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1214日精進#假設出一個人生坐標系
體驗分:10分 日更第103天
假設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坐標系,X軸是時間,Z軸是「幸福度」,Y軸是不同人的人生。
Z軸沒有具體的刻度,可以假設,0點沒有感覺,0點上方是感到開心、興奮、期待、幸福、滿意、劫後餘生、胸有成竹,把能讓細胞在那一刻感到「快樂」的感覺,歸結於正的幸福度。
0點下方,則是後悔、擔心、害怕、疼痛、悲傷、絕望、失去、無葯可救、……讓細胞感到不「快樂」的感覺,歸結於負的幸福度。
化學老師講,我們吃喜歡吃的東西,感覺香的東西,不是一個具體的味道,而是你體內的細胞「喜歡」它,是這種「喜歡」給了你「香」的感覺。
遷移到我們當面對一些事情、物品和關系時,我們的細胞「喜歡」,就產生了正幸福度的感覺,細胞「不喜歡」就是負的幸福度,用這種方法來把復雜的情緒以「偏」概全一下。
可以想像,Y軸現在布滿76億個點正在「閃爍」!在隨X軸的時間向Z軸上下畫曲線。Y軸還有著數不清的點已經永遠的在X軸的某個區間停止了閃爍,但是可以看到,他們曾各自帶著不同的Z軸的軌跡。
做好了這些定義,感覺邏輯還能自洽,就可以繼續往下推導了。
每個人從起點走向終點,和身旁的Y軸上的人通過聲音傳遞,肢體接觸,構成不同的關系,包括社會關系,職場關系,合作夥伴關系,愛情關系,家庭關系……在被時間推著向前的過程,幸福度也在上下波動。
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在這一坐標系中,在X軸的投影都是勻速曲線運動,每分鍾可走60秒,停不下來,快不上去。
用三維坐標系的世界來看,每條通往各自生命終點的點之間,看得出有三點不同。
第一是能碰到的Y軸的人,數量和范圍不同,也就是每個人的人際關系范圍,此鄭與人合作,產生矛盾的量值。
第二個不同是每個人在X軸綻放的區間長短不同,細分是否是在一個區間,重合了多少時間長度;細分一生的壽命長短,也就是人生的長度。
第三個不同是在Z軸上各個時間點的數值是正是負,數值大還是小,一生的區間下來,平均值是正或負,絕對值大還是小。
寫了這些,用坐標系的視角看全人類的人生,這樣也許會升級一個維度,跳出我們自己的情緒,跳出我們自己忙碌的時間,通過看自己的和別人的,甚至觀察歷史人物的曲線,來認清一些事情。
每個人的人生有許多榮耀時刻、關鍵性節點,至暗時刻…相信在那個時間,我們的Z數值一定會達到階段性返譽的極值。
注意,每條曲線的軌跡是三維而不是二維的,三個軸都有彎曲和延伸!波峰和波谷的軌跡似乎更亮一些,這是峰終定律!我們對這個時刻的記憶尤為深刻。
其實除了時間軸,關系軸,幸福度,我們會想其實還有多維度空間,比如人生是否有溫度,成就是否有高森世頌度,空間范圍是否大,專業領域深度,姑且把它們都劃分到最終給我們的細胞帶來感覺的幸福度中。
也許不用在推導了,當這個坐標系各個部分代表的意義明確,當把現實生活完整的嵌入坐標系後,當我們放大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來看人類的一生的時候,我們才會明白,原來自己這么的渺小。
不過是還在閃爍的一個坐標點,在劃著自己的生命曲線。在看自己在x軸上走了這么二三五七十年,還能走多少還是未知,但看看遠處歷史的時間投影,長短不一,原來一個人的一生在歷史長河這么短,可接觸到的關系范圍又那麼窄。
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點,忽然發現了,你看著Z值處於0點下那個時刻的自己,不禁想心疼的抱抱自己。哦,原來是經歷的那件事,現在想想看那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區間有限,不要讓自己這么久的停留在負的幸福度!看看後邊沒有點亮的餘生,你在想,餘生要做什麼呢,是不是希望Z為正值的區間更多,更高呢?
