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佛弟子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佛弟子

發布時間:2023-07-29 12:01:13

① 佛教幸福觀是什麼求解答

一、幸福法門長青樹判斷佛教的幸福觀是否有現代意義,關鍵要看現代社會中有無對人的本性的壓制、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是否得到發揮、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換言之,現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與佛陀時代有無不同,有無共性。如果有的話,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觀顯然還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1.時代變了,但人們所面臨的困惑、痛苦的本質仍然還存在。首先,雖然現代社會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達到相當的程度,但從根本上說,人類仍然沒有擺脫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質也仍然泛有改變。傳統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說法是對於人類這一個生物學的整體而言是成立的,而對於一個具體的國家、民族和地區,那就有著顯著的不同,不論是GDP、人均收入,還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之內,這種差別在國家、地區之間還會存在,甚至還會越來越大。再次,從古至今,人們面臨的問題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由困惑、恐懼和希望構成的。簡單地說,只要人類還存在著對物質的貪欲,只要社會上還存在著對人的精神自由的壓制、存在著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異化,人的存在價值就不是徹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更有影響力的。2.西方的工業文明不能醫治人們的心靈痛苦從希臘理性主義文明的人文主義思潮,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我是人,我只過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後來的各種人本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流行,還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理論」,這些理論都帶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帶有明顯地對自我的強調和凸顯,帶有對個人角色的無限放大。相反,佛教認為,虛幻的自我實體是人的內在真實生命價值實現的最大障礙,對有形的「我」的頑執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棄對「我」這個因緣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發揮明達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並在尼泊爾修行的法國人馬蒂厄用現代的語言說出了佛教的這一功能,他說,佛教「是一條路,一條得救的路,將佛陀引向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一種通過緊張的心理和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乃是達到人們所說的『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或者用專業的話說是『佛陀的境界』。」(《和尚與哲學家——佛教與西方思想的對話》)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復雜,這是現代人對佛教望而卻步的一個原因。但是只要我們掌握佛教大義,感受佛陀濟世本懷,按照佛教教導的原則去做,即是貫徹佛教的幸福觀。一個佛教徒只要貫徹佛教慈悲濟世、佛陀關懷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導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從哪兒來?從根本上說,在一個社會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當的生活原則基礎上的。在此意義上說,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著長青的意義,其實它是用了一種特別的語言反映了人類最一般的道德規范,不僅對於出家眾和在家居士,而且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也都有著現實指導的意義。如果我們堅守八正道,即能通過對自我的嚴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開啟覺悟獲得智慧,最終達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僅可證諸法實相,也可達到的終極的幸福。具體地說,一般社會大眾如何借鑒佛教的幸福觀呢?(1)正見:佛教所說的正見即是對事的如實知見,這種「見」正是對宇宙萬法的正確反映,堅持正見不僅能夠使自己雜念不生,心不被邪見污染,更有利於道心的生長。對於現代人而言,如果堅持「正見」,自己即時刻能夠使自己「心」住於高尚、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上,而對違犯佛法大義、有損人類基本價值觀和社會良心的一切觀點或邪教能夠增強抵禦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響。心為身本,心正則生活正,有正見指導的生活則是有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維:能夠依正見而對世間之法進行的觀察、思維,這種正思是拋開了一切的「我執」、「我慢」而進行的價值判斷。 「我執」和「我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有著各種形式的表現,如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甚至民族沙文主義都是。其共同點都是不能以「正思維」處理個體與社會、自我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或者把「個人」 「自我」的地位進行無限膨脹,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界缺少寬容、沒有同情、不能體諒他人,不能認識到自我與社會的共存共生、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其言行當然會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和諧,這樣,在現代社會中肯定會遇到挫折,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快樂幸福的人生。(3)正語:佛教的正語即是不說妄語欺騙別人、不以兩舌搬弄是非、不以惡口辱罵他、不作巧語。為人之言應當誠實、和藹、禮貌。中國人常說,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敬」首先是從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其主要也是通過語言進行交往的。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你對別人惡口相加,卻想得到別人和藹可親的語言,顯然是很難的。至於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輕則失去別人的信任,在社會上沒仃明友,重則可能違犯國家的法規.受到法律制度的懲處。若如此,就會造成人際緊張,社會地位受損,怎能有快樂呢?言為心聲,應該把善良之心通過和曖的言語表達出來,不僅能夠增加同事問的交流,更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業:佛教的正業是指不對眾生有害的行為,像殺生、邪淫、偷盜等都不是正業。此處眾生指一切眾生,像漁、獵、屠、酒等因為傷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礙修慧得道,所以不為止業。我們可以依佛教的大義和佛陀的本懷把「正業」的范圍和內容作進一步的闡釋或理解:「正業」即是遵守國家法律、符合社會公德、無害於他人的行為,即不從事非法、違紀,傷害社會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義,無害他人和眾生的方式生活。出家眾則是如法獲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飲食醫葯等。