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幸福是怎麼來的,有何標准嗎當今的幸福指數和幸福標準是什麼
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吉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公式中的吉尼系數(Gini系數)是廣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測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標。
關於工業化與後工業化之間的代溝,人們曾經提出「數字鴻溝」的概念,但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黃有光不同凡響提出「幸福鴻溝」(HAPPINESS GAP,或譯快樂鴻溝)的概念,他的《東亞快樂鴻溝》(《THE EAST-ASIAN HAPPINESS GAP:SPECULATING 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一文廣受贊譽。他指出:「總體而言,各種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時候,收入與快樂之間關聯度更為緊密,但盡管如此,在影響個人快樂的所有變數當中,收入決定快樂的比重仍不超過2%(Diener et al. 1993)。」,「多個研究表明,社會的進步程度在一個國家收入水平(以1981年的物價為准,大概在3000美元左右)還很低的時候,二者密不可分,但一旦超過那個水平,這種互連性就會消失。」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授予了心理學家卡尼曼( Kahneman )帶給人們的「前景理論」新方向。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學來研究經濟學、市場學、決策學等學科的問題,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之一。奚教授指出,人們到底是不是幸福,取決於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奚教授正在發展一種新的、嚴格的理論來研究如何最大化人們的幸福。和經濟學( Economics )相對應,奚教授把這種科學叫做「幸福學」( Hedonomics )。這個理論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
② 泰勒教授的四種幸福模式
泰勒教授將人的幸福模式按當下利益和未來利益兩個維度分成了四種:
第一種為只關注當下,不關注未來的享樂主義;
第二種為只關注未來,不關注當下的忙碌奔波型;
第三種為既不關心當下的幸福也不相信未來的幸福的虛無主義型;
第四種為既關注未來又注重當下幸福的感悟幸福型。
看了這四種幸福模式,感覺我的人生完整地經歷了所有階段:
年少的時候享樂過,成年後有了目標,會為了未來奔波,像推著巨石的西西弗斯。但突然有一天,我停下來問自己每天反復推石頭的意義是什麼?
也就是這么一問,讓自己變成了第三種的虛無主義類型,總之做什麼都苦,任何事都沒有意義,未來也只不過是重復現在而已。
後來實在經受不住這樣的折磨了,為了搞清楚不幸福的原因,開始走上向內探索的道路。
期間如飢似渴地讀各種書籍,上各種課程:心理學、哲學、佛學、身心靈等等。
也做了長達三四年的實踐,用寫作療愈內心的傷痛,用畫畫提高生命質量與價值感,用站樁冥想來獲得身體與頭腦上的好狀態。
一圈折騰下來,終於來到了第四種。
我不能說自己完全將第四種踐行得很好,但至少我的生命底色已經完全改變,很容易感動,更容易關注到身邊的親人與物品,也不再苛責自己,開始學會愛自己,成全自己。
Kaylin教練在文章里的最後一句話給我感觸很深:
幸福不在現在,不在未來,是面向未來的每一個現在的感受。
是的,幸福跟感受有關。
察覺自己的感受仍然是我目前很重要的練習。
今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1、感恩我吃進去的米飯、白菜與刀豆,是它們支撐著我的生命系統;
2、感恩女兒的笑臉總是讓我看不厭;
3、感恩我自己踏出了對父親溝通感受的第一步。
③ 如何獲得真實的幸福--真實的幸福讀書筆記2
塞利格曼在本書中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人們,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的方式。作者提出了幸福的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圍,C是你的幸福的環境,V是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塞利格曼關於可控因素的建議就是我們需要改變對過去的消極看法,重視當下的積極體驗,以及對未來的積極期望。
塞式幸福法則1: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很多微信文章里都會傳播一個理念,「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們在成年後的很多不幸都是糟糕童年所帶來的持續影響。假如你是這個觀念的擁躉,你可能很容易將自己成年之後的抑鬱、焦慮、易怒等性格特徵或者經歷的挫折,歸咎於童年經歷的不幸事件。
你的過去會主導你的未來,實際上這是弗洛伊德主張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一生中每一個心理事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好比說開玩笑或做夢,完全是由我們的過去決定的。情緒動力學事實上就是心理動力學,也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名稱。
作者引用了大規模地調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關系後的發現,童年遭遇的種種痛苦,諸如父母身故、離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視、遭到性侵犯等,並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自己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心理學上不同的學派關於情緒與想法之間的關系存在分歧。絕對的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認為情緒是思維的動力;而強硬的認知學派則認為思維啟動情緒。
本章中,塞利格曼所持觀點相對中立。他提出在不同的情況下,兩者會互相啟動對方。有的情緒是反應性的,如感官的愉悅,它不需要思考和解釋就可以啟動。比如,當飢腸轆轆時吃到一碗美味的面條,你很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
而對於過去的情緒都是思維和解釋所啟動的。對於過去的情緒可以是滿意、滿足、驕傲和平靜,也可以是怨恨、憤怒,這些情緒完全由你對過去的看法決定。對於過去的看法決定情緒這一理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掙脫過去的桎梏。
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這兩種行為是我們得不到平靜、滿足和滿意的罪魁禍首。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這種誤區
---感恩和寬恕。
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而寬恕則將痛苦記憶的保險絲拆掉,使它不能再引爆,這樣你會更幸福。
塞式幸福法則2:未來不全像你想像
我究竟是個樂觀的人,還是個悲觀的人?如何分辨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呢?如何能樂觀地面對未來?
