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家庭婚姻觀上有什麼區別
2. 關於美國人的擇偶標准
美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單向式的思維模式、獨特的歷史發展因素,形成了美國家庭價值觀的獨立、權力及平等三大觀念,以及突出個人平等、獨立發展和權利意識及在個人獨立基礎上的天倫之樂的思想意識。其中最突出的觀念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平等。這種家庭價值觀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因此在美國家庭生活中,美國人也崇尚獨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則。個人主義價值觀也影響了美國人的愛情婚姻觀,形成了以信念為基礎的猶太基督教家庭、以愛情為基礎的浪漫愛情家庭和以理性為基礎的理性婚姻家庭三種模式:
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
根據《聖經》中的傳說,上帝用亞當的肋骨造出女人夏娃,使他們結為伴侶。
在傳統的西方文明中,夫妻按上帝的意志連成一體,夫妻稱對方為「我的另一半」。這種婚姻模式的基本價值觀是:婚姻是由上帝意志決定的、為了人類自身利益的組合,即兩個不同性別的雙方結合成一種永久性關系,互助互愛直到永遠。當一方有病或有難時,另一方應給與關懷幫助,而不是由子女通過孝道來負責照顧。二、夫妻雙方的結合意味著新的一體的建立,這種結合既為了雙方成為終生伴侶,也是為了生兒育女,這都是上帝的意志。三、婚姻雙方以愛為基礎,雙方永遠相互忠誠。相互之間的性慾是婚姻中的合法發泄,這是防止人類罪孽的彌補辦法,而不是享受縱欲的歡樂。
浪漫愛情家庭模式
這一模式是指建立在理想化的愛情基礎上的婚姻。這樣的婚姻著重個人意志的選擇;個人意志可以建立、改變或破壞婚姻和家庭。在通過這種婚姻而結合的家庭中,個人幸福放在首位,婚姻只是個形式,它沒有永久性。雖說個人很重要,但他或她並不自由,因為他或她被愛情所驅使。當他們熱戀時,他們墜入愛河不能自拔。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可分離的戀愛雙方對幸福的要求。這樣的家庭建立在感情基礎上,不受宗教意識的約束。一旦感情破裂,雙方即分手。其結果,婚姻破裂、家庭不再存在,離婚常常導致當事人思想困惑、情緒沮喪、心靈創傷。
這種以浪漫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美國人所相信的個人幸福的一個最主要的信念。在反映當代美國人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渠道——大眾文化里,包括電影、電視、通俗小說,浪漫愛情是最常見、最深入人心的一個主題。20世紀60年代最叫座的影片之一《畢業生》是浪漫愛情與婚姻的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剛剛從大學本科畢業的本傑明對父親期望自己繼續深造感到厭倦,但對自己的前途又心中無數。處於浮躁迷茫之中的他經不起和他父母同輩的羅賓遜夫人的誘惑,跌入她的情網。性愛只能在他無聊的生活中添加一些刺激,使他得到暫時的滿足,但並沒有使他恢復青春活力,更沒有給他帶來幸福。這時,羅賓遜夫人的女兒伊萊恩從大學放假回家,本傑明與這位多年不見的兒時朋友迸發出愛情的火花。羅賓遜夫婦極力阻撓和破壞他們的愛情。不明真相的羅賓遜先生幫助夫人說服女兒同意嫁給一個她不愛的人。本傑明深深愛上了美麗純潔的伊萊恩,他奮不顧身地把自己心愛的人從正在舉行婚禮的教堂里搶走,兩人雙雙奔向浪漫相愛的自由天地。浪漫愛情故事一般到此結束,至於以後他們是否真正幸福,是否相愛到老,沒有人感興趣。
1972年,當電影《愛情的故事》在電視上播放的晚上,據調查美國62%的家庭觀看了這個節目。電影電視故事與美國人的實際婚姻生活相差甚遠。然而廣大美國觀眾對此卻百看不厭,因為這反映了他們所熟悉的、被主流文化肯定和頌揚的愛情婚姻觀念。在美國人看來,愛情是個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追求浪漫的真正愛情和社會、他人、父母都無關,個人幸福高於一切;美國人認為,真正的浪漫愛情是不講理性的,不是你選擇愛情,而是愛情選擇你,這是人性的反映。這種非理性的浪漫愛情使許多人失去冷靜和自我控制,致使他們把浪漫愛情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把家庭放在次要地位,導致許多家庭破裂;幾乎所有當代美國電影都反映性愛的吸引力是浪漫愛情的支柱,是建立愛情的基礎,而個人快樂首先是享受性愛。當他們實現浪漫愛情時,很少顧及責任和後果。和電影一樣,電視節目也大量宣傳性愛。《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曾刊登的一篇題為「美國電視黃金時間性內容的增加」的文章指出,該雜志調查後發現:58個電視節目中一般帶有明顯或隱含的性行為鏡頭;電視節目中表現婚前性行為的鏡頭是婚內性行為鏡頭的8倍;隨意性行為總是被寬恕;節目中的性行為鏡頭中只有1/85談到控制生育、人工流產和性傳播疾病等有關問題。當然電影電視是比較誇張的文藝形式,不等於現實生活。可是,對性愛的過分渲染影響著現實生活。盡管不少美國人對此現象很反感,但一般人對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的性自由似乎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這種性自由尤其在青少年中泛濫。美國單親家庭的增加、少女懷孕、高離婚率等社會問題無不與社會中對性愛的宣傳有密切的關系。
理性婚姻家庭模式
如果說西方傳統的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的基礎是信念,浪漫愛情家庭模式的基礎是愛情,那麼現代美國社會的第三種家庭模式是以理性為基礎的。這種家庭模式和第二種模式一樣,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家庭是通過兩人理性的擇偶標准,甚至通過現代技術的幫助而雙方結合在一起,但是兩人仍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不像前兩種家庭中夫妻結合為一體。雙方結合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相互的幸福,相互感情調節,相互依靠,成為相互的伴侶,即前兩種家庭模式的總和。其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為此可以進行各種辦法,如試婚、同居等。但當兩人發現婚姻或家庭不能達到目的時,他們會按理性進行調整和適應,如果調整或適應失敗,他們將按理性分居或離婚,結束一個家庭。一些人對婚姻是如此理性以至於准備結婚的同時就考慮到離婚。因此,在美國有在結婚時就簽訂關於離婚協議的做法,協議中特別要講清一旦離婚,財產是否分配或如何分配,沒有這個協議一般財產要對半分。
