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心理健康指標,第一點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現代社會,人們自我的心理壓力日趨嚴重,找回真正的幸福感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的。 少年人追尋成長的幸福,成年人卻又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在現在這個充斥著金錢的社會,曾經以為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後來又發現,那些所謂的富豪名媛同樣找不到真愛。 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夢想著獲得幸福,但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似乎都不在身邊,所擁有的條件似乎都不足以讓我們感到充分幸福。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2007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滑坡,雖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生活境遇)稱心如意」。還配了這樣一個例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越來越幸福」。可事實並非如此,面對著我們失去的這5個百分點,人們如何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2008幸福寄語:幸福感是持續、穩定的幸福! 2007年已經悄然過去,在人們開始把GDP與「幸福指數」結合起來,「幸福度」出現在一些**的報告中,幸福感也成為了評價2008年精神生活的一個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提出「看病難、看病貴」、「就業、失業」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這三個「痛點」,正侵蝕著百姓對生活幸福的感覺。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人們首次開始關注經濟發展之外的精神感受。人們也終於認識到,過於疲憊和倦怠的生活雖然能提升收入,但是不能提高幸福感;單純的GDP指數上升,並不能反映百姓的幸福程度。 那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幸福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是對自己的一種認知,是對自我生活狀況的一種感知,它也是一種心理素養不斷培養和磨練的過程。美好的生活是反映在人的情緒體驗上、心理感受上和生理的快樂與痛苦上。美好的生活其實質上是內心感受,雖然受外在物質環境的影響,但最終還是個人體驗和感受說了算。這種體驗和感受只有自己去體會,別人就是無法感知對方心中的感覺。而且每個人對幸福感的標準是不同的,自身的人生價值對這個標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和對人生的態度有關,比如有的人是樂觀派,再大的挫折對他來說也是幸福的,他會把這種挫折當成是人生的挑戰、機遇和經歷,自然就不會感覺到不幸福;但是有的人是悲觀派,面對事情會有很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幸福感:還與每個人的個性、人生的閱歷和經歷有關系,不是年齡越小幸福感就越強,年齡越大幸福感就越少,像有的人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在他看來幸福感就會減少很多;有的人一生生活的都很安穩,自我的幸福感自然會增加許多。 當代的人們更加開放地生活,他們坦言幸福、追求幸福。可幸福在哪裡?當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你的較為穩定的幸福感,不是看了一個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種暫時的快感所能代表的。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幸福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它包括你對你的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你對自己的生命質量的評價,是指你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面肯定。 ■成功不等於幸福,金錢使幸福變成了無底洞! 《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擁有財富為22.02億元人民幣」的國內頂尖富豪的精神世界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按照成功的標准來說算是最成功的人,可結果竟有70%的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不安全感」,不是快樂,而是害怕和擔心。中新網披露的一項調查表明,年薪在100萬以內的人群,錢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萬以上的人群,就會越來越難感覺到什麼是幸福。 明明簡單的關系怎麼出現了這么相反的結果,有關專家分析,成功是指你實現你的既定的目標和某種願望,成功更多是從結果來定義的。而幸福則是你的一種身體和心理的快樂感受,你的身心舒適、自由,你擺脫了需要的限制,無憂無慮。幸福更多是從狀態來定義的,是可欲不可求的。它是一種放鬆的身心感受,是一種安逸的經驗。成功並不是生活目的,只是達到幸福手段之一。當把成功當做生活的唯一目標時,我們看到了這對身心健康的損害。生活中不少成功的人並不幸福,有的人整日受功名心推動,一門心思追求成功,焦慮不安,憂心忡忡。他們只有成功的激動,而沒有鬆弛的快樂。而一些沒有成功的人,他們是另外的生活模式,他們晚上去廣場跳舞,周日去公園鍛煉,喝點小酒,搓會兒麻將,生活得也有滋有味。 所以在追求成功的同時,我們應該適當停下來聽一聽內心的呼喚;調整心態准備鬆弛一下;或者以一個追求幸福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對待成功。 有很多調查的結果顯示,富人的幸福感不一定比窮人要強,因為他們永遠都得不到心理的滿足。這是因為當我們的收入增加了,或者我們的社會聲望增長了,我們會感到最初的愉悅。之後,就會慢慢適應這種新的標准,並漸漸地把它看成習慣,對自己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就這樣當他們爬上成功的階梯之後,他們就會與和他們處於同一層次或更高層次的人作比較。