說我亂花錢,你抽煙、喝酒花的錢也不比我少啊……」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是再聽上幾小時,也判斷不出誰更有理,而我也深深地知道,我不能這樣做,他們之所以坐到我的面前,就是因為他們太講「理」了,而這也是他們在一起不幸福的原因,這也是很多夫妻不能很好相處的原因。 因為,家裡從來就不是講「理」的地方,愛情也從來就不能講「理」,想要提高自己愛的能力,你要開始學會不講「理」。 家裡不講「理」,愛情也不講「理」,那要講什麼呢?當然是講「情」、講「愛」。 「愛」和「理」哪個更重要 愛情里要講「愛」講「情」,家裡要講「愛」講「情」,難道「理」就不重要了嗎? 想搞清愛和理哪個更重要,我們還是要看看心理學上對人類動機的研究。 心理學認為人做事情都是有動機的,但歸根結底人類做事的基本動機只有兩個: 做正確的事; 做愉快的事。 所有人類做的事情都在這個范圍內,不是正確的事,就是愉快的事,或是既正確又愉快的事,包括人在夢游時做的事情。 比如: 上班打卡,是正確的事情,不做是錯的,會受到懲罰; 晚上你想去唱歌,是愉快的事情,唱了你心情會好! 其實,正確的事情和愉快的事情是分別對應我們的理性和感性的。 正確的事情往往是受理性支配的事情,是社會化的結果,是屬於超我部分,它們是一些社會標准,它們是我們大腦里的價值觀系統,包含是非對錯等。 我們常常會用「應該」放在這些事情前面,這類的事情往往是屬於道德、法律的范疇,是為了約束人們在這個社會上的行為,創造這些標準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與其他人友好共處,使這個社會更加和諧,所有不正確的事情都是對別人可能有傷害的。 人一生下來,頭腦中是沒有正確的事的,只有愉快的事,孩子想吃、想玩、想睡覺、想讓媽媽抱、想讓爸爸背著,統統都是愉快的事。 正確的事是經由家庭及社會不斷地向我們灌輸後產生的,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叫「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爸爸媽媽不斷地告訴我們,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是個好孩子,洗臉、刷牙是個好孩子,見人打招呼是個好孩子,他們通過獎勵或懲罰,不斷地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事是正確的,什麼樣的事是不正確的。 到了學校,學校更是重要的學習正確的事的場合,比如學習雷鋒做好事是正確的,打架罵人是不正確的,慢慢地,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也就慢慢地在我們腦子里形成了。 比如: 我們應該愛護環境,這樣我們人類才能更長久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每個公民都應該遵紀守法,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每對夫妻都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家庭才會更加美好; 員工應該維護公司的利益,這樣公司才能持續發展。 與正確的事不同,愉快的事是受感性支配的,是我們的慾望,是屬於我們的一些本能,是進化導致的,屬於本我部分,它們是我們的需求,它們多數在我們的心裡。 不做愉快的事情會讓我們自己不舒服,會傷害我們自己,我們常常用「想」放在這些事情前面,它們是感受、是情感、是慾望,我們受這些事情的驅動,做這些事情讓我們愉快! 比如: 我想吃飯。 我想睡覺。 我想去看電影。 我想跟愛人在一起。 正確的事 理性、超我、標准、應該、理 我們應該工作 愉快的事情 感性、本我、慾望、想、情 我想去旅遊 總給別人講「理」,就是要求對方做「正確的事」,也就是要對方做令自己「愉快的事」。 比如:對方洗碗、打掃衛生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要求別人做這些家務事,其實是可以換來自己不用做的,自己就愉快了。 愛情本來就是「愉快的事」,家是承載愛情的地方,在家裡,如果有太多的規律、標准,就會讓對方不愉快,家裡的氛圍也會不太好,家是用來放鬆的地方,家是用來享受生活的地方,家是用來做愉快的事情的地方,成家是為了人生更加幸福,但如果在愛情的關系裡,在家裡有太多的標准,反而讓人不快樂、讓人壓抑。 那些沒有愛的能力的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凡事只講道理、論對錯,不關注別人是否愉快!跟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是難有幸福可言的。 