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這是不是一個很扎心的事實?但你就是一個普通人,
除非你毅力驚人,還的有那麼一點點的小運氣!否則,你是逃不脫這個現實的!
為什麼很多人辛苦一生,別說脫離底層了,甚至人生都毫無改變!
那麼,我們就這樣認命嗎?就這樣接受現實,平淡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嗎?
我們普通人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現實雖然很 殘酷,很扎心!但我們必須要認清現實!
這個現實就是: 一個窮人想要跳出自己的這個貧窮的圈子,這個機會是越來越小!
大部人往往是吃著苦中苦,忙著不著家,過著妻離子散的兩地生活,卻仍然手裡沒有錢!
很多老人甚至忙忙碌碌一生,老了老了還是無依無靠!
現實是殘酷的,所有人都在吐槽,普通人不管是多麼的努力,似乎都看不到希望!
那麼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第一個根源:你的出生,備份至九十九已經決定了你的命運!
你可能不信命,但你不得不認你的出身!
出身好的,一出生,車房都已經有了,還很多!但你卻要為了一套房子負債奮斗一輩子!
當我們的父母都是底層的時候,
起碼決定了你人生中前二十多年,你要在 社會 底層討生活!
因為你自己即是再能幹,你也得奮斗至少二十年!你才有那麼一點機會去翻身!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最大外援就是你的父母,但你能得到什麼呢?
因為父母本身就是一無所有,
所以你從你的上一代哪裡,幾乎繼承不到任何有價值的資源!
如果說以前的 社會 競爭是一種一對一的關系,類似那種拳擊較量。
但現在的 社會 競爭,就是田徑比賽或者說接力賽比賽!
本來是同一個起跑線,但別人的第一棒已經跑得很快了,你的第一棒確實跑得慢。
到你的時候,本身就已經落後的你還得靠自己的雙腿!
但同樣處在你這一棒的人,人家已經用上了 汽車 ,飛機,甚至火箭!
你會更加的落後!把你甩的連人家的尾氣你都看不到!
所以, 一出生,就已經大大的落後了!你的路就已經被堵上了一大半!
慢的不知道有多少拍了!
你一生追求的終點,你一生的遠大夢想!可能還比不上人家出生的現狀!
這就是現實,但你必須要認清!所以,你只能從零還是去奮斗!你只能靠自己!
只有你認清這這一點,你的人生才有一點希望!
第二個根源、越是活在底層,越是看不上學習!
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想要脫離底層,有沒有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習!雖然成功率可能很低!
但絕對是一個普通人脫離底層的最佳的方法!沒有其他!
難道底層人民不知道嗎?當然純敏知道了,就是辦不到!
或者說,從一開始就感覺做不到,放棄了!所以你只能永遠的世世代代在底層討生活!
比如高考!
就目前來講,仍然是農村孩子鯉魚跳龍門的最佳的途徑!
雖然現實中通過這是扇門嗎,實現改變命運的人越來越少,
雖然現在的大學文憑,越來越不值錢,
雖然上了大學,上了研究生,也不見得就能混的好!
雖然很多窮人的孩子,到最後,家裡的經濟被掏干,大學畢業仍然無路可走!
很多的窮人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就要開始補貼家裡,很多人甚至選擇了進廠打工!
這些真正長期處於底層的年輕人,別說熱血,
為了生存,甚至連最起碼的好奇心都沒有了!
因為他們要急著去反哺家裡!這才是為什麼很多窮人家的高學歷孩子混的不好的根本原因!
為了自己和家裡能夠生存,
他們耗盡了自己全部的力氣!
因為急著反哺,
所以,他們就錯過了一生去翻身的機會!也喪失了脫離底層最近的一次機會!
無論命運如何艱難!無論文憑如何貶值!無論族游生活如何的不公!
但,你仍然要相信:
學習可以改變你的命運!甚至改兆褲銷變你整個家族的命運!
出身好的人,已經占據了太多的資源,而做為普通人的你,
只有不停的學習,
才能讓你在幾乎看不到光的現實里,
有一次抓住命運把手的機會!
