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幼兒幸福感包括哪些

幼兒幸福感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27 22:02:35

❶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就要在平時做好哪5點

哈佛教授: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准,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對孩子來說,「幸福感」可以幫助他擁有更多的自信,變得更加開朗。

充滿「幸福感」的孩子能用更樂觀,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挫折,也能將「幸福感」傳遞給周圍的人,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對孩子樹立一個健康發展積極的三觀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種有愛的家庭對孩子學習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後盾也是最大的支撐,可以通過幫助孩子生活充滿自信。

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❷ 幼兒幸福感是什麼

孩子最幸福的十件事 ●過年 ●過生日 ●和爸爸媽媽旅行 ●和老爸一起釣魚 ●睡覺 ●打游戲 ●在空氣新鮮的森林裡 ●剛和父母吵了一架,接著他們就來安慰我 ●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等我和朋友去吃飯 ●只要是玩,就最幸福 孩子最不幸福的十件事 ●被爸爸媽媽罵 ●被老師批評 ●做作業 ●考試考得不好 ●爸爸媽媽合夥打我 ●爸爸出差 ●在地球哭泣時 ●爸爸媽媽都不在 ●受冤枉 ●不能玩游戲 不難發現:對孩子們來說,幸福其實很簡單。但是,因為學習等壓力,很多孩子的幸福感卻不強。這些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和家長,另一方面來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要提高孩子的幸福指數,政府須在均衡教育方面多下工夫,社會和家長要正視教育,減輕孩子的壓力。

❸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一起來看下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1

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松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託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2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

為什麼呢?因為幸福最終的歸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來源於父母。

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斷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成為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碼。

今天來跟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

為什麼這樣說?

美國「9·11事件」一年後,有人找到一些親歷這個事件的一些孕婦,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孕婦在事件發生後都出現了心理問題,表現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性格大變、情感麻木、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等)。

研究發現,她們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礙的生物學標志,而且,當時正處於孕晚期的孕婦生下的孩子,表現得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這些媽媽把當時的情緒傳遞給了還在子宮中的孩子。她們的孩子出生後,情緒比一般的孩子更為緊張,心理資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從備孕開始,媽媽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讓自己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如果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攝入充分的營養,並滿足情緒的發展需求。

平穩積極的情緒,對胎兒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做胎教實際上更多的是做給媽媽的。

同樣的,孩子出生後到1歲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媽媽是否健康、是否有穩定的情緒決定的。

這個時期,孩子的很多行為能力——坐、爬、走、吃、說話等等,都是一個從沒有到逐漸有的過程。

他們是那麼的弱小,需要我們全方位的照顧——餵奶,換尿布,看病……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

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時候,我們需要無條件接納他的情緒,還要能夠判斷出他是餓了還是尿了,是需要抱抱,還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們就焦慮不已,甚至打罵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他的生活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們的安全感是很難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那麼從胎兒期到一歲半,請穩定自己的情緒,並無條件地愛和呵護他。

很多媽媽問我:

「我的孩子(2歲左右)動不動就打我,脾氣特別大,他長大後會不會家暴?」

其實,這個跟家暴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家暴,那麼基本上孩子也學不會家暴。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是要想表達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辦和替代了。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掙脫媽媽的懷抱,想去玩路邊的'沙子,可媽媽卻不放手,非要抱著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這個時候,媽媽抱得越緊,孩子就越要用力掙脫。他可能還會打你,咬你,抓你,甚至還會有很暴躁的脾氣。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這么做已經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說,當孩子已經有能力(這個孩子已經會走,有行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時候,他除了需要一個穩定的撫養環境,需要媽媽有穩定的情緒,還需要從自己的嘗試中的去獲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這時,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愛護,而是放開他的活動半徑——在保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多探索。

否則,你就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聽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歲左右)。

