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感的重要性
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它直接決定了我生活的品質的高低。
以前的我真的非常容易滿足,一起吃餐飯、看場電影、一起隨便走走,都能讓我高興好久,你那麼忙還能抽時間陪我,我覺得這就是喜歡的樣子。
但幸福感被壞之後,你會發現不容易高興了,同樣的事雖然我依然會高興,但是那種幸福感不在了。
怪不得世人總說一定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度一生,而不是找自己喜歡的。其實生活需要儀式感,但不愛你的人認為你所謂的儀式感就是在作,無論你怎麼的想把生活過得精緻點,在他的眼裡都是無所謂的浪費。就這樣你對生活的期待就回慢慢的變得沒有期待。
還有愛情哪會分年齡,浪漫哪會挑年齡。「年齡」的這個借口只是他沒那麼喜歡你而已,「忙」這個借口只是或許你於他就是可有可無而已。為什麼這樣說,如果他真的愛你,他怎麼會忽略了你;如果他的忙真的是為了你們的未來,怎麼會忙到忘記了你,忙到他的時間都給工作,你卻分不到一點。
雖然有個自己喜歡的人不容易,有個喜歡自己的人更不容易。喜歡一個人需要付出的東西太多了,你的精心准備而且往往還得不到相應的回應,那種他明明知道卻選擇無視太刺痛人心,而且耐心的消耗是件及其痛苦的事。
生活需要幸福感,也需要儀式感。有個結婚朋友說「你可以每天都問他愛不愛你」,「今天的你哪裡漂亮」,他肯定的回答會讓你一整天都幸福滿滿,但我覺得她忘記了前提:那是在兩人互相愛慕的基礎上。以前我也會執著的想知道他愛不愛我,但現在不會了,在他拒絕回答那麼多次後。現在不問了也無所謂了,只要他還沒有把我對他的喜歡、對他的期待、對生活的期待消耗完,那就這樣耗下去吧。用耗真的不為過,因為他是我很用力、很努力喜歡的一個人。
我覺得我屬於幸運的一類人兒,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生活在一起本就不易,現在的我們在不斷的妥協,在磨合的過程中他懂得遷就我,這就是非常好的開始。至少我開始重建我的幸福感。
以前我也喜歡把要好的朋友湊一對,現在不會了,如果不是互相喜歡,那他/她一個隨時會破壞你幸福感的人,這是非常太可怕了隱患。
女孩子本就該被保護、被呵護。
㈡ 辯論幫助:題目是:幸福和職業成就哪個重要
幸福和職業成就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不能直接比較幸福和職業成就的重要性。職業成就會影響幸福感的獲得,但是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深入探討幸福感和職業成就的關系,建議找一些幸福感的心理學文章看一下,而且國外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也很多
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它的本意是指人們對生活滿足的程度。研究發現影響職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成就感、挑戰性、對工作的熱愛、人際關系狀況、工作環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圍等。據研究統計,只有大約15%的幸福與收入、財產或其他財政因素有關,而近90%的幸福來自諸如生活態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際關系。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
歸根結底,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傳統經濟學認為增加人們的財富是提高人們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財富僅僅是影響幸福的因素之一,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許多與財富無關的因素。因此,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財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現在大多數人的經濟收入都比自己的父輩或祖父輩強出許多,可是幸福水平並沒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說,當住房和食物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額外的財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我們不難發現,當人的重大需要、慾望、目的得到滿足或實現是幸福的客觀標准,它既是幸福的心理體驗的客觀標准,又是生存發展完滿與否的客觀標准。幸福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主觀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極度快樂的心理體驗,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觀形式的本性;客觀性則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滿足和生存發展的完滿,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觀內容。人生價值和意義,主觀上是快樂和幸福的心理體驗;客觀上則是生存和發展的某種完滿。馬斯洛說:「越是高級的需要,對於維持純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實際上,需要越高級,它的滿足對於發展的價值就越大。人的自我實現,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其價值是最大的。因為自我實現是一個人的創造潛能的實現,而創造潛能的實現是一個人發展的最高境界。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艾倫.克魯格一直致力於提出「國民幸福指數」,旨在比標準的滿意程度調查問卷更能客觀准確地反映人們的幸福程度。卡內曼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非常關注「幸福指數」這一軟指標。美國聯邦政府和英國內閣最近都撥巨資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聘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等專家坐鎮,計劃設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也許「幸福指數」還會改變人們對經濟增長指標的看法。比如美國的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美國經濟產出的顯著增長並沒有讓人們覺得比以往更幸福。於是美國有人提出,如果GDP的增長不能讓人們更幸福,政府為什麼還要僅致力於GDP的增長呢?「幸福經濟」一下子成了經濟學家和政府的熱門話題。
回答者: 1047030542 | 二級 | 2011-5-11 11:38
說實話,辯論題是最沒有意思的,只要是辯論題都有正反兩面,怎麼說都有理。
但就這個辯論來說,當然幸福重要,生來世上幹嘛來了,就是來享受這個世界。幸福的基礎是什嗎?是物質,這個是肯定的,沒有哪個窮光蛋說自己幸福的,天天填不飽肚子的人說他幸福,那他肯定大腦不正常。人在世上,你不可能擁有全部,只要自己過的滿意,什麼官銜、職業成就、千萬富翁都是浮雲。一個人如果僅僅為了追求職業成就的名利而遺忘了幸福,他無異於自己建起一座摩天大樓,然後從上面跳下了,他出名了,而人死啦。
㈢ 什麼是幸福感(日知錄/全面解讀幸福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著,然後希望獲得更好一點。活著就是要滿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點就是要滿足社會和精神需要。
怎樣才算滿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滿足的極限。追求幸福,作為人的目的和權利,具有恆久而又常新的意義,同樣,對幸福問題的研究也具有恆久而又長新的意義。