生活中總是會有好事和壞事發生,區別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就在於我們對於好事與壞事的解釋風格。
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永遠」、「從來」、「總是」,把它歸因到人格特質上,那麼你就是悲觀型的人。如果你把不幸的事想成「有的時候」、「最近」,把它當成偶發事件,你就是個樂觀型的人。
而針對好事的態度,樂觀型和悲觀型的人的態度卻正好相反。樂觀型的人認為好事是永久性的,他們把好的事情歸因與他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所以是永久的。悲觀的人則歸因與暫時性的原因,如情緒和努力。
永久性是時間維度的指標,普遍性則是空間維度上的指標。
悲觀型的人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普遍性的問題,他會放棄每一件事,雖然失敗的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樂觀型的人會把失敗當成特定事件來解釋,雖然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也會變得無助,但他相信其他的部分還將繼續前進。
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放棄多久---對壞事永久性的解釋會造成長期的無助,而暫時性的解釋則可以迅速恢復。普遍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把無助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是只維持在原來的地方。
如果以上理論成立,我們就可以通過覺察自己對於好事與壞事的解釋方式,來調整自己看待好事與壞事的放式,從而能夠做到樂觀地面對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
書中談到,找到好事的永久性和普遍性原因,和對不幸事情做出暫時性和特定性的解釋,是希望的兩個支柱。現在有很好的方法來培養樂觀情緒,這個方法就是指認出自己悲觀想法,並且反駁它。書中給出了具體的步驟。一旦你意識到有悲觀的想法,就要用ABCDE模式去反駁它: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後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駁,E(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進行反駁後所受到的激發。
我們可以輕易反駁別人對我們的不實的指責,但我們卻很難反駁自己對自己的指責。反駁的第一步就是要檢查一下我們的下意識的反應是否正確,下一步就是把反駁付諸行動。
塞式幸福法則3:抓住現在的幸福
眼前的幸福感與過去的和未來的幸福感有非常不同的成分,它包含愉悅(Pleasure)和滿意(Gratification)。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特點,也就是哲學家說的「直感」(raw feels),例如狂喜、興奮、高潮、歡笑、興高采烈和舒適。
滿意是做了我們最喜歡的事而帶來的感激,但它不一定伴隨著「直感」。這種滿意會使我們整個沉浸在裡面,失去了自我意識,例如跟一群好朋友聊天、攀岩、看一本好書、跳舞等。只要我們的能力能應對挑戰,做得得心應手,我們就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比愉悅更長久,因為它是思考和詮釋的結果,它的能力來自與我們的優勢和美德。
關於如何提升我們的愉悅和滿意,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不同的建議。
增加愉悅
積極情緒的研究得出了三個概念---習慣化(Habituation)、品味(Savoring)和正念(Mindfulness),它們可以幫助你增加生活中的愉悅。
1、 習慣化
不管是身體的還是更高層次的愉悅,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使它們不能成為永久的幸福來源。想像一下你連著吃第四個冰激凌相比於你吃第一個時的感覺差異。這個過程叫習慣化或適應,這是神經作用的結果。我們天生對新奇的東西敏感,當事件不再能提高新信息時,神經就不再反射。
作者建議要找出哪些帶給你愉悅的東西,其次是把愉悅分開放入生活中,中間的間隔要長些。從這個角度講,這一段的標題應該是「避免習慣化」。
2、 品味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及現代人極度的未來心態會讓我們忘記現在。書中的品味就是只要感知愉悅,將注意力放在愉悅的經驗上,比如在夏日雨後,感受濕潤清涼的空氣,聞一聞被大雨浸潤過的花草樹木、以及泥土的味道等等。
書中有一段特別美好的描寫,「我找了一段空閑的時間可以從容不迫地讀這些信。我讓每一個字慢慢地滑過我,就像淋浴時讓溫暖的水流過身體肌膚一樣。」讀的時候似乎就能體會到這段文字溫潤細膩的質感,
洛約拉大學的布萊恩特和維洛夫兩位心理學家發現了五個提升品味能力的方法。與別人分享、建構記憶、祝賀自己、使知覺敏銳、專注。
3、 正念
正念始於觀察。我們常忽略許多有重要意義的經驗,我們機械地做事並與人交往,不太動腦子。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蘭格發展出以下方法,是我們對事情更留心,從而以新的放式看待現在。這些方法包括冥想和正念練習等等。
滿意