前天,我跟女兒在我家小區的花園玩,一個5歲左右的小弟弟走過來和我女兒打招呼,問:「你在看什麼書呀」「你在哪裡上學呀」……

我女兒就跟我說:你看,這么小就是一個「撩妹小高手」了。

其實,談不上什麼「撩妹」,只是說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會發現,3-6歲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說,「我是熊大」,「我是奧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們經常沉浸在一種角色扮演的游戲當中。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角色認知的能力,並且對規則和社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除了放開孩子的活動半徑,還要:

引導他的社交,讓他在游戲規則當中,學會禮貌、禮儀;

引導他在角色認知里,培養起責任感、語言能力、行動能力;

並且進一步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務的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進一步拓寬孩子的探索領域、幫助他們認知自己和環境外,還要教導他們了解社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和禮儀,讓孩子了解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這樣,他們在環境和交往中,才會有的放矢,才會如魚得水,輕鬆快活。

這也是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個6歲的孩子,非常優秀。不僅成績很好,還會很多才藝,琴棋書畫都學得有模有樣。

然而,他已經開始厭學,並且要跟我探討「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這樣沉重的話題了。

為什麼呢?

原來,他從中班開始,就在學英語,學書法、畫畫、鋼琴、圍棋等各種興趣班;到了大班,媽媽就經常帶著他到處秀——展示給別人看,他能背什麼,能寫什麼;上學前班的時候,他已經把一到三年級的課程初步學了一遍。

所以,這個孩子到了一年級,就開始不寫作業,想各式各樣的辦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個聽話的神童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3到6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具體說來,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對顏色、圖形很感興趣,對守恆定律能夠有充分的理解,但對文字和概念的東西不感興趣。

雖然,也有極少一部分孩子確實會對文字感興趣。但是,不管是否感興趣,都不要過度教育,不要讓孩子過早過多地去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

這種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孩子安全感的一種破壞。

比起學知識,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讓孩子去玩,讓他有規則地玩,因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餘精力需要釋放出去。

否則,剩餘精力未能及時釋放出去,就會造成內傷,如同這個抑鬱的一年級的「神童」。

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曾經有一對父母通過微信,跟我控訴他們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多麼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數考得很低,故意去報復爺爺、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壞,還經常嚼著嚼著食物就吐出來,用衣袖擦得滿桌子都是……

這是一個中規中矩,恪守規則的家庭:孩子的爺爺曾經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圖書館工作,姑姑在人民銀行工作,爸爸在銀行工作,媽媽也是在什麼金融辦工作……卻養出了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

為什麼呢?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但他們給孩子立的規則卻把它們破壞了。

比如,他們通過零花錢來逼孩子遵守規則:孩子期末考試沒有考到多少分,那麼零花錢就減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沒有做好,零花錢又會扣掉多少……

這個規定特別不合理。

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要用錢來交換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違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為了錢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他會因此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他所有的聰明才智來干壞事——他要從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給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可以自己決定用來買筆,還是買衣服。

兩周以後,他的媽媽告訴我說,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斷變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穩定的情緒,以及無條件的愛和呵護里。

1歲半到3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對於這個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規則感里,和每一個讓他自信的游戲角色里。

6到12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里。

我們做父母的,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來變化養育方式,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聽話和服從。

如此,我們才能養育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養育一個可以在未來收獲幸福的孩子。

❹ 幸福幼兒兒童幸福指數表現在哪些方面

幸福幼兒兒童幸福指數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為安全感、滿足感、和獲得感。
安全感是孩子擁有幸福感的最基礎性條件。孩子的安全感集中表現為父母的親密陪伴、家庭的和睦相處、物質生活條件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中這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因而,為人父母者既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同時又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與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將來擁有幸福感的孩子,一定擁有四個跡象:擁有基本生活技能,能夠自由玩耍,有主見,內心強大。

❺ 有幸福感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現呢家長該如何給孩子幸福

最先孩子的吃穿住行是孩子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一樣孩子的所在的環境中如果一個孩子跟別的全部孩子比他每日食不果腹,穿不暖,孩子是感受不到幸福快樂的。這時候假如忍飢挨餓他能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那他會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幸福快樂。作為家長的大家只有努力工作中讓孩子吃好、穿好、住好,這也是孩子滿足感的基本。當他與同年齡人較為時他好於別人,他也許會感到幸福快樂

