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積極心理學如何抵達幸福

積極心理學如何抵達幸福

發布時間:2023-05-12 14:30:12

㈠ 如何提升企業幸福感——積極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是研究人類思維、感覺和行為的科學方法,強調優勢而不是弱點,強調正面而不是負面,讓普通人的生活變得「偉大」,而不是只關注病態性的心理障礙。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

◆ 積極的體驗(如幸福、愉悅、愛)

◆ 積極的特質(如勇敢、幽默、希望)

◆ 積極的組織(在組織層面的應用)

1、轉變視角。 改變傳統心理學聚集如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評估和治癒上,積極心理學強調預防,強調個體的積極主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幸福。有時看待事物視角的改變可導致人們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巨大改變。

2、提升免疫力。 認識積極心理特質,提供學習調節的方法,讓心理變得更強大,讓積極心態形成習慣。

3、改善社會環境。 社會可以創造有利於積極心理成長的環境,關注優勢、美德、感恩等特質,從而提升整個社會幸福指數。「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第二個登月計劃,在2051年之前,人類51%的人達到殷盛。

1 、三三一法羨宏則。 第一個三,對每天的事項按重要性進行排序,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安排在一天中最有效率的黃金時間。第二個三,感恩三件好事,每天睡覺前回憶一天中三件最值得感恩或讓你開心的三件事。可以是生活工作中很小的事情,比如你去其他部門辦事,對方熱心協助你或者是一句溫暖鼓勵的話。最後一個一,是每天做一件有益於他人的事情(日行一善),如順路捎帶同事上班等,參與公益活動有助於提升自我價值感和生活滿意度。

2、運動。 經常運動迫使你學會時間管理,形成規律的生活。團隊運動也是社交,建立和融洽人際關系的好漏悉方式。運動時讓體內產生內啡呔的激素物質,使人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既有助於自我身體健康,也有助於心理健康,增強自信心。

3、做一個積極情緒的傳播者。 負能量會傳染,同樣正能量也會傳染,成為部門正向循環的推動者。不把生活中不好的情緒帶入工作,不傳播謠言,不背後議論長短等。在工作中善於尋找積極的一面,多說正面建設性的話語等。

1、神奇的洛薩達比。 積極心理學家洛薩達發現,一個公司,員工在工作中積極語言與消極消極語言的比例達到3:1的工作氣氛是比較好的,低於這個比例,公司彌漫著會有消極、壓抑的氛圍。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消極語言最好,這樣對公司保持對風險適當的警醒不利。團隊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團隊氛圍的營造,形成團隊整體積極為目標獻計獻策,積極行動,而不是無動於衷,消極怠慢的氛圍。 員工一天中的黃金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工作快樂與否、能否體驗到工作的意義,關乎個人與團隊的成就。辦公環境中可擺放些綠植,綠植有利於穩定情緒,緩解疲勞等。

2、管理靠賦能。 管理者對新員工增加關注和關愛,主動介紹新員工給部門同事,甚至舉行一個小的歡迎儀式;工作中安排老帶新,對新員工進行關心與指導等,這樣增加他們的歸屬感,可降低流失率。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公司例會可以設置表揚環節,表揚近期表現好的員工,表揚時可表揚具體的事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提振員工士氣。表現不好的員工,在績效面談時,上級領導可與員工坦誠交流不足,怎麼改進。強調團隊意識,團隊成員確實忙不過來時,領導同事主動伸出援手,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而不是讓員工覺得有孤立無援的感覺,從而達到正向循環的目的。

3、用人所長,多做擅長的事。 多發揮和運用自己的優勢來做事,自己拿手的,學得快進步快的事情多做,把自己擅長的事情與部門公司的績效對應起來,這樣越做越順手,越做越有成效。管理者對的下屬崗位目標、職責、可用資源是否清晰,對下屬的性格、優勢是否了解。在安排工作時,要充分考慮下屬的優勢特長,給予發揮發展的空間。員工在發揮優勢的過程中,能體驗到全身投入工作的愉悅感,並且在工作中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優勢,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員工制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具有挑戰性,從而鼓勵刺激員工走出舒適區,但是目標也不宜訂得太高,太高的目標,讓員工造兄搜冊成恐慌,帶來巨大的壓力。工作中出現心流狀態,往往是在技能與目標相匹配時產生。

現在口碑在企業營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那麼怎麼讓才能讓客戶心甘情願主動為公司做正面傳播,這就需要企業在與客戶接觸的界面過程中,能讓客戶產生愉悅感,驚喜感、意義感。簡單說只有企業讓客戶「爽」了,客戶才會成為企業的忠實顧客,並主動向身邊朋友推薦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去過海底撈的客戶,都會為其無微不至的服務而感動驚喜。

塞利格曼教授建立了企業營銷活動的「PME幸福模型」,實現客戶的快樂感、意義感和參與感。

 1、快樂感。 很多酒店在客戶辦完入住手續後,就沒人管你了,有的酒店卻設置了導引人員熱情引導你去電梯,介紹酒店樓層,在前台旁邊放置了免費水果等。特別是一些酒店大堂沒有設在一樓的,一樓一定會設置導引人員,不至於讓客戶感到受冷落,不知所措,客人來到一個陌生地方,有人向你微笑致意,並且時刻准備著回答你的任何問題,這些暖心的設置,都是為增加客戶的入住愉悅感和滿意度。

2、意義感。 邏輯思維定義自己的會員為終身學習者。這樣一個簡單的標簽,為會員的學習增添了大大的意義感和榮譽感,使得學習不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而是一件持續正式的事情,會員在向朋友推薦時也是大義凜然,充滿自豪感。

3、參與感。 小米出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參與感》,詳細介紹了用戶參與到產品的設計研發過程中,對公司和客戶本身的意義,讓客戶不再是簡單地被動接受,客戶也可以參與創造。小米每年在很多城市舉辦「爆米花」節,讓用戶深度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形成公司與用戶的深度鏈接。

