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無論幸福如何消失

無論幸福如何消失

發布時間:2023-06-19 08:03:44

『壹』 結婚後,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幸福感

結婚後,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幸福感呢?

幸福是慾望的滿足,自我價值得到實現而產生的喜悅情緒。所以無論結婚與否,都有人感到幸福或不幸福,畢竟實現自我價值是不容易的事情,單身有單身的煩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不幸福也是有原因的。

三、三觀越來越不合拍,結婚生子,每天忙忙碌碌倒還好,如果一方因為某種機遇,收入倍增,關系就沒有那麼融洽了,覺得收入低的一方拖了後腿,然後消費習慣也變了,思維方式差異也大了,男的收入高還好,要是女的收入是男人的三倍,這婚姻幸福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一般低收入的人最喜歡談論道德情感,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沒有錢沒有存在感,只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口誅筆伐。在任何環境,判斷一個人能力高低,只需要聽他說話就可以了,滿嘴仁義道德,大概率是個干什麼都不成的人。

『貳』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一、現代人的悲劇

希望擁有幸福,是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生命最終極的目標。

在過去,按照絕大多數人的邏輯與先天自生的思維方式,會認為:只要我有錢,就一定會很幸福,沒有理由不幸福。隨著啟蒙運動的大力倡導,西方人開始接受了一種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於精神,而在於物質,如果到內在的精神上去尋找幸福,就等同於是在沒有幸福的地方去尋找幸福,無異於緣木求魚。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人們更是把發展的焦點轉移到外在物質的極大豐富等方面。

但是,隨著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誕生,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到今天為止,現代文明一方面給我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很多新的危機——哪怕物質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多,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但我們卻越來越不會做人,倫理道德的底線也越來越低,甚至淪喪到沒有底線的地步。盡管很多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龐大的財富,但很多人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開心。

現代文明基本不重視內在的充實,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尋搏神找幸福,因為方向錯了,所以最後只能是空手而歸、一敗塗地。物質方面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發達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但心靈危機也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60年代的時候,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指數這一課題。自從有了這個比較可靠的科學數據以後,人類的幸福指數卻一直都在下滑。

美國從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間的40多年褲銀岩中,他們的收入翻了三番,但離婚率卻翻了兩番,青少年自殺率增長了三倍,犯罪率增長了四倍,監獄里的服刑人員增長了五倍,抑鬱症患者增長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鬱症的患者平均年齡,也從29歲下降到14歲;不僅成人會患抑鬱症,連兒童都開始罹患抑鬱症。抑鬱症不但趕走了人們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讓人生病甚至死亡。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抑鬱症將成為全球公眾健康的最大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時候,西方曾做過一個調查,題目是:「你能夠信任大部分的人嗎?」有58%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樣問題的時候,能給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認為:「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誰是真正靠得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競爭、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溝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切都為自己著想,導致了無窮的壓力,從而導致了抑鬱症的高發率。

2003年的《光明日報》報道:中國每年的自殺人數為20萬,也即是說,每年都有差不多兩個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數字源於自殺,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據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將像感冒一樣普遍。

針對於此,專家推薦了一個快樂的處方:每天要保持開心的心態胡御。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當然不會去自殺,不會去跳樓,但怎麼樣能夠每天都開心呢?面對激烈的競爭,巨大的生活壓力,怎麼能保持愉悅的心態呢?

所以,我們有必要探討、研究一下:為什麼擁有了財富還是不幸福?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心靈危機?該用什麼方法讓我們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與外在的關系

什麼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生科學與哲學上的重大課題。雖然有些哲學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但這個問題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說:有穩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說: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認為:周遊全世界是幸福……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質。雖然有穩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有可能產生一種短暫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卻不是幸福,而只是產生安全感的一種客觀因素而已。同樣,和睦的家庭、旅遊等等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工作壓力,使人忘卻感情的挫折,讓我們得到比較舒適的感覺,但其本質卻不是幸福。