和時間軸重合的他人並行向前,會有摩擦,會有助力,有冷暖,有愛恨,當自己被別的坐標點影響幸福度下降時,你原以為理所應當,但是縱觀來看,那不是人生的全部,一個人終將自己走過一生,路途上的不過是插曲。
如何提高幸福度,保持為正,如何延長在時間軸的長度,是關鍵命題(如何擴大自己波動的橫向范圍,是提高幸福度的一種方式,延長時間軸上的長度,也是獲取更多機會)。就像時間管理中的課題,一生的路程,終身精進。希望自己到終點時,畫出怎樣的曲線,然後以終為始的思考,決策現在和每個當下的行動,影響下一個時間點的幸福度值,有點像微積分,每一個當下值,連點成線成了不同階段的整體感覺。
有感於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每個人都是生命旅途的苦行僧,不斷蓄力面對一次次的挑戰,幫助身邊人畫出優美有高度的幸福度曲線,那些人也會助你畫出正的幸福度曲線,人類的共同目標是與各自的一生抗衡,而非與身旁的曲線糾纏不休,放大格局,放下怨,用感恩和包容的心態,彼此成長。
同樣的經歷,不同的收獲。隨著時間的終點將近,幸福是拋物線,還是指數型增長曲線?還是漂浮不定,大喜大悲的波浪線?都是選擇和經歷,不可能永遠為正值,如果永遠為正,可能也比較平緩,極值較低。同樣觀看一輪美景,你的收獲和體驗值雖及不過,有了負值的比較,下一輪更有可能沖向正的極值,沒有壞人的襯托,就沒有善舉的可貴。沒有在下方的隱忍,便缺失了高處的成就。
這個話題太大,因為我們總是思考人生的意義,如果感到迷茫,不妨想像一個空間坐標系,把自己放的很渺小,縱觀你的關系范圍和生命長度,覺察你的情緒和感覺,什麼讓你快樂,什麼保持你感到幸福,要為之努力和奮斗。如此更能明白,助力他人的幸福曲線增長,你才會收獲快樂,而不是看著身邊一群不幸的人,才能體現自己的高度,這個格局會太小,而且Z軸的坐標就在那裡,不增不減,除非你是那種幸災樂禍的巨嬰。
身邊都是負值的曲線,即便你為正,也難以向上攀爬,因為自滿讓你停滯不前,身邊都是牛到天際的曲線,會讓你不斷靠近學習,最終也達到一個更高的幸福值。
人生沒有意義,直到我們畫完自己曲線。
B. 《你的幸福曲線》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你的幸福曲線》([加]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zwFxv8A4PlFiHkBsOH62RQ
書名:你的幸福曲線
作者:[加]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
譯者:黃珏蘋
豆瓣評分:7.4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2-15
頁數:254
內容簡介:
● 為什麼在40來歲的時候,人們會越來越難感到幸福?為什麼即使已經取得了成功,你還是會感到消沉和不幸福?這種不安是從何而來的?更重要的是,這種狀態會結束嗎?在《你的幸福曲線》一書中,知名學者喬納森·勞赫回答了所有的這些問題,並用心理學、經濟學和大數據幫你重新定義人生的下半場,剖析有關中年危機的不為人知的真相,讓你重新獲得幸福生活的動力。
● 在本書中,喬納森·勞赫以專業的研究為依據,借用各行各業人們的故事,詳盡地剖析了幸福曲線理論。他指出,從20多歲到40多歲,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即從年輕時的樂觀積極發展到中年的長期低迷;然後,人的幸福感從50多歲又開始回升。勞赫指扮州敗出,這並不是所謂的中年危機,而是人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自然階段。
● 此外,喬納森·勞赫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法,讓我們能在中年的黑暗森林中找到出路,脫離人生困境,快速地重新獲得幸福!