若干年後當他追憶這一段歲月時也許他是幸福的。爸爸媽媽的初心都是好的,很有可能只是想讓自身的孩子提高一些專業知識,在自身的孩子都還沒培養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前呢,一定要時刻關注他,打游戲能夠,可是要有控制,不是說懷著手機上一玩便是一整天。小孩子呢,在潛意識中里呢,一天到晚就想玩玩玩,玩游戲的控制呢,就需要靠父母來幫他確定了,例如,孩子看手機玩了一個小時了,那麼就毫無疑問不能讓他玩了,讓他看會童話故事書或是學會拼音,多了解幾個字,這都是較為有利的吧,家長也能陪孩子去生態公園散散心,做一些孩子可以做的室外活動,適度主題活動對孩子身心健康都是有好處的嘛,還能夠提高家長和孩子的情感。

❻ 容易讓孩子感到幸福的事情有哪些

1.天天擁抱孩子,跟他說,有兒子真好!

2.帶他吃他喜歡的食物,哪怕是所謂的垃圾食品!

3.每天跟孩子聊天,聽他說學校的事,聽他說喜歡哪個老師,不喜歡哪個老師,然後附和他!

4.和他打鬧,然後躺地上笑到他喊要尿褲子了!

5.跟他一起看一部電影,然後聽他說他的理想!

不需要五件,只要你做到三件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

1.聊天。所有的感情始於聊天,也終於聊天。當一個人和你沒話說,一直尬聊,那你們也就沒什麼感情了。人與人的關系往往都終止於無話可說。聊天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感受一個靈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語言的表達。和孩子天南海北的聊吧,聽她學校的趣事,聊他感興趣的話題,聊聊你的工作愛好,聊聊你的學生時代。他會更了解你,你也會更了解他。聊天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和被愛,獲得精神的最佳感受。放鬆減壓,一舉多得,隨時隨地。不限空間時間。唯一要注意的是成人話題巧妙的迴避或者科學談論。

2.清晰明確的告訴他,你讓他做事和學習的原因,不要考慮孩子能不能聽懂。他會在心理上感受到被父母重視,每一件事都是父母認真考慮過的。他能感受到父母對他花費的心思,時間和精力,還要在大多數人否定他時給他肯定和支持。他的遺傳來自於你,否定自己的孩子其實也在變相否定你自己,和自己的基因。你需要在精神上於他保持一致。

3.經常擁抱孩子,不論他多大了,多老了,他都是你的孩子。肢體接觸是所有生物表達愛和感情的方式,如果你都不願意抱抱他,很難讓人相信你是否在心裡真的愛他。

只要做到這三點,你和孩子的感情會很好,他能明確的知道我的爸爸媽媽很愛很愛我。

1、經常對孩子微笑,笑著說話。

2、經常擁抱孩子,呵護孩子。

3、經常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

4、經常陪伴孩子,哪怕玩很無聊的 游戲 。

5、經常跟他們聊天,哪怕很幼稚的對話。

6、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享受旅程。

7、經常誇贊孩子,告訴他們媽媽眼裡的他們很棒。

8、委婉的批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9、培養節日的儀式感,讓孩子的回憶豐富。

10、跟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1,從學校回來有一桌好吃的飯菜。

2.陪她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電影。

3.在學校同學之間受委屈了,第一時間幫她開脫甚至「打回去」。

4.聽她講話,陪她聊天

5.經常講,媽媽愛你,你真棒

1.父母的陪伴

2.父母的鼓勵

3.父母恩愛

4.父母的支持

5父母的祝福

容易讓孩子感到幸福的事情有哪些 ?以下是我的觀點和見解。



當孩子考試考差時,要讓孩子自己找到原因,共同進步共同努力。而且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就比如說強制性的要求孩子語文考多少分,數學考多少分,不然回家又要挨罵挨打,當然也要和孩子善於聊天,畢竟聊天能得知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家長能給孩子鼓勵,能給予孩子關懷,作為父母能換位思考,那麼孩子他絕對會覺得自己有滿滿的幸福感 ,所以再次強調,教育孩子,應該有一個正確方式,而不是對孩子又打又罵 。