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應當遠離一切如販賣眾生、殺器等行為。那種殺盜淫騙、走私販,毒等行為雖然可以短時間掙到大錢,但由於不是正業,違反了法律制度、社會公德和人類良心,破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為正命,更會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論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贏利,這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和價值的實現,更能使財富促進社二和諧的建設。(6)正精進:即精進努力,不逸雜念,念念趣求,勤於善業。「精:芏」是落實菩薩行的手段,沒有精:旦,一切的理想報負無為空談,所以《維摩經》中說「精進是菩薩凈。」我們可以把精進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進取、勤奮不綴、見義勇為,不被逆境擊倒;在為人原則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成大善;對正義之葬勇猛無懼,能夠經受一切的困難;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堅持佛說正道,不生邪惡。不僅對於出家眾,即使對於一般社會大眾,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目標,理解成對人類基本價值的堅守,對傳統價值的繼承,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對佛教慈悲濟世本懷的遵從,心中永住眾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遠。(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禪定時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內不鬆弛,主要「止」與「觀」兩種。「止」即入定,「觀」即定中起慧察諸實相。簡單地說,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種對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練。由之,不僅能夠提高精神的力量,開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種對其它道、見、思、行的保證。對於現代人來說,按照一定的方式修習心智,拋棄雜念,凈化心靈,正是在平凡世界中體會到人生價值、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義是一種人類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論任何時代、國家和地區,對人生都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佛教的幸福觀不僅對於信佛者有著人生的積極意義,即使是不信佛的現代人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處世,以佛教對人生意義的實現原則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都會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更能促進人生價值的提高。若達到這一點,人生當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訴我們,學佛先做人,但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實現了人生價值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為福長在佛陀非常重視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為獲取善業的手段。這不僅對於出家者而且對於在家的一切眾生都有著深刻和普遍的意義。世人各有所樂,每人樂法不同。但影響人們獲取幸福的主要障礙仍然是「迷」「執」「痴」「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諸魔以滋養心田,即可使人生永遠快樂,幸福不會退轉。1.破「迷」:神清氣爽所謂「迷」,即是對幸福能否實現感到迷茫、困惑。現代人遭受著比從前人們更多的身心壓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諦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有著發人深省的啟迪。使人困惑的是,現代人雖然華字廣廈、金餚銀盞,卻為什麼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須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薩母之種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說為修身,更不能說是愛身。自凈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修身。2.破「執」:卸下枷索不少現代人對幸福有著迷惑,認為幸福即是以地位、華宅和名車為代表的,這是物質主義的幸福觀。這種觀點不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積極向上的哲學宗教所共同反對的。因其貌似正確實則危害無窮,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觀主義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對世間諸法「執」空為有,如果「執」心能去,則妨礙人生建設,正如唐代道宣律師所說,「著是病本。」(《歸敬儀》中)「執著」之一即是執幸福為對財富的佔有,這也是一種古老的執著。心境決定著幸福,人的心境不僅是社會的產物,更是個人的一種生命境界。現代人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中卻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為他的心中充滿的不是智慧、不是聞法則喜的心情,而是經過量化的物質追求,把幸福等同於物質的佔有。這種把幸福建立在對物質的佔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僅不是幸福理論,也不是佛法的理論。幸福的獲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說的「道人未必居雲外,到處無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貪」:心無掛礙《心經》要求我們要做到心無掛礙,只有心無掛礙,才能無有恐怖。什麼是「掛礙」?即是掛礙「有」也掛礙「無」,即是掛礙「得到」又是擔心「失去」,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可終日。如此,心靈高度緊張、精神高度疲憊,日日山珍頓頓海味,又能如何。因為是貪心使心中難以割合,沒有給幸福留下一點空間,幸福能存在於何處?所以《圓覺經》中說: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破除了「貪」心,人生頓時會卸下沉重的負荷。布施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就會關注眾生,給貧者以關愛,這也是佛陀的本懷。布施得福,也是對布施的果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昌明,物質豐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幫助。如果破除了貪欲,你能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不僅是助人於困境之中,也能從中得到助人之樂。在這個社會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為最大的福,所以當你偶遇困境窘境時,社會大眾即會自然而然地伸出手來。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一個安樂和諧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安樂眾生,我們每一個人又都被眾生安樂。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4.堅持三個原則具體地說,現代人借鑒佛教的幸福觀應當處理好以下三個原則:(1)「安住寂靜」與「積極進取」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靜、離於喧鬧,因為心處紛擾之中,難以集中凝神於修心之事。但是現代人可能會說,我們也想安住寂靜離於喧鬧,但是到那找這樣的地方呢?其實,「寂」與「靜」都是心的感覺,心中有佛處處靜,心中無靜處處喧。只要能安於心中之寂,就會遠離繁華,達於心清氣凈。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慮:佛教的幸福觀確實有指導意義,其無欲無求等思想對人生有指導作用,但是佛教是誕生於落後的農業社會中的思想,對現代社會並不適應。