作者簡介:
[加]喬納森·勞赫(Jonathan Rauch)
● 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幸福曲線」理論創始人。
● 2005年美國國家雜志獎獲得者,2010年美國國家頭條新聞獎獲得者,這兩個獎項是美國久負廳顫盛名的雜志評論獎。被廣泛認為是美國評論界極具原創性和極多才多藝的人之一。
● 畢業於耶魯大學,曾為《美國國家期刊》《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撰稿。其作品多次被評為跡芹「美國雜志寫作佳作」「美國科學與自然寫作佳作」。
C. 關於心理健康的英文資料
中年——多數人的低潮期
一項新的國際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其中年時達到痛苦與沮喪的高峰。
這一發現是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80個國家近二千萬人詳盡分析後得出的。觀察顯示,這個發現不受性別、文化、地理位置、貧富、工作經歷、教育、婚姻和父母狀況的影響,適用度很廣,且鮮有例外。
這項研究的作者安德魯奧·斯瓦爾德是英國沃里克郡沃里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說:「科學似乎說明人的幸福感和積極的精神健康在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是一個巨大的U型曲線。對於平常人來說,20歲的時候位於高點,之後就慢慢的下降並且在四十多歲的時候穩定在U型的最低點。但是好消息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會再次回升,最後回到年輕時的高度。」
這項發現的基礎是幾個不同的幸福感資料庫資源,其中包括:兩項持續幾十年對美國和歐洲50萬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的調查螞虛遲(此調查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年至2004年間的四次對包括北美洲、東西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以及中南美洲在內的80個國家進行的關於「世界價值觀」的調查;以及一項2004至2007年對近一百萬英國人進行的調查。
最低點:對於世界上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最有可能在44歲左右感到抑鬱。
然而在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尚未找到解釋的性別方面的差異,即大部分男人的幸福感在50歲的前幾年開始滑落,而女人的低潮出現在40歲左右。
研究人員告誡說,開朗的人比鬱郁寡歡的人壽命長——這一事實可能影響了整個研究結果。但是他們也提示說,幸福曲線可能只是反映了人到中年時的一種選擇,即放棄那些雖然堅持已久卻再也站不住腳的雄心壯志,隨之而來的是一位年長者因為成功地忍耐了下來但其他人未能做到此點而產生的沾沾自喜。
「盡管如此,一些人也許還是會認為它(幸福曲線)對於他們在一生中理解精神狀況是有幫助的,」奧斯瓦爾德說。「讓人們認識到如果他們在悶李40多歲的時候感到情緒低落是正常現象,這譽頌也許是有用的。這是非常好的,並且知道這些也許會有所幫助。」
Middle Age: A Low Point for Most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hit the height of their misery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ge, a new international study suggests.
The finding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researchers wa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well-being among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people in 80 nations. With few exceptions, the observation appears to apply across the board, regardless of gender, culture, geography, wealth, job history, ecation, and marriage or parental status.
"The scientific fact seems to be that happiness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follow a giant 'U' shap through life," said study author Andrew J. Oswald,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Warwick University in Warwickshire, England. "For the average person, it's high when you're 20, and then it slowly falls and bottoms out in your 40s.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r mental health picks up again, and eventually gets back to the high levels of our youth."
The finding was based on the pooling of several different sources of happiness data, including: two multi-decade happiness/satisfaction surveys (first launched in the 1970s), involving about 500,000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an men and women; four rounds of the 80-nation "World Values Survey" concted between 1981 and 2004 in North America,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sia, Africa, Australi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nd a 2004-2007 survey involving nearly 1 million Britons.
The bottom-line: For most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for depression striking is around 44 years of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some as-yet unexplained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happiness among men dipping the most in their early 50s, whereas women hit their nadir around the age of 40.
The researchers cautioned that cheerful people tend to live longer than unhappy people -- a fact that might have skewed the overall finding. But they also suggested that evidence of a happiness curve might simply reflect a midlife choice to give up long-held but no longer tenable aspirations, followed by a senior's sense of gratitude for having successfully enred while others did not.
"That said, some might find it helpful simply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trends of mental health as they go through their own life," said Oswald. "It might be useful for people to realize that if they are low in their 40s, this is normal. It is not exceptional. And just knowing this might help."
