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話樣樣好怎麼說
哩谷樣。
1、樣樣好在傣語的讀法哩谷樣。叫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就有「太平有唯拍象」「耐山纖喜象昇平」的說法。在漢語言的發音中「象」「祥」諧音,有「吉祥安寧,基業永固」的寓意,象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傣族人認為大象是力量、榮譽、神聖和尊貴的象徵,能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平安寧,有辟邪納福、昌仿安神鎮宅等意義。
Ⅱ 傣族的民風民俗
傣族的新年-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脊凱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一般為3至4天。第一天,傣語稱之為「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稱之為「惱日(空日)拍正」,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互相開始潑水了。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襲野悔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 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 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 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 拆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 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 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 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於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 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餘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劃龍船慶祝新年的來臨。傣歷新年(潑水節),是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製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准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解放後,除傳統的活動我,還加有文藝、體育、電影、物資交流等活動,十分熱鬧。
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 時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密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願五穀,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Ⅲ 傣族傳統
傣族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時間在每年四月。按時序計算,陽歷的四月,相當於傣歷正月。潑水節也就是傣歷新年節如高,按照傳統習慣,這一天清早,人們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以後,群眾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銅缽,臉盆盛水,湧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己製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
潑水節是個迎新的節日,歡樂的節日,一般要過三至五
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一「昴瑪突」,「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敏困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米酒,品嘗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栽插結束後,綠春縣一帶的哈尼人都要過「苗愛拿」節。 「愛拿」 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後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 月上旬。節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 一份。過了「苗愛拿」節,就可以吹牛角號。據說,吹牛角號是 對耕牛宣布休息命令。這里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 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裡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 的耕牛怎麼也不願上山,總往田裡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 角號向耕牛說:「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在秧已 栽完,請你們休息吧。「耕牛聽懂了,撒著歡上山了。按當地群 眾的規矩,在節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 割來的青草上,然後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 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干凈擺在一定的地 方。過節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 舞、唱歌直到深夜
哈尼族的春節
磨秋節,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記日)舉行,又稱「五月年」。 關於磨秋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流傳著一個優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著兩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 昂。阿朗武藝過人,阿昂聰明秀麗,兩個都愛幫助鄉親們做事。 那時候,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沒不定,有時一出來就是幾天, 有時幾天不出來,使莊稼不能正常生長。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議 到天上去分頭說服太陽和月亮有規律地出沒。這天,兄妹倆砍 來栗木,創制了磨秋橋橡念,他們騎上磨秋,磨秋秋飛快地旋轉起 來,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陽和月亮。兄妹倆費 盡口舌,終於說服了太陽和月亮,商定太陽白天出,月亮晚上 出。
從此,太陽和月亮就有規律地出沒,莊稼生長得很好,年 年豐收。可是,兩兄妹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農 歷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開展轉磨秋的活動,同時,各家各戶還殺雞殺鴨,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發明者——阿朗和阿昂。從此形成節日。
「里瑪主」節