從一直在底層可以看出,家庭環境本身定位就是底層。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有好人脈,因為眼光受限導致思維受限,底層生活的父母能給的不多,他們之所以生活在底層終究有自己的原因,給不了很多教導,只會把一些所謂的老人言和雞湯交給下一代。
然而大家都知道心靈雞湯窮三代,勵志故事毀一生。老人言是因為中國封建時代千百年沒什麼改變所以積攢的東西有用,建國之後 社會 發展很快, 科技 改變生活,老人言要學會取其精華,盲目繼承下來不會有好結果的。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就不列舉了,成功者總有成功者的相似,失敗者則有失敗者的不同。努力方向和自身資源都有問題,成功才是不正常的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某種意義上,這是個徹底的謊言。
要是這么說,那你在公司最勤勞,就可以是CEO了?顯然不可能。
你讀書最用功,你就可以拿獎學金?顯然不是。
付出終有回報,只能是最直接的因果關系,凡是超出一個環節後的,都不再有絕對的因果關系。
譬如,你最勤勞,那麼你必然最辛苦——這是公平的。至於你會得到什麼報酬和待遇,那就不知道了。
你讀書最用功,你必然看得最仔細——這是公平的。但是是否成績好以及是否可以拿獎學金,天知道。
你幹活最多,如果是計件制,那麼薪水最多——這是公平的。但是,你是否會升職是否會生活更好,天知道。
占據頂層的永遠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人在金字塔底層。金字塔結構決定了絕大部分人再努力也只能處在這個位置。
2. 為什麼你活在職場最底層
為什麼你活在職場最底層?
在職場里,有些人非常的痛苦。他們本身可能沒什麼大志向,但卻偏偏被命運推著走。有些人不想斗爭,卻偏偏卷進斗爭漩渦。有些人抱有野心,卻偏偏不得志。
職場里的痛苦根源是什麼呢?有沒有什麼辦法避免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職場是一條高速公路的話,那麼它有三條快車道,在各自車道上行駛的人都不會有任何問題,而想要跨越車道或者多佔幾條車道的人都會出事。
這些所謂的車道,就是職場價值觀。
我友叢經常說,價值觀沒有好壞只有高低。什麼意思呢?你處於高階的價值觀不一定幸福,你處於低階的價值觀也不一定就難受。好壞是相對人的感受而言的,別人看傻子很可憐,傻子看別人更可憐十倍。
我們在職場裡面,通常有三種價值觀,我稱之為三性。
處於最底層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那就是安穩度日,不要爾虞我詐,不要費盡心機的往上爬,只要做好工作拿好薪水過好小日子就可以了,別人身居高位不羨慕,高官厚祿也不貪求,平安才是福。
為什麼這種價值觀是在最底層呢?首先它是大多數人擁有的,千萬別以為人多就代表了正確,恰恰相反,只有少數人才是精英,人多隻代表大眾,大眾是安全是從眾是被控制,而被控制著就是在最底層的。
其次,這種價值觀是人惰性使然,因為要做到這一條,人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不需要有什麼代價,更不需要犧牲自己,只要守住道德底線,減少慾望就可以。
不動而得的東西,自然是最簡單而最底層,所以絕大多數職場人都居於此境界。
如果有不懶惰的人,往前稍稍跨出一步,則可上一個台階。
第二層價值觀,名為人性好友櫻。是想要告衫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生活。哪怕需要違背良心和道德觀,也不惜付出代價。這是職場中非常要強的`人,他們不擇手段的往上爬,最後往往都能成功。這就是職場精英的誕生。
有些人會不服氣,憑什麼我有道德感,我不爭權奪利,可別人卻能當精英,自己只能呆在底層呢?
