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討論話題:什麼是功利主義你遇到過功利主義的事情嗎你對功利主義如何理解
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嗎?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確是今天很多人隱性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被稱之為:功利主義。說到「功利」這個詞,可能很多人覺得它本身就是違背道德的,其實比較中性的翻譯應該是「功效」或者「效用」,能對社會整體福利有增加的,就是好的。
其實這樣的價值原則,在今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甚至法律上都被廣泛採用。比如一項制度之所以是正當的,正是因為它讓大多數人受益,雖然可能損害了少部分人的利益。少數人的利益服從多數人的利益,那這種看似公平合理的道德觀,有什麼根本的問題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倫理道德觀是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的,而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受到了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影響,休謨就提出,人類道德的起源來自於「效用」。 休謨是說,一件事情是否道德,並沒有客觀標准,只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偏好。
道德只是人類的一種選擇,甚至都不是一種必然的、有理性客觀基礎的選擇,而只是一種「有用的」選擇,休謨稱之為「效用」。休謨說:就總體而言,誰也無法否認,唯有最顯著的仁慈之心,才能賦予人類以更高的價值;而仁慈之心的價值,至少部分地源於它增進人類福祉和促進人類社會幸福的傾向。
後來邊沁繼承和發揚了休謨的「效用理論」,提出了著名的「最大幸福原則」,邊沁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正當的行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為。他所說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夠產生快樂或幸福,並阻止痛苦或苦難的東西。
邊沁說,我們在做道德決定時,正確的行為會使這種被稱作功利的東西達到最大化,功利首先要從幸福的角度來理解,然後是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差額。這種道德判斷標准看起來簡單易行,就是考慮行為給每一個受到影響的人造成的快樂和痛苦,然後執行那個快樂總量,減去痛苦總量的值最大的選項,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給人帶來最大數量的幸福,也可以簡稱為:最大幸福原則。
為什麼「幸福」可以作為終極的衡量標准呢?因為,邊沁認為世界上一切的動物,包括人類,都是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所以,能增加快樂和幸福,並減少痛苦的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
功利主義看起來是十分簡單明了的,因為它符合人的直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並且邊沁還提出了衡量快樂和幸福的六個維度: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確定性、接近或者遙遠、衍生性和純粹性。後來,英國哲學家密爾,在「最大幸福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有差別的幸福,他把幸福的質量和等級引入了功利主義道德觀。密爾認為,有一些類型的幸福要比其他類型的幸福要更有價值一些。比如,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要比做一頭滿足的豬要好,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要比做一個滿足的傻子要好。
雖然功利主義是一種符合直覺,並被廣泛接受的一種道德觀,但也遭到了很多質疑,比如僅僅用是否快樂來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似乎過於狹隘和片面了,有一種「邪惡的快樂」,比如恐怖分子的快樂,或者看到自己討厭的人發生了車禍幸災樂禍的快樂,這樣的快樂當然不值得推崇。同樣,密爾關於幸福質量和等級的觀點,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誰的快樂等級更高呢?蘇格拉底比普通人擁有更高級的快樂和幸福感嗎?顯然並不一定。
不過,不管怎樣,功利主義是以「最大幸福」為原則的道德判斷,這種道德觀在直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邊沁開創的這種思想體系,對今天西方的政治、經濟和商業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功利主義道德觀卻面臨著兩個最嚴重的質疑。
首先,功利主義最明顯的缺陷在於,它沒有尊重個體的權利。比如,在古羅馬時期,有一種大眾娛樂項目是,把基督徒扔給競技場中的獅子,讓獅子去撕咬他們,當基督徒承受巨大痛苦的時候,場邊的觀眾卻感受到了狂喜。如果有足夠多的羅馬人從這種殘暴的娛樂中獲得快樂,就說明這種行為是道德的嗎,顯然並不能。
同樣,在著名的「電梯難題」中,為了挽救5個人的生命,我們可以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嗎?為了獲取更多情報,我們是否可以對恐怖分子刑訊逼供,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嗎?在這些行為中,以犧牲個體權利來增加整體快樂,在道德上可能是不可接受的。總之,在功利主義的原則中,個體權力很容易被忽視甚至踐踏。
其次,功利主義試圖建立一種基於衡量、合並和計算幸福的道德科學,不加評判地衡量各種偏好,並且試圖克服這種偏好,當成一種通用價值貨幣,在今天的商業世界成為了很多數人的價值取向,有錢就是幸福,身份就是道德權威。把幸福量化,把善轉變成為單一的價值貨幣,甚至變成了冷冰冰的數字,這種思維的問題在於:把幸福等同於道德。
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上的正當和感覺上的幸福完全是兩回事。康德認為,道德不能僅僅建立在經驗主義的考量之上,比如人們在特定時間具有的各種興趣愛好、期望、慾望和偏好,這些衡量幸福的因素都是多變的和偶然的,因此,它們很難作為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基礎。
康德說:功利主義的幸福原則,對於道德而言毫無貢獻,因為使一個人幸福,不同於使他變好;使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變得審慎明智,不同於使他更有德性。道德的基礎應當是尊重其他理性生物的自由意志,道德不是讓人獲得幸福,而是讓人配得上幸福。哲學家尼採在《偶像的黃昏》中曾經輕蔑地說:人不爭取幸福,只有英國人才那麼做。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了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也介紹了功利主義道德觀所面臨的兩個主要質疑。下一期內容,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功利主義的批判者,康德的義務論道德觀,究竟講了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