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幸福指數怎麼計算
國民幸福指數,是指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標。
計算方法
公式一
國民幸福指數=收入的遞增/基尼系數×失業率×通貨膨脹
這個公式中的基尼系數(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測量社會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標。
公式二
國民幸福指數=生產總值指數×a%+社會健康指數×b%+社會福利指數×c%+社會文明指數×d%+生態環境指數×e%。
其中a,b,c,d,e分別表示生產總值指數、社會健康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社會文明指數和生態環境指數所佔的權數,具體權重的大小取決於各政府所要實現的經濟和社會目標。
(1)員工幸福指數如何量化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
對於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對於主觀幸福感的探討更多地來自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社會老年學三個學科領域。由於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應該說,作為社會心理體系一個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復雜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
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徵、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
此外,對主觀幸福的理解還涉及許多分析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與情感、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點與時段,等等。在主觀幸福感與社會心理體系諸多因素和層面之間的密切聯系中,以下幾點是十分獨特而重要的:
心理參照系
就社會層面而言,其成員的幸福感將受到他們心理參照系的重大影響,例如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由於缺乏與其他社會之間的比照,盡管這個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不高,但由於心理守常和習慣定勢的作用,其成員便可能知足常樂。
表現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個處在開放之初的社會,面對外來發達社會的各種沖擊,開始了外在參照,因此,其成員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現下降之勢,因為此時他們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創傷。
成就動機程度
人們的成就需要決定他們的成就動機程度,成就動機程度又決定其預期抱負目標。其中人們對於自身成就的意識水平是一個重要環節。
因為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便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於他們的預期抱負目標,那麼,則不會有幸福感可言。
本體安全感
它指的是,個人對於自我認同的連續性、對於所生活其中的社會環境表現出的信心。這種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對於形成個體的信任感是極其重要的。
而對於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個體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個體抵禦焦慮並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時與其經濟狀況或收入水平之間並未呈現出簡單的正相關系。
Ⅱ 企業提升員工幸福感,怎麼做最好
好的員工關系,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員工是否感到幸福吧。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物質,精神,或二者結合的方式。
困惑於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員工的幸福感,那麼不妨從物質方面先入手。最先想到的,就是薪資、年終獎、節日福利、生日會、周年慶旅遊。這些,當然都是重要的,特別是好的待遇和獎金,拿到總是會讓人樂不可支。然而,物質待遇的理解,應該更為寬泛,員工就餐、娛樂、體檢等,同樣屬於物質待遇。
在幸福感上,曾經就職過的一家公司,讓我至今難以忘懷。這家公司的待遇不算高,但是讓員工感到有著許多的福利,工作開心,員工離職率比較低,五年、十年以上的員工不在少數,離開後再回來的,也時常有之。首先,公司環境上,辦公區域開闊而半獨立式,既不會互相干擾,也方便隨時交流溝通;點綴著一些精緻的綠色小植物,增添了氧氣與活力;早上與下午各有一個時段會播放輕松的音樂,讓整體氛圍不那麼僵硬,讓員工的心情開朗;特設的茶水間,供應熱水,茶包,三合一咖啡,以及每天15分鍾的下午茶點心休閑時間。下班時間或周末,會所則成了聚集談天之地,一樓環境清幽,功夫茶具、自煮咖啡機,一應俱全;二樓則設了員工閱讀室,電腦、書籍,專供休閑;每周2次為女員工開設的瑜伽課程,或是男生們經常光顧的籃球場,以及設在宿舍區的健身房,關注的,是員工的健康,與身心的放鬆。這些,都讓我感到幸福而輕松,只是因為地域的關系,最後不得不選擇家庭而離開。雖然這樣的環境,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提供,但為企業員工盡量提供一個良好的用餐環境,如添置冰箱、微波爐,提供一些茶包、咖啡,讓員工不抱怨公司的環境,就是提升員工幸福感的第一步。