我們怎樣解決佛教的幸福觀和現實人生的積極進取的關系呢?首先,不要執於「清凈」、「無欲」、 「無為」與「積極進取」在相上的差別,關鍵是對其精神的把握和領悟。安於寂靜本身本是對心田的一種滋養,它絕對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單位中對待工作採取消極無為的態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夠盡職盡責,同時能夠把心安於寂靜之中。道場並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靜之心,機器轟鳴的車間即是道場,擁擠的辦公桌也是禪床。其次,修行就在當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無為與積極進取的現實社會並不矛盾,它們其實是互相促進的。佛教強調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獲得人生的幸福必須通過個人扎實的努力才能達到。踐行佛教慈濟精神,本身即是對人生和社會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的表現。從古至今,有許多統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對佛法心懷歡喜之人。有的企業家因其一心為善,有著良好的社會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促進了個人事業的發展,也更多地回報了社會。這本身即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事實上,如果你對工作積極進取,不違佛說,同時又能把在工作事業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迴向眾生,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正是當代佛法的幸福實質。(2)「樂於助人」與「助人為樂」樂於助人是一心為善、慈悲為懷的表現,如果能成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會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樂於助人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倫理要求,而助人為樂也反映了現代人把「助人」作為自己獲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內容。現代社會現代,由於競爭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恆距離越來越遠,對別人的理解、支持和關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對貧人的一點資助,對老者一次攙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緣。甚至當你感到無可付出時,你可以對他言說佛陀的慈悲,對他說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論。即使你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還有一顆慈悲溫暖的心地,我們還有一張純真至善的笑臉,這正是一切人類的正義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我們可以用一顆心讓一個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這不僅成就了別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夠得到善報的凶緣。夜晚,你會想到今天你使一個無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個痛苦的人臉上綻出了真誠和自信的笑容。這樣,在平凡的行動中,在當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你拯救了一個痛苦的生命;這就是度人,因為你通過自己的善業而得到了善的果報。佛法的大義並不是讓你僅僅是通讀經典,而是能你體達真心,光澤天下。你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經中所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3)努力「作福」與認真「惜福」強調「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貫精神,佛陀反對那種游手好閑之輩。禪宗大師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號也成為中國禪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的「作謂」即是指個人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現代社會,勞動是創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為自己和家庭創造幸福,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把自己服務大眾、回報眾生的熱情和希望落列實處。個人也正是通過勞動以成就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使人生充滿光彩。簡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設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後應當如何享受這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則更為重要了。善待好我們的「福分」是我們幸福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是我們常說的「惜福」。「惜」是愛惜,「福」即不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對惜福極為重視。有「作」無「惜」,不僅易把來之不易的福德果報揮霍貽盡,同時,這種揮霍也一種惡業,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眾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業,對一切現實的福報都要以智慧觀照,以智慧為人生的燈塔。因為享受「福報」也在時刻地造就著業力。佛陀說「善惡報應福禍相承。」《老子》說:「福?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運,相信是業力決定著福報。人的福報多少、吉凶禍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則,無人能j夠抗拒。父母的財富是父母的善業所得,是父母憑其善因緣所享有,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對不是自己的財富有任何非分之想,這也是對自己負責。「惜福」不僅是對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人生幸福建設的全過程。對於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與「惜福」也是一種「開源」和「節流」的關系。現代社會是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對物質財富不以為貴,沒有想到每一粒穀米之後的汗水和辛勞,更不用說我們的自然資源止在越來越少,地球生態正在遭受破壞。工業文明以佔有、享受為代表的幸循觀已經不適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對而言,佛教的生活觀、生仔觀、發展觀和幸福觀越來越有荇深刻的現實意義。與西方工業文明中的幸福觀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佔有,而是合理佔有甚至是盡量少地佔有資源和財富。從環境方面言之,這是珍惜資源,從個人和眾生角度言之,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種昂貴的行動,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誠的善行。作為人類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它們對現代社會中的人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和原則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佛教中優秀的戒律和倫理規范,如:慈悲、友愛、仁孝、守善、誠實、節儉、自製、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懷大眾、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時候都是長青的,也是幸鎘人牛的基本要求。

