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如何讓孩子更具幸福感

如何讓孩子更具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3-05-20 18:27:22

A. 怎樣培養孩子才能讓他有幸福感

一是,把孩子培養成好人好公民。孩子成為了好人好公民,可以讓父母不用為孩子再操心再擔心。對社會來說,更是好事。如果孩子沒有成為好人好公民,會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傷害的,也會害了自己的。那不僅是讓父母再操心再擔心的問題,而是這種再操心再擔心比把孩子養大時的操心擔尺巧鬧心更揪心,而且會讓父母沒了顏面;

二是,把孩子培養陵罩成不是自我為中心的人。孩子不是自我為中心的人,是會讓孩子自己的家庭幸福和睦美滿的。大凡一個家庭問題多多,鬧得不可開交,打得雞飛狗跳,都與家庭中的一方或雙方都是自我為中心者相關。如果家庭中一方是自我為中心者,往往是一方受氣一方蠻不講理。如果是雙方都是自我為中心者,那這個家庭中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結局就是家庭的解體。孩子家庭的解體,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痛。

三是,讓自己的孩子有內涵意義的童年。有過內涵意義童年的人,也才會讓自己的孩子有內涵意義的童年,才不會用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去逼迫孩子。否則,沒有過內涵意義童年的人,要麼是去剝奪自己孩子的童年,要麼是因為生孩子的氣把自己氣得要命。看看現實,因為幾代人都沒有過內涵意義的童年,也就不讓自己的孩子有真正的童年,這不僅在傷害著孩子,也因為不會正確教寬沖育孩子而把自己氣得夠嗆。

B. 怎樣讓孩子感到幸福

讓孩子感到幸福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議:

1. 提供愛和支持。孩子需要感覺到愛和支持才能建立自信和安全感。鼓勵孩橡雀子、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都是表達愛和支持的方式。

2. 培養興趣愛好。讓孩子在感興趣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和精力會令他們感到快樂和滿足。通過參加課外活動、閱讀書籍等方式,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天賦和潛力,並對其進行鼓勵。

3. 提供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孩子需要一個穩定、有秩序、無暴力的家庭環境才能安心學習和成長。讓孩子知道蘆型在家裡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同時要維持家裡固定的規則和制度。

4. 鼓勵好溝通。良好的溝通可以幫助孩子表達自己思想及情感,並把問題及時解決。向孩子傳遞開放性、平等性、理解性、尊重性等核心價值觀能夠讓孩子更加愉快、自信和幸福。

5. 鼓勵孩子發展人際關系。支持孩子與同伴建立友誼關系,參與團隊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合作、互助的技能。這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

總之,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是讓他們感到幸福陪如猜的基礎。通過給予愛和支持、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情感上的滿足感,從而達到幸福的狀態。

C. 怎樣提升孩子幸福感

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讓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是很愛自己,因此覺得童年不幸福,那麼提升孩子幸福感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提升孩子幸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而故事和回憶,離不開平淡生活中營造的儀式感。

儀式感雖只是一種形式,卻是培養孩子用心熱愛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是提升孩子幸福感、讓內心富足的最好方式。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它比給孩子吃大餐、買名牌更有實際意義。

當孩子還在身邊的時候,為ta盡可能多地創造幸福、感動的時刻吧!

下面這12件小事,並不復雜,卻能讓生活充滿溫暖,讓孩子的童年幸福感滿滿。

讓孩子的童年幸福感滿滿

12件小事

1每天醒來和睡前彼此問候,把「我愛你」掛嘴邊:早晨睜開雙眼,給孩子一個香甜的吻,彼此互道 「早上好」,晚上睡前互道「晚安」,出門前相互擁抱。讓彼此的愛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下流淌,溫暖一整天。

2每晚親子閱讀:睡前進行親子閱讀15-30分鍾,談談彼此一天的收獲,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

3每周一次特別晚餐:為這天設置一個主題吧,如「周五披薩夜」,全家人一起准備這頓晚餐,讓這一頓晚餐成為全家人每周的盼頭。

4定期在學校門口留影:每月的月初或月末在幼兒園門口、學校門口的同一位置留一張影,並把這些照片按時間順序整理在一起,等到畢業後再翻看,滿滿的幸福回憶。

5特別節日記得拍全家福:這是幸福時刻的定格,如果能做成照片牆,每每路過都是滿滿的感動。這同時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個穩定、有愛的家。

6每年問同樣的問題:從孩子懂事起,每次生日或過年的時候,爸媽都問問他一些相同的問題。比如「今年你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你長大掙錢最想買的第一樣東西是什麼?」並記錄他的回答,等孩子長大了翻出來讀一讀,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想法和答案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代表孩子的成長和成熟,好有意義。