心理學的一個著名學派,家庭治療學派的觀點就認為,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由家庭文化導致的,這些家庭的特點就是有太多的標准,家庭氛圍是死板的、沒有生機的、封閉的。 的確也是這樣,那些有著太多規則,只關注是否正確,較少地關注愉快的家庭,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走向社會後帶著一種沉重感,無論什麼時候都顯得很正式,缺少活力,更是缺少情商,他們要麼對自己要求很高,總是做正確事,但不開心,要麼對別人要求很高,總是能夠發現別人的不正確。 《吸引力法則》的作者埃斯特·希克斯和傑瑞·希克斯夫婦,在他們的另一本書《情緒的驚人力量》中寫道: 所有的規則條例、懲罰條文都無法改變人的內心,它們只能從外部作用於人類,迫使人類把自己想要的東西隱藏起來。可是有很多東西的力量實在是太大,是無法隱藏的,比如天性。所以,當被迫隱藏起來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而尋求爆發的時候,就是災難產生的時候。 他們所說的規則、條例和條文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用來約束人們本能的「正確的事」,被約束的就是「愉快的事」,人類需要這些「正確的事」來約束自己的本能,但人對這些約束的承受是有極限的,約束不是越大就越好的,約束在人能夠承受的范圍內時可以使人道德高尚、人品優秀,約束太過於嚴格和苛刻時,人就可能會出現心理或精神疾病了。 社會上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的標准,工作和生活已經本來就有太多的壓力了,所以,在家裡,這個承載愛情的地方,這個生活的地方,我們還是少講些「正確」,多講些「愉快」,少講些「理」,多講些「愛」,讓每個人在家裡都能開心快樂、輕松自在,而不是壓抑和痛苦。 也給愛情這個本來屬於「愉快的事」更多愉快的空間,幸福就一定屬於你了。 現在,你可以試試問自己: 你想吃飯和你應該吃飯有什麼區別? 你想對一個人好和應該對一個人好有什麼區別? 你想工作和應該工作有什麼區別? 一個講愛,一個講理,雞同鴨講 想要愛情幸福,家庭和睦,就要兩人都經常強調「愛」和「情」。一個人在強調「愛」,另一個人在強調「理」,兩人不在一個頻道溝通,是愛人之間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也是吵架的主要原因,分析兩人吵架的內容,很多吵架都是這個原因。 一個網友在我的博客給我留言,告訴我她的煩惱: 情人節的時候,我對我老公說,讓他給我買束玫瑰花,可他居然不買,我很失望,也很生氣,我感覺他不在乎我、不愛我,真的愛我的話,為什麼就不給我買呢? 我老公認為這是亂花錢,他愛不愛我不是通過這個來體現的,老夫老妻了就不要再老買花了,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不要買這些沒用的,其實我家並不缺錢,我感覺他不愛我。 看看這兩人出現的問題,老婆把玫瑰花和「愛」建立聯系,在從「愛」的角度來看待買不買玫瑰花的問題,老公不買,她認為老公不愛他。 而老公則從「應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認為買玫瑰花是不應該的,是亂花錢,愛可以有很多表示方式,不送玫瑰花並不代表不愛。 一個人從「愛」的角度溝通,屬於「愉快的事」,另一個人從「應該」的角度溝通,屬於「正確的事」,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怎麼可能會有較好的溝通效果呢? 再來看一個案例: 一位學員給我講發生在他們夫妻之間的事情,他老婆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希望他摟著她,就像媽媽哄孩子一樣哄著她睡,他如果不去睡覺,比如在看電視或上網,老婆就睡不著,一遍又一遍地叫他,直到他去摟著她睡為止。 他感覺很不好,覺得老婆這樣做是不對的,又不是小孩子,睡覺還要哄,不哄自己就睡不著,他不想長期這樣慣著她。 因此他經常不去這樣做,結果老婆就感覺他不愛她,很委屈,兩人還經常因為這個事情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還是一樣的問題,這位學員的老婆從「愛」的角度看這個問題,認為老公不哄自己睡覺,就是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為此她心裡很難過,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跟老公鬧。 