其實很簡單,就因為別人付出的比你多,別人比你更勤快,別人犧牲了自己的道德底線,當然會爬的更高,得到的更多。
而被人性更高的第三層價值觀,則是神性。他們不是要改變自己,而是去改變別人、改造別人。
神性不一定是光輝的,因為其中有強迫性,譬如案例里的領導,強迫下屬要上進,並以利誘之,這就是神性擁有者的通病,他們把人當做棋子,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他們想要的樣子。
之前說了,價值觀其實並沒有好壞,其實不管是哪一種人,都不會痛苦。人生的痛苦在於錯位。當你想要成功又有惰性的時候,當你過著小日子又有無窮慾望的時候,當你處於上位又不想斗爭的時候,當你想要一切卻又不想付出任何代價的時候,痛苦就油然而生了。
不管你是哪一種人,認識到自己的位子,想好自己將來的路,不要去做“兩全其美”的夢。整個人生,屬於你的路只有一條,你可以換路走,但不可能一人占著幾個車道。
要的越多就越痛苦,這是亘古不變的。
3.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活在社會底層是因為他們注重的是勞力而不是腦力。大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不是文化程度低就是自己本身只想做工人,他們沒有野心,只有服從。他們覺得只要自己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或者自己的事就行,他們沒有太多的要求,也沒有想過會有什麼大功績。他們要的只是安穩的工作和薪水。
一開始,他們也有過很大的夢想,想要去實現,可是現實和家庭的壓力游歲讓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當然也包括當初的野心和初心。文化程度低的人沒有學歷,沒有什麼簡歷,只能靠著自己使不完力氣掙錢,不僅很脊磨陪累,薪水還少,但是他們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的文化程度不夠。他們覺得能用自己的力氣掙錢,減輕負擔也是一種幸福,雖然每天會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但是一想到家還是會覺得溫馨。不是他們不想生活在高層,而是他們很難去放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帶著危險去打開一片新天地。
之前我特意觀察過在工地上的工人,他們真的很辛苦,可以說每天都過著精力透支的生活,只要給他們一個小地方甚至一片空地他們都能躺下立刻睡著。可是,他們為什麼還是願意辛勞呢?因為他們都來自貧困地區,沒什麼見識,只是想著能有錢掙做什麼都行。我們都應該感謝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因為沒有他們的辛勞,就沒有我們櫻蠢的智慧去創造奇跡,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
4. 為什麼越是出身於底層的人越是追求生活和愛情的穩定
根據阿羅有限理性的觀點,人類計算和理解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對環境了如指掌。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形勢的影響,人們採用「第一系統」來處理,其中的原因是理性沒有發生作用。通俗地說,個人的決定將受到個人知識、認知格局和時間的制約。一個人的認知局限性與其物質、經濟條件和周圍環境有關。
因此,不要像樊勝美、邱瑩瑩那樣認為「皇帝拿的是金扁擔」,不要讓自身認知局限,就限制了人生的發展和高度。要突破社會階層的壁壘,實現社會階層的跨越,關鍵是要突破他們的認知局限。只有通過讀書,認識更多的人比自己厲害的人,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圈子等方法,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化自己。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才能站在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實現階層的跨越。
5.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因為辛苦,所以主要是因為水平太低。沒太高的文化所以只能幹底層工作,中間又沒有刻苦的學習?充實自己,一晃就好幾十年過去了。結婚之後,再加上家庭孩子需要掙錢,從泥瓦工開始,干讓明的是體力活乾的是跑營銷的業務,工作上不求上進,只適合出苦力,種地,營銷,做泥瓦工,沒有大的進展,
一生碌碌無為,總是干最底層的工作,辛坦塌告苦勞累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這樣的人在全國佔大多數,成功的人很少,當領導的有權威的也很少,鳳毛衫搜麟角,普通人還是大多數。這就是普通人,打工族沒有成功,只能掙一些辛苦錢最真實的現狀,忙忙碌碌一輩子,辛辛苦苦一輩子,掙來的錢只能說夠養老的就不錯了,這是很現實的。
6. 社會變遷,階級分層, 你將在那一層次活下去_馬太效應
轉自:緩緩說(ID:huanhuanshuo520)
消悶扒 這不是雞湯,也不是砒霜,只是從紛繁復雜的現狀中,抓住背後的暗潮湧動,分析我們將面對的未來:
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1、你的下一代將被迫逃離家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29節,後人以此為典故,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在網上大熱時,公眾號「城市數據團」發表了一篇爆文《逃離你終將衰落的家鄉》。文章以各省人口流動的大數據為依據,得出了一個殘酷的結論: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地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殘酷嗎?不,因為這是年輕勞動力自己用腳(投票)投出的結果。
(圖片來自「城市數據團」)
大都市擁有優質的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秀的年輕人,而優秀的年輕人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的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而由人口遷徙引申出來的推論,則更加觸目驚心:
你還能在這些選擇(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中猶豫,說明你無比幸福,因為你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會再有任何選擇的機會。假如你最終選擇留在了一個生活安逸風景如畫的小城鎮上,你也許會幸福地過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很可能他們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逃離他們終將衰落的家鄉。
文中所謂的「無比幸福」其實「無比殘酷」,因為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額的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將他們趕到逼仄的地下室,臟亂的出租房,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滾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2、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湯瑪斯·皮克提拿昌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是高收入群體(政企管理者、金融從業者、IT從業者)的收入增長更快。
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罩納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
當王健林「先賺它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時,你有沒有算過:王健林身家2600億,一個億只佔他總資產的0.04%,對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個小目標啊!