那如何從精神層面提高員工幸福指數呢?員工的幸福感源於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公司以及管理層的認可,精神鼓勵也會給員工帶來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諸如許多公司都有評月度最佳員工,季度最佳銷售,年度優秀員工等獎項;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管理層通過發郵件及時表揚優秀員工的貢獻,公示公司對於優秀員工的高度認可,不僅可以鼓勵優秀員工,讓其幸福指數隨之上升,而且激勵其它員工學習與努力。當然,也讀到過關於吐槽年終獎的趣聞,最不受歡迎的年終獎就是老闆的表揚,但這並不意味著口頭或郵件表揚對於提高員工幸福感沒有任何的意義與作用。特別對於中國人,似乎總是吝於表達出表揚與贊美的話語。從心理上鼓勵員工,並非小事,只是確實,在某些時候,物質與精神二者結合的方式,會更為直接有效。
培訓學習與員工幸福感也有聯系?當然!每個季度,公司會提供一本書籍給員工,讀完後,只要上傳一份讀書筆記,形式不論,便可免費收下這一本書,同時可獲得學分。獲得學分的方式有許多,參加公司的培訓課程自不用說;還可以自己當老師,開發培訓課程,或在培訓前作課前分享,與其他同事共享自己的專長與喜好;也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考取專業證書,提高學歷等方式;還有參加每一次公司大型活動,如年會、周年慶、競賽等的組織策劃……眾多的方式,寓教於樂,不再是沉悶的課程,不再是單調的知識。而年度獲得學分最高的,在收獲精神糧食的同時,也能獲得公司的「最佳學習者」稱號與獎金。這樣的學習,無法拒絕,這樣的幸福,無法不感受。
最後,企業、員工以及員工家庭之間的三角關系,不得不提。HR通常考慮員工福利問題,大都是通過改善公司的內部環境、制度以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但員工的幸福感不一定都與公司或者工作相關,員工的家庭作為一個外部因素也與員工幸福指數有著很大關聯,在員工離職率中,也經常是一個突出的原因。
省外員工享有額外的探親假,同時探親路費按標准可報銷一部分;在旅遊時,可讓員工帶上家屬,一起放鬆共享歡樂時光;體檢也好,商業保險也好,這些健康的保障計劃,在考慮員工的同時,不要忘了他們的家屬,哪怕不能也免費享受,但起碼可以爭取一定的優惠;開一些育兒培訓課程,讓員工在這些方面也可以了解更多,更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在兒童節,為有小孩的員工准備一份小禮物讓他們可以帶回去給孩子……這些方式,都是我曾工作的公司採取過的,都有著一定的效果,讓員工與家人都非常開心。當然,不是說這所有的方式都要有,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努力為員工開創良好的生活。穩定員工與家屬關系既能讓員工體會到企業的親情關懷,提升員工的幸福感,又能讓其無後顧之憂,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讓企業得到更強的凝聚力。
Ⅲ 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感
合易認為:1、切中需求、富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往往是職業幸福感最直接的來源。設計與實施對外富有競爭力、對內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薪酬的激勵作用,是提升員工幸福感的關鍵。同時,公司福利的針對性細節設計,也能為提升員工幸福感提供助力。
2、知人善用,精確人崗匹配帶來的工作成就感
把合適的工作交給合適的人來做,讓員工能夠從事自己擅長、感興趣的工作,幫助員工實現個人突破與個人價值,並通過完成有挑戰性的工作、承擔更高層面的崗位責任,持續不斷取得職業成就感。
3、關注員工成長,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培養輔助
設計既滿足企業發展又符合員工期望的職業生涯發展體系,並在員工職業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成長磨練機會、培訓與指導輔助,幫助員工更好的將個人發展嵌入到企業整體發展的過程當年中去。
4、良好的工作氛圍,正向積極輕松活躍的企業文化
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對員工的生活態度、職業觀念、行為准則及行為管理會起到潛移默化的良性導向作用,關注員工的心聲與建議,營造富有輕松活潑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更加主動且快樂的面對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員工幸福感和忠誠度。
5、張弛有度,生活與工作有效兼顧與平衡
現代職場工作時間長、工作難度大、身心消耗大等特點容易影響員工工作熱情,降低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從員工實際能力水平與個人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利於幫助員工獲得職業幸福感,提升穩定性和忠誠度。
Ⅳ 幸福指數
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我們在什麼時候才感覺到幸福?