② 佛說的「俗人幸福生活指南」

隨著大乘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弘傳,大乘經典的深邃義理和微妙境界也都廣為人知。於是,給很多人造成一個印象,認為佛經都是這樣不可思議的,佛教修行人也是高深莫測的,甚至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端發展到近現代,中國佛教就與普通大眾嚴重脫離,甚至很多人認為,現實生活是與佛教無關的俗事。

但是,佛教經典內容廣博,包含一切世間善法,怎麼會忽視世俗人群的生活呢?畢竟,佛弟子都是從俗人中成長起來的,菩提道也是因為普渡凡夫眾生而得圓滿的。因此,佛陀說法當然也會顧及到眾生的世俗生活。在一些經典中,這樣針對世俗生活的開示,大量存在著。

比如《雜阿含經》(九一)就有這么一段經文,可以說,是一部講給世俗人群的幸福生活指南。它與南傳佛教經典增支部 VI.155經(被稱為《虎徑經》)基本上是同一部經。對照來看,有互為補充和註解的作用。

話說佛陀住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個少年婆羅門到佛陀這里來,向佛陀請教,世俗的在家人如何獲得現世的安穩快樂。佛陀給他講了四個原則:

一是方便具足:也就是要有正當的謀生職業,並且要精通熟練,勤勉工作;二是守護具足:也就是要有風險意識,善於守護自己的財富資生用具,防止因為天災人禍造成損失;三是善知識具足:也就是要結交那些言語舉止講信用,守規矩,肯布施,有頭腦的善友;四是正命具足:也就是要善於經營自己的財富,量入為出,財務平衡,讓生活質量蒸蒸日上。

在談到財富經營問題的時候,佛陀指出,對於財富,既不能太揮霍,那樣早晚坐吃山空。但也不能太吝嗇,那樣就像抱著肉骨頭被餓死的狗,就太冤枉了。在南傳的《虎徑經》里,佛還提到,要想讓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就要注意四點:不要奢侈浪費,不要酗酒,不要賭博,要結交善友。如果做不到這四條,日子就可能越來越糟糕。

