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判斷幸福感的提高或降低

如何判斷幸福感的提高或降低

發布時間:2023-08-02 21:27:35

A. 幸福感指數的測量

一、明確幸福指數的確切含義
在考察民眾的幸福指數時,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讓人們對自己的主觀幸福狀況做出直接的評價。這種思路和作法,對考察個體幸福體驗可能有一定的意義,但對於揭示隱含在幸福感之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心理現象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為,幸福體驗的個體特徵決定了不同個體的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含義,幸福體驗的文化差異特徵則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群體的幸福感含義也不盡相同。在歧義叢生的幸福概念下考察幸福指數,也就失去了對幸福感進行描述和比較研究的基礎,因而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現實價值。國外早期的幸福指數研究者,從一開始就對這一「陷阱」保持了足夠的警惕。他們寧可將幸福感界定為滿意感,以確保幸福指數研究的可操作性。於是,總體生活滿意感和具體生活領域滿意感(例如,經濟狀況、工作狀況、家庭生活、社會交往、休閑活動、居住環境等)成為考察幸福感的主要指標。這種研究思路明顯受到了上世紀中期風頭正勁的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對幸福感的考察被置於個體對自身生活需求滿足程度的認知評價基礎之上。這一研究取向基本主宰了半個多世紀的幸福指數研究。另外一些研究者試圖從情感體驗來把握幸福感,幸福感被等同於快樂感。由於情感因素較多地與心理健康聯系在一起,因而這一研究取向也被賦予了較多的心理健康色彩。還有一些研究者則將視野投向了個體潛能的發揮與價值實現,他們將個體的自我實現程度作為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核心內容,自主、環境駕御、個人成長、生活目的、自我接受等與個人價值密切相關的要素成為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在他們看來,價值感是幸福感的核心。總起來看,不同的研究取向從特定的側面揭示了幸福感的部分特徵,但也都存在著各自的缺憾,這一點已經被國外的一些研究者所意識到,因此出現對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但迄今仍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我們認為,幸福指數研究首先應當超越「幸福」這個概念,從研究淵源和研究目的出發,可以將幸福指數視為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在主觀生活質量的層面上,我們對以往的幸福感研究加以整合,提出了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體驗論幸福感的含義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形式方面講,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這種體驗並不是某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狀態,而是基於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感受。從內容來講,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狀態。這種體驗到的存在狀態,不僅受到個體所處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而且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徵。幸福感是一種個體的心理體驗,但幸福指數反映的則是一種社會事實,或者說社會現象,它體現的是一般民眾或特定的社會群體在特定時期主觀生活質量的變化程度。按照這樣一種研究思路,我們採取邏輯分析與因素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訪談與問卷調查編制了適合當前我國民眾幸福體驗的測量工具及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包含知足充裕體驗、心理健康體驗、成長發展體驗、社會信心體驗、目標價值體驗、自我接受體驗、人際適應體驗、身體健康體驗、心態平衡體驗、家庭氛圍體驗等維度。每個維度可以根據一定的准則賦值,在此基礎上加和匯總可以得到反映特定時段民眾幸福感水平的分數。如果我們以某一年對民眾幸福體驗抽樣調查的所得的平均分數作為基點值,將其它年份抽樣調查的平均分數與之相比,就可以得到體現民眾主觀生活質量變化程度的幸福指數。
二、幸福指數在政策上的內涵與意義
幸福體驗能否成為一種切實的政策目標,關鍵在於政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民眾的幸福體驗。在以往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們曾經提出了一種幸福感的人格決定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人們的幸福感比較穩定地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例如,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外向和神經質這兩種人格特質對幸福感影響極大,外向性格與積極情感呈顯著正相關,而神經質則與消極情感相關顯著。如果這種解釋成立,那麼民眾的幸福感則很大程度上由個體的人格決定,政策干預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但另外一些研究者對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研究時卻發現,國家或地區的富裕程度與民眾的幸福感水平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相關系數大致在0.60-0.70之間。盡管這一研究結果並不能推斷人們的收入和所擁有的財富決定著他們的幸福感水平,但是它至少可以啟發我們:一個國家能夠為民眾提供的生存與發展條件與該國民眾的幸福體驗息息相關。而民眾所具有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恰恰是政策可以關注並能夠發揮作用的。在我們這樣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政策選擇必然是人民利益至上,在各項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必然把為民眾謀幸福、為民眾提供盡可能優越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作為社會發展所遵循的價值標准。當前,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都集中體現了政策制定中所堅持的這種價值取向。