而這位學員,他在從「應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認為老婆這樣是不對的,不對的事情他就是不願意去做,因此,即便是老婆要鬧,他也不願意去哄老婆睡覺。 一個要做「愉快的事」,另一個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根本不是在一個頻道進行溝通,就好比是雞同鴨講,根本就沒有辦法溝通,怎麼會有好的效果呢? 真的要有較好的溝通效果,雙方都要從「愛」的角度來看待和溝通,在上面舉的這兩個案例里邊,如果兩位老公能從「愛」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比如: 老婆要玫瑰花的案例中,老公能看到這是老婆希望自己愛她的意思,並且知道在家裡「愛」有時比「理」更重要,可能就心甘情願地為老婆買來大束的玫瑰花了。 在老婆希望老公哄睡覺的案例中,老公能明白老婆這是在向他索取「愛」,這是老婆希望的「愛」的方式,也明白在愛情里「愉快」比「正確」有時更重要,兩人在一個頻道里,也可能就願意天天用哄老婆睡覺的方式來愛老婆了。 愛的能力高低的分水嶺是什麼 人要想生活得幸福,要想享受幸福的愛情,光靠講道理和論對錯是不夠的,還要有相當高的愛的能力,而一個人愛的能力高低的分水嶺,就看他主要是關注正確的事還是愉快的事。 這同時也是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准,情商高的人與人在一起更多關注愉快的事,情商低的人更多關注正確的事。 從一個人是關注做正確的事還是關注做愉快的事,按照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要求可以把人分為四種人: B 類型的人對自己要求過高,自己內心不開心,所以,不是情商高的人,因為情商高的人自己是很容易快樂起來的。 C類型的人對己、對人都看重正確與否,不關注愉快,是典型的低情商,這樣的人自己少有快樂,別人跟他生活在一起也會有很大壓力,不過他們卻是人們常說的「好人」。 D類型的人對別人講正確,要求高,對自己雖然講愉快,但對人、對己標准不一致,給人感覺很自我,也屬於低情商。 只有A類型的人,對人對己都比較關注愉快,能讓自己開心快樂,也比較關注別人的開心快樂!這樣的人有較高的情商。 很多人都知道「情商」這個詞,卻不是很清楚「情商」的具體內涵,也不知道怎麼提升自己的「情商」。 簡單的區別一個人情商高低的辦法,就是看他是過於關注正確還是愉快,以及對人、對己的要求是否是一致的。 愛的能力也是情商的具體內涵,有愛的能力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提高自己愛的能力,就是在提高自己的情商。 愛情里既要愉快又要正確 一個人只管自己做愉快的事,而不管正確與否,肯定是不可以的,那等於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管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這樣的人會成為一個道德缺失的人,甚至會觸犯法律。 只做正確的事不行,只做愉快的事,也不行,那要怎樣? 答案是既正確又愉快!具體講起來有兩條: 一、正確要有度,在正確的范圍內盡量做愉快的事 在愛情關系裡,在家裡,在不觸犯法律,不涉及道德的情況下,少一些正確,給愛人及家人留些愉快的空間。因為不觸犯法律,不涉及道德的事情,就不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如果愛人或家人要偷要搶,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允許的事情,這是大是大非,必須要堅決反對。 但如果家人只是忘了鑰匙,想多睡會兒懶覺,想要個自己喜歡的東西,想把今天的碗放到明天再洗,等等,做些令自己愉快而沒有傷害其他人的事,就盡量允許吧,因為這樣他們會更愉快些,因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就是用來休息放鬆、撒嬌耍賴、滿足慾望的地方。 我們要做正確的事,但正確的范圍不能無限擴大。法律道德允許的事,沒有傷害其他人的事,盡量就不要拿正確來限制了,也就是說,在大的正確的范圍內,盡量做些愉快的事情。 所以,以後你可以試試: 當你的愛人開車走錯了路! 當你的愛人早上多睡了會兒懶覺! 當你的愛人刷完牙又想吃東西! 當你的愛人偶爾想去奢侈一回! 你是否可以忘掉正確,讓他愉快一下呢? 二、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我們也不能光做愉快的事,有時還要做些正確的事,那麼,是否我們在做正確的事情時也可以用愉快的方法來做呢?這樣不就既愉快又正確了嗎? 