我母親出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是一個標準的小腳女人,沒有念過書,沒有學過養孩子理論,不過,她挺會帶孩子的,她帶大的孩子,都挺聰明挺幸福的。

她帶孩子的方法很多,比如和孩子聊天,撫摸,誇獎,親昵等等。

我嫂子一生完孩子,我母親就開始照顧,在月子里,她就開始和孩子說話,誇他長的好,摸他的小臉,小手,小腳,只要在孩子身邊,她就不停的和孩子說話。

她抱幾個月大的孩子,就開始逗他說話,和他聊天。

她抱孩子走路,也不忘和孩子說話,嘴裡一直哼哼著,說,咱去xx家串門,她家有好吃的,有大白饃吃,有糖吃,有哥哥玩,在路上,看見什麼說什麼,總之,嘴是不停的。

她坐下來,讓孩子站在她腿上,雙手扶著孩子,就開始和孩子聊天,說:哦,你是誰啊?是xx不是啊?你是哪的啊?是大路李村的吧?你是誰家的孩子啊?你爸爸是xx不是啊?等等,總之,她的不停的和孩子聊天,像對待一個大人一樣。說過來說過去大概都是這幾句。

等孩子再大一點,她就教孩子說話,學大人吵架,罵人,都是為了逗孩子的,她大概沒有啥說的,就教孩子這些農村人日常生活場景。

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她開始給孩子講故事,誇他聰明,記性好,一邊還說人家的孩子多麼笨,多麼不聽話,多麼氣人等,自己家的孩子就特別欣慰,幸福感爆棚!

我見有些媽媽,帶孩子從來都是死板板的,不和孩子說話聊天,也不撫摸孩子,也不誇孩子,這樣帶出來的孩子,說話晚,不聰明,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孩子智商當然主要靠遺傳,不過,後天培養也不能忽視,後天培養,全在小時候,訓練要從生下來第一天開始,和孩子說話,對訓練孩子智商就特別有好處。撫摸,誇獎和親昵,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幸福感,父母不要吝嗇哦!

孩子的幸福感和完全感,全來自父母,陪伴,撫摸,親昵和教育,一件都不能少。

1 接他放學,在幼兒園門口呼喊他的名字。他會像小鳥一樣奔你而來。

2無論下班有多晚,只要他在客廳的沙發上等你。親切呼喊他的名字,他會飛奔而來與你擁抱!

3陪他玩 游戲 !讓他在 游戲 中體會到自己是個超人,能夠保護媽媽。

4和他一起做家務!讓他積極的參與家庭生活中來,讓他感受到家裡的事情缺了他也是不行的。

5耐心的傾聽!他講述在幼兒園里一天的經歷。

6吃過晚飯和他手牽手一起在公園里散步。每次牽著他的手出去玩,他就像一隻歡快的小猴子。蹦呀跳呀,唱呀的,一路歡歌笑語。

7在他受委屈的時候極盡可能的去抱抱他,給他一個吻,他會破涕而笑的。

我家寶寶就是這么容易被滿足!他是我的寶藏,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哪五件呢?我並不知道,但我知道讓孩子感到幸福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陪伴。

我兒子現在3歲半,每當遇到幸福得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時候就會說:媽媽,我愛你哦!這句話出現在任何的場景過。就在剛才,幼兒園老師布置了今天的作業:指讀兩遍古詩《春曉》。他想看電視不想讀古詩,我就拉著他的手說媽媽陪你一起讀,好多字媽媽也不認識,你來教媽媽認一認吧!我倆拿著書本一遍一遍地讀,他讀得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完全能讀下來了,我忍不住給他鼓掌,說:你真棒,越來越好了,媽媽必須為你鼓掌!他笑得眉眼彎彎,一臉成就感地在椅子上蹦噠,又突然停下來,摸著我的臉說:媽媽,愛你哦!