將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策目標,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首先,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指標。衡量一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最為根本的標準是這個社會是否能夠很好地滿足民眾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夠為民眾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是否堅持了社會發展目標上的以人為本。從這個標准來看,以往將GDP這類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核心指標的做法顯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導致社會政策選擇上的舍本求末,這也正是人們試圖對這一指標加以修正或補充的原因。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幸福指數,是一種高度人性化的指標,恰恰可以彌補GDP指標的不足,用以衡量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其次,幸福指數是監測一個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指標。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一定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之間取得某種平衡,這一點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引起了西方早發現代化國家的關注。按照生活質量始作俑者的理解,生活質量本質上就是一種主觀體驗。作為現代化的後發國家,我們應當很好地吸取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在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良性發展。再次,幸福指數是社會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政策制定者所追求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檢驗我們各項政策的標准只能是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是我們制定和調整各項政策的依據。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仍然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我們應當密切關注各項重大政策對民眾整體幸福感的影響、關注城鄉居民幸福感的差異和走勢、關注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幸福感的狀況,充分考慮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眾幸福度的協調與統一。
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黨中央的一項重要政策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會圖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各盡其能」可以理解為民眾潛能的充分發揮,「各得其所」可以理解為民眾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滿足。如果按照我國的文化傳統,將「和諧相處」也理解為民眾的一種基本需求,這就意味著在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中,民眾的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民眾可以通過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而使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依據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幸福感體現的是民眾對自身所具備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一種積極的體驗。從這個角度講,幸福指數的內在含義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又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三、要避免對幸福指數的理解誤區
從當前部分人對幸福指數的理解來看,將幸福指數作為一種政策目標,還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應當注意加以避免。
首先,應當避免將幸福指數與GDP視為非此即彼的關系。幸福指數並不一概排斥GDP。盡管幸福指數的倡導者們在提出幸福指數這個指標時是以GDP指標為靶子的,但認為幸福指數可以完全取代GDP的想法卻是十分幼稚的。GDP,特別是人均GDP,盡管存在著諸多缺憾,但仍然被認為是體現國民經濟增長狀況的重要指標,而且還往往被作為體現民眾客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沒有財富的積累和民眾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為基礎,也就談不上民眾的幸福感。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在過去的40多年裡,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加速增長的趨勢,但美國民眾的幸福感卻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有人藉此便斷言,收入和財富對幸福感沒有影響。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理解:在民眾的需求和慾望呈上升趨勢的態勢下,正是由於國家的財富在不斷增長,才使得民眾的幸福感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西方的一些研究還表明,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倒U型的關系,這是以西方社會較強的綜合國力以及居民較高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為前提的。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均收入並不太高的國度,個人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呈現出與此不同的特點,我們通過對國內某省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人均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呈現一種正向的關系,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提高。因此,至少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提出用幸福指數來取代GDP還為時過早。大力發展經濟、不斷積累社會財富,不斷提高民眾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也是提升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從另一方面來看,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我們應當善於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以及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以往發展中的教訓,重視GDP又不唯GDP,將GDP和幸福指數等指標互為補充,作為考察社會進步發展的依據。這樣做,無疑會更有益於社會的良性發展並更有助於實現我們的終極目標。