D.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幸福之間曲線最長 是什麼意思
1,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幸福的表象,以為幸福很容易獲得,殊不知,各家都有難念的經。
2,幸福看似容易獲得,實則需要付出眾多磨難。
3,正是因為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幸福才方顯珍貴,更要珍惜。
E. 你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人生而就是為追求幸福感而生,人生在世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幸福感來源於兩個方面---生理和心理,生理學層面的幸福感比較容易理解,吃飽不餓,穿好不冷,有房子住,感到安全這些感覺都會帶來生理方面的舒適感,你會感覺到愉悅,這種愉悅的感覺會讓你產生幸福感,而在心理層面的幸福感會稍微復雜一點。
心理層面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期望的滿足,期望是指人們對每樣東西的提前勾畫出的一種標准,達到了這個標准就是達到了期望值,期望的滿足程度直接決定了滿足後產生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直接決定了人的幸福感,並不是像所有人看到的那樣,中彩票、升職會給人帶來幸福感,你如果讓馬化騰去買張彩票中了500萬人民幣,你覺得他會感受到幸福感嗎,現在騰訊每天可以賺到4.4億人民幣,如果馬化騰去買個彩票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對他來說是不劃算的,因為騰訊公司1個小時就可以賺到1800萬,去買個彩票的時間即使是中了也才是500萬,馬化騰不僅不會有幸福感而且還會產生所謂的痛苦,他因為買彩票可能會損失掉幾百萬。。。之所以你會看到中彩票能帶來幸福感是因為你的期望限制住了你,你的期望是買彩票中200塊錢,如果中了500萬,你會產生一種幸運和意外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給你帶來了幸福感。
在這個鏈條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這種幸福感的持續時間是有限的,再讓你興奮和喜歡的東西也有時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你對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的興奮程度,你不可能因為中了200元而興奮一個星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慢慢忘掉那件事情,你又得重新滿足自己的期望,給自己帶來幸福感,所以,人要是想要持續給自己帶來幸福感就不要斷滿足自己的期望。
另一方面就是你的期望值是不斷提升的,會隨著你的成長,期望滿足的程度不斷提升這個值,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小時候買個冰激凌吃你會興奮半邊,感覺到這個世界太美好了,幸福感充斥著你,等你上小學了你就沒那麼興奮了,反而可能覺得是一種常態,吃不吃也無所謂了,在某個方向或者某件事情上的期望值始終都是有上限的,在追求幸福感的路上也是有玻璃頂的,你追求財富可以為你帶來幸福感,但是當你的財富期望遠超你的能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了痛苦,你目前能力可以創造的財富已經很難滿足你的期望,這種追求幸福感的路很難持續長久的走下去。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滿足期望的時效性,隨著年齡和閱歷的成長,人的期望值不斷增加,比如說,你去年看上了一款蘋果手機,非常喜歡,你在考慮要不要買,你有這個經濟實力來購買這個東西,你在猶豫要不要買,還是過一年再說,等到了今年,你發現自己好像沒有那麼喜歡這個東西了,結果你買了,好像也有幸福感只是沒有那麼強烈,這就是你的期望值在隨著時間推移在不斷提升,因此在消費領域,你喜歡的東西能給你帶來的幸福感與你從喜歡這個東西開始到真正得到它的時間成反比,你在越短的時間內得到,越大的幸福感你可以體驗。但是這種期望也是有上限的,而且是你的消費能力越強,越能快速達到上限。這也就解釋了那些財富自由的人並沒不主要把消費這事當做自己的幸福感來源。得出一句結論:喜歡的東西有能力馬上買,沒能力,先提升能力再馬上買。
我們該如何保持持久的幸福感來源呢,我們只能向內探尋,外部的一切都是有玻璃頂的,而你的內在成長是無限的,你處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時代,自己的成長在有限的資源下卻是無限的,因此把期望的滿足放置於自己的成長之上可以給自己帶來持續不斷地幸福感,哪怕你每天只進步一點點,你也會感受到自己的那一點點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的效應越來越明顯,你感受到的幸福感也會越來越強烈,由於成長是一個復利曲線,因而你的幸福感曲線也會是一個復利曲線,由於成長是沒有上限的,因此帶來的幸福感也會源源不斷,我們不斷期望更好的自己,我們不斷滿足期望,每天都看到自己的進步,因此把注意力放到成長的人會不斷遇到更好的自己,等你把自己打造好了,其他的事情也會隨著你綜合能力的提升而變得更加容易。
F. 關於幸福指數曲線,你的轉折點在哪裡
悅寧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年代,一方面人們的慾望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被迅速激發,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並沒有讓人感到太多的滿足和幸福,很多人反而產生了比以往更多的憂慮和恐懼。