說到這里,其實跟我們世間的勸善文章沒有太大區別,表現出跟普遍的世俗價值觀共性的一面。然而,接下來,就有不一樣的開示出現了。

這位少年婆羅門不僅關心現世的生活,他還很在意自己這一生結束後,來生的生活問題。所以,他又向佛陀請教,怎樣獲得來生的幸福安樂。佛陀又給他講了四個原則:

一是信具足,也就是對佛法產生敬信,不信其他的外道和世俗法;二是戒具足,也就是堅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是施具足,也就是要離慳吝心,誠心布施,並常親手布施,拯救困苦,特別是要布施供養清凈的修道人;四是慧具足:也就是如實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知道世間一切皆苦的道理。

從這部經文我們就能體會到,印光大師說「佛教包含儒教,儒教不包含佛教」的意思了。佛法當中有對世俗眾生提供安樂生活的指示,更重要的,他有引導眾生認知世間法的本質,生起離苦得樂、究竟解脫之心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任何世間善法和外道典籍所不具備的。

一直以來,也許是時代因緣的局限吧,我們對這類淺顯易懂、貼近眾生世俗需求的佛經重視不夠,幾乎沒什麼人講解宣傳他,反而用世俗外道典籍作大家的世俗教化工作,失去了引導大家逐漸走上菩提正道的利益。希望今天的我們藉助豐富的資源,都來弘揚這些曾被埋沒的佛經吧!

③ 如何面對幸福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對痛苦的時候,因為無法承受,痛苦就成為修行的阻礙,生活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同樣,因為過去的福報,而得到一些「幸福」——發財、陞官、有名聲的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心生傲慢,繼而歧視乃至欺負社會底層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壞處和負面作用,就是自以為超越一切,自視清高、目中無人,最終喪失恭敬心。另外還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感覺不到修行與解脫的重要性,從此更加沉迷於物質享受,沒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別人勸他念阿彌陀佛、好好修行。他會回答說:我現在各方面都一帆風順、毫無缺憾,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就這樣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更不願精進修行。這不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現象。

在這些煩惱的操控下,修行也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荊棘滿布、障礙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風順,必須要有一些對治的方法。

凡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世間知識——怎麼掙錢,怎麼生活等等,但因為沒有經過聞思,沒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脫等深層次的人生問題上一無所知,所以價值觀是錯誤且顛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長遠的問題。不了解金錢、物質等身外之物的本質,最終導致傲慢心與懶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較嚮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過日子,同時好好修行。但即便是這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長久的,因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誰都無法避免,更何況保不準還會出現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我們將如何面對?

所以,不僅面對痛苦的時候需要佛法,面對幸福的時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與力量去面對幸福,把幸福分享給眾生,幸福就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如果沒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對痛苦,人一般還能承受;面對幸福,卻很難保持從容淡定。因為再苦,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有錢、有權、有名的時候,人就會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無法再和以前一樣平平淡淡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更無法靜下心來聞思修,整日過著奢侈的生活,減損自己的福報。

很多人自來就羨慕有錢人的生活,他們錯誤地認為:物質生活會給自己帶來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後天西方物質主義思想的侵蝕,更是不遺餘力地追求物質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並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錢人不但不覺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錢人掙錢、花錢的渠道,或許會發現其背後都是無邊的惡業,這又何談什麼福報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訴我們:三界當中,尤其是欲界眾生,沒有絕對的幸福。雖然現實生活當中存在幸福,但這些幸福都是短暫的、相對的,其中包含著不幸福的種子。

無論現實生活當中短暫的幸福,或是超越輪回以後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來源於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安靜與自由。當心裡有嗔恨心、自私心、貪欲心時,就不會自由。要得到終極、永恆的自由,就必須祛除內心當中的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潤,人生再怎麼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

二、具體方法

具體的方法,還是閉關打坐。此處所說的閉關,不是兩年三年或幾個月的閉關,而是每天一到兩個小時的閉門修行。

(一)世俗諦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賢上師言教》中講的壽命無常的道理來思維:我現在雖然發財了,但這些財產只是因過去的小小福報而帶來的,它們隨時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執著這些錢財,更不能心生傲慢。還要思維:今生的錢和地位,都是相對的,我走的時候,全部都只能歸零,和我降臨人世的時候完全一樣,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不能因為一點點世間小福報,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學習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進地聞思修行、利益眾生。