「里瑪主」,是哈尼語的音譯,意思是春天的盛況。它是哈 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山茶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舉行。 居住在紅河岸邊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愛布穀鳥,稱布穀鳥 為「哈波阿瑪」。每年人們聽到「合波阿瑪」的叫聲以後,各村寨 就按傳統習慣,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記日)籌辦美酒佳餚、並上山採摘一種喬木開的花,擠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噴噴 的糯米飯和煮好的紅雞蛋,獻給布穀烏。然後,會集在村坡寨 頭唱歌跳舞。男子還舉行摔跤,特點是:抓腰帶,抱年腿、過臂,夾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勝,雙肩著地者為輸。 「里瑪主」節的來歷,傳說是古時候,布穀鳥受天神的派 遣,從遙遠的天邊飛來,向人間報春。當它飛過大海時,已精 疲力盡,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現一條龍尾,龍尾 變成一棵大樹,布穀鳥就落到大樹上休息。這樣它歷盡千辛萬 苦,終於把春天的信息帶到人間。哈尼族人民就按時春播,獲 得豐收。
人們紀念布穀鳥的功勞,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民族 節日。
六月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里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 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裡還 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
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內容的哈 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里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誡新郎 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農歷六月 二十四日)後的第一個屬雞舊或屬猴日舉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螞炸,以一家為單位,分頭捕捉。每家捉夠一竹筒(約二斤)後,就把螞蚱 一隻一隻撕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 未捉到的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 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靶粑吃,據說螞蚱肉很香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每年的農歷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的哈尼 族,都要歡度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節——老人節。早上,小夥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著准備節目的佳餚。太陽偏西,聖自(專門過節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 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當主持者宣布節日儀式開始,鍩鑼一齊擊響。青年男女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著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接著,小夥子彈中央委員小三弦,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陽猛套(老人圓舞)。 最後,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 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敘述後,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贊譽, 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
祭母是新平縣卡多山區哈尼族的一項有悠久歷史的活動。 它有專門的地方,哈尼族叫「東壩」,故也叫東壩祭母。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農事活動。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夥子捕雀打鳥,婦女捉魚,還專門派人殺豬宰羊。中午,各家按一個兒子繳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給經辦人,連同早上捕捉到的東西,便著手備辦宴席。太陽偏西時, 大家聚集在祭母樹前,當主持的長者宣布開始,大鼓和鍩鑼齊鳴。隨著,大家便齊唱《思母歌》,唱畢,全寨入席飲酒吃飯。
東壩祭母實際是進行一次傳統的道德教育,它是這樣來 的:相傳,從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個寡婦領著一個兒子過 活。母親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冬天,怕孩子冷病,半夜三更還要起來燒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熱傷風,就領著孩子到萬年青 樹下做針線。孩子吃少,母親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母親就 笑得合不攏嘴,日子一年年過去,孩子長成了壯小夥子。兒子上山做活計,母親都要給兒子送飯,可是兒子心腸很壞,飯送 得早,他破口就罵,送遲動手就打。一天早上,兒子看見一隻 老雀給全身光禿禿張著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鳥餵食的情 景,深感內疚,下決心痛改前非。這時,正好母親送飯來了, 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為兒子又要來打,放下籃子,轉頭就 跑,她十分傷心,心一橫就跳下河,兒子趕到後,連忙也跳下 河去救,但只撈到一筒木頭。他把木頭扛回家,雕成母親的像 供在門前的檯子上,天天祭祀,據說這天是農歷二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這天。
人們認為這種做法很 好,「祭母」活動也就興起來了,並且各個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樹 作「母親樹」,代表母親的化身。在那裡祭奠。
現在,有著傳統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動還繼續保持著。
Ⅳ 傣族的風土人情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的鼓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傣語稱「光臘楞」。另一種是雙面鼓,傣語稱「光雙臘」。因為單面鼓的形狀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象腳鼓」。1.象腳鼓舞: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背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大象的小夥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代《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手遲記載。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敏瞎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
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准。�
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2.戛伴光:「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畢拿李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朴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大嫂們與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動作緩慢,膝部起伏明顯,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後仰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動作任意自由發揮,而在圈外的年輕人,則要求動作統一整齊。戛伴光的鼓點非常豐富。�
3.雙面鼓舞: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縣、瑞麗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和耿馬縣、滄源縣的勐懂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倆人用竹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魚舞——傣語叫「戛巴」。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解放後才逐漸流傳到其它地區。據說在傣族發現了魚並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遊時,常採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鬥時,常採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魚舞多採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於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後擺動為典型動作。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於孔雀舞。
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區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鵬鳥置抱蛋的妻子於不顧,和雨神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數日後,大鵬擊敗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鵬鳥的妻兒早已餓死。傣族人民為了表達對大鵬的敬意,遂產生了大鵬鳥舞,流傳至今。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鷺鷥舞——傣語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慶佳節時跳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潞西縣一帶。過去,舞者要身著雪白的衣裳,雙肩披上兩條鮮紅的綢帶起舞,現在已不多見。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見到雪白的鷺鷥鳥。關於鷺鷥舞的來源民間傳說不一,有一種講:古時有一個很窮的小夥子,每天勞動不止。鷺鷥非常喜愛他,為他跳起優雅的舞蹈,以後小夥子就與鷺鷥親切地對舞起來。後來,人們把這一舞蹈編成了青年人的對舞。又說:一種叫「央」的民族曾到過德宏一帶,此種舞是表現他們在田間勞動的過程。鷺鷥舞一般以對舞為主,動作相對,隊形多是兩橫排分左右出場,相遇後變成兩豎排、四排、兩個圈等。常由一人指揮變換各種動作和圖形。鷺鷥舞的動作簡單、優雅。舞步的節奏處理與其它傣族民間舞不同,弱拍時雙膝快速彎曲,動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時雙膝韌性伸直,動力腿同時輕盈地全腳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鷺鷥行走的動作。有雙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動作。鼓點輕盈簡單。
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和其它宗教節日來臨時,小夥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隊到深山密林和江邊採集最鮮艷最美麗的花,然後打著象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關於花環舞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窮苦的青年,去壩子趕擺時,覺得自己的衣服破爛不堪,就摘來許多花紮成花環套在身上,下山後隨著歡樂的象腳鼓聲跳起了舞 ……,一個姑娘愛上了他,隨著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環舞由此產生。花環是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煩整——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傳於廣大的傣族地區,與漢族的武術類似。風景秀麗的傣鄉,傣族男子都佩戴著一把精製的利刀,標志著他們的勇敢威武,同時刀也是生產勞動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語叫「戛拉」或「煩拉」。動作有力、剛健,多採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及本地、內地、緬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種流派有自己嚴格的表演程式和動作。可由一人至十幾人表演,舞時無伴奏,或以象腳鼓伴奏。棍、棒、拳術與刀舞基本相似。
戛朵——亦稱「煩朵」,是一種道具舞。此舞過去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跳,至今僅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孟連縣一帶。「朵」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據說有獅子頭、狗嘴、鹿角、長頸、細毛。漢語把此舞稱為「馬鹿舞」。戛朵至今仍帶道具跳,道具身長一丈,頸長八尺,用竹篦編成四十五公分的圓圈,外面用布包起來,剪碎的白紙粘在上面做為羽毛。一般由倆人合作扮一隻馬鹿,前面的舞者飾馬鹿頭和前半身,用棍支撐頸部做劃字動作,後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兩邊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撲、騰轉等動作。舞步、鼓點均與孔雀舞相似。
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
3.斗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
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縣還流傳有表現勞動生活的「劃船舞」、「摘花舞」、「撈魚舞」、「走路舞」 等。流傳在金平縣的扇子舞據說是一種打鬼時跳的儀式舞蹈。流傳在耿馬縣孟定地區的「大象舞」傣語稱「戛張」。由倆人套系大象形狀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禮等動作,由一人持紅手帕引象而舞。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婦女舞」,輕盈柔和。流行於瑞麗縣的「戛洛響」,是一種模仿小鳥跳的舞,與小孔雀舞相同。
【民族簡介】
[編輯本段]
Ⅳ 傣族節日風俗