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而滿意來自於施展個人的優勢和美德。當你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完全沉浸於其中而不受干擾,由此所產生的滿意干、心流體驗都不是當即的愉悅。事實上,完全沉浸在某樣東西中時,可能是沒有意識甚至是沒有情緒的。
作者引用了希斯贊特米哈伊的「心流」研究成果。打坐的韓國人、日本的飆車族、工廠生產線裝配工、芭蕾舞演員,他們各自的行為差異很多,但都以非常相似的方式描述了「滿意」的心理成分。
具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注意力集中、目標明確、有即時反饋、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時間停止。
滿意的定義不包含感覺、情緒,不包含自我意識,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滿意驅散了自我沉溺,而且滿意所產生的心流越多,一個人就越不會抑鬱。
作者在本章結尾總結到,有人會問:「我怎樣才會幸福?」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能區分愉悅和滿意,你就會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作者並不是反對愉悅,他想說的是,你可以主動進行控制,以提升你的積極情緒到更高層次的幸福干。感恩、寬恕和如何避開決定論的教條,能增加過去的積極情緒;通過反駁學會希望與樂觀,增加未來的積極情緒;打破習慣化的陋習,通過品味、正念來增加現在的積極情緒。
當你一生都在追求積極情緒時,你也許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亞里士多德2500年前就問過真正正確的問題:「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作者的回答是找出你的優勢並發揮它。
④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句話道出,頂配幸福的公式
公司里,漲不上的工資,干不完的活,生不完的氣,發不出的火
夫妻間,喪偶式育兒,甩「鍋」式不幹活,刷不完的某音的男人們,干不完活的女人們
親子間,平時母慈子孝,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
在忙忙碌碌中,似乎每一個人都逃離不開「矛盾」與「糾紛」,也在此壓力下,擾亂著自己的心情,甚至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麼,如何獲得幸福呢?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在《生活即是當下》中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融通的做法,便是幸福的頂配公式。
家樓下,總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無所事事,樓下呆坐,街坊鄰里,瞭然於胸,是的,這個特殊群體就是我的奶奶們,一群老太太天天坐在樓下嘮家常,東家長西家短的。
看慣了家裡的爭爭吵吵、打打鬧鬧,奶奶得出了一個結論:不吵不鬧的夫妻最容易分手,那些吵吵鬧鬧的,反而離不了。
仔細想想,真的是這樣,似乎每一個老太太都是人間清醒啊。
一對夫妻,生活在一起,哪有不爭吵不打仗的呢?
那些家庭生活中,能夠咽得了氣、忍得了委屈的,都是懷揣著「無所謂」的演員。就像我的同學,和老公結婚,就是因為各方面的條件匹配,經濟條件好、兩家人相互熟識、男孩不壞,可是結婚七年,僅僅是同一屋檐下生活而已,無所謂愛,也無所謂在乎,因此,當老公出軌的時候,她僅僅是基御風輕雲淡地說:「錢在,房在,家在,不影響孩子學習就行。」
這種夫妻,並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是全盲,正所謂「心亡則忙。」無心的夫妻,哪裡有在乎的矛盾,自然是家庭安安靜靜,可是這僅僅是暴風雨前的安靜。
真正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夫妻,是看得見大錯誤,也能忽略掉小矛盾。
在大事情上,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做「睜眼瞎」。作為女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明白自己能接受的底線,並且要有握住自己生活的能力。
有一個新聞,曾說,因為丈夫迷戀並打賞女主播,老婆就帶著兩歲孩子要跳河。
在這則新聞中,女子的確知道自己的「底線」,她無法原諒丈夫的錯誤。可是,她卻消極應對,她沒有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能力,因為她是一個全職主婦,沒有經濟來源。但是,生活一想就是困難,走出去才能遇到天堂啊。
作為一個女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掙錢的能力,才有不受委屈的底氣。我們可以陪一個人浪跡天涯、東山再起,也可以陪一個人迎艱克難、安享當下。
所以,夫妻間,所謂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既有忽略小錯誤、小爭吵的大度,也有對大錯誤的不屈與不妥協。
網上曾有一個視頻,一個廚師爸爸,因為孩子不學習,便將孩子帶到後廚,讓孩子端鍋,並質問孩子「是端鍋沉?還是拿筆沉?」
很多人點贊,認為這樣的沉浸式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直觀地懂得什麼是苦,從而好好學習。
其實,這背後的傷害性更大。
難道廚師一定比拿筆的教授差嗎?