從古至今,學者們從未終止過對幸福問題的探索。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先哲們就在探求人類幸福的途徑,當時的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它涉及到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哲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嘗試著對「何謂幸福生活」的問題進行定義。心理學側重於對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寫《自稱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來,源自社會學的認知幸福感模型與源自心理學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綜合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論模型,占據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詞。
在研究的進程中,不同學科的學者根據自己探究的出發點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幸福是人類個體認識到自己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幸福感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從總體上看,不斷地提高,人們夢寐以求的「豐裕社會」似乎成為現實。然而,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問題逐漸顯現稱呼來,幸福感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幸福感再次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
幸福感是一種個人感覺,他取決於個人對生活、工作和社會的綜合滿意程度。理解並幫助人們獲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Seligman 2002)。積極情緒是幸福的一個方面,積極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反映個人的幸福,而且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歡樂可以強化社會支持網路,可以引導藝術和科學工作的進行,創造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滿足可以使我們產生審視自己生活狀況的願望。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可以用新的更積極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積極情緒。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進創造性、提高生產力並且有助於長壽。有人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類和人生的最重要課題,並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幸福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將是學者們終身的責任,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論支持和引導。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與幸福感在文獻中沒有做過區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為長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區別。
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區別幸福與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觀的,如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等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帶有客觀性,而幸福感是對幸福的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所處境地的評價,帶有明顯的主觀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個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評的,即某人所處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會評價的,而幸福感是自評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狀況的評價。例如,社會發展到現在,基本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人們對生活狀況的評價不一定與之相應,如別人認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並沒有認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針對個人,還可以針對人生、人類,而幸福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個具體的人體驗到的幸福的感覺;
第四,幸福屬於哲學范疇,幸福感屬於心理學范疇。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從早期對幸福感的哲學理解到主觀幸福感的現代科學,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變。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和思辨色彩,僅局限在哲學層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認知幸福感層面。幸福的分類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外界標准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是基於觀察者的價值體系和標准,而不是基於行動者的主觀判斷。如「Aristotle」將「價值」看做判斷標准,「Tatarkiewicz」將「成功」作為判斷標准。第二階段是以情緒體驗界定的幸福,認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比較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何者占優勢來進行判斷。第三階段是個體自我評價的幸福。認為幸福是評價者個人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這就是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就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准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從內容上講,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的(或非常滿意的)存在狀況,它涉及了特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與操作指標就是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主觀幸福感重視個人主觀評價,重視個人主觀感受,對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的理論
遺傳以及特質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具有快樂或不快樂的基因素質,這是由於神經系統先天個體差異造成的。明尼蘇達大學Tellegen(l988)等著名的雙生子研究發現,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同卵雙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個家庭中撫養長大的異卵雙生子要高得多。還發現40%積極情感變化,55%消極情感變化及48%生活滿意感變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環境只能解釋22%積極情感變化,2%消極情感變化及13%生活滿意感變化。但基因對SWB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SWB。
