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幸福是什麼意思
幸福,是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態。
新釋:幸福存在於差異化中。差異化的存在,不僅是合理合情的,而且是一門大學問,從人類認知學角度看,它就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古樸)
(1)咱們的幸福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幸福延伸閱讀——衡量:
幸福是不痛苦,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與幸福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
大部分人在談論「幸福」時,都是指這種「幸福」——個人愉悅的感覺,積極的情緒,它是短暫的,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有許多的捷徑,比如性、巧克力、葯物。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三個維度——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處更大的事情。
Ⅱ 什麼是幸福幸福的含義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積極心態,對生活的愉悅體驗,對身心健康的追求,對人生的渴望,需要的滿足感,快樂的找尋,多巴胺的舞動,對未來的希望。對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在一生中的感悟不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菜根譚》中寫道:“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佛處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意思是:世人以為心有所得是一件快樂的事,可這種願意與追求卻常常被追求樂土引向苦難與痛苦之中,心胸寬廣、虛懷若谷的人能承受苦難、逆境、挫折的精神洗禮,在苦難中享受抗衡的快樂。
人生如路有起有伏,對於農民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亦為樂,在播種希望的過程中有苦也有甜。得到土地時很幸福快樂,天災人禍中得到痛苦,安一份希望又心中變暖,擁有把握時又轉為高興,有收獲時陽光燦爛。
不管快樂與否,人是抗爭不過世界,卻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能因世界帶給自己的困境中而選擇痛苦。人心要像太陽一樣自帶光芒,這種光芒就是自己的熱情,熱情中展現塊樂。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生活呢?
幸福是什麼呢?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對生活的滿足感,不在於生活給你提供什麼,而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感受,付出也可以快樂,體驗也是一種享受,獲得是一種美好。可以設定永遠的期待和信仰,還可以自行設定比上不是比下有餘的滿足,還可以放下貪、嗔、痴、欲、氣、怨、執、迷等,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Ⅲ 祝我們幸福是什麼意思有人跟我說了,我不懂
有人跟你說祝你們幸福。就是說祝你們在一起相處開心,兩個人倖幸福福的。如果要是情緒波動的情況下表達的話,可以理解為就是貶義。
Ⅳ 幸福是什麼意思
幸福就是一個人七情六慾獲得滿足而身心愉悅的過程,俗稱"萬事如意"。
人的七情六慾雖然很多,但可基本歸納為四大方面。
一是渴望物質豐富。例如一個普通人會渴望付出盡可能小的勞動強度,花費盡可能少的勞動時間和盡可能順心的勞動過程就能換取足夠多的,可供他和家人自由支配的,持續不斷的物質財富;
二是渴望精神愉悅。例如人們會渴望在家庭中,尤其是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公正、尊重、親情、友善、安全、良好預期等精神愉悅;
三是渴望壽命長久。例如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會充滿著對疾病、對意外傷害的恐懼和對人生終點的無奈,十分渴望能保持健康的身體,獲得久遠的生命;
四是渴望愛情浪漫。例如在愛情方面,人們有珍惜家庭穩定的理性一面,同時人又象動物一樣,程度不同地對其他異性具有一定的野性渴望。現實生活中人們只能不得不地壓制野性,張揚理性,但是幾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渴望能夠獲得一種寬松的社會環境便於他或她無憂無慮地去追求浪漫愛情而又不傷害任何人。
中國古人把人性四大欲求精闢地歸納為"福祿壽禧"四個字。也可以說,滿足福祿壽禧的過程也就是幸福的過程。
幸福還有七大特點:
A 綜合滿足才能真幸福。
每一單項欲求的滿足,都能給一個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樂,但是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一般地說,一個人只有獲得四大欲求的基本平衡式的綜合滿足,他才會感到真幸福。現實生活中,人們之所以會普遍感到不幸福,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們過分追求單項欲求的滿足,而忽視了欲求的綜合滿足。例如,很難想像一個通過不正當手段積累了億萬家資,卻夜夜噩夢害怕東窗事發被追究原罪的富翁會真幸福。