其次,應當避免簡單地將幸福指數作為幹部政績考核的標准。如前所述,幸福指數用一組指標來綜合反映民眾的主觀生活質量,從總體上看它所體現的是民眾一般的心理體驗,因而必然會受到長期的和短期的、宏觀的和微觀的、主體自身的和外部環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幸福指數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主要是用於對特定社會的進步發展以及良性運行狀況進行衡量與評價。在這一點上,也體現了滿意感與幸福感的差別。由於滿意感可以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因而設定一組科學的滿意感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原則抽取評價主體的有代表性樣本來對個體評價對象進行評價是可行的,在一定意義上滿意感指數也可以作為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於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指標時,幸福指數的主要功能在於診斷,而不是用於排序;主要為了診斷政策選擇和社會運行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為了對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發展進步程度進行比較。因此,在我們追蹤幸福指數的變化時,主要是看我們的發展是否偏離了我們的終極目標,而不能像我們關注GDP那樣,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幸福指數增長了多少個百分點、以及在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比較中位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當然,必要的比較也是需要的,例如我們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城鄉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不同群體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也可以採用幸福指數對不同地區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進行比較,等等。這種比較的目的在於對我們原來的發展思路與政策選擇進行評估和檢討,為現行政策的調整和未來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據。
再次,應當避免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將幸福指數作為政策目標,並不意味著要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近代功利主義所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倫理學命題,如果試圖將它作為一種經濟學或政治學意義上的具體政策追求,則註定會演變為一種當代的烏托邦,這一宿命已經為福利經濟學家們的努力所證實。當然,我們並不否定在個體的層面上實現幸福最大化的可能性。有人提出要構建幸福學這樣一門新的學科,其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找到實現幸福最大化的途徑。毫無疑問,這一努力是立足於個體的,其現實價值主要在於指導人們的人生實踐。將幸福指數作為政策目標,不是為了追求通過調整社會政策和促進社會進步來實現全社會幸福總量的增長,而是力求通過幸福指數來考察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而調整政策取向,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良性運轉。根據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由於人們的需求水平會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提升、人們需求的種類會不斷豐富,因而幸福指數所反映的主觀生活質量的構成要素也會出現變化。在幸福感基本結構保持穩定的前提下,一些要素可能會逐漸排除,而一些新的要素也可能會被納入,即便是保留下來的一些要素,其對於主觀生活質量的影響權重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因而幸福感基本結構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幸福感評價指標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將幸福最大化作為一種政策選擇。
四、理解幸福關系
1、提高幸福指數: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矛盾。
從後現代經濟學的觀點看,幸福首先是價值,而不是效用。美國國民幸福指數編制者卡尼曼在價值論上主張「回到邊沁」,即從馬歇爾的效用,回到邊沁的價值,來重新理解幸福問題。抓住了問題的總根子。
效用只是一種中間價值,是實現價值的中間手段。手段與目的的背離,是工業化的典型特徵。福利經濟學把福祉建立在總效用最大化上,從根子上就偏離了價值核心。在工業社會,幸福與效用的矛盾還不明顯;但對於信息社會,這就造成了根本誤導,有錢不等於快樂,GDP不等於幸福,就是幸福與效用矛盾的突出表現。
福利經濟學缺乏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立的微觀基礎,而借用新古典的效用作為微觀基礎,就造成了一個思維誤區,似乎幸福問題只能在再分配領域解決,而不能在微觀領域,在初次分配中解決。黃有光就是這種思路的代表。
實際上,再分配確實是提高幸福指數的有效手段,但只有從微觀機理上徹底說明幸福,才能把宏觀經濟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把國民幸
2、不同收入階段效用與幸福關系不同的矛盾
接下來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效用與幸福關系的歷史相對性問題。現有指標設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用反映效用的指數,抽象地與同一種幸福尺度進行比較。
