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了讓百姓生活更幸福,近年來我們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初三政治)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
四、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五、堅持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
㈡ 怎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用政治題方式答)
一、經濟常識角度1.完善分配製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得讓公眾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完善分配製度應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關系。這有如此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真正得到提升。2.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民生指數課題組目前對全國發展水平不一的24個城市4800名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影響中國居民幸福感的19個因素之中,前五名依次為家庭和諧、健康、子女教育、生活安全和醫療服務。這一調查結果反映出,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社會保障條件。二、哲學常識角度1.物質決定意識。幸福感的獲得首先來自於物質生活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來越重視精神和情感的追求。2.堅持全面的觀點。幸福感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物質享受,人要幸福,還需要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三方面都要顧及。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幸福感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程度,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很多與經濟無直接關系的因素。4.正確價值觀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次兩會正當「十一五」與「十二五」交替之際,政府關注民生,「幸福熱」的話題,折射著民眾對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同時也折射出政府的價值觀更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政治常識1.國家的職能。全國人大代表張曉燕:在身體健康、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還希望今後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對未來有信心,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為此國家應該積極履行好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等相關職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2.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不少網民認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政府除了滿足公民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㈢ 黨和國家為什麼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努力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不斷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從而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贏得民心,關鍵是為人民謀幸福。一個政黨,一時一事為人民謀幸福容易,始終不渝為人民謀幸福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億萬人民萬眾一心,關鍵是中國共產黨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而且始終不忘這個初心。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群眾不斷有切切實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以中國共產黨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㈣ 政治題: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措施 怎麼答 急求答案 謝謝了!
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鮮明導向,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為核心,以完善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中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立足當前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每年都要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讓群眾看到更大變化、得到更多實惠。要把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作為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礎和核心。突出抓好農村居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五大增收渠道」,尤其要把農民收入增加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必須指出,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實際收入的倍增,而非名義收入的倍增;是結構優化、惠及大眾的倍增,而非簡單的平均數倍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同步」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確保如期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體系建設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長遠和根本性的作用。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著眼根本加快構建體系,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長效化推進。要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六大體系」為保障,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構建體系是中央對江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的鮮明要求,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在落實好現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創新政策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子。
民生幸福工程是一個內涵豐富、政策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更加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且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不僅要講平均數,而且要重視大多數;不僅要繼續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而且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我們要始終堅持在加強民生保障的同時,重視增進民眾幸福感;在實現個人幸福的同時,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整體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動態過程。必須按照「當前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檢查考核,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把增進民生幸福貫穿於「兩個率先」全過程。
民生大於天,幸福最關情。人民群眾是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主體。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強化群眾觀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生幸福工程,最大程度地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民生幸福工程的實際成效,共創更加美好生活,共享更加幸福中國!
㈤ 怎樣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途徑: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前提。
2、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3、聚焦「一老一幼」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創新智慧養老,精準對接老年人供給和需求。同時要注重孩子們的教育和培養工作,社區要多開展公益性校外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首先把身體鍛煉好,確保身心健康。
4、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常態化運行。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力,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特別是針對老舊小區、15分鍾便民服務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精準制定措施,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完善服務群眾長效機制。
5、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同時對特殊困難人群進行扶持和救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著力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打造宜居舒適便捷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