傣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含簡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進窪活動經歷代沿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幾項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擊鼓為號,宣布佛進奘房。教徒此時須立即起來,或在床坐一下,當老人把谷花、香、燭、錢紙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後座之後兩小悶喚時,奘房再次擊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覺,老人則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眾教徒進窪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飯菜供佛,然後清和尚念平安經,講歷史故事,聽了受到感動,便當場捐功德。進窪活動的三個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進奘房拜佛一次,頭天晚上他們即睡在寺內特設的房屋裡,由年輕人送飯去給老人吃。這些活動相沿成俗,以後每到關門螞老凱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賧佛(即齋僧獻佛)活動,以食物、鮮花、蠟條、貨幣等向佛奉獻。在這三個月內,每七天還要「小賧」一次。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三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天常活動。
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獨特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傳統節日都有什麼習俗?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
傣族的節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
¤開門節和關門節
這是兩個緊密聯系的傣族傳統節日。
關門節從七月中旬開始,大約要持續三個月,而開門節時間約在十月中旬。
關門節期間,不嫁娶、不蓋房,村寨內不舉行大的娛樂活動。三個月後,關門節期滿,傣族人就會舉行開門節慶祝活動了。
開門又被稱為「出窪」,節日這天,將關門節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節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廟拜佛;第三天,便要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就是集祭祀、 *** 、百藝、商貿於一體的廟會。
開門節期間,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 *** ,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等。
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所以開門節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青年們可以在這時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可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
¤潑水節
除了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最有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公歷的四月中旬。
潑水節這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越潑越激烈,鼓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期間還會舉行賽龍船、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
節日期間去西雙版納,除了感受歡快的節日氣氛,還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樓:近似方形的竹樓以數十根粗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茅草排覆蓋屋頂。在這里還可以吃到噴香可口的竹筒飯,欣賞到傣家姑娘美妙絕倫的孔雀舞。
不過,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等。
西雙版納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西雙版納民俗風情:雲南西雙版納有我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傣族人民世代居住在版納,由於臨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里深入人心,處處可見充滿東南亞風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基諾族的禁忌:基諾族有許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做。的飯哈尼族風俗禁忌:在哈尼山寨,有親朋好友或賓客來訪,家裡大小主人會主動出門熱情相迎,並幫助客人取下挎包等東西。彝族風俗禁忌:忌在眾人面前說臟話;彝族家有病人時忌說死傷之類的話。
忌說「殺年豬」,而要說「抓年豬」或「拿年豬」傣族習俗,不準摸小和尚的頭:和尚在寺院修身時,不準與女人談笑,不準外人撫摸小和尚的頭,若被外人(特別是女性)摸過頭,被視為仇人。小和尚修身時間一切作廢,必須從頭開始。所以,外來遊客,若到寺院參觀千萬記住此習俗。
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浴佛節
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大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被 *** 宣傳為「潑水節」,每年都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德宏地區,浴佛節仍然只是一個宗教節日。
入夏節
入夏節(傣語「豪窪」),又稱「關門節」,源於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習俗,隨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
入夏也是雨季的開始,也就是稻作農業社會進入農事繁忙的季節,古代佛教僧侶們為配合信徒們的農事生產活動,停止了到處傳教擾民的活動,集中到寺廟或某處修行,逐漸形成慣例。而佛教信徒們也在僧侶集中修行期間,停止了到寺廟佛屋的一切活動,集中精力搞農事生產,並形成一種習慣。後來,僧侶和信徒形成的這種默契關系被上部座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宗教形式隨上部座佛教傳入傣族地區。
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歷9月15日(農歷6月中旬)舉行入夏儀式,入夏儀式這天就是「入夏節」,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日已到,佛爺們集中到佛寺念經,信眾們准備食物、鮮花、紙幣等到寺廟「賧佛」。而後,便進入為期三個月的「結夏」。結夏期間,禁止僧侶外出講經,禁止信眾遠行不歸,禁止男女談情娶嫁,禁止大型慶祝活動,僧侶要安心誦經、民眾要專心生產。
出夏節
出夏節(傣語「昂窪」),又稱「開門節」,與「入夏節」相對應。
「出夏節」一般在大傣歷12月15日(農歷9月中旬)舉行,象徵著三個月的「結夏」期結束,可以解除「入夏節」以來的一切忌禁,僧侶可以出寺傳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談情娶嫁。出夏節這天,傣族民眾們都會身著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等到佛寺拜佛聽經,並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燃放煙花、點孔明燈、跳象腳鼓舞等各種娛樂活動。