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根本就不屬於物質的范疇,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受。這種內在的感受,有些時候和物質有關,有些時候和物質根本沒有關系。痛苦也是一樣,比如說,有些窮人就活得非常開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輕松。

現代醫學通過腦部掃瞄發現,很多壓力過高的人,比如企業老闆、高級官員等等,他們腦部的很多部位,出現了斷層。可見,在高度的壓力下,人是沒有辦法幸福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小空間當中,很多時候與外界沒有關系。無論痛苦還是幸福,都無法與別人分享,也無法讓別人替代。

所以,美國《新聞周刊》雜志曾提出一個問題:金錢和幸福,哪個最重要?

我想,對全世界70億人口中的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按照過去的理念,有錢就是幸福,沒有錢就是痛苦。但無數活生生的生活經驗與科學數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選擇金錢最重要,終將很難用金錢獲取幸福。所以,我們曾有的經驗與觀念都錯了,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現代知識,卻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經驗。

本來每個人都是為了幸福而活著,怎樣過一個比較有價值、有意思的生活,對當今時代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營養,而僅僅注重物質單方面的發展,就會導致上述一系列的問題。當然,如果溫飽問題解決不了,肯定很難有幸福感,這是肯定而不用質疑的。但二戰以來,歐美和其它許多國家開展了154次問卷大調查。所有調查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金錢能夠帶來滿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時候,物質財富與幸福是沒有任何關系的。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說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現在才發現而已。

三、痛苦的來源

就像治病需要觀察病的來源,從而對症下葯,治癒疾病一樣,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來源。

除了物質以外,佛經裡面提出了三種痛苦的來源:第一個是過度的慾望,此處所指的慾望有可能是對物質的慾望,也有可能是對名聲、權力、地位等等的慾望。雖然普通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但假如慾望超標,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壓力,更多的不開心與更多的痛苦。

第二個痛苦的來源,是自私心。盡管普通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對自私心無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會沒有節制地無限膨脹,最後將導致更多的壓力和痛苦。

第三個痛苦的來源,是執著。普通人都會有執著,但執著若是超過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帶來幸福,而且會讓我們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這三個因緣,則即使擁有再高的地位、名聲與財富都沒有用,一定會飽受無限的痛苦和壓力。

(一)過度的慾望,脫軌的列車

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慾望是發展的動力;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在某種程度上,諸如我要學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禪坐等等也是一種慾望,但這些慾望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而是我們發展的動力。不過,有些慾望,卻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痛苦

慾望是如何導致壓力與痛苦的呢?首先,慾望可以無限膨脹,而物質給我們帶來的滿足和興奮卻是有限的。關於這一點,既有科學的證據、佛教的證據,更有我們的生活經驗可以說明。

比如說,對一個從鄉下剛剛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員來說,能第一次擁有一套小區公寓樓,他們會覺得興奮不已、幸福異常,因為與鄉下簡陋的平房相比,簡直是太舒適、太高級了。然而,過了半年、一年以後,這種興奮與舒服,就會漸漸消失、漸漸衰退。當他們看的越多——很多看似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進了環境幽靜的別墅、品質優良的高端住宅區等等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公寓樓心生厭倦,甚至心生不滿。於是他們開始追求更好的住房,並為此承受了各種各樣的壓力,經歷了無數的坎坷,等到終於賺到大錢買了別墅住進去,一開始也像當年從鄉下搬到公寓樓時的心情一樣舒暢,但當看到別人住著更好的別墅,開著高檔的轎車時,滿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塊手錶、一個手機,任何以物慾為滿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暫而危險的。當一代代的高科技產品出來以後,必將 *** 人們更新換代的消費欲。當新鮮勁過了以後,又開始追求新的產品。就像蘋果手機,本來已經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來以後,就再也對第一代不感興趣,一定要買到第二代,否則就不夠時尚、不夠新潮,然後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臨終之際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仍然沒有滿足,最後就在充滿抱怨、仇恨與不滿的心態中離開人世。多麼失敗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質,來填補無限的慾望空間,是永遠不可能的。這只會讓我們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調整它,慾望會更加張狂,最終將會把我們撕得鮮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個估計資料中說:每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受其中的軟廣告和硬廣告影響,一周的消費一定會多出四個美元。雖然這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但邏輯上是說得過去的,因為廣告的 *** ,會增加我們的佔有欲,激發我們的虛榮心。