而對於沒有家產且年收入十萬的年輕人而言,一個億的小目標也不算太難,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3、寒門再難出貴子
1980年,一個農民家的孩子踏進了北大的校門,鄰里鄉親都以他為榮。可他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自己沒讀過課外書,跟不上同學的聊天話題;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為了讓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做個自我介紹,也被當眾嘲笑,說他普通話講得像日語;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樣都拿不出手。
就是這樣一名農家子弟,他創辦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機構,他入選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門出貴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經歷書寫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傳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幾年會怎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2005年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80年代中後期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時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自寒門;90年代中期農家子弟的比例開始下滑;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僅佔一成多。寒門子弟進名校的通道正變得越來越窄。
農家子弟的名額都被誰佔了?
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於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報告通過研究50年數據,得出了一個讓全社會嘩然的結論:
90年代後,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這些社會精英只佔全社會人口的1.7%,卻有40%的北大學生誕生於這樣的精英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精英扎堆進名校,這是馬太效應的又一次勝利。
(為什麼80年代是農家子弟的黃金年代?因為高考是1977年才恢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太效應日趨明顯。)
4、絕望的底層,高喊讀書無用
前幾天,有讀者轉給我一篇「亞洲新聞周刊雜志」公眾號的文章,標題是《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這篇文章,因為標題實在太刺眼,而刺心的是,它反映的難道不就是現實嗎?
作者余秀蘭借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後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認同比例最高,於是作者用了這樣的小標題來描述底層人民對待教育的態度——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作者的結論對嗎?對。雖然情理難容,但卻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論證給你看:
論據之一:家裡越窮,讀書的代價越高。
2014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一項報告指出:包括書本費用在內,高中三年的學費動輒數千美元——這往往超過了貧困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論據之二: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佔比為10.36%,同濟大學佔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范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范學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難以被逆轉。
論據之三:學校越差,越難找到好工作。
當社會的教育起點越來越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多時,好工作的門檻也必然越來越高。畢業生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人才市場中所有競爭同一崗位的人,所以對於三流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已不再是笑話。
另一方面,無論寒門學子為上大學背了多少債,付出了多少代價,企業頂多隻會表示遺憾,僅此而已。
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導致了他們對教育的絕望。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瘋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長的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麼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真的很擔心,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願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
更耐人尋味的是:龜兔賽跑,如果兔子拚命向前跑,會怎麼樣?
答案依然是馬太效應。
6、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7歲本該是個天真爛漫的年紀,但不同階層孩子已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上流社會:John和Andrew就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然後讀牛津大學,再然後進入政壇。
中產階層:男孩會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女孩則想著長大嫁人生子。
底層社會: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而貧民窟出生的jack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願望。
49年之後,他們已是56歲。
上流社會:John成為了企業家並致力於慈善事業,Andrew成為了律所合夥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
中產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會有個別滑落到了社會的底層。
底層社會:jack成為了泥瓦工,Symon則成為了司機,他們生了一大堆兒女,兒女中的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
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麼》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
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布希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小布希在競選的時候甚至開玩笑說:「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
上層社會的人脈、財富、精英意識、教育資源等等,父傳子,子傳孫。
而社會中下層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所謂的「快樂教育」後,構成了新一代的社會中下層。但不管怎樣,發達社會至少能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這是社會穩定的另一種形態。
7、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榮獲2016年的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可《北京折疊》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隱喻:
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
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換人」是必然的趨勢,當一批又一批「自動XX機」進入各行各業之後,社會對藍領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這是政府要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復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書中沒有給出7%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
那麼問題來了:社會即將分層,階層正在固化,而你,能成為英雄嗎?