事實上,國外大量統計測算表明,不同收入階段,效用與幸福的關系不同。在解決生存需求的溫飽階段(衣食階段)和解決發展問題的小康階段(住行階段),效用與幸福的正相關關系比較明顯。而在解決自我實現需求的大同階段(國外研究中,進入門檻設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間不等),當物質需求為主轉向文化需求為主後,效用與幸福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如果不充分考慮這個特點,國民幸福指數在反映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幸福水平時,就會造成混亂。建議把全國分成三類收入地區,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對於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地區,弱化有形、物質指標的權重,突出文化內容;對於貧困地區,仍要以「有錢」定「快樂」。這是基於幸福相對性的設計思路。
3、快樂與幸福的關系
從後現代經濟學角度看,幸福指數設計上可能出現的第二個重大誤區,就是把個人快樂與社會幸福對立起來,至少是忽視個人快樂的微觀測度。
後現代經濟學理解的個人快樂,並不是從心理現象角度立論,而是從微觀現象角度立論。社會幸福不光是個人快樂的總量累加(這一點不同於卡尼曼的觀點),而是通過個人快樂這種微觀機制,在制度作用下達到社會幸福這種宏觀效果。這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性條件下一說個人快樂,一是把它不正當地與物質慾望滿足聯系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個人快樂在信息社會條件下,可以超越物質慾望,而與感性的文化需求聯系在一起。二是把它與眼前利益聯系在一起,同根本利益對立起來。
做一個簡單的推論就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當它從現代性指向後現代性時,從解決工業化條件下的溫飽和小康到解決信息社會條件下人的精神追求時,恰恰就是要以感性的人為本,從具體個人的現實需求出發,彌合由人的異化造成的種種社會矛盾。
反過來說,如果幸福指數設計的指導思想,還僅僅停留在工業化時代「人人忍受痛苦,社會才能幸福」的結論里,這樣的國民幸福指數和目標狀態,在全球化。 美國的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效用/慾望=幸福指數。
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
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為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種感覺,它的大小與有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慾望是求得滿足的願望,它是由一個人的觀念來決定的,每個人的慾望因觀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層次不同,所以在同處一種環境中,幸福與不幸福就因人而異。所以,這個方程式得出來的結果也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的分析。
如果想評判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慾望的五個層次來劃分。這五個層次,你想達到幾層,而你現在又達到了幾層,如果你想的卻還有幾層沒有達到,那你就是個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達到的已經超過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是個幸福的人。 A類指標:涉及認知范疇的生活滿意程度,包括生存狀況滿意度(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包括精神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011年5月24日在巴黎發布一項名為「幸福指數」的在線測試工具,普通民眾可以根據個人關注度對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等11個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後得出的指數可以用來衡量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並在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之間進行比較。
「幸福指數」涉及的11個因素為: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系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介紹這一指數時說,這個測算工具可謂一項「創舉」,專家花了10年時間研究才取得這一成果,但指標還需進一步完善。物價也影響著幸福指數。
古里亞說,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外創立一套衡量生活滿意度的指標並不是經合組織首創,很多國家也在致力於這項工作。不過,經合組織公布的「幸福指數」匯總了34個成員國的數據,國際程度最高;而且它的特點在於,每個人可以根據對生活不同內容的不同側重得出個體生活滿意度的數據,而個體的選擇匯聚起來則可以體現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整體生活質量。
據介紹,讓政府在GDP指標之外同時參考幸福指數來制定公共政策是這個工具的終極目的。古里亞說,希望通過這一指標來試探各國反響,各國政府也可從中了解到民眾需求,使其公共政策更為有的放矢。
但也有專家表示,「量化幸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在擁有不同國情的各個國家之間比較。
經合組織專家表示,這個工具還將進一步完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有更多指標納入考慮范圍,而且比較對象也可能擴大到經合組織夥伴國——— 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南非。 擺在你面前的有5個杯子,你第一感覺會拿起哪個杯子?
A.一杯純凈的白開水
B.濃濃的美式熱咖啡
C.剛擠出來的鮮牛奶
D.剛泡的老人烏龍茶
E.熱騰騰的珍珠奶茶
解析
選A:屬於「想喝忘情水忘記一切型」,幸福指數為20%:這類型的人非常的獨立、聰明,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選B:屬於「歡喜冤家捶心肝型」,幸福指數為40%:這類型的人非常的自我,可是他和對方彼此卻很相愛,常常會拌嘴鬥嘴,不過心底彼此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選C:屬於「煞到對方很甘願型」,幸福指數為55%:這類型的人很單純也很善良,他只要喜歡上對方就會覺得自己超幸福。
選D:屬於「你濃我濃分不開型」,幸福指數為80%:這類型的人,幸福的定義就是跟自己最愛的小孩在一起,這種感覺很窩心,他目前的心境是非常成熟的,不管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很平靜的享受。
選E:屬於「只羨鴛鴦不羨仙型」,幸福指數為99%:這類型的人和另一半在一起已經不需要用言語溝通,兩人的默契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常常只要對方一個眼神就能了解。 達特茅斯學院布蘭奇·弗勞爾教授與英國沃里克大學安德魯·奧斯瓦爾德博士研究指出,額外的金錢確實能買到一點幸福。他們將非常幸福確定為3.0,比較幸福確定為2.0,不太幸福確定為1.0。每增加1美元,只能多獲得0.00000409個單位的幸福。
根據這一指數,與喪偶或離異相比,持久的婚姻價值每年10萬美元。「分手」對幸福的危害最大,緊隨其後的就是配偶去世。平均來看,二婚或者此後的婚姻都不如第一次婚姻幸福。父母離異的16歲青少年在成年之後會覺得不太幸福。