為什麼有些物質條件很差的窮人會有幸福感呢?因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閉的地方,周圍沒有什麼有錢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時看不到太多的電視廣告,可避免從中知道有錢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會阿Q似地以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需求,無論物質條件再糟糕,也非常安於現狀,非常容易產生幸福感,如果沒有什麼外在的沖擊,這種幸福感可以持續到死。但是,如果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廣告,知道了有錢人的生活是什麼樣,他們一定會羨慕、嫉妒,憤憤不平,從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學家現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這樣教育我們,現實生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所謂的幸福感,建立在滿足感之上;當滿足感消失以後,幸福感也將隨之而衰退。這是誰都無法顛覆的自然規律。

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努力發展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是往健康、幸福發展,還是往不滿、痛苦發展。如上所述,我們的痛苦與幸福,與外在事物沒有關系,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正面的心態獲得正面的結果——幸福;負面的心態獲得負面的後果——痛苦。

打個比方,每個人都想長壽,不願意衰老,但長壽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厄運,我們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對。面對衰老的威脅,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而有些人卻無法自製,越來越焦慮、空虛、恐懼,這都是自己的心態、意識創造出來的,與衰老本身並沒有關系。

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悲觀,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義的偏頗之詞,其實佛教既不過分悲觀,也不過分樂觀。佛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沒有必要刻意地悲觀,也沒有必要過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過於理想化,則不會有任何的危機意識,一旦發生不測,就難以接受、痛苦萬分。

有個美國海軍上將在越戰中淪為戰俘時總結出的著名心得就是:「樂觀者最早死!」。他與一幫戰友一起被關在監獄里。其中越樂觀的人,就越容易先別人而死去,因為他們總是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他們會告訴自己和他人: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自由!結果聖誕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沒有獲得自由。然後他們又會說:復活節的時候我們會獲得釋放!復活節來了又走了,他們仍然被關押著,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後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機意識,就會多一些面對壓力與痛苦的能力。危機感不僅僅是一個觀念,它還有一套訓練方法。

用佛教的語言講,這叫做修行。用現代的語言講,這就是心理訓練——訓練、提升我們的心靈。如果不用這些方法去控制慾望,我們永遠都得不到幸福感,因為在我們身邊,永遠都會有超過我們的強人、富人、高官、名人,我們習慣於比較、攀比的心態,怎會不讓我們心生失落呢?

我個人認為,佛學是一個涵蓋了心理學、哲學、科學的綜合學科,任何世間學問與其他宗教,都無法超越它的深度、廣度與價值。大家可以看佛教書籍,裡面講得非常透徹,對擺脫痛苦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離譜的自私,脫韁的野馬

不幸福的第二個因素,是自私心。

每個凡夫生下來,就會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後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會變得更加強烈——自己認為美好的東西,絕不願意與別人分享。

本來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則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東西,也會感受到分享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越來越親密。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學會分享,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悲劇就不可能發生。可惜我們卻認為,所有好的東西,都只能我一個人擁有,而不能屬於別人。

