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幸福生活 > 道德經怎麼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道德經怎麼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3-05-10 04:31:34

Ⅰ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羅老師版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無名無形的道生出混沌之氣(一),混沌之氣分出陰陽(二),陰陽又交匯出新的物質,從而生出萬物。

舉例:我們身體最初的物質本源是「精褲肆」,界於陰陽之間,從父母遺傳而來,精封存在我們的腎里,為何說腎重要,就是因為這個。腎精只會一點點損耗,後天沒辦法補太多,你要想長壽,就只能減少它的損耗,腎精分成腎陰和腎陽,後形成腎臟(水火相抱的物質)。腎精一虧就會損耗腎陽腎陰,就會各種衰老。道生出的「一」在我們身體內體現為「腎精」,腎是最重要的,腎好,其他臟腑才會好。

熬夜、縱欲都是損耗腎精的,日常補腎精的辦法:買點熟地,做肉湯時扔裡面兩塊,大部分成人都可以,一周一次,一月一次都行。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依靠陰包裹陽,涌搖、交匯形成沖和之氣。

負:憑借、依靠。

啟發:生活中要懂「沖氣以為和」的智慧,保持陰陽平衡,而且是在涌動中保持平衡,而並不是陰陽都是死板的。

舉例:羅老師幾年前看到一對情侶吃飯,男孩特別瘦,坐在對面看著女友吃,女友面前擺了兩盆:一盆麻辣香鍋,一盆麻辣水煮魚,可是女孩卻滿臉痘。偶爾麻辣可以,但長期麻辣,會過度傷陰,包括熬夜也會傷陰。

過度傷陽:在機場看見一個美女,穿著衣服露著腰,所有男士都多看兩眼,覺得很美,但是這美女卻把自己搞得很冷,不注意保暖,就會傷陽氣;男胡汪士經常喝冰啤酒,也會傷陽氣。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天下人所討厭的生活狀態,唯孤寡不穀,可是君王喜歡用這些做自己的稱謂。萬物是在不斷變化的,當減少的時候會慢慢增加,在增加的時候會慢慢減少。

領導者要盡量放低自己,你要承擔一個國家的不祥。

人生有兩個狀態,要麼你在損的狀態慢慢增加,然後在益的狀態就慢慢折損。但我們要弄清楚損益的是什麼,比如乞丐是在損的位置,要一輩子飯能要到巔峰么?

損的是外在虛幻的東西,益的是你做的工作。損的是自己,益的是眾生。搞胡做轎清楚這兩點,才能搞清楚損益的關系,不然泛泛而談往往是是而非。

啟發:生活中把握損益的關系,就會幸福。

舉例1:羅老師自己錄這個《道德經》,全是公益,付出(損)的時間、金錢,益的是工作本身,益的是大家,這個工作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年了(那時是2016年10月),這一年我獲得了幸福感,沒有幸福感我可能也堅持不下去,每當我看到大家的留言改變,身體和心靈獲得了解放,我非常幸福,這就是損之而益。

舉例2:羅老師之前認識一位企業家,家裡的錢多到幾代人都花不完,但突然這幾天聽說他失聯了,估計是反腐的事情,這是家裡的頂樑柱,突然這樣,那麼在乎錢的多少就真的很幸福么?現在家中老人在養老院無人過問、照顧,這就是「益之而損」。

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上古的智慧之人是怎麼教育人的,我也拿來教育別人。特別強硬的梁不能正常的死亡,我將把這個作為教育的開始。

父:同「甫」,開始。

金人銘中是兩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做人不能太強硬,有可能非正常死亡,但這不是讓大家軟弱、逆來順受、苟活在世間,而是在講人生態度,有的人的生活態度就是「要戰斗,要競爭,要強,要贏」,這並不可取,真正可取的人生態度是按照自己的節奏盡力,與別人和諧相處,做好事情的本身,不在意人生結果。

謝謝點贊哈~

Ⅱ 《道德經》讀書心得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心得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心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經》讀書心得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讀書心得1