當然可以,比如: 你的愛人生病了,需要吃葯,但他不想吃,這時吃葯是正確的,不吃葯是錯誤的,如果你只強調正確,就可能會這樣說:「來,吃葯了,不管你想不想吃,你必須吃!」這感覺像命令、像強迫,對方會感覺很不舒服。 其實,你完全可以在強調正確的時候照顧到對方的愉快:「我知道你不想吃葯,但不吃葯怎麼能好呢?為了健康,來,吃了吧!」 這樣,你既強調了正確,又照顧了對方的心情,這叫既愉快又正確,不只是在愛情里,也不只是在家裡,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這都是我們要遵循的原則。 比如: 你在餐廳用餐,你點完菜,發現過了半小時了,服務員還是沒有給你上一道菜,你想讓服務員幫你催一下菜,否則萬一服務員忘了給你下單了,你可就白等了。 這時,你叫服務員來,讓他幫你催菜,你這樣做是正確的,你沒有錯,你可以這樣說:「服務員,怎麼搞的?我都等了半小時了,菜還沒有上來,你們的服務也太差了吧!」 你強調了正確,但是服務員聽到你否定他們,心情可能就不好了,你可能會說,他們高不高興跟我有什麼關系?那如果把他換成你的家人呢?他們也是別人的家人啊!強調「正確」的時候就不需要照顧到他們的「愉快」嗎? 當然不是,你完全可以在強調正確時,也照顧到對方的心情,你可以這樣對服務員講:「服務員!我剛才點了菜,到現在已經半小時了,還沒有上菜,麻煩幫我看一下怎麼回事?謝謝!」 就是這樣,在愛情里,在家裡,甚至在各種人際關系裡,我們都盡量用愉快的方法做正確的事,照顧到大家的心情,那在你幸福的同時別人也幸福了,大家都這么做了,整個社會也就更幸福了。 既愉快又正確,其實就是你愉快的同時也照顧到別人的愉快,你就是屬於前面講的A類型的人了,就是愛的能力高的人了。 本書的目的在於告訴你具體如何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有愛的能力的人不「付出」 在愛情當中,有些人會迷茫,覺得自己為什麼努力了那麼久,付出了那麼多,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呢? 我有一個學員,夫妻兩人都在北京工作,孩子也在北京上學,後來他單位有一個到國外出差的機會,需要去兩年,收入可以比國內高出不少,就是工作比較艱辛。 他想自己兒子以後出國留學需要花很多錢,不如趁這個機會多掙點錢,於是,就跟老婆商量,老婆不同意,他就死纏爛打做老婆的工作,最後老婆沒辦法,只好同意。 他出差的地方在非洲,工作環境非常惡劣,人也很辛苦,他心想這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再苦也要忍,兩年裡吃了不少的苦頭。 終於熬滿了兩年後,心想老婆孩子見到他都會很高興,可是當他回來後,沒想到由於兩年不在家,雖然帶回來一些錢,孩子卻跟他生疏了,老婆也對他有很大的情緒,兩人總是吵架。 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在外面打拚,都是為了這個家,而家人卻不領情呢? 長期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人,心中充滿怨氣,也容易心灰意懶,時間久了,要麼慢慢地變得不再願意付出,要麼就變得不再相信愛情,感情也越來越冷漠。 心中充滿愛,一心一意付出,到頭來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一些人迷茫了,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有愛的能力的人,從來不只是一味地付出。 那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這要先從愛的三個層次說起: 愛的第一個層次:滿足自己的需求。 在眾多人理解的愛中,有的人會把自己的需求理解為對他人的愛,當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愛上了另一個人時,也常常拿以下情況來作依據。 比如: 我想你,看不見你時滿腦子都是你。 見到你就很開心,見不到就很痛苦。 我離不開你了,我發現我愛上了你! 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腦子里整天都是對方,吃飯的時候是他,睡覺的時候是他,做什麼事情也沒有興趣,一心只想著他,甚至夢里都是他的影子,我們經常說這是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的表現。 其實,這哪裡是愛,這只是對對方的心理需要,有
Ⅵ 擁有愛的能力是一種幸福,你覺得對嗎
看上去好像真的很溫馨很幸福的樣子
教師的話本身專業上就比普通人強一點
這個只是特例
說明不了什麼
Ⅶ 如何修煉愛的能力,找到靈魂伴侶
如何修煉愛的能力,找到靈魂伴侶?