B. 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如下:
1,當經歷挫折時,要善於樂觀的去看待問題,這樣就會豁然開朗,提高幸福感。
2,保持平常心,遇到挫折冷靜處理,遇到驚喜淡定自若,保持平常心更能提升幸福感。
3,不盲目比較,不要八卦別人的生活,不和他人盲目攀比,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會提高幸福感。
4,降低自己的慾望,學會知足常樂是提高幸福感的一條捷徑。
5,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夠極大地提升自我的幸福感。

C. 影響幸福感的五因素是指

影響幸福感的五因素是指:對工作充滿熱情,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經濟穩定,身心健康,充滿活力,為社區做貢獻。

第一,對工作充滿熱情。這里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對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

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是五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沒有這種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認為自己有著美好的人生。

第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繫上。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另外,擁搭穗腔有摯友,也是提高人際關系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五,為社區做貢獻。社區幸福度高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的社區而自豪,反過來他們會給社區做更多的貢獻。這種對他人的付出,也會提高自身的幸福度,而且為社區做貢獻之後,成果很容易被體驗到,這也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D. 人越幸福會越健康嗎到底該如何判斷自己的幸福指數

是的,正常判斷人幸福指數的方法有:依照提供的經濟生活物質情況來判斷、依照家庭氛圍感家人之間的感情羈絆來判斷、自己對事物切身感受,以自己三觀來做判斷。

幸福的概念是長時間持續對自己所過生活的一種滿足感受,並且希望這個舒適的生活滿足感能保持不變。不同的生活經歷塑造著人們所希望的東西以及感受到幸福的事物都不一樣。有人覺得能吃飽飯,吃到美食就很幸福;有人覺得能穿漂亮衣服就很幸福;有人覺得能自由自在就很幸福。對此我總結了三個觀點,都是大多數普通人所期望幸福生活環境,能藉此判斷自己的幸福指數,下列是我的幾個觀點。

感受到幸福,就會放鬆身心消除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疲憊。感覺幸福作息就會更加正常,攝入每一樣食物能更好的吸收為人體提供能量。評判幸福指標的標准就是讓大家做讓自己感覺到舒適開心事情。

E.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大家如今的努力就是想讓未來的自己過得幸福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福的人,但是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是不一樣的,那麼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呢?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1

看看他的穿戴,如果他的穿著比較時尚得體,無論是花樣的選擇還是衣服、鞋、帽的搭配,都非常的講究,可見他過得是幸福的,只有感覺幸福的人,才有心思打扮自己。

看看他的容貌,如果一個人容光煥發,精神滿面,氣色特別的好,說明他過得是心滿意足,沒有憂慮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也是他所想要的幸福的生活。

可以試探的問他怎麼樣,然後仔細傾聽他的回答,如果他的回答躲躲閃閃,欲語還休,總想著盡快結束話題,那麼可以肯定是不太幸福的,如果他面帶滿足的微笑,說話也是滿足的語氣,那肯定就是幸福的了。

可以通過他花錢的態度來判斷,一個幸福的人是不會缺錢花的,沒錢肯定會讓一個人憂慮,如果他花錢比較隨意自由,也不會為了一點錢和別人計較,那麼他肯定是幸福的。

通過細節來觀察,看他的一舉一動,一個幸福的人肯定是瀟灑的,看起來也比較帥氣,臉上帶著一種驕傲,那是他成功的印記。

一個人精神愉悅,神態安詳,說話做事非常自信,處處體現出對生活的感恩,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而且他也能夠深深的感知自己的幸福。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2

一、經常面帶笑容

「讓這個世界燦爛的,不是陽光,而是你的笑容。」生活就如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對你微笑,你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對它微笑。有人說:「經常面帶笑容的人,運氣一般都不會差。」事實確實如此,每一次看到那些面帶微笑的人,霎時間心也跟著陽光起來。突然發現,身邊每一位愛笑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都是過的風生水起,浪漫無比的。

二、不在意別人的看法

越是幸福的人,往往越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清楚地明白:「人生終究是自己的,何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又何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呢?」別人誇獎你奉承你,你不會因此年輕十歲;別人無視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會因此而變傻變笨。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只有三種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其他的事,與我何干?

三、不把時間浪費在恨任何人

幸福的人,往往明白: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不會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在幸福的人眼裡,時間是自己的,與其用大把的時間仇視別人,不如寬容別人也放過自己。遠離所有負面情緒,生活終將教會我們:沒有任何人該對我們的人生負責,除了我們自己。

四、不把精力用在與人談論八卦上

蔣方舟曾說過:「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看上去人人都在發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現:幸福的人,往往很少與人談論八卦,因為他們明白:你若芬芳,蝴蝶自來;你若愁悶,則霉運上門。他們更願意嘗試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畢竟能豐富生活的,並不只有八卦。

五、每天至少花10分鍾的時間靜坐

幸福感越強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靜坐上。對他們而言,靜坐是人每天最舒服的狀態,不去想事情,不去有任何動作,在最安靜,清潔的地方,享受著一天寧靜,感受身心狀態。身心躁動時,感受到一次次浮動, 由於靜坐讓它沉澱下來,讓思維可以寧靜而致遠。有位智者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我們不僅需要一段時間的安靜,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更會享受所有安靜的.時光。

六、每天睡滿8個小時

睡眠學專家Matthew Waler說:「有一樣東西,它能提高你的記憶力,增加你的魅力;讓你保持苗條,降低食慾;保護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不讓你感冒和傷風;降低你心臟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風險。會讓你感覺更快樂,不抑鬱,不緊張。這種東西,叫做睡眠。」

