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幸福的概念是什麼
幸福是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倫理學標准概念)
1、定義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條件和活動趨向和諧的生活狀態。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怪獸.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2、幸福的本質
人對生活的滿意感、和諧感。
中國幸福學認為,幸福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由此我們就推導出幸福的六個定律。博弈聖經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暫時的
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遞減性及推論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後,那麼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
推論
1
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為幸福的遞減性,我們進而可以進一步得知,當我們享受過一個幸福N次後,在一般情況下,這輩子,我們是再也享受不到這個幸福了。
推論
2
幸福資源的遞減性
因為幸福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遞減、減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們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獲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與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獲得幸福的經歷越曲折,那麼人們的渴求度就會相應變大,那麼獲得的幸福感就會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沒有渴求就沒有幸福
及推論
因為幸福感與渴求度成正比,所以當人們對某事物沒有渴求時(也就是渴求度為零時),那麼,某事物也就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推論一
幸福與金錢沒有直接關系
因為幸福的直接來源是渴求,因為金錢並不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所以幸福與金錢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推論二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次數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的強度也越來越小。
隨著人民擁有的物質財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資源卻變得越來越少,所以在物質財富方面人民能獲得的幸福也就越來越少,而且獲得幸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同時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大。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發展
所得出的結論,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財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獨幸福除外。所以說,如果我們一味地搞經濟發展,結果只能走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老路,最終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會越來越少,這是一條得不償失的發展道路。
推論三
人們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遠遠大於人們在物質財富方面所能獲得的幸福數量
渴求既包括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們在關注人民幸福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質財富方面的渴求(具體表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上),經常忽視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思路。
當人民富裕起來的時候,當人民的思想充滿了金錢意識的時候,那麼人民的思想就開始腐朽墮落了,社會就開始沉淪沒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時即使我們比美國人更有錢,比美國更強大,又有何用。金錢是換不來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覺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覺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實上已經獲得了滿足,但當你沒有感覺或感覺不到渴求被滿足的時候,你仍然是不會有幸福的感覺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獲得是需要有愉悅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獲得了滿足,但此時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麼此時的渴求被滿足的感覺仍然是難以獲得幸福的。
Ⅱ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卻沒有遇到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孩,因此單純以錢來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錯誤的。一個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深愛的女孩,和這個女孩彼此相愛、彼此依戀、彼此關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樂的、健康的相守到百歲,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2)客觀中的幸福是什麼擴展閱讀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麼人,在什麼環境,用什麼生活用具,過什麼生活,有什麼情感。幸福這種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為支撐,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個支撐:和喜歡的人,在喜歡的環境中,擁有喜歡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環境、生活用具、生活這五個基本方面需要協調,這五個方面之間的不協調(缺少支撐)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過繁華都市的生活,而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就是情感與環境、生活的不協調(環境和生活無法支撐情感),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這五個方面的協調需要努力去爭取,使原先的不協調轉化為協調,逐漸協調的過程,就是由不幸福到幸福的過程,或者是由幸福到更幸福的過程。
消除不應有的慾望就能減少痛苦,因為每一個慾望之情的產生,都需要生活、人、環境、物質來協調(作為支撐),如果無法協調(缺少支撐),就可能產生痛苦。此外,不應有的慾望也是產生罪惡的原因,但是,合理的慾望要積極的爭取,因為合理的慾望是人生的動力之一。
Ⅲ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並希望保持現有狀態的穩定心情。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幸福,是一個人對現有生活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態環境下,擁有能產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態;幸福定義為在生存基礎上存在,在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下發展,在各幸福體內實現的相互滿足和相互認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著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內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幸福感(I)=R*滿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時間(T)。
我們深知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來就要奔跑的獅子、也不是每天醒來就是奔命的羚羊。其實生活中的幸福很簡單,不是金錢,不是權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飯是幸福,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個人身邊都有幸福,只是還沒有去發現。
幸福有時候只是那一瞬間的感動,會讓一個人一直痴迷於此,幸福就是滿足,幸福就是知足!一個人只有主動去找尋幸福,才會得到它。中西哲學家對幸福說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精神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個人的快樂為幸福;有的主張全體的快樂為幸福。
Ⅳ 你覺得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於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多個學科。
1、解釋: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並希望保持現有狀態的穩定心情。
2、《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態。
3、新釋:幸福存在於差異化中。差異化的存在,不僅是合理合情的,而且是一門大學問,從人類認知學角度看,它就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
(4)客觀中的幸福是什麼擴展閱讀:
哲學的觀點: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比起「活著」,更應該重視和正確認識「好好活著」這一概念。
2、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幸福是所有人所追求的目標;其特徵便是幸福本身即為人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幸福不會成為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換句話說,追求幸福的行為本身即是至善,是一種自足並且永遠的狀態。
而相反,通過實際生活中具體生活活動所產生的快樂則是缺乏安定性和永久性的。這即是亞里士多德的幸福主義。亞里士多德同時認為,幸福可以通過發展人類靈魂的固有形態的理性而實現,也可通過實踐政治而來。
Ⅳ 你心目中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樣的
我隱絕心目中真正的幸福就是自己的人生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努力一直生活下去。
4、此生但是幾十年,誰也不明白下一秒是不是最後一秒,也不明白下一秒突然錯過哪個人。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
5、年輕的時候,連多愁善感都要渲染的驚天動地。長大後卻學會,越痛,越不動聲色。越苦,越持續沉默。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心目中御姿的幸福。
Ⅵ 什麼叫幸福,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
所以大部分幸福的標准都很類似,父母親人身體健康,孩子上進勤奮,工作順心,經濟富裕,這是很多人都想要的幸福。
換言之,如果你正處在上面所說的那些環境中,在別人看來你就是屬於幸福的那一群人。
但這樣的幸福是一種體會,只有身在其中並且發現它的難能可貴才懂得這樣的幸福,才知道這樣的平淡生活是多麼的珍貴和難得,我想這也是幸福的一種理解。
幸福是一種心境
幸福是順其自然,知足常樂,心態良好,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
都說知足者常樂,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和別人的對比中而產生的心理上的優越感。
比如鄰居家的小孩得了前三名,很多人就想要求自己的小孩得到第一名,比如親戚創業賺了幾萬塊,又有人要求自己的老公升職加薪月入幾萬,這種暗自的比較,偶爾一點無傷大雅,還能讓自己擁有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