㈡ 積極心理學創造幸福生活的5個要素

第一要素是微笑:我們經常說每個人都可以做公益。有人說我都窮得叮當響了,沒錢做,需要別人支援我呢!其實給別人一個微笑,也就是說的施顏,給陌生人一個微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馬上就拉近了。如果你經常微笑,你的幸福感也會提升。有調查顯示,經常有迪香式微笑(迪香式微笑,嘴角上揚眼角會有皺紋的微笑)的人比較幸福長壽。

第二個要素是行動和運動:普通人為何不容易成功。普通人很多時候是計劃太多,實施太少,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我們遇到困難要堅持行動,改變方案持續行動,想不成功都難。運動可以帶來好的身體狀態,有了好的身體就會有好心情。

第三要素是會說:要與人會溝通、交流、表達,積極地鼓勵。能與人很好的溝通,與人相處就會比較和諧。我們要多給別人鼓勵,不管是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另一半或者你的工作夥伴,人都是需要被鼓勵的。

第四個要素是觀:用心去看生活中的真、善、美。我們常說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路邊的小花,春天綠枝上爆出的新芽,歡笑的孩子或者為家人操勞的父母……生活中處處有美好的東西。

第五個要素是心:用心去感受世界。我們要認真吃好每一餐,做好每一件小事。有些人總以為未來會更好,有了大房子好車子或者高官厚祿了就會好。每天的生活都是無滋無味的,殊不知,人生只有一次,時間過去了就無法再回頭。只有踏踏實實過好當下的每一天,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你才沒有白走一遭這個精彩的人間。

幸福生活不需要太多錢,如果生存沒有問題了,再多賺點錢對幸福指數影響不大。而幸福生活也需要自己去努力創造。

㈢ 心理健康:獲得幸福的訣竅

心理健康:13條獲得幸福的訣竅

我們應該可以很肯定的說,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因為… 誰不想呢?但是前搜臘如何獲得幸福卻是個有點難搞的問題。所以,本網站(BuzzFeed)采訪了眾多專家,來獲取他們的經驗和竅門。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有些人也許正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鬱症或焦慮症,這使得他們的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但但願你可以收獲一些有用的建議使生活變得更容易。

1.意識到幸福並不意味著擁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也不意味著任何時候都無憂無慮

我們不能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但我們能夠選擇我們回應的方式。當我們用“為什麼這種事要發生在我身上”的態度去應對,並產生出時受害者心理時,我們就開始受苦。但當我們選擇用一種“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是為了讓我學到什麼呢”的心態去應對時,我們會感到被賦予了力量,由此也對我們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人們對“幸福”最大的誤解在於我們認為幸福是“外包”的,即身外之事物才會讓我們高興。我們便馬不停蹄的追趕著能讓我們幸福的事物。其實,幸福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狀態。作為人類,我們體驗並經歷著不同情緒。“我們應該一直幸福到底”的期待會讓人產生“宿醉”。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一直對生活心懷感激。

-Christine Hassler, 賦權主義指導者&《對期望的宿醉:克服工作,愛情,和生活上的失望》作者

2.把“應該”從你的字典里砍掉,因為無論你認為什麼是應該的,都可能不會是

當我們使用“應該”這個詞的時候,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帶有批判性的對自己的詛咒。“我應該多健身”“我應該更快樂”“我應該更感恩”… 它導致我們變得內疚和羞愧,耗盡了我們的“幸福”。它會使得我們做出完全與我們所想相反的行為。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可以將“應該”替換成“我想要”。例如,“我想要減肥,因為我想要活的更有能量,並成為一個榜樣”。這個想法的更具有動力性,因為它是基於我們的熱情和激情,而不是對自我的恐懼和批判。

-Elizabeth Lombardo,臨床心理學博士&《超越完美:粉碎你的內在批判家,創造你鍾愛的生活》

3.記住“你的負面想法並不是現實,它們只是想法”

不幸的是,許多人總是犯這樣的錯誤:輕信他們內心的負面聲音,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有質疑這些聲音的權利!當涉及到心理健康時,很多人依然認為自己需要花費若干年時間去重新探索自己的童年或是過去,才能夠改善自己。如今早已不是這樣的情況了。

抓住,挑戰,改變自漏圓己的負面想法。

-Simon Rego,博士,紐約·蒙蒂菲奧里醫學中心/Albert Einstein醫學學院心理學培訓主管

4.新的一天從提醒自己生活中的積極事件開始

可以是很小的一個觀察,如享受美麗的天氣,或是一些更深遠的事情,如注意到自己又離自己的人生目標進了一步(進入了理想的公司工作,交到了很棒的朋友,等等)。我們傾向於抓住消極的東西,所以這是讓你走向積極生活的一小步。

-Jess Allen,臨床社會工作者,接納承諾治療,紐約認知行為治療師

5.任何人都可以從心理咨詢中獲益,所以拿起電話預約吧

許多人對於選擇去看心理咨詢師的人存在這樣的偏見:“他們一定都是心靈脆弱的人”,“他們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或是“他們肯定都是精神病”。最後一個猜測是最普遍但卻最錯誤的。

人們要對自我有很深的見解和情緒自知力才能意識到自己需要“徵召”一個心理咨詢師,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正確幫助。的確,一些來訪者在他們情緒最低谷的時候來到了心理咨詢室。但同時慧滑,也有數量相當的人是為了給平常的生活加點料,增強自身心理健康,完善工作和親密關系而來到咨詢室。當來訪者來找我們的時候,他們的'問題並沒有大小之分,我們都會全部接受,因為我們的工作是遇見現在的你,而不是別人期望的你。

Gabriela Parra,臨床社會工作者, 加州心理咨詢師

6.不要在家裡思考你的工作,反之亦然

活在此時此刻,這需要你丟棄你的內疚。內疚對任何人都沒有用。當你在工作時,保持注意力,當你在家時,也不要分心。在每個地方都做到自己的最好,這會使你更加理智,讓你更滿意自己的勞動成果。