老子,道德經,區區五千字,涵蓋了基好眾生所求的一切真諦,斗膽牽強附會一下:

好多的社會現象,讓人看起來很無奈,有時你要陪著悲憐幾許、憤慨幾許,但放下一切,靜心而論,大抵是因為看不開所致。看開了就超脫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個字,細想來,它包涵了人生處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

剖開來看。

宇宙觀:從黃帝內經內容里看,它的本質就要求人與宇宙的輪回同一。順者猖,違者亡。12字關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規律行事,就象孫悟空永遠要在如來的手掌心一樣,無論你有多少變數,均在這一涵蓋之中。

人生觀: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為何物?地勢坤,要求人仁厚、寬容。象大地承載一切一樣去融合同化一切。豁達飄逸的形神,如佛一樣立在我們的面前。

方法論:它就要求人處事必須順應自然規律,違反了之後,可能一時得呈,久而久之,必遭報應。

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健詞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義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樣。

細分析起來,水有三種特質:利萬物不求回報、居眾惡而謙下、柔弱而不爭。

這些特質與我們今天的時事相暗合,它會影射出許多不合規律的行為。

我們經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細細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諦,會對人對己均有裨益。

摒棄眼前,放眼長遠;丟開功利,自在於心。

《道德經》讀書心得2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搏襪鉛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幹部推薦了《道德經》等書,終於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給於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於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於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道德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最高標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聖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後,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勝別人,更應該了解自己有勇氣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好螞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裡,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慾,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於生命和自然的真,不願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後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闢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後才猛地發現提出環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符合民眾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慾,食慾,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慾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揮才能的平台,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苟,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3

老莊之說是為中華民族千年哲思。無爭故無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風骨高潔,令人心折。讀《道德經》八十一篇,選其某章,略述吾粗淺看法。

國學之博,致遠而學,此番僅是漫談,諸君見笑。

——題記

【養育·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無為」。但我認為,有些人雖表面上是游離世間,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惡」等因素的影響而去插手世間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積極入世」的影響,導致這些「游離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無為原則。

既然說到「無為」原則,便不得不提起漢朝。雖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漢王室所看重,為漢王室信奉,漢朝開國丞相張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漢朝前期積弱,漢高祖劉邦甚至有被匈奴圍困之辱,那時百姓的生產及生活水平確實無法達到一個王朝強盛所需要達到的水準。

那麼一個強大的王朝要達到的最高准則又是什麼?無非是國家強盛,不被外來者侵略,軍隊可以打勝仗,讓百姓安居樂業等等,這種准則必需要求經濟基礎能夠支持住上層建築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經秦王朝覆滅、楚漢爭霸等諸多戰火洗禮,統一之後,漢朝前期的經濟基礎是明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漢惠帝之後,漢文帝將道家的「無為原則」充分運用以治國,使得國家的生產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至於漢文帝的繼承人漢景帝同樣施行相差無幾的政策,事實證明那時「無為」是對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時間之內得到了提高,迎來了華夏歷史上國家大統一之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們中華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麼民族呢?無疑是漢族。漢族又是從何時開始有此稱呼的?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在此之後的歷史舞台上,漢族,這個偉大豪邁而又命運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擔任著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主角。這也與兩漢時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經濟基礎密不可分。

現代中國人大多隻記得千古一帝漢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卻少有人記得為漢武帝鋪墊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窮兵黷武之後的「輪台罪己詔」。是以儒家的「有為而治」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究竟哪個要更好,在此先不展開,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貢獻又不願居功的人,才是最應該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4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 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 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這是道家哲學 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 篇,原文上 篇《德經》、下 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 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因此學習《道德經》對我們探索 中國古代最本質的 思想道德品格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讀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難度的是具有很大難度的,所以我選擇了從閱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開始慢慢感悟,在閱讀中,我發現《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講什麼是道,後四十四章主要講德,簡單說來,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並不相同。