比如說,一個小公司有十個員工,其中一個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塊,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沒變化,這個人就會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個人的工資都同樣增長了六百塊,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沒有獨自一人增長300塊錢的幸福感強烈。按理來說,收入增長了兩倍,應該獲得兩倍的幸福,但為什麼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為別人也有,所以不開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資都增長了2000塊,而自己的工資卻只增長了1500塊錢,雖然數量是300塊的5倍,卻不但不會得到5倍的開心,反而非常失落:憑什麼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塊錢,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個圈子裡有10個人,其中只有自己一個人擁有一輛非常高檔的轎車,自己就會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後來圈內的每個人都買了同檔次的轎車,自己還會有幸福感嗎?沒有了。此處的開心和不開心,與物質根本沒有關系。其他朋友有轎車,並不會降低自己的轎車檔次,自己在物質上沒有什麼損失,但精神上卻會不開心。如果圈裡的10個人當中,自己是第8個買轎車的人,那自己就不會有什麼幸福感了,只是感覺很平淡,有了一個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後一個買轎車的人,則即使轎車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開心,只會有一種填補失落的發泄和解氣。

這都說明我們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獨佔好東西,而不願別人擁有,但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釋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這些理念告訴了我們,但世人卻不但不相信,還給佛教貼上了消極、悲觀等標簽。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決了溫飽,而且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現狀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離譜的自私,否則我們的精神就會出問題。如果一生都為虛榮所驅使,我們就絕不會有幸福。雖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對如何放下自私感興趣,則大乘佛法給我們推薦了非常多的方法,)通過大乘佛法的理念與訓練方法去鍛煉自己,我們就會逐步變成會關心別人、會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菩薩。

我們不能認為,菩薩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動不動、不會說話、不會思維的佛像,這只是菩薩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也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菩薩。當成為菩薩後,不會在小問題上與人計較,而是無條件地奉獻,哪怕為了眾生雞毛蒜皮的事情,他都無怨無悔地甘願奉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光榮、偉大的,因為沒有自私與慾望,所以他們沒有痛苦與焦慮,非常幸福自由。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是說給別人聽,或做給別人看,而是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並且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謂的服務項目,不但包括扶貧、當義工,最關鍵的,是讓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讓所有人徹底擺脫輪回痛苦——物質貧乏的痛苦,與精神空虛的痛苦等等。

菩薩與非菩薩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從骨子裡關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處的生命,不單是人類,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裡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小生命。因為,雖然從某些人的角度來說,動物的生命也許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對動物自己來說,卻有著珍貴的生命價值。比如說,人類不希望有蚊子,認為蚊子是害蟲,該被打死。但假如換一個角色,從蚊子的角度來說,他的生命卻是異常寶貴的。我們沒有資格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任何一個生命。

如果有害無利或弱小微賤的東西,都可以消滅。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們的智慧、知識都超過了人類。那麼,當有一天比我們更有實力的外星人來侵略地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也用上述邏輯來說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與 *** 呢?我們還會不會說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又憑什麼去殺害其他小生命,或傷害另一個弱勢群體呢?

我們不能一切都從自己的立場去判斷,永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永遠都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實的平等觀。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所有悲劇,其衍生、發展的源頭,就在於不平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諧、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為不了解佛教,只是從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許不會同意這種說法,但相信對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會有同感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努力讓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菩薩。當然,這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也許有人會說,我既沒有錢,也沒有名聲,怎麼可能幫助眾生呢?有錢有勢並不代表有能力幫助別人,無錢無勢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幫助別人的條件。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窮得只剩下錢》。我想,對不太了解金錢的人來說,這個題目也許有點別扭,既然有錢,怎麼會是窮人呢?但了解金錢本質的人卻知道,這話說得沒錯,有錢不是富裕的全部內容,沒有錢也並不代表貧窮。即使沒有錢,同樣也可以給人以精神力量,讓別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後從精神的痛苦中擺脫出來。

同時,我們也要反問自己,什麼樣的人才能完成拯救眾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釋迦牟尼佛這種智慧已經發展到頂峰,把所有的自私、慾望等等都斷除的人,才能完成這個工作。

打個比方,一個普通人要想成為大學教授,首先自己必須去念書,等具備了相當的知識與經驗之後,才能勝任教書的工作。同樣,要幫助眾生,最好能先向釋迦牟尼佛看齊。

當然,現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學成果的同時,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現狀,是我們越來越浮躁,連靜下來坐一個小時都辦不到,不想看書,更不可能禪修,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議大家,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要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並落實到生活與工作當中,這樣一方面對身邊的人有幫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開心。

(三)過度的執著,無形的殺手

痛苦的第三個來源,是執著。

什麼叫執著呢?

