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效用/慾望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路摸索,一路摔跤,可是最後卻猛然發現我們的幸福感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為什麼會這樣?諾貝爾得主薩繆爾森早已給出了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這還真是個有趣的公式。一個人的慾望可以無窮大,而任何事物的效用卻總是有限的,學過極限的人都知道,一個有限的數比無窮大結果等於0,所以可以下結論了:慾望太大的人一般過的不咋的,它們在外人眼中可能有光鮮華麗的外表,可是內心卻依然不幸福。不得不驚嘆,這個結果真是驚人的貼近生活。
所以,為了我們想要的幸福,清心寡慾是不怎麼可能的了,但是怎麼樣也得減少自己的慾望吧。說的直接一點,對自己少一些要求,對別人也少一些要求,說的更直接一點,對自己好些,對別人寬容些。拿一個家庭的清潔衛生而言,有的妻子總是抱怨丈夫一回家就當大爺,啥事都不幹,結果自己天天一副苦瓜臉。可是,她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幸福的啊。對自己好一些,你不做,我也不做啊,就這樣放著吧;或者,對丈夫寬容一些,讓他休息一會兒吧。可是,搞笑的是一邊搞衛生一邊發牢騷的妻子大有人在,何必呢?所以,打掃衛生時就不要發牢騷了,發牢騷時就不要打掃衛生了。因為分子不變,分母越小,這個分數就越大,那麼你會越幸福的。
但是,我的慾望已經夠少了,我還是不夠幸福,怎麼辦?簡單:分母不變,分子越大,這個分數就越大。換言之,慾望一定時,我們的效用增加了,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增加喲。效用增加,有兩種途徑,一是靠別人,二是靠自己。還是打掃衛生,有一天,說什麼都不做衛生的丈夫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主動從你手中搶走了衛生工具,並且讓你坐在旁邊休息,你會不會幸福感爆棚?雖然這種幸福感會隨著邊際效用遞減而不斷下降,但是這總比當初他啥都不幹好吧。但是,依我看,這應該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還得靠自己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啊。經常聽一些家庭主婦發牢騷,丈夫上班去了,孩子上學去了,好無聊啊,不快樂啊。這些人顯然是不幸福的,因為他們抓不住重點,丈夫孩子在身邊,以他們為重心,沒有半分錢的問題,可是,他們不在身邊,那麼你就想辦法增加自己的效用值啊,發牢騷有什麼用?出去散散步,下下棋,打打牌,不是挺好的么?要是不行,自己看著辦吧,要是自己都找不到開心的事做,活該你不開心不幸福。
好啦,再次回顧一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所以,你要是一個清心寡慾,知足常樂的人,你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再不濟,清不了心寡不了欲,做個知足常樂的人總沒問題吧。
B. 根據幸福定律和效用理論談談什麼是幸福
內外合一,共同進步
C. 幸福=效用/慾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效用指的是某中獲得、成功,按照這個幸福公式是,要想幸福最大化,就是要讓效用大於慾望,試,增加幸福的途徑是保持慾望穩定,或效用不變的情況下減少慾望。
很明顯,要實現幸福,是對慾望進行一定的控制,或對效用的能力去做增強。
錢,我所愛也,美色,我所愛也,食,我所愛也,這都是正常的人生,只要把握在一個度里,就是合理的。
反倒是有些人如果完成違背人生,說自己完全沒有慾望,那就是假裝,就是演戲。
學習王陽明說的致良知,不是要去掉這些正常的人性,反而是要肯定人性,要去掉那些不合理的慾望。
致良知的方法:
1.內省。
定期對自己反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良傾向、壞毛病、壞習慣,然後有意識的用行動去克服。如果碰到問題會想自己的利害,就會讓私慾遮蓋了良知,讓自己感覺能力失常,做不到言行一致,久之就會讓良知不能光明。
王陽明說「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葯」。這句話意思是,如果白天覺得鬧哄哄的心裡亂,那就去靜坐調整。如果感到懶得看書,就更應該看書,這就等於知道自己病了,自己給自己葯。
如果一個人不想做一件明知對自己有益的事,他其實心裡是有自省的,正因為知道有益,最終反而去做了,這就是致良知的過程。
2.事上練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事上練」是指要把所學的放在事上去練習,去實踐,遇到事行,才是真的行。遇到事,不但不怕事,而且覺得自己又能修行了,這就是接近心學的境界了。
王陽明還有許多智慧,比如蕭慧死生之道,先生日:「知晝夜即知死生。」
如何理解死生?就如同晝夜,自然交替,有生機時有結束時,個體一定會交替,但總體是生生不息。
哲學家叔本說的:「每天都是一段小生命,每日醒來起身是一次小出生,每個新鮮的早晨是一次小青春,每晚休息睡去是一次小死亡。」如果我們能如看待晝夜一般珍惜和看待生命,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
D. 從經濟學角度看幸福,幸福即效用乘以慾望
幸福,這個名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這種生活狀態是你所想要的,讓你感到快樂,內心充滿愉悅就能成為幸福。有時,幸福源自陌生人的一句謝謝,親朋好友的鼓勵,一頓噴香的飯菜~~
那麼,從經濟學角度來解釋幸福,就是幸福等於效用除以慾望。效用越大或者慾望越小時,就越幸福。所以,想要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可以通過努力提高效用,努力賺錢這種方式。