首先說一說前面講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來,主要就是指無為之道。第一句就說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這一句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 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 思想。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 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 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前面的章節中中,我們也可以深刻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對 中國傳統文化 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關於無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 篇里也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所以對於當代的我們這些大學生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 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薄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德,是物化之為,是「道」於宇宙間的布施,是對萬物的呵護。道生萬物,萬物應「德」而得存,萬事應「德」而生運化。德,是「道」呵護事、物,沿規律與法則演化之顯現。德,是「道」布施於萬物生化的永恆「工程主體」。所以說:德行道從。

我認為後文中最經典的莫過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麼,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麼?查閱資料分析後得出這三件事件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於這三樣的東西存在。從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所以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於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道德經》的一個主要重要的內涵。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我們區區幾千字便能概括的。總之,《道德經》是一部 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它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我們只要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會對我們這些當代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指導和教育意義。至少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經》讀書心得5

也許是年齡大些了,閱歷多些了,再讀到《道德經》的時候,感觸挺多的,尤其會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聯系起來。感覺老子的《道德經》簡直就是一部教育論著,只要你思考,總是可以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觀方向的指導,微觀方法的幫助!《道德經》,五千字,蘊涵著了不起的治國之道、悟不盡的人生哲學。老子的深奧著實讓人佩服,若想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讀卻讓我感到老子的哲學 思想與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識《道德經》,是從港台片中聽到的台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直到讀完了《道德經》,才對此有了一些體會。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部《道德經》。每個人閱讀《道德經》,都會因為自身的經歷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經》,心如何,經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讀到的《道德經》就是一部教育理論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的開 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內在的,是可以解釋出來的,然而規律卻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名,則指的是虛的事物,是理論,是虛名,可以說出來的,但卻也不是不變的事物。正如給我們教育者指出了教育總綱:教育規律是可以 總結歸納的,但是,教育規律會隨著社會制度、生產力等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即教有法而無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說「行不言之教。」,這是洞悉教育的哲學!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精力充沛的孩子們,多少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將孩子的個性差異進行了流水線式的管理,產出了一模一樣的產品———高分低能的畢業生。從知識傳授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品德教育時頻頻的所謂「講道理」,似乎教師職業就是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兩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空洞的說教,是我們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身教重於言教」。在他的眼中,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獨立、自由、值得尊重。聖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獨立個體的學生。我們做教師的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學生又怎能真正地快樂成長呢?兩千年前的老子已經指出了我們現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說:「要想毀滅你們的孩子,就對他們千依百順吧!」這是多麼深刻的經驗教訓啊!而我們 中國兩千年前的《道德經》早就道破了這個教育規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第36章)這是說你想封鎖他嗎,就先讓他張揚張揚;你想削弱他嗎,就讓他逞強驕縱;你想毀滅他嗎,就讓他事事得償所願,為所欲為;你想奪取他嗎,就要先給他甜頭。教育學生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要將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納入教育過程,切忌讓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要教育學生淡泊的心態,不斷的自我豐富,才可以長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讓他們太過得意,為所欲為,否則得意之時,便生失意之悲;張揚逞強之時,必致將來毀滅之哀。

《道德經》里還有很多能給我們教師啟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老子告誡我們不能對學生發脾氣,不得已發了火,訓學生的措辭要恰當。教育工作是神聖的工作,老子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他指導我們教師就是要教書育人,所以不要放棄任何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如果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經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讓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為教師 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知識的泉水!

《道德經》讀書心得6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教育講座,並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並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對道的理解和認識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應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朴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繫到現實生活,我們在集體工作時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都一心為工作。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四、修身——正確的處世態度

第九章,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其基本態度是「致虛」「守靜」「歸根」「復命」。「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一切物質的誘惑,回歸到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發展是變化循環的,所以要不變以應萬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方面,他認為無為就能不遇到危險。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Ⅲ 學習《道德經》,能提高人的什麼能力

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讀懂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福氣。因為老子經驗豐富,知識淵博,所以他對問題有著深刻而全面的看法。生活中有許多原則。了解這些原則會讓你的生活變得順利,你會得到好運。我們學習《道德經》不是要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把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文化,把古代智慧轉化為現代智慧。掌控你的生活,讓每個人都成長。讓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談。