行業的優劣,都是人為劃分的,米其林的大廚可能勝過很多普通的教授。但是,家長就是認為地認為職業是有高低貴搏碧岩賤的,所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孩子達不到標准時,便矛盾重重。
此外,該家長本身就是廚師,那麼也就隱含地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我不愛我的職業。
其實,人的一生,也許能自己自由選擇的事情很少,很多人的職業也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但是,即使是意外進入的職業,也可以做到優秀。像火爆網路的木匠阿木爺爺,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展示了中國的榫㭌結構。慧悉袁隆平出身於小資家庭,農業也不是自己主動的選擇,可是就憑借著熱愛,一生執著地鑽研,最終成為了水稻之父。
對於孩子的的成長來說,每一個家孩子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光鮮的未來,可是,當家長的標准幻化為自己心目中的標尺時,親子關系便緊張了。
人生的道路十分漫長,時代也瞬息萬變,家長的固有觀念不一定真的適合孩子發展。作為一個八零後的我來說,當年考大學的時候,計算機專業和經濟管理都是非常火的專業,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考,可是當四年過去後,這也專業卻沒有那些高大上的職位,經濟管理的人很多去做了銷售,而計算機專業的人是不會修理計算機的。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也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謂閉一隻眼,就是不強迫孩子成為自己規劃的樣子,而睜一隻眼,則是做好孩子的助教,給予孩子信任,幫助孩子了解社會,支持孩子的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所以會成為幸福的頂配公式,是因為它繞過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對別人,不高標准約束,造成兩個人之間矛盾重重;
對自己,不可以為難,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自在的人。
正如季羨林在書中所說:「人生是一場旅行,行程很短也很長,不妨樂觀一些,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屬於自己的夢......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不為創造什麼奇跡,只為活在當下。」
願每一個人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享受幸福。
(圖片來自於網路)
⑤ 什麼是幸福公式
比利·鮑勃·哈勒爾曾是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家建材市場的裝卸工,47歲那年,他贏得了總額高達3100萬美元的彩票頭獎。兩年後,擁有7處房產和5輛嶄新汽車的哈勒爾把自己關在他漂亮的牧場豪宅的9間浴室中的某一間里,脫去襯衫,用手槍向自己的心臟開了一槍,當即死亡。
這是為什麼?難道是他不夠富裕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幸福?
科思說:「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他們只知道,只要有錢,有好車,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錢,有了好車,有了大房子的人,卻並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個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慾望太多。
想不想換一個工資更高的工作?
當然想。
為什麼要追求更多的工資呢?
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為了什麼呢?
如果乞丐比蓋茨更加快樂,我們是應當羨慕蓋茨還是羨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這個世界也許會美好許多。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有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在他看來,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效用與慾望。
效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用來表示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因為它的主觀性,所以,價錢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費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慾望就是想要達到的目標。從個人和家庭的角度來看,慾望就是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滿足自己的愛好,能過上養尊處優的晚年,一生平安,無憂無慮。
顯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說明,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慾望既定時,人的幸福就取決於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小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慾望越小越幸福。
一份20世紀末的社會調查問卷,關注的就是「快樂」這個主題。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人快樂水平是比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樂的。而中國的情況卻令人沮喪:認為自己快樂的人只有10%。其他各國情況不一。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了國內第一份《中國「212作幸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表明,中國職場人士總體工作幸福狀況也不容樂觀。有近三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僅有一成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幸福感較高。
在某一階段內,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無論多富有的人,他所擁有的財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無憂的人,如果他有無窮願望,則難免「欲壑難平」而難得幸福。人的慾望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從某種角度看來,無論效用有多大,與無限的慾望相比,幸福都等於零。
因此,我們只有學會享受生命,珍惜所擁有的,才是幸福的根本。
⑥ 72思維模型:幸福2.0理論一獲得持久的幸福公式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國家,人們越容易抑鬱?為什麼有些人富有但不幸福?金錢的增加能不能帶來幸福指數的增加?到底幸福是什麼?如何才能獲得持久的幸福呢?
我相信這些問題你一定思考過。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到底為了什麼?幸福是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偉大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把這個世界分為三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是 物質的世界 ,第二個世界是 精神的世界 ,第三個世界是 知識的世界 。我們每天努力的工作是在征服外在的物質世界,我們每天不斷的學習是為了征服知識的世界,可是我們在追求事業的同時,有沒有關注精神的世界呢?如何才能征服自己的精神世界?