-Samantha Ettus, 工作-生活平衡專家

7.不要再無目的的檢查手機了,找一個特定的時間去做這些事吧

如果人們翻看手機的次數變少,絕大多數人都會因此變得更快樂(壓力更小)。一項由肯特州立大學的學生進行的研究表明,經常翻看手機的個體會在他們的閑暇時間(在他們想要放鬆的時候)體驗到更多的悲痛。

相比用意念去控制翻看手機的次數,我們可以對電子設備或是工作時間內進行設定,這樣我們被誘惑的次數就變少了。這樣是為了讓我們一天固定的幾次查看郵件、社交網路、信息。用有意代替沖動性的查看。這樣,我們的電子設備才會回歸它們本身僅僅是工具的狀態,而不是像老虎機一樣時刻覬覦著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

-Christine Carter,加州伯克利分校大眾利益科學中心幸福專家&《美妙的地點:如何遭到你工作和在家時的最佳狀態》

8.和朋友保持聯系

人們通常會認為當工作、學校、或家庭責任變得繁忙起來,和朋友出去玩耍就變成一種可以省去的奢侈品。我們通常首先將此選項刪除,即使我們還有時間去健身房或是呆坐在電視前漫無目的的消耗時光。實際上,保證和朋友玩耍的時間可以對心理健康帶來巨大的益處,同時幫助你隨時檢查你的焦慮水平。這是一個應對機制,同時也是一個生活必需品,我們不應該在生活變得艱難的時候選擇放棄它——我們反而比平時更需要它。

-Andrea Bonior,臨床心理學博士

9.真正著手去計劃短期的娛樂和長期的目標——主動將生活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大多數人每天忙忙碌碌,一周也騰不出幾分鍾反思自己或計劃改變。我們都明白自己在注冊了俱樂部以後就再也沒去過,或是想要換工作但卻一直拖延。於是,我們又是原地不動的迎接新的一年。

Greg McKeown在他的書《本質論》中提到,“當我們不主動利用我們的能量和時間時,別人——老闆,同事,客戶,甚至是我們的家人——就會幫我們利用。不久之後,我們就會失去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的能力。”

-Jennifer Taitz,臨床心理學博士

10.用同情和愛來對待自己

人們通常認為對自己的關愛是自私的表現,所以他們選擇不去做這些其實很必要的事情。自我愛護(self-love),自我關愛(self-care),自我滿足(self-fulfillment),很多的“自我”,因為幸福是由內產生的。自我愛護包括消除負性的自我談話,接受自己的全部。自我關愛包括設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以保護自己,花時間放鬆、恢復自己的精力。自我滿足就是跟隨你的價值觀生活,並擁有真誠的人際關系。

-Rachel DeAlto,溝通和關系專家

11.別忘了你的生理健康也影響著你的心理健康

這里有一些可以產生幸福的生理活動,嘗試一下吧:

-尊重你的生理節奏。在日出時散步,或在日落的幾個小時後入睡。不僅幸福需要7-9個小時的睡眠保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會使我們的大腦運轉的更好。

-給你的生活加入一些游戲:一些簡單的方式如在鍛煉的時候嘗試可以讓你開懷大笑的事情,如跳舞,蹦床,或是團體運動項目。

-冥想。冥想很簡單,有時候只需要一個app。

-Jennifer Jones,臨床心理學博士

12.一天之中:做幾次深呼吸並告訴自己一切都很好。最後,你的大腦會接受這些信息

也許你的賬單越堆越多但卻不知道怎麼還。也許你的媽媽患了阿爾海默茨病,而應對這件事已經讓你越來越疲憊。你開始思考是否真的還有人支持你鼓勵你。但是這時,你的心在跳動,你在呼吸,你胃中還有食物,頭上還有屋頂。而在這些情況、慾望、和需要的前提下,此時此刻,你還好。當你准備晚飯時時,走進商店時,開車去工作時,讀郵件時,真正的進入此時此刻,然後提醒自己“我現在,還好。”

經過不斷地重復(進入此時此刻的狀態,身體和大腦都冷靜下來),你大腦的神經迴路會發生變化——科學上稱之為神經可塑性——最後它將會變成你的習慣。

-Debbie Hampton, “最好的大腦”創建者&《通過改變大腦來擊敗抑鬱和焦慮》作者

13.有意識的努力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就像管理身體健康一樣

很多人沒有將管理心理健康當作首要任務。人們經常遺忘,或是以“太麻煩”、“太忙沒時間”為理由推脫。但是,就像身體健康一樣,心理健康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因為沒有了它,我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如果非要說獲得幸福和心理健康的關鍵成分,我會說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聯系,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有意義有目的的生活,愛他人和自己,以及對未來抱有希望。

-Timothy Sharp,臨床心理學博士&《一百種幸福的方法:給忙碌的人的指導》作者

;

㈣ 積極心理學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原因是

積極心理學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原因是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做漏一件事情,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感覺。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

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兆和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修正和彌補了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

心理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除去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並不意味著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功能應該在於建設而不是修補,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的族胡盯、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

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他們的弱點。積極心理學在對心理學的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從而填補了心理學在正常人心理活動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復了人性的積極面。

積極心理學重視對心理疾患的預防,並認為它們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主要來自於個體內部系統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抵禦精神疾患的力量,預防的大部分任務將是建造有關人類自身力量的一門科學,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個體身上培養出這些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挖掘困境中的個體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預防。

若僅關注個體身上的缺點或弱點,其實並不能達到有效地預防的效果。心理學的任務在於能夠有效測量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弄清它們的形成途徑,並通過恰當干預來塑造這些心理品質。

