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的幸福觀
莊子是戰國時代最富浪漫情懷的詩人哲學家,他在批判儒、墨、法諸家的有為政治的基礎上,提倡一種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遙自在的幸福觀。 在《莊子·至樂》中,「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莊子強調無為才是最大的快樂,而世俗以追名逐利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又有「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企圖證明生死同流,物我無異,無所謂憂,無所謂樂,故以無為為至樂。無為才能無所憂慮、無所懼怕。 在《莊子·達生》中,「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莊子意在說明堅信虛無的天道,做到一切順乎自然,如醉如痴,避免與外界事物的矛盾和沖突,看破生死、排斥雜念、拋棄名位,保持心地的純朴專一,就是精神最幸福的境界了。 莊子認為,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就是說根據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只要安於自己的性分,做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他便無論能力大小都能獲得一樣的自在和幸福。可見莊子追尋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幸福,把生老病死、吉凶禍災等一切精神煩惱和痛苦徹底排除,不再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匱乏,返歸本性自然! 如今,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改善,人們理應生活幸福!可有些人總是抱怨生活的壓力太大,學習、工作、家庭、金錢甚至愛情,本來該是生活的快樂所在,卻變成背上的枷鎖。習慣面無表情的生活,習慣讓自己的心很硬很硬,忘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幸福。 我們應該學學莊子的逍遙自在,不要被物質慾望束縛了自由自在的心性。把幸福的標准降低,事事都能幸福;把幸福的內涵廣泛化,處處都能找到幸福。平平淡淡就是幸福,平平常常就是幸福。這種平淡平常的生命體驗是一種自我滿足,是一種隨遇而安,是一種對生命的客觀尊重。 如果我們不那麼匆匆,如果我們用愛的目光看世界,如果我們用自由的心性去體驗生活,那麼幸福真的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