7.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老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在社會底層呢?原因有很多
1.沒有學歷,導致了沒有好的平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選擇相當有限。
2.沒有一技之長,導致工作沒有積累,替代性太強,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比如客服,開不了單的銷售,前台等等。
3.沒有人脈,包括沒有一個有實力的父母和有錢,有權的朋友。導致散和肢你走錯一步,或者失去了機會後,你都需要自擔風險,無力回天。
4.沒有進取心,甘於忍受底層的一切,最多發發牢騷。抱怨一下,讓他辭職,不敢。
5.生
病的時候發現自己或親人沒有買足額的保險,一場意外或者重病足夠壓垮一個中產之家。
6.連續創業失敗,債台高築。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7 選擇了錯誤的行業與公司,比如無數人做直銷,保險,傳銷,努力好幾年,然而依舊付出了相當大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付出與得到嚴重不成比例。
8.選擇錯了伴侶,合作夥伴。比如馬蓉一個人就讓身價過棚隱億的王寶強連律師費都付不沖世起。之前好幾年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如果不是王寶強還有名氣,還有價值,放一般人那裡,真有可能一蹶不振,落入底層。金山銀山也抵不住伴侶,兒孫的揮霍。
8. 認知局限-為什麼越出身底層越追求穩定
根據阿羅提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觀點,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此外,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受到情境的影響,人們使用「第一系統」進行加工,理性在這里根本就未發生作用。
通俗一點來說,個人做出的決策會受到個人知識、認知局限和時間的制約。一個人的認知局限與他的物質經濟條件以及他周邊的情境有關。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麼越是底層的人越是看重穩定;中產階層的人看到了比自己更好的人會想要把自己變得更好;精英們則是無暇顧及他人,忙著在自己本身擁有的財富與價值之外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
如果你處於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里,那麼你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父母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聽父母的一定沒錯。」
我不否認這句話中有一定的正確性。在同一個事件中,如若父母經歷過相似事件並進行過了良好的處理,取得了良好的結果,那對於從未經歷過相似事件的你來說,必然是聽父母的更好。
那麼我們從另一角度來講,如果此時發生的事情,你與你的父母都從未經歷過,那麼他們的意見還一定正確嗎?
不一定。
當同樣處於相同環境中,父母的人生經驗對你來講自然是有益的,可以有效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同時,父母所處的環境也決定了他們的認知局限,並且這些認知局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你。
所以才會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為什麼越是底層的人越看重穩定。
道理很簡單,因為窮怕了。
他們曾經的貧窮經驗使其缺乏必要的安全感,由於缺乏安全感,從而不敢奮斗,不敢輸出,只敢去做「穩賺不賠」的買賣。
由於他們以前累過苦過,他們便比他人更崇尚「舒適圈」。
你去看削減了腦袋去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出生於平凡普通家庭的人數比例之高便可知此。
並且你會發現,相對底層的人的認知局限性不僅由他們本身的環境決定,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他們的自身原因,但是其實說到底,這個自身原因也是和環境有分不開的關系的。
舉個栗子 。
處於相對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知識涵養相比於中產階級(暴發戶除外)的知識涵養普遍會顯示出差距。
並且由於環境的局限性(身邊的人都沒有想要通過提高知識涵養來提高自己的意識),並且由於自身的勞苦經歷,會覺得安逸才是虛好人生第一要義。
進入一個國企,擁有一份不會不開除的工作,每天上班不需要動腦子,混混時間混混工資,每月拿可以供自己日常消費的薪水就各種滿足了。
就他們的思想來說的確很合理。
「我不像以前一樣累了,我不用像以前那樣辛苦的工作也可以有穩定的生活,我真數禪幸福。」
「如果我放棄這份安逸去拼搏,萬一我連這點安逸都沒有了怎麼辦?我會像以前一樣窮薯譽塵的。」
思想是沒錯的。
但是局限性也是有的。
時間久了,會覺得這樣的生活足夠好了,不需要更好了,就讓我的孩子也這樣幸福的生活下去吧。我們真是全世界最值得被羨慕的人,我們的工作不累,我們的收入很穩定(雖然是穩定的低),我們永遠不會被開除,我們的生活非常舒適。
井底看世界的本質就是認知的局限。
你會發現中產階級(不包括暴發戶)的子女則更傾向於讀更好的學校,隨時讀書提高自己,以及更崇尚通過自己的努力拚搏奮斗。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太在意風險,最大的原因是他們擁有自己的家庭作為後盾。他們一定程度上並不怕失敗,失敗了也不會沒飯吃,大不了收拾收拾重新開始。