的確,睡覺會增加人的幸福感。每天睡滿8個小時的人,精力會更加充沛,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煩惱也就自然少了。

七、培養一兩個興趣愛好

明末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有興趣愛好,才能顯出一個人的真性情。有興趣愛好的人,會感到更加幸福。當他沉浸在自己的愛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暫時擺脫了生活的瑣碎,渾身散發著光芒,這光也會感染周圍的人。古人講「由藝進道」,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滋養生命,使一個人精神富足。

八、經常和朋友交流談心

你工作再忙再累,它不會在你生病時給你體貼和溫暖,而你的朋友們會給你。幸福的人,往往會經常跟朋友交流談心,開心時,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快樂便會加倍; 難過時,向朋友們傾訴傾訴,煩惱便會少了許多。科學研究也證明,有意義的交流是提升幸福感的良葯。不交流,心結還在,人自然抑鬱不開心。多溝通,心結自然解開,人自然就輕松!

怎麼判斷一個人幸不幸福3

幸福的人必是積極而淡泊的。

積極是一種主動、進取的入世心態,即使在逆境中也從不自暴自棄,而是越挫越勇;淡泊是一種安適、灑脫的出世心態,即使在得意時也從不趾高氣揚,而是平實安詳。

幸福的人能將此兩種心態調和統一,使其做人處世時能審時度勢,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因勢利導,到位不越位;有理智,敢冒險,知險能避險;敢任事,願負責,不後悔;敢追求,不妄求,無遺憾。

幸福的人必是通達而簡潔的。

通達,即通透、暢達。通達里飽含智慧。這來源於勇敢的追求之後獲取的豐富閱歷,使之臨小事能見微知著,舉輕若重,防患於未然;處大事則智能化險,勇能克難,胸有成竹,做到舉重若輕。

通達者充滿自信。這是智慧之內神。雖然有些前途與過程不可預知,但其智足以知大勢,其謀足以定小末,其勇足以解意外。我做我主,我即我神,何憂之有!通達者必然簡潔。簡潔是目標的明析,是過程的簡約,是方式方法的高效率。這是紛繁復雜之後的回歸,是真正的成熟,是智慧的外相。幸福者心智昌明,性有所屬,心無所縛,無羈無絆,處世目標明確,總能簡潔高效地解決問題,如行雲流水,灑脫自如。

幸福的人必是執著而陽光的。

幸福的人總是執著於恆定的思想、堅定的信念、理性的態度、正向的精神,和由此累積而升華坦誠、光明、溫暖而綿綿持久的心境,能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群體之間建立起更舒適、淡雅、穩定、恆久的關系。所以,幸福的人在追求時總是執著於這些理念、態度與精神,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勝不驕敗不餒,堅定不移。

這種理性的思想、態度和精神,是自然而必然的,從而導引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在幸福的人身上形成陽光般氣質。這種氣質在豐富與和暖自己同時,會以一種積極的、溫暖的、樂觀的形式輻射出來,穿越時空,普照與之相知和相處的人們,激勵他們,鼓舞他們,幫助他們,甚至引導他們上升。

幸福的人不是沒有痛苦,但那隻是肉體與情感上的痛苦,不是精神的。幸福的人將這種痛苦作為一種人生體驗,一種情感財富,一種審視靈魂的工具。幸福,是生命的厚重,是被需要的實現,是痛苦的哲學。

F. 影響幸福的因素

影響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愛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三.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 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 極心態。

四. 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六. 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Borod認為負性情緒更多是在右腦進行,積極情緒更多是左側半球的任務。),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G. 幸福感的五個指標

人生幸福感的5個指數:即目標感,社會聯系,社群,經濟狀況和身體活力,對於提高人們幸福感的感受,對於養生延年,有很大幫助。

指數1:目標感

健康快樂即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標,也是他們全部生活的根本支點。

一個人要想富有意義的生活,必須有自己的目標。目標能鼓舞人,激勵人,鞭策人,能使人的行動更有計劃,更富有成效。老年人要安度晚年,也不能沒有目標。

如果生活沒有目標,衰亡過程就會加速。日本東北大學的醫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對多名年齡在40—79歲之間的健康公民進行了跟蹤研究。其中60%的人有著明確的生活目標,5%的人承認沒有目標,剩下的人難以作答。研究發現,在那些宣稱沒有生活目標的人當中,患病和自殺的幾率比其他人高得多。其壽命也遠遠短於那些有所追求的人。