人們擔憂沒有足夠的金錢滿足年老後的養老需求,憂慮因金錢的缺乏使孩子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以致於失去了未來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恐懼沒有足夠的金錢去抵禦未來可能遭遇的疾病或不測,總之是為自己擔憂、為父母擔憂、為兒女擔憂……
為了抵禦各種各樣的憂慮和恐懼,許多人對財富不遺餘力地孜孜以求,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殫精竭慮,以期為自己獲得更多的資本和幸福的保障。
很多人為竭盡全力追求巨額財富的觀念而喝彩,很多人為自己財富的迅猛增加而倍感振奮和榮耀,隨著人們越來越多財富的積累,人們的確為幸福的生活積累下了更多的物質保障,但是有了幸福生活的物質保障,是不是意味著同時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質的飛躍和提升,可是許多社會學、心理學的調查數據卻表明很多人的幸福感卻降低了。
根據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中國人焦慮症的發病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2%上升到了13%,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從二十年前的0.05%上升到現在的6%,人不可能一邊焦慮著、抑鬱著,卻同時可以感到很幸福,焦慮、抑鬱占據著人們的心房,那麼幸福感一定是被拒之門外的,所以可以說,焦慮和抑鬱已經成為當今人們心中幸福感的兩大殺手。
事實表明,財富的多少與幸福感並不是呈現絕對的正相關,社會學家也通過對財富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的深入調查和研究,得出了下面這樣一個幸福指數的曲線圖:
人的生存需要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生存資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人的幸福感也極低,隨著財富的增加,人們的生存需求越來越得到滿足,幸福感就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隨著財富的進一步增加,人的幸福感便不再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大,卻相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我們不難理解幸福感之所以下降的原因。
對於一般人來說,既沒有過人的掙錢的能力,也沒有幸中彩票大獎的造化,更沒有祖上有礦的福蔭,要想獲得更多超出生存需要以上的巨額財富,首先必須四處尋找天賜的機會,即使有了機會,也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苦幹,這其中的艱難困苦自不必說,所以幸福感下降了。
對於那些有能力、有造化、有福蔭的幸運兒來說,他們也許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巨額財富,但是巨額財富與普通的財富雖然同為財富,但是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巨額財富具有普通財富所沒有的巨大魔力,所以身為富豪,必須時刻小心駕馭這股巨大的魔力,以使自己不至於被這魔力所吞噬,那其中的心神操勞也會使他們的幸福感降低。極端的情形,參看《上海灘》中的許文強和馮程程的命運,我們也許能體會一二。
人們總體的幸福曲線雖然基本相同,但是具體到每個人的幸福指數曲線其實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人的情形,在普通人群的幸福指數曲線A以外,再增加B、C兩條曲線。
觀察曲線B,我們可以看到,它所代表的這類人的特點是,他們在最初的階段,對於財富的增加的敏感度極強,他們會因為財富的增加,幸福感極大地提高,很快地達到最大的峰值,然後隨著財富的增加,幸福感很快就呈現下降的趨勢。
所以這類人,很顯然代表的是極少數的智者聖賢,比如感嘆「這世界上有這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蘇格拉底,比如「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他們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他們幸福峰值點的高度大大地超越於常人。
這些智者聖賢的幸福峰值點的高度,是因為他們豐富博大的精神世界大大超越於普通人,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他的快樂,從一開始就已經由這個人的個性規定了。一個人精神能力的范圍尤其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
與曲線B形成劇烈反差的是曲線C,很顯然它所代表的這一類人,他們對於財富的需求似乎是永無饜足的,他們畢生的追求似乎就是積累財富,積累得越多越好,財富的積累幾乎就等同於他們的幸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幸福峰值的高度卻很低。
這類人的快樂,一大部分來自於財富的數目,另一部分就是對於財富的使用帶給他們的快樂,因為他們幾乎全部的心力都用於追逐財富,使得他們的精神世界貧乏得可憐,所以他們的樂趣只能局限在對精神需求比較低的、簡單的娛樂項目上,他們有限的精神能力,限制了他們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所以,無論他們獲取怎樣巨額的財富,他們幸福的峰值只是稍稍地提高一點點。
曾經見過一對夫妻,兩人都很有經濟頭腦,男人時常利用業余時間在外兼職賺取外快,女人則利用家裡的兩個房間開辟了麻將室。麻將室每天賓客盈門,生意興隆,人們手上的麻將牌乒乓作響,嘴裡吞雲吐霧,女人在家招待,每桌按時間收取抽成,兩人的精明和努力,真的使他們的財富迅速地積累起來,著實讓很多人心生艷羨。