7家人專屬的交流方式:別人家兒子和爸爸的特殊擊掌方式是不是很有愛?不妨設定一些家庭暗號,這種專屬於家庭的交流方式,讓家庭更緊密,讓孩子更有自豪感和幸福感。

8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如家長會、校園運動會、演出等。這些孩子期待已久,想讓你看到他優秀的時刻,一旦錯過,TA會遺憾一輩子的。

9和孩子一起為家人准備生日禮物:家人生日時,帶上孩子一起給對方一個驚喜。儀式感使夫妻之間的愛情得以保鮮,也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相親相愛的,我們的家庭是幸福、和睦的。

10和爸爸/媽媽單獨約會:很多獨特的記憶都來自於和某人的秘密,這讓彼此關系更加緊密。父母單獨一方,尤其是平日工作較忙的爸爸,盡可能多抽出一些時間單獨和孩子「約會」,去新鮮地方,吃沒吃過的小吃,獨處的歡樂時光,父子/父女之間的感情會迅速升溫,孩子也會幸福感滿滿。

11讓你自己快樂:這絕對不是自私,你有多麼幸福快樂將極大地影響到孩子能感受到多少幸福快樂。很多調查都驗證了媽媽的抑鬱情緒與孩子的「負面成長」之間存在著毋庸置疑的關聯。快樂開朗的父母,的確更有可能養育出幸福快樂的孩子,所以請調整好你的負面情緒,多給孩子和家庭一些歡聲笑語吧!

12給孩子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玩是孩子極為重要的成長與學習的方式,讓孩子摒棄一切束縛當孩子自由玩耍的時候,是完全享受當下的幸福體驗。不要以為自由玩耍就是浪費時間、沒有無意義,它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智力、身體、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全面健康發展。幾個孩子在一起無計劃的自由玩耍,更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在羣體中發揮作用、如何分享、如何協商、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以及如何表達自己。

D. 父母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引言:讓孩子擁有幸福的技能,提升孩子的幸福感,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對於孩子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多多進行正向的語言教育,可以通過一些肯定鼓勵贊美的方式,能夠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在家庭教育當中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也不要總是說教和命令。少用一些否定性的語言,可以多用一些肯定性的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家長心目當中是優秀的。父親也要多跟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因為父親對於孩子成長道路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在跟父親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是能夠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有自信,也會讓他變得更加聰明,情商更高。

最後家長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物質條件上的滿足,就會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父母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才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

E. 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幸福感的培養呢

1、學會傾聽

對於孩子來說,內心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關注的,沒有什麼其他事情比父母能夠認真傾聽他們講話更重要了。父母只有學會傾聽才能夠建立起親子溝通的通道,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可能喜歡重復一些話,有的話也許父母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是,請不要打斷他,不要顯得不耐煩,而要認真地去傾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

有的時候,當你正在忙著做家務或者其他事情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跑過來饒有興致地同你講一件事情,請不要敷衍他,而是暫時停下手中的事情,微笑地看著他,把注意力放到他的身上,聽他把話說完,再去忙別的事情。我的兒子小的時候,常常會在我忙著煮飯的時候跑到廚房,同我分享他的新發現,或者什麼有趣的事情,我都會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兒聽他講話。他能夠感受到我在認真地聽,所以當他講完離開的時候,臉上總是帶著滿足的微笑。與此同時,我的內心也會產生滿滿的幸福感。

2、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對孩子微笑,並擁抱、親吻他

在充滿愛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是最快樂的,父母要每天花時間向孩子表達愛。美國的一位人際關系專家將父母對孩子的愛分為兩種:一種是「愛的大餐」,另一種是「小點心」。「愛的大餐」是指每天3次,每次至少3分鍾主動向家人和孩子表達愛。「愛的小點心」有很多種,可以親吻額頭、微笑、擁抱、贊美、感謝等等。

父母對孩子微笑,就相當於對孩子說:「我愛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聽到這3個字更讓人開心的事情了。

你愛過嗎?如果有愛你的人,你的心會變得柔軟。如果有你愛的人,你會變得勇敢、堅強。

有專家指出,一個人每天獲得4次擁抱,只能維持生存;每天獲得8次擁抱,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每天獲得16次擁抱,他才能夠成長。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永遠不要吝嗇對孩子表達愛,對他微笑、親吻、擁抱他,我們的這些行為可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產生神奇的功效,對於孩子是非常有益處的,能夠讓孩子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3、善於賞識並鼓勵孩子

有的父母總是喜歡簡單而籠統地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這不是有效的鼓勵,這是對孩子品性的評價,會像刺眼的陽光一樣讓孩子感覺不舒服、反感,甚至有可能會讓孩子做出相反的行為。當孩子取得一些進步,或者學會了新的技能之時,我們要盡量對具體的細節進行稱贊。