傣族有哪些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全年最大的齋賧時期,各地都舉行盛大的「賧佛」 活動和隆重的佛教典禮。大家都要按佛規向佛奉獻食物、鮮花、經書、衣物和錢幣,全社會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活動色彩。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是傣歷新年。在節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1、潑水節:傣族新年。時在傣歷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歷四月中旬),節期三、五天。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即給佛像灑清水洗塵,然後互相潑水,除疾消災。後演為以潑水為戲的節日。相傳,古有火魔無惡不作,搶走7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儂香,得知了殺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頭發把它勒死。魔頭成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起火。姑娘們即挑水相潑,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成潑水節。一說此俗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徒每年此時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惡;年邁者不能下河,子女便為其潑水洗罪。後傳入中國傣族地區。
2、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3、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進窪活動經歷代沿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幾項活動: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凌晨,奘房(佛寺)擊鼓為號,宣布佛進奘房。教徒此時須立即起來,或在床坐一下,當老人把谷花、香、燭、錢紙包成一包,送到奘房佛的後座之後兩小時,奘房再次擊鼓,教徒才可重新睡覺,老人則在奘房守到天亮。十六日眾教徒進窪拜佛;第八天,家家送飯菜供佛,然後清和尚念平安經,講歷史故事,聽了受到感動,便當場捐功德。進窪活動的三個月中,逢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每家老人要進奘房拜佛一次,頭天晚上他們即睡在寺內特設的房屋裡,由年輕人送飯去給老人吃。這些活動相沿成俗,以後每到關門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賧佛(即齋僧獻佛)活動,以食物、鮮花、蠟條、貨幣等向佛奉獻。在這三個月內,每七天還要「小賧」一次。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三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天常活動。
4、巡田壩節:雲南省綠春縣騎馬壩一帶的傣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舉行,節期一天。這是當地傣族......>>
傣族的風俗習慣簡介 村寨多在平壩近水的地方。干欄式建築和竹樓別具風格。飲食以大米為主,西雙版納等地的傣族愛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產食品。嗜酒,喜嚼檳榔。男子服裝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著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為花色長筒裙,結發於頂,插梳子或頂花頭巾。德宏傣族婦女婚前穿白色或淺藍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著對襟短衫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婦女多束發於頂。婚俗:婚前社交自由,小夥子找到合意的姑娘後,請父母托媒說親。喪葬: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為主。重大節日有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在傣歷六月(公歷4月)舉行,傳說很早以前,有七位善良民女殺死了霸佔她們的魔王,但遭魔火燒身,眾人見此情景,皆潑水滅火相救,人們為了永遠懷念為民除害的七姐妹,每逢新年,便用水相潑,洗塵去污,祝福在新的一年裡消災祛禍,身體健康。禮節:老人受尊敬,村中紅白喜事都要專門送飯菜給老人;說話和氣,家庭、鄰里關系和睦,很少吵架;晚輩從長輩面前經過,要彎腰細步,以示對長者的尊敬;熱情好客,過往客人,都會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耿備有專門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還漂亮。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一定要把鞋脫在門外,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及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燒柴必須先從根部燒起,並且只能從三腳架的兩側續柴,不用火時,只能用灰埋或任其自滅,不許用腳踩滅。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衣服不能用來當枕頭,枕頭不能坐,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下方。禁止禁止在菜園里大小便。進佛寺前要在門外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頂。
傣族的新年習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歷大約是農歷清明節以後的第七天。節日期間,傣族同胞舉行熱鬧非凡的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活動。潑水活動是傣族鼎民過年的最 *** ,也是傣歷年中最精彩的場面,因而通常稱做歷年節為「潑水節「。這一天,人們互相潑水,用水表達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心中的祝福。潑水有文潑水和武潑水之分。文潑水是對長者,舀起一勺凈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水則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迎臉地潑。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越感到高興。
傣族有什麼風俗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傣歷六月,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
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Ⅵ 西雙版納數萬人潑水狂歡慶傣歷新年
西雙版納數萬人潑水狂歡慶傣歷新年
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就快到了,潑水節這幾天是雲南傣族人的狂歡節,類似漢族的春節,4月15日,2015年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也是傣歷1377年新年節系列活動之一,數萬名當地群眾穿上節日盛裝,和外地遊客一起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潑水廣場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返灶新的傳統節日,已有上千年歷史。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下傣族潑水節的日期和來歷,以及潑水節的具體內容。
西雙版納的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老哪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日期是陽歷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鬧。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漏含扮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說人間的災難。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 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於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 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餘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歌舞,劃龍船等慶祝新年的來臨。