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如何獲得獲得幸福的學科,而精神世界的征服從獲得幸福開始。心理學在過去的時間里,大部分是在研究如何治療心理疾病,而很少關注如何獲得幸福。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先生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如何獲得幸福的學問,塞利格曼為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他的理論和思想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的根基,也幫助了更多人獲得了幸福。
有些人認為,幸福就是每天開心快樂的生活,而每天開心快樂就是要擁有積極的情緒。塞利格曼認為積極的情緒只能讓你獲得愉悅的人生,短暫的感官享受可以帶來身體的愉悅。例如吃美食、逛街購物、溫暖、性行為可以帶來暫時的愉悅,但這些愉悅並不能帶來滿意的人生。
滿意的人生需要做有意義的事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樣才能獲得相對長久的幸福。塞利格曼把滿意的人生,稱之為幸福1.0理論。而隨著對積極心理學的不斷研究,塞利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生活滿意度,而是如何使人生更加豐盈蓬勃。 幸福2.0理論就是幫助我們實現蓬勃的人生。
幸福2.0由五個元素組成, 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成就和人際關系 。構成了自由人的終極追求,每個元素都符合以下三個特徵:
特徵1:有助於幸福;
特徵2:是終極追求;
特徵3:定義及測量與其他元素無關(排他性)。
1 、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就是我們的感受:愉悅、狂喜、入迷、溫暖、舒適等。建立在積極情緒元素上成功的人生稱為「愉悅的人生」,在我們身邊有些人收入不是很高,但是每天都很快樂,這就是一種愉悅的人生,而有些人很有錢,反而每天愁眉苦臉,感覺不到生活的快樂,這就不是愉悅的人生。
2 、投入
第二個元素是投入,芝加哥大學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教授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全力以赴的忘我的投入的做一件事情,就是一種「心流(flow)現象」,有人稱之為「福流」或「涌流」,指的是 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 。處於心流狀態中,可以達到人物合一,忘掉周圍的一切。由於心流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因此它動用了我們全部的認知和情感資源,讓我們逃脫世俗的煩惱,進入投入的快樂。
例如:愛因斯坦說過,進入科學殿堂的有幾種人。第一種人智力超群,來這里為了出人頭地。第二種人做科學研究是享受。第三種人走進科學是出於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數學家陳景潤,他暴得大名後,榮任全國政協委員,少不了出席兩會。陳委員常常逃會,且避開室友,躲到廁所中思考他的數學。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往往沉浸於科學,專注於研究,把世俗的煩惱拋於腦後,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
3 、意義
意義指歸屬於和致力於某樣你認為超越自我的東西,意義不是單純的主觀感受,而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有價值的行為。例如稻盛和夫認為自己工作就是在修行,不是單純的為了工作而工作。只有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才能帶來快樂,一份工作僅僅為了賺錢,是不能夠帶來幸福感的。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通過工作去幫助更多的人,為社會和人類創造價值,你將獲得有意義的人生。
4 、成就
塞尼亞認為,成就(或成績)往往是一項終極追求,哪怕它不能帶來任何積極情緒、意義、關系。有些人打牌是為了娛樂、為了開心、為了享受心流。有些人打牌就是為了贏。對於他們來說,如果輸了他們就很不開心,相反,如果贏了,哪怕是「卑劣的勝利」,也是好的。
對於財富的追求,有些人為了賺錢而賺錢,為了贏而贏,而有些人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順便賺錢。比如洛克菲勒、安德魯·卡內基、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他們前半生忙著賺錢,而後半生都在忙著把他們前半生賺來的錢捐給科學、醫葯、文化和教育事業。他們為自己的後半生創造了意義,他們為自己的人生注入了成就感,他們通過征服物質世界獲得成就感,通過征服精神世界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的成就有大有小,只要擁有成就的人生,就為我們的蓬勃人生添磚加瓦。
5 、人際關系
積極的人際關系是實現蓬勃人生的必要條件,社會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認為,孤獨對生活產生的消極作用極大,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類幸福的基石。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要學會去幫助別人,例如史蒂芬·普斯特講過一個有關他母親的故事。他小時候,當他母親看到他心情不好時就會說:「史蒂芬,你看上去好像心情不好,你出去幫助別人吧。」他母親的智慧已經得到了嚴格的實證研究的證實。科學家發現,在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方法中, 幫助別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