㈤ 積極心理學: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課,告訴你幸福的8個方法

2002年,泰勒博士第一次在哈佛大學教「積極心理學」課程,當時只有8個學生選修,中途還有2個人退出。但是,接下來的一年,經過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門課程。

2006年,「積極心理學」課程,超越「經濟學原理」,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泰勒博士本人被哈佛學生譽為「人生導師」、「最受歡迎的講課者。」

2007年,泰勒博士第一次為中國高端企業家開設了課程。

2010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MBA學生開設了「積極心理學」課程。

可見,「積極心理學」經過時間和實踐的考驗,逐漸被大家認可。今天,我給大家分享泰勒博士寫的書《幸福的方法》的精髓。

1 、四種人生模式。

泰勒博士根據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歸納出四種人生模式:

第一種是:享樂主義型

這種類型的人,及時行樂,逃避痛苦,他們是當下的奴隸。

第二種是:忙碌奔波型

這種類型的人,總是為未來忙碌,他們是未來的奴隸。

第三種是:虛無主義型

這種類型的人,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他們是過去的奴隸。

第四種是:感悟幸福型

這種類型,是泰勒博士提倡的模式,也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2 、改變固有的模式,養成積極的心理習慣,每天感恩5件事。

通過對照自己固有的人生模式,反思、調整、刻意改變,重新養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習慣。

扭轉過去,重塑模式,重新定義看問題的角度,是一件艱難、但可行的事情。

比如: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難管教,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想要孩子,卻生出來。

一下就把消極的思維,扭轉為積極的思維。

每天感恩5件事:感恩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潑、感恩自己和家人平安無事、感恩今天你吃到了美食、感恩你有一份工作讓你謀生、感恩朋友幫助了你……

每天感恩5件事,有益於培養積極的心理習慣。

3 、全然接納自己。

馬克.吐溫說:「如果我們能在80歲的時候出生,然後慢慢走到18歲,那生活會幸福無比。」

很多人不自信,不快樂,不幸福,是因為不接納自己,不接受現狀,徒增煩惱。

幸福的人,會珍惜、並運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去創造未來,而不是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唉聲嘆氣。

4 、設定自我和諧的目標。

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像一條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卻沒有方向。但設定的目標如果和自己的實際不和諧,人又會陷入新的矛盾中。

和諧的目標,是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喜歡做的,三者結合起來的最佳平衡。

5 、尋找使命感,熱情是幸福的動力。

每個人的使命感不一樣,可以是為了家人過得更好,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使命感,人做事就會有持續不斷的動力。

激情會轉瞬即逝,熱情卻永不磨滅。

6 、簡單即是幸福。

這和當下流行的「斷、舍、離」是同一個意思,把復雜的生活,變簡單,騰出空間,幸福才能進來。

7 、幸福是無限的,堅持幸福至上的原則。

佛祖說:「一根蠟燭可以點燃一千根蠟燭,而它自己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幸福不會因為分享而被削弱。」

與物質的東西不同,幸福是無限的。

當今人對「物質至上」的堅持,為了土地、石油、黃金或是其他物質財富,讓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愈演愈烈,甚至爆發戰爭。

堅持「物質至上」,會走上競爭,戰爭的道路;堅持「幸福至上」,卻不會因為分享而削弱幸福。

不同的集體價值取向,會導致人類走向不同的命運。

8 、幸福不是等來的,幸福從現在開始!

如果你認為一定要等到某一個人,買到一所房子,實現某個目標,才是得到幸福。那麼這種觀念,是被動的,是被外界左右的。這是幸福的假象。

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在。

書中說:「外在的東西,並不是不重要,只是它們無法使我們真正快樂。安寧必須是內在的。如果你覺得開心,那種幸福是可以傳遞的,走到哪兒就帶到哪兒。」

還等什麼?幸福從現在開始!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我們明天見。

每日讀書,不忘初心

今日閱讀:《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 泰勒.本-沙哈爾 著

每天解讀一本好書,喜歡可以分享、轉發、關注。

㈥ 如何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帶你走近積極心理學

面對生命的有限性和消亡的必然性,人們不停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終極目標和追求是什麼?盡管有很多種不同的回答,但在個體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人生是整個生命過程的所有經歷和體驗總和,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努力讓快樂成分更多。快樂是可以覆蓋痛苦的,這樣整個人生的體驗讓會更幸福。當然,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悲痛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快樂也不需要作為應對痛苦的解葯,快樂可以與痛苦同在。

如何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呢?,讓我們走進積極心理學試試看。大概兩年前第一次讀到《積極心理學》這本書,一直非常喜愛,不時地翻開看看。積極心理學跟「雞湯」完全不同,它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和實驗基礎上,對我們認識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有切實的指導意義。於我而言,積極心理學一方面讓我開啟了對它的認知,拓展了與之關聯的知識邊界。另一方面,提供了構建快樂幸福人生的幾個要素,指明了值得關注和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塑造了通過積極心理學幫助自我實現的信念。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是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積極心理學》,作者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美國密歇根大學Arthur F.Thumau心理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委員會前主席,全球100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之一,美國VIA性格研究中心學術部主任。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並以其在樂觀、健康、幸福等領域的研究而享譽世界。2010年,彼得森博士榮獲密歇根大學最高教學榮譽獎——「青蘋果獎」。

這本書適合大眾讀者,能幫助人們了解自我、認識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接下來圍繞書中主題,給大家簡要介紹下精要內容和思想。

[if !supportLists]1、[endif]積極心理學講什麼

積極心理學不僅僅關注疾病,也要致力於去發現和培育天賦和才華,讓日常生活更令人滿意,幫助健康的人們實現人生的價值。

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並以此來激發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向屬於自己的幸福彼岸。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於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積極心理學有三個主題:

1、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愉悅、感激、成就)

2、積極的個人特質(個性力量、天分、興趣、價值)

3、積極的機構(家庭、學校、商業機構、社區和社會)