愛情美:想有愛情並不等於擁有了愛情,擁有了愛情也不等於就會幸福快樂。
愛的能力:弗洛姆:「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一個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離之圍牆的能力,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和感覺,但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這里愛的主動性,包括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愛的能力指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它以人的一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戀愛過程也是培養愛的能力的過程,特別是追求者一方,還有遇到過挫折磨難的愛情經歷,都會使人長大。
愛的能力的多個層面:
(1)識別愛的能力:在愛情當中人們有時常常以為是愛才和對方走在一起,其實可能摻雜了許多其他心理因素與物質因素。也許是為了虛榮,或為了滿足征服的慾望;也許有現實的利益,或僅僅因為性,識別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情感,其實也需要勇氣。有鑒別愛的能力的人,是個自信也尊重別人的人,有鑒別愛的能力的人,會自然地與別人交往,主動擴展交往的范圍,珍惜友誼,會盡量多體驗他人的感受。
(2)表達愛的能力:首先表達愛需要勇氣,需要信心;其次表達愛地選用恰當的方式和語言,第三表達愛是在表明愛一個人也是幸福,即使可能得不到回報;第四表達愛也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
(3)接受愛的能力:當別人拋過愛的綉球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氣接受。有的同學會因為對自己過低的評價,會覺得自己不配;有的認為自己不值得愛而不敢接受愛情;當然還可能怕因為愛情自己受到傷害而不敢去擁有。說到此我們發現其實人最需要的是自私看自己,能否有勇氣接受愛情,很重要的一點是對自己的評價是否比較積極,不管愛情成功與否的自信。
(4)拒絕愛的能力:拒絕愛的能力首先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要感謝對方對自己的感情;其二要態度明朗,表達清楚,即講清和對方只能是什麼樣的關系,同學還是一般朋友,或什麼都不是;三是行動與語言要一致。可能有些人怕對方受傷害,雖然語言上拒絕了對方,但行動上還是與對方有較親密的接觸,使對方容易誤解,認為還有機會,還糾纏在與自己的情感中。
(5)解決愛的沖突的能力:相愛的人之間發生沖突是很自然的事情,沖突一方面可能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不一致,或不協調;另一方面可能來自於性格的差異。愛需要包容、理解、體諒。會用建議性的方式去解決。溝通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戀人間需要有效的溝通,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感受。傷害性的爭吵或者冷戰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6)面對失戀的心理承愛力。失戀可以講是人生中一個很大的挫折,考驗的是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培養承受失去愛的能力,首先是要學
習自私看失戀。有些人可能把失戀看成人生的一個巨大的失敗,是一種自尊心的強烈受損,那就必然會有強烈的負性情緒體驗。其實,只是一種選擇的結果,一個人不選擇自己不等於自我就全面的失敗,一無是處。每個人在愛的關系中心理需要不同,看重的關鍵點不同。每個人都有可愛的一面,只是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其二,在失戀中學習,把失戀作為一種人生的財富,人會在失戀中變得更加成熟;其三,失戀給人再戀愛的機會,一次失戀,不等於整個愛情生命的結束,人還會再戀愛,再體驗美好的愛情,只要用心去體驗,去建設,去學習和感受。
(7)保持愛情長久的能力:保持愛情長久的能力,其實需要上面多能能力的綜合。愛需要兩個人真正地關心對方,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以對方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要保持愛情的常新,需要智慧、耐力、持之以恆及付出心血,同時又要保持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追求與發展(事業)。學習新的東西,善於交流,欣賞對方,是愛的重要源泉。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言:其實我也愛我的另一半,對方也愛我,只是因為一次意外的機會犯了不可饒恕的錯,或者說了不該說的話就讓我們分開了.