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善良的重要性
一、善良是人的本性
有朋友問,人為什麼要善良呢?善良本身就是人作為生命的一個屬性,區別於動物的一種屬性。因為動物它沒有善良這個概念。善良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他有同情心,有憐憫心,有羞恥心。
為什麼會有朋友問這樣一個問題呢?這是因為人在做善良的人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心術不正、非常自私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善良的人,他以自己的心去度別人的心,自己是高尚的,具有同情心和憐憫心,願意犧牲小我,犧牲自己,去換得別人的幸福安康,他有這種品性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品性不好的人,他就會非常容易受到傷害。
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發生,人們才對是不是應該堅守善良這個底線會有些動搖和猶疑。這是因為如果我善良了,我受了欺負了,我損失了我個人的利益了,這個利益損失了以後,也得不到彌補,我不是吃虧了嗎?如果我一直這樣吃虧下去,那我的整個人生不就完全虧了嗎?
這是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是否堅守善良的時候,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假如我們不堅守善良,不做善良的人,會有什麼好處呢?會給我們人生帶來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呢?
首先我們如果不善良的話,我們可以欺負那些善良的人,用謊言、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獲得我們不應該獲得的利益,它唯一的好處可能就只有這么一點。
如果再有的話,還有一點,就是你不堅守善良的話,那些不善良的人對你也造不成傷害,因為以惡制惡,大家互相坑,互相騙,這是另外一個結果。
也就是說,如果不善良,會有這么兩種情況。
這樣做是不是真的能夠獲得、享有什麼呢?我們把這個話題放到後面來討論。
二、如果我們善良,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現在假定我們堅守善良這個理念的時候,我們看看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會給我們造成什麼樣的損害,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和所有人的交往,我們願意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我們願意和善良的人交往,因為善良的人與人為善,他會關心別人,會在一些特定的時機犧牲自己局部的一些小的利益,來換得大家的平和和安寧。這種美德是我們人人都嚮往的。所以如果我們堅守善良的時候,我們就會用這樣一種心態和眼光去尋找善良的人。也就是說善良與善良是為伍的。
第二,如果我們堅守善良的時候,那麼所有其他的生命,在選擇和我們交往,和我們為鄰、為友、為親人的時候,他看到我們善良一面的時候,他也願意和我們交往。就算他是一個品行有瑕疵的人,他也會喜歡和善人交往,因為善人不會去謀算他、算計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如果我們堅守善良,我們會有這樣一些好處。
三、善良有要堅守的原則和底線
同時我們看到,如果我們堅守善良的時候,是不是我們真的就受到了傷害和損失?不是的。首先,這個善良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個等級,一個標准。因為對惡的人你是不需要善良的,你用不著去害他,但是你要堅守你的底線,不被他所傷害。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什麼是惡人?我們怎麼來辨別這個人是好是壞?這就是善惡的標准,你要把握住。我們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一個最重要的底線、原則,不管做什麼事情。這個原則有這么幾條死杠杠,第一個是善與惡,第二個是是與非。我們看善與惡。
什麼是善?善就是以自己的心去體驗對方的心,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能夠為對方付出一點,就使對方能夠解除困難,能夠得到幫助和成長,這個就是善的一種基本狀態。
什麼是惡呢?惡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就是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管他以什麼樣的理由,什麼樣的借口,只要損害到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就是惡。
也就是說,我們在和人交往的時候,首先要對這個人做一個評價,當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善,人是一個善惡混合的生命。但是如果惡的東西多了,這個生命就是一個壞的生命,我們就不要去接近他。
我們對這個生命要做一個度量,怎麼度量他?第一看他的行為,第二看他的思想。就是說雖然有的人他沒有做出壞的事,可是他的思想,如果骨子裡有這樣一些不好的念頭,想侵佔別人的利益,損傷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時候,這個人骨子裡就不能說是好人,雖然他的行為沒有實施出來,這個人我們也不能去靠近他,不和這樣的生命做交往。如果他行為上已經有了,這種人不善的行為你已經看得見了,這也是需要你去警惕的。
『貳』 是什麼在偷走你的幸福感
是什麼在偷走你的幸福感?
是什麼在偷走你的幸福感?--七種潛在心理
1、不善於發現陽光面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美好的事物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極心態。
2、缺乏信念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3、愛比較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4、奉獻心理減少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辛苦。
5、不容易知足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判茄煌」的頂峰。
6、相互不信任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對周圍人的信任度較低。現在的人越脊沖塌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性思維模式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7、過於焦慮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櫻圓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叄』 習慣是魔術師,比較卻是偷走幸福的小偷,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生活上不能老是和別人比較,自己過自己的日子,自己覺得幸福就好 ,不要老是說誰家怎麼樣,誰的對象怎麼好,總是和別人比,這樣時間久了,你的對象就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