2、精要內容

01 愉悅與積極體驗

愉悅包括感官愉悅和高級愉悅,感官愉悅與皮膚和身體器官相關,高級愉悅與思想相關。無論強烈的興奮或是安靜的滿足,愉悅感覺總是美好的,很多人在感受愉悅的同時是幸福的,並試圖留住或增強這種感覺。

預期幸福或期望效應,通過實驗研究,我們對此時此刻的選擇,是建立在那時那刻對幸福的預期上進行的。對於愉悅感的預期,我們絕大多人的感覺是比較准確的。當然,人們在懂得預期未來的感覺之後依然會犯錯,因為有一些心理學因素對愉悅感產生影響。比如曝光效應(某些東西我們接觸的相對較多,就會傾向於喜歡這些東西)、捐贈效應(我們都傾向於喜歡別人給與我們的東西,即使我們並不十分想要或者能充分利用)。

情緒具有特定的行為傾向性,消極情緒提醒我們注意環境的危險,而積極情緒代表著安全,能指引我們參與增強我們行為和認知能力的活動中。積極情緒能夠消除消極情緒所導致的生理反應。

好的心境不僅會滲透入我們的思想,也會影響機體全身。在好的心境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充滿活力並樂觀向上。而心理學家在過去幾十年裡更多的將注意力放在了不良心境上,能夠體驗積極情緒的能力被鮑.米爾成為享樂能力,這種能力基本上就是指積極情感—既個體所體驗到的積極心境(快樂、感興趣、活躍等)的范圍。獨處時有好心情的人,跟別人在一起時,往往也會有好心情。

02 幸福

亞里士多德關於幸福的概念:「真實的面對內心的自己」,幸福的重點在於人們應該發現、發展處自我最有價值的地方,並充分利用這些能力、天分去追求更美好的東西——包括別人或乃至整個人類的福祉。

研究表明,幸福感比起愉悅感更能預示生活的滿意度。生活質量是所有有關美好生活的情緒、體驗、期望、成就等的綜合標志。主觀幸福常常用來定義相對較高水平的積極情感、相對較低水平的消極情感,以及對生活是美好的總體評價。

一些人格特質——樂觀、外傾性、直覺能力、自尊、內部控制能力與幸福存在中度至高度的相關關系,較低的神經質性也是如此。快樂的人能夠幫助自己擁有更多積極特質,不快樂的人則相反。

四種能夠通往幸福感的途徑:愉悅的體驗、投入、意義和成功。

03積極的思想

積極思維能夠增強生活的洞察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一個人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樂觀的(喜悅的、充滿希望的、陽光的)人能夠找到更加重要的途徑來獲得心理學意義上的美好生活。

人類學家林耐爾.泰格關於樂觀的定義:「一種情緒或態度,與對未來的社會或物質生活的期望相關——一種對自己有益或者能帶給自己愉悅的社會期望的評價。」

弗洛伊德認為樂觀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人們追求目標是一種期望價值,所有現實的人類互動都能以目標的形式存在。當人們發現在追求自己所採納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阻力的時候,就會在自我調節里加入樂觀成分。面對困難時,人們能堅信自己目標能夠達成就是樂觀主義者,反之是悲觀主義者。樂觀能夠帶來持久的動力使之達到目標,悲觀則會導致放棄目標。

樂觀分不同的水平,大樂觀能夠導致預期的結果,因為大樂觀會帶來充滿激情和韌勁的普遍狀態。小樂觀能夠導致預期的結果,因為它可能會提前設置特定的行為來適應既定的環境條件。

04性格的力量

性格力量在某種意義上是特質性的,具有個體的差異,良好的性格是一系列積極特質的綜合體。

良好的性格和其構成因素都是在道德層面上受到推崇的,「幸福是生活的目標,美德是幸福的基礎」——托納斯.傑斐遜。

VIA分類(VIA即行動價值協會),6種美德和24種性格力量:

1)智慧和知識的力量:創造性、好奇心、熱愛學習、思想開放、洞察力。

2)意志力量:實性、勇敢、堅持、熱情。

3)人道主義力量:善良、愛、社會智慧。

4)公正的力量:正直、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

5)節制的力量:原諒/憐憫、謙卑/虛心、審慎、自我調節。

6)卓越的力量:對美和優點的欣賞、感激、希望、幽默、虔誠/靈性。

05價值

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去表明並追求我們所崇尚的價值,對個體來說,價值不僅僅意味著行動的目標,而且還是評價目標的標准。

威廉姆.斯科特教授認為,價值是一種相對正確的目標,被人們看做:(a)內在的美好:這是終極目標;(b)完全正確: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正確的;(c)普遍正確:適用於所有的人。

價值是由個體和集體成員所持有的關於期望目標的信念,他們超越特定的環境,知道我們選擇行動,評價他人和自我,並可以根據相對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全世界范圍內十種人類價值的普遍結構:成就、善心、遵從、享樂、力量、安全、自我指導、刺激、傳統、普遍性。

06興趣、能力和成就

蓋洛普機構調研結論:一個你能每天盡全力投入的工作就是你所熱愛的工作。

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去理解這些興趣,自己充滿狂熱的激情,並投入其中。

興趣和能力如果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就,無論這種成就是大是小。

查爾斯.莫瑞基於數百位不同領域的精英們進行對照,得出有關成就的普遍性結論:

[if !supportLists]1)[endif]博學者:在諸多領域都能取得卓越成績的人需要多種不同的高超能力;

[if !supportLists]2)[endif]努力勤奮是關鍵;

[if !supportLists]3)[endif]良師很重要;

[if !supportLists]4)[endif]合適的時間地點非常必要;

[if !supportLists]5)[endif]傑出和卓越往往產生於相信生活有沖高目標的社會文化中,在這樣的文化里,人們相信自身的力量。

07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下了一條廣泛全面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虛弱現象。」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討論一直落後於生理健康。

瑪麗.約哈達在《積極心理健康的當前定義》中提出六中能夠導致我們通常認為的心理將康狀態的品質:

自我接納

對現實的准確感知

自主性(從容的應對社會壓力)

對環境的掌控能力

成長、發展、成熟

人格統一完整

08積極的人際關系

擁有愛的能力,以及被愛的能力,被認為是人類的本質傾向,並且在人類從嬰兒期到老年期的整個人生過程中,都對健康和幸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者用幾個詞總結積極心理學:他人很重要。

等價學說顯示親密關系——友誼或者愛情是否能夠維持,取決於關系雙方認為他們從關系中所得到的是否跟他們所付出的成比例。等價的關系能夠持久,不等價的關系會面臨破裂。

依戀理論的三種依戀模式。有些人喜歡親近,並感到親密關系很容易建立;我們希望對方是值得信任和可以依靠的,同時我們也會向他們尋求安慰和支持,他們也是如此。這類是安全型的關系。還有一些人對親密感到不舒服,發現很難相信我們的夥伴,跟別人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當悲傷的時候,更願意選擇獨立而不是親密,更喜歡退縮而不是尋求安慰,這類是迴避型人際關系。還有第三種人常常擔心被別人冷落,可能會希望更多的親密,而這種過分的親密,伴侶可能做不到或者不願去做,這類是矛盾型的關系。

喜歡是指人們對彼此有積極的態度,一些能夠導致這種積極態度的因素:臨近、相似、滿足需求、較高的能力、吸引力等。

當愛好與對互惠和等價的相似性和期望度有共同的認識一起存在時,我們就稱之為友誼。

當一種關系以相互排他性、轉移性和傾向性為特徵時,雙方變得互相依賴,這是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愛情。

09授權機構

良好的家庭、良好的學校、良好的工作場所、良好的社會、良好的宗教,是一個良好的機構有助於它的成員獲得美好的生活的組織。

㈦ 積極心理學 如何提升幸福感

對於我來說,提升幸福感就是提升掌控感,但不是那種變態的想控制一切和別人的偏執想法,而是一種可能性,可以擁有得到想要的東西的可能性,就是我的幸福感主要構成

一般來說,提升幸福感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干預,一方面是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好像同樣落魄的兩個人不一定都會覺得生活如此難過。另一個方面就是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感知能力的差異基於每個人的經歷和在經歷中得到的認識所影響的,都是些可遇不可求的事物。但是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是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我們手中的,這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創造性地生活,掌握自己生活的節奏,比如努力學習考取一些以後用得到的證書,相比於天天打游戲僅僅為了消遣的話,是具有創造性地(當然並不是說打游戲完全不好,如果你以後想要在游戲上面去的一些成就,那麼游戲就會成為你的創造性地工作,創造性的一個重要屬性是未來的價值性

㈧ 如何運用心理學過上幸福生活

如何運用心理學過上幸福生活

懂得運用心理學的人,通常生活都是過得比較幸福的,那麼為了大家能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下面如何運用心理學過上幸福生活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人都追求美滿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學習和運用心理學,了解自己、愛護自己,了解他人、懂得他人,是我們走上幸福人生的捷徑。

那麼,如何運用心理學正確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希望的幸福呢?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是可以分析、可以學習的。心理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心理學認為:“幸福”由五個因素構成,這五個因素共同構成幸福。這五個因素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系和成就。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心理學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讓生活走上幸福道路的吧!

第一因素積極情緒

舉例來說:有個男性病人胃痛,去求醫生。醫生看了後,認真的給他寫病歷,囑咐他三天後再去找醫生。他回家後打開一看,上面寫著:月經不調。這個人哈哈一笑,然後每次想起這件事就笑得前俯後仰。

三天後,他去找醫生,告訴醫生他的誤診。醫生問他:你現在胃還痛嗎?他一看果然不痛了。

這個故事所隱含的理論就是:積極情緒擁有巨大的力量。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積極的情緒,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愉悅、狂喜、入迷、溫暖、舒適等。在此元素上的人生稱為:愉悅的人生。

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積極的。當我們感受到愉悅、快樂、溫暖、安靜時,這個時候,我們是幸福的。

當然,生活不可能永遠都是這樣積極的,不可能遇到任何事情都是臉上堆滿笑,總是莫名其妙的喜悅。要體驗百分百的積極情緒,是違背和否認人性的,那麼,多少才夠呢?

積極心理學提供一個比例,積極情緒的洛薩達比例——3:1,即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比例如果是3比1,則這個人是積極的,欣欣向榮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管是公司還是家庭,當積極與消極的比例大於3:1時,這個環境就會蓬勃發展;如果低於這個比例,經濟就不好,家庭問題就會發生。

第二因素投入

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換個詞解釋:廢寢忘食,聚精會神。

這種境界是一種很安詳的境界,我們把這個時候稱為:(flow)心流,也翻譯成福流。心在流動,感覺停止,是特別專注於自己熟悉和喜愛的工作時達到的幸福酣暢的狀態。

處於福流狀態時,我們無暇思考其他。當我們認真觀察出現福流人臉上的表情時,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沒有任何錶情。只知道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受任何外人的干擾。

福流的過程與積極情緒無關,如果你問一個正在體驗心流的人,你在想什麼,你感覺怎麼樣,那麼通常他會回答,什麼也沒想,什麼感覺也沒有。

在東方的智慧里,福流的最高境界可以稱之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當身心融為一體,福流體會得越多,我們的幸福指數就越高。

那麼,如何達到福流呢?