制定目標既要有正確性,又要有可行性,自己確定的目標,如同夜裡的燈塔,醒目而光輝。所謂「可行性」經過努力,目標也可實現。

這就要從自身條件和客觀實際出發,做到適時,適量,適度。

指數2:社會聯系

社會聯系,可以理解為人與社會的關系,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是需要與社會融為一體的。當你脫離了社會,脫離群眾時,你就會感到孤單而煩惱。當朋友來次電話,或許使你心情舒坦起來;朋友的一次看望,或許使你興奮好大一陣子,人離不開人的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能激發你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能提升你對生活的幸福感。所以說,人的幸福感與人與人的關系非常重要。當你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不僅關繫到你的生活,也關繫到你的情緒,也關繫到你生活中的快樂幸福。在人與人關繫上,要注意不要把個人利益看的過重,在利益的天平上,國家與人民的這頭,永遠高於個人,如果把個人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這最多是為自己而活著。這不但有愧於國家和人民,連朋友也可能會離你而去,你將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根本談不上生活的幸福感。

指數3:人群關系
交朋友是化解孤獨的良葯,有人是灌溉生命的流水,老年人最終珍惜的是生命,當你疾病纏身而對明天不再抱有希望時,朋友的愛心與祝福一定能使你身體得到撫慰。我們談論友誼時,柏林大學研究人員安·伊麗沙白·奧哈根曾經指出,親密的友誼基本元素包括「熱情、寬容和信任」,而其中的關鍵是你要付出真心,這話說的很深刻。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付出真心,才能真正做到心心相印,而惟有心心相印,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花重金買不來友誼,靠權力換不來友誼,惟有付出真心,才能贏得友誼。

友誼是一種精神營養,只有心中熱情才能獲得,如果你對人冷冰冰的,見到你即是是最好的朋友也會不舒服,友誼也會不翼而飛。所以朋友是要靠真摯的友情,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的。對待朋友千萬不要斤斤計較,不要認為付出一分就必要要得到一分,這樣不但不能獲到友誼而原來的友誼也會失去。如果朋友向對方提出問題時,你要用誠懇的眼神注視著他,學會用微笑接受提問,用善意應對提問。朋友之間應該相互溝通。這樣才會輕松愉快贏得友誼,才會多一份友誼多一分快樂。

指數4:經濟狀況好

經濟狀況是幸福感重要指數,經濟是命脈,經濟狀況差生活就難以改善,窮日子不好過,生活就發生了困擾,生活告訴我們,人不能沒有錢,沒有錢就談不上幸福感。

金錢對人的誘惑不亞於權力,也不亞於美女。從古到今,有多少人迷戀金錢,期望自己成為金錢的主人,金錢能使人生活富裕日子幸福。人離不開金錢,一個人從生到死,無時不伴隨金錢的影子,、在金錢面前要仔細的觀察或思考生活,就會深深的認識到,金錢給我們的種種告誡,金錢只能靠勞動取得,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如果靠行騙、盜竊、行賄受賄而獲得的金錢,會感到膽戰心驚,內心就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感。同樣是一疊鈔票,由於來路不通其價值意義也不同。生活告訴我們,人不能沒有金錢,但不能為金錢活著。在人生的路途上,金錢也是一個關口,你要獲得金錢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勞動去創造,這樣才能獲得金錢的幸福感。

指數5:健康狀況

健康能夠使人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處理工作和生活,一個人身體健康,充滿活力,感到身體輕松愉快。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病魔纏身的時候,才深深感到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國外有句諺語,乞丐比有錢的富翁過得還愉快,意思是說健康對生命來說是最寶貴的,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權力換不來健康,金錢買不來健康,對那些手中無權,兜里無錢,但身體很健康的人永遠值得驕傲。每個人都有兩位醫生,一位是醫院的大夫,另一位是你自己,大夫靠葯物趕走疾病,自己靠精神贏得健康,你要活的健康的幸福感,一定要認識疾病對健康的危害,一定要有這樣的本領,既能夠戰勝逆境,又能戰勝疾病。而且能戰勝逆境又能戰勝疾病向你發起的進攻,若能如此,你就能成為一個健康而快樂的人。

H. 提升幸福感的5個要素

想要提高幸福感嗎?

湯姆.拉思和吉姆.哈特在《你的幸福可以測量》書中提出了5個要素,它們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感。

一天之中人們怎樣利用他們的時間,是否有成就感?