當然,窮人也有窮人的活法。沒有銀子票子,不能提高效用就調整我們的慾望來提高幸福感嘛!按照剛才那個公式,我們可以了解到,效用不變,慾望越簡單,我們的幸福指數也越高。慾望簡單,更幸福。有的農村人沒錢,但是幸福感就比城市人的高。
農村人各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爭不搶不攀比,日子也可以過得悠然自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灑脫自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如果放長假,一直待在家無所事事,吃飽睡,睡醒吃,也毫無幸福感。只會覺得浪費時間,等待死亡宣告到來。
花費大量時間用在閑暇事情上,的到的事煩躁、焦慮。但是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忽略了身邊的親朋好友,最終會導致親朋好友遠離你。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煩心事無法跟人傾訴,只能默默承受,也毫無幸福感可言。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一個人在外拼搏一天,回到家裡,無人問你粥可溫,無人與你立黃昏。這時,我們就不由得否定自己取得成就,否定自己的價值。這樣,也會大大的降低我們的幸福指數。
新時代是奮斗者時代,但是我們既要奔波奮斗也要清閑享受,魚和熊掌兼得。找出我們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將手頭的工作在那個時間段完成,然後花半個小時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談談心。這樣,既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又能兼顧生活,何樂而不為?
E. 幸福=效用/慾望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
就是你得到的越多而想要的越少,你就越幸福。。。不過這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里的幸福就意指一種效用的出人意料,一種意外這喜,可以說本身就相當狹隘。。。至少俺說不出來。節欲的主觀來說本身就讓人不舒服,也可以說一種痛苦。。。幸福真的不好定義的,這和人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
F. 從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幸福=效用/慾望,可以看出慾望與幸福的關系成
二者關系如下:
1、效用可以理解為人從組織或金錢及行動中獲得的滿足感,當慾望是固定值的時候,效用越大則幸福值越大,人會越覺得幸福開心。
2、中國有句老話叫「知足常樂」。當人的慾望值越大,甚至無窮大時,那麼人獲得的幸福值就會越低,越不快樂。
3、所以,人有的時候還真是不能心比天高,知人者明自知者智,要結合自己的現實條件,制定合理的慾望值,這樣才能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滿足。
G. 如何理解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曾提出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列過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慾望。「如果人的慾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會越幸福。效用是人從消費物品與勞務中獲得的滿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種心理感覺,有慾望而得到滿足就是效用。效用要消費物品或勞務才能得到,消費物品與勞務要有收入,從這種觀點出發,沒錢絕對不幸福,但有錢並不一定幸福。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錢帶來的幸福僅僅佔20%,甚至更少。對低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對高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系就要淡得多。 其實人的幸福並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數,而是一個多元函數。決定幸福的不僅僅有金錢,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滿的家庭生活、帶來樂趣的工作,受到別人和社會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麼,慾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慾望無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種感覺,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感覺。人的感覺往往與用以比較的參照物有關。因此,幸福是相對的,和誰比反映了一個人慾望的大小。要想更幸福,必須增加效用,或降低慾望。從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來看,控制慾望也是獲取幸福的一種途徑。人貴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今天想要這個,明天又換成了那個。所以,知足長樂。作為講師,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而倒推出現在應該怎麼過,應該接多少課。要想幸福,控制慾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訂立終極目標比與別人比較更容易控制慾望,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