比如:「寶貝,屋子那麼亂,你居然收拾得這么井井有條,書桌上的書擺放得整齊極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寶貝,你畫的這幅畫兒真是太有趣了,我喜歡小姑娘身上的那件泡泡連衣裙!」這樣的欣賞與鼓勵比空洞的「你真棒!」更容易讓孩子得到快樂、滿足與積極的自我暗示,也會對孩子形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更多地關注於自己的努力,形成內在的自我成長動力,建立自信心,勇於面對生活的挑戰。

4、給孩子創造更多,接觸大自然與藝術的機會

帶著孩子爬山、滑雪、騎車、散步,去聽音樂會,都可以豐富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身心得到放鬆,獲得更多的快樂。多接觸大自然、多運動,可以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並且從運動中獲得自豪感。聽古典音樂、學習某種樂器,或者參加表演展現才藝,不僅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也可以讓孩子通過音樂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促進自我表達,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變得更有自信。

5、教育孩子學會付出

付出總是比收獲更讓人感到幸福,父母要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可以帶孩子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可以買一些書本、玩具寄給貧困兒童,可以去看望生活困難的孤寡老人……當孩子看到了世間百態,學會了關心他人,學會了付出,就會珍惜和感恩當下的生活,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體會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付出、可以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的人,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力。

6、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相關研究表明,幽默感是考驗一個人情商高低的重要因素,擁有幽默感的人大多性格陽光開朗,同時擁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能夠樂觀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痛苦,比較快樂地生活。幽默感並非與生俱來,有70%左右都來自於後天的培養。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

7、營造親密而快樂的家庭氛圍

當我們長大成人,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關於快樂的記憶,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景象,那些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進餐、快樂交談的聲音、畫面,彷彿瞬間就出現在眼前。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非常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一起吃飯、一起游戲、一起讀書、一起旅行的時候,我們要盡量讓這段時光溫馨而快樂。因為不久的將來,這些溫馨的畫面都會成為孩子成年後最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為生命打底,也足以溫暖孩子的一生,成為他獲得幸福感的不竭源泉。

F.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一起來看下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1

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

幸福既是一種外部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幸福狀態易來易失,如給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歡喜雀躍,但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消失。幸福的品質卻十分穩定,這是一種感覺良好和產生樂觀的素質。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幾乎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培養出這種品質,父母應重視家庭中寬松的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託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和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2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心願,然而,其實孩子的幸福,從他還是媽媽肚子里的小胚芽開始,就已經初具雛形了。

為什麼呢?因為幸福最終的歸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來源於父母。

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斷提升孩子的心理資本,也就成為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碼。

今天來跟我們聊聊這個問題。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從胚胎時期就開始了。

為什麼這樣說?

美國「9·11事件」一年後,有人找到一些親歷這個事件的一些孕婦,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孕婦在事件發生後都出現了心理問題,表現出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性格大變、情感麻木、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等等)。

研究發現,她們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礙的生物學標志,而且,當時正處於孕晚期的孕婦生下的孩子,表現得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這些媽媽把當時的情緒傳遞給了還在子宮中的孩子。她們的孩子出生後,情緒比一般的孩子更為緊張,心理資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從備孕開始,媽媽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並讓自己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如果媽媽的情緒穩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攝入充分的營養,並滿足情緒的發展需求。

平穩積極的情緒,對胎兒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做胎教實際上更多的是做給媽媽的。

同樣的,孩子出生後到1歲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媽媽是否健康、是否有穩定的情緒決定的。

這個時期,孩子的很多行為能力——坐、爬、走、吃、說話等等,都是一個從沒有到逐漸有的過程。

他們是那麼的弱小,需要我們全方位的照顧——餵奶,換尿布,看病……否則,他們將無法生存。

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時候,我們需要無條件接納他的情緒,還要能夠判斷出他是餓了還是尿了,是需要抱抱,還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們就焦慮不已,甚至打罵他,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他的生活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們的安全感是很難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那麼從胎兒期到一歲半,請穩定自己的情緒,並無條件地愛和呵護他。

很多媽媽問我:

「我的孩子(2歲左右)動不動就打我,脾氣特別大,他長大後會不會家暴?」

其實,這個跟家暴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家暴,那麼基本上孩子也學不會家暴。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主是要想表達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辦和替代了。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掙脫媽媽的懷抱,想去玩路邊的'沙子,可媽媽卻不放手,非要抱著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這個時候,媽媽抱得越緊,孩子就越要用力掙脫。他可能還會打你,咬你,抓你,甚至還會有很暴躁的脾氣。

為什麼呢?因為媽媽這么做已經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說,當孩子已經有能力(這個孩子已經會走,有行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時候,他除了需要一個穩定的撫養環境,需要媽媽有穩定的情緒,還需要從自己的嘗試中的去獲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這時,給予他們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愛護,而是放開他的活動半徑——在保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盡量讓他多探索。