舉個例子,兩個人感情非常好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另外一個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在乎、執著的結果。很多家庭、夫婦之間的矛盾,都是執著產生的。如果有一天兩個人真正分開了,互不關心、互不執著、形同陌路,則相互之間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無論對方對自己好不好,都無所謂,更不會緊張計較、頻生痛苦。這就是沒有執著的表現。

執著有很多層次,從高層次來講,佛教認為,把周邊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質,都看得非常實在,就是執著。執著會產生慾望,隨後導致痛苦。

不要說佛教,包括科學都告訴我們,世界並不是實有存在的。

以顏色為例,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顏色不存在於物體的本質當中,而是在觀看者的眼中,是由物體發射或反射出某種頻率的光所引發的感覺。」物質的顏色,只是頻率、波長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們的眼中而產生的幻覺,並不是真實、客觀的東西。關於這一點,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了。但我們仍然會把衣服的顏色當作真實存在的東西,經常到商場去為自己搭配各種各樣的顏色,並挑剔、嫌棄過時、老土的顏色。很多有錢人每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佩戴什麼顏色的飾品,房間布置成什麼顏色,都是由私人設計師或電腦選配的,可謂精心、講究到了極致。為了變換衣服、房間的顏色,花費了很多的金錢,付出了很多的代價。

想必各位都看過《黑客帝國》,這個電影所傳達的理念就是:整個世界不是真實的,而僅僅是一個電腦程序。將電腦植入人的大腦,然後通過程序來感知世界。雖然這是科幻電影,但該片的導演,是對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攝此片最重要的意圖,是想告訴大家:世界就像一個電腦程序一樣虛幻不實。電腦程序一旦有變化,世界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電腦程序崩潰,世界就會瓦解。

佛告訴我們,就像晚上做夢的時候,在夢里看到的所有東西都顯得非常真實,與現實生活完全沒有兩樣,但醒過來以後,才知道原來都是假的一樣,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一場夢,而且是一場多生累劫無法醒來的夢。除非有一天我們能學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後像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恍然大悟或者頓悟,才能讓我們從紅塵大夢中醒來。雖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機會,但在懂得這些理念之後,我們就能把一切東西,像《金剛經》當中所講的一樣,當作「夢幻泡影」,那樣就不會活得這么辛苦、這么累。

當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了,也不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放棄家庭、放棄事業,消極遁世、不負責任。很多證悟了的菩薩,其外表可能是一個領導、一個商人或一個清潔工,但他們的內心卻不會把世界看成實有的東西,而是隨緣——隨著因緣走。他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脫因果循環的羅網,都不是隨著我們的喜好而發展的,不會為人的意志所轉移,該發生的就會發生,不是我們想有就有,想沒有就沒有的。雖然我們的主觀意識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正常、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客觀的處境,這樣也能增強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認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是唯心主義,其實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義,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說法。

這些理念並不是教條,我們可以用現實中活生生的事例來證明:比如,用我們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靜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間也是緊致細密、沒有任何空隙、不會漏水的。哪怕我們瞪著兩隻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運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第一次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都在因果當中循環、生滅。

物理學是用運動來表述瓶子的狀態,但佛教所用的生滅一詞顯得更加確切。譬如說,就像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樣,原子核周邊的電子一直都在圍繞原子核運轉,其運轉速度可以高達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學中稱之為運動。我們可以假設,電子的轉動是從東邊出發,之後運轉到南邊,然後再走到西邊、北邊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轉動。但佛學告訴我們,實際上,經過東邊的電子,根本不是經過南邊、西邊與北邊的電子,因為東邊的那個電子在位於東邊的當下已經消失,後面的所有電子,都是新誕生的。所以,用生滅來描述更為精確。