因為兩人平時都各自忙著經營自己的生意,所以他們對於孩子很少經心過問,孩子放學後無處可去,也沒人照管,夫妻兩個時常是剛剛這邊收到鈔票,那邊就隨手抽出一張百元大票塞給兒子,讓他隨便出去吃喝消費。
前幾天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一位老熟人,閑聊時提到那對夫妻的近況,他唏噓不已。
原來,因為經營麻將室,時常通宵達旦地招待客人,又長期地吸入二手煙霧,那女人已經罹患肺癌。
更為嚴重的打擊還在後面,因為夫妻兩人長期對孩子的放任忽略,孩子學習成績很差,夫妻兩個出高價供孩子讀了一個大學。孩子畢業後自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於是夫妻兩個又用金錢和關系鋪路,想方設法把兒子安排在了正規體制內,不僅做著很體面的工作,而且手中還有了一些權力。
本來以為金錢鋪就的道路會給孩子帶來一帆風順的幸福生活,然而,這個孩子因為長期習慣於高消費的生活,很快就從單位的管理漏洞中找到了來錢的門路,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挪用了巨額公款,他把這些錢用於給主播打賞、結伴出遊等各種花天酒地的揮霍,前不久東窗事發,鋃鐺入獄。
盡管C曲線代表的這類人內心追逐財富的慾望永不枯竭,他們也可以持續不斷地因為財富的迅猛增長而倍覺幸福,但是他們的曲線不僅跳不出幸福曲線轉折的規律,有時這類曲線還會因這類人低下的精神素質而呈現斷崖式的下滑,因為這個世界因果輪回,事物的規律就是物極必反。
一般人都會避免走上C類人那樣可悲的道路,但是極難擺脫的是自己內心的矛盾掙扎——一方面想更高地提升自己的幸福峰值,一方面卻因為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而難以擺脫對金錢的渴望。
人們很難擺脫對未來危機的憂慮和恐懼,於是總喜歡用拚命地去佔有更多的財富使自己感到踏實和安慰。但是其實許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極大多數都沒有發生,許多人卻因為過度的憂慮而形成了心理上的疾病,心理上過度的壓力,身體上過度的勞累,可能會使人的精神崩潰,會使人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下降,進而使人容易罹患各種各樣的疾病。
其實這個世界,本就是處在不確定性中的變化的世界,所以我們建立了各種社會的保障體系,但是,即使有了社會的保障體系,人類的能力也沒有強大到足可以抵禦所有的風險和災難,更別說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能力。尤其面對大的災難,則更非僅靠一已之力即可抵禦。
比如,我們所依賴的地球,誰知道應該給它到哪裡去上保險?正因為如此,劉慈溪的《流浪地球》才給我們那麼多奇異的想像和震撼。不是財富越多幸福感就會越多,與其說這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更不如說這是一個哲學的問題。
所以,每個人需要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和准備,但是也不應該忘了,我們真正的生活品質,更取決於當下生活的每一天是如何度過的,不能因為追逐幸福生活的條件和保障,而忽略了幸福生活的具體內涵,忽略了心靈的寧靜和諧與美好。尤其在當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條件下,在絕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小康水準的今天。
比如,事關一個孩子一生幸福的,真的並非主要是用金錢買到哪個學區房子的問題,家長點點滴滴地陪伴孩子的成長要比上哪個小學重要一百倍。
比如,關繫到一個人的幸福的體驗的,也並非真的是開什麼車,在哪裡度假的問題,對於幸福的體驗,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要比奢侈的程度重要得多。尤其我們還看到,人類過多的慾望需求導致的能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還恰恰使得地球越來越難以負荷,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困擾和災難。
還有,關繫到父母晚年的幸福和安康的,並非是為他們儲備多少巨額財富用於將來從重病中挽回他們生命的問題。
幾年前,復旦大學的青年女教師於娟,就用自己最後的生命領悟到——「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所以,比起讓自己從重病中起死回生,父母更希望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著。
那麼,你的幸福指數曲線的轉折點在哪裡呢?
G. 你覺得幸福感跟金錢的關系有多大
本質上,金錢是一種刺激,符號化的刺激,追求金錢,可以給人帶來多巴胺的分泌,跟我們進食,性行為能帶來快樂是一樣的原理。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同時,金錢本身依附著情感的東西。金錢可以部分或者暫時消除焦慮感和壓力,可以帶來虛假的自豪和自尊感,可以成為一個人背後的精神依賴支柱。金錢的確可以帶來幸福感,但金錢的首要作用在於免除痛苦。對於一個大街上的流浪漢來說,金錢自然是極為重要,基本的需求,比如吃、住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話,一個人當然很難有足夠的幸福。然而,當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金錢能帶來的幸福感提升是非常有限的。住進更大的房子,買一輛更豪華的汽車,穿一身新衣服,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得來的快樂很快就會消失。正如在幸福章節講到一樣,物質能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