對於他們來說,總有另外的「他們」作為比較的標准,如果另外的他們不如自己,會感到滿足;反之,則會產生嫉妒。一句話概括就是昨天的奢侈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必需,財富和成功使幸福變成了無底洞。 ■找尋幸福感:准確自我定位 感受無限幸福! 雖說財富和成功不是真正評價幸福與否的標准,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又不得不面對目前已經扭曲的幸福觀。在人們追逐成功的道路上,自我的心理壓力日趨嚴重。都市人心理問題現已成為當前社會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在現今的社會中重新找回真正的幸福感,就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了解的「新知識」。對「重壓之下」的都市人如何找回幸福感的建議。 第一,要明白財富的意義,知道財富是為了什麼?比如有人賺了很多錢,但沒有時間去消費,又怎麼能體現出掙錢成功帶給你的快樂感。而且這個錢是用在了什麼地方,就是把它揮霍了,還是用在了救助別人等慈善事業上。像國外的富人一定會去做慈善事業,因為在幫助別人時他會找到快樂與幸福,而我們現在的富人卻沒有這樣的觀念,甚至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拿著錢去燒,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這些錢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但現在人們的觀念或者是素養還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層次。 第二,要明白人生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其實我們國家現在是一種價值缺失的狀態,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錢。其實人應該追求的人生是更加有意義的。以前我們光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卻忽略了人生的價值觀,可以說我們的價值是缺失的。所以現在要回歸到正常的價值觀,比如從儒家、道家的思想中去尋找傳統的思想。像國家統計局在去年對「幸福指數」的評價,就是把幸福感量化、數字化,是對人們精神層面上的一種評價,所以這是一種進步,也是很有必要的。GDP只是單純的一個指標,而其他的方面同步發展,才能算是社會真正的發展,人們才能真正感到幸福。 第三,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社會是需要各種各樣人的社會,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能做老闆。所以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首先的定位應該是做一個能夠適應社會,有自食其力的人,而不是要給自己定一個很高的目標,所以人們必須,要懂得心態的平衡。就像培養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每個孩子都有他(她)自己未來的軌跡,都會在自己的學校找到屬於他(她)自己的位置。當然社會也不只需要畢業於清華、北大的學生,各色學生社會都是需要的。而且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看別人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人家炒股賺錢,大家都玩命的跟風,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炒股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不能人雲亦雲,自己要給自己找對定位,否則會憑空添了很多壓力。 第四,從小事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再偉大的事情也是點滴事情積累起來的。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眼高手低,只看到了結果,沒有看到過程,永遠使自己無法滿足,自然也就不會感受到幸福。 第五,在職場中打拚的人,首先要確定你喜歡不喜歡這個職業,給自己的職業是怎麼定位的,其次要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比如作為老師,教導學生就是我的快樂,我就會感覺幸福。而且每個人在職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低潮、不順甚至枯竭,這些都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這個時候必須自我調整,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很激烈,而且變化很快,也是對每個人心理素質的競爭,看看是不是在主動適應和調整自己的心態。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指標中的第一點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種綜合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
② 為什麼我時常感覺不幸福也不快樂找回幸福感的方法
越來越不容易感受到快樂,這應該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有時候即使在大笑,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發自內心。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幸福感卻越來越缺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現在想想,小時候的我們最容易感覺到幸福,過年穿了新衣服、買了新炮竹就可以開心一整天。因為那時候慾望少,而且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得到的一點點都被視為自己當下的全部。
現在吃個飯點個外賣半小時就送到了,購物也是次日達,一切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們對平凡的事物麻木。於是我們的關注點就放在了我們得不到的那些東西上,房子、車子、票子......充滿了「求不得」之苦。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腦子里總在想著後面的第2、3、4件事,所以心永遠不安,會隨時焦慮。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心態:等我考上大學就好了、等我買了車就好了、等我買了房就好了。所以一直憋著一口氣讓自己十分煎熬地度過現在的日子,又著急期盼著未來美好的那個日子。
