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麥兜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看第二遍,才知道《麥兜響當當》的好。看第一遍時,和所有人一樣,對結尾有種莫名其妙又失望的感覺。或許是我們對於電影里的平凡人物總有著少少的期望,「既然都拍成電影了,總應該有些奇跡發生吧」,多少有這樣想著。因此當平凡的豬仔還是那條豬仔,即使上了武當山練過太極拳,他也還是要返回那個擁擠繁忙的都市去「搵食」:沒長大前繼續為了拿A熬夜背單詞,長大了仍然要接手媽媽的快快雞飯館,繼續在水生火熱中奔波、哭和笑,沒有奇跡。我們卻忘了,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平平淡淡,本身就已是個傳奇。
看第二遍,才知道麥太說的「淺水困蛟龍」和道長說的「你看這個牙簽,能在杯子里浮起來,而船呢,就需要大江和大海啦!」是什麼意思。
《麥兜故事》里麥兜這樣說過:「拿著包子,我忽然明白,原來有些東西,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沒有魚丸,沒有粗面,沒去馬爾地夫沒獎牌沒有張保仔的寶藏,而張保仔,也沒有吃過那個包子。原來愚蠢,並不那麼好笑。愚蠢會失敗,會失望。失望,並不那麼好笑。胖,也不一定好笑。胖,不一定有力氣。有力氣,也不一定行。拿著包子,我忽然想到,長大了,到我要面對這個硬綳綳,未必可以做夢未必那麼好笑的世界的時候,我會怎麼樣呢?」《麥兜響當當》的結尾便給了麥兜和我們一個答案。
港人愛麥兜,因為麥兜愛吃菠蘿油、住在小房子里、成績總是「差少少就拿A」,卻不忘時時「嘆世界」,沒錢沒關系,夢想仍然是水清沙幼的馬爾地夫。麥兜的媽媽麥太更和很多成年港人一樣,終日奔忙,卻薪水微薄,彷彿總是盼不到「好日子」,卻仍然勤力奮進,不辭辛苦。香港人的勵志詞一般都會以這樣開頭:「金融風暴都好,沙士都好,我哋都一起捱過……」,謝立文和所有港人尤其是香港導演一樣,如此深深體會又深深眷戀著自己的城市,而麥兜便是謝立文夫婦給港人的一個吉祥物,讓麥兜和它的家人朋友溫溫吞吞的告訴大家:「唔緊要,大叔冇佐了仲有大嬸嗟嘛!」、「做菠蘿油最緊要開心嘛!」。
麥兜,看起來蠢蠢的,卻時時給我們帶來歡笑和溫暖,不管人還是豬,都要知足、有夢想、活好當下、珍惜每一天……這些小道理,都在他蠢蠢的,簡單的行為和語言中對銀幕前的我們潛移默化著。簡單是福,平安是福,平淡是福…
「魚丸粗面啦,唔該」,「我的志願,是收學費,吃火鍋……」即使不是香港人,哪怕聽不懂粵語,也都沒有理由不愛他。
麥太快快雞,可能跟「麥子,名兜,字仲肥」一樣,無典故可查,無據可依。通過影片的畫面,看到麥太煮雞的鍋,有點像黃燜雞,雖然是魯菜,但看黃燜雞的做法和材料:燜煮、耗油、香菇、干筍……又跟典型的「廣東式」有所相近,所以我選擇了這種做法,不一定是「正宗的麥太快快雞」。:目黃燜雞其中還需要加入啤酒調味,考慮到麥兜是小朋友來的,不能飲酒,特此省略了啤酒的部分。麥太的快快雞用的是她自己方式,或許永遠稱不上是道名菜,但是在麥兜的心理,媽媽飽含情感的料理,比得過所有美味。
還有,不是人人都要出人頭地,像麥兜這樣失敗的活著也未嘗不可。很多人在經歷小挫折後,都會覺得自己和麥兜有點像,因為麥兜足夠善良。他很善良,因為善良而遲鈍,而慢吞吞的,因為善良寧願拉屎在自己的座位上,也不想打擾老師唱歌。他用自己的大力氣幫小朋友們開罐頭。他想爭氣,為此他願意不吃自己最喜歡吃的雞;他為了道長,決心重回「太乙春花門」習武,然後參加國際幼兒園武術大賽。這些都是他善良的表現,當然還有好多。我想他在研究「莫扎特效應」的校長眼中也有很多善良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