從我們所渣游簡單歸納的這三點來看,《道德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好處,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人們學習,這三個提升肯定會有收獲。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感受《道德經》的好處。

Ⅳ 道德經(三):接納自我

「和其光,同其塵」,修道講究無為、和諧。萬物皆有道性。不論是萬物之間,還是個體本身。人如果覺知道性,就能達到一種平靜愉悅的狀態,其關鍵在於接納自我。接納自我是指接納全然的我,包括世俗不能接受的那部分。我們的痛苦往往來源於拒絕接納。當我們認定某方面很糟糕,應當修改,困擾就會撲面而來。

生活是很多信息組成的,人的思維稍縱即逝,想要覺知思維,需要隨時關注自己的聲音。

你可以冥想,羨兄可以用錄音機錄下自己一天的對話(一整天的錄音你沒有時間重聽也沒關系,只要你時刻意識到自己在錄音,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話語上,就能發現很多東西),可以寫日記。

有時我把目光鎖定在睡懶覺,配隱並且深信懶惰是一種罪過,我就開始討厭自己,負面情緒霸佔腦袋。這就是抑鬱的來源。

有時候我把目光聚集於美食,吃紅提、芒果乾,幸福感爆棚,熱愛生活,正面情緒冉冉上升。這就是樂觀的起始。

第二個階段,我們可以把目光培派廳有意識地轉向積極面——那些讓你開心的事情。

第三個階段是全然接納,也就是說,我們的所有行為都不再貼上好壞的標簽,一眼看去全是淡淡的喜悅,也不再需要轉變視角。一個全然接納自己的人,會非常舒服,自己坦然,與人舒適。

我是園煙向晚,法律人、吃貨、行動派,希望我的文字對你有幫助(^_^)!

歡迎多多點贊,關注小圓~這樣我們就能一起進步啦!

Ⅳ 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每一個人都是師者,都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必須首先要讓自己始終不懈,堅持走在正道上。探尋宇宙真理,挖掘生命實相,讓自己跳出自己的生活,站於更高處,鍛煉俯瞰之力,提升覺知之力,把自己的良心、道心、愛心、慈悲心,以及責任感等充分激發出來,讓生命品質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靈回歸真正的自由,時刻走在幸福和諧快樂之路上,才是一個真正的師者。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四章、第五章,進一步理解了「道」為一切萬有的總源頭,感恩天地萬物的化育養育之恩!世間雖鬧高則無絕對的公平之事,但我們應生發平等之心對待萬事萬物,因為我們本同根同源;我們要返璞歸真,回歸到生命液棚最清凈的狀態,把生命經營好,把人做好,把該做的事做好,感恩每一天!感恩天地萬物創造出的無限精彩。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六章、第七章,進一步認識了天地父母的浩瀚、偉大與神奇!他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私地化育成就萬物眾生,我們應當時刻充滿感恩與敬畏之心!「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乾涸」,我們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國的發展大潮,兢兢業業,竭盡所能,只有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念改同輝。

Ⅵ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5篇】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喜歡可以分享一下喲!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1

中華 文化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 總結 。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餘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恆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於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願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麼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散讓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租咐若水」、「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麼容器,它就會變成什麼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2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麼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慾、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裡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弊掘純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慾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凈心的狀態,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 文章 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區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 方法 ,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對待老人盡心盡孝、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3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能夠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 教育 :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4

老子的「道」,其實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麼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自然規律。關於「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於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或不願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麼「靈丹妙葯」,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老子反復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鍾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鍾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鍾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於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麼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現: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往復,構成了對立統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恆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律。也是水在常態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於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境改變了,規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律」的規律了。

老子雲:「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違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5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但是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夠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十分名。」說的是能夠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一樣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能夠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僅對中國 傳統文化 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能夠清澈,大地尊重規律能夠安寧,神靈尊重規律能夠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能夠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能夠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能夠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_,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_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方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性,這對此刻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忙,為之後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我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我。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就應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優秀閱讀心得和收獲【5篇】相關文章:

★ 《道德經》品讀心得與感想【5篇】

★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5篇

★ 精選5篇關於道德經的優秀學習心得體會合集

★ 《道德經》的閱讀心得體會

★ 《道德經》讀後感學習心得優秀作文10篇

★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3篇

★ 道德經觀後心得體會五篇

★ 閱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想與心得

★ 《道德經》閱讀後的心得體會

★ 道德經心得精選5篇800字高中範文

Ⅶ 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

讀道德經的好處:

1、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葯。

2、全身放鬆,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緊張,這里不疼那裡疼,難受得很。靜下來背誦《道山瞎德經》一段時間後,身體放鬆了,該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體自然健康了,紅光滿面,人越活越仙見。

3、增強記憶力:搞學習的學生(其他人也是這樣),有時候記憶力不夠用,數學公式背不得,外語單詞記不清。這樣的人如果堅持背誦《道德經》,思想一靜下來,大腦清醒了,記憶力就增強。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5、鍛煉大腦:在反復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有一天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著要背裡面的好句子,我就是這樣逗肆空。年輕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經》是很好的腦力運動,對提高記憶、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處。

(7)道德經怎麼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雹叢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Ⅷ 《道德經》第三章 無欲

【一】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二】感想

這一章重點是在講「無欲」。管理者推崇賢能,民眾可能會去爭虛名;把難得的物品標價太高,也會有人會冒險去偷盜它們;人的慾望太多,內心也會因此變得煩亂。所以好的管理,就是要讓內心沒什麼雜念,維持好生命正常的需要,保持健康的身體,不會因私慾給自己加特別的志向。這樣民眾就會是知足常樂的狀態,不會有什麼小心思。這樣就做到無為而治,卻比有為好很多。

【三】提問

1、人的私慾來源於哪裡?

第一個問題是問人的私慾來源於哪裡?首先還是要解答私慾和正常慾望的區別。作為生命體,我們有著自身本性的需要,身體上需要食物和水,精神上需要愛,還有如安全、尊重、實現價值等需求。來自於天性的需要可能就是正常的需求。但如果過於執著在這些需求上,就是在執著於相了。如果是超出正常的需求去過多的思慮等,也是在妄想。

那這些私慾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可能是過於關注在小我上面,然後小我之外有各種鮮艷的世界,有著權力、金錢、美色等等。於是小我可能因為自己正常的需要,而發展出過度的慾望,想要的更多,這樣就產生了私慾了。可是真的去獲得這些,會讓人變得更幸福嗎?更何況有些還是通過邪道來獲得金錢、權力等,這樣就是在私慾上再生出私慾出來。如果以道的眼光來看,真正重要的是幸福感,當攔指絕我們在順道而行的時候,該有的我們都會擁有。逗判

2、如何去除執著妄想?

既然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私慾,於是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去除執著妄想。自己現在主要是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通過打坐來保持在清靜的狀態之下。第二個就是平時的修禪。

打坐是每天打坐的15-30分鍾,在打坐的過程中自己就保持在一種清靜的狀態之下。這個過程自己還是會有念頭產生,自己就不要執著在這些念頭之上,看著念頭來來去去,自己知道是有更本質的東西在生出念頭,並且在察覺念頭。這樣打坐的過程,自己就盡量保持在這種清靜的狀態之下,隨著打坐的精進,自己會不再那麼容易產生各種雜念。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在打坐的時候,也可以再作用到平時上面。因為打坐對於本心的察覺會更明顯,平時也不會再那麼容易產生雜念,即便產生了也可以去清理。

修禪也就是按照禪宗的法門,保持在無念無相無住的狀態,無念是於念而無念,無相是於相而無相,無住是人之本性。這個法門是在生活中可以去一直踐行的,生活中會有各種念頭、事物產生,但是自己知道它們並不是那個本質的東西,而是某種暫時的存在。這樣自己也就不會執著於這些,而是可以回歸本心來察覺它們。比如自己想要再刷手機的時候,自己可以簡姿回歸本心來察覺刷手機的行為,這樣也就可以停止了。

3、如何「無欲」處事?

