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離異後如何讓孩子幸福從這3個方面入手,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離異,兩個字可能有一些觸目驚心。或許是很多人不願提到的一種結局。
但是成年人都不願意經歷的過程,在孩子眼中是否是一種破壞自身幸福感的歷程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其實影響孩子幸福感的,也許並不是爸爸媽媽從結婚證改變為離婚證,而是父母之間的陌生感,影響到了孩子生活環境的幸福平衡。
小艾在10歲的時候就經歷了爸爸媽媽離婚的事情,但不論是爸爸娶了後母,還是媽媽遠嫁到了他鄉,有了自己的孩子,小艾都依舊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當下的他已經15歲,繼續在奶奶的照顧下上學。
小艾說:在上學的過程當中,很多同學知道自己來自於離異家庭時,眼神當中流露出的 情感 ,有時候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比如說:別人會因為自己的父母離異而感到驚訝,甚至會追問自己,父母為什麼會離婚,怎麼沒有和媽媽局帶沖到外省去學習呢類似等等。
但是小艾卻在日記當中這樣寫:不知道同學們為什麼會有那些奇怪的想法,明明自己跟著奶奶也可以很幸福,雖然爸桐殲爸媽媽離婚了,有了各自的重組家庭。但是每個月還會和爸爸媽媽有三次通話,自己依稀記得10歲之前,爸爸媽媽老是在家裡因為一些小的事情就爭吵,甚至會打架。長期看到媽媽的哭泣和爸爸躲在院子里抽煙的背影,現在的生活似乎平靜很多,也幸福很多。
所以,生活當中有很多人認為離異和不幸之間發生了等於號,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缺乏說服力。也許那些認為離異就等於不幸的人,本身在內心裡就對幸福有一種缺失感,所以認為維護住一個家庭的框架和軀殼,就能夠把幸福感抓住。
其實不是這樣的!幸福是一行哪種感情認知,如果彼此之間的相處已經變得十分壓抑,那麼幸福可能就在慢慢流逝。
所以,在生活當中即便有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也不應該被有色眼鏡所區別對待。他們一樣有權利去追逐幸福,甚至更有勇氣去面對現實和生活。
父母之間不愉快,該如何尊重孩子的幸福權利?
第一,即便是成人之間發生了不愉快的情緒,也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從自己角度出發去說對方的壞話。
尤其是親生父母在孩子心中已經有了偉岸的形象,所以不論是生活當中的親人也好,陌生人也罷,一旦說起父母的壞話,很有可能會激怒孩子的保護欲。
第二:注重孩子的心理發展。
生活當中有很多父母在發生不愉快之後,會因為內心對孩子有一種虧欠意識,所以也會在生活當中出現一種溺愛孩子的潛意識,不論是孩子提出什麼無理要求,都可能會因為愧疚的心理而無條件答應。
而孩子的心理也會因此偏離正常發展的軌道,所以不論是有多愧疚,都不應該對孩子過分縱容。讓孩子從小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更有利於 健康 心理的養成。
第三:責任意識要灌輸。
也許在父母之間發生不愉快之後,會有家長想詢問孩子的意見,在父母分開之後會想要跟誰在一起生活?其實不論孩子跟隨父母當中的哪一方,都應該留住另一位人物在自己心裡的形象。
父母在生活當中有尊重孩子的責任,孩子也應該有對父母尊重的同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