而低收入人規避風險的本性則是由於一旦失敗,自己將又回到那個窮困的時代。
中產階級的子女由於受到了相對於脫離金錢的教育,更多的人會認為花錢投資自己是最值得的事情。而低收入人群則認為除了花錢吃飯之外都是浪費。
再來一顆栗子:
同樣准備一個考試,有一個評價很好的老師開了課程,可以系統地把通過這個考試的整個知識體系和框架傳授給學生,但是課程的價格很貴。
中產階級的子女會覺得雖然貴,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系統學習的方式。絲毫不會吝嗇在學習上的投資。
另一方面較低收入的子女會害怕這個課程的開始本身是個騙局,怕花了錢還學不到東西,怕這個昂貴的學費打了水漂。
所以一方會選擇花錢上課以最快的方式學習既成的、系統的體系來提高自己,另一方會因為心疼課程報名費而選擇自己沒有方法低效率的自學,浪費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重要的是對這項知識沒有得到系統的理解。
所以中產階級的子女由於接受的教育以及知識層面會更高,這些子女長大之後往往大多還會是中產階級甚至有些會成為精英
而低收入人群的子女則大多都比他們的父母本身強不了太多,在「安穩」的生活著。
另一方面,我們關注不到的精英們則在忙著利用自己本身的價值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你很難看到有幾個精英覺得在辦公室不幹活玩手機掙3000塊工資也很滿足的。馬雲說他50歲的時候要辭職享受生活,你看他辭了嗎?
那麼回到問題的原點,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要怎麼做呢?
突破你的認知局限。
首先你需要分析你所處的環境,了解到你自己的認知處於哪個層次,被哪些方面所制約,一般來講,現在更多的認知局限是由於家庭出身和知識水平帶來的,這些局限影響著你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你的認知高度。
那麼分析出了你的局限,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盡力增加你想要改變現狀努力拚搏的勇氣。
你需要不以「穩定」為工作與生活的衡量標准,追尋自己的內心。你想要,你就去努力。
不要把自己寄託在別人身上,你要把自己寄託在你自己本身,因為除了你對你自己,誰對你來說都是不可控的。
然後列以計劃,進行實施,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增長自己的眼界,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見識到更牛逼的人,增加你自己的人生高度。
有很多人和「樊勝美」的觀點很像,認為進入到上層圈子裡是「認識」那些尊貴的人,然後和他們喝喝酒吃吃飯,以為和他們成為了「朋友」。
其實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收入層次都上升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不需要你去攀這些所謂的關系,你認識的會大多是那個領域的人,你也早已自己進入到了那個領域。
進入更高層次的方法不是通過和他們拼酒吃飯攀關系,而是通過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認知水準提高自己,使自己達到那個層次。
請努力突破你的認知局限。
9. 你覺得那些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每天過的幸福嗎
我覺得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只要自己內心比較充實,不管是生活在社會底層還是在社會最高層,他們的內心都會是特別幸福的。生活狀態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而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則取決於自己對待生活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擁有正能量和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就算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他們依然是感到特別幸福的。同樣在高層社會群體中,他們感受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快樂是因為他們永遠得不到滿足,周圍人幾乎都是各種阿諛奉承和陰險狡詐之人,也讓他們活在其中會覺得特別累。相比之下反而沒有底層百姓過的安逸和舒適。因為底層人民他們不會去想很多,他們唯一的宗旨就是好好工作讓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家裡的老人過上富裕的生活。再無其他任何原因,所以他們的目標很明確,也讓他們心無旁騖的一直奮斗下去。
每一個階層都有各自的不同想法,並非底層人民就過的不好,他們只是物質生活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富裕而已,心理上的需求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過的幸福與否和物質有關系但並不是全部都取決於物質基礎,更多的是來自自己內心深處對於幸福生活的定義方式而已。所以在我心目中我會覺得生活在底層壓根就不影響他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