達斯嘉、塞利格曼的研究團隊,通過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阿奎那斯、奧古斯丁、富蘭克林的著作,以及《舊約》、《猶太法典》、《論語》、佛教經典、《道德經》、日本武士道、《古蘭經》和《奧義書》等人類經典進行大量的研究,總共找出了200多種美德,研究了橫跨世界3000年歷史的各種不同文化後,歸納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六種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精神卓越,並衍生出24項優勢。這六種美德可以作為人的最基本品性,世界上所有宗教、所有哲學學派都支持這六種美德。
第一種美德:智慧與知識
知識是我們對世界的客觀認知,而智慧是運用知識去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一種能力。
1 、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
好奇心使我們對不符合預想的事物產生嘗試的興趣。好奇的人不會容忍模稜兩可的情境,他們會去追求真相。好奇心可以是很特定的(如只對玫瑰花),也可以是很廣泛的(對每一件事都睜大眼睛去觀察)。好奇心驅使我們主動地追隨新奇的事物,而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好奇心反面是容易厭倦。
2 、喜愛學習
你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你喜歡上學、閱讀、去博物館,去任何可以學到新東西的地方。在沒有任何外在誘因的情況下,你仍然對某個領域有繼續學習的興趣。
3 、判斷力、批判性思維、思想開放
能夠周詳地考慮事情的方方面面,客觀地、理性地篩選信息,不草率下結論,根據真憑實據來做決定,思想開放,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願意改變主意。
4 、創造性、實用智慧、街頭智慧
遇到問題,不墨守成規,善於創造性解決問題。有些人在學校里可能考試成績一般,但是在生活中卻是一個智多星,能夠接到各種問題和煩惱,其實這就是一種實用智慧和街頭智慧。
5 、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商
社會和個人智慧是對自己及他人的認知,善於了解別人的動機和感覺,並且能對它作出很好的回應。具有社會智慧的人能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點,尤其是他們情緒、脾氣、動機和意圖的不同,然後針對這些不同作出恰當反應。情商是指能夠識別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識別他人情緒和管理他人情緒的智力。
6 、洞察力
是指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是通過表面現象精確判斷出背後本質能力。通俗地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種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第二種美德:勇氣
指在很不利的條件下,還能為達成理想目標而勇往前進。這個美德是具有普遍性的,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敬仰有勇氣的人,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英雄。勇敢、毅力與正直作為這個美德的三種表現。
7 、勇敢與勇氣
一個勇敢的人是能夠將恐懼情緒與自己的行為分開的人,他會抗拒要逃跑的沖動,面對恐懼情境,他不去理會主觀和生理反應所帶來的不適。膽大妄為和沖動並不是勇敢,雖然害怕但仍能面對危險才是勇敢。
現在勇敢的意義已超越了戰場上的勇敢及身體上的勇敢,還包括道德上的勇敢和心理上的勇敢。道德上的勇敢是明知站出來會帶給你不利,但仍挺身而出。心理上的勇氣包括泰然地、甚至愉悅地面對逆境或重病,不為此喪失尊嚴。
8 、毅力、勤勞、勤勉
有毅力的人有始有終,能夠堅持不懈的去完成任務。勤勉的人會承擔困難的工作並把它完成,而且沒有抱怨。
9 、正直、真誠、誠實
正直就是要不畏強勢,敢做敢為,堅持 正道 ,勇於承認錯誤。真誠就是真實地面對生活,真誠地對待自己與他人,不論說話辦事都誠誠懇懇、不隱瞞事實真相,說一不二。
第三種美德:仁愛
這是指與別人,包括朋友、親戚、點頭之交,甚至陌生人交往時的積極表現。
10 、仁慈與慷慨
具有這類優勢的人對別人很仁慈、很慷慨,別人來找他們幫忙時,即使不太熟的朋友他們也會幫忙。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凡事先替別人著想,有時甚至會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一邊。移情和同情是達到這個美德的兩個途徑。
11 、愛與被愛
你非常珍惜自己與別人的親密關系,如果是,這就證明你有愛與被愛的優勢。
第四種美德:正義
正義是你與集體的關系,如你與家庭、你與社區、你與國家及你與世界的關系。
12 、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具有公民精神的人通常是集體中的優秀分子,他們很忠心,有團隊精神,富有責任感,他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努力使團隊成功。當集體目標與個人非目標沖突時,他們會遵從集體目標。
13 、公平與公正
公平與公正是指不讓個人感情影響自己的決定,人人平等,可以把私人偏見放在一邊,將別人的利益看得與自己一樣,秉公處理。
14 、領導力
領導力是指有很好的組織才能,並能監督任務的執行。一個有人情味的領導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效率的領導,能與組織成員保持良好的關系,並能如期實現工作目標。當他處理團體間的各種關系時,能夠對所有人有愛心,這種領導除了有效率之外,還有人道的美德。例如,一個人道的國家領袖會原諒他的敵人。這樣的領袖應該沒有歷史包袱,勇於認錯,並且能夠承擔犯錯的責任和後果,最主要的是他必須愛好和平。
第五種美德:節制
這個重要的美德指的是恰當地、適度地表現出你的需求。一個有節制的人並不會壓抑自己的動機,但是會等到恰當的時機去滿足它,以避免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15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在某些情況下,人們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慾望、需求和沖動。
16 、謹慎、小心
謹慎的人不說、不做以後會後悔的事。謹慎應該是在反復確認正確後再發布行動命令,謹慎的人有遠見、三思而後行,他們能夠為了將來的成功抵抗眼前的誘惑。