這樣反復思維之後,就能把傲慢心降低。當然,只有在證悟一地以後,才能斷除傲慢心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引用大量佛經講述了一種心態:有菩提心的國王或企業家會認為,這個錢並不是我所擁有的,我只是負責保管或分配這些錢的工作人員,我的任務,就是把錢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地方,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沒有用菩提心去對待,世間的錢財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會讓我們不得解脫。

2、同時也要思維:雖然有漏的東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為前世的福報,讓我暫時擁有一個平淡且相對幸福的生活,這個幸福是來之不易的。佛經裡面講過:能在人間過著比較幸福的生活,同時又有機會聞思修行,才是人間頂級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報,人間的幸福頂多不過如此了。在輪回當中能同時擁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見的。

要知道,做高官、富豪、社會精英,不算什麼稀有,六道眾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餓鬼道一些眾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類中的大亨富豪們千分萬分不及其一的。但是,雖然他們家財萬貫、應有盡有,但他們卻缺乏佛法的聞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從修行的角度來說,他們只能是貧乏、可憐的落後分子。

兩相比較,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報去換佛法,然後用佛法去換取更深層、更恆久的幸福。讓幸福生活與聞思修行,成為相互促進的因緣。

3、還要思維:當擁有幸福的時候,一定要能感知到當下的幸福。同時學會感恩,並習慣於樸素、低調、低碳、簡單的生活,並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學會布施多餘的東西。雖然這只是錢財上的微小布施,但也可以同時具備六度,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做布施,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這樣,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在這個平靜當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與快樂。還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這小小的福報當中,我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積極聞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卻不會這樣想,當他們獲得了世間的幸福之後,仍然不以為足,不但感覺不到幸福,還想再去尋找另外的幸福。身體和語言被貪欲心操縱、支配著,這種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時候,可以修自他相換;遇到幸福的時候,同樣也要修自他相換。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身體健康,生活舒適,叫做享受幸福;從解脫的角度來說,這叫做浪費福報、浪費幸福。佛經中一再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把幸福浪費掉了!所以,在事業成功、心情舒暢、幸福無比的時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換。

呼氣的時候,把自己當下的幸福,與幸福之因——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善業、福德,全部觀想成白色氣體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眾生的身心。觀想天下所有的眾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與幸福之因,並遠離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沒有這些竅訣的指引,沒有嘗試著去觀修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與不學佛的人一樣。只要遇到一點點微乎其微的痛苦,就傷心欲絕、一蹶不振,不但修行無法正常進行,連基本的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稍有一點強於他人的福報,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誰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獨尊。所以,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做、去落實。這樣長此以往,以後即使在夢中遇到苦樂境況,都會下意識地這樣觀修。若能持之以恆地不懈努力,則不管以後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穩的心態,都不會阻礙自己的修行。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個修法顯得很簡單,不能和大圓滿、大幻化網、大中觀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對我們這些位於修行初段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修法了。心靈的成長,有一個過程,要從零開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經過長時的努力,最終一定能達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人一樣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傷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壞周圍環境。不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覺很愉悅、很開心,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卻與之截然相反——沒有任何內在的成分,精神空虛無聊,情緒焦躁不安,道德衰敗、爾虞我詐、窮凶極惡、互不信任,過度地開發、破壞環境,金錢凌駕於一切之上,並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變成這樣,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了,人類也沒有希望了。

很多人雖然學佛了,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聞思修,所以素質和不學佛的人一樣低下。佛教團體中互不團結、互不理解,抱怨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為什麼沒有修行?就是因為不知道人身多麼難得,不知道現在的機會多麼難得。一個人買再大的房子,再貴的名車,都沒有用。要珍惜當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機會,這個非常難得。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是最幸福的時候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幸福,還不修行的話,再往後走,就是下坡路了。

(二)勝義諦的方法

勝義諦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體包括兩種修法:

1、中觀推理

如果用中觀的理論去推理,就能知道這個世界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場夢,夢到自己做高官,夢到自己很有錢,當時感覺似乎與現實生活是一樣的,但今天醒來之後會明白,夢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樣,雖然我們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當高官、做富豪,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現實生活也是假的。現實與夢幻之間只有時間長短的差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2、直接觀心

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觀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謂痛苦與幸福,都是內心的感受,它不在於金錢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權利的大小。這一結論不僅是佛經裡面早就說過的,而且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在研究了半個多世紀以後,也得出了不謀而合的結論,並且也有很多數據的支撐。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陽升起、氣溫上升的時候,雪人、冰雕都會融化,不復存在。或在有些時候,藍天上白雲朵朵,有些像動物,有些像建築物等等,但僅僅在一瞬間,所有的烏雲都在空中消失無蹤,僅剩一片虛空,不留一絲痕跡一樣。雖然在尚未證悟的時候,心的現象實在且鮮活,但在證悟心的本性之後,就能現量覺察到,心或意識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像虛空一樣,附著在心或意識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會像雲彩和冰雪一樣瞬時無影無蹤。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觀修方法:

首先靜下來,第一步,是修上師瑜伽。此處上師瑜伽中的上師,是法王如意寶。其他所有上師,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寶當中。觀想法王如意寶和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形象或相貌是蓮花生大士,本體是法王如意寶,修完上師瑜伽以後,觀想上師融入自己的心。然後靜下來,看心的本性。此時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從無始以來就是這么清凈,從來沒有誕生、存在或消失過任何念頭,它本來就是這樣清凈、寧靜、安靜、光明、空性。此時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無論痛苦還是幸福。

起坐以後,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這樣無論遇到任何境遇,都會安之若素、游刃有餘。

所有的修法都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把自己從人群中隔離開來,尋找一個相對比較僻靜的地方去修,這樣效果會更明顯。即使沒有條件到安靜的地方去修,也應該安住在自家佛堂裡面,關嚴門窗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每天堅持閉關一兩個小時。這樣長期堅持,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當應用嫻熟之後,則無論住在吵鬧的城市,還是安住在寂靜的聖地,內心始終就像住在凈土一樣寧靜祥和,絲毫不受末法時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處不凈紅塵,心住清凈佛剎。

馴心若馴象

調伏內心,就像馴服動物一樣。當它孤獨絕望、頹廢失落的時候,就修如何面對痛苦的法,把痛苦轉化為力量,鼓勵自心,給心以勇氣,讓它重新站起來,走上解脫道。當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時候,就觀修諸行無常、有漏皆苦之類的法,以克制過度的傲慢。讓心不走兩個極端,始終處於中立、正常的狀態當中。

唯有釋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徹底、最有效的調心之方法,這是其他所有的科學家、哲學家等專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沒有掌握的獨門絕技。

佛經中講過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很多小國家的國王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但有個國王因為不了解佛教,所以沒有信仰。

一次,國王獲得了一頭非常珍貴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馴象技術遠近馳名的馴象師,讓他馴服這頭大象。馴象師施展了各種技巧,最終把這頭大象馴服得非常馴順、調柔。大功告成之後,他便請國王來當場鑒定。

他和國王一起騎在大象背上,四處巡視溜達。突然,大象開始瘋狂地往前沖,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聽馴象師的口令。當大象跑到一座森林裡面的時候,無計可施的馴象師連忙叫國王抓住一根樹干,這樣才脫離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顧一切地拚命往前狂奔。

脫離險境的國王氣急敗壞、怒火沖天。他指著馴象師說道:你膽大包天,居然敢欺騙我!你根本沒有馴服大象,卻讓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頭砍下來示眾。

馴象師委屈地回答說:我確實是把它馴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兩三天,大象自己肯定會回來,到時候就可以一見分曉了。

國王雖然怒氣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勉強回答說:再給你幾天時間,等大象回來,如果不是你說的樣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頭。

