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
2、工作
專家說,失業不僅會使一個人收入銳減,而且還會破壞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
4、整體健康
英國在2002年對腎透析病人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應對日常生活發出的挑戰方面,人們的適應能力很強。
5、飲食
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影響著我們的感覺、心情、胃口和動作,那是一種叫做蛋白質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來源是食物。
6、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術語,通俗的講,所謂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即我們平常講的個性,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樂觀、高自尊和內控等人格特質,而且情緒指數(個體情緒波動的變化指數)相對穩定。
7、環境
個體的積極情緒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們在有植被、水和樹木綠蔭的地方積極情緒更多;好的天氣能帶來積極情緒;房屋質量與幸福也有關聯。
8、職業
有職業的個體比沒有職業的個體更幸福,而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比那些從事非技術工作的人更幸福。因為職業與角色定位、人際交往、成就、社會地位、價值觀和經濟保障有關。
9、休閑
休息、放鬆、美食和業余活動都對幸福有積極的影響。個體在休閑、放鬆情境下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焦躁,而且在這些活動中還可以活動社會支持,滿足興趣的需要。
10、消極的對比
個體的幸福程度受到個體對自己當前處境的評價的影響,這種評價既包括與個體自己的近期處境相比較,也包括與別人的處境相比較。
2. 影響幸福感的五因素是指
影響幸福感的五因素是指:對工作充滿熱情,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經濟穩定,身心健康,充滿活力,為社區做貢獻。
第一,對工作充滿熱情。這里說的工作不僅是那種能獲得收入的工作,還包括志願者等公益活動。重要的是,一個人是否對他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有激情。
工作帶來的幸福感是五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工作幸福感高的人,跟沒有這種幸福感的人相比,更容易認為自己有著美好的人生。
第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幸福的人,平均每天花6小時在人際關繫上。也就是說,只要多花一些時間跟別人進行溝通,就能提高人生的整體質量。另外,擁搭穗腔有摯友,也是提高人際關系幸福度的有效方法。
第五,為社區做貢獻。社區幸福度高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的社區而自豪,反過來他們會給社區做更多的貢獻。這種對他人的付出,也會提高自身的幸福度,而且為社區做貢獻之後,成果很容易被體驗到,這也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3. 在2020年影響國人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是什麼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如果回首過往談幸福感,那麼一定是生命健康是影響幸福感最大因素。但現在人們已經熟悉這種沒有戰亂的環境,自然影響國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也就發生了改變。那麼2020年影響國人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是什麼呢?
4. 影響幸福的因素
影響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愛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三.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 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 極心態。
四. 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六. 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Borod認為負性情緒更多是在右腦進行,積極情緒更多是左側半球的任務。),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
5. 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卻不低,而有些百萬富翁卻整日憂心忡忡。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後降,表現出與經濟發展軌跡之間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初期,物質發展成效明顯地呈現出來,那時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社會成員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加速,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全面觸及深層利益,社會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貧富差距凸顯;在社會心理方面,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人們需求層次日益提升,且呈現出多樣化態勢,因此,需求能被滿足的標准相對提高了;而由於資源相對短缺和競爭加劇以及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各種壓力感大大增加,這一切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一些調查結果表明,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心更傾向於與民生有關的領域,民生問題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最關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注重點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於社會發展態勢的判斷。而對於民生問題關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正在對人們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產生最強有力的影響。這一切極其深刻地影響人們的本體安全感,即具體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強,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幸福感。
6. 最能影響人類幸福的因素是什麼
01
物質生活。馬斯洛需求層次中,影響人生活的最基本的就是物質生活。當然物質生活又有不同的水平,可以是溫飽,可以是小康,也可以是非常富裕的狀態。所以說,財富不可以和物質相提並論。人的物質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的幸福感。
02
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說成是性格色彩的不同。紅黃藍綠四種性格色彩各有不同的特點,相對外向開朗的的人比內向閉塞的人更容易感到滿足幸福。
03
年齡閱歷以及認知的變化。小時候一顆糖就是幸福,長大了再多的金錢可能也不會幸福。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閱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對幸福的定義就會大相徑庭。
04
人的權利慾望,好勝心,容易得到滿足的程度。利慾熏心,人的權利越大,好勝心越強,愛攀比,而且很難得到滿足的話,就很難感到幸福。
7. 哪些因素影響我們感受幸福
從積極心理學對個體幸福感的研究看,以下一些因素可以阻礙個體對幸福的體驗。1、身體狀況。 個體身體狀況的好壞與幸福有關聯作用,身體健康程度高,個體對幸福體驗性也高。鍛煉可以促進情緒的變化,而且長期的鍛煉能產生更強的幸福感。2、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術語,通俗的講,所謂人格特質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即我們平常講的個性,它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要素。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樂觀、高自尊和內控等人格特質,而且情緒指數(個體情緒波動的變化指數)相對穩定。3、文化。 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政治因素在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民主社會、開放文化和公平環境更能夠給個體帶來主觀幸福感。4、環境。 個體的積極情緒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們在有植被、水和樹木綠蔭的地方積極情緒更多;好的天氣能帶來積極情緒;房屋質量與幸福也有關聯。5、職業。 有職業的個體比沒有職業的個體更幸福,而且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比那些從事非技術工作的人更幸福。因為職業與角色定位、人際交往、成就、社會地位、價值觀和經濟保障有關。6、教育。 受教育水平與幸福有正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幸福感也高。7、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婚姻、親戚、友誼、熟人關系和同事等因素。人際關系是個體獲得信任、歸屬需要和社會支持的主要途徑。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升個體的幸福體驗。8、信仰和精神生活。 參加宗教活動的個體比其他沒有信仰的人更幸福,因為宗教提供了一個信仰體系,發現生活的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宗教還與身心健康的生活發生聯系在一起,讓個體忠於婚姻、親社會、飲食適度、勤奮工作,而宗教里的沉思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寧靜,身體放鬆。9、休閑。 休息、放鬆、美食和業余活動都對幸福有積極的影響。個體在休閑、放鬆情境下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焦躁,而且在這些活動中還可以活動社會支持,滿足興趣的需要。10、消極的對比。 個體的幸福程度受到個體對自己當前處境的評價的影響,這種評價既包括與個體自己的近期處境相比較,也包括與別人的處境相比較。而當個體從消極的心態、方面去比較,判斷出自己不能成功地達到某種意想設定的高標准生活時,就會體驗到低自尊和不快,長此以往會形成習慣化的比較心理,影響個體對幸福的感受。
8. 什麼因素影響人們的幸福感
1、家庭關系
德國社會經濟委員會每年都對一些家庭進行回訪。這家機構在回訪的時候發現,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結連理之前的兩三年中感覺很幸福,結婚之後就覺得更幸福了。可以這樣講,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時間一長,夫妻二人覺得生活不那麼令人滿意。盡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絲婚到來之時,夫妻倆還是頗有一種幸福感。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學院的斯蒂芬·約瑟夫教授這樣說:「心理學文獻證明,人際關系可使人們產生幸福感。」他還說,「當一種關系使人們產生歸屬感的時候,那種關系就是一種很好的關系。」孩子出生的時候,幸福感驟然上升,可是兩年之後這種感覺就減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夫妻倆可以擁有一種經常性的令人滿意的性生活。可以這樣講,已婚之人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
3、社區與朋友
人們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過的,而家就是組成一個社區的最小元素。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社區的建設。原因很簡單,社區建設得好有助於人們廣泛交往,也使人們的生活有一種安全感。萊亞德教授說,如果你住的地方盡是一些你信任的鄰居,你會有一種什麼感覺?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員把社區質量稱作「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