如果把它定格在片段上,經歷種種磨難,終成眷屬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克服重重困難獲得勝利被朋友托起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安詳地躺在搖椅上,愛人在旁,孩子歸家的一刻是幸福的。
如此看來,幸福是得到,可又不單單是那麼簡單,一個富翁拾起100元與一個乞丐拾起100元時所獲得的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此看來,幸福與基數有關。那麼,同樣的風景,所遇的人不同,所感受的幸福也不同,如此看來,幸福又與其感受的能力有關。
因此,我斗膽做個假設:
1、假設幸福是可以量化的,姑且稱它為幸福指數;
2、假設除去其他影響因素,如對比(通過橫向對比會影響感知能力數值的大小)在此先不討論。
那麼,可得以下公式:
幸福指數=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
不幸指數=負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幸福與不幸組成,所以:
人生=幸福指數+不幸指數
=效用(所得)*感受幸福的能力/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所失)*體會不幸的程度/現有生活基數)
=效用/現有生活基數*(感受幸福能力—體會不幸的程度)
由此得到以下觀點:
1、感受幸福的能力不能為0,再大的效用在無法感受幸福的情況下,整體幸福指數也只能為0;
2、現有生活基數不可能為0,既然生活在世上,存在的本身即是一種擁有;
3、若一味地沉溺於失去,而忘記珍惜所得,那麼人生所發生的效用也便成了不幸。
4、若生活基數過高時,要想幸福,要麼便得到與生活基數相匹配的效用(而因為現有生活基數=效用*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指數,這便要求了要想維持住幸福指數下一個效用需要持續遞增),要麼就要擦亮發現幸福的眼睛。
5、每個人的人生雖有不同(也就是生活基數與效用不同),但只要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大於體會不幸的程度,幸福便會隨之而來,若糾結於不幸,再大的效用也無濟於事。
6、生活基數是分母,過多的生活基數若沒有得到正確處理,很有可能會成為負累,正確對待生活的所有才可得到幸福。
7、「所得」可以看做是多樣化的效用,因此不斷的獲取與感受才能幸福,包括珍惜健康、珍惜親情、愛情與友情,且不斷地獲取知識與能力的充實
8、生活基數=負效用*體會不幸程度/不幸指數,所以,不幸時,雖然生活基數會降低,卻更距離下一次的幸福更近了一步(根據幸福指數公式,分母減小,幸福指數增加)。相反可證,當幸福環繞時不要忘記吃過的苦,才能更加珍惜所得的幸福。
思考幸福,偶然揣摩,初試公式驚悟,公式哲理渾然一體。幸福不以身事衡量,不以所得或所失決斷,幸福源於心,源於眼,源於悟。遂記。
Ⅳ 如何提升團隊幸福指數
心理資本=幸福感?
一個典型的誤會是把心理資本誤認為員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ng)。員工的幸福感能夠形成積極的態度,自然導致高績效行為。所以,不少人力資源部已經從傳統的選用育留功能轉型為「員工關懷中心」,致力於通過EAP計劃等形式治癒勞動負荷形成的損害,提升員工對於幸福的感知。
要麼是不斷地投入福利成本來討好員工,要麼是一遍又一遍地灌輸正能量和心靈雞湯,甚至,一些企業還走向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模式。例如,我觀察到的一個國有企業為了讓員工珍惜工作,感恩企業,竟然組織組織到員工到人才市場再求職,參觀貧困地區甚至監獄……邏輯似乎異常清楚——「了解別人有多慘,才知自己有多好」。
但是,隨著不斷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員工似乎消除了「不滿意」,但是,卻並沒有導致「滿意」,自然也沒有形成員工積極的工作狀態。「治癒消極性」和「形成積極性」之間是兩條邏輯,單純增加「幸福感」的做法與心理資本無關,那種「幸福感」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這些企業是誤入歧途。
心理資本=心理能力!
