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麼幸福感卻沒有以前高了呢
答:幸福擁抱知足者。
1、與共和國同齡人,幸福感十足。
2、因為我們見證著祖國一路走來不容易。
3、咱在挨餓里成長無力;在動亂中求學無門;在農村修地球無望……
4、如今,豐衣足食,智能化設備超越夢想,彷彿置身於童話般的世界!
現在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這是一個不爭的現實,之所以幸福感並沒有提高的原因就是子女教育、婚嫁、賣車、購房,家人的看病養老等生活壓力,遠遠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實際經濟收入,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的實際經濟收入很難滿足現實生活的要求,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怎麼能提高幸福感?
⑵ 為什麼現代人幸福感越來越低了
為什麼現代人感受不到幸福了?尤其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這一批人,對他們來說,每日要面對忙不完的工作,兒女的成長,親戚朋友的人情世故。一年忙到頭,不管賺了多少錢,都會感到無比的焦慮。
與其說現代人焦慮,不如說是對未來的不信任,對生活和工作的不滿意。因此,現代人也逐漸失去了幸福感。甚至可以說,當代人連非洲兄弟的幸福感都比不上。
那麼造成現代人普遍失去幸福感的原因是什麼呢。總結起來就三條。
第一,社會變化太快,害怕自己跟不上腳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如今不管什麼行業,什麼企業普遍缺乏持續性,也就是說被淘汰的概率太大了。甚至有的行業剛剛興起,在社會上還沒有持續多久,就已經被後來者淘汰了。就比如說10年前興起的萬能充,巔峰時期也就持續了三年時間,就被徹底淘汰。而一個行業的淘汰,也就意味著大批的企業倒閉,更有數以萬計的員工下崗。
而像上面的例子太多了,這還是放在行業和企業身上,而用這一套放在個人身上,也是很恰當的。很多人也許掌握了一門技術或者本領,在公司里擔任著一個角色,但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能誰保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技術就不過時,又有誰能保證自己的事業就能蒸蒸日上。
於是,各種對未來的不確定,不信任從而導致了焦慮,害怕自己有一天被裁員,甚至被社會徹底淘汰。
第二點就是資本消費主義的引導。向現如今我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貨品,從日用到出行,從衣服到車子,從房子到奢侈品。哪一樣都在無形的誘惑著我們。有人說,你買不起可以不買。於是躺平主義,佛系盛行。但人除了要滿足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多少還需要一些精神慰藉,最起碼老婆要化妝品,兒子要房子,總得最大程度上去滿足吧。於是,資本消費主義開始盛行,引導你一生在消費,消費,再消費。於是,我們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如何消費上,以至於我們都沒有時間去學習成長了。因此,我們的幸福感越來越低。
第三點就是階級固化。說穿了就是賺錢太難,也許你有一份還算可觀的收入,不明白賺錢有什麼難的。那是你沒受過窮,不知道窮滋味。你可以在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去勞務市場上看看,那些都是為了能多賺點錢補貼家慧拿用,而不得不凌晨兩三點就起床的人。
為了一天的生計,為了兒子能夠有學上,為了老了能夠看得起病,不得不拚命努力。對於他們來說,幸福也許就是拿到錢的那一刻,其它的時間都不幸福。
也許有人說,現代人都不知足,不知道小富即安的道理。很可惜,我對此表示不贊同,因為人活一世,事實上很短暫,而這短暫的一生雖然不是用來作威作福,站在高處讓別人服務自己的。卻是用平和甚至愉悅的心情走過這一生的。
而平和和愉悅的心情如何獲得和保持,那需要基於社會對自己的反漏禪饋,如果說社會待我冷漠和殘酷,那返碧塵么我就會回以失望和憂愁。如果說社會待我真誠與關愛,那麼我就會回以平和與愉快。我想這就是我們不幸福的原因吧。
⑶ 當一個人擁有的越多,幸福感卻反而越來越少
因為當一個人慢慢的擁有了越來越多,那麼他就沒有奮斗的快樂日,一旦他們有了奮斗的快樂,他感覺什麼東西都是非常簡單就可以得到,這種時候慢慢的也就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快樂
⑷ 為什麼年齡越大快樂越來越少,幸福感越來越低
年齡越大快樂卻越來越少呢,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種。第1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這個時候就有很大的經濟壓力。第2個原因就是他們在工作上面的競爭也是很大的,因為在我們中國的人口太多了,所以說競爭就會非常激烈。第3個原因就是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基本上都是以錢為主,所以說人人都會在追逐錢的這條道路上被壓垮。
一.經濟壓力大
如果你才20多歲的年紀,那麼你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經濟壓力的,賺到的錢基本上都是花在自己身上。但是如果你到了三四十歲的話,你就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你的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這樣的狀態當中,你根本就不敢在工作上面有任何的懈怠,因為一旦懈怠很有可能就會被炒魷魚,這樣你家裡的經濟就會出現問題,所以說基本上每天都是一個比較高壓的狀態。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⑸ 許多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物質越來越豐富了,反而幸福感下降了
我說幸福其實很簡單。
人們一向認為幸福是件很奢侈的事,
必須通過豐厚的物質來體現。
其實這是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錯了。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你對外界的依附程度。
比如那些嫁入豪門的靚女
有幾個幸福?
七十年代的王釧如嫁給富商蔡辰洋,
遭遇蔡移情別戀成為怨婦。
所以,你以為幸福像魚,
你買把釣竿可以釣到嗎?