實際上等我們真的考上大學、買了車、買了房又有了新的麻煩和慾望,我們又開始憋著一口氣往更遠的目標進發,我們總是盯著遠方的那個目標,著急快點到達,所以無法感覺到當下的幸福和快樂。
所以我們越來越不容易快樂,是因為丟掉了好奇心,變得麻木,而且心不安。
人是要有遠方的目標,但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立足當下,享受每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快樂,否則就成為了幸福的絕緣體。
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作者沙哈爾教授介紹了一個幸福的四象限,代表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你現在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屬於哪個象限。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種:現在幸福,未來不幸。
這種人屬於及時行樂型。也就是不管未來怎樣,現在開心就好。
我覺得我在2016年以前就屬於及時行樂型,那個時候雖然該工作工作,但是業余時間就是刷手機、逛淘寶、看綜藝,整天吃喝玩樂的狀態。工資沒有規劃,每個月做月光族。大好的時間都被浪費掉了,沒有任何的額外技能積累。
我現在回想起來會覺得很可惜,如果能早幾年醒悟,多看一些書、做一些思考,就可以積累更多的技能和財富。
第二種:現在不幸,未來也不幸
這種屬於無助型,據說得了抑鬱症的人都屬於無助型。他們對什麼都感覺沒意思,干什麼都提不起精神。認為不管做什麼未來都不會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這類人相對要少一些。
第三種:現在不幸,未來幸福
這種屬於忍辱負重型,覺得我現在累點辛苦點,等十年以後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這種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但抱著這樣的心態生活,即使十年以後達到了當初的目標,依然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人永遠不會滿足,買了房子就會想要有好的裝修,裝修過後就想要還清房貸,還清房貸還想要換更大的房子。等這些事情都幹完了你也老了,結果一輩子都在勞累奔波。
這其實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包括我自己也經常陷入到這個陷阱之中。
記得2017年學習視覺引導師的課程,每天刻苦練習,過程感受很痛苦,心裡總想著拿到證書後一切就都會變好了。
可是真拿到證書了,幸福感只維持了不到10分鍾,就開始規劃起以後為企業做視覺記錄的種種設想,等到新的目標達成才會有新的快樂。於是又開始了一段新的痛苦旅程。有多少人跟我一樣,陷入在這樣的痛苦泥潭中循環往復?
我特別羨慕一種人,他們可以在做事時就享受其中,快樂的達到自己的一個個目標,這種人過著的是第四種生活方式。
第四種:現在幸福,未來幸福
這種才是真正的幸福型,每時每刻都能體會到幸福與快樂。工作時能夠專注工作,付出100%的認真,玩的時候就放開了玩。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往往是這樣的,工作的時候百感交集想著趕緊弄完去休息,休息的時候卻也不能安心,總想著那個項目負責人還沒有聯系等等。
我們唯一能讓自己安心、踏實的方法,就是關注此刻,活在當下。寫到這里突然覺得今天的文字有些雞湯,但是確實如此,如果你做每件事情都感受不到快樂,那麼你的人生就是由一段一段的痛苦和忍耐組成的。
我現在也在修煉自己,做到「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的狀態。每做一件事情、學一個技能、完成一份工作,都不把它當做痛苦的事或者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帶著享受的心態去完成它,讓人生串聯一個接一個的小幸福。
大家應該都想從「及時行樂型」、「無助型」、「忍辱負重型」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幸福型」的生活方式,讓幸福的感受和狀態常伴左右。給大家講講我的修煉之法。
1. 轉變思維方式
確定自己在幸福象限的哪個部分,然後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感受當下每件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感,讓心安定下來。比如寫文章的時候,以前可能覺得這是件苦差事,但現在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此刻,不想其他的事情,寫的過程中就可以進入到心流狀態。
2. 練習專注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發展迅速的時代,有太多的網路新聞、手機推送、游戲軟體讓我們分心。要讓自己學會專注。我關掉了很多手機推送,只留下微信的消息提醒。
練習專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呼吸和冥想,你可以從每天10分鍾的冥想和深呼吸開始,專注在一呼一吸間,時間長了心就可以靜下來。
3. 體會每件工作的快樂
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都可以成為修煉的機會,而不是只在冥想時。嘗試在掃地時感受掃地的快樂,洗碗時感受洗碗的快樂,吃飯時品嘗飯的甘甜。隨時保持全然的覺知,讓生命的每一刻都有意義。
今日推薦書籍《幸福的方法》、《正念的奇跡》
你會覺得自己不快樂嗎?你是如何解決的?歡迎留下你的故事大家一起探討。
③ 作為當代大學生,該如何找到人生的幸福感
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著很多的迷茫、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也不知道該怎麼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只讀書又會覺得已經讀了十二年了,還要死讀書嗎,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除了讀書以外的事情;相信很多的大學生都還不知道什麼是人生幸福,可能會以為大學談一個戀愛,與朋友們出去“瞎混”就可以說是“幸福”了,但其實那並不是,人生幸福不該那麼被定義。這句話讓我們就是要勇敢去嘗試,而不是唯唯諾諾,而人生的幸福感也很簡單,就是大膽去嘗試,不要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拋掉懶惰、失落這些不好的情緒,帶上一些好的情緒,帶上它們一起走向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