否則,你就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聽話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歲左右)。

前天,我跟女兒在我家小區的花園玩,一個5歲左右的小弟弟走過來和我女兒打招呼,問:「你在看什麼書呀」「你在哪裡上學呀」……

我女兒就跟我說:你看,這么小就是一個「撩妹小高手」了。

其實,談不上什麼「撩妹」,只是說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會發現,3-6歲年齡段的孩子,經常會說,「我是熊大」,「我是奧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們經常沉浸在一種角色扮演的游戲當中。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角色認知的能力,並且對規則和社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除了放開孩子的活動半徑,還要:

引導他的社交,讓他在游戲規則當中,學會禮貌、禮儀;

引導他在角色認知里,培養起責任感、語言能力、行動能力;

並且進一步培養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務的能力。

也就是說,除了進一步拓寬孩子的探索領域、幫助他們認知自己和環境外,還要教導他們了解社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和禮儀,讓孩子了解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這樣,他們在環境和交往中,才會有的放矢,才會如魚得水,輕鬆快活。

這也是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個6歲的孩子,非常優秀。不僅成績很好,還會很多才藝,琴棋書畫都學得有模有樣。

然而,他已經開始厭學,並且要跟我探討「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這樣沉重的話題了。

為什麼呢?

原來,他從中班開始,就在學英語,學書法、畫畫、鋼琴、圍棋等各種興趣班;到了大班,媽媽就經常帶著他到處秀——展示給別人看,他能背什麼,能寫什麼;上學前班的時候,他已經把一到三年級的課程初步學了一遍。

所以,這個孩子到了一年級,就開始不寫作業,想各式各樣的辦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個聽話的神童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3到6歲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具體說來,這個階段的孩子普遍對顏色、圖形很感興趣,對守恆定律能夠有充分的理解,但對文字和概念的東西不感興趣。

雖然,也有極少一部分孩子確實會對文字感興趣。但是,不管是否感興趣,都不要過度教育,不要讓孩子過早過多地去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

這種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孩子安全感的一種破壞。

比起學知識,我們這個時候更應該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讓孩子去玩,讓他有規則地玩,因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餘精力需要釋放出去。

否則,剩餘精力未能及時釋放出去,就會造成內傷,如同這個抑鬱的一年級的「神童」。

這是一個得不償失的結果。

曾經有一對父母通過微信,跟我控訴他們的孩子是多麼的不聽話,多麼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數考得很低,故意去報復爺爺、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壞,還經常嚼著嚼著食物就吐出來,用衣袖擦得滿桌子都是……

這是一個中規中矩,恪守規則的家庭:孩子的爺爺曾經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圖書館工作,姑姑在人民銀行工作,爸爸在銀行工作,媽媽也是在什麼金融辦工作……卻養出了一個特別叛逆的孩子。

為什麼呢?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但他們給孩子立的規則卻把它們破壞了。

比如,他們通過零花錢來逼孩子遵守規則:孩子期末考試沒有考到多少分,那麼零花錢就減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沒有做好,零花錢又會扣掉多少……

這個規定特別不合理。

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要用錢來交換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違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為了錢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這樣的管教方式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他會因此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他所有的聰明才智來干壞事——他要從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給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錢,可以自己決定用來買筆,還是買衣服。

兩周以後,他的媽媽告訴我說,孩子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總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斷變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穩定的情緒,以及無條件的愛和呵護里。

1歲半到3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對於這個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規則感里,和每一個讓他自信的游戲角色里。

6到12歲,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價值感里。

我們做父母的,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來變化養育方式,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聽話和服從。

如此,我們才能養育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養育一個可以在未來收獲幸福的孩子。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孩子更具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個故事叫什麼打蛇 瀏覽:310
美女幺妹兒在哪裡 瀏覽:857
38歲交15年健康險要交多少錢 瀏覽:461
美女是在做什麼工作呢 瀏覽:16
誠信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瀏覽:860
南島經濟現狀如何 瀏覽:237
婚姻不順是指什麼 瀏覽:777
用什麼詞形容美女的後背 瀏覽:975
經濟類游戲有哪些好玩的 瀏覽:202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篇章都有哪些 瀏覽:154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哪些 瀏覽:100
請問南寧的事業單位工資多少 瀏覽:962
實體經濟不景氣怎麼做兼職 瀏覽:917
女人為什麼老是想著愛情 瀏覽:477
怎麼製作幸福樹的營養土樹 瀏覽:902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敗給父母 瀏覽:501
方舟手游電鰻如何幸福 瀏覽:772
辦一年的健康證需要什麼 瀏覽:169
村官考事業單位有什麼用 瀏覽:300
婚姻如何翻盤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