「無為」和「無欲」有異曲同工之妙。「無為」是讓清靜的本心告訴自己去做什麼,遵循無私無欲的本心去為人處事也就是「無為」。「無欲」也就是清除自己的執著妄想、私心雜念等,這樣內心會是一種清清靜靜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內心也會有很清晰的指引,告訴自己要去怎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里,公司要生存需要面臨時代的變化還有市場的競爭,這個經營的過程整體來講卻不是那麼的容易。所以有的公司會鼓勵去提倡狼性文化,銷售團隊也會去激勵大家的慾望。這樣的結果可能使得更加拼搏,收入更高,變得更忙,但幸福感又會增加多少?如果是放下自己的慾望,可能內心會指引自己去做對人生而言最好的決定。

第四遍學習《道德經》之目錄

Ⅸ 《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下面是《道德經》讀後感範文3篇,歡迎閱讀。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一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並且帶著中國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

在我校開展了學習《道德經》的熱潮。剛開始是枯燥無味的,可是在反復的朗讀背誦下,我的求知慾開始蠢蠢欲動。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牽引我走向另一個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向世人詮釋了同為道卻又行不同道。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順其自然,輪好返璞歸真的聖人之道。另一條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來卻又擁有不同的人生,而我們走的又將會是什麼道呢?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於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一是現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一規律,有無慾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經》這五千餘字中,它像我們闡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同時也為人類樹立了行為准則「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是人類靈魂的精華所在,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就要為於社會於人類有益的事。不為就是不做那些損害社會損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們只有秉承就先賢得美德,人類的文明在會在慾望中得到升華。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師益友,伴隨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經》,讓流傳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來洗滌你的心靈。這只是我對《道德經》膚淺的理解,只希望與大家共勉。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二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後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扮塵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後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於「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於是我們後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於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於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並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後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廳桐禪、「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於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覓求自我生存發展之本,於是不斷於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聖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聖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於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願,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我內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於過於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一樣,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亘古不變,看的就是不一樣人不一樣心境的理解。讀完此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願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三

《老子》,又稱《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從東方走到了西方,魯迅先生更是高度評價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讀《老子》,只覺意蘊深遠,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欲無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書,分為道、德兩篇,雖只五千餘字,卻系統闡述了以「道」為核心范疇的思想體系,形成了極具象徵性的文化特色。初讀前,我對其還僅停留在「無為而治,消極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認真品讀後,才深覺這更是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境界,受益匪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千百年來中華兒女正是深受其影響,以這樣的從容姿態、包容性品格、和諧相處的深厚情懷,共同推進社會文明的互補互融,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別人是有力量的,而戰勝自己才叫強大。知足常樂,有積極行動力的人能更加長久。確實,一直以來我們總對別人要求太多,卻忽略了對自我的反省與審視。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長補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辯證觀點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關系,這也是我們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則。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無所作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好大喜功,那樣便會有更大的作為,聯系當前我們所倡導的和諧社會,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鑒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於弘揚民族精神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人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對於理想的選擇也是各有異同。在日復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們是否有過思考:我們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我們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過讀《老子》,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賢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學習其通達自然的人生觀,我想我們便能夠在喧囂的塵世中不至於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謂的順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生態智慧,也是發展智慧,更是指引著我們在新的時代邁上新的台階,更好地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

Ⅹ 道德經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讀後感1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賀跡早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2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啟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恆常快樂,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州塌題。此版本譯文清晰准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眾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禪雀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啟發、頗為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為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為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裡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後感3

