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幸福到底在哪裡
幸福到底是什麼?如果拿這個問題問別人,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就像我們常說的祝福語,這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事情。有些人認為,有錢有權的生活是幸福的。有些人認為,家人平安健康是幸福的。其實,幸福無處不在。
❷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幸福是什麼》教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幸福是什麼》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讀懂課文內容,知道什麼頌槐是幸福,受到熱愛勞動、樂於助人的教育。
3.能把課文演一演。
教學重點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觀。
2.演課本劇。
教學難點
1.初步形成幸福觀。
2.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這篇是閱讀課文,主要由同學們通過自學來讀懂。現在就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看你能讀懂什麼。
2.學生交流,並談談自己的幸福觀。
3.認讀生字。
學習新課
一、了解文章內容
1.牧童們開始時,認為幸福是什麼?(不知道)
2.牧童們後來認為幸福是什麼?(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由發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了什麼?
註:引導學生讀13到22自然段。
3.小結:正是因為他們從自己的勞動中感受到了幫助人的快樂……
4.智慧的女兒是怎樣回答三個牧童的?(她肯定了三個牧童的體會,指出: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知道什麼叫“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嗎?(“義務”就是應盡的責任。例如,作為學生,應盡的責任是好好學習;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是孝順父母。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兒說的“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
5.反復讀:智慧的女兒的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建議: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理解。
6.談談你的幸福觀,並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話。
註: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在此環節上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師在這里要採用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爭取出彩。
二、演課本劇
1.分角色朗讀。
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學生的眼神、語氣作指導,為演做好准備。
2.學生排練,教師巡視。
3.匯報演出。
作業布置
閱讀自己喜歡的童話。
本課小結
(根據當時情景而定)
板書設計:
10*幸福是什麼
(靠勞動盡義務有益的)
幫助別人有用的養活別人
幸福的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則鉛《幸福是什麼》教案(二)
教學目標:
★認識6個生字。
★讀懂課文內容,知道什麼是幸福,受到熱愛勞動、樂於助人的教育。
★能把課文演一演。
教學重點:
★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觀。
★演課本劇。
教學難點:
★初步形成幸福觀。
★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這篇是閱讀課文,主要由同學們通過自學來讀懂。現在就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看你能讀懂什麼。
2.學生交流,並談談自己的幸福觀。
3.認讀生字。
二、學習新課。
(一)了解文章內容
1.牧童們開始時,認為幸福是什麼?(不知道)
2.牧童們後來認為幸福是什麼?(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由發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了什麼?
註:引導學生讀13到22自然段。
3.小結:正是因為他們從自己的勞動中感受到了幫助人的快樂……
4.智慧的女兒是怎樣回答三個牧童的?(她肯定了三個牧童的體會,指出: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知道什麼叫 “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嗎?(“義務”就是應盡的責任。例如,作為學生,應盡的責任是好好學習;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是孝順父母。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野盯友女兒說的“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
5.反復讀:智慧的女兒的話: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建議: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理解。
6.談談你的幸福觀,並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話。
註: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在此環節上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師在這里要採用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爭取出彩。
(二)演課本劇
1.分角色朗讀。
建議: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學生的眼神、語氣作指導,為演做好准備。
2.學生排練,教師巡視。
3.匯報演出。
三、作業布置
閱讀自己喜歡的童話。
四、本課小結
(根據當時情景而定)
❸ 幸福的玉桂葉這本書的寓意
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明白什麼是幸福。
從主角阿獃の身上開啟探尋幸福的秘密之旅。
孩子的認識會停留在擁有才是幸福上。考慮全面的孩子會聯系著繪本前後的不同回答,這是思維角度的不同使然,這樣的答案值得我們去肯定。
是啊,阿獃的幸福隨著玉桂葉的出現與消失,起起伏伏,變化不定。
《幸福的玉桂葉》中的幸福:
「每天呼吸著的新鮮空氣。」