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個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認為,非獨立變數的變異來源於個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變異。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外傾者和神經質者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傾者對正性刺激反應強度高於內傾者,若情境當中存在愉快條件,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條件下,外傾、內傾者的情緒體驗相似。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影響到內部決定的發展軌跡,內部因素如人格,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識、等對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其中,人格會通過影響對遺傳、生活事件、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外部因素的認識進而影響到SWB。外部因素如遺傳、經濟狀況、生活事件、人口統計學變數、社會關系。當個體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時歸因於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歸因於內在整體的和可控的因素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幸福感在一定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他的穩定與性格特徵高度相關。布萊德博發現善交際與正性情感密切相關。
沃森和克拉克認為具有神經質和外向型人格特徵的人分別具有體驗負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張興貴、鄭雪的研究結果顯示,神經質與負性情感正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負相關,外傾性和嚴謹性與負性情感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關。神經質是主觀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雖然各個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事,健全人格是擁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於壓力而產生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壓力應對也是影響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力應對的三種形式控制式、支持式、迴避式中控制式為最佳應對方式。其核心是主動針對不同壓力作出反應,如有效的時間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緩解壓力對一個人的傷害,其核心是利用個人或社會的資源支持來對壓力作出反應。迴避式是消極的忽略或迴避。
總之,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的外向性和神經質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下均可以對於個體的幸福感進行預測。人格特質可以預測10年後的主觀幸福感。
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休閑活動的滿足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比其他變數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為密切。參加日常的鍛煉能降低焦慮、抑鬱,增加自尊。
此外,積極參加群體社交或志願者活動,也具有強化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愛丁頓等曾指出休閑通過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力量對人類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滿足感產生重要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存在中年危機的婦女、老年人、失業者等社會群體,休閑活動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外,主觀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關。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東亞人對於快樂和不快樂的中庸態度可能是根源於亞洲的哲學中的辨證思維,而歐洲和拉丁美洲人則更傾向於快樂的情感。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呼籲增加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觀念」、「自主」、「自我價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會的支持」等指標以豐富與完善幸福感的評估體系,而不僅僅局限於情緒與認知層面,這樣才能正確評價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質。主觀幸福感(SWB)的另外一個缺陷就是指標(主要有生活滿意、正性情感以及負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滿足心理健康評價、生活質量研究日益增長的實踐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他認為在幸福感研究與調查中要使用諸如自尊或價值觀這樣一些指標,以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僅僅包括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還應該包括人生價值以自我潛能的發揮,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和與社會的融合程度,這樣才能正確、全面理解與揭示幸福感的本質。因此,現代幸福感研究必須實現整合,必須從更高層次,系統地、辯證地、科學地理解與研究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屬於研究人們對其生活評價的行為科學領域。主觀幸福感理論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社會指標研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觀幸福感具有很多優勢,不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延長人的壽命。(2)全世界的人們都認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對不太幸福的人們也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觀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4)除了經濟和社會指數以外,主觀幸福感也是評價生活質量的一個主要方式。事實上,主觀幸福感能反映國家狀況的各個方面,而其他的測量都不能。和客觀測量結合起來,主觀幸福感提供了評價社會的必要的信息。
盡管如此,主觀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感受,並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內涵與實質。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60年代臨床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其強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有意義生活和自我實現的潛能,認為幸福是客觀的,不以自己主觀意志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這種思路,心理幸福感強調人的潛能實現。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
