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感知力
我們的幸福其實是一種感知力,感知幸福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所謂幸福不在於外在的物質,而在於內心的一種喜悅快樂的感受。
小時候有新衣服穿,手裡有零花錢,過年放個鞭炮,冬日裡守在灶台邊等著吃老媽親手熬制的豆腐腦就開心的不得了。那時候的幸福很簡單。
現在吃穿不愁,要吃什麼美味穿什麼新衣服快遞都送上門來卻找不到小時候的感覺了。我們的幸福感都在減弱。幸福的反面並不是不幸,而是麻木,沒感覺 。就好像小石頭對許多零食的態度一樣,一開始對每樣零食都來者不拒,只要有的吃就開心許久,慢慢地許多零食就不愛了,經常是這也不要那也不要,就連之前天天要吃的蛋撻都不感興趣了!似乎太容易得到就不覺得珍貴,不能感知得到的喜悅了。
這種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是需要內心體會所做事情的樂趣,有個有趣的靈魂。小石頭今天下午在沙坑裡玩的很開心。一個人拿個杯子把沙子挖起來再倒掉,他說他在用沙子滅火。他就這樣一個人玩了一個小時,沒誰打擾,他玩的很專注投入。那個時候的他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是快樂的!晚上在廣場上他一手拉著爸爸一手拉著媽媽快樂的奔跑,我們都被他感染到了!
小孩子很容易滿足,幸福感知力比較強,大概因為他們還沒那麼多雜念。我們成年人卻總是追求所謂的成功迷失了自我,看不清內心,甚至是沒有心,彷彿是「空心人」一般,哪裡還能感知快樂?不妨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在對話,好好聽一聽內心的想法,去做真正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㈡ 幸福的感知力
幸福的感知力是指一個人對身邊平凡而瑣碎的幸福感知的能力。
現代社會,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我們的子女未來能夠幸福,能夠快樂,所以就在平常不斷的要求他們學習各種的技能,考高分進名校。其實,真正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小孩子,可以幸福,可以富足。
其實我們父母本身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然後教會孩子,去感知幸福,在平凡生活中,在努力上進的路途中,去感受生活給予我們點點滴滴的幸福。
不管目標是否實現,我們付出努力,可能失敗或者成功,我們認真的體驗當下,感受當下,不管處在哪個階段,我們都要保持快樂的心態,這就是一種感知幸福的能力。
生活中,總是很羨慕那些,容易因為小事而,感到幸福的人,他們和我們所處同樣的環境,卻過得比我們開心滿足的多,好像每天都有用不完的能量。
幸福這件事並不是要多麼偉大的目標,它是散落在平常的每一個角落,雖然微小,卻是那麼清澈可見,有時我們只是缺少一顆,能夠感知幸福的,歡欣鼓舞的心。
在世界著名的學府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選修課程,不是時髦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秦勒.本.沙哈爾教授開設的關於幸福的課程,專門教授學生如何獲取幸福。
有人說,等到賺夠多少多少錢,我就很幸福了。
有人說,等到找到合適的伴侶,我就很幸福了。
有人說,等孩子考上大學,我就很幸福了。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
幸福其實是一種心理狀態,幸福感的多或少,取決於,幸福感知能力的強弱。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輕浮?」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裡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清福是什麼?」
感知幸福,從珍惜自己已經所擁有的東西開始,沒有豪宅,只有農家平房也照樣可以,一家人其樂融融。
還有一個小故事。
有個小鎮上來了一個馬戲團,他們在招臨時工,並提示以下幾種不同的待遇,工作三個小時,送一張外場的票。工作六個小時,可以,進到內場看錶演。工作12個小時就可以得到最前排最中間最好的位置的票。
有一對窮人家的小兄弟,願意干一天活,換一張最前排最中間的票。於是他們開始的辛苦的工作,從太陽升起到落下,他們一刻不停的幹活,中間只吃了一個饅頭,到下午的時候兄弟倆都很疲憊,但是看馬戲的信念支持他們。到了晚上,兩兄弟終於在艱辛勞動後,得到了最前排中間的最好的位置觀看馬戲。他們筋疲力盡的坐在位置上,等待著馬戲的開始,主持人上台的時候,大家都熱烈的鼓掌,而這兩個可憐的孩子,卻在掌聲中疲憊的睡著了。
這不就是很多人人生的寫照嗎?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馬不停蹄的往前趕,卻不曾來得及欣賞沿岸的風景,到目達目的地之後,卻發現自己錯過太多。
感受幸福的能力,它不是一件奢侈品,要花很多的錢才能買得到;它不是一件裝飾品,讓別人看到才算有用;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里,只以自己的感受為標准,不以別人的評價所左右。
其實人這一輩子就是感知幸福的過程。 當你在每一天都過得開心幸福時,你就開啟了幸福的人生。
我們只有制定一個合理的人生目標,並全力以赴。在趕往目的地的過程中好好享受,沿途的風景,感知生活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的幸福,感受生活的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