「能夠飲用健康干凈的水。」
「足夠豐富而健康的食物。」
「完整、幸福的家庭。」
「父母的疼愛,老師的教育。」
「優質的學習環境。」
「快樂地閱讀……」
生活中已經擁有的微小幸福,其實這些就是幸福原來的樣子。
❹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幸福的方法》伍模沖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幸福是什麼可能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什麼人們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麼,這沒有個嚴格的定義。在沒有閱讀過《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對幸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原先幸福並非擁有豐盛的金錢和物質,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怎樣才能擁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麼我們都期望擁有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忙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說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我們需要確立了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離幸福更近或者擁有幸福。書中舉例說到,一個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到了一個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樂的地方,他以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慶幸著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上帝出現了,上帝告訴他,其實你此刻是在地獄。另外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年輕人和一群老人一齊去登山,年輕人十分迫切的期望登到山頂,去欣賞美麗的風景,並沒有時間和情緒去拉欣賞沿途的風景,結果他並沒有在老人們前面登上山頂,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幸福並非是每一天要做有好處的事情和結果並非是最重要的,過程才就應是接近和體會幸福的捷徑。
如何實現幸福泰勒碼燃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為能拿到世界冠軍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自己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他卻並不感覺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為什麼會這樣?這引起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深思,作者到處尋求答案,他發現幸福並非是短暫的、單一的,而是長遠的,多樣的。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歷、不同的閱歷,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幸福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統一的標准。因為幸福是相對,所以就引出了一個慣性,習慣和他人比較。
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號角吹響,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沒有發達起來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普遍的貧窮,大家沒有比較就沒有失落。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以前,此刻的貧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參照系不就應是任何外在的東西,參照系就應是過去的自己。我常常對自己說當漸行漸遠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剛剛出發的樣貌,這樣我才能始終記得出發的原因,才能始終懷有感恩之心。
《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學最受歡迎導師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根據他的課程,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科學實證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創新的編排的一本書。作者將幸福用簡單道理詮釋,用鮮活的案例展現,透出質朴、溫暖的生活態度,沁人心田。
書中提腔殲到的四種人生模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漢堡模式。它通過對四類漢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種不同的人生狀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和幸福型人生。
享樂主義型的人面對的是口味好但對健康無益的漢堡,只在乎漢堡當前的美味,而不管這類漢堡是否會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帶來益處,他們注重的是及時行樂,不想為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負責。
忙碌奔波型的人與此恰恰相反,他們面對口味差但對未來健康有益的漢堡,寧願犧牲眼前的幸福,也要去實現未來的目標。盡管他們在這奮斗的過程中並不快樂,但他們總在期盼實現目標時的成功感。
虛無主義型面對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漢堡,毫無反應,將其吞下只為填飽肚子、完成任務,這樣的人對未來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慾望,只活在過去。
上述三種類型並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現實生活中卻不在少數,有的人為了眼前的利益,犧牲他人利益、自己的健康甚至是道德底線,殊不知這樣的犧牲對未來的人生已經埋下了隱患;有的人為了追逐成功和物質生活,不願停下腳步看看沿途的風景,在忙碌中透支生命,待到功成名就時或許已無福消受;有的人在現實的挫敗與打擊中,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目標,混吃等死。那麼,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與第一種一樣好吃且與第二種一樣健康呢?會不會有一個平衡了即時和長久益處的漢堡呢?