或者是我們雖然彼此愛對方,但我們還是感覺彼此經常給對方造成壓力,導致我們不開心不快樂,甚至找不到愛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因為愛的能力不強的原因明明是愛著對方的,但表達的卻是傷害對方的話語,做出的卻是傷對方的事情。這應該是一種愛的能力的缺失吧!不知道怎樣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在對方有適當的心情時去表達自己的愛。愛是一種能力,真愛的本質是理解、尊重、欣賞、信任、責任、寬容等的綜合體現。學會愛、學會愛的表達方式,對於戀愛中的人或婚姻中的人,甚至對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和技巧,都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和加強的技巧,它甚至對一個人的是否成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因愛確實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正所謂"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心!"轉化就是需要我們能把對方的缺點轉化為優點來看.事實上,優點和缺點不是絕對的,只是每個人的角度和自身的性格,價值觀不一樣而已.如果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物時,會覺得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就不再固執"男女有別"這是古人說的.男女之間的差別真的很大,但如果我們不去了解對方愛的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的話,只會是費力不討好,處處碰壁
明智的情侶會把差異視為彼此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做分歧的藉口愛情在不同的時段呈現不同的面貌。經歷了愛最初的迷醉期,兩個人的關系便進入了關鍵的磨合期,在磨合期中,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這是親密關系中痛苦最大的來源。在此期間的惡性互動會讓親密的關系成為地獄,即便你們仍愛著對方,可是那些啃噬性的小煩惱也可能會把一份感情內耗成一盤雞肋。
當愛情進入了婚姻期,更多的除了愛情以外的更多關系進入伴侶兩人之間。沖突變得不可避免,因為在深度的情侶關系中,幾乎是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的。另一方面,毫無摩擦的伴侶事實上也是不幸福的,這種家庭中始終存在這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虛成分。婚姻的一個功能就是讓人學會吵架,在感情里,沖突並都不是壞事,壓抑坑能才是讓感情變糟糕的元兇。
Ⅷ 美好的愛情應該怎麼維持才能一直幸福到老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愛情能夠幸福到老,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段甜蜜幸福的愛情,只有當自己擁有幸福愛情之後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和家庭都會更加的美好。那麼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卻往往相反,有很多人都說現在的愛情變得越來越廉價,不是因為兩人的感情不和就是因為追求物質所迫從而導致愛情破裂的速度加快,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阻止這樣的現象發生呢?
二、永遠活在“18歲”。
有很多人在結婚之後他們都會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並沒有特別在意養成自己的感情,這樣時間久了之後也會導致兩人感情發生破裂。所以我們也需要永遠活在“18歲”,擁有當時的青春活力,懂得幸福浪漫,相信這樣也是愛情中的催化劑,不僅能夠讓兩人之間的感情變得更甜蜜還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
Ⅸ 如何找到幸福感
沒主見,讓你錯過了自己的幸福,丟了自己
世界上最毀人的四個字莫過於 如果當初。
身邊經常有人這樣說:如果當初我不放棄夢想,現在可能已經成功了。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離開這里,現在就可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小孩都生了好幾個。如果當初我沒有和這個人結婚,現在可能就會遇見一個更好的人,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可是仔細想想如果當初這四個字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要素 別人說。別人說夢想那有那麼容易實現,所以你放棄了。別人說大城市裡才有更多機會,所以你離開了他離開了家鄉,去往了大城市。別人說你們兩個不般配,所以你離開了一個你喜歡的人。你總是把別人的話太當回事,生生把自己逼上了一條不幸的路,怪誰呢?