傣歷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製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准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
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 時演唱,十分有趣。如:“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蜜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願五穀,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西雙版納潑水節
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這天清晨,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賧佛、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期間,西雙版納的酒店、客棧房很緊張,基本提前一個月就被預訂一空。一般情況下,旅行社都會提前2個月控房,臨時參加旅遊團去西雙版納,住房還是有保障的,就是價格比平時貴了不少,平常100元左右的酒店標間,到了潑水節期間,可是會上漲到400-500元左右的。
;Ⅶ 傣族的著裝特色和衣食住行和主要節日活動
服飾:
女性: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男性: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
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扮棗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
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悉升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
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節日:
多與宗教活動有廳陸拆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7)傣語五穀豐登人民幸福怎麼說擴展閱讀: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Ⅷ 五穀豐登是什麼意思
五穀豐登的意思指年成好,糧食豐收。五穀豐登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ǔ gǔ fēng dēng。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呢,難得這樣五穀豐登,稻子收得氏空這樣多。」清·陳忱《水滸虛桐後傳》第四十回:自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物康阜,真是昇平世界。
(8)傣語五穀豐登人民幸福怎麼說擴展閱讀
1、近義詞
(1)風調雨順是一個成語,讀音是fēng tiáo yǔ shùn,意思是形容風雨適合農作物生長,亦可喻指天下安寧;指差核坦寺廟山門兩旁所塑的四天王。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四十卷:「聖人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六畜興旺(liù chù xīng wàng),六畜:牛、馬、羊、豬、雞、狗。指各種牲畜、家禽繁衍興旺。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2、反義詞
顆粒無收,讀音kē lì wú shōu,漢語成語,連一粒米也沒收獲到。多指因災禍造成絕收。
Ⅸ 傣族民風民俗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
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二 傣族潑水節
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叢段冊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燃塵。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B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C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D 潑水節力量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E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滲宏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F 潑水節「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Ⅹ 五穀豐登的意思
「五穀豐登」的意思是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讀音:wǔ gǔ fēng dēng
出處:《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四十回:自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物康阜,真是昇平世界。
用法:作謂語、分句;指年成好。
例句:
1、辛辛苦苦耕作一年的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五穀豐登。
2、今年風調雨順,又是一個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3、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每個農民伯伯的心願。
4、水利工程完成後,我們鄉里就會喊返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5、他的家鄉在江南,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6、送走了五穀豐登的秋天,雪花飛舞的冬天終於來臨了。
7、「瑞雪兆豐年」,今年一定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8、稟殿下,好消息啊,梁州五縣三郡早搭,今年均是五穀豐登。
9、使這里的當地百姓過得舒適、幸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此得到了平民百姓的庇護。
10、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鄭睜飢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
11、當時老百姓祭拜這個神,就是祈求句芒能夠五穀豐登。
12、據說只有撒過五穀,婚後才能五穀豐登,如意吉祥。
13、就連絛也是明黃色,綉有五穀豐登,三羊開泰,四季和聲等紋飾。
14、雞鳴五穀豐登景春晨旭日雄雞唱金雞昂首歌春曉。
15、沒有惡龍作祟,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祥和。
16、因此千餘年來,青天河水三平二滿,方圓百里五穀豐登。
17、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18、從此以後,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壽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