同樣,用我們的肉眼看樓房,包括地板、牆壁,都感覺是靜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個靜止的樓房。我們看到的這么多的靜止物體從哪兒來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錯覺,來自於高速運轉的一種錯覺。所以《金剛經》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么執著嗎?這樣反復思考,就比較容易斷除執著,這是佛陀給我們指出的緩和壓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有它演變的自然規律。多年以來,現代科學忽略了精神領域的研究。即使有一點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但是,對我們個人來說,幸福與不幸福,卻與內在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確的方法。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執著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質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單靠外界的物質條件來讓自己獲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質具備這樣的能力,地球也沒有這么多的資源。比如說,雖然美國人口還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們卻消耗著全球資源的34%。如果全球70億人口都想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個地球才可以承擔,這顯然不可能。所以,要想獲得幸福,只有調試自己的內心,並適當地往內心去尋找。

在得知痛苦的來龍去脈以後,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矛盾。佛陀認為,解決痛苦,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通過一些觀念來改變我們原有的認識,從而緩和我們的壓力;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禪修。佛學一直都在著力於此方面的研究,並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並實踐這些理念,再加上現代科學賦予人類的物質財富的完美結合,也即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結合,就能讓我們在擁有足夠物質的同時,設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個缺陷,把心態調整到最佳狀態,擁有豐富的精神財富與健康心靈,這樣就能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幸福,也能使整個社會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叄』 職場中漸漸缺失幸福感該怎麼辦

幸福感,是個既實在又縹緲的概念,關於職場幸福感,每個人的需要都不同——有的人需要不斷的挑戰勝利之後的成就感,有的人需要越來越高的薪資,有的人需要上司的肯定客戶的認可,有的人需要輕松愜意……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不僅止於職場幸福感,任何一種幸福感都是需要自身去找尋和追求的。

歸根究底就是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加上不懂自我調節,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才造成最終的幸福感缺失甚至是喪失。

工作中有許多需要去細研究的東西

有時候恰恰是表面的停滯抵消了幸福感,多深層次地去學習吧。

調整心態

幸福感逐漸消失是心理正常現象,有時候可以去找朋友聊聊聚聚,或者來一次美麗的旅行。

『肆』 你是如何理解幸福的

幸福是什麼?在很多有著深情的愛情的人眼中,幸福就是不論貧窮與富有,不論是豪宅還是茅草屋只要有愛人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因為愛人在的地方就有愛情,有愛情的地方就有靈魂,有靈魂的生命就是最美的,而已經擁有了最美的生命那麼幸福還會不在身邊嗎?

什麼是幸福?無疑人活著最大的幸福就是擁有圓滿的親情,浪漫的愛情,走上人生巔峰的事業。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本質就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滿足感,源自靈魂深處的一種愉悅感以及讓生命充滿希望的一種持續不斷的活力。

閱讀全文

與無論幸福如何消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事業單位里邊不是同工同酬 瀏覽:521
信用社經濟糾紛怎麼寫 瀏覽:288
怎麼申領打了疫苗的健康碼 瀏覽:749
講故事的老鼠怎麼畫 瀏覽:381
游神為什麼是美女 瀏覽:328
蘇州事業編制收入多少 瀏覽:872
愛情沒了找不到怎麼辦 瀏覽:977
無味的婚姻該怎麼做 瀏覽:250
031愛情數字什麼意思 瀏覽:754
經歷多少磨難如今愛情事業雙豐收 瀏覽:277
jk羅琳寫的故事怎麼樣 瀏覽:94
女生演唱幸福是什麼 瀏覽:650
經濟緊張如何解決 瀏覽:613
網路經濟具體有哪些 瀏覽:43
經濟學三大理論內容是什麼 瀏覽:914
事業單位稅款徵收崗做什麼 瀏覽:949
女蛇四月和男蛇二月婚姻如何 瀏覽:270
美女適合什麼軟體 瀏覽:1001
婚姻60分是什麼意思 瀏覽:380
哪些星座愛上同星座會幸福 瀏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