我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早期在外打工,認識一個非常喜歡的人。談了兩年戀愛感覺彼此很相愛,就回家見父母了。一回家父母就各種看不上,長相不好、工作不好、家庭條件也不好,都是硬傷。她很無助很絕望,就去問親戚朋友,大家都說你應該聽父母的。於是她放棄了這段感情在父母的安排下成了家。剛結婚一年她就有了婚外情,內心特別煎熬,整天活在內疚和痛苦裡。
說實話經驗豐富的父母,一定比孩子想的長遠周到。但是犯錯的意義不是選擇的結果,而是學會怎樣做一個有主見的人。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愛和呵護有時會讓人分不清利弊。對於一個人成長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上錯誤的路,真正錯誤的路永遠都是別人告訴你的路。
大家都聽過羊群效應吧,就是在羊群里只要有一隻羊橫沖直撞,其他的羊也會跟著橫沖直撞。人們總會把大多數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主見,但大多數人不會為你的沒主見買單。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要有你自己去嘗。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長大後自己也成了這個自己討厭的大多數,而更悲劇的是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Ⅹ 怎麼樣增強自己被愛的能力
一、靜默的習慣
1.為什麼要靜默
靜默有利於保持正念,而保持正念是形成一切好習慣的基礎。因為只有自己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狀態去處理其它的一切。看了《正念的奇跡》這本書,對正念有了基本的了解,所謂正念就是對當下這一刻不加評判,有專注力保持全然的覺知。簡單的說,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當下正在做的這一件事情,念念覺知,知行合一,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干什麼。
2.如何靜默
每天拿出十幾分鍾保持靜默,讓自己安靜下來,身體就像一杯渾濁的水逐漸變得清澈。這樣我們才能冷靜客觀,平和並且不帶恐懼地處理人生。具體的做法是如下:
1)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口
2)閉上眼睛,將所有焦慮的情緒,憤怒的情緒,想像成頭上的烏雲。注意力不在雲上,而是集中在你的胸口,體會你自己的呼吸和胸口的起伏。過一會,這些烏雲就會散去。恐懼的感覺在減少,靜默的感覺在上升。
4.回想一個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寧靜的場景畫面,應該總會有那麼一個片刻,你感覺到寧靜吧!
5.每天反復練習,直到自己能夠笑對自己過去的人生,能夠輕易地原諒別人,那就說明自己已經養成輕易進入了靜默的狀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慷慨的習慣
1.為什麼要慷慨。
1)對別人慷慨,受益最大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因為慷慨讓我們可以敞開心扉,使我們能夠去給予和接受。
2)慷慨不是為了回報。
3)慷慨的不一定是金錢。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每天的信息鋪天蓋地,肯花時間和精力是一種很大的慷慨。時間花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2. 怎麼樣才能養成慷慨的能力呢?
恐懼和害怕吃虧是慷慨的最大阻礙。打破恐懼,相信自己是被愛的,宇宙愛著我們,相信我們有慷慨的能力。對別人表示善意,感激,如有可能,對有需要的人捐贈。具體的步驟如下:
1)每周列出值得我們感恩的事,你會發現自己真的擁有很多,你擁有的東西遠遠超過自己實際需要,你有慷慨的能力。
2)在腦海調動出讓你感覺緊張和不喜歡的人際關系,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對他們慷慨一點。
3)在每一次聚會或者人際關系中,對別人表示感激。
4)如有可能,對有需要的人捐贈。並不是有錢人才有捐贈的能力。
5)最後,對別人表示善意,關愛別人是一種慷慨,對別人不表示那麼多的不耐煩是慷慨的基本做法。
歡迎採納喲喲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