你以為幸福像鳥,
你編個鳥籠就可以罩住它嗎?
為了擁有幸福你拚命努力。
為了住上大房子,
舍棄休假舍棄回家
拚命加班,直到暈倒。
待到醒來,
媽媽的一碗雞湯,
才意識到幸福其實很簡單。
幸福真的很簡單。
對落難海島的人來講,
是一艘從遠方駛來的船。
對失業的人來講,
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
對淪落他鄉的人講,
是他鄉遇故知的驚喜。
幸福真的很簡單。
最幸福的生活其實就是最平常的生活。
小小蝸居可以棲身,
有二三知己可以小聚。
家中有花可以怡情,
枕邊有書可以養性。
白天可以去工作,
晚上可以進夢鄉。
雪中送炭,雨中有傘。
餓時有充飢,冷時有禦寒。
心理欲求小,幸福指數高。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
我們通常以兩種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種是「生活給別人看」。
「他穿時尚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買別墅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給別人看,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為唯一標准。」
為了刷出「比別人能幹」的存在感,
我們終於活成了「別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種是「看別人如何生活」。
別人有了豪車,我也想要豪車;
別人有了別墅,我也想要別墅;
別人孩子讀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讀名校。
為了過上「別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們終於活成了「跟別人一樣牛逼的人」。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個美麗的食人島。
這島上不僅景色絕美,
還有豐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灘上曬著陽光,
人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島上湖水就會變成強酸,
把人與動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島是一個隱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其實恰恰是「吃掉我們」之所在。
有人說:
「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有了錢就幸福了。」
有人說:
「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權,有了權就幸福了。」
有人說:
「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終的結果是——
得到錢之後,我們期待更多的錢.
得到權之後,我們期待更大的權。
得到名之後,我們期待更大的名。
得隴望蜀,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礙,正是我們對外物苛求太多。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書,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認為:人要幸福,需解決三大問題。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
然後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
最後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
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就是解決人的溫飽問題。
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好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上下級的問題。
但前兩者的解決,並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第三層面——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
「真正的幸福從不依賴於外在的事物,
而是內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於它的層面才能解決。」
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
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
他叫約書亞·貝克爾,一個高富帥。
掌管150家店鋪,拿著7位數薪水,
有一個美麗妻子。20多歲就買了豪宅名車。
聽著是不是很牛?其實他是生活的大輸家。
讀大學時,約書亞覺得,
「富裕就是每年掙5萬。」
畢業後,他很快拿到了5萬。
「但我並沒有覺得富有。」
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每年掙8萬。
年後,他年薪達到了9萬。
「但我還是沒有覺得富有。」
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擁有豪車。
於是約書亞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時,一年工作362天。
28歲時,約書亞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著7位數薪水,掌管150家店鋪,
在別人眼裡,他是那麼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著豪宅,開著名車,
隨手一揮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為擁有這些後,生活會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點都沒增加。」
實際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體不好,每天需要服葯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還像個丈夫嗎?
兒子在抱怨:為什麼總不帶我出去玩?
母親不抱怨,因為已經生病進了醫院。
除了賺錢,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個月里,
約書亞家發生了兩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親去世了。
接著,妻子向他提出離婚。
約書亞感到無比傷心和挫敗。
失去,讓約書亞開始反思:
「過於追求物質,我不但沒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後,約書亞決定實施「斷舍離」,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這天所需要的東西。
第一天,他解開了床單及洗漱用具,之後是一些衣物。
就這樣生活三個月後,他發現:
「竟然90%的盒子都沒打開。」
於是,約書亞把這些東西統統捐贈。
美國家庭平均擁有約30萬件物品。
但約書亞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來的每一樣都不可或缺。」
這樣的極簡生活,
約書亞不但沒感到空虛,
反而覺得內心越來越充實。
他辭去了7位數的工作,
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
精心做一頓美食,
約朋友喝下午茶,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作家,
現在,我終於拾起了那支筆。」
兩年後,約書亞成了暢銷書作家。
「我丟掉了90%的東西,生活卻幸福起來。」
1845年,著名學者梭羅,
只帶了一把斧頭,
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
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
以驗證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諦:
「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於聲名,不再汲汲於富貴,
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
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與否,並不取決於外在東西的多少,
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內心的生活態度。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無求於外物,而自滿自足。」
所以,人想要獲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跳出物質束縛的窠臼,
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觀念里。
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兩要素:
外在成功與內在成功。
物質成功是可測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層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與自由,
是高層次的內在成功。
幸福往往來源於後者。」羅素說。
我們通訊有了手機,
但忘帶手機我們就六神無主,
吃飯的地方沒有wifi,
我們就會如坐針氈、食之無味。
我們爬樓有了電梯。
但從三樓下到一樓,
如果電梯遲遲不來,
我們就會焦躁不安。
我們的夏天有了空調,
但如果某一天停電了,
我們就覺得簡直沒法活下去。
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的幸福已經不受控於自己,而是受控於外物。
古時候沒空調、沒電梯、沒手機,
但古人照樣活得「不亦樂乎」。
可見,外物的充實並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終來自於自己的心靈。
普希金說:「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內心的寧靜作為基本特徵。」
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於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擺脫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終還是來自於心靈的豐盈。
編輯
搜索
老梁說幸福感
什麼是幸福感
幸福感心得體會
提高幸福感
提高幸福感的小事
提高幸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