我老公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日子很少,這次過年他回來休假,在就這期間,兒子有事沒事甚至玩著玩著就會跑過來一手拉著我,一手拉著我老公,然後有點靦腆又藏不住開心地呢喃:爸爸,媽媽。這是我的爸爸,這是我的媽媽,呵呵呵!能看得出來,他的心裡是滿足的,開心的,只是不知道要怎麼去表達而已。

所以,陪在孩子身邊,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事業和家庭里,似乎更在乎的是自己的職位,年薪,成就……美其名曰:我這都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其實這都是為了逃避教育孩子的借口,用「工作忙」「賺錢養家」「沒經驗」做借口,然後「名正言順」的把孩子扔給老人。

自以為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上最好的學校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但是最後卻發現孩子根本就沒有按照自己心裡的期望發展,反倒成為了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責怪孩子,怪他們對不起自己每天這么辛苦勞作。


可是父母們要知道的是:比起那些好的物質條件,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比如說以下這幾件事情,如果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完成,他們也會感到很幸福的:

1、和孩子一起睡

2、和家人一起吃飯

吃飯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其實當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時,是家庭關系和睦的表現,同時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同時當孩子帶著喜悅的心情吃飯時,食慾自然而然也會得到相應的增加。

當一家人堅持按照計劃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變成一種儀式。而堅持做一個儀式的好處就是讓感情進入到內心深處,讓幸福持久,而吃飯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儀式。


3、玩一些簡單的家庭 游戲

所謂的家庭 游戲 ,就是有爸爸、媽媽(還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員)和孩子一起玩。不管是堆積木也好,一起躲貓貓也罷,在孩子的心裡,只要是可以和父母在一起玩耍,就是他們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光。

4、和孩子一起看一本書

爸爸媽媽可以找一段閑暇的時間來和孩子一起讀書。把孩子懷抱在胸前,在溫馨的讀書時間里,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的時間是睡覺之前。


5、和孩子一起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

在很多父母看來,無所事事的親子時光就是最無聊透頂的,殊不知,在孩子看來這卻是很值得珍惜的。比如,孩子在反復搭幾塊積木、推倒,再搭起來;或者只是研究一塊布頭,就研究半天;還有時候,什麼都不做,孩子就膩歪在你旁邊,爬一爬,坐一坐,離開一會兒,又在你身邊膩歪上一會兒。

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這種瑣碎時光,可以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養: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我干什麼,我的身後永遠都有爸爸媽媽在陪我。

這就是最容易讓孩子感到幸福的五件事,不知道你做到哪幾件了呢?

幸福是什麼呢?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調查活動,收到最多的答案就是,一家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當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時候,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幸福就是真實存在的。對於孩子,更是如此。


你也許會說,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這么忙,事情那麼多,哪裡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


陪伴其實很簡單,並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邊,只要把陪伴孩子當成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每天騰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下面四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幸福:


一、一起睡

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他們安全感,因為他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當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愛中長大時,他的心裡自然是幸福的。


二、一起吃飯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是家庭關系和睦的表現,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也增加了孩子的食慾。


三、玩家庭 游戲

家庭 游戲 ,就是有爸爸、媽媽(還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員)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積木,可以是一起舞蹈,可以是躲貓貓,也可以是一起蹦跳……


四、一起看書

你可以把孩子懷抱在胸前,在溫馨的讀書時間里,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的時間是睡覺之前。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時間。這些瑣細時光,最容易讓孩子感到幸福。


很多積極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都表明,相比賺更多的錢、取得更高的成就,家庭關系融洽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確實如此。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

在孩子(尤其是3歲前)的眼裡,家就是整個世界——他們和外界接觸得甚少,他們的心靈如此單純,他們的追求很簡單。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父母的愛,莫過於父母用心的陪伴,莫過於全家人快樂地在一起。

你也許會說,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這么忙,事情那麼多,哪裡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


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緊急的事情——雖然重要,但不是馬上需要處理,先做完那些緊急的事情再說。於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壓掉。