作者在最後重點闡述了這樣一種漢堡「幸福型漢堡」。擁有這樣人生的人,他們生活幸福,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努力去收獲更加滿意的未來。這樣的幸福型人生值得現在大多數人思考、探討。
該書通過許多現實的案例闡述了這樣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來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總是積極,健康的快樂生活,這才是高質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學最受歡迎導師泰勒·本一沙哈爾博士根據他的課程,用充滿智慧的語言、科學實證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創新的編排的一本書。作者將幸福用簡單道理詮釋,用鮮活的案例展現,透出質朴、溫暖的生活態度,沁人心田。
書中提到的四種人生模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漢堡模式。它通過對四類漢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種不同的人生狀態: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和幸福型人生。
書中用四種漢堡比喻四種人的幸福觀。第一種漢堡是口味誘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於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埋下未來的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被稱為「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顧及時行樂,不管任何負面後果;第二種漢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夠確保日後健康,吃它等於眼前很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未來的目標,他們被稱為「奔波勞碌型」;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沒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後也會影響健康。這類幸福觀的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期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我們稱其為「虛無主義型」;最後一種漢堡就叫做「幸福型漢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透過目前的行為他們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相信所有追尋幸福的人讀罷這一段文字,都會掩卷嘆息。我們不禁感慨,我們都曾千萬次地追問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究竟什麼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著的,為什麼整日勞頓而沒有快樂;那些學習著的,為什麼耗費時間卻收效甚微?那些擁有萬貫家財的人,為什麼精神空虛百無聊賴;那些手握著幸福的,為什麼身處其中渾然不覺?
幸福是什麼?如何找到幸福?其實幸福快樂的秘訣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在於我們的視野,我們的心態,我們的選擇,換一種角度生活,以用心戰勝消極,學會「自我幫忙」,你會發現離幸福更近一步。
該書通過許多現實的案例闡述了這樣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來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總是積極,健康的快樂生活,這才是高質量的人生。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紅玫瑰》陳奕迅
「知足常樂」是我們常常會掛在口頭上的一個詞語,但是知行合一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結合這本《幸福的方法》中說的:幸福是一種感知力,我認為「知足常樂」並不是讓人玩物喪志,放棄追求,而是對自己已擁有的感知到快樂和滿足,並且不會因為得不到自己追求的而感到焦慮。
如今社會,相聚一起吐槽愛人、孩子已經形成一種風氣。戀愛時候有無數個幸福的理由,結婚後有無數的吐槽借口,從當年欣賞愛人的優點成為指責對方的不足;孩子出生時,我們都覺得ta如此可愛,等到ta長大了,我們又覺得ta不肯好好寫作業,不願認真彈鋼琴,內心裡恨鐵不成鋼。
究竟是我們的愛人和孩子改變了,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變化了呢?書中說幸福的反面是麻木,我們對於自己的愛人和孩子,是否已經麻木到習慣了他們的可愛之處,反而處處尋找他們不盡如人意的點呢?
開頭沙哈爾教授的這個故事,我就想到了這樣千千萬萬個雞娃的父母,當你的孩子喜歡某件事物,但是由於讀書或者其他原因暫時無法觸及的時候,他就會和沙哈爾教授一下,等到我。。。的時候,我一定要吃個夠或者玩個夠,比如等我高考結束了,我就要連打一天一夜的游戲,或者一定要迅速談戀愛,或者要給自己買三個全家桶。
這就是在「高壓政策」下的彈簧效應。我曾經在小學的時候和幾個同學一起立志,等我到了成年領到身份證的那一刻,我一定要去游戲廳瘋狂的打游戲,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啊。不幸的是,在五年級的時候,我因為在游戲廳玩游戲被同學舉報,叫來家長挨揍;更不幸的是,等到我成年的時候,市面上已經幾乎沒有游戲廳了。
樊登老師在講解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任何期望通過改變外部的環境來改變自己幸福狀態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樊登《幸福的方法》
無論我們現在是忍辱負重型,無助型亦或是及時行樂型,至少我們現在還有機會,解開我們自己心裡圍城的桎梏,強化自己幸福的感知力,做一個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的人。
最後,祝所有人中秋節快樂,闔家幸福。把我們的家人當做自己工作中的「客戶」一樣來對待,給愛人多一個微笑,給孩子多一些陪伴,相信我們自己也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