過了兩三天,正如馴象師所言,大象的確自己回來了。馴象師為了證明大象已經被自己馴服,便將一個燒紅的鐵球放在面前,並給大象下了一個口令,大象當即毫不猶豫地准備用鼻子去抓那個燒紅的鐵球。馴象師當即對國王說:因為它已經被我馴服了,所以一定會去抓這個鐵球,但抓了以後,它一定會馬上死掉,國王您看著辦,如果您需要這頭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觸摸鐵球,否則就來不及了。

起初還將信將疑的國王看到大象真的撲向鐵球時,不得不相信了,連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國王同時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問馴象師:為什麼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卻充耳不聞、一路狂奔,今天卻如此服帖呢?馴象師說:我只能馴服大象的身體,卻無法馴服大象的心。因為大象聞到母象發情時的氣味,所以生起了貪心,在貪心的驅使下,就會失去理智,又怎麼會聽從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復了常態,所以會對我言聽計從。

國王聽了馴象師的陳訴,才心服口服。之後若有所思地問道:天下有沒有人能夠馴心呢?馴象師說:有,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國王頓時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連忙前往釋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世間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語言和行為,卻無法調伏人心;馴服內心的唯一導師,就是佛陀。

以上所講的,就是調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擊的時候,會極度絕望,甚至以自殺的極端行為,來讓自己寶貴的生命走到盡頭。據2003年《光明日報》報道:僅於2003年,中國就有二十萬人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這樣的通病,遇到一點點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點點世間成就,又立即變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類歷史上諸種不堪回首的慘劇,綿延不斷的戰爭,都是心造出來的,都是慾望無限膨脹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方慘無人道的黑奴買賣,可以持續長達四百年時間,把黑人當成豬狗不如的商品來進行交易,這是多麼喪盡天良的事情啊。這一切,都是人的慾望沒有得到控制的極端表現。

所以我們要調伏自心,不讓它主宰我們的肉體,讓我們飽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絕路;通過調心,就能給它以勇氣,從而把痛苦轉化為力量;並給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脫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變幻莫測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難免的。如果沒有調服內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穩的心態呢?

以後不管是修行,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波動,都要用佛法去調整心態,這種做法不但當下對大家有利,而且對所有生命的未來,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

上述內容,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具體方法。很多人也意識到要將佛法融合到現實生活當中,但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正知正見,又用什麼東西來融入現實呢?

出座之後的修法,就是將入座時體會到的正知正見,融入到現實生活當中。

希望大家在現實生活中,能盡量運用、落實這些修法。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千萬不要錯過。假如今生今世沒有修出什麼結果,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就非常難說了。所以務必要珍惜這些修法,珍惜這個機會。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豐富、更發達,但現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緊張。巨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已經把我們推向了精神崩潰的邊緣,我們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終自利利他。

我們現在雖然壓力很大,但獲得了暇滿人身,還是比較幸福、比較自由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修行,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任何人都說不清楚的。盡管大家都在說「明天更美好」,但會不會美好,誰敢打包票?自然災害、飢荒、戰爭、暴動隨時都有可能降臨。把握住當下吧!

閱讀全文

與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佛弟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273愛情含義是什麼 瀏覽:239
和美女開場白怎麼 瀏覽:930
司法警察改革後事業編怎麼改 瀏覽:734
幸福西餅投資多少錢能開 瀏覽:815
還有什麼民間縮寫故事200字 瀏覽:12
如何度過經濟周期 瀏覽:402
幼兒園健康登記表備注怎麼寫 瀏覽:870
如何引入健康險 瀏覽:461
美女長得怎麼這么甜美可愛 瀏覽:452
健康管理師屬於國家什麼等級 瀏覽:475
農業與技術經濟導刊哪個好 瀏覽:869
威廉王子婚姻如何 瀏覽:488
旅遊會展策劃與經濟盈利如何 瀏覽:475
哪裡能在電視上免費看愛情公寓 瀏覽:18
多少人的婚姻被時間消磨完整版 瀏覽:932
後羿射日的故事的弓叫什麼 瀏覽:595
抖音上四個美女跳舞的抖音是什麼 瀏覽:413
從化溫泉帶給了從化哪些經濟 瀏覽:88
廈門大學經濟學該選哪個專業 瀏覽:788
美女怎麼變得這么靚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