心理資本是一種心理能力,換句話說,是一種處理外界信息輸入的心理機制。當員工具備了這種心理能力或心理機制後,能夠適應性地「運用不同的能力」來滿足工作的動態要求,同時,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體驗到真實的「幸福感」。不難想像,當員工或組織具備足夠的心理資本時,其總能以積極的方式來行動,自然能夠獲得高績效。
在此基礎上,路桑斯等學者又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讓人興奮的強化。他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動態資源,不僅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維持,還能夠形成增長。當某一個維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沖擊時,其他維度的心理能力將發揮作用,持續引導員工的積極行為。換句話說,他假設心理資本是能夠自我修復的,心理資本的累積過程是不可逆。
這種闡述卻容易讓人產生質疑。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狀態類的個體特徵,能夠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響,說到底,就是來自於個體的現實體驗。既然如此,為何負面的現實體驗不會造成心理資本的衰退?
現實中不難找到類似的例子,「明星職業經理人」空降後水土不服就是典型。當某人空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面對排外的文化、復雜的人際關系、現實的既得利益集團,他的一切積極行動都有可能收效甚微,極有可能產生「失控感」。假設他不能從這樣一個造成負面體驗的環境中脫離,心理資本就有可能衰退(當然,也可能重新建立)。從這個角度上說,假設心理資本的累積是不可逆的過程讓人質疑。
但遺憾的是,現有的研究似乎都沒有過多關注這一話題。
心理資本不是「燃料」
一個頗具誘惑的想法是:如果針對心理資本設置一些微觀干預模式(microintervention),是否能夠解決企業在當下面臨的種種問題?事實上,路桑斯等學者也設計了心理資本的干預模式(PCI),試圖通過一些情境練習來開發員工的心理資本。這些練習的原理是使員工通過成功體驗來形成一些積極的心理機制,並希望這些心理機制能夠被遷移到現實工作情境中。
如果這樣的模式成立,我們甚至可以假想若干心理專家經營的「加油站」,專門為員工提供「燃料」。神奇的是,這些燃料在首次添加後就可以一勞永逸,隨後會跟隨員工的實踐活動自動累積。
如此看來,HR們似乎需要轉型為心理專家。所以,在「員工關懷中心」之後,人力資源部再次進化為「員工能力發展中心」,他們的主題已經不再是「治癒損害」和「提升淺層次的幸福感」,而是真真正正地累積心理資本,打造「深層次的幸福感」。我觀察到的一個國有企業,通過企業內的情境模擬來對員工進行能力訓練,搭建了「企業劇場」。他們的原意是發展高潛質員工的素質(勝任力),但在我後續的跟蹤觀察中卻發現,在諸多的素質維度中,心理資本的上升最為明顯,且對於績效的影響相當明顯。
那麼,這種轉型是正途嗎?如果關於心理資本不可逆的闡述是准確的,這種由「員工能力發展中心」推動的情境練習就是一種正途。但是,如果心理資本會在現實體驗中容易出現衰退,這種微觀干預模式就只能是管理系統的輔助。舉例來說,情境練習讓員工產生了較強的自信,但在現實的企業環境中,員工被分配到不合理的崗位,同時缺乏強大的後台支持,是否會使其自信衰退?又如,員工雖然充滿了對於事業發展的希望,但企業卻缺乏公平的分配製度和正向的價值觀,是否會使其希望流失?
微觀干預盡管是定向塑造心理資本,但其形成的體驗相對於現實工作環境還是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說心理資本是「燃料」,其絕不會主要由外部的「加油站」來供給。那些脫離工作情境的虛擬世界中的成功更像是一個烏托邦,真正的「加油站」,是為員工生成成功體驗並轉化為心理資本的企業管理系統。
另外一點也值得注意,正因為路桑斯等將心理資本定義為一種通用的(非組織專有的)心理能力,那麼,員工的遷移必然是沒有沉沒成本的,這就意味著,一旦組織本身不能夠提供適應的環境,員工的積極行為有可能包括「逃離」。如此看來,心理資本對於企業是否會產生負影響?
應該如何看待心理資本?