作者認為,職業幸福感是五大要素中最基本的,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則會影響其它方面的幸福感。

最重要的因素是每天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

其次是和上司、同事們關系融洽。

每天都有機會發揮自己優勢的人是幸福的。

其實,收入高低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高收入而不滿意的人並不少。

個人覺得,擁有職業幸福感的人真不多,干一行、怨一行反而很多。所以,年輕時,多折騰,多試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太重要了。

研究表明,如果你交往的人非常快樂,那麼你快樂的概率會提高15%,甚至,你朋友的朋友很快樂,那麼你快樂的概率也會提高10%。

也就是說,幸福感是會相互影響的。

想要提高幸福感,就要多和快樂幸福的人交往,遠離不快樂的人。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說,在不是強迫的情況下,不幸者的不幸大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值得同情。

想要提高幸福感,作者提議保持每天6小時的社交活動,包括:工作、家庭、打電話、與朋友聊天等等。

不過,我覺得作者說得不夠全面,社交幸福感最重要的應該是家人,因為相處時間這么長。如果下班連家都不想回的話,根本談不上幸福。

調查表明,幸福感與人均GDP密切相關,平均來說,發達國家的公民幸福感更強。

作為上班族,年輕時不僅要多掙錢,一定還要養成儲蓄的習慣,並學會投資理財。人到中年後,具有財務安全感的人可以減少大部分焦慮。

除了掙錢積累很重要外,如何花錢也能決定人的幸福感。

作者建議為體驗和記憶而消費,即「體驗式消費」,我非常認同。

比如,外出吃飯或者旅行度假,在海邊做一個SPA,看現場表演等等。體驗式消費能給人帶來更長久的愉悅,拿旅行來說,事前可以期待,旅行時可以充分體驗,事後還可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而購物帶來的愉悅會很快消失。但對美好的回憶,我們永遠不會厭倦。

在書中,作者給了三條建議,

這三條看起來簡單,但真能做到的人不多。

以上3條建議相互影響,缺一不可。但如果不能都做到,我認為睡眠第一,其次是飲食,最後是鍛煉。

這一點不容易在評估整體幸福感時想到,因為這不完全是我們能夠選擇的,或者說,我們習以為常後,難以想到。

比如,新鮮的空氣和干凈的水源是幸福的基本保障。

一到冬天,霧霾嚴重時,我就覺得幸福感下降,只想逃離到藍天白雲的地方去,卻又無法離開。

另一項必備的是安全感,比如,晚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外溜達,不必擔心人身安全。廣義的安全感不僅指人身安全,還包括道路、街道的整潔、有序。像印度孟買那樣的城市,晚上我都呆在酒店,連去酒店外海灘散步的念頭都打消了,因為臟和混亂,讓人不安。

疫情期間,看看國外那些ZF的不作為,民眾的不守規矩。我們會慶幸生在中國。

以上5個要素,構成了幸福感的基本方面。對於有的人來說,職業幸福感和財務幸福感或許更重要一些,而有些人更看重健康狀況和人際關系幸福感。

或許,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追求的幸福感會有所不同。

I. 如何衡量幸福感

用三種指標衡量居民幸福感,應該有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對幸福感的考察,是基於個體對自身生活需求滿足程度的認知評價。幸福體驗的個體特徵決定了不同個體的幸福具有不同的意義,因為這些目標也是幸福所必需的。
把追求經濟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的中心目標,會降低幸福感,進而調整取向。情感感受往往在幸福感中占據主導地位,個人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與此不同,以至於改變了自己的經濟狀況,甚至整個生活狀態。一個人在身體各方面都得到滿足後才感到幸福,所以不得不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居民人均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關系。外向和神經質這兩種性格特徵對幸福感的影響很大。需要的是發現是眼睛,並把所有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判斷幸福感的提高或降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捷指令如何關聯健康碼 瀏覽:263
太著急結婚的人都不怎麼幸福 瀏覽:479
幽靈傳寫的什麼故事 瀏覽:313
秒測智能健康日歷如何操作 瀏覽:62
如何寫好編劇故事 瀏覽:602
古人讀書都有哪些故事 瀏覽:912
為什麼醜男不想娶美女 瀏覽:905
11月和12月有什麼健康知識 瀏覽:343
稻草人童話故事告訴你什麼 瀏覽:314
用紙做的故事書怎麼裝訂 瀏覽:516
哪裡有經濟學人的閱讀賬號 瀏覽:662
屬虎鼠女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102
一建經濟列入當期費用的有哪些 瀏覽:684
愛情規劃師有哪些職業 瀏覽:831
如何培養自己的事業心 瀏覽:105
海州幸福南路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瀏覽:419
美女上班遲到被經理罵是什麼電視 瀏覽:716
收入最大的經濟來源是哪些行業 瀏覽:385
激情十承諾屬於什麼愛情 瀏覽:726
幸福樹怎麼吃嫩枝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