Ryff於1989年提出六維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對自我持有一種積極態度;承認並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質,包括好的和壞的方面;對過去生活持積極態度;(2)機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決定和獨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社會壓力、由自我內部調節行為、用個人標准評價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標,並有一種方向感;感覺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有意義;持有給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標和方向; (4)人格成長(personal growth),有一種繼續發展的感覺;看到自我在成長和擴展;敢於嘗試新鮮經驗;有實現自己潛力的感覺;不時看到自己和自己行為的進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識和效率變化; (5)積極關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與他人有溫暖、滿意和信任的關系;關心他人的幸福;有強烈的感情感染和親密感;懂得人際關系的給予和獲得;(6)環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環境事務的感覺、能控制復雜的外界活動、對環境提供的機會能有效利用、能選擇和創造適合個人需要和價值的關系。
社會幸福感
SWB與PWB都以個體為中心,而社會幸福感更關心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融合。社會幸福感起源於經典的社會混亂與疏遠的主題,源自社會學理論中個體和社會的統一思想。
Keyes發展出多樣化可操作性的社會幸福感維度:(1)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個體相信自己屬於某一團體並且和其他成員一起分享團體的共同利益; (2)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指個體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感覺,個人是重要的社會成員,給世界創造價值的信念等;(3)社會和諧(social coherence),指對社會充滿興趣並且認為社會是可以理解和預測的; (4)社會認同(social acceptance),積極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指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潛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對幸福感要素模型進行了驗證,並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論和社會幸福感五要素理論,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實證研究中已獲得證實。社會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級相關高達0. 44,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同樣也與傳統的情緒幸福感的測量(情緒和滿意度)有明顯區別。
Ryff曾經負責了一項幸福研究項目——美國中年人調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評估成年美國人的健康與幸福,這是目前僅有的對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的全面調查實證研究,為當前和將來對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廣泛的原始資料,並構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標准理論模型。
♥我心語♥
幸福感研究趨向
構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編制整合模型的測評工具,促進幸福感理論的深化與應用。主觀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與社會幸福感(SWB)三種視角,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構成了幸福感理論模型的完整風貌,形成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㈣ 什麼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一個人主觀上感覺到的滿足、快樂和幸福的程度。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可以由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個人經歷、文化、價值觀、社會環境和個人情感狀態等。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幸福感被廣泛研究,包括對個體和社會幸福感的測量和影響因素的分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幸福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與滿足感、快樂和滿足個人需求相關。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通常基於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對自身狀況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幸福感的來源非常復雜,包括物質條件、昌鎮社會關系、健康、自我實現、文化和信仰等多個方面。
中國幸福感指數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驚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大量人口脫貧致富,這對於增強人們的幸福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社會關系網路和社會資源的可用性和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核迅陵的支持體系不斷完善,社區服務、醫療保障、教育等方面得到了改善,這也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文化因素:中國文化中強調團體和家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有助於增加人們的社交支持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幸福感。
健康:隨著醫療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中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在提高,這也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人改戚民的幸福感,例如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提高文化建設等。
雖然中國的幸福感指數呈上升趨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社會問題和壓力,例如社會不平等、環境污染、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中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應該繼續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支持體系,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㈤ 你認為金錢、地位、婚姻、健康決定你的幸福嗎
這些只是幸福的一部分,我感到實現自己的理想是最幸福的,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不受壓抑能正常發揮玩到開心,這也是最幸福的。
幸福由什麼決定?