H. 「中年危機」是否可怕
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是有起伏的,不同的年齡,對幸福的感覺是不同的。《你的幸福曲線》一書的作者喬納森·勞赫是幸福曲線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從20多歲到40多歲,人的幸福感是下降的,而50歲以後開始回升,也就是說,中年時人的幸福感是一生中最低迷的。
這就涉及一個名詞:中年危機。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作者剛好就是一個中年男性,事業上雖然有很好的發展,生活也沒有太大問題,但也陷入焦慮和不安。這激發了他對中年危機話題的興趣,追蹤了其來龍去脈,采訪了心理學、經濟學、神經學的很多頂尖專家學者,將研究成果寫成這本書。
中年危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65年,由加拿大的心理學家傑奎斯提出的,他發現很多創意天才年輕時才思敏捷,但40多歲時創新性漸漸枯竭,於是他大膽的推測,大多數人都會在中年階段出現某種形式的危機。他認為這是源於每個人內心中對死亡的恐懼。
一、「中年危機」並不可怕
但本書的作者卻認為,中年危機只是一個主觀猜想,沒有實在的證據,對中年階段用危機來描述過於簡單粗暴,只會誤導大眾。
一個叫奧斯瓦爾德的經濟學家認為:要討論中年危機,必須要有三個共識:
第一,中年危機的衡量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挫折才算是危機,這是沒法衡量的,而幸福感則可以作為衡量標准。
第二,不能只看中年階段的幸橘知福感水平,而是看整個人生的幸福感變化。人的一生都存在危機,而不止是中年才遇到。
第三,與其討論一個人是否遇到中年危機,不如討論中年危機是不是一個普遍性現象。即是中年危機是否會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或者發生在世界范圍內。
經過對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調查數據進行匯總,用二維坐標系來描述,X軸代表年齡,Y軸代表生活滿意度,那麼看到的是一條U型曲線。20歲開始,人們的生活滿意度逐年下降,40歲到55歲之間達到最低點,之後逐步提升,在85歲時到達頂峰。雖然不同國家的數據稍有差別,但相差不大。換成靈長類的其他動物,如星猩猩,依然有著類似的曲線。
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人類的天性中有著一種天生樂觀的成分,但經常是偏離現實的,有點盲目,體現在年輕時成為明顯,這稱為「樂觀的偏見」。
作者認為這個偏見對人類有好處,因為人類需要有年輕人去大膽地冒險,去做挑戰極限的事情,讓人類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對於人體的幸福而言,樂觀的預期未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對個人幸福的預期會過分樂觀,一旦達不到,就會產生對人生的失望,最後覺得生活一團糟時,就到了中年,就誕生了所謂的「中年危機」。
二、為什麼人越老越感到幸福
在人生的下半場,幸福曲線在下降到谷底後,會重新開始爬升。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會持續下調幸福的預期,直到有一天局勢逆轉,真實滿意度比預期中還高時,這時生活帶給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驚喜。吸取教訓、重新校準是推動幸福曲線上升的一個動力。
首先,衰老讓圓困消人的情緒更穩定。衰老會促使人們調整人生的價值觀,老年人感受到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同年輕人一樣強烈,但他們感受到消極情緒的次數會大幅度減少,持續的時間也會更短。
其次,衰老讓人傾向於經營那些最重要的關系。當一個人變老時,他會對身邊新出現的路人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對幸福感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經常會帶來遺尺返憾和失望。他更重視那些最有意義的人際關系。
最後,老年人的外界環境相對寬松的。其他人會表現出更多善意和尊敬,減少爭執和批評。
三、「中年危機」並不可怕
首先,中年危機是一種大數據現象,只是一種潛在的趨勢,而不是每個人的宿命。每個人的幸福還有很多可控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下功夫,你仍然有機會走出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
其次,中年危機是一個暫時的調整,在為人生的下半場積蓄力量。
最後,調整對幸福的看法,看清哪些因素對你人生幸福最重要,就會充分地享受到幸福水平不斷上升的快樂。
I. 駱駝祥子14到16章中虎妞和祥子之間有哪些矛盾,祥子的身心發生了哪些變化
那是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虎妞略施粉黛,羅衫半掩,祥子存留了20年點處男身就這樣交出去了。祥子完事後沒有抽根事後煙,「他想抽自己一巴掌!」祥子嫌棄虎妞丑、像個漢子,深深覺得自己吃了大虧。更讓祥子郁悶的是——虎妞不是處女,而他自己可還是個童男子啊!原文這樣說:昨天夜裡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難過,並且覺著有點危險。 他不明白虎姑娘是怎麼回事。她已早不是處女,祥子在幾點鍾前才知道。
婚前非處在那時候可不是小事,祥子雖然不愛虎妞,但發現虎妞竟然不是處女這個事實,他還是極度不爽。
那麼問題來了,虎妞的處女之身到底給了誰?