陪伴其實很簡單,並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邊,只要把陪伴孩子當成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每天騰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下面五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幸福:


2、和家人在一起吃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這是我們國家的老傳統,是家庭關系和睦的表現,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

當我們長大了,離家遠了,不能經常看到爸爸媽媽,但是仍然會記得家人一起吃飯的溫馨場景,因為那裡有愛的流轉。




當我們堅持按照計劃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變成一種儀式。堅持做一個儀式的好處,就是讓感情深入到內心深處,讓幸福持久,而吃飯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儀式。


不僅如此,孩子的食慾也增加了哦。

3、玩一些簡單的家庭 游戲

家庭 游戲 ,就是有爸爸、媽媽(還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員)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積木,可以是一起舞蹈,可以是躲貓貓,也可以是一起蹦跳……

4、和孩子一起看一本書你可以把孩子懷抱在胸前,在溫馨的讀書時間里,和孩子一起成長。


最適合的時間是睡覺之前。

5、和孩子一起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無所事事的親子時光就是很多時候被大人看起來無聊透頂的、但孩子卻沉浸其中的時間。比如,孩子在反復搭幾塊積木、推倒,再搭起來;或者只是研究一塊布頭,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從一隻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隻盆子里。還有時候,是什麼也不做,孩子就膩歪在你旁邊,爬一爬,坐一坐,離開一會兒,又在你身邊膩歪上一會兒。

如果太忙,那麼請你至少把周末的時間留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在爸媽眼裡,他是多麼重要,他是多麼可愛,這讓他有很好的自我認同感,而對自己滿意的感覺,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你會發現,當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時候,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幸福就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時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靈去感受到的。

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

❼ 幸福感到底是什麼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有幸福感

幸福感,父母能讓孩子有幸福感:孩子在出生之後,家長都會竭盡所能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自然環境,這也是為人父母的義務。看著孩子想愛的環境里成長,是家長們的一種幸福,小孩只會在幸福與愛中發展,才可以獲得自信心,英勇,心懷感恩,撫養一個具備幸福感的小孩,需要父母付出的努力與堅持。「知足者常樂」是一個很好的生活觀念,父母可以更好的把握現在,不必抱過高的生活水平,有對美好生活的積極的心態,不必嚴格管理小孩,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小孩所受到的壓力是恰好適當的。漸漸地還可以通過的爸媽產生的影響,開朗去面對人生,可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讓生活充斥著「滿足感」。

爸爸媽媽可以適當贊美孩子,給予他們各種各樣必須努力、各種各樣自學能力的贊揚,能帶給孩子無限大自信與動能。在家人贊揚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是充滿熱情的,也將是積極向上的。在孩子們勤奮,發展,挫敗,造就中,父母現實生活的表揚和鼓勵不能讓孩子「浮」下去,反倒會帶給孩子濃濃的「滿足感」和滿足感,讓兒童更為自信樂觀。

閱讀全文

與幼兒幸福感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贊美兩個美女散步 瀏覽:578
過了耳聽愛情的年紀怎麼追 瀏覽:348
快走與慢跑哪個健康 瀏覽:627
智囊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358
美女泡什麼茶好喝 瀏覽:351
男子質問美女為什麼躲著他 瀏覽:590
浙江柯橋事業單位成績什麼時候出 瀏覽:260
駐馬店經濟開發區高級中學什麼時候報名 瀏覽:743
西固幸福里採光怎麼樣 瀏覽:198
婚姻心理咨詢一次大概多少錢 瀏覽:595
外部規模經濟曲線由什麼決定 瀏覽:899
廣東人為什麼是細腿美女 瀏覽:194
冊亨事業單位考試改卷多少天 瀏覽:113
水瓶座的事業是什麼 瀏覽:168
幸福天馬是什麼意思 瀏覽:258
出軌的男人如何挽救破碎的婚姻 瀏覽:833
健康與錢你選擇哪個 瀏覽:179
江蘇沿江縣市哪裡美女多 瀏覽:732
婚姻背叛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179
莫旗婚姻登記處如何預約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