很簡單:一個時間做一件事,專心致志的做此事,品味此事。當我們不把注意力分散在多個任務上時,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我們就會享受到來自福流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達到投入和專注,那麼你可以嘗試做冥想。冥想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療法,它的基本要領是呼吸和專注,全身心放鬆,然後調整呼吸,慢慢的把注意力專注於一件事情上,堅持下去

然後你會發現,你生命中的喜悅會越來越多。

第三因素意義

有意義的人生,意味著追求某些超越你自身的東西,並為之奮斗。當我們的人生找到了目的和意義,當我們為了此意義不懈努力,我們就擁有了幸福。

意義帶來的幸福感能對抗很多消極情緒,包括抑鬱。得抑鬱症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

患抑鬱症的人很多人最終會選擇自殺,也就是這個原因。他們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活著,我為什麼要這樣活著。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的價值。

有一個富二代,家裡非常富有,但他得了抑鬱症,經常想辦法自殺,可他每次自殺都被救活。有一次,他又跑到海邊去跳崖,當他跳下去的時候,看到另一個人也在喝海水,他一時念起,就把那個人救了上來。

那個人上來後,對他感恩戴德,說海水真不好喝。從此,這個救人的經常自殺的青年就不再自殺了,因為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從那以後,他沒事就到海邊去溜達,救上來不少人。

第四因素人際關系

生命即關系,我們的生命無法脫離關系和而獨立存在。幸福不是出世,不是離群索居,幸福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與人交朋友。

有人曾要求克里斯朵夫·彼得森用兩個字來描述積極心理學是什麼,他的回答是:他人。

他人意思是:一是,他人對你的幫助和依靠,你的被需要感和存在感;二是,你存在的意義,你幫助他人,自己會感覺很滿足。

當我們被人幫助和依靠時,我們就不是孤獨的。社會神經學家約翰發現,孤獨對生活產生的消極影響極大。

當我們談到人際關系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朋友,同事。因為有一個人堅定的支持,你會覺得特別安全。而我們的生命中因為有了他們而變得更精彩,更知曉得失,更懂得珍惜,這樣的感覺,就叫幸福!

他人的第二層意思是: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能充盈著我們,讓我們自豪。

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師說過:最高的快樂是行善助人,給予他人幸福。心理學研究表明:幫助別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曾經有一個美國心理分析的機構,把幾十個兒童分為兩組,一組讓兒童每星期3次從事任何想去的娛樂活動;另一組兒童每周3次做任何想做的好事。結果表明,每周做善事的兒童,幸福感更強。

為什麼做善事比娛樂更讓兒童有幸福感?

因為,娛樂活動所獲得的愉悅是短暫的,容易消逝,而善舉能帶來長期的滿足感。很多的富豪都會熱衷於慈善事業,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助人會成為他們更大的追求。

;

㈨ 正向心理學之追求幸福感的方法

前面我給大家介紹過由正向心理學看幸福感,在文章中有說到正向心理學認為幸福感可以藉由行動來追求與獲得。幸福感會受到正向特質的影響,它能帶來好的感覺、滿足與幸福感,透過學習可以改變負向人格特質。其所內含的道理並不困難,但難在實踐並內化成習慣。
正向心理學
一、建立正確的觀念:

接受自己生為人,是具有喜、怒、哀、樂等情緒的,情緒沒有好、壞、對、錯,端看你的認知以及如何詮釋;並謹記快樂源自於個人的心靈狀態,而非建立於外在身份、地位與財富之上。

二、感恩:

它是一種心態、行為。經常性的覺察別人的好意、心存感激、以及常常對別人表達謝意,都可讓自己有幸福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常具感恩心的人,更為健康、樂觀、多朋友;並且不容易憂郁、嫉妒、酗酒。對別人感恩,不僅能利人,而且能利己。幸福感與感恩的關系是雙向的,感恩的人更會幸福,幸福的人更會感恩。臨床上設計的感恩練習有叄種:

感恩拜訪:寫一封信給一個你一直想感謝的人,去拜訪他,並把信當面念給他聽。結果顯示,短期內,感恩拜訪能夠大幅度的提高自己的幸福感,但叄個月後,沒有後續練習的話,感恩拜訪所產生的幸福感會逐漸消失。

感恩日記 (或周記):每天 (或每周) 寫日記 (或周記),寫下這段時間內的 3-5 件好事。這樣做,在六個月的范圍內,能大幅度增加自己的正向情緒。研究中建議,每天比一周才寫一次的方式,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感恩心產生,因此產生更多的幸福感。重視別人給予自己的恩惠,也可能引發自己的、更多的幫助別人或安慰別人的善行。

行善:是一種行為上提升快樂的策略,能提升短期及長期的心情。視自己為慷慨的人,能使自己在幫助別人時,更有自信、更有效能、與更樂觀,自己也得到更多的回饋。另外,行善也可以增加人緣,同時產生更多的感恩、與有利社會的互動。多項研究顯示,樂於助人的青少年心理更健康、更活躍、更積極、更勇於迎接挑戰、體驗到更多正面情緒,而憂鬱症和自殺率也顯著降低。大型臨床發現,老年人如果去當志工,對於身、心健康都有好的影響,而且比較長壽。另一個大型臨床研究說,做很多義務工作的志工,會減少早年死亡的機率達 44%;這個長壽效果,比每星期運動四次還有效。

三、享受活在當下的快樂:

要減少擔憂未來或懊悔過去;相反地,要享受當下快樂感、增加正向情緒迴路、多抱持感恩的心、留意生活中的小幸福、並主動創造快樂 (藉由改善人際關系、找到工作中喜歡或有意義的部份、投入喜愛的運動與休閑活動等)專注於快樂的感受,排除干擾,全心全意地享受快樂:如聽音樂時閉上眼睛全心體會音樂的流動,享用美食時專心品嘗,和家人共處時全心與其互動而不要掛念生活瑣事或工作。

留下紀念性物品、照片或冥想快樂感受:當你看到某個紀念性物品或照片時,想起那美好的經歷,從而把一時的快樂變成長久的快樂,並可將其帶入靜坐冥想中,若有負面情緒或情感沖突時,可將快樂感受帶入以減少負面情緒。