B 幸福度與代價成反比。
每獲得一定單位的欲求滿足,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些代價實質上是勞動的付出、精神尊嚴的付出和生命時間的付出,但是常常會被金錢的付出這個表象所掩蓋。欲求滿足的程度,與代價的付出量成反比例關系。
C 民主投票反映幸福量。
欲求滿足的度和代價付出的度都是一個當事者自我估量評價的心理概念,先天缺少一種公認的標准參照物,因此很難量化成絕對值來衡量其高低。當事者個人常常參照相關人群感想法、縱向對比法、橫向同比法、摩擦抵消剩餘法、潛能開發率法等相對量來進行綜合對比評價。欲了解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成員的滿足度,常使用民意調查法或者民主投票表決法。
D 幸福量取決於慾望值與實際滿足度之間的差。
一般來說,幸福量的大與小,取決於這個人的慾望值與實際滿足度之間的差,實現的滿足度比當初慾望值超出的值越大,這個人就會越幸福,反之,這個人就會感到越不幸福,甚至是痛苦。知足者長樂,就是這個道理。
E 次序選擇決定幸福量
每種單項欲求的迫切程度會因人因時因事存在著此高彼低的動態起伏,同時,單項欲求的滿足度還存在著邊際遞減規律,一種單項欲求獲得滿足的次序還常常會影響到另一種單項欲求的滿足效果,因此人們常常會處在孰輕孰重孰緩孰急的艱難選擇中。人們只有在空間上保持好各種單項欲求的平衡滿足,既分清主次又不以偏代全,由此形成的欲求綜合滿足程度就高,幸福總量就大,反之就低就小
F 欲求滿足的時間越久幸福總量越大。
無論是單項還是綜合,欲求的滿足都存在著一個時間觀問題。在同等量的滿足度上,只有讓欲求滿足的時間越久,幸福總量才能越大。因此,人的壽命越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間越長久,人類幸福總量就越大。
G 與他人關系決定欲求滿足度。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人,因此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既存在著欲求沖突關系,更存在著欲求依存關系,因此,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或者一個政黨、或者一個國家只有妥善地處理好與其他社會成員的關系,才能獲得較高的欲求綜合滿足度。
一種評測幸福滿足度的簡單方法:
我們姑且假設一個社會成員最高的幸福滿足度是1,最低的幸福滿足度是0。假如一個社會每位成員的幸福滿足度都是1,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最和諧社會,假如一個社會每位成員的幸福滿足度都是0,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最不和諧社會。例如,一個社會有100位社會成員,如果每位成員的幸福滿足度都是1,幸福總量就是100,那麼這個社會的幸福度或者說和諧度就是100%;如果每位成員的幸福滿足度都是0,幸福總量就是0,那麼這個社會的幸福度或者說和諧度就是0。
人有四大欲求,我們姑且規定每單項欲求的最大滿足度都是0.25,最小滿足度是0。假如一個人四大欲求的滿足度都達到了最高值是0.25,那麼,這個人的幸福滿足度就是0.25+0.25+0.25+0.25=1;如果一個人的物慾滿足度是0.20,精神滿足度是0.10,生命滿足度是0.12,愛情滿足度是0.16,那麼,這個人的幸福滿足度就是0.20+0.10+0.12+0.16=0.58。 這個幸福滿足度也可表述為(0.58x100)%=58%。
幸福滿足度也可以應用到單項滿足度的評定上。假如一個國企有100人,95%以上的人(普通員工)對產權改革管理層收購的平均滿意度大約只有0.2,而5%的人(管理層)滿足度也許會高達1.00 得出的滿足度總值是: (95x0.2+5x1)%=24% ;假如把國有資產的使用權作為負債分包到人,由全員集體承包並海選管理層,可以讓95%以上的人平均滿意度達到0.9,而5%的人滿足度也可平均達到0.5 那麼得出的滿足度總值是: (95x0.9+5x0.1)%=90% 僅僅從這個單項進行考察,兩種改革孰優孰劣,也就一目瞭然了。
和諧世界就是地球全體成員幸福總量最大化的社會:
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說,雖然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渴望獲得最大程度的幸福快樂,可是,由於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共同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都生活在無論是整體還是個體都彼此獨立而又彼此依存的各色社會中,而滿足我們各項欲求所必需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政治資源、社會資源、科技資源、時間資源、異性資源等都是有限的,人們彼此之間就會存在你多我則少,你有我則無的競爭關系。因此,如何讓競爭有秩公平、如何讓這些資源在競爭中達到最佳的配置、如何讓競爭既能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又能讓全體社會成員在競爭中獲得四大欲求綜合動態滿足度的最大化,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和諧與否的標准。
因此,只有一個在時間上空間上能讓全體社會成員樂苦相抵的絕對值最大,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最小,個性滿足的程度最高、資源的利用率最大、技術進步的速率最快、社會全體成員幸福總量最大化的社會,才是一個人人幸福的理想的和諧社會。讓每個地球人都最幸福快樂的和諧世界理應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