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學 怎樣花錢更快樂
我們中的很多人對我們已經擁有的並不滿足。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斷地想著要漲工資,和上了年紀的親戚套近乎,而且盡管機會渺茫,也還是要花錢買彩票。
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瘋狂?金錢買不來幸福,這個觀點由來已久,甚至在瑜伽成為時尚之前就有這種說法了。但是,收入和幸福之間,的確有著可以度量的聯系。有著舒適生活水平的人們比貧困的人更幸福,這一點也不奇怪。
問題是,一旦我們達到了舒適生活的標准,更多的收入就不能再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定義這個"舒適標准"的神奇數字因個人和國家而異。在美國,這個數字似乎是在7.5萬美元左右。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運用來自大概50萬美國人的蓋洛普調查數據發現,較高的家庭收入和每天的良好情緒有關系,但是在超過7.5萬美元以後,金錢帶來的積極效果就開始逐漸減弱。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達到已經足夠讓我們幸福的收入標准之後,還努力工作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對金錢和幸福的關系理解有偏差。一項以美國人為樣本的調查,調查顯示,人們認為,如果他們能掙5.5萬美元而不是2.5萬的話,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也將翻倍:掙兩倍的錢,得到兩倍的幸福。但是,我們的數據顯示,掙5.5萬美元的人只比掙2.5萬美元的人生活滿意度高了9%,雖然9%總比沒有強,但是如果你期待百分之百的回報,這還是有點讓人掃興。
有趣的是,研究證實,我們怎樣花錢比我們能掙多少錢更重要。知道這一點很有用。假設三個人都中了100萬的彩票,其中一個人打算去買他一直想要的每一樣東西;另一個人把錢全放在銀行,只是在特殊情況下很節省地使用;還有一個人把錢全捐給慈善機構。在年終的時候,他們的收入都多了100萬。很多人可能會採取第一個人的做法,但是後面兩個人則有可能因為這筆錢而收獲更大的快樂。
我們通常認為,掙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能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論是大房子、時髦的跑車還是好酒或清晰度更高的電視 。但是,這些傳統的消費傾向(為自己買更多的東西)不能有效地把金錢轉換成幸福。十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你堅持為自己花錢,你應該從購買東西(比如電視和汽車)轉向購買體驗(比如旅行和一次特別的夜生活)。我們自己最近的研究還表明,除了購買更多體驗,少買一些東西或者為別人買東西,在很多情況下也會讓你感覺更好。
"放縱"的後面,往往就是"過度放縱"。只要參加過感恩節晚宴的人,對"過度放縱"都再熟悉不過了,但是,沒有"節制放縱"這個詞。但是,研究顯示,節制慾望——比你通常情況下少放縱一點點——這是從金錢中獲得更多快樂的關鍵之一。
我們的學生喬迪·霍爾迪巴克(Jordi Quoidbach)近期做了一項研究。在研究里,一組愛吃巧克力的人保證吃過一塊之後,戒巧克力一個星期。另外一組則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還發給他們一大包兩磅重的巧克力。
如果你喜愛巧克力,你或許會認為,有機會盡情享用巧克力的那一組學生這下如願以償了。但他們付出了代價。第二個星期,當他們要繼續吃巧克力的時候,他們對巧克力已經不如一開始那麼享受了。仍然像上個星期一樣享受巧克力的,是那些中間禁食巧克力的人。即使當我們有鈔票能買我們想要的一切時,節制放縱——暫時放棄購買——能讓我們重新享受我們喜愛的東西。
節制放縱的好處讓我們重新思考時下有關限制含糖蘇打水的爭論。面對兒童肥胖症危機,全國許多校區已經在校園禁止了蘇打水。我們且不說這一舉措帶來的潛在的健康好處,僅僅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時候禁止喝蘇打水,就可能會改善它的口味。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已經證實:當人們不能馬上喝到時,他們會覺得蘇打水的味道更好(這個結果不適用於西梅汁,那種飲料很少會引誘人過度放縱)。