一、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已成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論。那麼,譯文的准確程度非常重要,過去許多版本的《道德經》,都不能完美體現其完整意義,而且人們發現存在誤判和曲解,這真是誤導了世界,蒙蔽了心靈。如此智慧的經典,人們沒有從內心深處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沒有真理准則的動盪之中。人們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來評說老子,說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中醫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不能與老子智慧同步的人還認為,老子是消極的、矛盾的、唯唯諾諾、低眉順眼的小老頭,這都是從字面上對老子的妄加猜測,不能與之同頻的人,不能徹知老子內在的偉大。其實,聖人的語言是一體全觀的,真理是沒有漏洞的,真理是處處適用的。如果一定說老子是什麼家的話,最確切的應是心之本能學家。因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葉。根之深厚,豈有不成就各種學家之理,世間各類學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養,才能保證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否則,各種「學家」最終只是一堆名詞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寫《道德經》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個人心性為出發點的,解決了個人的問題,就解決了社會的問題,每個人都自律,社會還會有問題嗎?繼而也就解決了世界的問題。當一個人內心平靜之時,是不會與人發生是非糾葛的',不會向外投射,就會呈現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證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並關閉分別比較指責之心,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矛盾紛爭就會迎刃而解,國際祥和之日就會到來。

道德經讀後感4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於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麼樣子。

道德經讀後感5

最近我不大喜歡聊天了,因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麼花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喜歡一個人在花園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們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底層的人難以往上流動,官與商勾結還如何做人民的公僕,公平正義何在?

讀書無用論也不是空穴來風;中國的官員的選拔應該真正交給選民而不是由上級領導說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討好選民而不是絞盡腦汁的去巴結領導一切的一切都好辦了————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痛苦與日俱增。為了減少我的痛苦,我開始讀道德經了,我發現我受益匪淺。

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水的適應環境能力最強。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隨之改變。為人處世當如柳樹,而不能像青松。柳樹溫柔,給人以美感。青松倔強,葉如鋒芒,容易傷人。我們不能老是埋怨環境的惡劣,自己應該主動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達爾文不也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嗎?

道德經里說要摒棄自己的私慾,不妄為便能無所不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干什麼事要穩重。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對晉升高級也不再有過多的沖動。而是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里說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佔十分之三,還有十分之三是因為過分追求名利而在縮短自己的壽命。貪財官為了貪欲而鋃鐺入獄,賭徒因不服輸而徹底毀壞了自己的身體,單位上有好多人為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而鬧僵了人際關系自尋煩惱。我愛我的孩子,愛我的老婆,愛我的家,愛我的親朋好友,愛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善,回報與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寧靜了。

最近我的睡眠質量好多了。勸你有時間也讀讀道德經,好嗎?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准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7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著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於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後感8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於《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願不願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願不願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於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聖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x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讀後感9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松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具,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後感10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願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麼能劃等號呢?於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騙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後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爺爺答應了。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後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卧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麼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麼美好的一天怎麼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後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後感11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道德經讀後感12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鍾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後感13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道德經讀後感14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後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

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於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麼樣子。

道德經讀後感15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鍾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慾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麼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慾望,全方位構築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慾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閱讀全文

與道德經怎麼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銀行補簽卡怎麼交換 瀏覽:181
古城幼兒園的繪本故事書怎麼畫 瀏覽:836
如何教好學生孝敬父母的故事 瀏覽:578
女性戴什麼水晶招財事業順 瀏覽:880
79年屬羊男2021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610
格力空調怎麼調節健康氣流 瀏覽:844
優悅健康信用卡是什麼卡 瀏覽:939
經營一段婚姻男女該怎麼做 瀏覽:73
事業單位面試需要哪些證明 瀏覽:857
龍女和什麼屬相婚姻相配 瀏覽:972
愛情和親情哪個珍貴 瀏覽:103
貴州省事業費多少 瀏覽:958
幸福樹葉片乾枯掉葉子怎麼辦 瀏覽:436
什麼花語是代表幸福團圓 瀏覽:665
淮河經濟圈和武漢都市圈哪個發達 瀏覽:486
遇到美女路上要飯錢怎麼辦 瀏覽:850
婚姻多少年怎麼叫 瀏覽:580
黃河上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243
印尼東盟經濟怎麼樣 瀏覽:841
怎麼形容愛情漸行漸遠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