小說里提到虎妞幫她爹劉四爺管理車行,主要是管賬,也就意味著車行連個賬房先生都沒有。劉四爺車行里可都是男人,而且是清一色的車夫。車夫們一向很敬重她,而且沒有聽說過她有什麼不規矩的地方;雖然她對大家很隨便爽快,可是大家沒在背地裡講論過她;即使車夫中有說她壞話的,也是說她厲害,沒有別的。
虎妞身邊的男人就是那麼些個,除了車夫還有誰呢?她親爹劉四爺!
劉四,人和車廠的老闆,年輕的時候當過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債,搶過良家婦女。虎妞,是劉四頃慎談一手帶大的,劉四爺打外,虎妞打內,父女把車廠治理得鐵筒一般。雖說虎妞人丑脾氣暴,可畢竟是車廠獨女,招贅個女婿絕對大把人願意,可虎妞近四十歲情感生活上仍然是一片空白,親爹也沒幫著張羅一句。
「說真的,虎妞是這么有用,他實在是不願她出嫁-----或者他不至於快死的時候遭了惡報。」這個惡報應該指他與女兒的亂倫關系暴露後遭的報應,而「虎妞是這么有用」也是個雙關語:一是虎妞幫忙打理車廠的得力助手,二是劉四把她當作一個施欲的廉價女性軀體。
虎妞的虎狼之態,書中是有明確說明的。婚後虎妞不讓祥子出去拉車,整日好吃懶做,讓祥子伺候自己。這個伺候當然包含啪啪啪,老舍寫道年輕力壯的祥子看見虎妞覺得是個張著血盆大口的妖怪,這是被榨得有多怕啊!
書里還寫道,虎妞對祥子說,「老頭子棒著呢,別看七十了,真要娶個小媳婦,多了不敢說,我敢保證還能弄出兩三個小孩來。」他爹這方面行不行,虎妞都清楚,是不是暗示了什麼呢?
婚後,祥子覺得虎妞不象個新婦,一舉一動都象個多年的媳婦。這字里行間是否暗示虎妞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扮演「為人妻」的角色?
劉四爺六十九歲生日宴席那天,所有的矛盾沖突都爆發了,父女吵架前後的場景和話語都耐人尋味。
他明白虎妞要和祥子結婚,便大發雷霆,他不願這么有用的虎妞出嫁,讓祥子「把虎妞帶產業全搬走」。虎妞在吵架時的話也隱含了這一點:「你的錢?我幫你這些年了;沒有我,你想想,你的錢要不都填給那些野娘們才怪」,「我不要臉?別叫我往外說你的事,你什麼屎沒拉過?我這才頭一回,還都是你的錯。」 這句話,決不僅僅是說年衰的虎妞幫助劉四辛勤勞作,才賺得這份豐產厚業,而是非常露骨的說明,虎妞還在性方面滿足孝談劉四的性慾,她是「有用的」,要不,辛勤賺得的錢也會「填給野娘們」。
書中,讀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虎妞幾乎變態的情慾。她對祥子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用,只是將他作為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或是,寵物。從鄉下來的祥子高大、陽光、英俊、雀碰帥氣。這對整天面對無數骯臟油滑的男人的虎妞來說,無疑是一股難得的清新空氣,是個寶貝。
J. 影響幸福的因素
影響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愛比較
現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競爭中,比職位、比房子、比財富……比來比去,人們的心裡只剩下慾望,沒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麼比別人幸福時,幸福也就離你遠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後,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這種缺乏信念與理想的狀態,難以產生長久、快樂的幸福感。
三. 不善於發現陽光面
生活中有許多積極的、好的方面,但許多人卻忽略了它們,「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 小了自己的快樂」是其真實寫照。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大肆宣傳報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積 極心態。
四. 不知道奉獻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曾顯示,在生活中多去幫助他人,能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現代社會中,樂於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總算計著「我能從中得到什麼」、「做這件事值不值得」,就會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能知足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換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有了錢想賺得更多……這些慾望,指使著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硬撐著去爭取登上那「輝煌」的頂峰。
六. 不信任
社會雖然通訊高度發達,但人們的心靈卻漸漸疏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於「右腦」思維模式(Borod認為負性情緒更多是在右腦進行,積極情緒更多是左側半球的任務。),而右腦掌管個體、權力、地位等,對於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來自於左腦的感受,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們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過於焦慮
購房、子女養育、家庭養老負擔等問題;因為職場晉升空間感到擔憂而產生的工作壓力;朋友同事之間人際關系的處理等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壓力源」。在大城市中,無論老人、年輕人還是孩子,多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這讓人們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