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心理資本這一概念對於管理學的意義。但是,實踐界和學術界運用這一概念的模式可能需要調整。
強大的心理資本可能是海底撈、蘇州固鍀、德勝洋樓、澳洋順昌等標桿幸福企業的共同特徵。但是,對他們進行對標,應該是管理系統的對標,絕對不是幾堂「幸福課」就可以實現的。
我的憂慮不是杞人憂天。至今,我已經看到了若干打著「幸福課」的幌子售賣的培訓和咨詢產品。成功學、心靈雞湯被重新包裝後粉墨登場,不厭其煩地要向員工灌輸正能量。老闆們不去思考自己的管理上有什麼差距,反而是責怪員工缺乏心理資本,寧願花錢送員工參加劉一秒們的培訓,購買正能量。一買一賣,這一心理資本的市場異常繁榮,卻讓心理資本這一精彩的概念一再被誤讀。
Ⅵ 員工幸福0—100的標準是什麼
公司待遇。現在很多公司每個月都會測評員工的幸福,其幸福數值為0—100。測評的標准就是公司的待遇,公司的待遇越好,員工的幸福指數就會越高。
Ⅶ 如何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要有一個「把員工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領導班子。企業領導層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把心思凝聚到為員工謀利益上,把精力集中到為員工辦實事上,從廣大員工最盼望的事情抓起、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員工的根本利益。同時切實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落實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全方位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就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不斷開拓創新,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要努力建設成為「遵章守法、誠信至上、關愛員工、循環發展」的現代化組織。沒有效益、高耗能、高污染、破壞自然環境、偷工減料、偷稅漏稅、上訪和投訴頻繁的企業肯定給不了員工幸福。企業不和諧,就談不上員工的幸福。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還必須提升管理。好企業的本質是管理規范、凡事有矩可循。企業作為產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場所,也是各種矛盾多發地。只有制定科學規范的管理章程,才能不斷降本增效、實現利益最大化;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才能預防和解決各種矛盾,確保員工感到幸福。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就要以人為本、善待員工。比如,依法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按時足額支付員工工資,收入還要隨著企業效益提高合理增長,依法為員工辦理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各類社會保險,實施生活福利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工時和休假制度,重視職工健康,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制度。和諧穩定、互利共贏的勞動關系,是提升員工幸福指數的保障。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就要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新機制,創造公正、平等、公開的發展機制。企業要大力倡導「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放手讓人才幹事、支持人才幹成事,使員工的個人價值得到最大體現。員工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獲得有機統一,是重要的幸福指數之一。 一個全面發展的員工,才是幸福的員工。
——提升員工幸福指數,就要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建設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為員工提供精神動力。比如成立文藝、書法、攝影、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檯球等各類協會,定期組織文體比賽活動,讓職工在文體活動中感受精神愉悅、感受溫暖幸福。
Ⅷ 企業員工的幸福指數是什麼
上班還管什麼幸福不幸福呀~給錢的是爺!自己就拿好自己的工資就得了唄~
Ⅸ 淺議如何提升企業員工的幸福指數
合易認為:1、切中需求、富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往往是職業幸福感最直接的來源。設計與實施對外富有競爭力、對內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體系,充分發揮薪酬的激勵作用,是提升員工幸福感的關鍵。同時,公司福利的針對性細節設計,也能為提升員工幸福感提供助力。
2、知人善用,精確人崗匹配帶來的工作成就感
把合適的工作交給合適的人來做,讓員工能夠從事自己擅長、感興趣的工作,幫助員工實現個人突破與個人價值,並通過完成有挑戰性的工作、承擔更高層面的崗位責任,持續不斷取得職業成就感。
3、關注員工成長,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培養輔助
設計既滿足企業發展又符合員工期望的職業生涯發展體系,並在員工職業成長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成長磨練機會、培訓與指導輔助,幫助員工更好地將個人發展嵌入到企業整體發展的過程當年中去。
4、良好的工作氛圍,正向積極輕松活躍的企業文化
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氛圍,對員工的生活態度、職業觀念、行為准則及行為管理會起到潛移默化的良性導向作用,關注員工的心聲與建議,營造富有輕松活潑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員工更加主動且快樂的面對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員工幸福感和忠誠度。
5、張弛有度,生活與工作有效兼顧與平衡
現代職場工作時間長、工作難度大、身心消耗大等特點容易影響員工工作熱情,降低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從員工實際能力水平與個人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利於幫助員工獲得職業幸福感,提升穩定性和忠誠度。