真是愚蠢可笑的問題。
關於幸福,一定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幸福,只有我能決定。
如果,把【決定權】交棒給:
金錢、地位、婚姻等等外物與他人,
那人生就太被動了!
被動得就像一個欲壑難填、毫無尊嚴的乞丐。
我,是我人生唯一的王者,
每一個人都是,
只是有人明白,
有的人不明白,
有人明白可做不到,
有人不明白可「一不留神」做到了。
可歸根結底,
一個國王,
在自己的王國里乞討,
怎麼看,都是可悲又可笑的。
幸福是什麼?
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個片刻的自我感動;
金錢,
會給我一個片刻,
因為,我可以分享給我愛的人們;
地位,
會給我一個片刻,
因為,我可以幫助我想幫助的人;
婚姻,
我尚未結婚,
也許,也會給我一個片刻,
因為,我可以為我愛的人終身負責;
健康 與幸福的關系?
emmm……
沒想過,也沒感受過,
因為,為所愛而戰,即,我生命的支點,
只要,能專心戰斗,怎會注意其他事情?
但,
沒有 健康 的生命怎麼戰斗?
所以 健康 於我並沒有片刻,
而是一生的底色。
我王國的,
只要天不滅我,
一切,必須是由我把控的,
有或沒有什麼,
只是當下【需要】和【不需要】的問題,
依靠自己的天賦、拼搏和頭腦可得來的。
它們會給我片刻的幸福,
這與我生命的支點相連,
但,它們只是輔助,
而我是唯一的主體。
我已經很幸福了,
因為,
我已經擁有【為愛而戰】的堅定,
這是,我的決定。
我的幸福指數是這樣排列的: 健康 、婚姻,金錢,權力。如果這四樣全具備是會更幸福,如只有 健康 和婚姻也幸福,如只有 健康 的身體還幸福。
不對!謎底在幸福的《幸》這個漢字裡面。
我認為金錢、地位、婚姻、 健康 都是決定幸福的因素。生命至上,身體 健康 最重要。有錢有權有家庭,沒有 健康 一場空。只有一生有個 健康 的身體,才能享受地位、婚姻、金錢的快樂,才能感到幸福。沒有 健康 的身體,一切無從談起。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派和不同的教派都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他們的答案,這些答案不外乎就是一半基因,一半內外因,或者就是幸福由心來締造,不受外因影響,只決定於你的內心感受,等等。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偏向於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起到輔助功能!
首先,幸福感到底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幸福感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而幸福的指數跟金錢、地位是無法成正比的,不是說你錢越多就越幸福,或者說是你的地位越高就越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金錢越多越煩惱,地位越高越憂心,因為一些的責任與壓力迫使他們無法像普通平民百姓們一樣隨心隨性的過著悠然自在的日子。當然也不是說沒錢沒地位的人家就一定都是幸福感爆棚,沒錢有沒錢人的煩惱憂慮,有錢有有錢人的煩惱憂慮,但是,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生活的心態!可以說一個人生活的心態決定了幸福感,心態好的人有錢沒錢都可以過得樂呵呵的,都可以做到豁達樂觀,就比如蘇東坡先生那樣子的活法,無論多麼的艱難困苦,無論仕途多麼的坎坷,他都可以過得那麼瀟灑豁然!但是,對於婚姻與 健康 這兩個外因,我認為確實是會給幸福帶來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如果身體 健康 出了問題,病痛很難讓人做到幸福感,雖然說你內心可以不畏病魔纏身,看破生死,但身體的痛楚並不是我們普通人所可以做到的淡然處之,又如何可以獲得幸福感呢?另外一個就是婚姻,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同樣也會影響了一個人的幸福感,試想又有誰可以面臨著家裡的吵吵鬧鬧而可以獨善其身獲得幸福感呢?所以,對於婚姻與 健康 的外因,我認為對幸福感會起到一定的影響,雖然一個人堅定的內心信仰信念可以減少影響的力度,但終究還是無法完全避免與忽視!