17 、謙虛
謙虛的人不喜歡出風頭,寧願讓成績自己說話。他們不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別人敬重他們的謙虛,但謙虛不是虛偽。一個謙虛的人不看重自己的成敗,如果把眼光放遠一點,個人的成敗或痛苦實在微不足道。
第六種美德:精神卓越
精神卓越指的是一種情緒優勢,它超越了你,而將你與更宏大更永久的東西相連接,將你與別人、與未來、與進化、與神聖或宇宙相連接。
18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你停下來去聞路邊的玫瑰,你欣賞各領域中美好和卓越的東西,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不論是數學的還是科學的。你對美好的東西充滿了敬畏與驚喜,看一場精彩的球賽,目睹人類無私的高尚行為,都會激盪你的靈魂並使你奮發。
19 、感恩
感恩行為是對別人優秀的道德情操表示感激,作為一種情緒,它是對生命的驚訝、感謝和欣賞。我們可以把感恩擴大到整個世界。也可以對上帝、大自然、動物等表示感恩,但是你不能對自己感恩。
20 、希望、樂觀、展望未來
希望指的是期待未來會更好,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做好計劃並努力工作。希望、樂觀及展望未來,是對未來充滿積極態度。對未來有憧憬,期待好的事情會發生,相信只要努力便會有好運。
21 、靈性、目標感、信仰、宗教
擁有這類優勢的人對宇宙、人生的意義有堅定的信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目標的,他們的信仰會塑造他們的行為,而信仰也是他們獲得慰藉的泉源。通過更廣泛的視角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22 、寬恕與慈悲
慈悲的人原諒那些曾對不起他們的人,他們永遠會給別人第二次機會,他們處世的原則是慈悲而不是復仇。當他們寬恕別人時,他們的主要動機或行為就轉向積極(仁慈、慷慨)而較少消極(迴避或報復)。
23 、幽默
幽默的人喜歡說笑話,給別人帶來歡笑,他們自己也喜歡笑。他們總是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
24 、熱忱、熱情、熱衷
熱忱指的是充滿熱情,會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他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時,迫不及待地想開始一天的工作,他們工作的熱情能夠帶動別人的熱情,同時自己也很容易被激勵。
三、如何獲得持久的幸福
短暫的幸福我們很容易獲得,例如吃一塊巧克力、做一個按摩或者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長久的幸福確比較難以獲得,如何才能提升幸福的持久度呢?塞利格曼給了我們一個幸福公式,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持久的幸福。
H是你的幸福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圍,C是你的生活環境,V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1 、幸福的范圍(S )
一個人的幸福指數,有一半是由你的基因決定的,也就是你的樂觀個性,還有你自己的個人特質會限制你幸福指數的上限。
2 、生活環境(C )
關於環境這個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幸福感,壞的一面是,這種改進很昂貴且不切實際。因為改變環境非常困難。生活環境包括金錢、婚姻、社交生活、健康、教育、氣候和宗教等。金錢的增加可以帶來幸福指數的增加,但不是越多越幸福,也不是金錢越多幸福就越持久。據科學調查,那些中了彩票的幸運者,幸福感一般持續3個月左右,之後又回到原來的狀態。
為了驗證生活滿意度和金錢的關系,心理學家針對40個國家,每個國家隨機抽樣1000人進行了調查,購買力是以美國作為標准100。
這項跨國的大型調查顯示: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高;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金錢的增加對幸福指數的增加很大。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生活的滿意度。也就是當一個人的收入能夠基本滿足生活的需要之後,財富的增加對幸福指數的影響就不會很大。那些超級富豪的幸福指數不會比中產階級的幸福指數高出太多,所以 金錢的增加對幸福指數的增長不是成正比關系。
可見錢與幸福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系,如果你生活無缺,錢對你的幸福就沒有任何效應, 物質欲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為了幸福塞利格曼給了我們以下建議:
住在富有的民主社會里,不要住在貧窮的極權社會里。(與幸福有緊密的關系)
結婚。(有緊密的關系,但可能不是因果關系)
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有一點關系)
社交豐富,朋友多。(有緊密的關系,但可能不是因果關系)
有宗教信仰。(有一點關系)
3 、自己可控制的因素(V )
塞式幸福法則1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1 )學會遺忘 。不要沉溺與過去,常常查看傷口不利於癒合。
過去的事不能決定你的未來,不要把自己桎梏在過去。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你長大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自己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如果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容易讓自己變得憤世嫉俗,並且容易憤怒。最易憤怒的人得心臟病的幾率是最不易憤怒者的五倍。研究的結果顯示,當人們把憤怒壓抑下去時,他們的血壓會下降,當他們把憤怒表達出來時,他們的血壓會上升。
(2 )學會感恩 。感恩能增加美好記憶的強度,心存感恩的人是幸福的。
(3 )學會寬恕 。