自我肯定:好事發生,一般都是來自自己努力和別人的幫助。需要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對別人的幫助要心存感激,但當好事發生時,也需要感謝自己。就算好事全是別人帶來的,那至少也說明我值得別人幫助。

與他人分享快樂經驗:不但可以增長快樂的時間,和別人的關系也可以變得更親密,得到更多友情的支持。

四、培養覺知能力:

可利用正念修行法,不批判、不評價,當個客觀的觀照者,能使心靈平靜。心智清晰時,甚至可培養同理心與慈悲心。

五、擁有滿足自己的目標並享受完成目標的過程:

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到目標,讓自己覺得這些目標很重要、很有趣,所以去執行,而不是為了引人注目。美國心理學家麥爾斯與戴納說:被動地參與所擁有的快樂,比不上主動參與和逐步完成個人目標所得到的快樂。有目標者的成功機率大於無目標者。當目標具體明確、具有挑戰性,能激發自己較高的鬥志。設定目標是為了要讓自己清楚行進的方向,不會在遇到岔路時進煺兩難;當自己腦海中有了目標,做事時較能自由自在、毫無顧慮的享受當下。

六、找到樂趣與意義兼具的工作與活動:

在尋找工作或活動時,可提出叄個問題:1. 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意義?2. 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樂趣?3. 我的專長是什麼?檢視自己的答案,找到能通過以上叄個問題的職業項目,有助於判斷應該從事何種工作或活動,會使我們最快樂。若無法改變工作現況,則試著改變你對工作的看法和態度,並從中找到樂趣;或試著改變時間工作分配,並參加一些有意義又有樂趣,並且是自己擅長的新活動。

七、簡化生活和物質需求,不要過度忙碌:

壓力通常來自於和別人比較,以及過度忙碌的生活。就算你從事的是你喜歡的活動,但當生活瑣事一多,人就容易急躁、不安,且無法享受當下。

八、身與心息息相關:有身體的健康,較能保持心情愉悅,身體的健康可藉由均衡飲食、定期適當的運動、適當睡眠、多曬太陽、多從事戶外休閑活動來達成。而心情愉悅也能反過來輔助身體,因為愉悅時,人較不需從暴飲暴食、網路成癮、瘋狂購物、抽菸、酗酒、吸食毒品等行為來獲得刺激。

正向領導需要5種能力
1. 善用自己和別人優點的能力

1. 保持身心的健康,懂得管理壓力

2. 有專注當下的能力,提升個人表現和生產力

3. 真實性的領導力,專心於建立長遠的正向人際關系。

4. 標桿人生,把企業的使命注入對社會有貢獻的意義。

抑鬱十個消極想法
1、我現在真的很無聊,很無助;

2、我有抑鬱症,我太需要別人關心了,我太可憐了;

3、這件事我必須做,不然我的一生就全毀了;

4、讀心術,想著別人在看著自己出醜,別人一定在罵我;

5、不管怎麼樣,我實在太丑了,我的表現的確很糟糕『

6、我現在的情況,都是XX的責任;

7、為什麼我會有抑鬱症,我的將來怎麼辦;

8、瞬間的挫折感,我真沒用,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

9、我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每個人都比我優秀;

10、那些人算什麼東西,誰傷害了我,老子打死他,我會對傷害過我的人毫不留情。

中度抑鬱症怎麼治療
一、閱讀書籍:開卷有益,中度抑鬱症治療應該多閱讀一些心理學、哲學、包括道家、佛學方面的書籍,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對自身對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超越過去的思想局限。

二、中度抑鬱症治療方法包括冥想法:抑鬱症患者可以通過全身心的平靜、放鬆、和愉悅為基準,進行簡單的冥想。冥想是身心靈修習的一種很好行為,現在已被廣泛的應用到心理治療和心靈成長活動中,冥想可以減少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有規律地練習冥想會增強意識,有助於抑鬱症患者獲得啟迪。

三、中度抑鬱症治療要廣交良友:抑鬱症患者的一個特點就是逃避現實,喜歡閉門獨居自視過低、過分誇大自己的缺點等等症狀,如果長期下去,會導致抑鬱情緒加重,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前提必須強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觸朋友,參加社會活動或出去旅遊,盡管開始內心會很痛苦,但是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後,負面的情緒感受就會被外部環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會重燃起來。

四、中度抑鬱症治療還應堅持體育活動: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體育鍛煉時一個特別好的調節方式,尤其是晨起鍛煉。因為很多抑鬱症患者有行動緩慢、懶被動等情況,抑鬱症患者進行體育鍛煉,它可以充分調動人體潛能活化身體細胞,當身體放鬆了,內心也慢慢就會放鬆下來,情緒自然就會有一定的緩解。

㈩ 運用積極心理如何提升幸福感

運用積極心理提升幸福感的途徑,這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是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然後就會有良好的積極心態去給的心理狀態,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這樣子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說不定會給你另外一種人生狀態,可能就會給你帶來一種新的幸福的體驗,因此也就會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閱讀全文

與積極心理學如何抵達幸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外國美女多男人少 瀏覽:174
eve的故事書有什麼用 瀏覽:942
什麼是堅守的愛情 瀏覽:585
婚姻家庭類民生案件有哪些 瀏覽:936
人多少歲有愛情 瀏覽:195
愛情感情友情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瀏覽:910
卡通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531
你中國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68
考上事業單位多久會提檔 瀏覽:33
美女什麼時候來安吉 瀏覽:731
88年卯時女孩的婚姻如何 瀏覽:619
濟陽經濟律師多少錢 瀏覽:51
產能過剩為什麼經濟不好 瀏覽:803
婚姻和車都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285
婚姻天註定嗎怎麼阻擋也阻擋不了 瀏覽:183
陽江為什麼經濟發展不起來 瀏覽:60
歌曲多少愛情都是走著就散了 瀏覽:996
故事與她英語怎麼打 瀏覽:567
健康水反饋是什麼 瀏覽:841
事業單位應聘成功如何開展工作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