邁克爾·R·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市長近期提議在紐約市取締巨量蘇打水,他的計劃為節制放縱提供了另一條有意思的路徑。幸福感研究表明,正如美食作家邁克爾 ·普蘭(Michael Pollan)所說,"盛筵就在第一口。"呷下的第一口蘇打水真是美味,充滿泡泡的甜蜜驚喜抓住了我們的舌頭。但我們的舌頭和意識會快速地適應重復的快感,於是,第39口就沒有第一口感覺那麼好了。限制蘇打水瓶的大小等於限制了這種味覺快感的遞減,所以布隆伯格市長的提議也許可以提高我們幸福感和卡路里(幸福感和錢)的比值。人們一直激烈爭論這類政策給我們的自由和健康帶來什麼後果,卻忽略了提升快感這個好處。
用你的錢去實踐"節制放縱"肯定需要行為的轉變,但另一個被科學證實地能夠從金錢中獲得更多快樂的方法更加徹底:不要花在自己身上。
假設你走在去上班的路上,碰到了我們的學生拉拉·阿克南(Lara Aknin),她給了你一個信封,你打開信封發現有20美元和一張紙條,上面說讓你在今天結束之前用它給自己買樣東西。聽起來真不錯。現在,想像一下,紙條上說讓你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慷慨固然是好的,但是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真的能比給自己買一直想要的腰帶、DVD和應用程序更開心嗎?
是的,會開心很多。我們追訪這些拿到錢的人,發現那些被告知給別人花錢的人會比被告知為自己花錢的那些人更開心。從加拿大到印度再到南非,我們都發現,人們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時比花在自己身上幸福感更強。
但是,對那些吝嗇出名的人來說也是這樣嗎?給予帶來的情緒上的收益也適用於小孩子嗎?他們總是緊緊地抓住他們的東西,就好像那是他們的命一樣。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和發展心理學家基利·哈姆林(Kiley Hamlin)合作,給小孩他們眼中的金錢--金魚餅干。從他們喜笑顏開的樣子,我們知道,他們對這個意外的收獲特別開心。但是有件事讓他們更開心。當他們把餅干分給他們的新朋友--猴子木偶時,他們是最開心的。且不說猴子木偶,我們得出的結論很明顯:幸福的最大化並不等於是佔有最多的金魚餅干。必須明確,有更多的金魚餅干(或者金錢)不會減少我們的快樂,最初的那幾塊餅干帶來真正的快樂。但是我們不應該只專注於我們的碗里有多少,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思考我們該怎樣去使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這可能就意味著少一些放縱,甚至是給別人一些放縱的機會。
2. 你認為錢花在什麼地方合適,不浪費
第一,在自己身上花錢。不論是男人女人,都應該捨得投資自己,這個投資並不是亂花錢,不是肆意地去買衣服,隨便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而是要把錢花在能夠讓自己增值的事情上。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投資自己具有更高的回報率了。女人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美,去健身,去瑜伽,去多讀書,去修身養性。男人可以去投資自己的技能,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眼界視野,外在形象。只有把你自己變得有價值,你才會越來越有更多的機會,實現更多的財富。
第二,在自己的朋友身上花錢。但是並不是每一位朋友都值得你花錢,你必須要在能給你帶來幫助的、對你有不可忽略作用的朋友上花錢。比如你的事業夥伴,比如你的人生導師。他們給你思想,給你觀點,給你建議,甚至幫你指明道路,在你低谷或高峰的時候,在你的任何時刻,能夠始終推動你往前去發展,往上去努力。對於這種人,他是你的貴人,所以你要捨得花錢。
第三,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多花錢。雖然現在有不婚族的存在,但95%的人還是選擇結婚的。我們成家、結婚並只是找一個人過日子,不是這么簡單,而是要讓家庭給我們力量。所以你也應該在你的愛人身上,在你的父母身上,在你的孩子身上多花錢。讓你的父母變得更加健康,讓你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讓你的愛人能夠和你一起共同成長。
第四,人最應該花錢的地方是身體健康,沒有了健康的體魄,何談工作、學習,為祖國貢獻力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有談其他的資本。把錢花在關注身體健康。平時注重保養身體,有一句話:身體各個零件很貴,還沒有備用的。不要等到去了醫院再捨得花錢。
如果你能夠在這幾個地方捨得花錢,幾年的時間內,你們不僅不會變窮,而且還會越來越有錢,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過程。要相信,這世界上,越努力、越積極、越幸運,也更幸福。