寬恕可以抑制仇恨,使它不能引爆你的情緒,這樣你會更幸福。下面是寬恕的EACH模型。
E是移情(empathize),從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麼他要傷害你。這樣做很不容易,你可以編一個故事,設想加害者如何解釋他的行為。
A是利他(altruistic),這也是很困難的步驟。請先回想一下你以前曾侵犯過別人,而對方原諒了你,這是別人給過你的禮物,你當時對這個禮物非常感激。
我們不應該為了自私的原因去寬恕別人,我們寬恕加害者是為了他好。告訴自己,你可以超越痛苦和報復,假如你不是心不甘情的寬恕,這種寬恕並不會使你心情寬松。
C是承諾(commit),自己在大庭廣眾下寬恕對方。寫信給加害者,或者在日記中、詩中、歌曲中寫下寬恕,或是告訴一個可信賴的朋友。
H是保持寬恕之心(hold)。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記憶一定會再次回到你的腦海,寬恕並不是把記憶洗掉,而是把記憶所掛的標簽換掉。有記憶並不代表不寬恕,只是不要在記憶中加入復仇的成分。提醒你自己,你已經原諒了他,然後重讀你寫的寬恕之信。
塞式幸福法則2 :未來不全像你想像
面對未來所表現出的積極情緒包括:信心、信任、自信、希望及樂觀。樂觀和希望可以幫助你在遭受打擊時對抗沮喪,在面對有挑戰性的工作時表現良好,它們還能使你健康。
樂觀的人會將好事歸因為自己的人格特質或能力,所以好事是永久的,而且樂觀的人會因此認為自己各方面都很棒;悲觀的人則認為好事是暫時的,而且這方面好不代表其他方面也好。
樂觀者遇到挫折後會很快重新振作起來,而成功時,他會繼續努力,最終獲得全面的勝利。悲觀者碰到挫折就會垮掉,很難東山再起。
如何戰勝悲觀情緒呢?戰勝悲觀的ABCDE 模型
A (adversity 不好的事) :3年前,我在廣州有一次培訓,時間是2天,學員全部是來自廣東省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老師,在第一天上午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女學員站起來打斷了我的授課,她說:「你講的這么快,誰能跟的上啊,你就不能慢點嗎?」,說話的語氣是充滿了憤怒和生氣。她憤怒的情緒很快被她的朋友安撫了,於是我問了一下其他的同學,是否講快了?其他同學說,正常講就可以,於是我繼續上午的課程。
B (belief 想法) :雖然還在正常上課,但是我的心裡還是在懷疑自己,我真的講的很快嘛?我為什麼沒有關注到學員的學習進度呢?我當時心情好沮喪,真的想快點結束上午的課程。
C (consequence 後果) :我中午吃飯也沒有精神,情緒非常的低落,感覺自己真倒霉。
D (disputation 反駁) :或許我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了,她可能是工作或生活遇到了挫折,導致自己心情不好,說話的時候有點太過了。她不小心說出了氣話。我想我不能因為別人的話,影響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自己掌控,負面的情緒只會越來越糟糕,不僅影響工作,還會導致身體不適。於是我決定,我左右不了別人說什麼,但是我能左右我自己的心情。
E (energizatione 激發) :我的心情慢慢的平靜下來了,我想我能夠掌控自己了,我要學會自我樂觀,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任何人,我都要保持心情的樂觀,我想這就是心靈的成長。而痛苦的事情就是成長的營養。
塞式幸福法則3 :抓住現在的幸福。
(1 )享受愉悅的幸福
高強度的愉悅包括狂喜、興奮、刺激、銷魂、快感、亢奮;中等強度的愉悅包括活潑、奔放、開心、高興、歡喜、熱衷、娛樂;低強度的愉悅有舒適、和諧、滿意、放鬆、樂趣。
如何才能獲得愉悅呢?積極情緒的研究得到了三個概念,習慣化、品味和正念。
避免習慣化 : 吃第一個冰激凌你會感覺非常好,而吃第四個你就感覺想吐了,這在經濟學上叫做邊際效應遞減。生活中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物體,一旦習慣了,愉悅就會減少。把能帶給你愉悅的事情分隔開,避免審美疲勞。用心去發現生活的美,為生活增加一些新鮮感,你將會獲得更多的愉悅。
品味: 跟其他人分享你的愉悅;並保留能喚醒愉悅記憶的東西;祝賀自己;打開所有感官通道,專注地體味細節。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新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真正的去品味生活的美好。做一個有品位的人。
正念: 打坐和冥想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歸於寧靜,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緒,讓自己活在當下。
( 2 )追尋滿意的幸福
你要做有挑戰性且需要技術的事情;沒有挑戰性的任務,是不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要有明確的目標,要集中注意力,深深的投入到事情中,即時反饋,掌控全局,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享受心流的最優體驗。
總結
幸福可以讓我們更加的長壽,幸福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工作,更具備創造性,幸福可以讓組織更有效率,可以讓社會更加和諧,可以讓世界更加和平。從古到今,不管是宗教還是國家,都在為了提升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如何提升幸福?如何測量幸福?賽格利曼從心理學的角度給了我們答案。 幸福就是要實現蓬勃的人生 。
蘇德中博士的研究表明,在歐洲,實現蓬勃人生比例最高的是丹麥,大約有33%,最低的是東歐國家,只有7%的成年人實現了蓬勃人生,中國成年人實現蓬勃人生不到15%,所以為了實現蓬勃的人生,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需要培養自己的6種美德和24項優勢,需要大幅提高PERMA,需要運用幸福公式H=S+C+V去對照自己的人生,在追尋事業的同時,為生命賦予意義,全力以赴的投入,用充滿生機和快樂的情緒,去豐盈自己的蓬勃人生。
參考資料:
《真實的幸福》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
《持續的幸福》
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