在美國,西方文明的三種家庭模式同時存在。有時一個家庭同時具有不同模式混合存在的特性。比如,大部分美國人,包括一些不信教的人,選擇在教堂舉行婚禮,有神父或牧師主持儀式,新婚夫婦跟著牧師念誓言,這些是第一種家庭模式的集中反映。又如許多美國人相信生兒育女是上帝的意志,母親腹中的胎兒是上帝送來的生命,因而他們也應享有人權,那麼墮胎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是對生命的謀殺,也是剝奪人權。美國社會中強大的反墮胎運動的基礎就在於此。浪漫愛情家庭模式的觀念被普遍接受。據調查,80%以上的美國人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美國人相信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超越一切,它不受父母的控制,不受年齡的限制,可以超越不同政治和經濟背景的差異,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種族的界限。實際生活中,眾多的家庭是這三種基本模式的混合物。也就是說,婚禮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初建家庭時抱著為浪漫愛情而結合的理念。然而,一旦婚姻發生問題,人們可能轉向理性家庭模式的概念去尋求處理解決的方案。
3. 美國人的幸福指數到底高不高
幸福指數以100為最高分,根據調查,2011年,美國人的幸福指數為65.6。但如果仔細觀察則會發現差異,例如美國民眾的生活基本要素指數高達81.2,這說明民眾日子過得還順心,然而生活評估指數只有46.8,這也說明不少民眾日子過得不難,但未必有幸福感。美國民眾的心理健康指數為78.6,身體健康指數為76.1,健康習慣指數為63,這說明民眾在身心健康方面還很不錯。而工作環境指數只有48,看來,美國的職場文化還需要更加人性化。
4. 在美國老年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啊,越具體越好,非常感謝!
來到中國以後,我就聽身邊的中國朋友說過:「美國是兒童的天堂,中青年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場」。前二句說得對,後一句不合實際。美國的老年人過得還是不錯的。他們跟大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是基本持平的。這除了美國老年人從年輕起就為自己創造老年有利生活條件外,還得益於國家和社會給予老年人生活的保障。
1.首先是美國人從年輕時工作起就開始儲蓄養老金,幾十年後便有一筆可觀的錢數。其次是領取退休金,以年薪計算,工作時間愈長,退休金愈多。再是買養老保險,一遇困難需用錢時,即由保險公司付款。此外美國老年人還有醫療保險,治病不須花很多錢。
2.美國成年人的住房第一是租房,第二是買房。美國成年人開始都是租房,成家了,積蓄多了才買房。美國買房不實行一次性付款,房地產公司和貸款銀行都要求分期付款,如果幾十萬上百萬美元一次付款,則受到勸阻、懷疑或調查。大多數美國老年人都有比較寬敞舒適的住房。少數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以最優惠價購買老年公寓中的小套房,就像中國人說的二室一廳。還有如外國移民,尤其是歸化公民(外國人獲得美國國籍者)中的老年人亦可享受住房低租金、低購金的優待。特別值得一捉的,美國的居住環境是世界第一流的。住宅區內,柏油馬路條條相連,草坪、花圃、樹叢掩映其中。干凈、明凈、安靜是住宅區最大的特點。
3.美國老年人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小汽車,外出購物辦事,國內中短途旅遊等,都是自開汽車而往。
4.美國老年人的食飲比較簡單,餐桌上的食物,只有煮燴烤拌的做法,沒有煎炒。早餐通常是一杯牛奶,一塊麵包,最多加幾片水果,中餐、晚餐主食仍是麵包,外加或雞腿,或豬排,或牛排,或生包菜或生紅蘿卜等。
5.美國老年人的鍛煉和娛樂方式跟中國也不同,我看見許多中國老人喜歡下象棋,打撲克,或打麻將。美國老年人,尤其是經濟條件好的,多數都喜歡打高爾夫球。高爾夫球在過去是一項富人的運動,也是一項老年人的運動。由於現在美國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打高爾夫球的人便多起來了。美國到處都有高爾夫球場。除了打高爾夫外,就是去健身活動中心進行器械鍛煉活動。美國老年人娛樂活動不是很多,主要是在老年人居住中心定期舉行一年一、二次娛樂性的聚會,或一年一、二次外出旅遊,要不就是周末上上教堂,如此而已。美國老年人多好靜,這同他們長期坐車不走路和居住環境的安靜、冷清有關。
6.美國的老年人在物質生活方面基本是沒有擔憂的,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如親情、友情方面我覺得是不如中國的。美國是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社會,主張個人自由,強調個人人格,要求不傷害、不侵犯他人尊嚴和利益,不幹預別人的生活和隱私,也不影響別人的安寧,對老人和小孩都同等看待。孩子18歲後便離開父母家庭而獨立謀生(上大學也盡力勤工儉學),不必承擔奉養父母的責任。父母也不可管兒女的生活與前途。這正是我們美國人個人主義的本質體現,但同時也是美國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淡簿,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如此,美國老年人最大的失落與痛苦是無親情,從而造成精神上的孤獨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