3. 把錢花在刀刃上,精緻生活奔小康。買什麼最能提升幸福感
在如今的這個社會裡面,金錢在所有的人眼裡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都覺得是沒有錢是做不了的事情,包括覺得幸福呀,朋友呀,都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但是我並不認為錢是萬能的。
要說錢能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嘛,那多多少少肯定是有幫助的,我覺得要用錢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的話,那麼我覺得最好是花錢去買一次旅行,並且是和一家人去的。
因為旅遊真的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像是你去一些比較美麗的景點,你看的時候肯定是非常震撼的,有時候在生活裡面能夠看到這樣的美景你會覺得人生是非常的知足了,頓時覺得在那個時候生活是非常愜意的,感覺自己能夠看到這樣的美景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並且我們是和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一起去的,那個時候真的是會感覺非常的幸福,一家人是其樂融融的,那個時候看到美景,身邊還有自己最愛的人,大家是有說有笑的,沒可以暫時忘記生活中的煩惱,那一刻,我們只是享受這個美景,享受和親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那麼這個時候真的是非常幸福的時刻,並且我們現在已經是很少花時間陪我們的父母,那麼有這么一個時光,能夠好好的陪陪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父母是好好的說說話,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旅遊是很能夠提升幸福感的事情,我們可以和我們的家人在一起,和他們一起享受這個美景,肯定是很幸福的事情。
4. 花錢使人有幸福感的實驗
看篇短文你就明白了,也不用做啥實驗了,看完希望你採納
與許多人的直覺相反,與為自己花錢相比,將錢花在別人身上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這不是一個極端觀點,不能用不可思議的新生事物來顛覆你思想,遠遠不是。但是,由於它有時會違背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值得反復強調。
研究表明:許多人認為花錢在自己身上將比花錢在別人身上獲得更多的快樂。但各種不同的研究證明:平均來講,它是錯的。
*將得到的5美元或20美元花在他人身上的實驗參與者,比那些花在自己身上的參與者更加快樂和幸福。 (Dunn et al., 2008)
*那些將自己收入中更大的部分花在別人身上或捐贈給慈善團體的人比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加快樂。(Dunn et al., 2008)
*那些回想自己慷慨地對待他人的時刻的加拿大和烏干達學生,比那些回想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的學生,更快樂。(Aknin et al., 2010)
當然,我們還沒有將接受者的快樂和幸福計算在內。
親社會花費
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將我們的錢花在他人身上(親社會花費)會讓我們更快樂和幸福呢?
一方面,饋贈他人會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它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對自己的看法,即自己是負責和慷慨的人,而這種看法反過來讓我們感到快樂。另一方面,也因為花錢在別人身上能夠鞏固我們的社會
關系。一般來說,社交聯系較強的人更加快樂。
可是,如果親社會花費會讓我們感覺良好,我們怎麼會認為針對個人的花費會讓我們更快樂呢?
這是因為金錢在意識中的潛在效應。研究顯示:讓人想起金錢,即使只是最簡單的想法,也有各種消極的效應。它將使我們:
*更少地幫助他人
*更少地捐贈慈善
*更少地花費時間和他人在一起
*更想獨自工作的可能性增加三倍,即使知道我們的工作已經夠多了。
這些正是那些讓我們感到快樂的行為,而僅僅是想起金錢便會讓我們更少地參與這些活動。
並不是說,金錢總是令人討厭的。在對的環境下,金錢能夠激勵我們,同時,沒有錢的現代社會也會很難運轉。但金錢明顯有一些消極的心理效應。所以,要與金錢的邪惡面斗爭。愚弄它、揭露它、讓它滾蛋!慷慨大方是一種正面的自我中心行為。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