追求 健康 、婚姻、財富和地位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人生追求的源泉和最初驅動力。
很多人都在用窮盡一生的精力追求和實現這些目標。畢竟,這些會決定一個人在 社會 上的幸福感和人生價值。那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金錢、地位、婚姻和 健康 那?但這些的獲得,你要用正確的途徑去得到,你擁有的金錢必須合情合理合法,你擁有財富的同時,也要用善心去回饋這個 社會 ,因為財富是屬於全 社會 的,你要用你的善心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去你的愛心去彰顯你對 社會 的責任和價值。你擁有地位,你更應該用地位賦予你的權利為國家、為 社會 、為人民盡心盡力去奉獻,去盡力做事,而不是像某些貪官那樣利用權利某一己私利。愛情是人生幸福中最美麗的,你、我、他都要用心去苛護和珍惜,維護好婚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修養,因為只有一個個小家庭的幸福,才能匯集成整個 社會 大家庭的和諧、 健康 、幸福和穩定。 健康 對每個人都是最最重要的,因為, 健康 是所有你所嚮往的人生目標中最重要的載體,沒有 健康 做基礎一切都變成零。
除了地位、金錢、婚姻和 健康 ,還有很多讓人幸福的事情,博愛和尊重,奉獻和愛心等這些也是決定一個人幸不幸福的深層次的因素。
決定。
金錢、地位、婚姻、 健康 ,是一部分因素,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卻是幸福的一個要素。所以,不是絕對必然影響,但有一定關聯性。
人是 社會 性動物,人的普遍心態,很多時候在於比較。比比誰有錢,誰有權,這些比較都會影響你的心態,然後影響你的幸福觀。
金錢和地位,相比較婚姻和 健康 來說,更具有 社會 性,但更不容易被個人所掌控,不確定因素太多,你如果一味想抓取它們,卻反而成了你享受幸福的絆腳石。
婚姻,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標配,所以,如果缺失,也會影響幸福指數。而對少部分人來說,並不是必須的,所以幸不幸福與是否有婚姻,或婚姻的狀態如何,並沒有太大關系。所以,這一點,是因人而異,關鍵還是考量你的心態。
健康 ,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盡量追求讓自己更 健康 。因為生理和心理密切相關,彼此相輔相成。生理 健康 ,也會促進心理更 健康 ,反之同理。而且, 健康 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比較好掌控的一件事,自主權比較強,如果做好了,也比較有成就感,當然自然會增加你的幸福指數了。
總之,幸福是一種心態,心態的考量因素比較多,首先是心理 健康 ,其次是身體 健康 ,然後其他輔助的因素,要綜合考量,不是必然因果關系,但影響力卻是有的,包括婚姻、金錢和地位,這些說重要很重要,說不重要,的確也可以一點都不重要,關鍵取決於你自己,你的心態最重要。
金錢、地位、婚姻、 健康 決定幸福嗎?
這四者,我認為可以刪除地位,它與幸福沒有一毛錢關系。不過,一定要說有,那也是間接關系,比如它能帶來金錢。
金錢是幸福的首要條件,人活在世上,不去說那些高層次的生活了,就是最低級的吃喝拉撒睡,沒有哪一樣能離開錢。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事哀,更不要說幸福了。
你再有錢,沒有一個你愛的人,或者愛你的人,你這一生一世也是白活了。我認為,人活一世,是為愛而活的,沒有愛的人生,就是一堆灰,沒有一點生機。
健康 ,其實要放在首位。
沒有 健康 ,沒有好的身體,那不是沒有幸福的問題了,那樣的人生,其實不是人生,是地獄,只有痛苦和煎熬。
這三樣,對於人生的幸福,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