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哲學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來自心靈深處的滿足和愉悅。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幸福除了身體上的滿足以外,必須包括積極性、責任感、成就感以及愛。
尼采把幸福理解為一種愉悅和滿足的狀態。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或者滿足的答案過於淺顯。
蘇格拉底認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應該以實踐為基礎。幸福是指人們自身主體對客體的一種反應。
弗蘭克爾認為, 幸福不僅是實現生命意義的結果,同時也是自我超越的一個意想不到的附屬物。幸福不是追求而來的,而是自然產生的。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理論」出發,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羅素認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點是對人對物的友善的關切」。從心出發,關切(或者說愛)很多人是人們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羅素認為「幸福即為善」是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② 請以哲學角度分析什麼是幸福
儒家幸福觀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苦、集、滅、道四聖諦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於「愛」與「痴」,即人的貪求慾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盤」,只有滅除貪愛慾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於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為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制慾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於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污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禁慾主義。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慾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沉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趨向上帝天國的旅途,德行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聖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後現代心理學的幸福解讀 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社會化,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精神品質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關注和諧、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怎麼理解呢?幸福又到底怎麼獲得呢?這成為人類一個全新的問題,探索人們幸福是人們本性的追求,在物質世界不斷發展的時代,人們隱約的意識中感知幸福度正在下降,這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副作用,還是一個人類必經的道路呢!於是,後現代人文學者們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他們認為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是物品也不是文化,可以直觀到視覺化、聽覺化。幸福也是一種流動在任何一個生命里的能量,當你靜下心來就可以被感知到,在繁雜的時代不是沒有了幸福,而是人們丟棄了幸福。國內後現代心靈導師林仕錕曾經這樣比喻過幸福:「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樣,幸福不是終點站,幸福一直在路的兩旁」!是啊!幸福本身就一直在我們生活之中,只是我們忽略了幸福的存在,只想著那個遙遠的目標,於是把幸福遺忘在路的兩旁。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人們需要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③ 何為幸福哲學上是怎樣定義的
哲學定義:
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④ 幸福是什麼 哲學家們會怎麼說
幸福就是對慾望的滿足,如果有慾望,又滿足不了,就將進入佛說的那種情況:「世人皆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如果有了慾望,又滿足了,就將進入另外一種情況:「我很幸福」。所以,在慾望面前有2條出路:1,滿足,2,扼殺,如果在有慾望但又不能滿足慾望的情況下,你將是不幸福的,是痛苦的,如果長期這樣痛苦下去,1,跳樓,2,變得很豁達,看開了,想開了,放下了,3,變成精神病了。承受多大的痛苦,就會得到多大的幸福,我們要扼殺一些不能滿足的慾望,我們要保留一些能夠滿足的慾望,絕望=在痛苦中沒有看到希望
⑤ 哲學家認為幸福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並認為幸福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標。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衡量你整個人生的標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僅僅看作是你通過考試或與朋友出去玩時所經歷的樂趣。
他認為幸福是一個最終目標,而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感覺。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努力獲得幸福的過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錢
友誼
關系
知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你所做的決定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他認為,與其選擇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選擇,還不如以能帶來長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發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觀
康德說:「幸福就是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傾向」。
但是這些傾向究竟是什麼呢?
康德也承認,我們並不總是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他說:
無法完全確定…什麼能讓我們真正的快樂起來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自相矛盾,但康德認為當你越想快樂時,你就會越不快樂。
想想你有沒有試過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會明白這個理論。
康德說,我們應該專注於以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斷努力去實現我們認為會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這可能涉及:
去幫助別人
出於責任感
盡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錢慾望
為物質財富努力
過於專注於自私的目標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與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人。
當我們做正確的事情時,幸福自然會隨之而來。
⑥ 什麼是幸福(哲學觀點)用哲學的觀點論述幸
一、明確幸福的含義
幸福觀是人們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與世界觀、價值觀密不可分。用形式邏輯的歐拉圖來表示:世界觀是最大的圓圈,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兩個圓圈,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幸福觀是人生觀的一部分,幸福觀和價值觀是交叉的。
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導致人生的不幸;獲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學會「三樂」:自得其樂(側重創造幸福),助人為樂(側重傳遞幸福),知足常樂(側重平衡幸福)。
⑦ 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什麼 是幸福
從哲學來分析就是,幸福是需要(慾望)的滿足或消除。但要深刻的理解還要明白需要是什麼的這個更深層的問題。
而需要(慾望)的本質又是人體身心不平衡狀態在心靈(大腦意識)中的反映。
也即使說,幸福最終是指人身心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